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023。#36th Tokyo IFF# 主竞赛-世界首映,最佳导演+观众奖。很惊艳!本片根据《桐岛》原著作家的另一本小说改编(多线叙事汇合的玩法是这位作家的招牌么……),问了一下读过原著的朋友,基本上议题和结构上的优点,以及惊世骇俗的核心概念,和堪称年度名场面的高能段落都是从原著直接“电影化”过来的(好奇如果有简中版能留下多少了)。不过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也堪称佳作,在酷儿议题上走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为少数人群立言,把TA们已经放弃与“正常人”沟通和取得理解的心灰意冷,与群体之间抱团取暖的渴望写得相当之深刻,并且已经推到了“理解是不可能的,根本就是两个物种,问题是如何存活下去”这么颇为极端的身份政治表述,既是充分日本式的社会问题,又是颇为决绝的宣言式的表述。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活着都是不容易的,“我不会消失的”是很重的承诺。恋水有什么羞耻的,水是生命之源,永恒的存在呀。
很喜欢这个议题
。
中规中矩的宣传片,属于把事情说了,但也只是把事情说了,经常感觉像在上课罗列知识点。看的过程中经常想起《美好的世界》,相比来看段位差了2档。
很多地方明明很感人啊不知道影厅里的人在笑什么???模仿做爱那一段全片最佳,那些试探和探索一点点进行的时候传来一阵大笑真的太顺直privilege了。本以为选择“恋水癖”这个主题没有什么力度,但最终的呈现,包括一些台词还是很坚定的。
片名《正欲》就是正常的欲望。在人类的社会里,划分正不正常往往是根据大多数人的行为举止。然而那些少数群体则被认为是“异类”而受到歧视,性这个方面尤为明显。影片用非常压抑的镜头和氛围,拍摄那些不同人们的遭遇,他们基本不容于社会,被孤立,或者说他们主动要求被孤立,不与外人沟通,哪怕是家人。而如果发现有同类的人存在后,他们会非常开心,因为这个世界有自己的同伴,我不是一个人,“我们存在与此。”
把喜欢水冠以恋水癖之名,确实有点小题大做了
光看评论都觉得挺讽刺的
选了个极少数群体当噱头,但是剧本功力太差,让人无法共情和同情。点到即止的大学舞蹈社男生的部分渲染得很好,而且我觉得那个故事里的女生的取向才是真正痛苦的。但是女主遇到的问题都是什么?父母和同事催婚催生而已啊!同学都结婚了而已啊!这片子拍得好像顺直人全是按部就班结婚生子的人,还爱嘴碎管别人。我们这种不想结婚生子的顺直人也有这种压力啊,还没有生理上的挡箭牌。但这就让女主和男二不想活了。而且恋水就看水的视频好了啊,看别人玩水的视频是干什么?是人家正常玩水你们当成小黄片看吗?找同类很应该,但是跟同类一起玩水算不算开impart?跟普通取向的小孩一起玩水又是在干什么?而且在家开水龙头就能解决为什么要破坏公共设施?最后男主都站在理解的门槛上了,但女主拒绝沟通还抒情发泄,一副全世界都对不起我们少数群体的样子
性少数是什么时尚单品吗,什么垃圾都来蹭一脚。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像两个电影,后半部分明显好看起来了。我嘎的演技进步了不少,不介意暴露在那种死亡灯光和角度下。但是女大学生那部分感觉有点多余,太散了。
《邪恶不存在》、《波纹》、《渴水》加这部,一年里日本出了四部讨论人与水关系的电影绝非偶然。一方面它们都是核废水事件后对人与水关系的反思;另一方面人类的现代性异化终于到了需要审视最基本生存条件的水、空气、阳光这些方面了。本片也是从水出发的一次话题延宕,以恋水癖划开各种“新”与“旧”之间割裂的当下,“新”可以是生长在网络直播的Z世代、细化的小众癖好、性少数人群、青少年抑郁;“旧”可以是保守的社会大环境文化、以冷暴力维持秩序的父权,用一个终于找到彼此的纯爱故事包装了现实中“把孩子和脏水一块倒掉”的一刀切式应对,最后落点在恋童癖是一步险棋,但也足见导演没有背离细化小众人群的初衷。不过影片在分线叙事效率与收束环节还是不足,将人物关系硬扯到一起的还是两次“车祸”,片中也有好几段为了表达而悬置逻辑的处理。
谁说我噶是花瓶
?
没看懂是我的错
[4-]
性欲羞耻 不正常羞耻 前者说出去也无人理解力比多的源泉总是保持在秘密和隔绝状态 后者因为脱离主流生活(恋爱结婚生子)面临被孤立排挤的危险而努力迎合正常人(桐生的父母同学同事一直都在对她施加微小的暴力) 恋童癖在小孩线偶尔闪现 最后忽然走到台前 好像说你是不正常性癖我也是不正常性癖应该平等的受到审判 把个人层面话题延伸到公共政治
比较讨厌的主题先行型社会派邦画。视听脚本上缺乏新意,就拼谁聚焦的少数群体更niche来博出位。。非要搞得广大人民都放弃看邦画才开心??
可惜一堆名角了,演的都很好。可剧情有点不知所云。一个恋童癖拍玩水的男孩时拍到喜欢玩水的人,于是被怀疑也是恋童癖?东野绚香演的很有激情。
No.10023。#36th Tokyo IFF# 主竞赛-世界首映,最佳导演+观众奖。很惊艳!本片根据《桐岛》原著作家的另一本小说改编(多线叙事汇合的玩法是这位作家的招牌么……),问了一下读过原著的朋友,基本上议题和结构上的优点,以及惊世骇俗的核心概念,和堪称年度名场面的高能段落都是从原著直接“电影化”过来的(好奇如果有简中版能留下多少了)。不过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也堪称佳作,在酷儿议题上走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为少数人群立言,把TA们已经放弃与“正常人”沟通和取得理解的心灰意冷,与群体之间抱团取暖的渴望写得相当之深刻,并且已经推到了“理解是不可能的,根本就是两个物种,问题是如何存活下去”这么颇为极端的身份政治表述,既是充分日本式的社会问题,又是颇为决绝的宣言式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