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一下资料,确定《透析》在国内没有上过院线,但是有2009年的龙标,估计是片方自己商业上的考量。
故事很吸引人,一个因为车祸失去女儿的法官判了个偷车贼死刑,当地富商又想买这个偷车贼的肾。
导演开篇就在发力,法官倪大红的自行车在公安局门口丢了。
如果这片子奔着黑色幽默去,也挺好,但后续倪大红这个角色一直在往“膈”这个方向发展,哪怕最后做出了惊人的举动,这个角色还是不讨喜。
如果不是搭了个97年的看守所,拍了执行死刑的法场和涿州当年要发展却还没建设起来的外景,《透析》恐怕没那么好看。
但这些兴奋点都是私人的,其他观众能不能get到,大概是问题。
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倪大红这个角色的担子太重,他不讨喜又卸不下来,亓亮给他卸了一点,但梅婷高群书那条线一直抢不到戏。
最后把倪大红的角色压死了,哪怕法场救人都救不活。。
我一直都很想看的片,因为倪大红十年前凭此片在金马得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因为题材、剧情等一系列你懂的原因无法上映,今天偶然发现网上已经可以在线看了,看下来是我非常喜欢的片,不急不赶的节奏,写实并很难触碰的剧情,老戏骨倪大红和梅婷的精湛演技。
听说是删除了很多片段才能播出,但我觉得也不影响本片的故事主心骨和流畅性。
如果要用一句话点评此片,我觉得应该是: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只能活得这样的难。
1997年10月1日,我国《刑法》全面修改。
修改之前,老刑法规定:普通盗窃(非文物、非金融机构)3万元以上,死刑;修改之后,盗取公私财产3万-10万,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罚金。
修改之前,社会生产力低下,国民生产总值不高,盗窃,是窃国者诸侯的无恶不赦之罪;修改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民的日子富裕起来,3万元的小偷小摸,罪不至死。
一行字的增补查漏,手起刀落成了关押察看,千万条命运就此千差万别。
011997年9月,河北涿州市人民政府。
被告人邱武,因盗窃两辆机动车,价值6万元以上,被判处死刑。
面对判罚,邱武没跟哭晕在旁听席的家人在一起抱头痛哭,而是冷静地说要上诉。
彼时,一个犯人被判死刑后,回到牢房前,会戴上特制的刑具,算是以伏法的名义对其精神最后的摧残。
邱武戴着死沉的脚镣回到牢房后,同寝的狱友并没有表示出额外的关怀,谩骂殴打抢食物照旧;也许是扛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也许是对欺凌压抑已久的反抗,邱武用头接连狠砸牢房铁门直至血流满面,大嚎一声:「我是死刑犯,谁动手,我就和谁拼命」
过了生死煎熬的几天,来到了9月28日。
不幸的是,邱武的上诉被驳回,法官面无表情的宣布:维持死刑原判;幸运的是,行刑时间因国庆假期被延迟了几天,邱武还有几天活头。
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万念俱灰的邱武被千军万马押到刑场,路边是看热闹和捡弹壳的路人。
瑟瑟秋风中,深坑黄土上。
架着邱武双臂的公职人员松开了手,行刑人一声“准备”,邱武闭上了眼。
随即,远处三声“停”传来...
审判邱武的法官和法院院长似乎在讨论着什么。
还没等邱武反应过来,院长下令,停止行刑,将邱武押回牢房。
在鬼门关走了一趟的邱武,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
02天威集团是涿州市的纳税大户,集团老总李威年轻有为腰缠万贯,却偏偏患上了肾衰竭。
李威不仅膝下无后床第无能,透析几次后,连这条命都快保不住了。
与情人倩倩、律师老高商量,最终决定换肾。
97年医疗信息并不发达,再之李威的身体又比较清奇,肾源一时难以寻到。
这天,律师老高收到喜讯如获至宝:一个名叫邱武的死刑犯的肾,刚好与李威相匹配,李威看到重生的火苗,砸重金让老高操办。
第一轮运作,开始了。
最初的想法,是移植活人的肾,老高和倩倩,欲意通过劝说邱武主动捐肾,从而减轻刑罚,死而复生。
此时,他们想要一个活着的邱武。
然而,这步棋刚落子,就被堵死了。
邱武盗窃案的审判长老田,是个刚正不阿一丝不苟的法官,他坚决秉承「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行事准则,按照97年10月1日之前的刑法,邱武必死,绝无从轻一说。
老高和倩倩开始了第二轮运作。
老高查阅法典,没发现禁止死亡人员器官买卖的条文,作为律师,老高明白「私权力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利诱也好,哄骗也罢。
他们找到了邱武的家人和邱武本人,以10万块人民币,购买邱武被枪决后的肾。
此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死了的邱武。
这个计划也没行得通。
在造访邱武家人之后,邱武的弟弟很快洞察到了事情的本质:这是一宗花钱买肾的生意。
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绝没到背负人伦压力的地步,果断拒绝。
又经过几轮透析的李威,重生的火苗再次熄灭。
03上面说过,法官老田,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为人处世,遵从程序和条例。
在法庭上,他不姑息一切犯罪;在生活中,他不为一切人情开后门。
城管大队长老张私下里找老田,恳请他重罚致自己父亲死亡的罪犯,再三请求下,老田以“法律就那么写的”为由还是拒绝了。
近来,老田家里的气氛极度冷硬。
他的女儿,刚刚死于一起车祸;更巧合的是,肇事者,恰好是一个偷车贼;检察院调查后,说这事故不是偶然,很有可能是报复行为;换句话说,是老田过去判罚的仇家干的。
妻子得知后,便迁怒于老田,正是因为老田,才间接导致了女儿的身亡。
1997年国庆节前,老田小组讨论,要不要判邱武死刑,毕竟新刑法就要实行了。
几番争执后,老田拍板:一切按照现行刑法执行。
9月28日,老田代表上级驳回了邱武的上诉,并递交了邱武的死刑提案。
当天晚上,城管大队上门。
彼时,街道正在普及文明养狗的政策,家养宠物,必须办狗证。
老田家的狗子,因为没狗证,要被抓走集中圈养。
老田再三恳请城管,哪怕亮出自己是法官的牌,对方也坚决不给台阶下。
老田,这样一个执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战。
深夜的城管大队办公室,老田丧丧的坐着,看大队长老张进门,本以为能网开一面,却没料到老张也公事公办,不留情面。
老张撂下狠话:你女儿的死那是报复,活该!
老田抄起板凳,朝老张的脸上狠砸过去。
一夜无眠,老田眼神空洞,神情黯淡,情绪emo。
他想了很多,人情与法理,不顾一切地缠斗在一起,相互激烈碰撞,火星猛烈冲撞。
国庆后的首个工作日,在押送犯人邱武去刑场的轿车里,老田想了很多。
发令之后,枪响之前,老田叫停了行刑。
然而,叫停行刑可不是小事,老田最终以「工作失误」为由接受了处罚。
就这样,一条没证的狗,引发了连锁反应——邱武起死回生,李威肾衰竭身亡。
这是第六代导演刘杰,于2009年上映的作品《透析》。
在医学中,「透析」被用来代替因肾衰竭而丧失功能的肾,俗称“洗肾”。
影片中,法官的人生困境,囚犯的内心罪责,富豪的肉体病灶,统统需要“透析”。
看完这三个故事,大家便能理解片名的含义,正如网友“Clyde”所说——
倪大红饰演的法官老田,无疑是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核心角色。
这个人物的主要矛盾点在于人情和法理。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但法律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行事行为底线,其权威性和严肃性是不可轻易撼动的。
《透析》最大的戏剧张力,来自「审判」和「执行」的时间差。
9月30日,按规定,邱武该死;10月1日,按规定,邱武可以活。
「抓狗事件」之前,老田是法律冷硬的准绳,是铁板一块,是律令的绝对捍卫者;「抓狗事件」之后,老田开始思考,法律的来源和目的到底是什么?
执法人员能否在人情和法理之间找到一块合理且安全的地带?
当老田从审判他人的旁观者,转换为接受惩罚的“违法者”后,实现视角对调。
一条狗,事儿不大,但老田的家庭和睦,就掌握在城管大队长手中;一条命,按律当斩,但法律的初衷和使命,很可能因为法官的不近人情而遭到玷污。
在一个人情社会里,只认法不认人的法官老田理论上应当是司法机关的英雄和楷模,但他实际上更像一个偏执的异类,几乎与任何人没有私谊,生活惨淡。
老田开始关注到人情了,这也就间接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从无情的执行者,到以情理为本的对已定执法方案say No的正义的反叛者。
也是在这1天的时间差里,故事中的几股势力,为了活命、为了良知、为了利益,不停运作。
看到这儿,我们不难想到因超生被罚款的张艺谋导演,当二胎政策开放的那一刻,不知张导作何感想。
财大气粗的李威,为了换肾,完全没有立场,为了实现目的,邱武的生死于他们而言并无区别;
罪犯邱武,本想通过法律手段、通过公民上诉的基本权力活下去,辗转多次,却以完全想不到的方式被减了刑。
时代的一粒尘,个人的一座山。
1997年《刑法》的修改,代表着依法治国的与时俱进——社会生产力提升、国民经济今非昔比,我国的法制建设也有相应的变迁与进步,影片中老田的转变,看似是他档案上的一个污点,实则是我国以人为本的法制精髓。
除此之外,影片中不少闲笔,也极具讽刺性。
例如,「抓狗事件」中,作为法官的老田,与城管大队长在小黑屋冷面对峙,应声赶来的公安局长见状,没有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而是习惯性懒政,借口泡茶不掺和进冲突;
例如,叫停枪决后,法院院长怒批老田:为什么不早提醒?
让我丢那么大人!
寥寥数语,官本位的行事作风淋漓尽致。
倪大红在影片中的表演,算是影片较大的争议点。
有人批评这个冷硬的、耷拉着脸的老田很面瘫,没有任何张力;然而,在我看来,恰恰是这种没有表情,给了观众极大的揣测空间。
在押解邱武去刑场的警车中,老田面无表情思考着什么,眼神既涣散,又好像在凝视着什么。
这样高级的表演,无疑是具备心理惊悚属性的。
观众可以明确感受到老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正在激烈的心里搏斗,老田的任何一个念头,都左右着一条命的生死,政策滞后造成的巨大偏差,附着在这个老头身上,沉重而压抑。
最后想聊一聊影片导演刘杰。
这个低调的第六代导演,产量不大,最近的《导演请就位》有他当评委。
曾给王小帅做过摄影、给侯孝贤当过制片,相比于贾樟柯、娄烨,刘杰的声量算不上大。
大家相对熟悉的,是他在2006年拍摄的《马背上的法庭》,电影用一个流动法庭的故事,道出了法制道路在少数边陲的不完善。
以及有别于主流,对中国式教育具有深度反思性的《青春派》
他的作品,不像主流第六代的生猛和批判,作品中多了些许温和。
作为导演本人最满意的作品,《透析》拿下了当年金口奖最佳剧本,同时也入围了威尼斯地平线单元,这无疑是业界的肯定。
然而,影片虽有龙标,却并没有正式国内发行,只在上影节、艺术院线做过单场放映。
用刘杰的话说,没有人愿意花钱宣传、发行这样一部电影。
本打算做“公检法三部曲”的开端,刘杰最终放弃了,因为“审查太累了,我不想再惹他们”。
由此可见,《透析》的审查过程极为艰难,这样一部直指上峰机构的影片,能见到已实属不易。
正如第六代所有导演一样,近些年, 刘杰两部商业片尝试不算成功,《德兰》《捉迷藏》《宝贝儿》口碑票房都不尽如人意,时至今日,都没有新作品的消息;回看今天的主旋律红色宇宙,类似《透析》《马背上的法庭》这样既接地气又有深刻反思的精品影片,也越来越少了。
一代导演的逐渐失语,代表着一类电影题材边缘化,想必今后如《透析》这样既有社会观察又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也越来越少了,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刘杰这部获奖社会题材的作品,不是没有道理的。
果真是部好片子虽然全篇没有配乐,只有近乎沉闷的镜头,却呈现了一个情与法这样最为现实却也最为残酷的话题全片因为没有配乐的原因,给人感觉特别压抑,但却把社会现实凸显特别明朗及时是现在,也依然如此但的确是部值得去看的老片子 一定要去看看,另外两部社会题材电影也要去刷刷
透析什么?
第一层是治疗肾病,但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李总的肾病好了没有。
第二层是透析理性。
院长愤愤嘶吼一句,你业务都做到哪里去了,英文字幕里赫赫然“professionality”,但在此之前没人能否认:倪大红上是片子里最有professionality的。
这货是什么,现代社会里,职业化的倾向越来越重,随之而来的必然慢慢要抹去人情,最大化理性。
守死法律,不得变通。
一变通,法官就是在依照非法律的观念行事,而从来没有人赋予了他这样的权力。
法律当然是这样的怪物,别说人情了,人命也不能改变它。
但最后,倪大红叫停了枪,实际他不需要这么做,枪毙秦武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他还是叫停了,为什么。
他也是个人,看着另一个人死得有点悬,害怕了。
理性有时不像人的属性,太冷漠。
太少人真正嗜血,人们都是为了杀戮之外的事情杀戮。
但他还是以理性为名,讲求完美的程序正当。
若秦武最终死,一部分人终究要怪上法律。
那些死在上一法律与下一法律之间的人到底是为何而死?
为什么瞬间之隔,时针不过走过了普普通通的一秒钟,当当当十月一号了,同样的行为却得到了那么不同的结果?
导演或也在引着人们想这个问题,法律究竟救了多少人,又害了多少人。
为什么有人要去背负法律变更时期不明不白的死亡。
为什么?
是或为现代的祭祀,小记一番。
好片子。
一开头的时候,有一位女检察官就把当下刑法的不合理性说了,而且新刑法对判处死刑已经有了新的解释,邱武的案子是可以不判处死刑的,但老田表态要判死刑,我想他既是执行现行法律,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的女儿是被人撞死的,而车辆就是被盗的车,某种程度来说,这应该算是老田的一种泄愤。
而老田的转折我没有看地特别明确,但城管头让城管来抓狗,他在爱人的面前拼命抵抗后,爱人对他的恨意(也许她也认为是老田不近人情的执法得罪了人,导致自己的女儿被害)得到了某种消解,他也有了接着好好活下去的希望,而自己心理的好转,也让他并不那么想要判死邱武了。
而这个时候邱武已经被自己判了死刑,而且这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邱武死,用他的肾来救市里的明星企业家,这时候他内心的恨不再强烈,加上他骨子里的想抵抗外力,不希望与他人同流,而且新刑法已经明确了十月一日的执行,于是他用他官场的手法拖延了院长签字,又在刑场给执法的人下套,用官场里不能犯错的终极指南把邱武给救了回来。
不得不夸那是个作家的时代,人还可以是复杂的社会动物,也还是个电影和社会理想还剩一丝缝隙的时代。
极简主义的美学构图,冷静的镜头语言展现现实的残酷与人物的内心挣扎全片色调的光影对比太牛逼了,生与死、救赎与遗忘的冲突。
触及伦理困境,揭示司法、医疗体系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鸿沟然而,中国这片土地难以长出艺术的花,好片子热度太低了,题材敏感,写实风格和沉重主题对大众市场而言过于冷峻。
黑眼圈第九观影日,迎来本届第一部国语影片,中国导演刘杰作品《透析》。
之前没看过这部片子的任何介绍,但是第一个镜头演完,我就觉得这片子有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片子他玩儿真的。
影片第一个场景用的笔录是真的笔录纸,(虽然导演也皮了一下,电话号码区号换了,那个区号是衡水的号,而涿州是保定地区的,在领导批示那一栏批同意的是刘杰自己的签名)用真的纸和道具自己打印出来的还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职业剧为什么不好看就是因为很多拍摄者没有具体职业生活,也不体验,凭空编,编出来的效果也不好,总看着假,但如果道具什么的用真的带入感会强很多。
包括给邱武砸大镣,看守所号里鞋子的摆放,法庭用的椅子,老田家里饭桌上的热水壶基本上都是还原当时的情景。
片子整体基本属于写实状态,特别是在保定或者附近地区生活过的人能感受到那种感觉。
倪大红的表演话剧痕迹稍重(不是表演不好,而是与影片调性有点不太协调,有点儿用力过度),剧本编排也是为了讨论死刑量刑问题把戏剧冲突强化了,稍显用力过度,其他次要的方面反而表达非常到位。
后来看完片子查了查资料,发现小时候在中央六看过的《马背上的法庭》也是刘杰拍的,还有一个《碧罗雪山》也很棒,这三部构成了他的“情与法”三部曲。
能把主旋律题材的东西拍成具有独立电影精神的片子,还能拿龙标,真挺不易的。
说点影片背后的故事,导演刘杰是保定人,河北农大的子弟,在王小帅早期的片子里是御用摄影师,《极度寒冷》什么的拍的多好。
摄影师大塚龙治还拍独立电影,他的妻子黄骥也是独立电影人,就在拍《透析》前后那段时间他们俩自己片子《玲玲的假期》也正在做放映。
奇道表演的邱武状态很到位,甚至比倪大红还要好,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梅婷那时演秘书会有一点点本色出演的意思。
演老田妻子的郑铮是87版《红楼梦》里的鸳鸯。
演律师那个人是高群书,演的简直太像保定那些干这种事儿的人了,要不你说他怎么还能拍出来《征服》这样的片子。
演大老板的那个人叫宋迎春,他真的是一个老板,而且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家,人家家里挂的是何多苓的画,曾梵志的画他那收藏最多,方力钧刘小东跟人家谈笑风生,所以他在片子里基本就是他自己,表现的状态也特别到位。
片子里提到的天威集团真的有,保定有条路就叫天威路。
枪下留人的事儿也真实发生过。
最后说说影片严肃讨论的问题--法治化进程。
情与法的讨论实际上是个表象问题,而时代的洪流则是决定法治化进程的内核。
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没变,有些东西变回来又变回去了。
在时代的洪流下每个司法活动的参与者更像一叶扁舟,无论是院长,法官,办案民警,犯罪分子,律师,大老板,城管队长,城管队员,甚至包括司法人员的家属和宠物狗。
他们, 只是时代的注脚, 而已。
中国有这么一群国际电影节导演,他们隔几年就有新的电影出炉,但是国内影院是永远也看不到这些电影上映,但是留意每年的世界各大电影节,不时会传来中国电影获奖的消息,这一批隐藏的片子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奇葩”;另外还有一种主旋律电影,投拍前就肩负着宣传的使命,赞助都拉好了,故事结构也是高大全,照着雷锋、江姐、董存瑞拍,虽然主人公一般是《新闻联播》经常专题宣传的英雄模范、道德楷模,但是拍出来的电影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种电影也不愁票房,成本有人承担,不用自己卖票,中央各大部委发个红头文件,要求各级企事业单位、学校组织人员包场观看,观后组织征文大赛,几千万的票房也很容易达到,谁叫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看电影;再有一种就是所谓金牌大导演拍的“大片”,投资不上亿都不好意思出来混,请上大量武警上演人海战术,在各大影视城里大兴土木,用对比度很强的颜色向世界名导致敬,然后请上内地、台湾、香港一线影星开始拼盘,就是这种模式的电影成了电影院里国片的主力,虽然票房过两亿,但是观众的胃口都被吃坏了。
不过去年的《建国大业》宣告了另一个时代的到来,第二和第三种电影可以嫁接在一起,大明星、大制作和主旋律也能和谐相处,除了完成政治任务,还能实现“票房大业”,是不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影片模式也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呢?
我想《透析》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有趣的尝试。
电影的节奏很慢,如果不看介绍,开始时完全搞不清楚在讲什么,田法官在丧女后平淡、苦涩的生活竟然持续了十几分钟,没有一点耐心的观众肯定都快发梦了。
这就是拍给国际电影节得奖小众中国电影的范儿,要有大量的留白,让多愁伤感的评委们有灵魂出窍、充分利用小宇宙的时间,不能把故事讲得太满,要给观众自我思考和联系的空间;这种特质很难在建在商场顶楼的电影院里得到施展、而逛街等人间隙想要快速的放松一下的观众也受不了这么深邃的立意,注定不能得到大众的票房。
不过《透析》还是给我惊喜的,让我庆幸最开始的耐心总能收获汇报。
当邱武偷车被判死刑、王总尿毒症急需换肾两条线索加入叙事,最后三个故事搅到一起时,故事才开始好看起来,人性的微妙、很难厘清的善恶之分、欲说还休的市井人情,总是在恰到好处时收住,点到为止,给观众留下一些思考空间。
电影的结束是典型的苦涩着并快乐着,田法官夫妻之前相视一笑、人生的百味就这样出来了。
当然字幕也是很有看头的,通过它,我们知道了原来最高人民法院是主办方之一,恍然大悟,这原来是打着地下小片旗号的主旋律电影呀,只是原来高大全的英模变身成有血有肉的、小毛病不少的田法官,而故事并不发生在“京南生态卫星城——涿州”,而是另有所在,只是涿州很近很便宜、地方官员同意本色出演罢了。
即将行刑的当日,恰逢新刑法开始生效,按新法,犯人的罪不足死刑。
这是错误的,这里跟大家讲下刑法的溯及力。
我国刑法关于刑法的溯及力,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重点第三条)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修订后的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修订后的刑法没有溯及力。
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以修订后的刑法规定为犯罪为由而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2、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修订后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即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
3、当时的法律和修订后的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修订后的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修订后的刑法不具有溯及力。
但是,如果修订后的刑法处刑较轻的,则应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即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
本片中提到要重新定罪的问题,前提必须是该犯罪没有经过审判或者判决还未确定。
该片在新刑法生效日,都已经要押赴去刑场了,证明判决已经生效,不存在这个前提,所以刑法溯及力从旧兼从轻不适用于本片的情形。
7.8 聚焦法治灰色地带,严打、人情、贿赂、看守所、买卖器官等,缺点在于可以为了配合现实主义苦逼感,似乎故意拖节奏,人物表演太闷蛋刻意。不过这么个题材搞了个一分钟营救式刑场叫停,太刺激,看得我精神一振。真心寒啊,影片都快结束了,才有电影角色想起来“怎么说也是条人命啊。”
干瘪冷酷的风格在影片开始时便预示着结局,更糟的是,风格内部没有丝毫扰动。“呐喊”电影。
故作深沉,打光搞的画面太压抑。不喜欢
带有意识形态指向的题材,人物空洞体量过小不足以支撑叙事,摄影和表演的拉胯令人一言难尽
倪大红演技炸裂!20多年 我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 只想说 很多状况都没有改善 各种似曾相识
梅婷那个时候真好看,但是总体还可以吧,反应的问题也还好其实,倪大红太脸谱的感觉
养狗证是个什么几把证
粗糙的纪录片一样的质感,假模假式的表演,讲了法律可能会修订,修订就会有变化,有变化的时候就要有人来承担差错的后果的故事和一个有良知的法院工作人员不受欢迎的故事。
大法官不办狗证被处理,真挺讽刺的,倪大红面瘫的样子确实很有戏,《活着》的时候看他就特有意思,努力半天给人背锅了。这个电影把那些部门讽刺个一溜够。。。不过这个法官也真凑合,格格不入,还让人欺负?这个不太相信。。。死刑犯被执行的过程那还真是详细!领教了
这片子不错,但是倪大红在宣读高院二审死刑判决时有一句台词错了,他私自多加了两个字,照理说让法律顾问审核应该都能审核出来,“重大立功”被他说成了“重大犯罪立功”,多加两个字,概念可完全不一样,竟然没审核出这句台词错误,不应该。
油管
全片的台词不多,整个气氛一直很压抑。选取的时间点是刑法过渡期。引发人深深思考。有社会现实的影子。结局又反转,但是能让人深深思考,如果没有这个反转会是怎样的故事?
就算是1997年,哪个省份的城管有权利上门抓狗?
over idealistic and unrealistic
阳光只播撒给死囚和麻痹者。(那个竖着抹眼泪的老太太让我一下子入戏)
个别演员不是很搭,素人的话效果会好些
工整不失巧妙的结构,以93年法改为背景的现实主义作品。前半段因为女儿意外死亡,主角老田认为命运不公平,所以放弃了作为最需要讲究公平的法官的职能,在某种程度上报复社会,畸形地让别人也尝尝不公平的滋味才觉得公平。后来老田听同事吐槽因为偷车被判死刑的这人真倒霉,于是他悟了,他知道他有能力改变别人的命运,将霉运变成好运,将不公平变成公平,而自己要尊重和接受自己命运的安排,这一刻宿命论也被打破了。整体看下来感觉有点像成熟且温馨版的《密阳》,和解以后的老田骑着车从阴影里骑到阳光下,再到阴影里的时候,观众也不觉得色调太冷,那时的老田心变暖了,有爱的结局。
47届金马奖入围四项,最佳电影,导演,男主,拿到最佳剧本;入围66届威尼斯影展入围地平线单元奖;电影是粗糙的纪录片一样的质感,浓浓的基斯洛夫斯基调调。刘杰导演的作品中经常涉及法律主题,叙述中国社会的法治现状以及变化。但还是略显刻意,可能是为了迎合主旋律
剧本太扎实了,人物与事件完全融合,又处处是讽刺和批判,在刑场最后死刑的阻止,不过是得到院长生气的一句“我的面子搁哪里”,一个人生命被完全当成了儿戏,偷窃被判死刑被解除死刑都在维护法律,但人人都说重了,法与情哪有那么简单。
人间魔幻,现实荒诞。冷酷而无情,压抑。没人关注,小人物的生命轻描淡写,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