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是xhs推了好几次,加在片单里好久了,终于首刷了一遍。
坦白讲,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可能需要多刷几遍或者一些解读辅助,但有好几处印象很深刻的地方首先就是影片节奏很慢,画面很有摄影艺术感,很多时候台词是次要的,主要叙事交由画面。
影片中大篇幅出现的冷暖色调,不断交织、更替、碰撞,形成了一种高于语言的传达。
在我的感觉中,老人、他的服装以及他熟悉的生活方式都属于冷色,他的生命寄托在这种色调的生活之中,而暖色生活是一种更具有生机的生活方式,影片中也出现得很频繁。
我认为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老人与这种生机生活的矛盾、对立、不融合,很多时候他与暖色画面同时出现时,都处于阴影与遮挡之中,他不属于那个世界,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看上去死气沉沉,但却最舒适;二是可能隐喻的一种变革(我不太了解这方面具体背景,所以仅作猜测),时代在发展在改变,时局可能也并不安定,而这也直接造就了老人所面临的处境变化,老人退休看似是从阴暗走向光明,可那并不是属于他的生活,他更多是一种无所适从,而在停尸房工作了一辈子的他,最后想给自己的女儿办一个体面的葬礼都要受到层层阻隔,悲哀而讽刺啊。
然后就是配音,整部影片除了最后,全程没有背景音乐,而是采用环境音来烘托氛围和情绪,个人感知最深的几处是老人独自在家的那种孤独和去办下葬申请时闹钟声音的焦虑急促。
就感觉更能有一种沉浸式的代入感。
很安静但是又很丰富的感觉。
而最后音乐响起时,全身鸡皮疙瘩暴起,啧,绝了,跟着片尾字幕慢慢回想老人的经历,与死亡朝夕相处,与生机处处擦肩,人与鲸鱼在同伴、亲朋逝去时长久的悲哀,而生命仍在继续,传递出一种不同于朝气活力的生命力,这个层次真的很丰富,值得品味。
最后关于影片的线索、叙事、隐喻等。
说实话,阅片量有限,有很多很多地方没看懂,比如反复出现的老人与挖坟的画面、老人对数字的特别记忆力、老人意识中出现两次的鲸鱼与雨滴等。
按我的理解,可能分别代表着对死亡不同的两种看法慢慢互相理解并融合、死者以记忆的形式在生者口中(或者说故事中)具象地活着、对应结尾搁浅的两条鲸鱼并表示着老人对于死亡意义理解的深入。
具体的我并不能解读很深,目前体验大致如此。
很多时候,一部人类史,便是一部胜利者的历史。
本雅明因此在《历史哲学论纲》里写道:“当下的统治者正从匍匐在他脚下的被征服者身上爬过”“纪念无名者比纪念知名者更为困难。
”在本雅明看来,忽视了无名者的历史,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不仅仅是胜利者的历史,历史的缝隙里亦填塞满籍籍无名者因争取自由而被湮灭的血迹。
与本雅明所倡导的“历史的构建是献给对无名者的记忆“相呼应,”伊朗籍新锐导演阿列热扎·卡塔米的处女作影片《遗忘诗行》,正是一部试图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给人类历史上无名的反抗者打造一座影像丰碑的影片。
一位忘记了自己的名字的年老的入殓房管理员,一位喜好听死者故事的瞎眼掘墓人,一位运尸车司机,一位总在每一个月最后一星期的周末寻找自己因游行而失踪的女儿的母亲,构成了整部影片的无名者星丛。
他们活着,却被四处弥漫的黑暗的死亡气息所笼罩。
影片开始不久,一个男子来墓地祭奠他的母亲,却在这庞大的国家墓园的死亡迷宫中迷路。
他请求入殓房管理员带领他去寻找母亲的墓地,入殓房管理员却认出了他,亦道出了他为了生存,蓄意遗忘的多年前自身所犯的罪孽。
祭奠者曾是一位因杀人而入狱的罪犯,最终却成为恶政的帮凶:他因帮助当权者掩盖秘密处死的政治犯的血迹,从而获得早释。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白发皑皑的入殓房老人,虽然是一个遗忘了自己姓名的无名老者,却是记忆的化身,他铭记反抗者的正义,亦铭记威权的血腥与帮凶的平庸之恶。
在年轻人游行抗议的非常时期,老人管理的入殓房因需要存放反抗者的尸体,而被暴力部门入侵,他们殴打、质询、捆绑老人。
威权暴政惧怕民众对其所犯罪孽的目击。
所有的眼光与看见,都是“违法”之物。
在狂乱抛尸的第二日,老人发觉入殓房的冰柜里,留下一具无名女尸。
这是“遗忘中的遗忘”,是权力机构疯狂抛尸中被遗忘的一具尸体。
年老的入殓房管理员,就此成为《索尔之子》中的男主人公一样的人物:在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索尔执拗的认同一位死于纳粹毒气室的陌生孩子为自己的儿子,入殓房老人同样执拗的认同尸体冷冻室里死于反抗的无名女子为自己的女儿;老人和索尔一样,想给无名死者一个体面合法的葬礼;老人和索尔一样,想要通过死者之死获得意义,并使生者获得救赎。
老人找那位长达五年时间寻找自己失踪女儿的母亲要来出生证明,他给无名女子编写人生经历与死亡档案,他给她举行葬礼,他把自己早已购买而来的墓地作为无名女孩的墓地。
就此,这位无名的反抗者,成了老人和老妇人同样死于反抗的孩子。
那些被暴力机构像流浪狗一样血腥杀害、胡乱掩埋、没有名字、没有故事的人,在两位老人举办的葬礼之后,由“无名者”转化为“有名者”。
影片里有很多超现实主义镜头:空中飞翔的大鲸、雨水滴露的邮政大厅、深不可测迷宫一般的死亡档案室。
海岸边七条大鲸搁浅的消息,遗落在地的鲸鱼耳环,从头到尾鲸的故事与人的故事彼此交织。
对人类而言,这种大型哺乳动物屡次在海岸边“集体自杀”的事件,实在让人惊骇无解。
科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其中之一是:鲸鱼是一种群体性动物,如果其中的一只遭遇危险,会向同类发出求救信号,别的鲸鱼因此会不畏死亡的前去救援。
显然,影片的导演,对这一解释颇为痴迷。
鲸鱼的救援是向死而生的救援。
入殓房老人给无名女孩安排的葬礼,在人类社会的黑暗时期,显然要冒着丧失生命的危险。
死亡的无名女孩,与老人、老妇人、运尸司机、掘墓人这些无名者,皆是在危难之时,鲸鱼一样互相施予援手的同类。
整部影片对话寥寥,几乎没有反抗者与暴力机构的血腥的直接冲突,有的仅仅是侧面叙事:老人与掘墓人关于死亡的对话、老人与运尸车司机的对话,老人与寻找失踪女儿的老妇人的对话,老人与官僚上司的对话。
老人的时间是最为古老、质朴、直观的时间,它以太阳的升起与落下来衡量,而非钟点、月或者年。
时间对老人而言,是《一千零一夜》式的时间,他铭记人类生活的每一天。
当身带隐秘罪孽的祭奠者问:“我多少天出狱?
”他答:“2679天”。
当官僚上司问:“你在这里工作多久了?
”他答:“7686天。
”由此可见,从影片的开始,导演就试图讲述一个关于人类死与生的1001夜般的循环式故事:老人和掘墓人都在计算着他们所挖掘的墓坑;掘墓人必须在聆听过死者的生存故事之后,才肯给他们挖掘;无名的死于反抗的女孩,占据的是第一千零一个墓坑。
至此,一千零一夜式的死亡叙事已经结束,生者的故事就此开启。
葬礼之后是婚礼,而婚礼是孕育新生命的起点之一。
影片里也有很多讽喻性镜头:在相对开放期间回国的老父亲,直到临终之际,才能见到与他分别了十八年远在海外的女儿;葬礼邀请函的背面便是总统竞选的四处张贴的小广告——虚假民主的反面,即是被迫害而死者的的隐秘葬礼。
老人无字而仅有划痕的书写与无处可寄的笔记本,都是身处压迫的所有无名者对暴政的反抗与铭记。
虽然这是一部特意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影片,观众不知道故事发生于何时与何地,但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昆德拉在《笑忘录》里曾借着男主人公米雷克之口言道:“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所谓的“遗忘诗行”,无非是为了从遗忘中打捞记忆,并铸造记忆。
影片看上去与智利有些关系,但我想篡改一下托尔斯泰的名言,我想说:“不幸的国家都是相似的”。
人类所有的暴政都是相类的,就若人类所有的苦难都是相似的。
在我看来,阿列热扎·卡塔米的之所以拍这部影片,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熟知他的祖国(伊朗)三十多年来渴望自由的民众艰难的反抗史。
他想通过这部魔幻与现实互相交融的影片,给世界上所有被损害、被压迫、被侮辱,为了自由而付出生命或勇于付出生命的无名者书写一首影像赞歌。
无名的反抗者被湮灭的历史,需要所有人参与书写。
电影导演亦然。
正如这部影片开首的题词,那是德国诗人策兰的诗句:“die welt ist fort , ich muss dich tragen”,翻译过来便是:“世界已经离去,我承载你“。
对蓄意被湮灭的无名者的历史而言,记忆,所有生者尚存的记忆,是最好的承载体。
【遗忘诗行 Los versos del olvido·智利2017】故事是对生活的隐喻,难道也是对死亡的隐喻?
每座坟墓都有一个故事要讲,电影是关于一个守墓老人的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座坟冢。
伊朗导演阿利雷扎·哈塔米在智利拍摄的长片首作,将伊朗的人文主义传统与智利传统的魔幻现实杂交。
导演自述灵感来自在两伊战争中失踪的那些士兵,而用西语进行的哈姆雷特式的对话又将故事既定在皮诺切特或佛朗哥的时空区间,总之是那些漠视生者的世界,老人却对死者充满同情,认定每个人都须得到好好的安葬,好像他的责任就是赋予死亡意义。
他无视国家对遗忘的要求,妥善安葬了一个死于暴乱的姑娘。
哈塔米的首作侧漏出他强大的视听潜力,但也暴露了他对此不够自信,表现为电影既能耐心地在极简主义的故事缝隙中默默传达的沉思,却时常被夸大其词的华丽视觉打断,CGI鲸鱼在天空中浮游、黄蜂从墓碑裂缝中蜂拥而出、印在政治宣传页背面的讣告迎风飘散……梦幻的象征与图解的诗意双管齐下, 给人的印象尽管纷乱,但最终留下的是一个被死者记忆定格的荒凉景象——我们活着,但生活在被遗忘的世界中(188)。
台词很少,绝大部分的时刻是靠演员的演技表现,场景转换,摄影的构图聚焦等来传递内涵。
鲸🐳这个意象第一次通过收音机播放我就知道它一定有重要的作用,后面又出现了3次好像,最后一幕也是以它结尾。
有意思的是:鲸和老人像是捆绑在一起,同时出现,也许想要对比他们?
他生性孤独,不善言辞,有着过人的记忆除了不知道自己的名字。
作为入殓师,他十分执着认真,即使是周末,即使推行也仍旧工作着。
我没有看懂这个电影,我甚至觉得自己有点烦躁不安,因为剧情平淡,没有语言的抓力,不知道是哪个原因让我推推搡搡看完电影。
我来推断一下: 重点应该在这里:有一句:遗忘已经遗忘的才是真正的遗忘。
还有,🐳和老人。
再者,死亡。
但不明白还是。
刚才看别人解说: 纪念和遗忘是主题。
人们在遗忘一些事情,也许是无意的,因为年龄变老,或者是故意的,试图摆脱过去的记忆,摆脱过去的自己……或者被集权操控威胁着 被迫试着忘记某些事情,让一些事情在脑海中抹掉,一般在战争时期或者敏感特殊时期,政权迫使人们“集体遗忘”。
无论如何,遗忘普遍发生,留存于世的人渐渐失去了自己存在的痕迹,而守墓人和掘墓人却仍在不停地记录着逝去的生命。
鲸鱼腾空飞起无疑是违背现实的。
记忆被刻意抹去也是同样的困难。
人们靠记忆成为自己,也靠记忆与世界相连。
鲸鱼是群居动物,其中一只遭遇危险,那么其它鲸鱼便会不畏生死的前去救援,虽不是人类,却有着和人一样的灵性。
鲸鱼的悲鸣,是守墓人的哭泣;鲸鱼守护同伴,守墓人则守着墓园。
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什么会不惜代价的认领“女儿”。
遗忘是常态,记忆是无声的反抗。
这是一部小众而诗化的电影。
片中充斥着诗中常见的意象与隐喻,让人难以琢磨。
选择午后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实在是对自己抗睡能力的挑战,哈欠不知打了多少个,爱人在某一两个瞬间也撑不住到太虚幻境逛了一会。
内部观影,也看不了二遍,只好豆瓣上补补课,看了几位豆油的评论,方才知晓影片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源于70年代的智利,皮诺切特实行的17年的独裁统治,期间3000左右的异见者或者遇害,或者失踪。
而这些异见者们彻底被正统的历史书写所遗忘,变成了无名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是对个体家庭所带来的这种巨大的创伤,如何可以被残忍的遗忘?
究竟历史应该由谁来书写?
权力的拥有者还是历史事件中的个体?
当权者选择遗忘,可个体创伤者会选择永远铭记在心,就像片中的主角老人,记得狱友做的恶,记得在监狱的天数,记得每周都在墓地徘徊的妈妈是第249周过来找她的女儿。
当今的世界,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个体身上存留下印记,业力使然,有因必有果,轻率的遗忘与掩埋罪恶只能是徒劳无功,有朝一日终究恶臭会从土壤中逸出。
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善恶标尺。
鲸鱼接到同类搁浅的求救信号,尚且奋不顾身前来营救,何况是人类,这便是片中主角老人执着的为无名的女孩举办一场葬礼的缘由所在。
当今的社会,当今的科技文明开放程度,历史究竟会由谁来书写?
或许我们可以从片头策兰的诗中找到答案。
“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
世界已去,我承载你七头鲸鱼搁浅在海滩,没有人能解释这些海洋里最聪明的哺乳动物为何自杀;无名的反抗者在街上游行,人人都能明白他们为何殉道。
数百志愿者为拯救鲸鱼不懈努力,无名的殉道者像流浪狗一样乱葬在山里。
在暴政者们疯狂抛尸之后,是一个被遗忘在殡仪馆里的女子;一条鲸鱼在城市的上空游弋、悲鸣。
老人为无名女子修改了失踪儿子的证件,撰写出生经历、死亡档案,献出自己拥有的昂贵墓地。
一共249周来停尸房辨认失踪女儿尸体的女人拿出女儿的出生证明。
他们同为反抗者的失踪子女与那无名的女子合而为一,不再是没有名字没有故事,不再像那些无数被暴政者扭曲故事夺取姓名的被遗忘者。
埋葬在国家墓地的第 1001 个故事,是一个有名有姓有故事的伟大又渺小的反抗者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反抗者的故事。
他们被遗忘,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七头鲸鱼里,六头死在海岸,只有一头在人们的帮助下借着潮汐从天空中重返大海,得以安息。
它从海中跃起,哀鸣。
枯干的老人不会遗忘。
行将就木之后我们是否会遗忘被承载着的他们。
在老人的目光中电影唯一的配音The Four Seasons Summer 的小提琴声响起,雷暴、骤雨、灼日、蝉鸣,无一不让人沉沦在夏日。
即便如此,不遗忘,不妥协。
夏日沉沦,暮冬重生。
“死亡不是终点,被人遗忘才是”,特别让人悲伤的一句话。
多少人离开世界之后,能被多少人记得?
😭/一位忘记自己名字的守墓老人、一位失去光明的挖墓人以及女儿即将结婚的卡车司机,他们一起共同守护着墓地,为1001个故事默哀,他们离死亡那么近,又那么远。
/即将关闭的墓地里有一位被遗忘的逝去的年轻女子。
守墓的老人给时代悲剧者的年轻女性一场温柔又体面的葬礼。
她虽然被遗忘,但是依然获得温暖。
❤️—“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看这部电影之前,建议了解下电影当下的背景。
整部电影有很多的隐喻,结合一起看,会发现这部电影有多让人震撼,像深海一般丰富的电影。
❤️第一次觉得墓地是让人觉得温暖的,唯美治愈又富有浪漫的诗意。
🧡👍近期相当让人深思的好电影,值得分享给更多的人!
恶行与善念镇压民运的历史总是黑暗的。
电影《遗忘诗行》(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似乎并没有太多关注历史,而是借历史之背景来谈人性之善恶,虽然有些地方不太好懂,但以此主题来理解本片大旨可行。
人性的确有多个层面,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应当是它的道德性。
所以,人有了恶行,往往想掩盖,一旦掩盖不了,便会采取选择性遗忘,或将责任推给大环境。
本片正是基于人性的这个特点,探讨大环境下(1)个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恶行的;(2)即使恶行遍地,人性中的善念是如何产生的。
本片主人公是个看守墓地入殓房的老人。
被送到入殓房的尸体一般是有身份的,只待家人来确认。
一天,秘密警察处决了一批政治犯后给他留下了一个没有身份的年轻女犯尸体,那么,这个老人如何对待这具女尸便是整个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
老人是这样一个人:他遗忘了自己姓名,但事实上他有惊人的记忆,对他人的恶行恶事却记得很清楚。
为什么影片会作如此设定?
我猜测这可能与他曾有过恶行有关。
当那个找错自己母亲坟头的家伙被老人告知他在监狱曾犯下的罪行时,这个家伙矢口否认,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场噩梦。
显然,这个家伙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往采取了选择性的遗忘。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运尸车司机身上,因为他也提到他的“噩梦”,其实就是他不忍回忆的真实场景。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较这个劲:这样的事如何忘记得了!
应当说这只是影片的一种艺术表达。
所以,老人既然连自己的名字都“遗忘”了,那么,这就可以让我们推测,他也曾是个罪行累累的人,以至他对自己必须完全否认。
然而,行恶事者通常也有善念,这是“人”所具有的基本特性。
秘密警察在处决政治犯时是想杀人灭口将老人一同处决的,不过执行者应当是动了善念放了他一马,否则那么近的距离,老人是无法逃脱的;运尸车司机其实跟秘密警察关系非常,否则他不会知道那些人“需要时间行动”、“找地方抛尸”,但他还是告诉老人应当如何正确应对;就连那个随时想勾搭逝者遗孀的挖坟坑的瞎子,他未尝不是帮助“未亡人”寻找一个好的“故事结尾”,即使我们可以说他存心不良,但从他祈求“那些人”遗忘他们所遗忘的,以及最后愿意帮助老人一起筹办陌生姑娘的葬礼,我们也无法怀疑他确心存善念。
当然,我们主要应分析一下老人是如何起了善念,要为一个陌生的姑娘举办一场葬礼的。
虽然影片在老人心理的变化方面似乎着力不够,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细究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线索可资思考。
(1)那个“没故事”的冬天。
老人凭什么肯定,“他们会回来的”,他又是怎么知道,那个冬天“把尸体埋在山里,不露痕迹”的?
他大约是那个冬天事件的参与者吧;与那个找错坟头的家伙一样,他也耻于谈论不光彩的过往或将之从记忆中屏蔽。
无论基于什么考虑,为这个年轻的姑娘做点事,或许是他的一种救赎。
(2)鲸鱼搁浅的报道。
影片至少四次提到鲸鱼,除了一前一后是广播报道,中间还有两次鲸鱼的哀鸣和哭泣的意象,这两次意象应当是促使老人从决定为陌生姑娘伪造身份,到决心为姑娘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的重要因素。
其心理逻辑是:鲸鱼尚且不愿意抛弃同类,况人乎?
(3)尊严意识。
与那多次出现的流浪狗的意象不同,它们有着没有尊严的自由,但人不同,人宁可没有自由也要有尊严,而身份认同是人性尊严之始。
与留在入殓房中的另外两具尸体不同,这个姑娘是没有身份的。
在“给予”了身份之后,他又目睹和亲身体会到“那些人”是如何毫无人性地对待活人的,要想他们能给予死人以尊严无异于天方夜谭。
所以在给予“她”身份后再给予“她”以尊严的葬礼,这本身就是人性的体现。
(4)移情的作用。
若不是因为那个有规律地守候在入殓房旁等候自己女儿的老妇人,若不是老头子自己也有一个女儿,若不是因为两位老人的“移情”,她不会为他的伪造提供自己女儿的出生证明,他也就无法实践自己的善念,当然也无法为自己的故事寻找一个好的结尾。
(文/石板栽花 2017年9月17日星期日)ps.感谢熊洛伦佐翻译并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巧的是,看电影的前一天在b站看戴锦华老师的历史与人民记忆的课程。
谈到历史是如何为当下的政权提供合法性,又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记忆。
突然就理解了那句,文学远比历史真实。
尽管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的集体记忆会越来越贴近历史书的记录。
但是文学传递的那些共通的情绪,却不是能够轻易被抹除的。
幸好我们还有电影,幸好我们还有诗歌和文学。
一部超级唯美的电影,看完真的太震撼了!
这部影片将魔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讲述了守墓老人为一位无名女孩安排墓地和葬礼的故事!
太令人震撼了!
手掌在沙漠中盛开,矗立在地上的孤坟,天空中哀鸣的鲸鱼,以及墓园里的一千座坟墓……整个影片都充满了隐喻,通过超现实魔幻的手法,每个片段都值得深思熟虑,意义深远。
“如果一个人死了,他离开后这个世界也随之消失,不是某个世界,而是整个世界。
他们独自前行,为了找到自己故事的结尾,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人有名字,所有人都在被遗忘,只有守墓老人记得曾发生过的一切。
遗忘是常态,而记忆是无声的反抗。
看完这部影片,才真正明白了“在遗忘中被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的含义。
所谓的《遗忘诗行》只是从时间中塑造记忆,从遗忘中挖掘记忆而已。
非常抱歉,个人实在是讨厌魔幻现实。从未辣么讨厌鲸鱼声,看到飞天鲸鱼,我内心的白眼都照亮了我全部内脏。
摄影很精美
借助拉美讽刺地球另一个角落
沙漠盛开的手掌,地上矗立的孤坟,鲸鱼在天空哀鸣,尸体于地下腐烂。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朴实无华,莫过生死。无法遗忘那一道道的记忆裂痕
略有诗意倾向,总体比较现实,当然除了那几个有鲸鱼的超现实镜头之外
saludo amigo viva la muerte que la vida muy corta. 看来五十二赫兹的孤独的鲸全世界都很有名 影片整体色调让人看了很舒服
平淡,但并不晦涩。镜头语言非常克制,简洁。隐喻的线索非常明显,被暗杀的年轻人们象征搁浅的鲸鱼,被安葬则是以另一种方式被记忆。掘墓老人变成婚礼的吹奏者,生与死交替互换,死者也在以另一种方式重生。最终结尾的升华让电影具有了一种诗性的崇高。然而总体上还是有些过于沉闷了,镜头语言的特色在前半部分很具有吸引力,后半部分则稍显乏味。
#BIFF# 伊朗导演的西班牙语片,生与死、葬礼和婚礼交织,好几个段落有阿巴斯的影子(起初不露脸的掘墓人、滚动的橙子和轮胎)。飞翔的海豚作为唯一的超现实元素感人。『记得忘记不是忘记,忘记忘记才是真正的遗忘。』
#卢米埃影院# 3.3 分。停尸房的老人拒绝协助遗忘抗议中死去的女孩儿,温情也带有南美的潮湿味。但作为处女作,给人的感觉确实太童话了,时而太直接、时而太隐晦。
对伊朗历史的了解撑不起对这个故事隐喻的理解。
看不进去 不容易入戏 sorry 不过看网评和豆瓣评价都挺高的 可能是我个人问题吧
他什么都记得,就是遗忘了自己。
碎片化的叙述,很多需要脑补。生与死之间,葬礼与婚礼交接,都是人间的小事。我们总是留给生者太少的时间,却希望死者永恒。有点讽刺,想着也有点苦涩。还是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吧,这样也许真的是对得起生命的唯一方式!@2018上影节
伊朗导演拍智利,南特获奖片。这种小魔幻的程度大约可以认为是拉美那种魔幻之地的日常。守墓老人所观所见,有了日日端详死亡这个临界界碑在,因为生与死如此密密相近,一切活着的杂陈都有了比对反讽的意义,倍增了原本人生标配的苦咸。譬如印刷店里,左边的人印婚礼册,右边的人印讣告,因为纸用完,就给讣告用了已过时的选举宣传单的反面。挖墓穴的人改行去做婚礼乐师等等,结尾一幕老人去海边看到了那条鲸鱼,它守着搁浅死亡的同伴不肯去远,老人微笑,可能自己也是它的一部分,孤僻和孤独的所有者的相对,暂时可以不必理解现在以外。标准的文艺片,看个人耐受力的杂乱沉闷对话少意象双关,和色彩优美抒情的镜头语言,可容你无数次走神恍惚再回返。
《遗忘诗行》一位被退休的停尸房管理员,一位愿听原讲逝者故事的挖坟人,一位谨小慎微运尸车司机,一位总在每一个月最后一星期的周末寻找自己因游行而失踪的女儿的母亲,一具无名逝者的尸体,一场体面的葬礼…
没有看很懂,不了解那段历史,电影看的有些云里雾里。但很喜欢天空中飞翔的鲸鱼,突然落雨的邮局,宛若迷宫般的档案室,以及最后那边海。
和看《樱桃的颜色》时相似的感觉
或许不能忘记是最痛苦的,死亡慢慢会被遗忘,而他可以记住这一切,孤独的承受,看着世界的变化,如同海浪一般,而我即是一只鲸鱼。
正直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姓名,却不会忘记在这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黑暗者会记得自己的姓名,却会忘记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影片很沉闷,语言很少,却是满满溢出的对暴政的控诉,对虚假民主的控诉。没有一滴血,没有一个直接的暴力场景,鲜血却溢出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