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故事是假的,但是故事中充满了黑色的幽默的荒诞气息,王毛就是想娶杏儿。
三间大瓦房,这就是当兵的目的,这就是广大的农民的心声,杨三儿也是想娶杏儿,前期故事比较轻松,有趣,后期就比较冷酷严肃了,故事的有点像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但是走的路线不一样,这个故事聚焦于王毛一个人身上,不得不说,还是都是戏骨看起来舒服,不管是王大治也好,还是罗京民,还是其他的演员,一看都是老演员,瞄不准咋办,不聋就是不好,
起!对于本片最后的彩色镜头,众说纷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我为什么敢给出所谓最终解释,因为我的解释非常符合逻辑,非常有道理呗.当然也有点装B...闲话少叙,直接点题.因为狗剩进入了弥留期,感到温暖与幸福.就好比西方人上天堂时看到光一样.所以影片变彩色.狗剩弥留时的看到的三个景象.1,儿时的杏儿拿着风车.可见狗剩少年时代就对杏儿一见钟情.出于爱屋及乌,杏儿手里的风车成了他的念想,成了他的原动力,风车就是杏儿,杏儿就是风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片中反复闪现风车,因为那是他儿时的回忆,初恋的感觉.2,成年的杏儿伸手拉他.这就是说,狗剩已经马上要死了.灵魂跟死去的杏儿汇合了.得不到的幸福,终于握在了手里.3狗剩戴好军帽,走向了队伍.狗剩在闭眼之前,看到了八路军冲进来杀鬼子.为他报了仇.他闭眼之前是欣慰的.无憾的.感恩的.所以他临死的最后心愿就是真真正正的当八路,再无牵挂,跟着他们杀鬼子.完.
难得的一部好剧。
电影绝大部分是黑白色,只有最后的结局是彩色,而黑白的是现实,彩色为虚幻。
狗剩为了四块大洋连续参兵三次,目的是盖三间瓦房娶杏儿,但最后一次加入的是新四军,没有大洋。
在新四军的带领下,他逐渐懂得了民族意识。
之后他接受命令回家探明敌情,同时也解决自己的心事。
于是,狗剩为了杏儿拉响手榴弹的那一刻,杏儿终于爱上了他,幸亏手榴弹是假货,狗剩没死成。
柳三一直想把杏儿占为己有,他撺掇日本人搜寻作为新四军的狗剩,却没想到害死了狗剩一家人,杏儿也被凌辱至死,虽然最后柳三也因为救杏儿而死,但他也是罪魁祸首。
狗剩报告新四军后挑着灯笼想要回来娶媳妇,发现惨剧后,神色麻木,一个人去日本鬼子的根据地报仇,虽然最后一巴掌拍死了军官,新四军姗姗来迟收拾残局,但狗剩死了。
电影前面是喜剧,后面是悲剧,我想如果导演想要拍的更真实一些,那么狗剩去报仇甚至一个人也杀不了就被乱抢打死,那这样就太悲伤了。
彩色的结局里,狗剩牵了牵杏儿的手,跑向了新四军的队伍,虽然是虚幻,但是充满了希望。
直接五星,这才是真实的抗日片,不像一些神剧,一个小孩子一天狙击四十一个鬼子,还会飞檐走壁,111111111231565565555424245427227245424242525252525252525252525252525252252422525252525242525225224252522524424242424242424242424
讲真,《我不是王毛》这部片怎么看都是一副扑街相——只拍过烂片的导演、只记得丑闻的男主、完全没听过的其他演员、三俗气息的片名、略显寒碜的物料和可被忽略的宣发,连被称为大烂片都少了噱头,大约也就是无声无息的上映再无声无息下映的命。
《我不是王毛》对外宣称的成本是270万,这么点银子,找到了一众合适的演员不说,摄影也是可圈可点,甚至还拍出了几场虽然规模小,但还象模象样的战争戏。
最重要的是,片子拍的十分工整好看。
影片的前半段节奏是很欢快的,一些刻意且戏剧化的笑点设置的恰到好处,后半段的主旋律也全无说教之感,教导员这个角色颇有些呆萌话痨,很招人喜欢。
影片的黑白画面最后转为彩色,反复出现的风车,都是颇为用心的意象表达。
演员上,如许晴的话匣子足以让人原谅她的公主病一样,王大治凭借这个角色也可以在我心中摆脱丑闻带来的既定印象。
女主杏儿在一群“土里土气”的演员中鹤立鸡群,但又是那种朴实健康的村花儿美,漂亮且毫不出戏。
虽然是一部好片,《我不是王毛》仍然无声无息的下映了,希望能在艺术院线中继续见到他的身影。
好电影不应该被埋没。
还可以,三次参军,最初参军目的都是为了大洋。
第一次打鬼子是尽力打了,奈何实力差太多,最后被迫当逃兵。
第二次参了汉奸军,果断当逃兵。
第三次参了新四军,也想着当逃兵,这里确实无法理解,可能为了描述狗剩内心的转变吧,但第一次并没有如此果断当逃兵,因为是打鬼子,但这第三次最开始咋还是果断当逃兵?
一定要解释可能是感受到前两次逃兵的好处?
也可能最后鬼子杀了亲近的人,才开始真正鬼子的可恶,现实也确实有许多这种人,当痛没痛到自己身上时,就会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想法会极其二极管。
如同杨三,带鬼子去抓狗剩,结果鬼子一枪把王毛杀了,杨三直接懵了,开始说太君他们一家是好人,最后为了救心爱的女人也不怕送人头。
结合当下,这种愚蠢依旧如此多,不过形式换了罢。
个人自用非影评 剧透勿看2022-3-19 我不是王毛 爱奇艺窝囊废 悲哀 龌龊 苟且 符合实际 虎头蛇尾商丘县林河镇乡公所狗剩在少林寺学武十年回来 结果什么都没学会 挑了十年的水 狗剩回家看到鸟窝趴房看到杏儿上厕所 被弟弟王毛误会狗剩是领养的 干大干娘小时候说把杏儿嫁给他 村里的所长杨三也看上了杏儿 杨三让狗剩练武 狗剩花架子被嘲笑 狗剩一掌劈开桌子孙殿英征兵打日本 杨三征兵让王毛去 王毛不去 王毛让狗剩也别去 王毛让他爹去 独生子可以不用征兵 王家有个大儿子叫王大毛 王大毛死了 因为没有办理手续 所以王毛被征兵 干娘不愿意狗剩去 干大让狗剩代替王毛去 为了4块征兵的大洋 狗剩去了 狗剩为挣钱娶杏儿 盖三间瓦房要二十块大洋狗剩枪法准 狗剩说师傅三点一线偷看尼姑庵一场战斗中 死了很多国军 狗剩从一死人身上拿了大洋 分给战友毛小二一块 被排长发现 把钱拿走还惩罚他一次与日本人战斗 每人三发子弹 排长让跑 狗剩把日本机枪手击毙了 坦克碾压过来 国军大部分都死了 狗剩撞死 日本人走远了 回来一个日军对死尸扫射狗剩跑回家 杨三给干大4块大洋的抚恤金 干大让他不要对干娘说 杨三要封口费 狗剩蹲在茅坑逼杨三卖自己 为娶杏儿不要命都中 干大不愿把杏儿嫁狗剩要攀高枝 杨三不帮狗剩 狗剩锯开茅坑的木板 狗剩请杨三吃饭 买了巴豆被杨三喝下 杨三掉进茅坑狗剩继续当兵 这次是皇协军 要打新四军 募兵处遇到毛小二和之前的排长 狗剩不愿意当汉奸 但是晚了 战斗中 新四军喊口号 排长让狗剩开枪 狗剩假装打不准 排长说撤退 狗剩第一个就跑了 排长挨了嘴巴拿狗剩撒气 把狗剩绑在木架子上 狗剩借着月光 跑回村里了杨三带人抓逃兵抓了王毛 逼干大要娶杏儿 杨三欲QJ杏儿 被狗剩把脖子扭伤 干大十块大洋赎回王毛狗剩被杨三忽悠去当新四军 报名时以为有大洋 结果是志愿军 当初的排长和毛小二也来到了新四军 指导员说狗剩根正苗红 排长说狗剩眼睛不好 指导员给了狗剩一副产自日本国的近视眼镜 指导员跟狗剩谈心做思想工作 狗剩不愿意说 战斗中狗剩逃跑 想起指导员的话冲回去打死几名日军被砸晕 狗剩从死去的日军嘴里用砖头砸下了金假牙 被排长举报给了指导员 指导员让他交出来 狗剩说你的眼镜为什么不上缴 指导员给狗剩做思想工作 狗剩交出假牙砸到桌子上指导员让狗剩回村 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 并让他摸清村里的日军情况 狗剩回村 杨三投靠了日本子强娶杏儿 狗剩打开手榴弹与杨三同归于尽 手榴弹是哑弹 狗剩要娶杏儿了杨三带皇军来抓狗剩 狗剩外出 王毛被打死 干大要用镰刀拼命被打死 干娘被打死 杨三阻止皇军杀杏儿被杀死 狗剩回来发现杏儿被奸污而死狗剩独自来到乡公所用镰刀和枪对抗日本子 被日军队长打伤逼问新四军下落 狗剩一掌打死队长并用头撞 狗剩被开枪打死 新四军冲进来
院线下了没多久以后才知道的,在一众国产抗日片中算完成的相当不错了,先喜后悲,情绪渲染的很到位,不过里面关于新四军还是片面了一点,可喜的是突出了指导员的作用,排名应该是高于很多抗战电影的。
又看了一遍,国产影视剧能把日本残暴真实的一面短短几分钟表现出来,很出色了。
鬼子小队长杀人不眨眼,轻易夺走他人生命,把整部电影里最美女主踩在脚下,瞬间唤起民族记忆,恨得人牙痒痒。
如果说鬼子来了拍出了日军虚伪的一面,这部电影则彻底展现了日军的残暴,这比一万遍抗日神剧对日军的戏谑和样板式鬼子进村屠杀演绎,更加让人意难平
他不是王毛,他叫狗剩;他在少林寺挑了十年水,练就一掌劈死人的奇葩功夫;他没爹没娘没人做主,毕生最大的心愿是娶到干爹干妈的亲闺女,只缺20块大洋盖三间瓦房。
以往战争题材主角多有光环加持,要么拥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如《亮剑》;要么拥有满点的技能,如《红色》;最不第,也得拥有亿万人难有的好运气,如《活着》。
可是,由王大治饰演的男主狗剩,无论是窝囊的性格,还是习惯性做逃兵的劣根性,到酷似杨臣刚的颜值,都让人无法直视。
这样的人如何娶到“方圆三百里男人都想睡”的女神“杏儿”?
又如何成为抗日英雄?
这是个极度考验编剧能力的人物设定。
所以有观众调侃:“没看清,我还以为片名是《他不是五毛》。
”说实话,我也是把它当做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去看的。
看完后却惊讶地发现,这部电影还真没打算教育我,它用黑白的反差色调讲述一个徘徊在黑暗和明亮、蒙昧和醒悟之中的故事。
它讲述的是在战争年代,人如何想生存却不可得的困境。
片中人物的一切动机,只因为最基本的欲望——“活着”“娶媳妇”“让女儿过上好日子”,每个人物都有私欲,有血有肉,主角也会从敌人嘴里拔出金牙;汉奸也会在同胞受难时良心觉悟,挡上一刀;面对二选一的征兵,还是让干儿子去送死吧……即使在片子的结束,我们也不能说主角成为了一个“英雄”,他只是因循自己的性格,走上了命运为他安排的道路。
本片影像中的中国农村,农民们淳朴但安于现状,他们被诸多势力欺压了太久,形成的秉性是温顺忍让。
只要不被打死,谁都可以做他们的王。
这在电影《鬼子来了》中我们也曾看到过。
它是真实的,自省的,不加粉饰的,也是本片可贵之处。
在片中,“没有国家哪有小家”这个理念被喜剧性地由唐僧般的指导员口中说出,但并未因此改变主角的行动方向。
这是编剧处理的妙处所在——在那个自给自足,封闭尚未开化的时期,“爱国”其实只是一个虚幻的理念。
真正能使狗剩燃起复仇怒火的,还是全家人被杀害这件他意料之外的结果。
只有在身家性命切实地受到伤害时,才能真正懂得一些道理,即使为时已晚。
故事整体基调是喜剧,结局却是悲剧。
在剧场大笑过后,让我们又一次回忆起那些不可忘却的耻辱。
这些耻辱不仅来源于曾经的积贫积弱,敌方的禽兽行径,更有国人对国人的欺瞒、金钱考验下人性的卑劣。
敢说实话的电影很难得,反思民族劣根性一点都不让人难为情。
相反,可耻的是我们不敢去回眸曾经的耻辱,甚至粉饰过去的失败,将它改头换面,变成勋章挂在胸前。
全片黑白灰的画面似乎是在致敬鬼子来了,相较起来画面明快很多似乎预示片尾不至于让人太过唏嘘。
一个妈疼dā不爱的信球货被送到少林寺挑了十年的水练成了据说是一巴掌能拍死个人的绝技。
然后就是替瓜娃子王毛参军打鬼子。
一子弹爆了钢盔引来一辆坦克。
坦克压过来不跑就是死。
跑不过只能赶紧躺地上脸上胡蹭两把血双眼失焦装死。
鬼子返身来回扫射 只有火苗滋滋的声音,看见子弹打在尸体身上是连呼吸都不敢的恐惧,说不定下一个就是自己。
幸好没有下一个。
之后替日本人打共军,逃掉了。
再后来一脸懵逼加入新四军,被一口一个“狗剩同志”的指导员感化后,带着任务回家娶了天仙一样的杏儿。
可是那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是悲剧,娶亲并不代表幸福终于来了。
再明快的画面,都会被失去的人命带走色彩。
所以鬼子来了和我不是王毛都不需要有色彩,黑白片里看到的血都是黑色的,在那个时代里血就应该是凝重的黑色。
狗剩终于一掌拍死了向杏儿一家开抢的鬼子,画面也在那一下变成了麦浪温暖的金黄色。
之前我会有意淡化一些历史加于我的负担,因为我觉得世界在一个一个的时代里都是不停变化的。
看了王毛,我觉得可能有些东西想想就会让人不寒而栗,比如没有温度的人性。
所以我愿意选择去记住一段特殊的历史,无关乎民族仇恨这样过于庞杂沉重的话题,可能只是有关复杂的人性吧。
喜头悲尾,英雄升华,"王毛"逃了,狗剩没有。部分情节,这么不跟观众见外也是不必,真的不想看小伙儿褪了裤子方便…
刚开始很幽默,结局很悲伤,不知道想干什么,没看懂
唱老鼠爱大米的跟士兵突击那票人演的这个闹剧,跟其所反映的主旋律一样,其实本身就是个闹剧,除了本身是个笑话外一点都不搞笑。
这绝对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搞笑而不低俗,各个细节,拿捏得恰到好处!难得一部我从头看到尾,没有走神的电影。打9.9分,还有0.1分保留,怕他们骄傲。可能黑白片吓退了大部分观众。剧本谁写的?我很感兴趣。
前半段很人性,后半部就回到扯淡的路子上去了。。典型的半人半兽。。
难看,黑白的,演员颜值低,故事也没意思。
14年的电影16年才上映,可见审查了太久才过关,不过能上映就很不错了。很意外很出彩的一部抗战片,不是脑残的撕鬼子民族仇恨片,而是刻画小人物的内心和人生,幽默、悲壮、真实,这才是现实里会出现的情况,这才是国产抗战片应该有的质量。
糟了!惊现俄罗斯影帝!感觉王大治要成为话题人物,要火!
终于看了荷兰版太极旗飘扬
拍的不错,但凭什么八一厂可以碰这种题材,姜文却不行?
与抗日神剧有那么点不同
直到看完片子我还以为片名是“我不是五毛”...
电影里讲述了一个由皇协军的逃兵,转变成新四军的抗日战斗英雄的故事。感觉那个时代的人,或死于国战,或死于内战;或死于抗争,或死于愚蠢;或死于爱情,或死于仇恨。
无聊
反动
黑白滤镜,抗日时期,方言黑色幽默。两星半。
看起来很差的一部片,却意外的好看。荒诞中带点辛辣,八一制片厂拍出了一部带有浓郁独立风格的抗战电影,大写的意外。
这片子能上7.7分?标准的抗日神剧电影版,毫无亮点,真是浪费时间。
说悲喜剧 从头到尾光悲了 没笑点 想艺术 又太平铺直叙 咯吱人一样失败
都是套路,没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