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受难》是某个周末在朋友家中聚众同看,党同一堆美女们看完这部片后,除了浑身感觉好像自己也受了一次难之外,更加引发了针对宗教的大讨论。
除了当年给韩国留学生补习中国文化时曾经仔细读过中西文化对比,期间稍微了解了一些西方宗教的概念之外,我对基督教的了解,仅限于初中在小城图书馆借阅的《图解圣经》……自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我没有参与大家的讨论,这两天看完德国学者曼弗雷德·马伊写的《一口气读完世界史》之后,再加上去年看了净空法师的传法代表作《和谐拯救危机》受到的一些启发,很多事情似乎就通了,赶紧记下这些想法。
东西方宗教核心对比:这里说的东方宗教,包含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中国儒家文化;西方宗教,包含信仰耶稣和圣母玛丽娅的所有教派,主要是指基督教。
如果用中国的古语来概括,我觉得,西方的文化核心是要“更上一层楼”,东方的核心则认为“高处不胜寒”。
西方文化凡事追求极致,任何事都要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没错,奥运就是西式思维的典型代表)但上古的伏羲氏在几万年前就告诉过他们花了几十代人观察世间万物得出的结论,就十六个字:过犹不及,物极必反,阴阳交替,此消彼长。
西方宗教一样追求极致,耶稣受难亦是是一种极端惨烈的传道方式,西方的诗词感情炽热奔放,西方的传统爱情故事,那个不是轰轰烈烈地?
东方呢,凡事皆含蓄,尽在不言中。
不是我们的老祖宗骨子里就闷骚,还是因为对“物极必反”的深刻理解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了。
耶稣在本片里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个机灵聪颖的木匠,是个执着于自己信念的传道者。
导演梅尔·吉布森是个虔诚的教徒,在还原耶稣神性中的人性方面,他的确做得不错。
同《基督最后的诱惑》里那个颠覆性的“绿魔版”耶稣相比,信教的人们无疑更能够接受《受难》里的耶稣。
最喜欢耶稣在本片里对圣母玛丽娅说的那句台词:“你看母亲,我正在更新万物!
”惨烈决绝的方式,也许真能够触动人们那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中被折磨得日益麻木的灵魂。
曾经接触过一些基督教徒,对他们那种略带强迫性的传教方式还是有所保留,但看过《受难》里的那些足以令人摈住呼吸的受难场景,我似乎对基督教的认识又深了一层,而最大的启发,就只是一句话:你可以保留自己的信仰,但却不能不尊敬用生命来展现自己信仰的人。
看电影需要很多准备,有些准备是临时性的,有些需要积累才谈得上观影的资格。
这就相当于导演设置的门,无形中要筛选观者。
因此,即便电影随时可以在任何可能的载体上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接近那个电影世界。
我们可以就影评写下非常主观的看法,唯有进入的门槛牢不可破。
无疑,《耶稣受难曲》就是这样的电影。
那些观影的审查内容深浅不一,比如,至少要懂得一点圣经,知道耶稣受难的传说或者认为那就是一个历史事实,起码的要求是要知道耶稣吧。
而在我看来,知道这些还不够,其实还应该具备对“受难”这一行动的认知,主要是精神层面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受到排斥的精神境界和社会行为。
而由受难这个形象铺陈开来的,很可能是教徒对宗教的膜拜,人权分子对价值道路的不放弃,还有,作为一个人理应具有的那些权利,就是为什么生的问题极其答案。
拍摄宗教影片必然带有巨大的挑战。
这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寻找契合的宗教感受,具有完整的宗教解读能力,观点、系统和经验,是要先有一个神,否则什么也别谈;二是对上述储备的电影式表达,光影成为书写圣经的笔,场景调度构成宗教阐述的框架,演员要相信自己就是耶稣、死神、门徒或冥顽不化的异教徒。
很少有导演能同时驾驭这两种高难度的艺术门类。
其实,相较于梅尔-吉布森,在我常看的电影导演中,英格玛-伯格曼也是惯用宗教隐喻的导演。
但与前者整个地占有宗教题材,进而纵身描绘宗教场面不同,后者更多地是将宗教碎片化,宗教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而服从于伯格曼对人生的思考。
简言之,在《耶稣受难曲》中,宗教的献祭感成为主题,统领所有必要的电影手法,是领袖;可在伯格曼诸作品中,宗教仅仅是某种参照,影射的是心理世界,他的电影宗教是晦涩的,是拒绝膜拜的宗教,是强烈受到人的情绪控制的部分。
宗教成了伯格曼的解码器,退而求其次,而梅尔-吉布森完全不是这样。
耶稣受难前的12小时,从耶稣自知献祭的场景开始。
这时的耶稣给人的观感并不好,我的意思是说跟世俗人类绝不相同。
他看上去软弱、惧怕、无助,乃至于带着点病态,正在为进入献身的程序做准备。
树林中昏暗,远处是苍白的迷雾,耶稣和他的门徒想的是两种前途。
在这一段很长的场景中,吉布森使用了死神的暗喻,一个黑色的、携带者象征意味浓厚的蛇,受难曲由此诞生。
为了完成整个宗教献祭的过程,为了神之所以成为神,梅尔-吉布森使用很多看似血腥的设计。
这一点也不奇怪,如果观影者对蒙难的宗教色彩有着基本的认识,就该明白,这里的所有血色不是为了展示暴力,更不是渲染血腥,这一切是为了成就,为了创造,为了耶稣的重生。
所以,指责电影的血腥恰恰是无知的表现,体现出受到电影排斥的粗鄙感,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这部电影的对白很少,也可以说很干净,除了耶稣和总督的第一次对话要长些外,只是精选了位数很少的台词。
它们源自圣经的原初意念。
很难想象一部被大幅台词充斥着的宗教电影,所以这是吉布森的专业之处:他将绝大多数精力投放在气氛的渲染上,比如贯穿始终的JohnDebney的管弦配乐,比如油画般呈现的布景和服装,再比如迎接神的那些场面调度。
吉布森一定知道,宗教感的塑造程度将决定成败,个人觉得他做得很好,受难的细节、氛围、过程、声音、气味、天气、市井、分离、悲恸、纯洁……总之宗教演化为自身的必要素养他都给齐备了。
据说这部电影在被介绍的时候,通常都被冠以“富有争议”这个定语。
如果是因为血腥引起争议,那是肤浅的,本不必被重视。
如果是因对宗教——具体说是耶稣的重生——刻画上存在不同看法,那可能还说的过去。
不过,将一个电影总结为争议性质的,总显得过于简单和粗暴,彷佛就是要表现出不愿及不能倾听的毛病来。
这是最容易做到的借口,在这个借口下,所有值得品味的都消失了。
而《耶稣受难曲》不会顾及这些敷衍式的傲慢,它在建造人的神圣上独有意志。
这让我想起了理想主义的定义,即便这样的联想不够虔诚。
这也是我老实不能专注于电影宗教阐释的一个缘由。
形容一个凡人的最高评价是君子人格,或干脆是君子。
君子是人中之圣,耶稣是圣中之灵。
耶稣的价值观总令我想到人的境况,包括在此境况中人的表现的主要类型,有叛徒,有神圣化的师长,也有愚蠢的民众。
耶稣受难也是蒙恩,是死亡也是复活,是通过自我牺牲成为拯救者。
吉布森越是沉溺于场面和过程的漫长血色,就越能接近受难的宗教精神。
对一部电影来说,尤其相较于圣经才能达到的传教高度,能够达到已有的境界已经称得上绝佳之作了。
耶稣说,“母亲,看我正更新万物”。
吉布森使得纯粹的宗教电影实现了最本真、最直接、最圆满的塑形,这是一个很难被超越的尺度。
围绕着耶稣受难,一路上的鞭笞、驱赶和苦累,女人成了被讴歌的对象。
在这部影片中,吉布森在向女性和母爱致敬。
她们本是瘦弱的,她们的眼泪记录下耶稣上十字架前的全部血泪史。
从总督夫人、玛利亚、递水的无名妇女……女人以贴近宗教世俗形象的面目一次次介入受难的旅程,这相当于一次次强化重生的母性色彩。
如果真要对电影有着严肃的讨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延展的话题。
究竟是女性见证并孕育了耶稣的重生,还是耶稣将所有母性的外在感予以唤醒?
显然,对《耶稣受难曲》而言,它将收获界限并不那么清晰的门徒群体。
基督徒看见的是主的降临,激进主义者看见的是牺牲的必要性,启蒙者看见的是曲折的蒙昧人群,母亲看见的是受罪的儿子,理想主义者看见的是真理被颂扬,浪漫主义者看见的是满目的鲜血,而还有人什么一看不见。
我呢?
看见的是如下的对话,在耶稣和总督间展开。
总督:你就是犹太人的君王吗?
耶稣:这话是你由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说我而对你说的?
总督:我为何问你这个问题?
莫非我是犹太人?
你的民族和大祭司把你交给我,他们要我把你处死。
为什么?
你做了什么?
你是国王吗?
耶稣: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
假设我的国属于这世界,我的臣民会把我叫出来吗?
总督:那么你是国王了?
耶稣:我为此而生,为给真理作证。
凡属于真理的,比听从我的声音。
总督:真理!
什么是真理?
2009-4-14 0:41
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以色列的王,所以去钉十字架。
兵丁们给他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屈膝拜他;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他自己的衣服。
看哪,他们打他的头,吐他,拜他…… 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丁丁地想,钉尖从掌心穿透,他们要钉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悯的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
丁丁地想,钉尖从脚背穿透,钉碎了一块骨,痛楚也透到心髓中,然而他们钉杀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十字架竖起来了;他悬在虚空中。
他没有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看哪,和他同钉的……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
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
他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楚的波。
遍地都黑暗了。
“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
”〔翻出来,就是: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
〕 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
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因为POI无限热爱JC叔,于是下了这部片子,昨天晚上终于看了,结果是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
太过震撼人心。
无所谓宗教情结,片子本身就足够震撼人心。
我不信教,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
我相信神明的存在,但仅仅是相信而已,我的信仰不在他们身上。
却也毫不妨碍我感喟于耶稣那圣人的光辉。
其实照我本性来说,我是会讨厌这种人的,大概是因为我无法理解包容一切的大爱。
而当耶稣奄奄一息时依然用尽全力叫喊道“天父,宽恕他们。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为了藏起哭泣的声音浑身发抖。
全片第一个戳我泪点的地方是耶稣受鞭刑那里,他本来已经快支撑不住跪在地上了,扭头看到母亲,又坚持着站了起来。
那一刻不知什么东西突然击中了心脏,胸腔一阵紧缩,泪水再也无法抑制地流了出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圣人耶稣,习惯了他似乎高高在上的形象,而在那一刻,他不过是一个希望母亲为他骄傲的儿子。
众人的口水和唾骂。
皮鞭一次又一次撕碎割裂皮肉。
他没有妥协退缩。
到底要有多强大的信念,到底要有多少的包容和爱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不知道,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从耶稣背着十字架朝向山顶那里开始的高潮部分,我几乎没有停止哭过。
他不止一次累到倒下,十字架重重地压在他身上,十足的讽刺意味。
他们以为是耶稣的信仰最终害了他,却不知道,他的信仰最终让全世界得到了升华。
他们以为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是一种极端的责罚,却不知道,这一幕将永世流传。
后世人们的记忆里的罗马教廷,是迫害,是腐朽,是挟制王权。
而耶稣,是永恒的圣人。
当尖锐的铁钉凿穿他的皮肉,淋漓的鲜血看得我心痛,已然哭到无法自持。
用暴力和血腥反衬出崇高和神圣,这不是普通大众所能轻易接受的概念,用在这里却意外地不能更合适,即使这是本片的争议点之一。
我没有看过其他任何宗教性的影片,我不知道其他描写耶稣的影片是怎样进行构建的,是否会花更大的比重去展现他被迫害前的讲学,是否会花更大的比重去展现他对全社会的爱。
其实又有什么比他在死亡迫近时依旧请求天父宽恕愚昧的人民更能展现大爱呢?
爱所有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片子一开始就说了。
耶稣不惧怕。
只要能让所有人心里都留有大爱,他甘愿舍身。
将人类社会带向一个更文明的层面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
全身上下布满血痕,我看不清耶稣的脸,而他琥珀黄的瞳孔,仍在熠熠发亮。
JC叔的表演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
且不说全片的古代语言,他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让我在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耶稣。
我甚至完全没有出戏过(考虑到李四和耶稣是两个各方各面都搭不上边的人物)。
想起刚见到JC叔的时候差点以为是老爷,现在想来,这两人全都是那种可以把任何角色演活的演员,也难怪都能达到男神的高度了。
一不小心扯了点题外话。
当然了,既然是宗教性的电影,就避免不了争议。
梅尔·吉布森过多的血腥镜头上面已经提到过,还有对于犹太人过于赤裸的批判,将耶稣的死完全归结于他们身上。
包括不管怎么美化也改变不了基督教义服务于奴隶社会的本质(其实我不觉得这算什么大问题,毕竟儒教也是同样的功能,只批评基督不批评儒教总还是有失偏颇)。
可是刨去这些,我仍然觉得这是部好片。
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耶稣在另一个世界里获得了重生。
就像他生前在十字架上说的,他不是死,而是去向乐园,paradise。
他并不觉得自己受了难,他把这一切都当成是一种试炼,是必经之路。
他最后赤身裸体走向洞穴外的一片光明,镜头晃过手掌上受难的证据,在痛的同时,莫名地,有种积极的能量释放了出来。
耶稣虽受了难,但他被永久铭记。
以汝苦难,成吾荣光。
PS:JC叔的声音真是各种好听啊啊啊>//<
(一)儒家的观点中国文化主要有两条脉络,一条是儒家的,一条是道家的。
林语堂说中国的瓷器瓶子一般是一对,一只画着大家庭众多成员其乐融融的画面,体现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另一个画着一个人在山水之间悠闲自得的画面,体现的主要是道家思想。
儒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个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中庸平和”。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体现的都是中庸的思想。
乐、哀、怨诽,这些是人的感情,好色、(相)思,这些是人的欲望。
而人能够调和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使它不至于达到过分的程度。
孔子的一个学生在谈论《诗经》里的句子时说“礼后乎?
”孔子就很高兴,这个“礼”正是儒家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人达到中庸平和的境地的工具。
这里的中庸平和并不是“心如古井”,没有任何感情波动,也不是按照理性去行事,它是一种感情上的调和节制,是介于无动于衷和歇斯底里之间的。
莎士比亚说“过分的喜乐,剧烈的哀伤, 反会毁害了感情的本常。
”在各种极端之间采取的适中的状态,就是中庸的状态。
从这方面说,《耶稣受难记》显得有些过分。
影片超过一半的内容,都是在讲耶稣受到的各种折磨。
导演的用意是希望体现耶稣的受苦,但是我以为这种受苦可以用中庸平和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必非要惊心动魄不可。
这里的中庸平和并不是无视或抹煞事实。
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耶稣的受苦,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同样经历过肉体上的痛苦,对于耶稣受难的事实,只要说“钉十字架是用钉子穿透手脚,把人钉在十字形的木头上。
”我们马上就能体会这种刑罚的残酷,而不必把受刑的人所流的每一滴血都展示给人看。
比如砍头,只要拍下影子的动作,所有的人就会知道“人被砍头了”这个事实;如果对着被砍下来的头拍个不停,这样的一种事实,观众并不想知道。
明朝时期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中国的反基督教人士控告基督教的一条罪状就是,耶稣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有伤风化。
如果把耶稣受难的雕像或图画拿给中国人看的话,很多士大夫恐怕都是要捂住眼睛躲开的。
这个故事今天看来有点好笑,但是我以为,《耶稣受难记》的一些镜头过于恐怖残酷,并不于身心有益。
我在这里谈的只是影片的表现手法,不涉及耶稣的事迹本身。
事实上,彼得、保罗据说后来都被钉了十字架,如果耶稣因为被钉而受苦的话,那么彼得、保罗,以及历史上千千万万因为各种原因被钉十字架的人,也都受了与耶稣相似的折磨。
(二)道家的观点中国艺术的另外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可能来源于道家,它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负的方法”。
这种方法被用在哲学方面,也被艺术创作者所使用。
西方的方法,在冯先生看来,是“正的方法”。
西方的画家画月亮,可能会以线条描一月,或者用颜色涂一月;中国的画家采取的可能是“烘云托月”式,在纸上烘云,于烘云中留一圆的或半圆的空白,其空白即是月。
画家的意思,本在画月,但其所画之月,正在他所未画的地方。
中国的哲学、文学或美术往往是朦胧的,《庄子》里的篇章,都是诗。
因为朦胧,所以没有固定的解释;又因为没有固定的解释,它的解释几乎是无限的。
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正在于它的“弦外之音”,“画外之意”,“不言之教”,一副人物或者山水画,可能只有寥寥数笔,在它空缺的地方,它给我们带来的想象也是无限的。
陈凯歌在拍摄《黄土地》时引用的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作为自己的指导方针,认为自己的影片的特点就是“隐”,在那些藏而不露的地方,就为想象力留下了空间。
与此相比,《耶稣受难记》的一个缺点,可能于在太“实”。
它的表达太露骨,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它要说什么,与《圣经》哪一段的经文是对应的,而留下的余地不多。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总觉得电影少了点什么,但是又说不出来。
对于基督徒来说,神是“无限”的存在(全爱、全知、全能),即使道成了肉身,这种“无限性”也必然在他身上表现出来。
一拍成电影,这种“无限”就成为了“有限”,我心中别扭的感觉,很可能来自于电影中“有限”的耶稣与自己心目中(应该是)“无限”的耶稣的形象的错位。
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想要极力抓住什么,但是抓住的再多,手中毕竟是“有限”,只有学会“留出空白”来,这种空白才会通往“无限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越是追求细腻和完美,它的一点瑕疵就反而越是致命,比如耶稣有点鹰沟鼻子,笑起来嘴有点歪等等。
我对于《旧约》不熟悉,据说《旧约》中预言的耶稣相貌很普通,如果干脆找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来演耶稣,或者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耶稣看上去应该像一个干瘦但是结实的农民,那么也许我反而会没有别扭的感觉亦未可知。
(三)对于宗教的一点看法宗教和艺术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宣称它讲的全部都是真的。
这意味着,我们没法把《圣经》当成《西游记》。
鲁迅说《西游记》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使人“忘却得失,唯余赏鉴”,在读《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恐怕就不会那么单纯。
一面看《耶稣受难记》,一面检查电影内容是否离经叛道的基督徒,我不知道有多少。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神和人的二元论(dualism),这种二元论在神和人之间划下了一条河流,我们在此岸,上帝在彼岸。
基督教所讲的信、望、爱,都是“自我”与“自我”之外的一个存在的关系。
人与上帝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界限。
而道家是一元论(monism),宣称万物一体。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把自己的财宝往箱子里装,装到最后,来了一个力士,扛起整个箱子就走,这个人什么也没有剩下。
所以道家想出来的方法就是“藏天下于天下”,人手里握住的再多,也只是一部分,松开手,你在天地之中是无失无得的,也就“无为而无不为”。
“为道日损”也就是逐步放下的过程。
可以想象,如果耶稣并没有钉十字架,甚至根本没有耶稣这个人,那么整个基督教信仰恐怕就会失去根基,但是如果老子或者庄子不存在,《道德经》或《庄子》是他人所作的伪书,我们对于道家思想的看法并不会因此有所改变。
你涂抹、修改、创新道家的作品,老子和庄子地下有知(如果真的有知的话),大概也不会介意。
从这方面说,老子和庄子注定只是哲学家。
《耶稣受难记》在我看来,拍得太累、太辛苦、太谨慎,着力过多反而不见得好。
不知道这样的一种辛苦,是否也是宗教的辛苦呢?
2011年3月16日
因为他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因为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们得永生。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过于血腥暴力;可是谁能想象一千多年前那个唯一无罪的人是如何背负着羞辱,如何背负着沉重的十架走上各各他的。
主耶稣所受的苦永远不会被电影过度渲染。
去年复活节时和教会的一些兄弟姐妹重看这部电影,很多镜头我都闭上眼镜略过,甚至后来躲进另一个房间。
主耶稣的每一次鞭打都仿佛打在我的身上,这样的刑罚却是我们当受的,我,曾经那个背谬张狂的我,是那个当被钉死在十架上的人。
他这样谦卑的降世,被如此残忍的杀死,是恕了两千年后的我的罪。
他忍受这样的痛苦和羞辱,是为了给了我自由,平和,喜乐这些我在认识他之前从来不敢奢求的字眼。
他为了我在青春期懵懂的挣扎,自以为义的骄傲,眼目的情欲,和自私的贪念付上了死的工价。
而我,也是将他送上十架的人之一,我也曾在人群中狂热地叫喊着:”钉死他!
钉死他!
“可是他却说:”父啊,饶恕他们,他们所作的,他们不知道。
“主耶稣,我这样的微尘配不上你的救恩;我这样的卑贱,配不上你的大爱。
我的重生,我的永恒,我的称义,都只是因为你,单单因为你。
主耶稣,求你让我永远不要忘记,你是怎样承担了那本该落在我身上的鞭痕和那本该穿过我手掌的铁钉。
不会写影评。
看过了达芬奇密码后,对基督教多了一些了解。
刚开始时还抱着猎奇的心态,直到耶稣与大家分食面包时,心中肃然起敬。
之后的种种遭遇磨难,使我更加不敢以一位非教徒的身份继续妄加评论下去。
只是心里很清楚这并非仅是一场光影的历史再现。
结尾的印象深刻,手心空洞的耶稣起身,走向光明的出口。
一直记得那只手。
耶稣同志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位木匠,耶稣自己早年也做过木匠,地主老财家穷奢极侈,吃饭都用高桌高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年轻的耶稣心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他毅然舍弃小家,前往革命圣地耶路撒冷,和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一道,投身到反封建反殖民斗争的大熔炉中。
长年的风餐露宿和颠沛流离,磨练出耶稣同志钢铁般的身躯,未曾改变过世界大同的理想和信念,打造出耶稣同志不屈的意志。
然而,就在革命曙光即将到来之前,耶稣同志被叛徒出卖了。
大祭司是封建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利用三十个金币收买了革命队伍中的败类,更不惜卖国求荣,将耶稣同志当作牺牲品,献给罗马总督。
鬼计多端的大祭司刚刚成功利用完一小撮人,马上又借助大多数群众不明真相的机会,公开煽动广大农民反对耶稣同志。
“这个人自称是我们的国王”,被苛捐杂税榨干了血汗的农民兄弟,对任何统治者都表现出无比的愤慨,在这里他们被地主阶级利用了。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耶稣同志死在人民手中,在影片的后半部,我们看到社会底层的穷苦大众,对耶稣同志表示出的理解和同情,还有人冒着挨打的危险,帮耶稣同志背木头,送水,擦汗,体现了纯朴的阶级感情。
完全有理由指出,耶稣同志是为人民而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罗马总督和士兵作为法西斯侵略者的典型,其残暴和狡诈在影片中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敌人使用了殴打、鞭笞、火烙(!?)、老虎凳(!?)、辣椒水(!?)、带头箍等酷刑,逼耶稣同志屈服,但耶稣同志咬紧牙关扛了下来,硬是没有说出半个字,围观的群众纷纷落下热泪。
看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我们,能否经受住类似规模的严刑拷问,这是个问题。
回到电影画面来,我们看到,敌人仍然贼心不死,酷刑过后,罗马总督试探地问耶稣同志:你是要死还是要活?
令人发指的暴行,并没有让耶稣同志的意志动摇,他当即义正词严地回答:你没有权力审判我!
穷凶极恶的敌人最后残忍地杀害了耶稣同志,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和人民都应该以耶稣同志为学习的榜样。
我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伊拉克的萨达姆爷爷被美国鬼子逮捕,他也发出了同样的的呐喊:你没有权力审判我!
影片中,导演还成功塑造了圣母玛利亚和抹大拉的玛利亚两位女性形象。
作为烈士的家属,她们表现出的坚强和忍耐,不亚于耶稣同志。
这部电影第一次让我明白“圣母玛利亚”的含义,英雄的母亲不是谁都能当的。
虽然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圣母玛利亚尊重自己儿子的选择,耶稣同志被酷刑折磨后,她默默地擦去地上的鲜血,烈士的鲜血为什么特别红,因为烈士的心很红;烈士的鲜血为什么有点黑,那是敌人的魔掌黑!
通过互联网我查到,抹大拉的玛利亚同志以前是妓女,受尽世俗的冷眼,后来为革命真理所感召,参加了耶稣同志的游击队,是历史上的十二门徒之一。
抹大拉的玛利亚同志是所有小姐学习的榜样。
当然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耶稣受难记》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比如影片中耶稣同志对大家说“爱你的敌人”,寄托于自我牺牲来解决问题,这是当时的历史局限性。
如果耶稣同志晚出生两千年,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他眼中的阶级斗争就不会这样客气。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一切反动派你不打他就不倒,毛主席的谆谆教诲尤其警醒我们这一代人。
片尾演到大祭司的神庙轰然倒塌、以及耶稣同志复活的镜头,属于革命乐观主义的浪漫手法,我们应当理解,不要将革命工作的成功完全寄希望于来世或者感动上天,就算地球人死光光,恐龙也回不来了,这是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能演演罗马帝国的灭亡,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这部电影就真的完美了。
伟大的耶稣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大胖 05.12.12后记:5年前,笔者二次看这部电影,有些感受,自觉幼稚,不吐不快,假托孩子眼光写成本文。
没想被推在豆瓣醒目位置。
也常窃喜,总能收到网友留言,挨骂也受益。
极端的自由神学者主张耶稣是人,完全的人才有完全的牺牲,如果他是神,死在十架有什么损害呢?
一个完全的人,道德模范,也许真的像本文所说,成为烈士的榜样,被敬爱推崇至今。
但我相信,耶稣是完全的神,他清白无罪,被钉十架,首先复活,升天坐在天父宝座右边,为我们祈求。
这条又新又活的路,是神的大能,是耶稣的血铺出来的。
十架救恩是极大的奥秘,并非“劝人向善”而已。
跟随耶稣的脚步,钉死的是假道学,复活的是真生命。
本文仍然留在豆瓣,见证耶稣的得胜。
大胖 10.11.15
看这部电影的起因是一首歌,《你是我永远的救主》,是这部电影中文版的主题曲。
每次唱起这首歌都有撕心裂肺的痛。
看这部电影实在是自虐,耶稣受难的整个过程:被抓,受审问,受鞭打,背十字架到各各他山,被钉在十字架上....被拉伸成两小时的电影,每个细节,都使我的心一抽一抽地痛。
抽打耶稣的每一鞭,都落在我的心上。
感动,感恩,害怕,憎恶...眼泪未曾停止过。
我的主,我的神,因为爱我们的缘故,甘愿舍己,但当全人类的罪孽。
这极大的羞辱,这肉体极大的痛苦,都比不过在十字架上,与父原为一的耶稣,因为人类的罪恶,使父与他分离,甚至掩面不看他!
多少次在心中嘶吼:天父啊,为什么!
为什么!
这是你的爱子啊!
可是主却在说着:父啊,不要照我的意思,乃要照你的意思行。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救赎!
因为上帝儿子的亲自救赎,因着他的宝血洗净了我们一切的罪孽,因着他的救恩,我们与上帝和好。
我实在是看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荣耀!
想到自己,实在是不配接受这伟大的救恩;作为罪人,作为失丧的人,实在是得到了最宝贵的爱和怜悯。
片中耶稣教导门徒要彼此相爱,我们如今在地上,也要彼此相爱,要活出基督的样式和见证。
惟主使我心灵兴奋,他比生命更宝贵。
我的主在千万人中,乃是最美的一位。
经文分享:《以赛亚书》 53:5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
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诗歌分享:《你是我永远的救主》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0ODA4.html我看見祂釘痕的手,我看見祂血為我流,背著十架步履蹣跚,向各各祂行走,為了贖我祂無怨尤,為了救我祂來蒙羞,譏笑辱罵赤身露體,祂默默承受。
祂是我的主為我釘在十架上,我的罪孽過犯,祂全為我擔當,祂是我的主為我釘在十架上,祂甘願捨命,是神所預備的羔羊。
你是我的主,為我釘在十架上,我的罪孽過犯,你全為我擔當,你是我的主,為我釘在十架上,我甘願順服,因你是永遠的救主。
梅尔·吉布森为什么要渲染血腥?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轨迹。
血腥代表着暴力,暴力产生了权力(不是权利)。
梅尔·吉布森不停的渲染血腥其实就是在强调权力。
也许你会说,片中的耶稣不正是象征着反暴力吗?
我想梅尔·吉布森主观上也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他创作的方向。
可是从他的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在他的潜意识中是多么信服这一逻辑,暴力即权力。
在加上他对民众愚昧的描写,对罗马长官虽仁慈却迫于权力(来自他的上级和愚民)的无奈,还有有意无意提及的犹太人属性。
不难看出梅尔·吉布森实际上是一个拥有着强烈的英雄主义(已经不能说是精英了,他连大祭司都视为愚蒙,这其实是在挑战程序正义),崇拜权力,崇尚集权,反民粹(当然民粹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的基督徒。
再加上他当年酒后辱骂犹太人的言行。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素描。
崇拜权力,崇尚暴力,喜欢集权,反犹。
像谁呢?
我不能想想如果他不信仰基督教,他会成为一个什么人。
每个人背上都有一个十字架~~~但行刑还是有些残忍,不忍目睹
对这类题材无爱
非基督徒无宗教文化背景表示看得昏昏欲睡
@2024-05-31 15:10:28
我主耶稣,受难基督
不懂宗教历史的我看不懂
看的心疼
基督教的主旋律
Thank You, dear Father, Lord Jesus, Holy Spirit, for Your grace that made me one of Your dearly loved children.
如果这样都能饶恕世人……虽然是真的震撼,但也真的血腥到我了……
烂片!从没有过看完哪部片如此烦躁……只想说脏话……森哥您一定要靠此般暴虐和血腥夺人眼目麽??真是,除了刻意的施虐我看不出任何内涵
当年被舆论骂的很狗血的片子。鞭挞的那段连我都差点看不下去,Caviezel演的耶稣95%以上的时间是血肉模糊的,当中还有个第七封印里死神打扮的撒旦。明白吉布森大叔的苦心,问题是这片子这样拍却恰恰说明人类是多离不开血腥的刺激。。。
为了突出苦难而苦难,却没有说出任何一点基督令人信服的地方。影片反映出来一个如此高冷、毫无地气的耶稣,也难怪会被犹太教排挤和迫害。整部影片就是耶稣的呻吟和罗马士兵的傻笑,本来以为史诗级的作品,却让人失望透顶。
好看...
血腥残酷的场景让人很不舒服。将个人苦难全部用疼痛以及终极的死亡来表现,我想还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说,通过视觉化的受难场面虽能给人带来极大压迫感,但是这种被动的受压并不能让人真正信服什么,因为宗教真正宣扬的大概应是善。不过说回来,代人受难又何尝不是至善。挺纠结的,总之可看,虽嫌刻意
诈骗犯邪教主移鼠死得其所罪有应得!
若不是詹姆斯卡维泽我看他??犹大你这钱拿完了最后的晚餐是吃没吃呢?大祭司你跟都督怎么还有上下级关系呢,谁听谁的你整反了吧?行吧,就此打住,弃了。
我承受不住。。。实在承受不住。。易于被代入的原因以至于要迷茫于这个难以理解的矛盾之中。。
It is not cool Mel Gibson, NOT cool!
太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