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看以为只是搞笑的故事 可是看到后面才发现有更深的东西要表达 我想也许我们都是麦兜 在妈妈心中很大很大的麦兜很喜欢有欢笑也有温情
故事的开头,一只塑料盆(在纽约你只有在唐人街的中国超市才能买到塑料盆)飞过香港密密匝匝的街道,在若干间街头巷尾的小吃店拐了若干个弯(通常香港街头的小吃店都相当赞),降落到麦太太临产的床前。
麦太太一个奇怪的许愿,塑料盆一个奇怪的庇佑——不求又帅又聪明,只求逢凶化吉,一点好运气——于是麦兜小朋友就诞生了。
香港,这个拥挤的都市,它不仅仅是高大上的金融中心和旅游购物者的天堂,也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有着许多市井小民过着平凡日子的地方呢。
这种平淡的生活气息,给故事笼罩了一层悠然自得的气息,就像一层乳白色的薄雾,让整个故事的色调都清新可人了起来。
然后一个稚嫩的童声唱起来:这世界有很多的事,就是由不得你,火鸡!
火鸡!
来一只?
最后却捧来了鸭子!
虽然还是送来了鸭子,我还是吃得很欢喜。
多年前也曾经试图看麦兜的故事,却恼于故事的无厘头,实在是不能理解那些干巴巴的笑话到底有什么好看的。
而今偶然重新看起,却很喜欢这充满小市民气息、随遇而安的幽默感。
或许是心境变了罢。
不再高瞻远瞩志存高远,只求踏踏实实把握好现实的安稳。
再也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要过得去,那就将就着过下去吧,反正也不错啊!
差不多就行了,何必struggle把自己得那么辛苦呢!
开心就好啦~就如开头那首歌唱的:“虽然还是送来了鸭子,我还是吃得很欢喜。
”对于一个只有22岁的人来说,这样的心态是不是有点太老?
我不知道。
其实我只是想开心一点,让自我放松一点,用平和的心态把握当下,踏实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或许惊喜就在前方呢!
很少欣赏影评,但是在我的电脑里唯一存着这篇。
你真的好象这只猪2002年11月12日22:20:50 飘散的烟 我没有想骂你,不过,你真的真的好象是这只猪。
如果你的妈妈在你出生之前也曾为你萌生了种种幻想:比如你将智慧过人、靓仔如周润发、梁朝伟,或者事事好运、或者……只要能自己的事自己应付就好了,那麽,我就没有说错──你就是那只猪,一只从胶兜里“啪搭"一声掉在麦太太肚皮里的猪,所以他的名字叫“麦兜"。
你的妈妈一定也象麦太太一样能干,厉害,“一个女人能背起整个世界。
"虽然麦兜只是一个资智平平,甚至蠢蠢的儿子,但如果算命先生口出“真言",麦太也会暴跳并拳脚相加。
虽然辛苦地信奉“多劳多得",但作为单身母亲,麦太也知道:什麽时候才能依靠打拼而发财?
在梦里罢了。
她甚至不能满足麦兜对马尔代夫的向往──那个座落在印度洋上椰影婆娑,水清沙幼的世外桃园。
你敢保证没有一个童年的梦想,因为不可能实现而成为现今阴天时节的永远隐痛吗?
那麽,你还不如这只猪。
电视里无所不在的旅游广告给了麦兜童年时代最大的梦想,而麦太母性的心软和“智慧"则成就了麦兜儿时最快乐的一天。
地下隧道当机场,空中缆车当飞机,香港的海也可以用来潜水,只不过麦兜叉到的是自家冰箱里化冻的鱼,麦太说,当天去当天返才够精明,麦兜对此深信不移。
麦太一路的精心掩饰,让麦兜的眼睛笑成了两弯细线,而快乐,是妈妈能够给儿子最多的礼物,谁又能说不是最珍贵的?
那个遥远的,能够任你撒花的乐园还记得吗?
是公园的草坪?
田野?
大概还少不了女教师年轻漂亮的脸?
所以你无异於这只猪,因为对於麦兜来说,那是一个称作春田花花的幼稚园。
唱歌好象王菲、或者陈慧琳,但却很迷糊老师Miss陈,经常忘记点麦兜的名字,而操著浓重潮州口音校长,唯一让孩子们听得懂的一句话就是:“小朋友,你们这个学期的学费缴了麽?
"校长开得茶餐厅里不是没有鱼丸,就是缺了粗面,但这又有什麽关系呢?
就象孩子们唱歌一边跑调,一边还是照样惹人怜爱。
无论你现在是多麽平凡,又是多麽甘於现在的平凡,但总会有一个时期,你曾相信自己是不平凡的,正如同珊珊拿了奥运金牌之後,香港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们都坐不住了一样。
一贯死蠢的麦兜想去长岛而错上了南丫岛,却误打误撞地找到了狗仔队都找不到的黎根,但诞生过周润发的南丫岛最终也没有成就麦兜的帆船梦,他只学到了注定失传,且毫无用处的绝技“抢包山"。
不知是不是黎根那只粗过脚瓜的小腿让麦太想起了麦兜的爸爸阿炳的原故,反正麦太打消了让儿子退师的想法,返回家里凭借著快译通给奥委会主席写了一封“正宗”的英文信,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强烈要求将“抢包山”加入奥运项目,只因为她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儿子。
所以,要记得,无论你是实际上是多麽平凡,在妈妈的心里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於是,爬在组合柜上流泪的麦兜也决心学下去,仅仅是因为妈妈,学下去。
你是不是也和麦兜一样,在某一次的流泪之後才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没有个尽头。
虽然你的身体会长得粗壮如猪,但不一定有力气,虽然最终你的脚瓜也会象麦兜师傅一样粗,却没能力支撑一身的负资产。
妈妈最终也会离开麦兜,烧她的那天,空气里弥漫著打折火鸡的味道,让麦兜感到亲切。
於是他想,只要海水打在脚瓜上的感觉很好,就可让自己快乐起来嘛。
别跟我说这是发生在香港的故事,别跟我说你听不懂影片中粤语的幽默,别跟我说这只是草根阶层的穷欢乐,当你因寂寞而遑遑不安的时候,是不是和麦兜一样聪明呢?
还说你不是这只猪。
飘散的烟/2002年11月12日
我喜欢一部电影,总是因为能够在里面找到一些感动我的细节.这确实是拍给成人看的动画片,至少我这么觉得.我不认为小孩子会喜欢那个麦太关于纸包鸡鸡包纸的故事多过多拉a梦. 不过有时我想到自己离小时候越来越远,我开始变得不理解小孩子的想法,不了解他们的快乐时,我会觉得害怕.所以我常常会看天线宝宝来缅怀我的死去的童年,尽管我都不太懂那到底在讲些什么. 当我看到麦兜的童年故事时,我常常会觉得感慨跟感动.妈妈骗他去马尔代夫那一段,也许是每个小孩子的共同经历吧,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在麦兜的眼中,妈妈像个女超人一样每天忙来忙去.最有趣的是导演还把这一段做成像打斗游戏闯关一样,而主角就是妈妈,背景就是香港的街景.我想这也是众多香港市民的生活写照吧.我也很欣赏麦兜的执着,哪怕是关与鱼丸和面的执着.麦兜去学抢包山那一段实在搞笑,不过搞笑背后给我留下感动的是麦兜说的他学抢包山是为了妈妈那句话.跟其他动画片不同的是麦兜几乎是一部很写实的动画片,没有那么美好而梦幻的结局.麦兜也没有想做成什么大事,他想当的只是OL.他们一家在圣诞节终于吃到了火鸡,但吃到最后成了恶梦.我们每个人的童年也就是这样平凡的度过的吧.所有的美好的要求大多都会被妈妈兑换成根本与我们的初衷不一样的东西.我们都是平凡的小孩,可是妈妈却希望我们能够样样拿第一.然后忽然有一天我们懂事了一些,我们的愿望就变成了考大学跟当OL了......所以这部电影也算是给了我们一个怀念和微笑的机会.
小小麦兜,有个去马尔代夫的小小心愿更可爱的是妈妈,不愿违背自己当初的诺言,就假装带他去了一次,但是孩子的梦想实现了,依旧很开心我很喜欢麦兜妈妈的善意谎言维护了一个小孩子的梦想也假装实现了他的梦想小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他至少不会因为大人的失言而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丢掉面子他也有个美好的回忆我去过马尔代夫了那个美丽的梦
小时候,爸爸带我去北京,慕名去买全聚德的烤鸭。
排了很久的队,才从高高的柜台上拿到那只鸭子。
没有切过的整只鸭子,第一刀下去便有透亮的油汩汩地往外流,打开,胸腔里还残留着清亮的油,像杯里未喝完的酒。
我们很高兴。
在资讯和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全聚德烤鸭就只有北京可以买到,就好像南京盐水鸭只能在南京买。
跨越万水千山让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无论人或物,都很稀罕。
面对这只鸭子的那种喜悦,我们大家都很多年没有感受到了吧。
我和爸爸并没有急着吃,而是特地找了一个公园。
在长廊的石凳上,我们先是赞叹了一番首都名店的阔气,买鸭子还送饼和酱,然后...然后呢?
好吧,既然是《麦兜》的影评,你应该已经猜到了吧:在将吃第一口而未吃第一口之间,一切就已经足够美好了。
三、五年后,我在苏州河边的一家饭店吃了一盘片皮鸭,第一次了解到了鸭、饼、酱,也许还有京葱之间的暧昧关系。
而在北京的那个下午,我和爸爸蘸着酱吃完了所有的饼之后,看着那只只啃了几口的鸭子,发现它实在太油腻了,谁都没有勇气再多吃一口。
爸爸提议扔了它,我坚决反对:它很贵,而且,它是全聚德的啊,而且的而且,我曾经那么期待它。
我们拎着那只鸭子走了很多地方,具体哪里,我忘记了,总之最后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爸爸建议我拍照留念,我站在那儿,爸爸拿着相机边调焦距边后退,离我足有几米远,咔嚓咔嚓几张后,乘我一转身,偷偷把鸭子扔到了垃圾箱。
他大概怕我看到,大概怕我伤心,因为我明显很喜欢那只鸭子。
但他不知道,我心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恐怕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遗憾与放手,我不懂得选择。
--to:安息在天安门的鸭子sorry,是我们的无知,让你的才华遭到了埋没。
现在我已经知道,你其实真的是很美味的。
一月的北京,希望我们可以相遇。
加了谢立文小组有人发帖 统计为何加组回复不知不觉就写多了 于是决定挪到这里来顺便就把我的第一次献给my dear麦兜兜和麦太太。
为何加谢立文小组呀因为喜欢他的人生观喜欢他说“人有很多种,价值也有很多种”,“麦兜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喜欢他赋予给麦兜和麦太的灵魂 可以让我一边看着他们乐一边又想流泪当然也因为喜欢他的太太麦家碧喜欢她的话:“麦兜不想打扰别人唱歌,所以不够胆举手去厕所。
你经常做这样的事,别人就不会觉得你善良,而只会觉得你低能。
那么,你就开始很委屈,到底下次要不要这么蠢,要不要再被人骗,要不要每次都先想别人。
”其实一度觉得恶作剧之吻与麦兜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恶作剧的时候能找到同样的感动 袁湘琴的角色设定很像麦兜 林依晨在金钟获奖感言里有一段话:“在我生命当中,有人跟我说过:‘当演员的使命是要带领观众去看到更深层的人性。
’”袁湘琴和麦兜 都常被人骂傻和蠢 还有人为他们的愚笨气到跳脚可是我相信我看到了依晨说的 更深层的人性 并为之感动而我也在谢立文先生的带领下,进到麦兜的世界里 看到了他展现给我的更深层的人性so如此这般 我就加入了谢立文小组。
---A:这...明明只是加组理由= =B:这...只是有些隐喻罢了= =
李镇这些年,电影工业技术的发展,让国产银幕上活跃着一大批画风精湛、千姿百态的动漫形象。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剧照从披甲挂帅、横空出世的孙大圣,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哪吒,从姜子牙在“救一人还是救苍生”的纠结中,折射出浑浊又清澈的人性光芒,到舞狮行头下,少年阿娟向着残酷命运奋力一跃……国漫赛道上,每部作品都来势汹汹,所有人都野心勃勃。
作为观众,我当然乐于看到这样的景象。
“国漫崛起”这句响亮的口号,如今正乘着技术的东风,一步步迈向现实。
《姜子牙》剧照但当具体到每一根发丝的精致,配比精准、步步为营的宏大叙事成为每部动画电影的标配,一种叫做“松弛感”的东西,也正从许多动画从业者的指缝间流走。
别误会,松弛不等于惰怠。
这是一种相比于脸红脖子粗的虚张声势,你死我活的剑拔弩张,更游刃有余、追求韵外之致的创作章法,如同《一代宗师》里的叶问,一袭长衫,不动声色,但闪转腾挪间尽是功夫。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松弛感,我曾在《天书奇谭》《九色鹿》《山水情》等一众经典国漫中有幸领略,动画剧集《中国奇谭》里的某几集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碰到了这种感觉。
《天书奇谭》剧照
《中国奇谭》剧照此外,还有一部来自中国香港的动画电影,字里行间也闪耀着我认为的大师气象,这就是上映于2001年,“麦兜”系列的开山之作《麦兜故事》。
《麦兜故事》海报01 麦兜的前世今生提起麦兜,首先映入脑海的,必然是那只眼睛豆圆,左脸上有棕色胎记的小猪,以及下面两个经典的港式无厘头桥段:
没有鱼丸,没有粗面
鸡包纸,纸包鸡作为电影史上的国民IP,“麦兜”的成功无需多言。
大概很少会有这样一个角色,既能轻易收割高票房,还能获得国内外奖项认可,更能经得起时间淘漉,深深嵌入两岸三地,一代又一代影迷的意志和品格,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那么,这只其貌不扬的小猪,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魔力?
一切都还要回到“麦兜”的创作原点。
“麦兜”的形象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漫画家谢立文、麦家碧之手。
二人是漫画界的黄金夫妻档,谢立文创作故事,麦家碧负责漫画。
1988年,受香港娱乐杂志《明报周刊》邀请,谢立文、麦家碧夫妇开始着手创作“麦兜”,并以《麦唛漫画》为名,在《小明周》上连载。
谢立文、麦家碧夫妇《麦唛漫画》以一只粉色小猪为主角,题材多为香港时事和琐事,画风简洁明快,场景具有香港本土特色,内容简单却意味丰富,一经推出,便深受香港民众喜爱。
《麦唛漫画》而“麦唛”这一独特的名字,也暗藏玄机。
第一个“麦”源于作者麦家碧的姓氏,第二个“唛”则出自香港俚语“猪唛”,形容人身材臃肿、头脑迟钝。
同时,“麦唛”的发音接近英文单词“Dreamer”,寄托着作者希望主角要热爱梦想、敢于追梦的美好期许。
《麦兜故事》剧照可见,麦兜自诞生之初,就带有浓郁的草根气质。
他出身底层,外表普通,头脑简单,没有拿得出手的家庭背景。
命运剥夺了他几乎所有向上跃升的通行证,唯一留给他的好牌,就是勤勉乐观的生活态度。
苦涩,乐天,挣扎,通达,万千读者在阅读麦兜的人生故事时,也在不经意间,照见了自己的身影。
02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表面上看,《麦兜故事》是一部专注于儿童观众的动画电影。
明朗清新的画风、诙谐悦耳的配乐、天马行空的想象自不必说,人物塑造上,哪怕是成年角色,作者都最大程度地剔除了性格中的复杂与古板,放大童趣、搞怪的一面。
有时看他们的行径,不像是大人,倒像是穿着大人衣服的孩子。
比如春田花花幼稚园的校长,一个秃顶、身材微胖,操着山东口音的中年男人。
《麦兜故事》剧照早会上,他西装革履,却一本正经地带孩子们念毫无逻辑与章法的词语。
而早会最大的主题,不是思想教育,不是价值观输出,竟然是确认孩子们是否按时交了学费。
《麦兜故事》剧照校长的另一重身份,是楼下茶餐厅的老板。
面对麦兜这样的顾客,他又不得不放下架子,耐着性子,像机器人一样回答麦兜“鬼打墙”般的问题。
《麦兜故事》剧照再如陈老师,顶着爆炸头,怀揣成为下一个王菲或陈慧琳的明星梦,头脑却时常马虎掉线。
《麦兜故事》剧照这一形象不禁让人想起《哈利·波特》里可爱又有些神经质的占卜课教授西比尔·特里劳妮。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剧照情节编排上,《麦兜故事》也给出了数个温暖治愈的片段。
可贵的是,这些片段并没有过重的人工斧凿痕迹和工业糖精味道,而是用细腻的生活经验慢火熬制的一锅鸡汤。
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麦兜母子的“马尔代夫之旅”。
麦兜因为电视广告,日夜向往马尔代夫“椰林树影,水清沙白”的异国风情。
《麦兜故事》剧照这是一个孩子第一次想要踏出自己的小世界,去远方天地看一看。
为此,他不惜硬着头皮,喝光一整瓶苦口的药水。
《麦兜故事》剧照拮据的麦太太不忍心看到麦兜失望,便聪明地策划了一场马尔代夫“平替之旅”。
平替到什么程度?
马尔代夫换成了香港长洲岛,飞机变成了飞天缆车,麦兜潜水时捉住的鱼,其实是她偷偷从家里带来,放到麦兜鱼叉上的。
《麦兜故事》剧照这是一位母亲倾尽所能,为儿子精心编织的美好回忆。
尽管它的根基,是一个并不怎么高明的谎言。
长大后,得知真相的麦兜丝毫不责怪母亲,因为他知道,旅行的终极意义不在于目的地,而是一路上有爱你的和你爱的人的陪伴。
这份笨拙又赤诚的母爱,是麦兜一生的“马尔代夫”。
《麦兜故事》剧照03 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对劲的呢?
仔细品读《麦兜》,总会嗅到故事中的些许不对劲。
如果抛开影片梦幻温柔的面纱,不难发现,《麦兜故事》的真正受众不是儿童,而是接受过社会捶打的成年人。
这也是为什么社交平台上时常有人感叹,小时候看不懂《麦兜》,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其中深意。
《麦兜故事》剧照相比于寻常的动画电影,《麦兜故事》没有奇峰突起、山重水复的剧情,而是用轻快随意的口吻,散文的笔法,娓娓讲述了一只小猪的人生故事。
然而,语气的云淡风轻无法掩盖内里的苦涩与尖刻,《麦兜》的狡猾在于,它让你欢笑着被成长的真相刺伤,猝不及防就挨了现实世界冷硬的一闷棍。
《麦兜故事》剧照比如,麦兜形容春田花花幼稚园是“最快乐、最美丽的乐园”,但阶层冷暖和贫富色差,早已在无形中,渗进了这座乌托邦。
《麦兜故事》剧照课堂上,陈老师问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是哪儿,同学们纷纷说日本、泰国、加拿大,给出的理由无外乎自己在那儿有亲人,或者曾去那里消费过。
《麦兜故事》剧照相比之下,麦兜的回答既简陋又心酸,是幼儿园附近的银城中心,只因那里的海南鸡饭大盘又实惠。
《麦兜故事》剧照当麦兜得知妈妈要带他去“马尔代夫”,兴奋地与好友分享这一消息时,好友善意地提醒他,飞机餐很难吃。
言外之意是,母亲靠哄骗才能帮孩子勉强达成的心愿,对同龄人来说,却是司空见惯。
《麦兜故事》剧照一瞬间,成人世界露出它冷酷无情的獠牙。
原来,每个人的命运早已在暗中锚定好了价格和位置,就算穷其一生,能够逆天改命的终究是凤毛麟角。
到头来,大部分人都只能像影片结尾麦太太与校长的对话一样,在“套餐、特餐、快餐、午餐”的怪圈中不断选择,又不停妥协,原地踏步,直至生命终结。
《麦兜故事》剧照《麦兜》讲述的,是一个被世俗定义为弱者和失败者的人,如何认清生活真相的故事,作者加诸在他身上的苦,用“残忍”形容也不为过。
影片开场,麦太太即将临盆,这时天降异象,一只塑胶盆飞到麦太太床前,允许她替未出世的麦兜许愿。
麦太太不想麦兜像她一样吃苦,便许下一连串心愿:颜值、聪慧、勤勉……盆子却一一否决了。
《麦兜故事》剧照一般来说,“天降异象”往往意味着主角得上天眷顾,要么成龙成凤,要么大富大贵。
但麦兜偏偏是最不得眷顾的那一个,不仅样貌普通,头脑憨钝,运气也差到离谱,最终连母亲毕生渴望摆脱的困窘生活都没能保住,不负众望地成了“负资产”。
《麦兜故事》剧照而麦兜与圣诞火鸡的故事,则直白揭示出世界冷酷无情又不讲道理的一面:穷人的“假奢侈”,可以毫无副作用地换取美好回忆,但偶尔一次真正的奢侈,换来的只会是长久的梦魇与折磨。
《麦兜故事》剧照片中,麦兜唯一一次可以改命的机会,是拜黎根为师。
《麦兜故事》剧照黎根是香港帆板奥运冠军李丽珊的教练,麦兜本以为自己会像李丽珊一样,成为第二个奥运冠军,结果在拜师仪式上,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黎根决定让麦兜学习“抢包山”。
《麦兜故事》剧照传承传统技艺听起来好听,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项无奖牌、无对手、无比赛、无人知,甚至被香港政府明令禁止的运动。
麦太太不信邪,艰难地借助英文辞典,写信给奥委会主席,希望能把“抢包山”立为奥运项目。
但生活不是拍电影,规则面前,一位母亲的哀求又价值几何呢?
《麦兜故事》剧照于是,一丧到底的人生中,麦兜参透了生活血淋淋的真相:“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
不行,就是不行。
”“原来愚蠢,并不那么好笑,愚蠢会失败,会失望。
失望,并不那么好笑。
胖,也不一定好笑。
胖,不一定有力气,有力气,也不一定行。
”
《麦兜故事》剧照也许会有人批判,《麦兜》身披动画电影的外衣,过分渲染底层人民的悲苦,实在不妥。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影片弥足珍贵的地方。
电影可以为观众制造充盈粉红泡泡的幻梦,但造梦之余,总要有人站出来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可能一点儿也不美好,甚至充满压抑和绝望。
也总该有一种电影,要撕下伪饰,打翻迷魂汤,直面现实的疾痛惨怛和无能为力,给我们一个真正走进他人生命,去关怀和思考的机会。
《麦兜故事》剧照04 不成功,又怎样?
二十余年过去,为什么这只小猪依然值得怀念?
《麦兜故事》剧照因为它向我们传达了中国社会长久稀缺,而且在当下越来越匮乏的一种品质:反功利。
内卷时代,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活得都很辛苦,因为我们做的每件事、每个抉择,都背负了太多使命,太多期待,太多意义与成败纠缠——幼儿时的兴趣火花,一定要燃成出人头地的熊熊火焰,才不会被扣上玩物丧志的帽子;中学时的课外书、英文歌,如果不能兑换成写高分作文、与外国人对答如流的资本,则会被视作不务正业;大学时的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更有人时刻拿着金钱和地位的标尺锱铢必较,你必须小心谨慎,才不会陷入莫名的指责与嘲讽。
《麦兜故事》剧照世俗眼光下,麦兜无疑是失败者,《麦兜故事》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但当我跟随着麦兜起起落落,最终看到他在香港街头恣意奔跑时,又由衷地为这位“失败者”感到高兴。
《麦兜故事》剧照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按照外界的期待向前冲;不是每一次赤诚的呐喊,都要听到意义的回音;也不是只有成功逆袭的草根故事,才配得上“励志”二字。
卸下“成王败寇”的纸枷锁,接受平庸,笑看失败,往往需要更大的胆魄和胸怀,豁达与果。
所以跌倒了,别急着爬起,不妨仰望星空,扪心自问:就算不成功,又能怎样呢?
《麦兜故事》剧照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
《麦兜故事》:香港制造之平凡与梦想的无尽轮回 (文/火神纪)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
海葵说,香港草根不灭的幻想。
在某个时代里,香港式的幻想里充满着无尽的希望和幻想; 那时候,我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里,懵懂地读着圣贤书。
——火神纪。
题记。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
没有抱怨。
没有过份的妄想。
多劳。
多得。
纯粹得接近天真以及祥和。
不劳而获以及少劳多得似乎成了被批判的妄念。
一切平等。
一切安祥。
一切平静。
这部充满了童真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让人感动,也许,因为这部电影许以我们绝望里的希望。
麦兜之所以成为麦兜;因为长得不帅,很肥,不够聪明,很大力,也算可以,负家产。
可是就算这样,麦兜依旧很幸福而充实地梦想着梦想,多劳多得地活着。
睡了差不多大半天时间。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了。
无人。
安静。
论坛上的争吵让我心生厌倦。
然后,开电脑,找电影看。
我记得慕容天涯的海葵上缠绕不断的是这部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的动画电影。
于是,我在一种完全迷惘而未知甚至带有点疲软的状态下看完这部电影。
我在想像,那些富足的人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曾经迷惘过的岁月,自己曾经也在安享着所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幸福时不停地幻想着富足的将来。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唤醒我的是所有那些未知的迷惘以及曾经有过的幻想。
我在想像,这部电影在我这样不算富足的孩子看来,会不会浮现出将来富足的一切。
这部电影里似乎充满了类似的思辩逻辑以及无穷尽的幻想和渴望。
而这一切,用一种涉世未深的眼光和口吻,再用一种看似荒诞而其实更接近于纯粹的镜头和稚气的动画表现出来的时候,我看到的更多的也许更像是一部成人的都市童话。
对于我来说,都市的概念似乎永远停留在一种陌生的想像里。
我是来自小城市的孩子,带着农村包围城市不灭的幻想,在我曾经生活过的城市里挣扎过,梦想过,回归过,也向往过。
过份安静的生活和疲劳的欲望。
这一切,被越来越不敏锐的触觉冲淡得只剩下渴望。
也许,我已经忘记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已经忘记了多劳多得,已经忘记了所有最纯粹而质朴的所有一切。
浮华。
不死。
而我们躲在浮华背后,绻缩成一团。
我们似乎只能永远活在这个小小的城市里,永远安逸地幻想,永远满于现状。
浮华繁世,似乎永远与己无关。
麦兜的故事。
带给我的是关于浮华的想像以及浮华下那些草根挣扎的悲悯情绪。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动画电影总是让我有一种黯然神伤的感知。
是不是我的情感构成过份丰富,过份悲情主义。
以至于童稚的动画依旧让我悲叹。
我们也许并不是那么幸福的人们,以至于我们时不时总要停下来思索一下我们的人生。
我们应该如何活着,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活得更好。
这就是草根。
而草根最美好的祈盼也许就是麦兜的母亲每天早晨都要做的那件事,爬上天台,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做运动体操,然后开始一整天的生活。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
这意味着草根最美好的祈盼。
至少在这句口号里,所有人的都在同样的平台上,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平等地活着。
我们多努力一些,我们的生活就得变得更美好。
看完这部电影,然后我们可以知道,在香港,在所有的大楼里的所有单位里的所有人们其实都和我们一样,揣着梦想而日复一日地过着不停重复的生活。
有些人长大,有些人老去,有些人被火化,有些人站在海边望着天空里的白云幻想,有些人感叹自己的脚瓜很大,有些人梦幻着马尔代夫那些椰影和幼沙……而我们,也许就在某座大楼里的某个单位里的某张床上喝着生病时我们不得不喝的药水,祈盼病好了之后也许有的美好。
这还应该是一部励志电影。
纵然励志得不够彻底。
甚至有点让人绝望。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幻想。
我们长得跟周润发一样帅气,就算没有,至少也得有梁朝伟那双深邃的眼睛。
如果这两样都没有,那么,也许,至少我们还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或者,我们总能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幸福。
可是最终我们长大了。
我们发现,我们长得并不像周润发也不像梁朝伟,并不聪明。
除了努力,我们也许一无所有了。
可是,我们的努力是不是能让我们获得幸福呢。
当我们终于明白了所谓的现实之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只是负资产。
现实,和梦想,似乎永远划不上等号。
因为我们并不是周润发,也不是梁朝伟,甚至不是黄子华;所以我们不能像黄子华一样开一个个人show不停地诉说我们辛酸的人生。
于是除了努力,以及更加地努力,我们真的只是一无所有了。
长大了的麦兜从自由泳到蛙泳的转换意味着人生从自由的幻想到恶俗的规范。
可是纵然我们讨厌这样的恶俗,我们却不得不这样无奈地活着。
整部电影不停地泛滥着的就是这种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而麦兜,那时候的麦兜不识愁的模样,总会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毕竟我们曾经也曾如此安逸而幸福地活着。
我们也曾经如同他一样地感叹:原来有些事,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原来蠢并不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并不那么好笑,肥也未必好笑,肥,也不一定力气大;力气大,也不一定行;长大我,我们将要面对未必让我们做梦,未必会那么好笑的世界里,我们会怎么样。
我们对这个世界幻想过,我们对这个世界失望过,我们对这个世界揣测着种种的复杂情感之后,其实,我们不还得照样朝九晚五地活着。
于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祈盼也许真的只剩下麦太的那句口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
麦兜的所有愿望到了最后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麦太的愿望。
而麦太的愿望是,麦兜的幸福生活。
这部电影多少还带着一种亲子味道。
亲情,总是很容易让人感动。
坐上缆车,在麦兜来说,其实是坐着飞机。
香港的郊游成了麦兜的马尔代夫,就算长大后的麦兜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去成马尔代夫。
可是小时候的麦兜会因为母亲那种最节省的朝去晚归的马尔代夫之游而幸福上很久一段时间。
在香港缆车总站的牌子上用一张纸条写上香港机场,这样的稚气的想法除了一个深情的母亲之外也许没有人能够想到。
麦太也许并不明白,麦兜要一双那么强悍的小腿有什么用。
可是麦太会努力地用英文给奥委会写信要求把抢包变成奥运项目,因为她的儿子正在努力地练习抢包运动。
奥委会不会理会一个母亲对儿子美好的祈盼,而麦兜也明白奥委会不可能理会母亲,可是作为儿子,他会努力地做一些无用的努力,因为他知道,这些无用的努力会让母亲老怀安慰。
写给奥委会的信其实只是两代人之间最默契的安慰。
这也许也是作为草根人群最幸福的维系方式,无言,不是无言,只是无须言语罢了。
小时候的麦兜在时光流逝里不停地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可是麦兜依旧怀揣着梦想。
这是这部电影里最富寓意的励志基调了。
作为单亲家庭里并不出色的小孩,所有的一切都并不出色。
然而,他还怀揣着梦,怀揣着希望。
我们对这个世界也许不满,可是我们无力改变。
于是,寄诸于梦想之外,我们还在努力。
这也许就是草根基群不死的生命力。
因为有梦,所以努力,我们的幸福也许微不足道,可是我们依旧幸福。
生活是不是真的如麦兜的火鸡。
火鸡的味道,在将吃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是最高峰了,之后,不过是开始吃了也就吃下去。
我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人生。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似乎在不停地重复着麦兜的火鸡。
很多事情也许仅仅只是因为祈盼而变得美好。
而当这种祈盼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其实才明白,所谓的祈盼,其实也不过如此。
这些不停的祈盼,希望,实现,失望,平淡,组成了我们的人生。
于是我开始隐约地感知这部电影底层的意蕴。
我开始重组这部电影。
草根,幻想,梦,实现,失望。
这样的轮回,我想,就算所有的梦都如麦兜的那个有关火鸡的梦一样被实现了之后,麦兜是不是一样会对火鸡厌倦。
而有些梦,也许永远实现不了。
那么我们也许就永远停留在将吃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间的最高峰了。
这就是草根的幸福,这就是草根的人生。
我们有梦,其实,我们已经在人生的至高点了。
因为就算这些梦都被实现之后,我们一样会有另外的梦。
梦的实现与否也许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有过梦,我们在为这些梦想而不停地努力,于是,将吃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间,谁说,我们并不是幸福的呢。
美梦和恶梦一起开始一起完结。
可是在将梦非梦之间,其实,我们还活着,怀揣着梦想。
这是幸福。
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电影。
因为亲情,不死的梦和所有那些平凡的人们平凡的梦。
最后,我突然想起了想变成陈慧琳或者王菲的Miss Chan;潮州籍校长;麦太;阿丙;黎根……我不知道他们的梦想如何。
我只是知道,他们正如我们一样,平凡地做着梦活在这个世界上。
电影带给我们最安慰的感知是,我们是草根,我们活着。
而草根对于草根的认同感,是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100%香港制造的动画,那些粗糙的蜡笔画和稚气的字体,以及“我长大了”的宣言,所有的这些,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2006-12-21;丙戌年庚子月甲申日于澄海。
泉中水壁。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麦兜故事》 ■译名:《My Life as McDull》 ■导演:袁建滔 ■配声:黄秋生/林海峰/吴君如 ■类型:动画/家庭/剧情/喜剧 ■片长:72min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首映:2001年12月15日/香港
麦兜 矮矮的胖胖的,很平凡,也不聪明,和他的妈妈麦太太住在一起!
对于麦兜的故事印象中记得更深的是春田花花幼稚园,当然鱼丸粗面也很深刻,麦兜想吃鱼丸粗面,可是没有鱼丸粗面 没有鱼丸米线等,旁人提醒他鱼丸和粗面的搭配都没有了,那就鱼丸好了,没有,那就粗面。
也没有。
什么都没有,那你开什么店呢!
初始听觉得很好笑,后面再看再想却有点小难过!
麦兜就是和很普通很平凡的小猪,他像着许多的人,平凡普通但是有着许多的梦想,很多很多根本实现不了的梦想,他单纯傻傻的很可爱,更多的闪光点在于他很快乐,他不富裕他不聪明,但他依旧很快乐!
麦太又像着很多的妈妈,望子成龙,想赚钱却总是不成功,她很爱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也很爱她!
觉得麦太是一个很棒的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过生活,她虽然不富裕,但是她的孩子在她的照顾下很幸福!
或许会有另一个世界,有着麦兜的存在,希望他去一家店,有他想要的鱼丸粗面
当时看的粤语版,没字幕,累死。。就记得纸包鸡、鸡包纸、包鸡纸什么的。。。
温馨的故事
火鸡那一段太好了,“我还发现,火鸡的味道,在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是它的最高峰,之后,不过就是开始吃了也就吃下去了。我没有哲学家的头脑,不知道应该要悟出什么道理,可是这些想法,在我长大以后,在一些跟圣诞节无关的日子里,无端端地在我脑子里出现过两三次,一次,在我的婚宴上,一次,是在我妈妈火化那天。”淡淡的酸楚,一切都落空了,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原来蠢不是那么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也不好笑,肥也不一定好笑,肥不一定大力,大力也未必行。长大了到我要面对这个硬邦邦、未必可以做梦、也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是什么样的呢
要我说就只用看开头 特可爱!! 后面真困
8.30/2011 长大的麦兜配音不喜欢,但是小麦兜好可爱啊!鱼丸和粗面笑趴了,还有拜师学艺时唱的歌也让我顿时凌乱了啊哈哈
看来看去,最经典最好评的还是第一部。新市镇的建设,传统风俗的维持,乃至对母亲的思念,人生长河的流淌,涉及很多思考,衔接出香港人对生活的趣味和审美。我们或许不像麦兜,我们或许功成名就煊赫富贵,我们或许逃离粗鄙的茶餐厅上升到高级餐厅,但大多数还是跟麦兜一样的草根,梦想幻灭,紧抱希望。
一般
原本以为会给我带来很多哲理跟感动的影片。可是期望值却并没有那么高。09.12.14晚。
应该是刚出来就看了,当时感触也不深,不知道它为啥能获这么多奖
火鸡死掉后跟我们一起的日子,还要长过它的一生
麦太太:“从前呢,有个小朋友撒谎。有一天,他死了。“从前有个小朋友很用功地念书。长大了之后,发财了。”“从前有个小朋友很不孝,有一天,他扭伤了脚。”麦兜: “……” 麦兜(皱眉):“妈妈,我想睡了。”麦太太:“从前有个小朋友早睡晚起。第二天……死了!”
故事性很强,不算无厘头,反倒有点哲理~~旁白配上那种画面很不错!国产动画 ~~
充满港味的一部电影,麦兜的人生故事很平常,上班,工作,反应了很多香港人的平凡生活。
说实话我已经失去看麦兜的童心了……
那头患有短时记忆丧失的猪……
就那么淡淡的哀愁,火鸡的美味在将吃而未吃到的瞬间达到最高。很多道理,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想了很久。
我不是为了见到珊珊,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抢那些包,我也不相信抢包山会成为奥运项目 ,可是,我依然努力练习抢包山,因为,我爱我妈妈。
“马尔代夫,那是坐落于印度洋的世外桃源,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白……”
不是我的菜--
2008/04/28,有個小孩兒講大話,第二天,他死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