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去影院看国外的电影了,越狱题材的影片有《肖申克的救赎》震撼人心,加之影片提到的种族平等内容,以为会给自己一个大的惊喜,没想到却是满满的槽点。
主角喘息声太大,影响观感;监狱环境过好,不贴近现实;狱警总是放松警惕,出逃似乎轻而易举;内容比较单调,情节不够紧凑……最让我失望的是情感处理得不够细腻。
几个主角或为爱情或为亲情或为理想因而执着于越狱,可是除了生硬地安排亲属探监、狱警搜查亲人合照的情节,压根体会不到主人公强烈的越狱欲望,仿佛他们的计划只是为了说明“我们要做第一个(批)越狱成功的人”。
影片里提到一个备受欺凌的黑人死了,可也只是一笔带过,完全无法get到让人动容的点,还有一个帮助他们越狱却不敢自己尝试的人,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成熟理智的长者的角色,本以为会渲染他的痛苦纠结、为主人公越狱付出的努力,可交代得也不够清楚,没有表现出他们追求种族平等的团结、坚持的精神,还有结尾三人越狱成功坐上了黑人开的、并非为白人搭乘的出租车,通过黑人司机的眼神(说实话我完全看不出来是感动,还以为是司机动了啥歪心思)、几个人激动落泪,既没有体现出种族平等的内涵,也没有展现出越狱成功的如释重负。
相比《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越狱成功后在大雨中举起手臂动容落泪,这部分实在是显得过于单薄。
另外,我想主人公这么会用木头配钥匙,莫不是个木匠师傅?
总之这部电影远低于自己的预期,果然有经典珠玉在前,还是不能抱有过高的期待。
在越狱的时候里面的政治犯有的选择了继续在监狱里用这种方式与种族隔离政策进行斗争,丹尼尔他们是选择了越狱,而且他们能成功逃出去也是因为还在监狱里的人给他们做了掩护。
其实挺感慨的,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人放弃了自由的机会,有人冒着死的危险选择了自由的道路。
其实每个成年人在完全知晓事实的情况下都有资格去做出自己的选择吧,哪怕这个选择会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
我觉得自由和选择这两个话题确实让我有些思考,像电影里说的自由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权利,不知不觉中你可以自由选择、自由生活、自由说话的权利就可能被一点点剥夺。
你的选择被禁止,因为有人说这样的选择会对你造成伤害;你想说的话被禁止,因为有人说这样的言论危害集体;你选择的生活不被允许,因为别人并不是这样的生活方式。
但作为一个人来说,在能够承担自己行为结果的情况下而做出的选择不应该是不受干预的吗?
哪怕他的行为在未知的情况下可能会伤害他人,也是要在真正伤害后再进行惩罚,而不是事先就以为了你好的原因而强令禁止吧,明明是成年人却不能自由选择,其实又可笑又悲观。
原来南非在90年代才刚刚废除种族隔离,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候,还有人在为了不能和白人坐同样的出租车而斗争。
这电影还可以,但是在紧张的时候那个人的呼吸声也太大了吧不太必要吧……
你喜欢越狱情节的电影么?
那你一定不要错过这部,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看到它的主角,大家就会戏称它为“会魔法的钥匙”故事的基础是种族歧视,在那个白人为尊的社会,帮助黑人的白人就是一个不正常的存在故事中那些话语打动了我,也一定会打动你我把我所有的思绪都隐藏在心底最深处, 但它们需要发泄出来。
在这条路上的每一个阻碍,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每关上一扇门,都会有另一扇打开,而我则拥有大部分的钥匙 自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 或许正因如此,它才会那么轻易被遗忘当他们进入监狱的那天就在计划如何出逃,经过400多天的策划、测量、制作、实验,终于成功出逃,虽然在逃跑的最后一天,丹尼斯·高柏放弃了与他们一同出逃,却在他们逃跑的路上给予了莫大的帮助,为他们的出逃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出狱的他们依然投入到了种族战争中,为了自由,为了信念,为了一切最好的未来
第一天进去监狱里面,别人随便说两句就相信别人,然后就这样找到了越狱的伙伴?
是这猪脚太单纯?
还是监狱真的这么多忠义人士?
太荒谬了,而且后期劳动队中这一群人都知道这个越狱计划,没有一个人告密?
哈哈,这群囚犯的人格品行也太高了吧…剧情里每次因为测试钥匙而跑出去营造的危机也挺无语,每次都是一样的套路……
一开始还是抱着蛮高期待的,但观影下来实在是一言难尽。
一句话概括电影就是一部企图宣传种族平等的越狱篇,越狱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直在搓钥匙,开门,选钥匙,再开门,最后没钥匙了咋办,那就撬门,逃狱。
这重复的内容实在是让人难有一个良好的观影体验。
个人认为既然是越狱片,那么塑造越狱的紧张感、囚犯与狱警的冲突以及囚犯内部的矛盾,是三个都可以发挥的点,但是这部实在是没发挥好。
先说越狱的紧张感,影片中集中在躲避胖狱警巡逻、藏钥匙以及最后撬门带来的小高潮。
躲避胖狱警这真的没什么意思,全片中胖狱警从未与主角团产生冲突点,唯一一次可能的冲突点便是发现了仓库门后的回形针,结果还被其他狱友助攻了一把,得儿,主角团获救。
这套路的剧情,实在没什么新意。
藏钥匙也是,被典狱长发现类似钥匙的时候,主人公一句蒙混过关的谎话,典狱长这就相信啦????
这典狱长还真是单纯。
撬门就更没劲啦,撬门过程中狱警还真就毫无察觉,所有的紧张都是主角团在自我紧张,你说这剧情怎么让我代入进去?
再说囚犯与狱警的冲突,看完全篇,狱警基本上就处于无作为的情形,似乎狱警从未发现有什么异常,最多就是警告主角要“注意规矩”,主角在保温水杯里存了木材,狱警起疑,但就是不仔细检查保温杯,晃晃水杯就放过了。
主角埋了钥匙在花园,狱警就过来警告下,连刚埋的坑也不检查下,就这么放过了。
我真的是感觉在太无趣啦,狱警就跟商量好了一样,绝不打破沙锅问到底。
最后是囚犯内部的矛盾,这片里囚犯间绝无矛盾好嘛,他人也知道你准备越狱,没人揭发、没人落井下石、顶多就是不同意跟你一起冒险,关键时刻还给你送助攻。
看完影片我个人觉感觉,主角入狱后,反派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狱友是友好的,同伴也是不存在背叛的,所有的紧张感都来自于主角行为是否会被发现,一次两次危机还有感觉,通篇下来麻木啦。
不说跟肖申克比较啦,连监狱风云里的紧张感、冲突感都比这要强太多啦。
这狱警要有乌鸦一般的警觉与压迫感,主角团也不至于如此顺风顺水啦。
全片更像是我个人的吐槽,看到很多影评对此篇大为赞赏,我实在是无法苟同。
豆瓣本身的评分我个人认为存在很大的倾向性,向一般欧美的影片,尤其是英国的,评分都偏高,很多人都在盲目的跟风。
比如我之前看“模拟游戏”的评分,“双子杀手”的评分,都存在此现象。
1南非1652年荷兰人开始入侵殖民;19世纪初英国开始入侵殖民;1948年国民党(党员绝大多数是荷兰人后裔,代表白人农牧场主和资本家的利益,主张“白人至上”)执政后,全面推行种族隔离制度,镇压南非人民的反抗斗争;1961年5月31日,成立南非共和国。
南非白人当局推行种族歧视和政策;1989年,德克勒克(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出任国民党领袖和总统后,推行政治改革,取消对黑人解放组织的禁令并释放纳尔逊·曼德拉等黑人领袖。
南非拥有三个首都: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议会所在地)为开普敦,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为布隆方丹。
南非已经同性婚姻合法了,连尼泊尔都可以了,厉害厉害。
2种族隔离南非的种族隔离(Apartheid)为1948年至1991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是南非语引自荷兰语的词,区分隔离制度之意。
这个制度防止了非白人族群(即使是居住在南非白人区)得到投票权或影响力,将他们的权益限制在遥远可能从未访问过的家园。
教育、医疗和其它公共服务有时被声称是隔离但平等,但事实上非白人族群可得到的只是非常次等的公共服务。
这个制度在1948年被以法律方式执行,直到1994年南非共和国因为长期的被国际舆论批判与贸易制裁而废止。
联合国也认为「种族隔离是一种对人类的犯罪」。
种族隔离制度是以1913年的「原住民土地法」作为开端。
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不但引发国内的反弹与抗争,更引发国际社会的攻击与经济制裁;1989年戴克拉克担任南非总统后,便释放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的曼德拉,并且于1990年解除戒严;1991年南非共和国废止人口登记法、原住民土地法与集团地区法,在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政策。
3比勒陀利亚比勒陀利亚建于1855年,是以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制定者安德里·比勒陀利亚命名的。
安德里·比勒陀利亚为了摆脱英国的统治深入南非腹地,开发了许多地区。
而茨瓦内则是在比勒陀利亚到来前统治这一地区的非洲某部落酋长的名字,意思是“我们是一样的”。
南非黑人表示,在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近11年后的今天,其行政首都仍然沿用一个种族隔离政策制定者的名字是不可接受的,而茨瓦内这个名字则可以让南非行政首都的名称更加非洲化。
2005年3月初,南非执政党——非国大占多数的比勒陀利亚市政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将市政当局区域命名为‘茨瓦内’城”的议案,只是让市中心保留比勒陀利亚的名字,而大部分政府部门所在的联合大楼将不在比勒陀利亚的范围内。
4曼德拉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
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
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
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
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逝世,享年95岁。
开篇我就绷不住了,被捕入狱的方式这么儿戏的吗,警方怎么在现场就锁定是这两个嫌疑人的?
比福尔摩斯还牛逼,说句不好听的,就算去查监控都没这么快,主角团完全可以逃离现场。
但这还没走两步就被逮到了,除了警察开挂,主角团水平也一般,都能搞定时炸弹了,还这么草率的行动,这个开篇就没有说服力,更别提后面的越狱。
而且开头的背景描述还挺正式严肃的,为了推翻种族歧视而奋斗,而且还是真实事件改编,这几个要素直接把我期待拉满了,结果没想到是导演拉了个大的。
真实事件改编,起码逻辑要讲清楚吧,主角团宣传几个文件就能被捕入狱十几年,我感觉这其中的故事比越狱来的更有意思,更何况这越狱剧情拍的也一般般。
文戏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主角团的人物背景如果描述出来,会更有代入感,再把南非的故事背景再描述的更清楚一点,也会更有代入感,但导演的目的就是为了拍越狱剧情,觉得这个有看点,所以可以说是忽略了前因,直接拍后果,以至于我看电影的时候觉得这跟真实事件改编没啥关系,没有代入感,就纯粹一部商业片,越狱跟故事背景没有啥关系,单纯的就是为了越狱。
如果不打上真实事件改编,可能还更入戏一点,当做爆米花电影就好了,但是因为开头讲了这么能升华主题的反种族歧视的故事,所以我很希望能看到即便在狱中也能看到跟主题紧紧相扣,越狱其实都算是次要的,是为了辅助主题的,把文戏说好了,越狱才更显得有革命意义。
但最后通篇下来,除了结尾强行打上几个旁白点了下题,其它时间几乎没有跟主题扯上关系,那我就算单纯看越狱的这部分剧情,也能快把我看睡着了,紧张戏份还停留在怕被人发现的单一手段上,而且全程都是这种戏份,怕被警察发现制造紧张刺激感,注意,是全程,我都快审美疲劳了,而且标题是天才计划,能不能把智商情商这两个重点部分突出一下啊,就简单拍几个男主看钥匙和画钥匙的部分,后面就直接开锁测试了,我去,这导演真的是越拍越偏,而且我记得男主跟黑人小哥要了烟和肥皂,好像也没有拍上用场?
也可能我忘了。
通篇都是这种刻意制造紧张感,真的很无聊,甚至不如史泰龙的《金蝉脱壳》第一部。
制造紧张感的手段有很多种,而导演选择了从头到尾只用一种,甚至连BGM都舍不得用,可能觉得这种空气都静止的氛围更有感觉吧。
越狱的剧情单一以外,跟主题也扯不上关系,说真的还不如直接去看纪录片访谈这些,这电影要不是我有写影评的习惯,真不想看完,折磨。
本片改编自蒂姆·詹金自传作品《逃离比勒陀利亚》。
今天有幸通过一部影片有了两点感触并知道了三段历史:1、生为南非既得利益阶层的白人精英,为反抗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而持续斗争,为了更多人的自由而牺牲自身的自由...这是何等的大爱!
庆幸的是“蒂姆·詹金”通过自己的坚毅与智慧,在狱友们的帮助下最终越狱成功、获得自由!
更可喜的是无数像“蒂姆·詹金”一样的无名英雄们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斗争最终获得成功!
曾经也被关在“比勒陀利亚”监狱的曼德拉,此前因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被监禁27年后于1990年出狱,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并被尊称“南非国父”;曼德拉于2013年12月5日逝世,享年95岁。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句几乎所有国人都能琅琅上口的诗句是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Petöfi)的作品,他于1849年7月31日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3、而这首诗的中文翻译者徐祖华(笔名“殷夫”、浙江象山人),是中国革命诗人、是左联五烈士(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李求实)之一,他于1931年2月7日与其他28名革命同志在上海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年仅21岁。
而他的亲哥哥徐培根(1895年-1991年)一直在国民党任职,1949年退到台湾,后官居国民党上将,他活到了96岁,但他的弟弟殷夫却在我们心中永存!
感谢无数革命烈士“把他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他国还是我国。
原本抱着看犯罪和剧情片的心态去的。
结果发现并不是什么犯罪片或者剧情片。
心碎电影镜头很到位,很专业,但是没有特别优秀的点。
剧情很差劲,拿着传记剧本来讲犯罪电影还是太平淡了。
原有的故事,限制了整个电影的剧情。
虽然导演很努力的用镜头和声音渲染气氛,但是就是无法引爆情绪,不够到位。
如果满分10分。
如果按传记片我打8分。
剧情片我打3分,犯罪片我打4分。
电影被改场次哈哈哈哈哈根本没人看
对现代的计划周密的《越狱》故事已经十分熟悉的我,再去看那个年代在南非的越狱故事,发觉其重点并不在越狱本身,而正如男主角Tim不断提到的,是自由和斗争。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男主二人因反抗种族隔离而被判刑进入白人男性监狱,而即使在那样封闭的环境中也能窥见南非社会种族歧视的缩影,比如白人犯人哪怕掉了餐盘都不需自己捡,因为监狱里还有比他们地位更低的黑人劳工……监狱从来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部分。
在这个故事里,他们争取自由的方式是通过观察和测量,不断制造可以打开狱中一扇扇铁门的木头钥匙,每一次在黑夜里实验的过程都令人屏气凝神,胆战心惊,男主在那样的心理压力下每晚惊慌发作都算轻的了。
但要讲好自由和斗争的主题,导演大概还是功力不足,就像我写论文一样,配钥匙即为写一大堆论述,最后下结论点题篇幅不够。
不过结尾足够激动人心,越狱三人组遇到危险时有选择留在狱中的其他政治犯帮他们打掩护,最终迎着黎明的曙光逃出生天。
狱中这两拨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抗争方式,但拥有同样的理想和目标,他们终有一天会在同一片天空下看到他们所期望的、通过斗争所得来的那个世界。
这个越狱的难度系数,可真低啊......
2.8 刻板的类型娱乐,可能也是按着某些冲奥传记类型片来拍的吧,很容易复制。
近期看的最紧张的一部片子了,气氛营造的好,而且没有过度的制造意外和危机来增加戏剧性,最后车上三个人笑的时候我也长舒了一口气。虽说片子整体达不到5颗星,可是观影体验5颗星。
紧张气氛烘托得不错。
在钥匙上大作文章的越狱电影,但本片绝大部分场面惊险不足,演员表演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跟《逃出亚卡拉》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丹尼尔《哈利.波特》之后终于演了一次正常人,脱掉奶油小生如今改走实力派,演技越来越精湛。自从《越狱》系列完结后再没看过如此紧张刺激的监狱逃脱主题作品了。剧情节奏到位,政治正确,最后不忘深化主题,可圈可点的作品
又名:爱喘粗气的做钥匙小天才
挺不容易的
这个是理工男越狱的故事吧……
真难看。广电每年都引进这种欧洲悬疑烂片,超级老套、无聊,一点新意都没有,也毫无角色塑造。sb电影院还不开空调,年度最差观影体验
丹尼尔这两年总算演了一部看的过去的片子。抛开故事背景延伸的剧情,逃狱过程中节奏营造的还不错,有那么终于几分钟忘掉了他是“Harry Potter”
为自由而战,信念的力量。最感人的地方是就算是道路相左,选择积极抗争(越狱)或是消极抵抗(服刑),他们都是同志,相互支持无人背叛或告密,即使其实他们知道成功或失败都会相互受到牵连。这才是我们一直以此为立人之本“真善美”原本的样子。
卧槽紧张死我了,看完在发抖。木头钥匙版越狱
典型给自己无限加戏的“真实故事”越狱/逃亡片,狱警全程智商下线,除了配钥匙没有其它技能也能脱身?原型没有大胡子,丹尼尔脱离哈利形象蓄了大胡子。
还没打开最后一道门就先来拥抱,是嫌命长吗?!
广影 那时候就有蛇皮袋了,那时候还没有摄像头
导演可太实诚了,全片紧紧扣着越狱,在人物信念和生平背景方面很少展开叙述。这种类型的电影的重点可不在如何越狱,而是他为什么追求平等、不平等的代价是什么。重点之处蜻蜓点水,在做钥匙这种鸡毛蒜皮还有些儿戏的方面倒是浪费了不少时间。
这越狱跟天才没有任何关系,跟计划也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一个锁匠开锁的故事
惊心动魄
震撼,“天才计划”简直是“天才翻译”,要不是因为这个天才翻译,几乎错过了一部精彩佳片。是的,好久没在电影院里欣赏到如此激动人心的“越狱片”了!虽然不及《肖申克的救赎》却也得其真髓,上帝关了一扇窗也一定会打开另一扇门,即便在深牢大狱里也无处不是自由,紧张刺激的段落与坚不可摧的信念,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是真人真事!404天的准备最后成功越狱,光明正大从监狱大门逃出……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越来越有才了,当年那个神奇魔法小子已经渐行渐远,现在的他正向着心中理想的演技派砥砺前行不懈努力,看得出他的拼尽全力但也让人心疼。只希望这化蝶蜕变早日成功,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