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接地气,是我理解的生活。
没有哪个方面很突出,但也没有哪个方面我不喜欢。
如果我是奥斯卡评委,在最佳影片的评选上,我会投票给《美国小说》,而不是《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的人物故弄玄虚、装模作样,都很深沉,不像现实中的人。
或者用另外一种说法是很艺术化。
我觉得不真实,真实的人不是影片中那种。
《美国小说》中的人物、事情才是我认同的真实。
除了真实,影片中所体现的真实面对自己、自由、平等也真正触动我。
男主弟弟说他希望父亲死前知道真实的他是 同志,这样他能松口气;妹妹在遗信中说希望自己喜欢的男星 狠狠地 对 自己。
都体现了要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
影片中年纪较大的女仆、男主正常恋爱或者结婚,在我周围年纪是多么难以逾越。
不管什么身份、年纪都可以勇敢追求爱。
而我周围的环境 等级思想,千人一面,大家可能都没活出自己。
《美国小说》表演自然、剧情合理也顺畅,我不觉得有什么刻意尴尬的地方,也没有中途想弃剧。
影片也不是空虚的喜剧,只不过它以轻松的方式表现深度,而真实的生活,也没那么深沉和有仪式感。
里面表现的“有才华的孤独、和别人缺乏联结、没有面对真实的自己”,很自然,没渲染,没惊天动地,却很真实,也让我有共鸣。
影片中的生活更接近真实,是我能认同的影片。
影片没有让人难以忘怀的音乐、绝美的画面、强烈的情感,却在自然平实中讲出人真实的困境,而这些真实困境却经常被人们认为很特殊。
少数族裔的平权和遭遇相关的题材的作品感觉看了许多,但我还是被这部影片的角度和思考方式震撼到了。
不仅是思考的角度,也是男主蒙克的整段故事和经历,对于创作者和任何少数族群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启示。
平等究竟是什么?
是按照刻板印象的去呈现和讲述还是尝试刨除一切的标签去完成一次描述呢?
从故事一开始的争执我就感受到了尖锐,黑人老师嘴里的冒犯词被白人女同学感受到了冒犯。
多么有趣的命题,该被冒犯的人接受了却被旁观者甚至冒犯者同情,总有哪里怪怪的。
之后的一切更是越发的奇怪,认真深刻的作品无人问津;自诩书写的美国小说一定要被归类为非裔黑人小说;一次自己嫌弃的尝试不光被发行大卖,还要得奖拍电影;女作家又承认自己的迎合又鄙夷粗浅的迎合……事业的发展像是在跟蒙克开玩笑。
而蒙克真正的生活是复杂的凌乱的,同时也是蒙克一直想要表达的。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家人和氛围,但这一切并不如白人期待中的苦难和粗鄙;他们有自己家庭的疏离和痛苦,但也并不是他人眼中的脏乱差的苦痛;他们从事着优秀的职业,是医生是律师,他们热爱艺术也享受阅读;他们接纳白人成为家人,他们也拥有质朴的爱情和家庭。
这一切,被描述就不卖座,不被描述就无人知晓,多么矛盾的事啊。
而这种深刻的矛盾正是这部片子所讽刺和展示的。
除了关于少数族裔的辩证思考和呈现外,出版社发行商和作者的关系也给创作者上了一课。
关于红方黑方蓝方的酒的比喻真是对创作者的一次洗礼和教育啊,让我深深的在电影行业的创作上也感受到了诸多共鸣。
而白人出版方和最后白人评委的所作所为就更加可笑,大家用钱做诱饵,再用刻板印象束缚住创作者,形成了一个“你必须这样写,也因为大家都这样写,所以这样的故事就是真的”的反渗透,最后就成为了一个闭环,刻板印象的加深中真实成了一个被资本利用的环节,再也无人能突破。
说真的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电影。
烂片卖座像个闭环一样困住了每一个创作者,绝啊。
故事的结尾用戏中戏开了最后一波嘲讽,电影文学和刻板偏见一起开了个大,很深刻。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这部电影的创作的精巧,轻松故事背后的更多的是讽刺和思考的开始,有趣。
记录个人想法。
《美国小说》,其实最让我想不明白的一点,在为什么当电影以最后一个结局出现时,我会和那个片中扮演导演的人一样,觉得那个结局是最好的。
主人公一直在强调那是一本迎合读者的小说,把这本小说贬损的一文不值,甚至连带着喜爱这本小说的人都被他看做成热衷垃圾食物没有品味的人,但是这种品味,是和他之前写作的作品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他之前书写的作品想要尽可能还原真实,而片中一个片段带过的书架,分类标签写着神话研究一类的名头。
当他的书被看做是有色人种研究时,他觉得自己的作品被不公正的对待,在作品的价值之前,人们先看到的是作品背后作者的标签。
这种愤愤不平当然是可以被理解的,甚至很多人在自己的现实处境中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但回过头来说,难道作品被分类在一个标签底下,就不是一种先于作品价值之前的“偏见”吗。
一部如他所言有艺术价值的,给予人类精神财富的,“好”作品,必然是不能被简单概括为某一种特定种类的,在神话和文学研究之中,它更加包含着对神话与文学背后,关于人的分析,它可能涉及心理学,可能涉及人类学,可能涉及种种理论,同时还包含着字句本身的设计,包含着逻辑的架构。
难道仅仅被定义为某一种特定类型,不是一种冒犯吗?
还是说,因为这些标签足够“文学”,看起来好像是抹平了某种不平等,给了作者,一个作为被区别对待人的平等感受?
当作者批判女作家戈登,指责她以贩卖标签而获得成功时,难道作者没有在借助神话、文学、研究领域中,那些已经建立起读者特定视野的前者们的“荣光”吗?
无非是捧起这本书期待的差距,无非是一种标签与另一种标签的差别。
标签只是标签,而标签背后人们的偏向性联想才是问题。
因此怪罪自己的作品,怪罪喜欢作品的读者,在我看来很有种自命清高的感觉。
并且颇具矛盾的地方有这样几点:首先,作者开始创作这本小说的时间点,是在他失去了妹妹,和疏远的弟弟重新建立起联系,遇见了一位心仪的女士,发现母亲祸患病症,也就是作为一个原本孤立的人,发生着众多感情联系的时刻。
而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围绕一对黑人父子,而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从电影的叙述中知晓子辈的三个孩子与自己的父亲间有着解不开的心结。
因此在我眼中,这本小说是不可能充满讽刺,反而会探索着情感联结这个话题。
也许他借用的题材烂俗,附和着白人眼中非裔的刻板印象,但小说的内核绝不仅限于此,它本身就开始在一个悠长且有些酸涩的氛围中。
其次,如果说开始贬损小说,后来看到巨额收益后改变态度的经纪人;用天价金额买下这本书,因为它够“黑”,并同意更改一个有争议性书名,使它“更黑”的代理商;夸夸其谈,相信作者随口编造的谎言,盛赞“好莱坞”式结尾的电影制作人,他们是有眼无珠,只追逐利益的资本主义怪物的话,那么作者喜爱的女士呢?
她有着作为人的美好,美好到足以吸引到作者,可仅仅因为她不认为作者自己的想法,就成为一个烂俗的、饥不择食的猪了吗?
这一点很矛盾。
我忽然想到电影前面给女士铺垫的解释,在于她是一个公设律师,为犯了罪的罪犯辩护,她说“因为他们犯了罪,所以就丧失全部人的价值了吗”。
这话在那时听有点莫名其妙,以至于我观看影片接下来的叙述时,始终对她保持着警惕和不确信,后来看完发现,原来是在为书的分歧一事打圆场。
“因为书是一本刻板印象小说,所以它就丧失全部价值了吗”。
不过这个片段的作用在我这里并非如此,而是女士作为公设律师,她见过的真实的犯人远比凭空想象黑人罪犯的作家多很多,并且电影制作人也曾提到,他有过一段监狱经历,如果他们可以领会到小说的魅力,那这就证明小说本身确实让有真实经历者也信服,并且在那之外,还写出了罪犯们的情感与心理,能让相关者共情。
这难道不恰恰说明作者在这个题材上的优异表现吗?
这不就是小说本身具有价值和魅力的证据么。
影片中设计的小说评选活动,用三个白人作家的一致赞美,反衬非裔作家对这本小说虚假的洞见,但矛盾的地方在,如同两位非裔作家一般,三位白人作家同样是出版小说,并以此为生的人,出版商和电影制作人一样是在他们自己行业里的翘楚,更何况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大众读者的热潮。
如果这本书只是垃圾,那么这一切电影中的构想,统统都不会实现。
何况洞见这本小说虚假的另一位非裔作家,她的小说是在影片开头就有着负面叙述的,作者也与她有过针对这本小说与她的小说有何不同展开的讨论,结论是,她之所以对这本书给予负面评价,是小说除了虚假之外,还挤占了她的生存空间。
这种叙述很难让人真的相信名为《F》的小说,是个纯粹的垃圾。
正如作者从没完整读过女作家的书一样。
这是一种具有固有指向思考的偏见。
题外话,其实女作家的书让我想起之前大热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本书我读过,我还看过《风雨哈佛路》,以及那位作家的访谈。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它们确实给身处低谷的人带去了一些希望,尽管这份希望,是那些读者们本身就在追求的。
可小说的意义大概有部分就在于此,在于我们阅读书籍,是为了观照我们自身,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以安全的距离,不那么痛苦,不那么情绪化地审视着自己。
当她们说她们的痛苦有一天忽然成为过往时,我们也会想着自己此时的痛苦,终有一日也将过去。
如果有一本小说能这样走进读者的心,那么它就有所价值,并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力量。
也就是艺术性。
最后,快餐小说、类型小说、族裔小说,唯利是图的出版界,追捧“廉价”文学的读者群体,他们确实存在。
这是我们能从社会中观察到的真实现象。
一茬一茬签人的平台;要求立刻看到爽点的读者;投稿后要等足三个月,多数是石沉大海的杂志社,等等。
没人给作者一个生长的时期,大多数怀揣着理想的青年也就此失去生机。
熬过入行的初期,甩到作者脸上的也只有“大火”“大卖”这样唯一一个评判标准,作者作为创造作品的中心,却“成功”与否,都被排除在这之外。
他们理应愤怒,也理应怀着一颗冰冷讥讽的心。
在这部电影里讨论的,正式虚假背后的真实。
无论是叙述主线的“假小说”,或是明知父亲出轨但装作不知的母亲,还是“认为”自己被排除在家庭之外的主人公,他们都用各自的谎言织造一条白色的纱巾,蒙在自己的眼睛上,讲那被过滤后的真实就是真实。
影片结尾,一个在片场工作的黑人与写出“假黑人”的主人公对视,这个镜头的虚假与真实对照意味再明显不过,但被愤怒、讥讽、冰冷蒙住眼睛的主人公,对自己小说价值评断的虚假与真实,他脑中心中的虚假与真实,更是在另一个位面,与镜头形成第三重的对照。
这个在片场打工的黑人,是否有可能也看过《F》,并喜爱它呢。
如果他也如此,那么他也会成为作者要批判的对象吗?
如果这个黑人,在改编为电影的《F》中谋得一个小小的角色,因此获得一笔工资,那么《F》这本小说,仍然还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吗?
正如非裔女作家在辩驳时提出,究竟是因为她写了“黑人小说”被作者如此抨击,还是因为她是个女作家,不能进入出版界而被抨击。
这话我想反过来说,黑人小说占据出版界,难道对黑人来说是不好的吗?
双脚站在实地上才能谈价值,否则岂非空中楼阁。
没人想看一本长篇大论描写自己将死母亲的小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母亲。
作者在出版业感受到的愤怒、冰冷、讽刺,在每一个人心中都存在。
每一个行业都指望迎来的是自动下金蛋的鸡,每一个还不会下金蛋的鸡,都是没价值的鸡。
没人得到时间成长,没人能阻挡这部飞速运转还不断加速的机器。
母亲说作家的父亲和他一样是个天才,天才总是孤身一人,总是孤独。
弟弟说人们想要爱你,要让人们爱全部的你。
天才的全部就是人,他制造蓝牌酒,他也制造红牌酒。
如果这个世界有一个真相的话,那真相也就是人只是人,不是金蛋、不是鸡、不是机器。
爱人本身,而非崇拜高贵的艺术,崇拜价值,崇拜机器。
不过我个人很质疑就是咯,在我看来没人能不喜欢金蛋,也没人拒绝搭乘高速机器。
回到最初的问题,假小说的主人公之所以应该有一个戏剧性的盛大结局,原因在以下四点:其一,固然可以说这种戏剧性的人生不真实,但看虚构小说的读者从一开始就没期望它真实。
如果故事和读者的人生轨迹重合,那么难免要在阅读的时候分散注意力,将故事外的情绪带入故事当中。
其二,一个戏剧性的结尾能加重读者的感受和记忆留存,当ta受到触动且对此念念不忘的时候,才是ta真正去思考故事中行文和逻辑的时候,更有甚者会因为一些疑点去着手细看第二遍。
其三,故事结束了,故事外,人的人生才开始了。
故事中的人再真实也是过滤后的,他永远不能代替人的生活。
其四,故事结束了,新的故事才会开始。
不止开始于读者眼前,也开始于作者脑中。
24.03.12
当我们把凝视与反凝视放在一个容器里,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产物。
诚然,黑人中产阶级已经崛起多年,但他们仍然缺少能深刻代表他们发声的影视作品,这种问题同样发生在亚裔身上。
“中产阶级”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白人定义了上升的路径和生活方式,无可避免地导致其他种族中产阶级陷入“试图模仿”的怪圈。
于是要么回归独特的贫民窟视角,要么予以上升阶段的同胞以辛辣的讽刺和滑稽的异化,这两种是最直观最好懂的切入方式,而肤浅和疲劳则常常成为这两类表达的副产品。
《美国小说》试图将两个视角以一个匿名作者的方式来予以呈现,但仍没有回答”什么是 Monk 一家所应该代表的非刻板印象“——出轨、LGBTQ、毒品,这些过去出现在白人中产困境中的标签在本片中再次出现,但如果”中产阶级都是一个样“是本片的主题,那么本片的全黑卡司同样是白人操控下的、 diversity 文化的刻板印象产物。
也许因为本片所聚焦的群体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或表达来回应,在表达了足够力道的愤怒、讽刺之后,结局只能以戏中戏来匆匆结尾,而这些结局仍是一个个刻板印象的合集,让本片的深刻性止步于此。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的尝试,我很喜欢。
【主观评分:9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一个黑人高级作家开小号伪装黑人伤痛文学作者出书,结果因为满足了主流精英对黑人文学全部幻想,最终被主流优待变成畅销书名人的大离谱美帝文化圈现状。
【评价感受】🤨有一定的观影门槛,被“强行种族平权主义,政治正确”文化作品荼毒时间越久的观众会笑得会更开心电影本身就是在讲述自己的剧本起源过程,又有一丝伪纪录片的真实感说实话是联想到了莫言的获奖,讲述的都是华人世界那个时代最伤痛悲惨的社会故事,然后满足了欧美评委们对贫苦落后东方的全面幻想所以才得了文学家。
【印象深刻】💾当医生的妹妹的遗书非常嘻哈和really(拉塞尔•克劳(男星)是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
这个校长是真会劝,劣币都是被这些资本家们劝说下诞生的,只要进了那个名利场多难再出「蓝书」他就不说
这个《贫民窟的日子》全片造了N个梗,完全阴魂不散躲不过
这个浮躁又那么真实,樊登最早就是读书做成ppt卖给老板们的,然后看到现在还有不少文库类网站都在招募拆书员,也是这种读书助理的方式,把内容图文并茂做成ppt,挂上去就能卖钱。
伪装有前科的黑人作家,因为听到警笛以为自己在附近的母亲出事了往外跑,被制品人更加坚定了这个有故事的作者一定得签下,会大卖。
不管多么离谱,越离谱越符合精英们的想象,到头来说还是美国出版业管的松
这里的对话让我感觉到确实好像是男主自身的问题太偏激了,他是想强加自己的想法给所有人,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有跟他一样的境界和水平。
能感受到是一种讽刺。
因为肤色得到了当评委的机会,又因为嘲讽肤色,要评判自己的垃圾作品,戏剧性拉满
最后的5比3投票,也是白人战胜了2位黑人作家把神书推向第一
《美国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探讨美国文化,反思刻板印象和身份政治等现象,佳句频出,讽刺意味明显。
双线并进主线:主角是一位黑人作家,他写的书一直曲高和寡,无人问津。
在经历了诸多种族刻板印象和家庭变故之后,他以虚拟的逃犯身份,写了一篇黑人“低俗”小说。
内容充斥着迎合大众刻板印象的黑人元素。
没想到这本书意外爆火,不仅图书界喜欢,更有好莱坞导演想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逃犯”作家支线:围绕主角的中产黑人家庭戏,妹妹、母亲、兄弟、女友、保姆……每个角色都有一点点弧光。
黑人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拥有多样的生活和情感,而不是局限于大众的刻板印象:黑帮、毒品、大金链子、Rap。
双线关系处理失败虽然两条线本身都不错,但本片没能将二者有机融合:- 风格不搭。
主线是荒诞喜剧,支线是温情治愈,强行拼接导致整体风格怪异。
- 喧宾夺主。
支线篇幅过多,主线刚刚产生一点讽刺效果,就被支线的家庭戏冲淡。
- 关联不强。
虽然支线会时不时冒出几句“心灵鸡汤”,但是并未对主角和主线产生太大影响。
讽刺力度弱主线的荒诞性不强,讽刺力度本来就不够,再加上支线的干扰,进一步削弱讽刺效果。
于是本片采用了一些补救措施。
借角色之口强行输出观点:- 黑人主角:“我表现得越蠢,就越赚钱”。
- “白人以为自己想要真相,其实他们只想获得宽恕。
”每一条都一针见血,但直接把观点扔到观众脸上,导致观影体验有些生硬。
直接输出观点永远是下策,通过故事展示观点才是上策。
导演忘记了一个原则:不要讲道理,要讲故事。
小说与元电影:结尾,主角的小说即将被改编成电影,他给出多个参考结局,最终戏中戏的导演选择了最写实的版本:FBI以为黑人主角持枪,将其无情射杀。
完成了最后一波讽刺。
这个处理还算不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期的不足。
被“清空弹夹”总结虽然本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作为一部电影,它的技法简陋,故事趣味性不强,讽刺力度不够,很难称得上优秀。
借用戏中戏导演的评价:“电影不是小说,那些模棱两可的东西是无法吸引观众的”、影片给人的感觉:“太轻了”。
在这里推荐一下凯奇主演的《梦想情景》。
同样是讽刺现实,梦想情景的处理就非常好:将荒诞坚持到底,讽刺感拉满。
奇幻开端,浪漫结尾。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有兴趣可以阅读葫芦的另一篇影评:【对网络乱象的剖析】。
拍案叫绝。
如果说整部剧中围绕着黑人怎么样写一部黑人小说很讽刺很有趣的话,那结尾处的点睛之笔更为让人惊喜。
我甚至拉到了电影开头去听那一句,开始。
原来这部讽刺故事本身还真是个故事。
而联想到这样一部电影呈现给观众后的口碑以及后续可能获得的奖项,更加觉得效果拉满。
很多你以为的共情根本不是共情,不过是在自己狭隘以及傲慢的基础上居高临下的施舍感。
却又误以为这是自己善良真诚的表现。
而一切的根源不过就是不care。
不想去真心了解,也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平等可言。
无聊的同情又简单又站上了道德制高点,何乐不为。
可我们就是这么cheap又廉价呀。
一部以黑人的视角讽刺美国的身份政治的轻喜剧电影。
在本片中,一名事业家庭两不顺的黑人小说家在愤慨之下写了一部迎合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的小说,结果这本书竟然大受好评,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还被好莱坞买下了影视改编权,甚至还获得了文学大奖(三位白人评委不顾两位黑人评委的反对,坚持把大奖授予了这本书),整个故事简单浅显,轻松幽默,却又不失严肃和真实,用政治正确讽刺政治正确,揭露了由白人主导的政治正确的虚伪与刻意,以及在那些沉醉于政治正确的人心中所固有的对少数群体(包括少数族裔和性少数群体)的偏见,进而呼吁那些对政治正确感到自我满足甚至自我感动的人不要把对少数群体的关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身份政治上,而应该发自内心地真正改变对少数群体的偏见,去倾听更真实的来自少数群体的声音。
我原本以为本片会是一部像《不要抬头》那样的荒诞喜剧,没想到它却一本正经地讲述了一个略显严肃的故事,而且总体上很现实主义,因此,观众们必须要对当今时代的美国的社会文化尤其是美国文艺界的政治正确感兴趣,才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的趣味。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好看!
导演Cord Jefferson找到Jeffrey Wright 来演他自己也真的很像了!
他在记者会说从写剧本时就一直在想着Jeffrey Wright来出演。
整个电影是他个人经历写照,极具讽刺性,特别是把文艺界虚伪的白人扒皮得很厉害。
不过因为涉及太多对非裔自身的调侃,以及对刻板印象的看法,可能不一定代表所有非裔的看法,所以感觉这个电影挺难评价的。
觉得只能是非裔才更适合评价,以及他们的想法才比较重要。
但有的地方确实说得很对,白人为了增加族裔代表性,有时并不在乎发掘真正的人才,只是按“份额”增加一些肤色,最终他们选择的往往只是“最容易”得到的,而不是最好的。
我感觉片中讽刺的内容特别类似前两年金球奖丑闻。
片子里有一个段落非常典型:男主作为非裔作家第一次接到邀请成为某奖评委,但原因是该奖被指责缺乏少数族裔代表。
男主讽刺地说道:“感谢您为了摆脱种族歧视争议找救兵第一个就想到了我。
” 谁都知道金球奖的问题不只族裔问题,而是腐败的小团体垄断文化。
但族裔问题容易制造声音,就利用这个去“发声” ,于是变成最后随便抓几个非裔记者来摆平争议。
增加的投票者也都不是会员,最终会员本身还是不到100人[允悲]。
问题并没有解决,完全掩盖了事情本质。
本片就是讽刺的这种以增加族裔代表性为借口的虚伪,最终不是真的为了平权,而是白人避免自己被责难。
影片结局的设计很新颖,把讽刺幽默进行到底,又留下讨论空间,相信是一部会让很多观众思考和争论的电影。
此外,本片这个男主角其实与今年另一部佳作《The Holdover 》里的男主很像,个性都很耿直,都是天才,也都有时说话很损人。
感觉他俩可以搭档说相声。
我超惊喜的是1)再次看到了Adam Brody, 都43岁了但是看起来像20岁,还是小卷毛帅气娃娃脸2) Sterling K. Brown的身材也太好了吧!
之前他一直演的角色不显身材,这次导演一直拍他上身肌肉和翘臀,因为他演的是🌈角色[偷笑]。
他这身材完全可以去演超级英雄了。
这部语言犀利幽默,剧本上很有希望入围或获奖
本片男主是位美国大学的黑人文学教授,他出身中产,受过良好教育,兄弟姐妹不是律师就是医生。
他自己有体面的工作,同时还是位作家,他写的书都非常高雅、充满哲思,但始终反响平平,无人问津。
出版商给他指点迷津:读者阅读黑人作家的小说是希望看到足够“黑人”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表现黑人曾经的苦难、黑人如何遭遇不公、黑人被警察区别对待、黑人贫民窟里帮派横行等等。
男主作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纯粹是社会对于黑人的刻板印象。
不过没多久男主家庭变故,母亲罹患阿尔兹海默急需用钱。
生活的不如意加上事业受挫,男主对写作有些心灰意冷,情急之下自暴自弃,用一个虚构的黑人通缉犯作笔名写了一部迎合市场口味的“黑人”小说,书名也选了最恶搞的《F**k》。
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出生单亲家庭的黑人的故事,他贩毒、唱rap、混黑帮、杀死抛弃自己的父亲,最终被警察杀死。
可以说buff叠满,油门踩死。
本来这部小说语言粗俗、情节垃圾,纯粹是为了讽刺市面上的同类文学横行的现象,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大受欢迎,不但新书大卖赚了大钱,还被好莱坞导演看上邀请拍电影,最后甚至还拿了文学大奖。
是一部“我原本只想做个好人但无人问津,某天我决定去tm的直接躺平摆烂,反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喜剧套路。
电影反映出近年来美国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风潮,从以前的“逢黑必反”到了现在“逢黑必捧”的极端。
尤其是白人群体,无脑的给黑人优待,给黑人唱赞歌。
最典型、最讽刺的一个场面。
5位评委在评审当年的文学奖,其中三位白人力推男主的恶搞作品《F**k》拿大奖,认为这是对黑人发声的力挺;而两位黑人评审(男主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小说用的是虚构笔名,外人不知道)却认为这书纯粹是垃圾,极力反对。
最终结果是三个白人战胜两个黑人,还是拿了大奖,而获奖原因正是“聆听黑人的心声很重要”。
很不高明
简介不是很精准
糖水电影,种族议题常规翻炒,创作者焦虑再次套娃。没啥大意思。
3.5/TIFF23@TIFFLightbox
4.5 没想到会这么有趣,同类里比简直是对鲁本的《■》《△》降维打击。双线并行,都玩得好精彩,一条讲男主玩票写了本自己鄙夷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类ZZZQ畅销书”结果大卖,走红、得文学奖、改编电影,是种什么体验;另一条则是他自己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线,真实的生活苦乐是什么样子。全片的讽刺拿捏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度,似乎严肃精英、却又闲庭散步、偶尔还来个回马枪,达到的效果可以说是:not important,not necessary, but well-written🤣
电影试图讥讽“虚伪”,但其故事搭建本身也有点虚伪。黑人对自身处境的再认识,实际上他们的文化已经是与白人文化同构到一个文化语境里了,彼黑人未必是此黑人,都是美国人罢了。
4.0-/10 虽然我无意将一部电影的批判抬到上纲上线的高度,但它有任何价值(存在、观念)可言吗?先说电影本身,拉到底也勉强算一部“元电影”(小说-电影,电影的电影),可这并不是加分项,纯属于没活硬整,强扭的瓜不甜。在通篇碎片化的家庭琐事中轻飘飘地贯穿故事主线,一度到了主次不分的境地,一方面想说黑人的生活就是所有人共性的生活(不搞特殊化不戴有色眼镜),另一方面把所有人压缩到单一的平面(即大众以为出版业/电影行业是什么样咱就拍成什么样),刻板地进行直观展示,它只满足了一种一厢情愿的想象投射。电影结尾的预设结局到了最后已经堪称鬼畜,它看似戏谑,实则极度中立,如同全片打得一手稳健的安全牌。它不政治正确吗?它讽刺了什么?一拳打在棉花上罢了。这就是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的价值,奥斯卡bp入围的价值。
看得笑嘻了,还是得魔法打败魔法。这片拿奥斯卡是不太可能,但是打脸那是一打一个准。
【D】所讽刺的现象和好莱坞烂掉根的电影创作根本没关系,正着来反着来,“正确”与讽刺“正确”又有什么差异呢?
隔靴搔痒
笑出声好几次。探讨了一圈最后发现是无解,哈哈哈哈有趣。全片也有一种死在马桶上的人那种丧逼好笑。
没想到这么温和,重心仍落在传统的美式家庭矛盾与和解上,真正的讽刺力度甚至不若隔壁凯奇那部梦行者。不过能在政治正确的风口浪尖处找到说真话的平衡点,并且作为一种反思的切入点对大多数观众有效(影院里会意的笑声此起彼伏),真的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市场博弈。剧本对话写得扎实有趣,幽默感不会廉价,结尾的自反与留白也够得体,总之看得很开心,是颁奖季私心很喜欢的一部。值得一提的是毒舌男评委的角色设置(道德崇高爱好者和没有脊梁的人已不新鲜了),精准打击了某类假性情真投机的犬儒分子,表面口无遮拦实则红线在哪心里比谁都清楚。
读者只愿意读符合自己意愿的书
5/10
没有看完,一直絮絮叨叨几十分钟,受不了了。回想起初看小个子脱口秀演员电影那种感觉。
特意打开电脑来标记此片,这么各瑟的电影,简直就是黑人版的许知远嘛。在纽约的知识分子环境里太久了,内化了两种矛盾在自己的内心。白人的elegant和黑人的rude,变成了两种对立立场,上升到文学以后,就是固化的描述了。黑人作家虽从未承认,但他意识里想拥有白人作家的创作姿态,并试图进入严肃探索。可是潜意识却是自我厌弃、自我阉割,并没有接纳自己的特点和来处。总之,A面无法深入,却对B面嗤之以鼻,这样的心境是很难写出杰作的。这种对立现在在各个创作圈随处可见,本片试图打破它,但是它太固若金汤,稍微讽刺摸到了一点门路,但竟还是无法收场。似乎也不自信能给到一个自己超脱的立场,导致结局偷懒又拉垮。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探讨,遑论严肃文学呢。如果有伍迪艾伦的自我调侃也还能掩盖,有洪尚秀的男女之欢哲学探讨还能圆满
不太好。
虽然我是个家里别墅靠海的教授兼作家,但我是黑人,还有个同性恋弟弟,我真的活得好难哦。
好好笑哦
除了收尾一般般外,整体还是好看的。工作和生活俩条线共同交织出这部荒诞喜剧,虽然误会和夸张手法在同类型电影里用烂了,但是在政治正确当道的现在批判这种行为的弊端还是蛮难见的。当事人的诉求不被理解,反而被白人误会,逐步在小说电影界越走越离谱,殊不知平等对待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议题其实可以延伸到其他少数群体上。当然,消费少数群体的商业行为也是需要批判的,近几年打着女性议题商业片越来越无耻,说的就是你,《消失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