之所以决定去看《一点都到家》,是因为看到豆瓣上有几个关注的博主说这部电影很轻松搞笑,于是就抱着去开怀大笑一场的心态去影院的。
本想这部电影能带来点惊喜,但结果,影片的观感略让人失望,不是说多差,而是不及预期。
《一点就到家》本质上,就是农村版的《中国合伙人》,它以轻松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不太真实,或者说童话式的农村创业故事。
故事从一开始,就透着不真实,风华正茂的青年魏晋北屡次创业失败,心灰意冷,走上天台,决定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是就在他的身体已呈45度角下倾的时候,快递员彭秀兵一把拽住他的衣角,就把他给拽了回来。
理论上讲,以魏晋北的那个角度,别说拽衣角,就算是拽胳膊也未必能拽回来,没准还会来个跳一带一。
当然,这一点,你可以说是喜剧嘛,不要计较地心引力之类的东西,没趣。
好的。
那么彭秀兵回乡招兵买马,招聘了七八个人跑快递,这一点就挺脱离现实的了。
因为我老家就是农村的,我算了一下,就我老家那个村子现阶段的人口而言,一个人送三到四个村的快递,就绰绰有余。
七八个人的规模,可能能送半个镇的快递了,当然,前提是,每个村的每户人家都有网购的习惯。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我老家目前的情况是,快递只普及到了镇上,镇上的快递站就是终点站,我每次给家人买东西,都是送到镇上,然后通知家里人乘车自己去快递站拿。
那为啥快速就不能送到农村去呢?
我猜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村网购的人太少,二是住户非常分散,送快递的成本非常高,就按电影里的说法,一个快递挣1块钱,我觉得往往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所需要的耗费的油钱,都比你快递挣的多,也就是说,不算时间成本,你往农村送一个快递,不仅不赚钱,而且很可能还赔钱,而且平均下来可能一个快递还不止赔1块钱。
电影中的情况有些不同,彭秀兵的老家人口是聚居的,大部分人都住在一起,这么算来,其实如果要真搞快递,就更用不着雇佣七八个人了,就那点人口,一个人恐怕都没啥活儿干。
就算每家每户每天都买东西,一个人一天也送完了啊,招聘七八个人,究竟是送快递的还是当啦啦队的呢?
第三个我觉得脱离实际的地方是退货那段,其实农村人的面皮很薄,尤其是熟人之间,还是很讲感情和道义的,买了东西,也不会用了之后随便就退的,那么大规模的退货行为,是有悖于农村人惯常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的。
但是如果说为了喜剧效果,必须有这么一出,那我也觉得,勉强说得过去吧。
第四个我觉得不太真实的地方是,他们的创业成功得太容易了,遑论李绍群能不能种出品质碾压很多世界级咖啡的咖啡,就算他种出来了,销量和收益能比普洱茶好吗?
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带着这个问号,我去某宝搜了一下,随机搜出的结果是,普洱茶的销量是高于普洱咖啡的。
他们创业过程种,经历得最艰难的时刻,就是三个人由于一个大咖啡经销商的收购提议而产生的分歧,而本该被展开的是,他们如何说服村民由种茶改种咖啡,因为这才是一个大的矛盾点。
你要改变一个地方的生产模式,光靠许大家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是不能轻易达成的,你要耗费很大的心力,然而关于这个过程,却被一笔带过轻描淡写。
因为整个故事中有很多的不真实的因素在,导致故事显得非常不可信,正因如此,我只能把它作为一部喜剧来看。
而单纯作为喜剧来看的话,《一点就到家》的笑点又是不够的,笑点集中在前半段,比如刘昊然被牛舔,以及他们去给李绍群送快递。
但是事实上,其中很多的笑点设置,我是无法笑出来的,比如刘昊然从山坡上滚下来,那个桥段现场有观众。
笑了,但我笑不出来。
就我而言,论好笑程度,《一点就到家》远不如《我和我的家乡》,而且笑点的自然程度,也远不与《我和我的家乡》。
所以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带来惊喜感,只不过,刘昊然、彭昱畅、尹昉的颜值,以及云南的村寨和自然风光,倒是令人心旷神怡。
总结下来,它是一部不算特别成熟的喜剧,也是一部不真实的创业童话剧。
接受观影邀请时,以为是一部令人放松一笑的喜剧片,却不曾想看到尾声时,哭掉了一整包面巾纸。
电影固然是好笑的,哭的原因却与影片本身关系不大。
过去几个月,因为一些变故,对家人始终有一种逃避的心理,纵使心理挂念,却抗拒与他们的一切交流。
我不给家人打电话,担心又会和他们发生争执;我不敢接家里打来的电话,害怕又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中秋节前我生硬拒绝掉了丈夫想回家看看的想法,两千公里的距离通行起来倒也容易,心理的那道坎却怎么也跨不过去。
观影过程中,我数次在魏晋北和李绍群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三十出头,一事无成,与父母的关系一塌糊涂,尝试了很多工作,待过很多个城市,而真正可以称之为“家”的那个小地方已经没了朋友同学,没了户籍档案,只留下了日渐老去的父母——我与家乡唯一的记忆纽带。
不同的人或许可以在《一点就到家》里找到不同的共鸣点。
对于我来说,这不是鸡汤励志片,也不是鼓吹年轻人创业的成功学电影,尽管片中没有讲述爱情故事,甚至除了谭卓也没什么有记忆点的女性角色,却依然不失为一部都市人的浪漫轻喜剧。
是的,它太浪漫了,哪怕是魏晋北站在写字楼的天台上想要跳楼自杀,背景依然是湛蓝如海的晴空。
现实世界中,成年人的世界是灰色的,是布满了窟窿的,是需要一直吊着一口气才走得下去的。
于是我们转头求助文艺作品,希望有人可以为我们编织一点美好的想象。
《一点就到家》几乎是现代都市人美满梦境的浓缩,其浪漫元素贯穿始终。
这首先体现在选景上。
影片大部分情节都在云南黄路村拍摄完成,这里深入大西南腹地,交通闭塞,生态原始,民风淳朴,宛如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镜头滑过,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绿色。
等到夜幕降临,三位主角爬上藤蔓交错的古树,相互倾吐心事,看着漫天星空进入梦乡。
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生活久了的城市居民,看到此情此景,很难不心生向往。
故事主线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三个人生经历和目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机缘巧合凑到一起,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创业故事。
魏晋北创业屡战屡败,赔光了最后一点钱后,绝望之中顺水推舟地去了云南。
彭秀兵在北京当了十年快递员,攒下了第一桶金,打算回老家黄路村创业。
李绍群不愿意继承父辈的衣钵,从普洱茶园中叛逃,孤独地投身于咖啡的世界。
三条故事线,清楚明朗,齐头并进,殊途同归。
每个人都在付出了努力、承受了挫折之后,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抛开结果,创业的过程也浪漫如童话。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咖啡果从青涩变成赤红,作物的生长变化就是时间的刻度。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也是浪漫至极的,它几乎将现代人最理想的友情关系呈现在大银幕上:彼此之间既是事业上的得力助手,也是生活中相互扶持的伙伴,纵使中间出现过龃龉和分歧,最后也能解除误会,求同存异,共生共赢。
如果说友情是影片的明线,那么亲情就是一条暗线,所占篇幅不多,却似乎更能表达影片的精神内核——“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回家”。
彭秀兵的故事线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家”。
北漂十年,送出去的快递可以堆成一座山,却依然无法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留下足迹。
他身上承载了那些漂泊在外的基层务工者的矛盾,留下还是回去?
哪里可以给他一个未来?
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大都市的繁华泡沫,回到那个生养他的闭塞村寨,让自己的人生归零。
李绍群的故事讲的则是人际关系上的“回家”。
他生长在世世代代以种茶为生的村落里,对于父辈来说,普洱茶不仅是村民们谋生的手段,更是文化上的“根”。
李父对普洱茶的执着,象征着家长的权威。
李绍群虽然身体没有离开黄路村,却因为改种咖啡与父亲决裂,成为了精神上的游子。
咖啡生意的成功,让村民摆脱了经济困境,也令他取得了父亲的谅解。
当父亲喝下他亲手冲泡的咖啡时,李绍群才得以真正回家。
刘昊然饰演的魏晋北,在影片中实现的则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家”。
作为电影的第一主角,除了他多次创业失败,编剧和导演并没有明确给出他的故事背景。
他的祖籍是哪里?
与父母关系如何?
如果不在北京了,是否还有一个可以收容他的场所?
这些信息被模糊掉之后,魏晋北的形象反而更能反映出那些只身在大城市打拼的白领的现状:进无可进,退无可退。
他在绝望之中随波逐流,去了云南,种起了咖啡,却没想到一次无心插柳的尝试,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其中有过动摇,最终还是笃定地留在了云南,肤色晒成了当地人那般黑,口音也越来越接近当地方言。
当他不再为未来感到迷茫时,他找到了精神上的立足点,完成了精神上的“回家”。
1893年,中国云南从缅甸引种咖啡到瑞丽,成为了中国最早咖啡产区发展的源头。
目前,中国95%的咖啡种植在云南,特别是近30年发展最快。
与此同时,茶在中国饮料消费市场的主体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咖啡与茶,似乎在任何一个语境之下,都能碰撞出多重的文化意义。
《一点就到家》在情节编排上的高明之处是,让咖啡和茶出现在了同一个时空之中,不需要更多铺排,就激发出了丰富的解读。
咖啡与普洱茶,是现代与传统,是理想与现实,是创新与保守,是晚辈与父辈,是西方与东方……而电影最终让咖啡与普洱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普洱咖啡”,于各种意义上达成了和解,为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浪漫的句号。
为昊然,彭彭和许宏宇导演看的,因为穿越火线看好许宏宇,只能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一开场就糊糊的画面,我觉得我在看网络大电影,感受很差,对于故事的逻辑,感觉非常的儿戏,不深究勉强能够看下去。
昊然弟弟刚开场的时候我觉得他演的很自然了,不再这么僵硬了,后半段,他却又回去了,跟他原来的片子没啥不同,很用力。
演员的路还是刚刚起步,希望弟弟有一天让我忘记刘昊然。
彭彭刚开场太太太刻意,表演痕迹好重,只是不经意的眼神里还能让我记起那个眼里有戏的少年,希望他多演些适合他的作品,眼里有戏是他的优势。
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小孩子穿了大人的衣服,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我也不觉得怎么好看,而这部就是合伙人的低配版,导演到底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有没有想清楚啊。
整片我最喜欢的两个镜头,一个是阳光投在走廊上那个场景好美,还有一个就是三人在大树上醒来的情景,跟人无关,跟故事也无关,只是喜欢这两张光影。
总之,我觉得他们各自的优势都没有发挥出来,如果只是不带脑子的笑笑倒是可以一看,个人评分6~6.5分。
《一点就到家》有两个好,一是基调轻快,这种非严肃氛围下人物表演的些许夸张或情节的轻微跳脱都是可接受范围之内。
二是节奏明快爽朗,不拖泥带水,不参杂非必要情绪,该搞笑该惊悚该温情的时刻点点到位,情绪到位马上往下一步走不恋战。
总的来说是,导演野心不大,控场能力有余,配乐运用得当,出品质量有保证。
用“毫无尿点”来形容整个电影,我觉得并不为过。
开头简单明了,几句话、几个场景就把魏晋北(刘昊然饰)失败的创业青年形象和心境交代清楚,跳楼危机在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也带出来第二位主角彭秀兵(彭昱畅饰)。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电影中主角关系搭建的自然性问题,因为这会影响到后续情节本身的说服力强弱。
对于一个送快递的为什么会出现在一般无人出现的天台、刚好救下了魏晋北的原因,导演是有仔细想过并在电影里交待清楚的:找到公司没有人、问了魏公司的人才知道他在天台。
但这还不足以让一个送快递的赶上天台让对方签收,还因为这是彭在北京送的最后一单,他觉得必须要当事人签收稳妥了,自己北京的快递打工事业才算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为什么有必要交代清楚?
因为一般事实是送快递的打电话找不人就会赶着送下一单回头再管没人接电话的旧单,或者是在公司找个人代收就完事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故事就无法合理地进行下去了,所以关于为什么彭秀兵会出现在天台里,是一个必须要说清楚的问题。
在后面更是交待了魏彭两人因为快递固定配送的关系早就已经熟络,所以更进一步增强了彭出现在天台上的合理性,也避开了“魏晋北随便就跟着一个送快递的回家乡”这种国内电视剧电影中常见的编导对角色关系想当然的随意性。
简简单单的一个开场,导演就已经基本做到了迅速抓取观众眼球(创业失败跳楼)、逻辑滴水不漏和自然的人物关系搭建,一下子就让观众对后面的剧情有了一个基本的信心。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整个影片节奏非常紧凑,97分钟的故事此起彼伏,基本遵循了小成功(集市招揽客人)、大挫折(大量退货退款)、柳暗花明(发现咖啡潜力)、寻找希望(国际咖啡大赛银奖)、阶段性成功(自营淘宝店生意额上升)、内部矛盾(收购风波)、和解和共同创业。
基本上就是一把糖一根棍地拨动着观众情绪,带着观众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故事的最后。
第三个主角绍群(尹昉饰)的出场,导演又用了另外一种和整体基调不太相同、甚至相反的风格来操作:惊悚+恐怖。
天色渐暗、车窗不断闪过的护林木人像、恰到好处的配乐,真的有被吓到就是了,而且导演还不忘交代了他们必须要亲自送达的理由:到付。
但是,导演也非常聪明的把这一段控制在非常短的时间,反而让这一小的段恐怖片断喜剧效果翻倍。
和一般的喜剧片不同,《一点就到家》笑料摈弃了国产喜剧片常用的台词驱动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更多种不同元素和剪辑手法来达到,一方面弥补了台词略显平庸的短板,也让笑料有了新的触发点。
通过在同一场景中,不同人物采取的快慢镜头来营造情绪反差,比如祭茶神中本应上天的鞭炮掉到地上、彭秀兵拯救毫不知情的撒尿小孩子和魏晋北被小飞虫扎眼这一段,又如三个主角首次相遇品茶,魏晋北和李绍群品茶镜头是搭配了轻音乐、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只知道快递不知道咖啡的彭秀兵的镜头则完全是鸦雀无声,轻音乐和静音的画面不断快速穿插,这些算不得什么高含量的设置却很容易让观众感受到导演在剪辑上面的用心和小趣味。
而且每当台词和人物表演hold不住的时候,适时出现的配乐又及时地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笑过吓过准备要尴尬的时候,不防来一段音乐MTV吧。
喝咖啡举手配上“远山树林的味道”这个略显无聊的梗,竟然也在多次重复之后有不错的笑果。
正是因为对节奏的正确把控,剧本本身的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都觉得可以无所谓了,比如那糟糕的CG画面,毕竟现在在电影院能真心诚意地被逗笑几分钟也不容易了。
2020年度最佳(别信豆瓣评分),看的过程中心里无数次在想这不比《我和我的家乡》好吗?
应该改名叫“我和我的家乡”。
电影叙事无比流畅,一口气爽完,一点儿不费脑。
“我在北京一客户跟我说过千万别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合伙做生意”“你那什么客户,这么土”“三个教英文的”看到这段直接笑抽,电影是由《中国合伙人》导演陈可辛监制,这段自黑真的绝了哈哈哈。
话说回来,我琢磨着电影不拍得挺好么,这么工整一商业片,剧本也是经过打磨的,演员演技也到位,服化道都直接用现实村子里的了,剪辑也流畅,配乐也出彩,这豆瓣6.7分评分是怎么来的呢?
后来网上查了查云南咖啡产业现状才知道这分算是给面子了,但也有可能是我们误会导演了,说不定导演在第五层(应该在平流层),人家老阴阳人了。
电影里是整的挺励志的,但现实的云南咖啡产业就到电影里星雀(对照的是星巴克和雀巢)来收购报六百万那的剧情就结束了,也并没有像刘浩然说的说的那样,收购之后村民会有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的生活,不过也是像电影里那仨主角那样做自己品牌的年轻人,但现在的结果肯定不像电影里他们仨那样成功,贫困村还是贫困村(国家好像宣布扶贫工程任务完成了,全面脱贫了???
),年轻后生往外跑的还是照样往外跑。
电影里心理医生老头儿引用某国外名著(此处笑场哈哈哈)里说的一句话:人们总是在正确的事和容易的事之间做选择。
就是嘛,电影里的人才会选择那所谓“正确的事”要是让我选我肯定选那六百万,被收购了也没害村民,反正肯定是比原来种茶叶的生活好,一写到这我才想明白国家为啥宣布全国脱贫了,比原来好可不就脱贫了么。。。
来看看现实的云南咖啡产业选的“容易的事”的结果,看完你会发现这才是现实,才是生活:1.云南很大,但是是中国除海南岛之外唯一能产咖啡的省份2.云南除了普洱,保山和其他城市也都产咖啡,村里到处都有空地用来晒干咖啡豆,路边堆满了麻袋和剥下来的咖啡果皮。
3.咖啡是云南农民一直在耕种的农作物,三年开花五年结果。
对农民来说,茶叶行情好就砍咖啡树种茶叶,咖啡行情好就砍了茶叶树种咖啡,栽种历史已经有十几二十年了。
但是绝对绝对不是电影里池子里满满的红果!
绝大多数是绿的青的红的黄的黑的,没熟的,快烂的,混在一起完全不美。
4.星巴克的收购量非常少,就是个噱头,主要收购商是雀巢,不但收购,也像电影里说的一样提供种子。
但是,电影里没有表现星巢的黑心肠,现实世界里,农民辛苦一年,每年都要跟雀巢斗争,因为每公斤的收购价只比农民的成本高几毛钱,甚至农民会亏钱。
农民不想亏钱,就把收好晒好的咖啡囤着不愿意卖给雀巢,但是因为品质差,没有其他买家,摒不牢俩月还是得卖给雀巢,因为咖啡是应季的农产品,无法长期保存。
也有年轻人做初步加工的生意,就是先把村里人收成统一收上来处理好,再卖给雀巢,一是农民文化水平不够,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二是小农产量低,难出手。
所以一旦雀巢开价低于农民一年的种子化肥农药钱,哪怕自己亏,也要把村里人的豆子都收在手里,去跟雀巢抗争。
5.山里其实很苦,电影里村子拍起来很美,其实屋檐镂空,六面漏风,二楼住人一楼养猪,厨房就是二楼中间一块空地烧火架炉子,孩子们只穿拖鞋或者不穿鞋。
6.咖啡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谋生换钱的农产品,很多人一辈子都只喝茶,根本不知道他们卖出去的咖啡最后出现在大城市里是什么味道,不知道什么是拿铁,澳白,卡布奇诺。
7.咖农以哈尼族这种少数民族为主,与汉族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不太信任外来人,见到城里人,都以为是星巴克的。
8.互联网信号也通山里,确实有年轻人在做精品咖啡了!
只要中国人都去喝云南买云南豆子,农民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好好种植筛选豆子,这个产业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9.已经有非常好的精品豆子被国外卖家持续采购了,可是云南太大太大,深山太多,要让山里的农民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政府的扶持也很重要。
看完这些都不想说话了对吧,以后喝咖啡少喝星巴克和雀巢了,网上直接买普洱的咖啡和豆子,帮帮这些电影里可爱的村民们。
毕竟现实里的他们可不会像电影儿里一样跑酷送快递,几秒上树上房的。
节奏鲜明,视听丰富,技术成熟,构思精巧。
有过于讨巧谄媚的嫌疑,不够深刻,但足够好看。
《一点就到家》这部作品,主题立意非常高明(讨巧),一共90多分钟的电影,内容满满当当。
涉及了空巢农村,月薪500的农民,涉及了快递等底层劳力在大城市辛苦的工作状态;讨论了现代工业化危害等问题;并且以此反思出了脱离城市,重新回归生活,建立基本的人际社交联系,亲近自然等等真正让人充实幸福的生活方式,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也一直在反思这些东西;而且还有扶贫、物流下沉进农村,等等主旋律建设基层发展的主题。
这些个话题,真的非常好。
城市生活其实是一种抽象生活,也是一种隐姓埋名的生活。
人们确实保持联系,但不是以一种独立完整的人格出现,而是作为经济消费功能的化身出现。
对城市生活,或者城市生活背后一种主观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反思那些有害的、快餐式、消费式的生活,真的是我非常喜欢的主题。
前面说到这部电影的技术,和构思,都非常优秀。
首先从剪辑和技巧层面,它就是一部趋于年轻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不拘泥于单一的故事,而是各种蒙太奇、快速剪辑、夸张的手法,双管齐下,快节奏,高信息量。
而构思上,是一部标准的三幕式剧本。
故事完成度很高——虽然很简单但很全面。
电影不仅做到了最基本技术要求,还设置了具有寓意的符号,虫、马、猪等等,很拔高。
一个好的主题,好的结构,再加上好的技巧,很难给差评。
这部电影,最起码做到了好看。
这就是七分以上的水平了。
只可惜,虽然它的下限是7分,上限却高不过8.5分。
为什么?
因为这始终是一个商业片而不是内涵深刻的文艺片。
如我所说,为什么这么好的主题,我却觉得它有故意讨巧的嫌疑呢?
因为虽然故事好,技巧好,主题好,但却没有深刻的反思。
整部电影,都太过流于表面。
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深潜。
比如,三个年轻人创业,遇到最大的挫折就是理念分歧,其他的简直水到渠成。
天时地利人和。
真正创业过的人,都知道哪有这么简单。
创业其实是九死一生的高风险项目。
比如今年大环境不好,就有几家欢喜几家愁。
再比如,虽然电影有意无意,都在表达一种家乡的自然,不一定就比大城市的钢铁丛林要差的思想。
但这个话题,并没有深入的去对比,去刻画。
又比如,关于现代化工业的危害这个话题,其实是具有矛盾性的。
要建设农村,就要展现现代化优越的一面。
但要逃离城市,那又要展现工业化危害的一面。
不是说不准许矛盾存在,而是这部作品只是画了一个圈,把这些很不错的主题,全都装进了圈里,却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甚至没有好好讨论思辨一下。
电影给出的答案就是,创业成功了,给家乡带来了工作岗位,不用在大城市打工受气了,在农村家乡一样可以打工。
但是,仔细想想,现实里创业没这么简单就成功。
所以,其实,电影只是电影,现实要比这部电影沉重的多。
有些作品是轻飘飘的,有些作品是沉甸甸的。
所以这部电影虽然好看,上限却不高,不够深刻。
尤其最后支付宝的植入,推翻了反思,只关心科技便民惠民的一面,把危害的一面又推回去了,很可惜。
它毕竟是商业片,而不是纪录片。
很可惜,但瑕不掩瑜。
这部电影已经在自身局限下,尽量的做到了好看,做到了三观正,也完成了“扶贫电影”的任务。
总体来说,我还是挺推荐它的。
轻松,有趣,好看,还带着那么一点点思考性。
如果一定要在国庆档期里比一比,目前为止,我最喜欢这部。
陈可辛是最能捕捉中国大陆时代神韵和生活细节的香港导演。
可惜,他只是监制,没法取代导演做全部工作。
真正的导演许宏宇,生于香港,在好莱坞待过,长于剪辑,执导的上部电影是气质飘忽的浪漫爱情喜剧《喜欢你》。
他感性而细腻,充满奇思妙想,最大问题,是如何把这部主旋律气质浓厚的归乡创业的故事,接上地气。
地气不光是素人演员和方言,也不光是支付宝和普洱茶,还有对地方文化、语言、气质的捕捉和呈现。
但在接地气这件事上,“到家”显然没做好,它只是找了个地方,住了进去,然后就开始自说自话一个凭空而来的故事。
电影有套漂亮的阵容,刘昊然、彭昱畅和伊眆都是青年一代中公认有演技的好演员。
特别是彭昱畅,在这个国庆档简直无处不在,且真的越来越有黄渤味了。
从完成度论,这也是部制作水准颇高,故事完整、表演出色、画面漂亮、音乐好听的娱乐片。
它可以带给观众足够欢乐,也并不缺乏触动人心的煽情时刻。
唯一问题,还是不接地气,香港导演想象的云南农村太过乌托邦,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想当然的浪漫,几乎链接不上任何关于乡村和贫穷的真实,自然让电影的角色和故事,无法真正踏上泥土,混入烟火气。
喜剧也好,煽情也好,不过是让观众以无比出离的状态去欣赏表演。
他们可以清楚地感受自己与舞台的距离,欣赏演员们卖力的表演,却也一刻也不曾忘却自己作为观众的身份,或有触动,却无法共情。
对于真正的贫穷而言,这样粉红色的浪漫难免轻浮。
乡村题材当然也可以清新,但这种清新不能脱离泥土,罗曼蒂克式的小清新在中国乡村是格格不入的。
在这方面,推荐导演去看《平原上的夏洛克》,看看属于农民们的浪漫,如何在泥土中展示轻盈。
轻盈和轻浮,一字之差,所呈现出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电影用了漫画式的夸张表达,对应青春主题,确实也传达出了蓬勃向上的生机。
这个故事如果完全架空,不那么去贴靠某个形而上的主题,或许会有另一番精彩。
遗憾的是它偏偏背负着乡村振兴和扶贫这样的命题,又是具名可查的某时某地,电商、物流、创新创业,各种观众熟悉的现实元素一再出现,就是奔着真实而去。
这种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拿捏的功夫实在太考手艺,非得陈可辛这样的天才,才能做出不违和的时代浪漫感。
而对于更年轻的许宏宇,最后做出的结果就不尽如人意——浪漫满村,却又莫名违和,青春冲散了现实,也消解了创业的艰辛和严肃。
所有升华与抒情,都是可以清晰洞察的刻意而为,且煽情明显过度,有滥情之嫌。
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降级版的《中国合伙人》,电影里对“合伙人”的致敬或是揶揄确实也是非常有趣的处理。
可无论是人物的厚度,电影的深度,现实的力度,“到家”都完全及不上“合伙人”。
如果非要比较的话,“到家”更商业化,更爆米花,适合观众们过节哈哈一乐,或者为廉价的抒情挤几滴眼泪。
于我而言,真正的感动只有素人阿婆在寥落衰落的集市怀念自己的亡夫与过往时光,这或许是电影唯一的真诚和深刻所在,而这样的内容在电影里太少了。
电影的前半部分要好过后半部分,喜剧的部分甚至颇有几分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神韵,也显得轻快。
但越往后拍越拖泥带水,到了最后的结尾部分几乎垮掉。
从另一方面讲,互联网、电商、移动支付,生活越来越便利快捷,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赋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廉价供给。
新的经济形式在摧毁着传统商业,如同电影中三个年轻人轻而易举地用电商干掉了乡村市集,而那些被时代和技术的冲击而丢了饭碗的人,却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出路。
未来,这些进入城市的打工者同样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他们也会有面临淘汰的那天,从某种程度讲,种咖啡豆或是回家干快递并不能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
城市人大可以面对银幕,看着电影里的年轻人打鸡血式的呵呵一乐,各种鸡汤台词喷薄而出,治愈又体贴。
旦稍微对这个社会,对贫困的实际有一些了解和认识,就很难对这样的欢乐给与足够的共情,只会觉得轻浮。
说到底,这部所谓“乡村”电影,也不过是献给城市社畜的心灵鸡汤,而与真正的农村农民无关。
这是可以拍也应该拍好的故事,只可惜,选的人不对。
导演还是适合拍一些浪漫都市爱情喜剧,离现实越远,效果越好,从这点来说,许宏宇或许并不适合拜入陈可辛门下,如果要真正拍好现实题材,他要做的功课,还很多很多。
电影的故事可以脱离实际,可以不符合现实,甚至可以瞎扯淡,但这样的故事一定要打动人才能立的住,就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平平无奇,甚至略显矫情和浮夸。
开头天台那个绿布就让我很出戏了,到穷乡僻壤做快递就真有点看不下去了,别说这样一个有网有电,有自己优势产业,人口也不少的地方,就是再穷再落后再荒凉的地方邮政也会送进去轮得到你来做快递?
做自己的咖啡自主创业这题材挺好啊,为啥强行加个快递?
这妥妥的中国厮杀最激烈的红海产业之一,轮得到你们几个没钱没背景的人来做?
至于做咖啡这本来还好,但为啥做咖啡遇到唯一困难居然是收购不收购的问题?
种咖啡真这么简单吗?
随便种种就世界银牌了?
天方夜谭!
种咖啡遇到的各种困难,咖啡种出来营销上的各种难题,这本来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全部一笔带过,最后来个收购意见不统一的矛盾,作为全剧最大冲突点。。
败笔!
咖啡这东西和茶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没有一种咖啡或者茶能统一所有人的味蕾,让所有人都喜欢喝,所以最关键的其实是营销从小罐茶到瑞幸咖啡,其实核心都是营销,这其实其实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可以刻画的,可惜估计编剧也能力有限吧,做这么个俗套的励志创业故事估计就是他们的极限了。
电影里不断出现的幻想场面估计也是在暗示观众别看的太较真,这就是个故事,要允许脱离实际,可惜还是那句话你就算瞎编也编的不好看啊!
最后说下网购是干不跨集市的,别说云南这样的地方,我所在城市全国快递吞吐量最大的城市没有之一,到了今天下面的各个乡镇每个月的集市还是一样的热闹。
创作组能用点心去好好考察下吗?
别一拍脑门就自己瞎yy
最近因为出差原因,每天晚上回去对着酒店的大电视,很难不让人想看剧的冲动最近每天晚上都在刷电影每部电影大约都在1个小时左右怎么说呢我觉着一点就到家的题材是非常不错的包括在电影的开头中间作为喜剧片的感觉还是蛮不错的可是从星雀咖啡准备收购之后开始变味我也确实领会到了电影想要描述一种初心的感觉但是总是让人感觉到了不协调的感觉开头的详细描述与结尾处的匆匆结尾不免让人感觉到头重脚清以及电影结尾处的感情升华没有让观众有深刻的切身体会总之就是前面部分还可以 后面结尾过于突然感觉奇怪
有幸看了首映,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这部电影,我会说:可爱!
首先,时长就很可爱,一百分钟以内,可以全程心无旁骛,颈椎酸痛前刚刚好结束!
第二,音乐、剪辑更可爱!
这部电影配乐满分,每一次BGM都恰到好处,回来立刻添加了歌单。
还有节奏明快的剪辑,让一部脱贫影片如此清新脱俗!
感谢许宏宇导演,开创了全新意义的献礼片!
第三,角色最可爱!
一个抑郁症魏晋北,一个白日梦彭秀兵,一个强迫症李邵群,三个不完美青年,却带给我全新的青春片体验!
影片中很多让人爆笑的小梗,让人忍俊不禁,也有很多戳心的地方,极易产生共鸣。
尤其是魏晋北,本社畜被戳到了。
第四,主题最最可爱!
很多人一听是脱贫攻坚献礼片,下意识反应就是抵触。
之前有幸下乡走过一次扶贫脱贫,在亲眼看到那里乡亲脱贫前后的生活对比时,才真正明白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
爆笑之后有点小思考的感觉,大脑真是舒服!
一切都看的太过简单,飘在空中,只有空壳,内里毫无道理可言……
喜欢《一点就到家》这个故事,把年轻人创业、电商、带货这些时下热门元素运用得很到位,把青春励志片的激情热血,喜剧片的轻松诙谐实现了有机结合,做到与时俱进。作为云南人,要强烈推荐影片!普洱市澜沧县的景迈山古茶区,这里既有最好的咖啡原料,也有最好的普洱茶,古茶山、古寨子风光旖旎,云雾缭绕,拉祜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去景迈山的安静民宿里待上一段时间,简直就是一个洗涤心灵之旅。许宏宇会拍,拍人,拍景,拍出了真正的美。
有点小聪明,可观感没多好,俗套通病
青春版合伙人,瑰夏躺枪
“我不觉得我的家乡没有希望”
主题蹭了扶贫,但本质上是成功学。
就 很一般吧
《一点就到家》的最大爽点在于成功建立起了每个“城里人”对田园梦如何实现的具体想象。这种想象基于的假设包括:1、城市的思维和工具对西部农村的降临是被需要的;2、农村是一张白纸,它淳朴地生活不在意即时的利益,并且容易被诗意和热情感召;3、这里有很多被埋没的完美商机;4、你可以同时具备主角三人的完美条件与人格。这些爽点在剧本策划的时候完美踩在“城里人”的天真和虚荣之上(尽管实际上的普洱咖啡产业困境重重),让我们可以肆意自我代入;但是虚荣的爽也是爽嘛!
尬。每五分钟就就一句尬出戏的台词。“年轻的导演不相信真实的力量。”感觉看了一个广告片,哭。
治愈又轻松,渐入佳境,能把一个任务片完成的这么好之前也是没想到。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很强,运镜剪辑很棒,刘昊然把魏晋北把一个丧的失败者到找到自我又爆发争论放弃回归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23岁演30岁,挑战了新高度,很值得看
前半段真棒,笑料大多都是镜头和剪辑带出来的,这才是喜剧电影的正常水平呀,单是那段恐怖段落就值得称赞。而且这片没有为了歌颂政策而设计一堆工具人,是真的在讲人和家乡。(我爱彭昱畅!
还是鸡汤成功励志学那一套。许宏宇的灵气与小聪明只有在布尔乔亚一点的故事里才行得通,放在这么个「扶贫下乡」的命题作文里面显得尴尬生硬。三个男演员里面,刘昊然和尹昉表演起码及格了,但彭昱畅演什么都是一个样都在演自己,基本上看几期《向往的生活》就等于看了彭昱畅在本片的戏份。
看到剧情简介就知道又是一碗鸡汤,却没有想到这碗鸡汤实在过于清澈了看不到一丝油星,纵观全片,从送快递到卖咖啡,完全感受不到创业受到了什么太大的阻力,少有的一些挣扎,也不过是三个人最初的信念有一些偏差而已。对于陈可辛系相关电影来说,这部确实是非常贴近当下所着力宣传的创业和回家主题的,他一向知道应该抓住什么,而对于导演过《喜欢你》的许宏宇来说,可以说是些许倒退,毕竟拍自己没有类似经历的事,光靠天赋和臆想是不行的。
青年人的创业故事,城镇与乡土的激烈碰撞,理想与名利之间的冲突,让三个有志青年踏上前路茫茫的创业之路。影片以鬼马的写实风格,作者式的自我表达,将热血青年追逐梦想的过程得以诠释,三个大男孩从坚持梦想、到守护梦想、再到最后的实现梦想,都足以让我们相信,在残酷的现实中依然可以不忘初心,在平凡中坚守自我,在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就像高考的高分作文,很会解析命题,并找到一个免俗的突破口。把送快递从送到快递变成送出快递,格局一下就以小博大了。
感觉像看过一百次的自我代际城乡和解剧本和不入流也非常傻逼的飞猪特效搭上了2020年的政治快车和无聊热点摇身一变成为了我国城市最爱的高饱和度招商平板
许宏宇+陈光荣的组合就这样浪费了,浮夸抛弃了剧本的本质,有想法没能力,不过许的镜头还是可以的。
陈可辛监制,乡村版“合伙人”,国庆档观感最好的一部。上应国策,下接地气,有对理想和初心的坚守,有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有积极乐观的蓬勃朝气,有看山望水记乡愁的情怀,这才是现代农村题材该有的样子
挺有意思的电影,你说它是喜剧,可是看的时候会时不时流泪;你说它催泪,可是看完了心情又会很好,两种情绪奇妙温和的融合在一部电影里,没有太过激烈的感情,但让人看的非常舒服——不论是视觉还是音乐,都刚好卡在我情绪的舒适点上,全程看的很开心。多一星给新导演。
跟《夺冠》一样,其实也提出了自己没法回答的问题,但它体量小,步子轻盈,纯当喜剧看也没有任何问题。影片的调子在跳跃的漫画味和粗糙的网大质感之间游走,还好,选角不错,三个男孩的元气足够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