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反而会让观众觉得,这些镜头有一些冷酷。
人都死了,你为何还表现的一切如常?
死亡,让一些人的生命戛然而止。
可生活,还是在继续。
看似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其实在传达着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话语。
这几年有很多认识的人因不同原因离去,启发了我想透过电影去表达出一种死亡的日常感。
我想拍的日常一些,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死亡,无常,但也日常。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并没有什么定律,规定你必须活多少岁,什么时候死。
一个故事的死者是一个年轻人,也许是遇到很多坎坷吧,他决定自杀。
死前,他来到一个女孩的家门口,对她说:“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你能和我说一句‘我爱你’吗?
”女孩拒绝了,甚至不愿意打开门。
其实女孩多少察觉到了他言语中的怪异,但是女孩说,如果他为此自杀了,她也不会因此责怪自己,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不能依赖别人。
“死亡”不会让当事人变得重要,而是你就这么消失了,而已。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说:出生入死。
即: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必然向着死亡走去。
如果片尾处背景声的戛然而止意味着死亡,那影片中的时钟滴答和鼻息交错,让我们活着也让我们向死亡轴无限逼近。
某夜的归途,坐在副座的特斯拉和我们大侃开车的好处,“租个车放个歌在蓝天白云的马路上压过落叶,想想都很爽”,正准备diss他翻车,没想到司机先帮我助攻,“开车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噢,我们开大车十几年的都说不准,前些日子我们车队前面追尾还走掉了几个...”,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歌词“是太阳先升起,还是意外先来临”却漫上心头。
摸索后排的安全带无果,算了,还是看看窗外的星空吧。
儿童不想缓慢地死去,老人更在乎生前的意义,有趣的是时间正缓慢地锤着我们死去,而死亡的不期而至让生前变成了珍惜每一天。
死亡也可以是有意义的,放在他人身上,每天就有换心脏和顶替工作的希望,于自己会明白什么比生命珍贵,抑或简单挥手告别。
面对死亡,无措感总在绷紧的缝隙间袭来,不妨把死亡作为对立面的起点吧,如果我们一觉起来还没死掉,感叹下睡前生于明日的祈祷,然后,然后起床刷牙。
这居然是特斯拉对向死而生的理解,我对自己生而矫情感到抱歉。
我从未感到和死亡这么相近,因为我快要想死你了,真羡慕爱情对死亡的转化;花儿都折了还养着,真欣赏那迎接死亡的笑颜。
“爸,如果哪天我出意外了我想器官捐献哈”,“噢”,“你咋不问我为什么这么想呢”,“这多好,一下子还能救好多人呢”,“嗯...可不么”。
Die Tomorrow,当死亡在“明日”发生,死亡是一种将来时,但是这是一种必然抵达的将来时,是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将来时——死亡就在明天等着我们,仿佛空留着一个位置,每个人都要坐在那里,用一生的时间来结束这一个不是仪式的仪式。
可是,不管死亡是突发事件还是自我选择,不管死亡之前是未知还是带来痛苦,当一个人死去,真正影响的是别人,是那些还活着的人。
电影海报上有九个人,一串数字写在上面,这是他们出生的时间,数字后面是一个连接号,连接号后面没有另一个数字,当死亡数字缺席,小小的连接号就是那个空留着的位置,它指向的是活着的现在,是生命还在的今天。
那个2006年出生的孩子面对“如果明天死了,你会难过吗?
”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会非常难过,因为活得正常,然后就死去了。
”因为正常活着,死亡却降临了,这是最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但是当这个听说“死亡”或者“自杀”会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和知识的孩子,说出“死亡会是非常难过”的时候,他其实是靠着一种想象来谈论死亡,2006年出生,2017年电影上映,他最多只有11岁,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脸上挂着笑容,回答问题时脸上的表情也是放松的,在他那个连接号打开的生活里,应该没有遭遇走到过死亡边缘的事件,甚至没有经历过他人死亡带来的不安和恐惧,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会死吗?
”对于这个问题,对面的人回答他:“我们每个人都会死。
”而当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小孩终于开始哭了。
不管是听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死”时的哭泣,还是说出“明天死了,我会非常难过”时的笑容,对于孩子来说,死亡永远是未知的事,甚至是想象中的事,从网上获得死亡的知识,从别人的回答中体验死亡的感受,死亡在他那里都不具有直接性,或者说,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无法亲身经历,只有死亡这个词语,这个状态,这种经历,才成为死亡本身。
所以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是隔开了死者和生者——就像那个连接号,一端指向出生,一端指向死亡,它永远无法在连接的状态中获得关于死亡的内在感受。
小孩之外,则是那个已经活了102岁、即将迎来103岁的老人,和小孩的懵懂相比,经历了太多的老人对于死亡,却有着一种快快降临的心态,当问他:“你害怕死亡吗?
”有些耳背的他摇了摇头,“我希望自己死得越快越好。
”曾经他以为100岁是生命的极致,但是他却轻易跨了过来,100岁之后是101岁,101岁之后是102岁,102岁之后是103岁,甚至,之后家人还为他举行了104岁的生日宴会,成为寿星的他,面对家人,却是一脸茫然,就像他回答问题时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活得那么就?
”生命太长了,老人似乎渴望死去,在他看来,有一种东西控制着我们,它是一种“超然的存在”,而获得太久的他甚至将这种“超然”命名为“某种错误”,原本希望在人类生命极限的100岁时死去,他却依然活着,原本想要死得越快越好,生命却像开了玩笑一样,让他还一直活着。
为什么他要渴望死去?
在回答“死亡是好还是坏”的时候,老人这样回答:“重点不是死亡本身是好还是坏,而是在你走之前人生是好还是坏。
”这一句回答是老人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因为他曾经看见最爱的妻子死了,曾经看见儿子死了,在这个世界上他爱着的两个人走了,对于他来说,活着不是一种生命的荣耀,反而是一种痛苦,“最糟糕的不是死亡,而是痛苦,亲人死了,那种痛苦如影相随。
”所以活在痛失爱人的活着状态,他当然渴望死去,渴望死得越快越好。
但是无论是11岁的孩子,还是104岁的老人,未经历他人死亡的年幼者和经历了太多痛苦的年长者,面对死亡的时候,似乎都把生放在了对立面,似乎都在想象自我的死,似乎很遥远,似乎很漫长,但是死亡真的是一种远处的存在?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死去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当字幕被打出来的时候,屏幕左上角呈现的是时间和“死亡人数”,它们都在不停的跳动,时间在累积,死亡也在累积,而当电影结束定格在70分钟21秒的时候,死亡人数是8442人——也就是当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已经有8442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诠释了什么叫死亡。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死亡无可逃避地降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死于明日”就是死于今天,死于现在,死于永不回来的此时此刻——死亡是即时的,死亡是永远的:2012年6月11日,一名商人在证券交易场所的睡梦中死去,五个小时候才被发现——他靠在椅子上,一种死亡的状态似乎没有痛苦,甚至旁边还坐着正在聊天的女人,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却无声无息;2016年11月30日,一名资深音乐家在家中宁静死去,一种死亡的状态一样是没有痛苦,在死之前女儿还在为他按摩,还在说没有电话和讯息的一天太无聊,而躺着的音乐家告诉她:“没有电话和讯息,这才是美好的一天。
”女儿走开,将枕头垫在他的头下,音乐家翻了个身,仰面朝上,而这一种姿势竟成为他告别世界的最后一幕,镜头慢慢拉远,从房间大门,从门到过道,从过道到庭院,从近到远,仿佛生命从生到死的过渡,无声无息,却总是在变化。
商人在睡梦中死去,音乐家平静告别人世,对于他们来说,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痛苦,而其实对每一个死去的人来说,或许也只是在死亡降临的刹那有过痛苦的感觉——世界上10种最有效的自杀方式,用枪射中自己脑袋和使用氰化物排名前两位,而排名第一的爆头枪击死亡时间只有短短1.7秒。
1.7秒是留给自己的痛苦时间,1.7秒之后,死亡体验便结束了,而这种内在体验也无法传递给别人。
但是1.7秒之后留给他人的痛苦时间却更加漫长,所以让死亡降临,真正感受到痛苦的是他人,他们或者是亲人,或者是朋友,只要活着,对于未知的死亡,总是会感到一种猝不及防的悲伤。
妻子因为患了心脏病住在医院里,病房里都是氧气瓶,对于心脏移植似乎也不抱以太大的希望,在走向死亡之路上,妻子感叹:“等待着,像是他们给我们时间准备。
”丈夫想着妻子可能不久将别于人世,却依然安慰她:“每天读有人死亡,所以我们每天都有希望。
”两个人坐着,鼻子上插着管子的妻子却给丈夫剪着指甲,发现丈夫的脚开裂了,说他又忘了涂化护脚霜,“你这么健忘,我真的放心不下。
”妻子有些不安地说,“给你剪了一辈子,以后没有我,你要照顾好自己。
”言语之中传递出淡淡的忧伤,而男人也更换了位置,给妻子按摩,“我会想念你帮我按摩的感觉。
”妻子慢慢闭起了眼睛,泪水便留了下来。
那一种泪水是对于自己不久将会离世的悲戚,更多的是对于两个人阴阳两隔的忧伤,似乎死亡就在眼前,每一步都在接近这个生命的终极时刻,当男人准备去美国,虽然只有短短一个礼拜,她也像是永久的告别,嘱咐他不要忘记更换护照。
病房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那叹息,那泪水,那感慨,都是死亡之前对于未知死亡的预设,可是,在这场生死离别发生之前,一条消息是:一架飞往美国的航班与空管失去了联系,它谜一般地消失了。
一架飞机失事,是一种死亡的降临,那个男人或许正坐在这架航班上——飞机失事在前,死亡的感受在后,这一种颠倒的影像时间似乎在背离现实,其实这反而折射出某种无常:男人正是搭上了这架航班,离开了病重的妻子,但是真正走向死亡的却是自己。
死亡被置换了,当最后妻子因为心脏移植而逐渐健康的时候,房间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看着书的她或许从那段谈话,从丈夫突然的死亡中悟处了更多生命的意义。
死亡没有给你时间准备,死亡总是偏离预设,所以死亡永远发生在“他者”身上,它的意义却是活着的人从他者的内在体验中感悟生命。
飞机失事是意外,2013年8月6日,一个女摩托车骑士被倒塌的电线杆砸中死亡,也是一场意外,那时,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电线杆便毫无征兆地倒了下来,而就在前一天,刚从美国回来的她还在为弟弟拍照,离开家乡八年突然回来,她的理由是“只是想回来”,站在房顶上为弟弟拍一张面带笑容的照片,看一看曾经有过记忆的小镇,或者去那家皮切餐厅吃一顿饭,“餐厅人太多了,后天去吧。
”正是这一个理由,女人便向弟弟借了摩托,而也正是骑上了摩托,在给小狗拍照时走向了死亡。
依然没有预设,依然没有准备,死亡就是一次纯粹的偶然。
但是当姐姐死去,弟弟一个人站在屋顶抽着烟,他内心的想法变成了一段录音:“我真的不敢相信,你像是负气离开了地球,你的死亡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会一直告诉身边的人,爱他们,拥抱他们……”姐姐的突然离世,让弟弟感悟了生命的意义,也只有在活着的人心里,他者的死亡会变成一种爱和拥抱。
但是,对于每天都在发生的死亡来说,并不是每一次都会给人启迪,都会让人重新认识爱和拥抱。
一个泰国西班牙混血模特被一辆卡车撞到,在广告片拍摄现场,大家都在感慨命运的无常,甚至在想着给她鲜血,而镜头对准的是一个刚化了妆的女孩,她不停地吃着东西、喝着水,似乎不介入那个话题——关于车祸话题的议论,在镜头之外,而镜头里只有她吃东西的奇怪表情,眼泪似乎也流了出来,但是化妆师很快补好了妆,在长镜头之后,女孩站了起来,然后拨通了“亲爱的”的电话,在那一个老虎的道具后面她对着电话里的“亲爱的”说:“品牌大使的工作我拿到了,我很幸运,非常开心。
”因为一场车祸,她从替补变成了正式模特,所以另一个人的死亡对于她来说是幸运,另一个人的不幸对于她来说是幸运。
他人的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有时是一种悲伤,有时是一种幸运,有时,却是毫无瓜葛。
女孩蕾没有接那个叫邓的男孩的电话,当邓敲响了蕾的门,她也没有开,“我只想听到你说‘我爱你’,我就马上离开。
”邓隔着那扇门说到,“抱歉,你走吧。
”蕾这样回答。
从邻居那里确信邓已经离开之后,她打开了门,说起了邓的纠缠,而邻居的直觉告诉她,邓可能会选择轻生,所以她对蕾说:“如果我是你,我会说爱他——如果他轻生了,你是有罪的。
”但是蕾却说:“他跳楼也不是我的责任。
”于是抽着烟,于是商量着去吃中式火锅还是泰式火锅,于是两个人离开时邓留在走廊上的那束玫瑰还是静静躺着。
死亡与爱情有关,但是不爱的人是不是需要承担责任?
邓到底有没有选择跳楼不得而知,当那束玫瑰安静地躺着,即使邓从高楼上跳下,对于蕾来说,就像玫瑰一样,和自己毫无关系。
死亡在别处发生,死亡是他者的经历,当生命无常落入这样一种注解中,到底是不是宿命?
四个女孩聚在外面的酒店里,明天他们将要参加毕业典礼,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晚上,她们看着杂志上关于星座运程的信息,说着自己未来的打算,有人希望去美国纽约,有人则想要去乌克兰的基辅,有人准备开园艺店,有人则想创立自己的品牌,而有人则希望未来遇到自己心爱的人,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对于他们来说,未来似乎很遥远,但是都有着对于生活的强烈愿望,即使是面对那些星座运程,她们也乐于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可能性,所以她们把杂志上的信息拍下来,准备来年的时候对照看看准不准。
最后他们在喝啤酒时发现啤酒已经没了,于是四个女孩商量着谁去下面杂货店买啤酒,他们开始抓阄,“看看谁是幸运者。
”镜头前是一罐空空的啤酒,带着笑脸的她们,抓阄的她们,都在镜头之外——镜头之外,仿佛是对于生命不在场的一种注解,到底谁会去下面买啤酒,也成了一种未知,但是第二天的消息是:深夜2点15分,一个21岁的女孩在饭店楼下便利店,被一辆冲进来的货车撞到,据称她计划早上六点参加毕业典礼……参加毕业典礼永远不会发生了,幸运的女孩成了最大的不幸者,一辆卡车,一场车祸,制造了死亡,当死亡猝然而至的时候,所有关于命运,关于星座,关于未来,都变成了一种空无,而死亡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更突显了生命的无意义。
那个在证券交易所里死去的商人,那个在自己家里安静死去的音乐家,那个被摩托车砸死的女孩,那个坐上失事飞机的丈夫,以及这个买啤酒而死去的女孩,似乎都在无法控制的现实中走向了死亡,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意外。
而那个渴望死亡的老人,那个拿着凳子从高楼中跳下来的男孩,却用痛苦来注解生者的意义,就像那首歌所唱:“我受够了没有终点的重复,我喜欢变成虚无。
”有时是无法决定的无奈,有时却是自我选择,也许,当死亡或者只是死亡本身的时候,我们才能给死亡真正的命名。
今天女孩们谈论着未来的理想,今天姐姐想要留下这个小镇的记忆,今天丈夫安慰着妻子,今天都是活生生的,但是,今天无法预知的明天,女孩被卡车撞死,姐姐被电线杆砸死,丈夫在飞机上失事,当一切都“死于明日”的时候,或许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就是现在,就是此时此刻,“蜉蝣是地球上生命周期最短的生物,所谓朝生暮死,它们只有24小时的生命。
”浮生一日,蜉蝣一生,或许每一个死亡的人也像蜉蝣一样,过完今天这24小时,便是一生。
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偶然发生,死亡无法预知,当然,死亡也无法躲避,所以当明天的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今天是唯一可以把握的时间,“今天,你在干嘛”或许是每一天活着的人都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天可以爱,可以拥抱,而所有的一切死亡都在今天之外——当70分21秒的电影最后定格,在他人的“明天”到来时,已经有8422人走向了死亡。
小女孩:“我会死吗?
”旁白:“现在不会,但是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啊。
”小女孩:“为什么?
”旁白:“因为我们就是如此。
”小女孩:“为什么?
”旁白:“因为我们是人,活着的生物都会死。
” 电影里的这段对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女孩的大哭、旁白语言的平静与深刻,一一铺垫开来。
尽管“每个人都会死”是自开始就是大家熟知的命运,可能接受的又有多少呢?
电影继续开展,人物一一登场。
导演用平静、细腻的镜头将一个个真实人物的故事搬到我们面前,每一段的旁白都暗含着下一段故事的情节开展与生活道理。
即将毕业的学生、证券场的商人、从美国归来的姐姐、即将登机的丈夫、求婚失败的男友、路边救人的女演员、在家的音乐家,点滴故事,一一呈现。
最后,搬出剧中的数据——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钟过世2人”,愿自己坦然面对。
如果电影真的能延长人类三倍生命,那么他们将剥夺我们观看电影的权力,独享生命的漫长。
庆幸的是,这种假设并不成立。
事实上,电影里死的人比战争还要多,在它看来“杀死”一个人是那么的平常。
为了拉近我们与死亡的距离,电影不断的用它独有的影像特质展现着时间本体与个体生命的相遇,让跳脱出他人时间维度的我们围观时间轴上的生命尽头,同时复杂的情绪也随之渗出,“迫使”我们平静的接受死亡以及背后模糊的哲学含义。
海报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死于明日》就是这样一部极具个人风格,关于死亡却生机丛生的文艺片。
影片综合生活哲理、科学数据、新闻广播、照片、家庭采访等多种信息媒介,对死亡新闻文稿和个人回忆录进行了电影文本的虚构重建,细腻的呈现出了人们生前一天的生活状态。
同样讨论生死,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轻盈的避开了前辈阿彼察邦热带雨林的神秘与晦涩,把视角拉回了现代城市,清新的画面化解了惯常谈及生死时难以避免的凝重,平静如水的生活日常淡化了死亡的未知恐惧与悲悯情绪,人们怎么去理解和接受死亡,或许能在片中找到些端倪。
全片由7段老中青“虚构生前”的短片组成,用总角孩童与期颐老人的视频采访串联,这不仅覆盖了全年龄段,也构成了文本上对死亡认知的“两极调度”。
一、四个信星座的女生毕业典礼前夜,四个女生在酒店房间里小聚庆祝。
她们谈论星座,说着未来,啤酒喝完,由星座决定谁去楼下买啤酒,结果去买啤酒的那个被撞身亡。
到底谁死了影片并没有交代。
是想去美国的?
是想结婚成家的?
是想开潮牌店的?
还是想去基辅的?
清晨服务员来打扫房间,聚会的快乐时光已凝固,未来对四个女生中的一个已不再重要。
二、死在交易所的商人交易所里一个商人在睡梦中安静的死去,五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这是本片最短且最不安的死亡场景,没有情节没有对白,只是一个人歪着头瘫坐在椅子上。
世界还在运转,大盘的数字在不停变动,而一个人的时间已经用完。
他梦里发生了什么?
是美梦还是恶梦?
心脏骤停是因为股票暴跌还是暴涨?
或许那真是商人睡觉的画面,但随着五个小时过后所有已不再重要。
三、回家拍照片的姐姐在美国生活的姐姐突然飞回泰国老家,不停的拍照留念,骑着弟弟的摩托车外出时被倒塌的重物砸死,那一刻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
可以说本段落是导演《36》的翻版,怀念家乡和家人的姐姐,在家乡死去不正好是命运的安排,随她“心愿”吗?
那些不明所以的照片,是她生命的定格,留给家人的礼物……四、比她先死的丈夫身患重病等待心脏移植一直未果的妻子,每天与死亡交汇,丈夫要去美国出差几天。
一如往常,她给丈夫修剪指甲,叮嘱他。
每次家人的短暂分离,表面平静的她都会当做一场生死离别,毕竟心脏病随时复发的她会随时离世。
结果健康的丈夫飞机失事死去,她的心脏移植成功活了下来,生死无偿世事无偿。
短片最后,在座椅上睡醒的妻子失声痛哭,前面长镜头记录的内容居然产生了多义性,那场景究竟是丈夫出差前她的留恋不舍?
还是丈夫已经离世,怀念丈夫的她梦回丈夫生前日常?
重要的是丈夫已死,她已重生,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五、享受“死亡幸运”的女星新闻报道,一位女星(品牌代言人正选)因救人而遭遇车祸生命垂危,另一位女星(品牌代言人备选)在拍摄间隙安静的吃着东西,听着别人谈论重伤女星,吃着吃着,流出了泪哭花了妆。
最终因正选女星的死,厂商选择了她,那一刻转悲为“喜”的她去给家人打电话。
这个长镜头,记录了一段极其出色的表演,景框慢慢前推,从片场背景到女星特写,不断放大女星的脸部。
女星脑子里在不断的处理着周遭关于车祸女星的信息,不断的利用情绪管理抑制着面部真实表情,还是稍稍失败了,之后开始处理即将得到代言的信息,又而转入另一种情绪的表演。
两个女星到底是竞争对手还是圈中好朋?
这是对死亡的真情流露还是表演?
还有得到代言的欣喜和死亡情绪的碰撞,都在这段短片中展现了出来,可以说这就是死亡对另一个人工作上暂时的意义。
六、被情所困的男生得不到女生、生活认可的男生轻生跳楼留下遗言,在不知男生即将自杀的情况下,拒绝他的女生与邻居杂七杂八的谈论着男生。
坠楼致死率93.4%,死亡时间4.56秒,不知道为什么男生选择了排名第7的自杀方法,就像女生一个讨厌中式火锅,一个讨厌泰式一样。
七、喜欢安静的音乐家午后家中,清风徐徐,女儿给音乐家做着头部按摩,他安静的睡去平静的死去,生前没有工作打扰,还有女儿陪伴,这或许是他最美好的一天。
在稚嫩与老弱的问答中,镜头安静的洞悉着人们的死之前生,记录了生命置于时间之中的本质,那些不同画幅的静谧的私人的日常影像,一旦点缀上了死亡,标记出了生死的界限,情感体验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朴素禅意,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而在看蜉蝣的我们又是谁的蜉蝣?
据说世界上每秒钟会死2个人,而《死于明日》定格在了70 分21秒,观影过程中已有8442个人先后离世,他们有的想去美国,有的离开美国,有的欢快无比,有的愁云惨淡,有的生死离别,有的涅槃重生……幸运的是你读完了这篇文字,不幸的是我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Ps:我并不是忽略了每段短片中出现的花,只是生命赋予我不懂花语。
2017泰国剧情片《死于明日》,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7.4。
本片的风格很独特,很另类,没有剧情,由一个一个的真实死亡事件改编的小故事组成,让人感慨计划不如变化快,命运多变,世事无常。
珍视当下,别留遗憾,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恩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影片要向观众传递的主旨。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还没做好准备,还有未了的心愿。
影片中有一幕自杀方式列表挺意外,表格里列出了十种自杀方式及其死亡成功率和死亡时间,我还是头一回看到这样的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第一幕中的一个女毕业生是由《天才枪手》的女主饰演的。
今天是元宵节,好日子。
明天是开学日,人间惨剧。
有一部电影特别适合在今天推出——《死于明日》,哈哈哈。
这是一部泰国电影。
泰国的电视剧虽然狗血,但电影还是接地气的。
这部电影探讨的就是关于“死亡”的话题,但是放心,绝对不恐怖不煽情不高深。
电影是由2012—2017年的真实新闻改编的小故事组成,中间还穿插着对一个小朋友和一位百岁老人的访谈。
像散文,我觉得。
开篇是第一则新闻,黑色的背景,残酷的事实呈现在你的面前:2017年5月24日,深夜2点15分,21岁女学生在饭店楼下便利商店被突如其来冲进的卡车所撞,她朋友表示这名死者正在饭店开趴,啤酒喝完了下来补货。
她们计划明早离开,参加毕业典礼。
接着饭店里的画面出现,四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开心地在沙发上闲聊,她们或坐着或躺着。
她们一边翻着星座书,一边嘻嘻哈哈地拿起笔在书上涂改:如果我们可以写自己的命运,那会有多好玩!
”毕业典礼的前夜当然更多的是憧憬未来:一个说:“我要去种树,在网上卖,很多人会用这些漂亮的树来装饰房间。
”一个说:“我要成立自己的时尚品牌,我想到巴黎读行销,目标是中国市场。
”一个说:“我想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做贤妻良母,生一个自己的小孩。
”一个说:“我想要去美国,在纽约找工作,看看我能在那里待多久。
”她们的憧憬中多少带着些许认真,在这些年轻的脸上看到的是“未来”,是“美好”,可惜全程,电影给了“哒哒哒哒哒哒”的背景音,是秒针在匆匆走动。
然后一个女孩说:“啤酒没了。
”画面戛然而止,饭店的房间这个空镜头停留了好久好久,服务员不断在镜头里来去,安静地收拾房间。
房间可以被复原,可是那四个女孩里的一个永远不可能再复原了。
在让你真切感受到死亡的猝不及防和无限惋惜之后,电影的标题才出现到荧幕上。
“死亡”到底有什么效力?
接下来的一个故事里,姐姐从国外回来,似乎带着一些伤痛。
她不愿意说,只是想给弟弟拍一张笑着的照片。
弟弟呢,死活不同意,觉得这样拍照做作又丢脸吧。
结果姐姐猝然死去,活着的弟弟除了无限伤悲之外,明白了要“珍惜”。
另一个故事里,一个身患绝症的女人一边给自己的恋人剪着指甲一边平淡地说:“你以后要遇见一个更好的人。
”看上去她一点事情都没有,可是当病房里只剩她一个人的时候,她开始默默地啜泣。
“死亡”带给当事人多少“不舍”。
我发现导演在用电影镜头说“死亡”,当屏幕里出现的是其他人,屏幕是正常的,宽阔而宏大,当屏幕里出现的是那个将死之人时,屏幕变得狭长,左右出现两道黑边。
屏幕缩小,带来的是逼仄和不适的感觉。
那么,“死亡”也会带来什么好处吗?
故事里的当红女星遭遇车祸死亡,另一个女模特得知这个消息后,坐下来吃小饼干,吃了一块又一块。
电影《地球的最后一夜》里,很多观众看着镜头对着一个人愤怒吃完一个苹果而不满,此处场景一致,从头到尾,镜头对准美女吃饼干。
我一度以为拍她吃饼干的用意是为了表现出女模特感叹生命的无常决定要放纵一下,毕竟她们也许为了维持自己的身材,平时都不能吃饱。
吃着吃着,她就落下泪来。
她不是那个将死之人,可是屏幕依然是狭小状态,那是为了表现她的感同身受吗?
当红女星死亡,她的后续广告无人拍摄,于是就给了这个女模特机会。
“死亡”给了她好处。
她拍着本该是她的那个广告,神情却那么落寞。
“死亡”对当事人也会有好处吗?
电影里用了两个故事的对比来呈现。
一个故事的死者是一个年轻人,也许是遇到很多坎坷吧,他决定自杀。
死前,他来到一个女孩的家门口,对她说:“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你能和我说一句‘我爱你’吗?
”女孩拒绝了,甚至不愿意打开门。
其实女孩多少察觉到了他言语中的怪异,但是女孩说,如果他为此自杀了,她也不会因此责怪自己,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不能依赖别人。
“死亡”不会让当事人变得重要,而是你就这么消失了,而已。
另一个故事是一位作家的自然死亡,他年老了,在自家的房间里静静死去,如同睡着一样。
夏日的午后,风扇还在呼呼作响,屋外的树叶在微风里晃动着,似乎有风铃的乐音传来。
再配以一个百岁老人的访谈,他说,我活得太久了,我太想死了。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静谧的归宿,让你远离世俗的尘埃。
这样的“死亡”对当事人来说是如此美丽,如同一个恬淡的美梦。
你惧怕“死亡”吗?
受到采访的那个小孩说:“我不惧怕死亡,我只是惧怕疼痛。
”这部散文一样的电影带给你一些治愈了吗?
“死亡”没有那么可怕,也并不遥远。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看完这部电影时,电影告诉我在我看电影的这段时间里,世界上有8442个人死掉了。
我一直很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因为我对它的恐惧和忧虑让我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它就像一座正在融化的冰山,时不时掉下几块巨大的冰块砸在我的胸腔上,这宣告着这一夜我可能要失眠了。
而且我又不知道,这座冰山会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死去,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麻痹自己不去想这些事。
而在人类社会里,大部分人都在刻意逃避这个话题。
人是有必死性的,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人在生活中往往掩盖住必死性,然后又以生活的希望取而代之。
而只有在特殊时期,例如战场上被敌人包围的士兵,起义时面对刺刀冲在最前面的学生,更或者是穷途末路的杀人犯。
他们在洞悉了自己的必死性后爆发出来的属于自己独有的人性的行为,往往是很多人无法想象且极度纯粹的。
而再观察很多文艺作品,就能发现死虽然很普遍,但是人们把它的地位还是摆放的比较高,这一点也深入人心被众人所接受。
导演就不一样了,他首先提醒死亡的突然性,没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挂掉,对于你的亲人而言这是一段不好的记忆,对和你不熟的人而言,你会不会死掉的猜测在聊天中的地位和今天中午吃什么一样。
甚至有的人因为你死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
所以你的死只对你自己来说重要,对别人来说 just so so 而最后那段更奇妙了,那个躺着突然不说话的男人,我们以为他死了,然而他翻了个身宣告他其实只是睡着了。
但是后来字幕又说,这人某天在家中死掉了。
既然死亡和睡觉的界限如此模糊,那死亡大概也和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吧。
毕竟每秒就会有两个人死掉,看完这部电影时已经有8442个人死了,再加上我暂停的时间那就会更多。
我在乎吗,我有伤心吗?
死亡,好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禁忌话题。
就算知道每天都会有人死亡,却没有人敢真正直面它。
除了最近新闻中出现的这位老人。
他是台湾著名体育主播傅达仁,由于晚年罹患胰腺癌,痛苦不堪,最终于2018年6月7日在瑞士选择安乐死。
而傅达仁死亡前的最后画面也在近日被曝光,视频中,他的家人围聚在他的身边,为他唱了最后一首歌。
老人则在中间优雅的坐着,喝药前,还微笑着说了一句“再见”。
喝完后没多久就倒在了儿子的怀里逝去。
他或许是不幸的,病痛让他在晚年深受折磨,但在我看来,他又是何其幸运,手握“死亡之水”时或许是他得病后最为放松的时刻,因为他深知喝下这杯水后他将面对的会是什么,而不是一种不是何时会死亡的恐惧。
可很多人却并没有这么幸运。
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天,可能只是和无数个这天一样的平平常常的一天。
或许还在跟朋友聚会,或许才刚和家人团圆,没有一丝征兆也丝毫无法预料,就这么走到了尽头。
听着是不是无比残忍又伤感?
有这么一部电影,讲的就是死亡的前一天。
不是为了赚足我们的眼泪故意渲染的无比悲情的剧情片,也不是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会怎样的科幻片,而是一部只有70分钟的记录片。
而它记录的既不是那些已经知道自己要死的人,也不是那些已经做好准备去面对死神的人,而是那些像我们一样最普通的人,那些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死神所盯上的人,那么他们在死亡的前一天,到底在做些什么?
接下来我就来讲三个小故事。
未熬过毕业的女孩2017年5月23日,毕业,前夜,四个女孩的狂欢夜。
也许是第二天就要毕业开启全新的生活,四个女孩显得异常的兴奋。
喝酒,聊天。
酒一瓶接着一瓶的喝,话题也一个接着一个的聊。
不知不觉到了半夜,一个女孩突然拿起一本星座书,开始看朋友们的命运。
女孩就是女孩,星座永远是大家不相信又最想了解的东西。
按照星座书上的预测,这四位女孩一个会出国留学,一个会成功的投资一点小生意,就是可能会有人偷走财富,一个会生小孩。
但当星座书传到第四个女孩手上时,她说她不相信,上面说的感情顺利,一点都不准,我刚刚跟男朋友吵架啊。
“我们重写吧”,说完就开始在杂志上帮自己和姐妹改写人生。
21岁,是最乐于幻想的年纪,酒过三巡,四个女孩开始畅想自己的将来。
有人想移居美国,永远不回来;有人去巴黎,进军时尚圈;也有人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有个温馨的小家,每天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吃晚饭足以。
不知不觉,聊到了半夜两点多,反正6点就要去参加毕业典礼,那不如就接着喝酒吧。
一翻冰柜,酒已经被喝完了,可惜还没尽兴。
姐妹们又想喝酒,又互相推脱,那么最后到底选谁下去买啤酒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星座,看谁该下楼买啤酒了。
这位幸运的女孩就是......
画面黑屏。
再亮时就是一个无比长的镜头,保洁阿姨在打扫这一片狼藉,前一天还是欢声笑语的酒店,第二天竟是一片死寂。
而结果最开始就已经说过了。
这位天选的“幸运女孩”最终变成了“最不幸”的女孩。
改得了星座书上的命运却改不了自己这一生的命运。
永远吃不上炸生蚝的安安回家了。
她在纽约生活了8年,8年来没有回过家,也没有回过弟弟的信息。
这次她辞了职,回到泰国,第一件事就是想给弟弟拍张照片。
姐姐说,1,2,3,笑。
“我不想拍照,也不想笑”。
但就算弟弟一直说着不想,却还是配合的站在镜头前,微微抿了抿嘴。
不过,敏感的弟弟从一开始就觉察出姐姐这次突然回来不对劲,可怎么问她就是不说,只是淡淡的回了句,没什么,想家了。
一直不联系的老姐突然回泰国,没有理由怎么可能。
可无论弟弟怎么问,姐姐就是不告诉他缘由,只是说,“小时候的那家老店还在吗,我们今天去吃生蚝吧”。
弟弟拒绝了,“今天要下雨,人又多,我们后天再去,你急什么,又不是后天就走了。
”谁能想到,这一句无心之话,竟变成了真。
第二天,姐姐骑着弟弟的摩托车去外面遛遛,没想到,被突然倒下的电线杆砸死。
最后,只留下了一张照片。
安直到离开,都没有吃上那心心念念的生蚝,弟弟也再也不会知晓姐姐到底是为何回家。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意外性太大,那么这第三个则告诉我们,人拗不过天。
“没有你,我可怎么活?
”这是一对夫妻。
妻子身患重病,一直插着管子,只有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才有机会活着。
只可惜,希望太渺茫了。
意外事故发生很多时,医院都没有通知她有鲜活的心脏可以替换,愿意把心脏给一个陌生人的人太少了,而她很有可能撑不到新年。
妻子其实不担心死亡,她总说:死亡很正常,我肯定比你早死。
唯一担心的就是失去了她,丈夫该如何生活?
丈夫也总是说:没有你,我可怎么活啊。
没有人为他收拾行李,没有人提醒他驾照需要定时更新,也没有人为他修剪指甲。
只可惜,世事难料。
要去美国出差一周的丈夫的航班,竟然出了事故,连尸体都找不到。
原以为一定会死在丈夫前面的妻子,独自一人被留在了人间。
看完这三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怅然若失还是平静的有些可怕?
几个主角,几段故事,几个固定的机位,几个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还有时不时来一下的黑屏,组成了这个只有70分钟的记录片。
在这个电影中,“死亡”不是歇斯底里,不是痛哭流涕,甚至连一个尸体的镜头都没有出现。
只是一个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事情。
你也永远预测不到什么时候你会因为竞争对手的死去而上位。
本片导演纳瓦彭,被称为“泰国版毕赣”。
他所擅长的就是用真实来表达哲学,而这部记录片则是他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的电影。
意在向我们展示这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从不遥远的事情。
就像影片中间所说: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每天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而影片表现时间流逝的方式,也十分特别:滴答滴答的秒表声和左上角那不断变化的计时器加死亡人数。
最后,70分21秒,死去的人数8442,结束。
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明日和意外,谁会先到来。
蜉蝣一世生如梦,不过昙花一现,而在看蜉蝣的我们又是谁的蜉蝣?
所以,请不要再纠结死亡到底是好是坏,重点是在你死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坏?
而现在,你,离死亡又近了一步,快去抱抱你最亲的人吧。
泪点极低如我,也没有半点触动。
对真实死亡事件中当事者死亡前一天的搬演,还有音频,照片,纪实采访等媒介元素。
六段事件大部分都是意外死亡,意外前夕当然都是风平浪静的,表现破碎前的平静是很能调动观众情感的策略,这些案例的选择挺讨巧的,相对应的意外死亡能带来的关于死亡的讨论也更单一,它很难和纪实部分干瘪的讨论死亡的文本内容做等量齐观。
同时在刻意挑选过的案例呈现中,又夹杂太多编导刻意的讨论,节奏的克制平静,日常化的表达也无法抹灭这种刻意,小画幅的聚焦又在提醒这种搬演性,有一种很微妙的搞不懂对方到底想不想让人共情的排异感。
其实选择死亡前一天,并非是对一个人的死亡有什么特殊性,而是这部片最大的戏剧性所在。
真实的死亡数据的跳动,和片中对死亡简略抽象的言谈,前者是给人以压迫感,后者是让人去看淡死亡,这还谈个啥啊。
我觉得这片要是讲死的虚无就太贪心了,死未必虚无,生才虚无,叫生于虚无倒是更扣题
实验而不深刻,致敬生命。
好爱剪指甲那一段。
作为电影,有点……
对生死的看法犹如他拍出的生活片段,平淡且虚无的基调,但生死总归有其不朽的价值
多么无聊的伪纪录片。
3.5
博尔赫斯说,死就是水消失在水里。弱化了死亡当下的直观场景,而是从每段死亡前与后的生活场景中截取片段,以此探究人们对于死亡的感知与思考。在未及弱冠的孩童与年过百岁的老人看来,比起去思考死亡,迎接死亡,更重要的是迎接生的每一天。
導演對「攝影」與「定格」的迷戀。接近〈36〉的拍法,一場一鏡的設計。
空间我们谈论死亡 但真正的死亡发生在空间之外俳句
看完了简直一个懵逼
胜在轻盈,把持得当同时又懂得及时变换手法 ★★★☆
短短70分钟,以每秒2人的死亡速度,便有8千多人死亡,以影片的实际长度作为计时器,就在导演讲述一部分死者的时间里,有更多的人进入了虚无,很多人的死不在预料之中,于是如何去活成了人的首要考量,影片是在纪录,单纯的叙述死亡,没有真正深入。
喜欢这种平淡的日常状态,举重若轻吧,很有日本片的感觉/2022.09.25大银幕重看,导演说他是在拍杂志电影,一个个专栏
在一生一死之间,深奥繁杂的伟大命题里,穿插肤浅粗糙的表演。不就是所谓的人生?
和《女性瘾者》同属论文式电影,区别是一个讨论性,这部则讨论死。“是谁死?”、“命中注定的死”、“濒临垂死”、“死的后果”、“死的缘由”、“平静的死”……生命的不寻常,未来的不可知,运势的不规律,人世的不留情。假如…如果…要是…那么…真人真事和访谈记录穿插串场,导演冷静地掌控着一切,把对死亡的真情实感暗暗埋入细微深处,观罢让人不得不回头感叹浮生一日、蜉蝣一世的渺小与广阔。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究竟哪个会先来。
导演从商业厂牌转回独立制作 捕捉情绪和洞察细节的才华依旧 / SIFF第2场
好无聊。不必给死亡贴上负面的标签。
完全没有记忆点的电影
人生苦短 及时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