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主用望远镜找男主的时候,隐忍想哭的样子,那是种恐惧和无助的感觉。
2, 镜头揭示男主的存在都是幻想,女主说I’m gonna let you go. I have to do this on my own now. 那种毅然决然的决定,了解支撑自己的人已经不在, 选择要继续勇敢的走下去。
戳中泪点, 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孤军奋战,也要勇敢的面对。
3,女主回到男主的船上, 往事历历在目,却已天人相隔,物是人非, 那是刻苦铭心的痛吧。
即便未曾经历,亦能感同身受。
前几天去看了《惊涛飓浪》,票价很便宜,一方面因为电影院比较偏僻,另一方面可能这部电影确实不怎么热门。
提前看了豆瓣评分6.9分,勉强是可以看的分数,所以也没抱太大希望。
冲着对灾难片的热爱走进了电影院,结果却很惊喜,也引发了一些感悟。
剧情并不复杂,塔米和未婚夫理查德一起航海,途中却遇到了飓风。
理查德让塔米躲进船舱,他自己却拼尽力气想要守住船只。
结果惊涛飓浪过后,船舱里的塔米侥幸保住了命,理查德却在风暴中葬身海底。
随后塔米孤身一人在望不到头的海上漂流,一天又一天,靠着船舱里泡过水的所剩无几的罐头和挑捡出的食品维生。
这期间,种种艰险难以述说,她也曾几度陷入绝望想要放弃,可是她终究没有。
终于,在独自漂流了四十多天之后,获救。
电影采用双线剪辑的方法,两人的相识相爱的美好经历和风暴过后两人艰难求生的过程这两条线交替展现,悬疑设置得刚刚好。
两人?
是的,我一直以为是两人,直到最后解开谜底,“人长时间在海上漂流,会出现幻觉”。
原来,她一直照顾着的重伤的“理查德”,只是她的幻觉。
他需要她的照顾、她想和他一起活着,这种强烈的信念是一直支持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影片总体观感不错,海上的瑰丽壮美风光、风暴来袭时天翻地覆的感觉、塔米一个人在海上漂流时求生的艰难,都给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体验。
整部电影看下来,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女主角塔米在风暴后,一个人漂浮在茫茫大海,放眼望去仿佛宇宙尽头除了她再无他物,可是她从未想过放弃。
她重新拉起巨大的船帆、清理船舱的积水、排除船底的异物、寻找食物和水并有计划的使用、计算位置设置目标规划航道、时刻留意周围海面以备求助等等,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切该做的项目,她相信她会活下去的。
这种面对艰难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让我从心底生出无限佩服和赞赏,这样的女孩多美啊,这才是一个女孩该有的样子!
最主要的是,她有解决这种困境的技能,她知道怎么计算航道,知道怎么固定桅杆,还知道策划航行路线,这种生存技能才是让人细思极敬的。
我们的文化里,最容易被接受的女孩形象是弱不禁风的、柔若无骨、娇滴滴的,或者是单纯洁净、可爱无害的,比如病怏怏的西施、弱柳扶风的紫薇、娇憨的邻家妹妹等。
遇事会撒娇会示弱的女孩就是比自己独立完成所有事的女孩受欢迎。
一句“你帮帮我吧,嘻嘻”远比“谢谢,我自己可以”来得可爱动人。
我们从不鼓励女孩要摸爬滚打、衣服弄脏也不怕、自己解决所有问题的尝试,我们并不喜欢见到女孩完成艰苦的训练或探险之后脸上手上沾着泥巴的样子。
记得以前看过报道,国外的中学课程设置里就有扛木头、跑几十公里等体能训练项目。
女孩和男孩一样,一样扛着木头奔跑、一样独自在山林中受训,一样在溪边冲洗受伤的脚踝。
从不因是女孩就默认可以回避体力训练,而反观国内的观念,女孩拎着凉鞋、光脚站在小溪边嬉戏的场景才觉得是美好。
这种永远把女孩挡在风险之外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种保护,是怜惜她的柔弱,或者说是根本不相信她可以做到。
可是生活啊,漫漫长途,谁知道以后会有什么风暴雷电,谁知道庇护你的人能庇护你多久,如果你自己不练就抗击风雨的本事,那当到了那个不得已的时候,可能就只有束手就擒这一条路了。
现代生活中,多的是意想不到的事,如果把安全平稳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手中,那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不平稳。
我宁愿摒弃安稳接受风雨洗礼,至少可以确保不论发生什么,我都有还击的勇气和能力。
挺真实的,但在手法拍摄上个人觉得衔接不够自然,根据真实事件改这样也算说得过去了😊,刚开始时有点没入戏的赶脚,爱情💏太过于普通的一带而过,看片头时觉得应该是更多爱的渲染,但后来发现纪实手法超强,可能个人来说更喜欢耐情吧😊,想看纪实的题材就进影院走一趟吧其余真不好说,每人对片子的理解不同,所以喜欢这种插叙手法的纪实片的话就去看看吧
一些灾难片讲述如何拯救世界,另一些则讲如何拯救自己,《惊涛飓浪》显然属于后者。
该片预算为3500万美元,在该类型中算得上小成本,没有宏大叙事,不过分依赖特效,取材于真实事件并着力于还原逼真的细节。
节奏和缓,摄影唯美,文艺腔调很浓,大量篇幅描述男女主角的爱情,由此看来,片子的类型界限并不明显。
女主角塔米从狼藉的船舱中醒来,爬到甲板上,焦急地呼唤未婚夫理查德。
这是全片第一场戏,发生时间在飓风之后。
随后镜头不断向上升高,鸟瞰视角下,船和塔米变得越来越小,目之所及是一片汪洋。
这个镜头奠定全片的基调——悲伤、孤独、迷茫,同时似乎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绝境求生是灾难片的主要看点,如果是海难片,还要再加上一个远洋风光。
值得一提的是,《惊涛飓浪》中的海上美景大多是实景拍摄,导演尽可能减少3D技术的使用。
拍摄地点为大溪地,这里既是全球最美的海岛之一,也是真实事件发生的地点。
片中有几场戏在傍晚,海天被夕阳染成橘红色,人与船都融化进这片绚烂的夕光中。
据说剧组连续多天在傍晚时分出海,以期利用“魔幻时刻”捕捉到海上夕阳的最佳效果,而刚刚出海的那几天,全剧组成员严重晕船,呕吐不停。
摄影的成功,让《惊涛飓浪》在打破灾难片与浪漫爱情片界限的同时,还兼具了一部风光片应有的素质。
片中运用了大量大远景、鸟瞰镜头和水下镜头,构图精致,景色开阔。
导演巴塔萨·科马库来自冰岛,此前拍过《绝命海拔》《深渊》这类冒险/灾难片,在撷取自然风光、处理人与景物的关系上已经十分娴熟。
通常来讲,灾难/冒险题材的影片多倾向于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偶尔辅以插叙,以此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突出紧迫感。
但上文有提过,《惊涛飓浪》没有被类型框架束缚,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灾难片,它更多地是想表现主角身上温情与力量并存的人性光辉。
于是使用交叉剪辑手法,将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被打破成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男女主角相识相恋与灾后求生的片段交替出现。
这种处理方式大概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增加故事悬念,让最关键的那场暴风雨压轴出场;二是为了表现大自然是个“两面派”,给予这对情侣罗曼蒂克之后,又残暴地摧毁了那些梦幻时刻。
全片最催泪的部分无疑是靠近结尾处,女主角喃喃道:“现在我要靠我自己了。
”经过多日漂流,她已被大海销骨毁形,眼神却在这一刻变得坚定。
随后镜头移动,甲板上只有女主角一人,谜底终于揭晓,原来男主角早已在飓风中罹难,而这些天二人的相濡以沫不过是一场幻觉。
至此,两条故事线交汇,所有信息被整合,叙事实现闭环。
在海上或沙漠中待上几天,人的精神易被无尽的虚无击垮,从而产生幻觉,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标志着人的意志力正在被自然悄然蚕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如此。
但从某种程度来说,幻觉起初也可以一种自我保护,让女主角不必在尚未脱离险境的时刻还要承受失去挚爱的痛苦,也侧面表现了两人之间强烈的羁绊与信任。
由此看来,那些布满柔光的谈情说爱的时刻并非只为了渲染浪漫爱情从而令观众心旌荡漾,它们揭示了男主角的人格特质——温柔、包容、可靠,也正因如此,他的幻影才能成为女主角与大海博弈多日的精神支柱。
但耽于幻觉并非长久之计,务必要经历幻觉破灭的阵痛并接受现实,才能彻底摆脱背后的深渊。
于是在电影结尾,航海接近尾声,女主角整合自我,完成了最后的突破。
该片有几场水下戏拍得极为成功,尤其是山间跳溪那一场,诗意盎然。
其实和同期成名的90后女演员相比,谢琳的身材不算完美,但当她在水中鱼一般游动时,人体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画面呈现出一种毫无瑕疵的美感,构图上的和谐充分揭示了这对情侣的默契与恩爱。
凄美爱情,绝美风景,柔情配乐,再加上全片都以女主角的视角来叙述,情感细腻,每一个元素都充满柔情,不难看出,该片不但想吸引海难片爱好者,还致力于深入女性观众市场,尽管三位编剧都是男人。
选角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人物形象的高度还原得到了原型塔米·奥尔德姆本人的认可。
她评价男主角的扮演者山姆·克拉弗林“一笑就让我想到了理查德”,并说谢琳·伍德蕾是她“心中的最佳人选”。
谢琳与角色的契合度并不仅仅体现在外形上。
她本身是一名女权主义者,关心公共事务,热心投身于政治、环保等活动中。
近些年扮演的角色,也大多是塔米这种坚毅、勇敢的女性形象,如《星运里的错》《大小谎言》《分歧者》等。
按照主流价值观来评价,塔米显然属于边缘人,没有固定工作,四处旅行,与大自己十一岁的男人相爱并迅速订婚。
但边缘并不意味着悲惨、卑微,相反,也有可能代表了一种自信和笃定,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一往无前的冒险精神。
她体内蕴含着磅礴的生命力,像一只不能被圈养的野生动物,务必要以特殊的方式实现自己生命与世界的共振。
塔米本人如今已结婚生子,生活幸福,她很高兴自己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并被很多人看到,她说:“我十分庆幸生活在女性有发言权的时代,以前总听说男人能战胜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时候展现女性的力量了——她们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
”片子结束后,花絮中简要介绍了塔米的现状,“她从未停止航海”,短短一句话,震撼人心。
让人联想到一部关于极速摩托的纪录片《TT3D:触摸极限》,丈夫在比赛中不幸身亡,妻子万分悲痛,却仍然没有停止极速摩托这项运动。
不因噎废食,不停止挑战,享受征服与被征服的快感,追求生命本身的激情,这是冒险者身上最动人的光环。
电影《惊涛飓浪》讲述了一对热爱航海的恋人,在太平洋海域遭遇四级飓风“雷蒙德”,并艰难自救的故事。
电影刻画出了最真实的灾难画面,在超过每小时140英里的风速下,海面掀起高达40英尺的海浪,他们乘坐的帆艇在海上毫无方向的漂流,随时都有被海浪吞没的风险。
飓风过后,在帆艇内部一片狼藉、航海设施被毁的情况下启了漫长的海上漂流。
#惊涛飓浪#片子不能说精彩,却能说是不错,结果电影首映影院里只坐了三个人???
知乎没人评论,只有一人关注???
而所谓的黑色幽默无敌脑残憨皮电影无名之辈却播了三个星期???
说下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角和男主角出海,结果遇上恶劣天气,船差点沉海,男主却已坠海。
劫后余生的女主角面对一望无尽的大海,无助,恐惧,她开始出现幻想,却并未放弃生的希望,一天天地在海上漂泊,最终凭着惊人的毅力到达了陆地。
我不禁想起了马航失联事件和暑假发生的泰国普吉岛中国旅客沉船案。
海和天都太大了,望不到边,你被困于此,那种无所依靠的绝望,无时无刻不使你崩溃。
你要考虑食物,水源,还随时在生死之间徘徊,精神的sun值会下降,你必须有勇气,有力气,有不肯放弃跳动的心,还需要一点运气,你才能在灾难过后活下去。
这部片子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女主为了爱情盲目出海我是不赞成的,而她灾后的求生欲我是敬佩的。
蛮好看的,值得推荐。
在《#海王#》超强霸榜的同时,还有一部不是很起眼的片子,《惊涛飓浪》,可以说真是有点生不逢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对手是《海王》和《狗十三》,我们说好导演不少,但没拍过烂片的资深导演就很少了(张艺谋陈凯歌都轮不上),而恰恰温子仁和曹保平都没拍过烂片的,属于历史罕见。
这罕见时刻让《惊涛飓浪》赶上了。
更不巧的是,和《海王》都属于海洋题材,那边海王召唤帝王蟹召唤八尾可以肆无忌惮,这边一个浪头就让男主丧失能力,那边海后身着皮衣皮裤性感无比,这边女主在灾难面前形象尽失,好几次都是真空上镜,所以我看完《海王》再看本片,多少有点做完跳跃运动后做整理运动的感觉。
要说的是,本片不是烂片,本片取材自轰动全美的太平洋飓风海难事件,1983年,塔米与理查德相遇并坠入爱河,两个热爱航海的年轻人订婚后却因为一次横渡太平洋改变了命运,为了还原真实现场,导演还到当年海难的真实发生地大溪地取景,还是挺上心的。
但也难称得上好片,同样是头部以下不能动弹,看看人家任素汐;同样是绝境某生存,看看人家阿汤叔;同样是一场漂流,看看人家少年派。
爱情与灾难,叙述与闪回,双线的手法较为朴实,最后要升华,其手法又太雷同于《鲨海》等电影,片名叫惊涛飓浪,情感体验上还是风平浪静了点。
乘船出海能感受到别样的风景,但是不要忘了大海也隐藏了巨大的危险。
海上沉船事故经常发生:2018年7月,泰国普吉岛两艘游船遭遇风暴并沉没,47名中国游客遇难。
2017年1月,一艘游船在马来西亚沙巴环滩岛沉没,4名游客遇难,5人失踪。
2014年4月,韩国世越号客轮沉没,296人遇难,8人失踪。
所以,从这部电影中还是能够学到一些海洋生存知识的。
如果无法逃离海上的风暴,就把帆船迎向汹涌的海浪塔米和未婚夫在驾船横渡太平洋的过程中,遭遇了强飓风的袭击。
为了安全他们准备转向躲开飓风。
可是风暴很快就追上了帆船。
这时经验老到的水手明白,船尾暴露在汹涌的海浪中容易沉船。
正确的做法是调转船头,迎向海浪。
(来自浩劫求生:海上船难)
在风暴中,男主一直在驾驶小船迎向风浪防止日光晒伤日光灼伤在海上生存时很常见,要用布料或者毛毯遮蔽太阳光线。
另外,水面反射的光线也会对皮肤造成灼伤。
可以使用防晒霜或护唇膏。
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女主在脸上涂抹防晒霜。
用毯子搭建了阴凉处,可以避免晒伤水人每天都需要喝水,如果水的摄入低于需要的量,会迅速降低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判断能力。
睡觉和休息是度过缺水少食阶段的最好方法。
静静地待在阴凉处,不要说话把嘴闭紧,这可以减少水的需要量。
不能喝海水,尿液,抽烟,饮酒,吃东西。
这些行为会更加脱水。
在疲劳和饥饿的情况下饮酒会产生幻觉。
电影最后,我们发现女主一直处于幻觉中发送求救信号 即使你能看到救援队,他们也不一定会看到你。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错过他们。
用信号枪能够引起救援队的注意。
其他方法有火,烟,反光镜。
电影中,女主使用了信号枪。
最后,在海上遇到困境时,永远不要放弃求生的希望。
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打气,这是困境生存下来的关键。
资料来自:《浩劫求生:海上船难》《美军生存手册》
《惊涛飓浪》里主人公故事的不可复制,决定了这类电影的非凡魅力!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女主“塔米”居无定所,工作的目的只为能够继续浪迹天涯。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男主“理查德”走南闯北,他的帆船以非洲斯威士语命名为“玛耶卢卡”,意为“穿越地平线的人”,他就是这样的人。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如此二人萍水相逢,注定不会是彼此世界里的匆匆过客。
“塔米”询问“理查德”:独自一人航游世界感觉如何?
和众多喜欢“在路上”的人一样,“理查德”的环球之旅,孤苦伶仃首先是第一道关卡,风餐露宿与饥寒交迫也必不可少,此外还要忍受身体的不适与不时发生的濒临绝境。
但他就是难以割舍!
出于对远方和未知的渴望,在万劫不复时又绝处逢生,继而海风作伴,小船划过海面,周围万籁俱寂,只有水流声哗哗作响……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这一切也吸引“塔米”步其后尘,无所顾忌地投入海的怀抱!
而在山穷水尽之时,“理查德”经常会出现幻觉,有些类似死前的回光返照,而《惊涛飓浪》也恰好利用这点上演了一场虚实交锋。
“塔米”说得没错,“理查德”有其他男性所不及的无微不至,连表白也由“赤素馨花”切入,言明将这种“爱之花”别在发丝左右,寓意有别。
“塔米”于是将花朵戴在左边,默认自己身处热恋之中,并很快与“理查德”开启深海探险。
旅途伊始,两人的确恣意盎然。
他们流连于碧海蓝天之间,畅游幽深的峡谷,享受日光浴,感受全速前进的心潮澎湃。
这对神仙眷侣还共同见证了最美的夕阳,“理查德”的描述令“塔米”欣喜若狂,他说:就像被染红的石榴,还带有柑橘的亚麻色,并且兼备玛瑙晶莹的光泽。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但他们有所不知:这片红彤的天空也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先兆,一场惊涛飓浪正在酝酿之中。
在惊慌、恐惧、无助、绝望之际,“塔米”与“理查德”的患难与共,起先是爱人生死未卜所给予她的期冀,后来则是由于神情恍惚,她陷入往昔回忆的臆想。
影片用残忍而又巧妙的方式表现两人的情深意长,也借此显示“理查德”杳无音信后,“塔米”的肝肠寸断。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在缅怀逝去的爱人,自己也气若游丝之际,冥冥之中,“理查德”向“塔米”表达歉意:我希望你从来没有遇到我,但“塔米”却坚定地回应:万水千山也难抵我们的深情厚意。
因此,“塔米”能在茫茫孤海上独自漂流41天,与其说是生命奇迹,不如说是爱的力量。
而《惊涛飓浪》的编剧肯德尔兄弟更巧妙地将人物生平融入两人的朝夕相处与荒海求生之中。
但凡四海为家的人大多是因为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回。
“塔米”和“理查德”就是如此。
“塔米”的母亲曾是位早孕少女,她还是个孩子时,妈妈也未成人。
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亲生父亲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后来更因情绪失控而喜怒无常。
而“理查德”7岁时,母亲自缢身亡,与父亲则形同陌路。
伴随亡命海上的时日不断递增,“塔米”的意识模糊也愈演愈烈。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她“看见”一艘巨轮驶过,遂拼命呼号,随后却发现这不过是一场梦,而这种梦醒时分恰是人最绝望之时。
“塔米”看不到希望,却深知死神正步步紧逼,而她甚至都没有一个与其殊死一搏的机会。
而扮演“塔米”的谢琳·伍德蕾显然不负众望,自始至终,她都有超越年龄的成熟,这与她自小和海相伴不无关系。
谢琳的快乐童年都与船只相关,她由此深谙水的奥秘。
她说倾听和理解水的语言就像遵从自己内心的直觉:要知道何时该随波逐流,何时又该逆流而上。
当你置身辽阔海域,风向着实变幻莫测。
前刻还是艳阳高照下的风平浪静,后晌就会在乌云密布中大浪滔天。
顺势,海洋可以在顷刻间将你吞噬,也能在刹那间把你托举。
其实,早在谢琳的成名作《后裔》中,她就有过与水的亲密接触。
当听闻母亲生命垂危,她躲入落满枯枝败叶的泳池中痛哭流涕,镜头唯美而凄凉。
而《惊涛飓浪》里的水下冥想片段,同样拍得极尽禅意。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而能将海浪的波谲云诡与飓风的无坚不摧拍到极致的摄影师罗伯特·理查森,自然也非等闲之辈。
他曾凭借《刺杀肯尼迪》、《飞行家》与《雨果》三度加冕奥斯卡金像奖,对光线的掌控与全景的描摹,无人能出其右。
他甚至会将镜头放入水下,仰角拍摄岸边人的动态。
你侬我侬时,水流的前赴后继让人影摇曳生姿,象征坠入爱河后的心花怒放;而“理查德”不幸葬身大海,“塔米”海边祭奠时,倒影的支离破碎与此时她的内心如出一辙。
GIF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但凝聚全组,全力以赴投入拍摄的最大功臣还是该片导演巴塔萨·科马库。
作为冰岛国宝级电影人,巴塔萨身体里也承载着维京血脉。
作为战斗民族的后代,他不仅有与自然为伍的智慧,也有挑战自我的信念。
与《少年派》在人造泳池里的风雨飘摇不同,《惊涛飓浪》则是在真实的水域中感受风高浪急。
相比前者的写意,后者也更侧重写实。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以致,拍摄第一天,工作人员的最大收获便是:如果你要在船上待14个小时,早餐的选择显然尤为关键。
因为,对于初来乍到者,晕船自然在所难免,继而肠胃的翻江倒海也会紧随其后。
而有“冰岛林超贤”之称的巴塔萨总是习惯在极端恶劣的取景地身先士卒,然后鼓励剧组成员放手一搏。
《惊涛飓浪》中那场大浪席卷的戏份,巴塔萨始终坚守阵地,面对自然的怒吼,他没有丝毫畏惧,时刻保持要与其顽抗到底的坚不可摧。
而事实也证明,他选角的眼光的确名不虚传。
所有危险场景,谢琳皆亲自上阵,对角色的揣摩,也极富远见卓识。
和“少年派”一样,为凸显角色因饮食匮乏而造就的瘦削身形与萎靡神情,连续两周,谢琳几乎停止进食,若因饥肠辘辘实在难以入睡,就以少量葡萄酒助眠。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我穿越了半个地球寻觅你,又怎能轻易放弃你!
”两人产生分歧时,“理查德”的这句甜言蜜语让“塔米”重又喜笑颜开。
对“塔米”而言,“理查德”的爱就是伴“派”同行的那只老虎,在她意志消沉时,唤她苏醒;在她形单影只时,与她同在。
《惊涛飓浪》在北美的热映再次证实:大片不在规模,更在思想。
有了爱的底色,辅以技术支持,小成本的《惊涛飓浪》也能比肩《泰坦尼克号》的感人至深与回味无穷!
真心没有印象了,其实是看过的,对于我这样的科幻灾难片迷,这部片子真的非常一般。
有空闲的可以看一看,不然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
没有正常的时间线,所以很难培养观众的情感,既没有宏大场面,也没有特别的煽情,不推荐。
怎么影评还有字数要求呀,不好看的片子不用写那么多吧。
总之还不如去看修女之类的恐怖片。
有一天我也想去大海漂流
三星吧,合格的海上遇难记。和少年派这种顶级影片肯定没法比,但至少比拍不出这种电影的中国影坛好多了。
中规中矩的小成本灾难片,用双线剪辑来弥补狭窄空间的叙事缺陷,不算巧妙,实属无奈。
景色拍的很美。是得幻想个人出来,不然可能撑不过90分钟。
很真实的电影 来自于真实的故事 电影往往有很多修饰和不真实的情节 但这个故事让人觉得就是切身体会的真实 没有太多的渲染 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那种绝望到死的境界 最后的求生欲大概就是人性的本能 不知道为什么要活 但就是活着
完全没有任何感同身受以及身心愉快
前面看得有点无聊,后面部分真实事件还是令人唏嘘
即便双时间线叙事也难掩这部电影节奏的拖沓冗长,故事本身不足以支撑一部电影的长度,或者说剧本并没有如预料般曲折有趣,谢琳伍德蕾表演是好的但她和山姆克拉弗林还真的不是一个画风,导致电影不像爱情片也不像传记电影,有点割裂感觉。
插叙倒叙加剧情平淡有点小无聊
迷你尼克号之情侣派之飓风引力 / 点点按到,剪辑顺滑,节节编排强度到位,类型片良作 / 7.2
真实人物事件改编,几乎没有什么起伏,所以,看得挺不爽。
这叙事太差劲了,支离破碎啊。对不起,谢琳的表演也无法拯救。
电影本身就还挺一般,又遇到渣一般的翻译字幕,观影体验不好
惊涛巨烂
1星给幻觉
5.5
Sam Claflin为什么老是接这类苦情片……伪非线性叙事中规中矩,除了结局比较上道,整个故事都很平淡,总觉得很多地方不用那么“规矩”会好很多,改编自真实事件很加分,但也只有这样了。
算是近期院线上映最好的了吧~灾难和夭折爱情。逆境求生中对爱情的回忆和幻觉。绝境中受伤的爱人和死去的爱人哪个更好很难讲
小时候佩服挑战大自然的人,最近一直觉得挑战大自然的人有点蠢,那是大自然,你这是蜉蝣撼树。
镜头揭示男主的存在都是幻想,女主说I’m gonna let you go. I have to do this on my own now. 那种毅然决然的决定,了解支撑自己的人已经不在, 选择要继续勇敢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