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纪》 徐啸力 2017年电影讲述了在民国初期的西北偏远小山村里,有个保长从闺女那得到一个小道消息,建一个礼义廉耻堂就可以得到救济粮跟三十万银元,可是文盲的保长却以为要建“李艺莲祠堂”,于是活生生的拆散一对婚姻,并把李艺莲给烧死了。
这部电影很有讽刺意味,好一个礼义廉耻堂阿,还有蒋中正理解成“讲忠贞”了。
可见文盲的可怕性阿。
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了,如果还有人告诉你读书没鸟用,那么你就应该在内心低看他一眼了,那绝对是一种思维高度低下的表现。
中国还有一句“穷乡僻壤出刁民”,其实即使到2020年的现在也还是存在的,很多地方信息很匮乏,与世隔绝,村民根本不懂法,无所畏惧。
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村民🔥 烧李艺莲,他们的内心并无大恶,更多的是一种无知,一种“从众心理”,反正大家都这样干,我也就跟着这样干。
这真的太可悲了。
中国还是一个蛮多元的国家,在后藏那边还有可以娶两个妻子的村落。
新疆还有金头发白皮肤的中国人呢,摩梭族到现在还是母系社会。
对于有过内陆贫困乡下生活经历过的人来说深知贫困的含义,尤其是长期的贫困那真是恶之土壤,和愚昧自私必然是相伴相生。
影片叙事总体很西化,有些逻辑的硬伤和不严谨,比如说与村民格格不入的李仪莲那白如莲花的人格,怎可以没有丝毫扭曲,怎可以没有丝毫世故之心,影片开头抢吃饼那幕不就是故事的明线吗?
那些个自私自利的嘴脸啊,这种生存环境居然有李仪莲这般的存在。
正如片尾猥琐族长的垂涎:可惜了多好的小寡妇啊!
还有破衣烂衫食不果腹的村民脸上居然没半点菜色,差评啊,看过大鸿米店再来看荒城纪,都是把那个时代的丑陋加大号的大写了一番,把人才辈出的民国那鲜为人知如此不堪的一面扒的干干净净
距离上一次写心得或是感想已经差不多是一年之前了,至于为什么会相隔一年,可以归咎于我的懒惰和我的胡思乱想。
懒.我大概是改不了了,胡思乱想也必定是要跟着我一生了。
就在刚才,我又找了一部电影来消磨时间,而这件事我也常做。
这部电影名叫《荒城记》,给它贴的标签是喜剧。
但由于我的心情因为一些杂事而一直低沉,因此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无法开心起来,反而换来的是愈来愈沉重。
这部影片讲的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因为文盲的故事而引发了一系列悲惨而荒诞无稽血案,因为它是用血淋淋的故事堆砌起来的。
关于文盲这样的事情每个时代都有,只不过它们总是披上各种不同名称的皮囊,换了另一种身份继续活下去,活在人们的心里。
我曾想穷人与富人的差距到底在哪,穷人的世界里总会有那么几个富人,富人的世界里也很容易出现穷人。
穷人很容易讨厌富人,也很容易依赖富人,而富人很容易利用穷人,也容易厌倦穷人。
在穷人与富人的博弈中,毫无疑问,穷人永远都会是处于下风。
其实这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人很容易在抓住一点机会时,就以为抓住了整个世界。
这次机会会滋生穷人的成就感,其实说滋生,太不可靠了。
或许应该说是激发,在压抑已久的环境里,一个总是失败的人,内心对成功的渴望是强于一般人的。
这种渴望一直都在,而成功这一件事这就是这种渴望成长的摇篮。
无论是《绿皮书》还是《荒城记》,穷人总是在做着这样一件事~自相残杀。
在一个旁观者看来,这是多么愚蠢可笑啊!
可我的胡思乱想总会推动我去思考,我是否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
我又是否成为了这样的人?
我开始思考,我有时候好像也是如此。
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人处事,我好像都有一种优越感。
读书的优越感来自于我似乎确实比小时候身边所接触的那一群人要聪明一点,而做人处事的优越感来源于我读书。
因为自己读的书多了,所以好多道理都懂了,在做人这方面也会用一些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可后来,接触的人越多,我就越发现比自己聪明的人也同样有很多,而那些不如自己聪明的人也总会在另一方面超过自己。
这种优越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威胁,便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诋毁对方。
当然,这种诋毁也仅限于自己心里想想,不会向别人提起。
做人的优越感受到威胁时,解决方案同样如此。
这时候,我就在思考,我这样做对吗?
一个声音告诉我,我是对的,因为我所挑的刺都是本身存在的,而并非我刻意捏造的。
另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大错特错了,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我无限放大别人的缺点,就算我是在心里想想,可我能保证我还能像以前一样和对方相处吗?
而这就是一段关系宣布告终的信号。
这些都是各有各的理,我不知道应该听哪一方的话。
我又想起来最近我经历的一些事。
我表面是一个可以和很多人接触的人,但我实际上是个很冷性子的人。
因为我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坚守我自己的原则,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选择我喜欢的人和事,对不喜欢的事,能不做我绝不做,不喜欢的人,只要可以不说话,我也绝不说话,我也可以直接挑明关系,因为我一个人确实过得很好,我实在是不需要虚假的友谊来为我的生活增添乐趣。
但这样的行为总是会推开一些想和我接触的人,我能感受到他们善意,可我实在是一个人生活得习惯了,我不再需要这些了。
人们来来往往都是必然,我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陪别人上演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戏码,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去做一些喜欢的事,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人。
前几天,我的高中好友问我为什么还不谈恋爱。
我说我现在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
她马上说,像我这样的人,喜欢上一个人确实很难,什么都要深思熟虑。
确实如此,前段时间我好像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可我以考研为由,我叫我自己不要去想这件事,逼着自己不要去想她,几个月过去了,好像自己也确实不那么想了。
我逼迫自己不要去想,是因为我自己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人。
我害怕我是因为欲望而去喜欢一个人,而这样,对另一个人来说,只是一种伤害。
所以我想在我确定我是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一个人时,才选择告白。
可我又总是如此的矛盾,在确定这个过程中,我却要斩断一切。
所以我冷漠。
我姐说我什么都好,就是不太会关心人。
仔细想了想,因为我冷漠得太久了,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和我一样,应该自己学着照顾自己,在这样的思想之下,我成了现如今的我。
我想不明白太多事情,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不要去想,只是找一些理由去坚定自己以前的想法。
因为如果我总是去改变我的太多想法,那只会让我不再是我。
有时候,我觉得我活在太多的条条框框里,每一个框都会夺走我的生气,我也想过放弃,但我害怕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荒城纪』电影以民国时新生活运动为背景,讲一起上层布答礼义廉耻堂下层听成李忆莲祠堂引发的闹剧,故事有多荒诞现实就有多残酷,高层谋求开化民情本是好事,但受千年百年愚民zhen策影响下,在那样特殊年代里,中层浮于形式化的不作为,底层在生存苟且面前无视(无知)道德,使世道变得更加萎靡混乱,而极少数小人物的抗争在历史的长河中则连朵浪花都溅不起,毕竟牺牲掉这小部分就能成全那种环境下的大部分,把人命沦为草芥谁又会在乎呢?
【8分】
大晚上的为什么要选择看《荒城纪》简直是找堵[捂脸]… 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封建礼教吃人再现江湖……节奏慢了点,可能是导演风格?
看的时候很多弹幕diss配乐,然而个人觉得恰巧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配乐,给这个荒凉荒诞的故事添一抹反差色彩。
最震撼的是愚昧的村民烧死李忆莲的戏,仿佛回到了黑暗的中世纪…… 另外就是林硭和李忆莲以为村里为他俩的事儿大势张罗,但最后却得知是要为李忆莲建祠堂,导演的处理很有意思,全世界都是黑白色,只有象征着两个人火热内心喜事的红布条显出颜色,可以说是相当讽刺……这种手法不是他第一个用,但在这个戏里令人印象深刻
从影片《荒城纪》的开头十分钟,便能看出导演徐啸力试图完成史诗叙事的勃勃野心。
从一个词句上的小误会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个人悲剧,陈旧观念、宗族体制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和交融,在荒谬的喜剧色彩中逐渐弥漫出浓厚的悲情氛围。
叙事的完成度很高,每段故事的推进都建立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
其中的调侃和隐喻,为影片赋予了黑色幽默的底色,让人很快联想到之前的《驴得水》和《不成问题的问题》,相似的以小见大,民国时代背景下的贫瘠与荒谬,而《荒城纪》则力求将视野放在更广阔的角度,父女之间的言辞误解,不仅引发了整个村庄的暗潮汹涌,导致了传统宗法机制的内部冲突,家庭和集体之间的利益纠葛,甚至造成了追求情感自由的灵魂个体被集体戕害的惨烈悲剧。
导演用丰富的背景音乐为每段剧情转折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或是长笛二胡婉转奏出的悲音,或是电吉他和密集节奏鼓噪出的朋克,有效烘托了这场闹剧的各种面向。
斯琴高娃、褚栓忠等几位老戏骨更是以极具张力的表演撑起了繁复而宏大的场景。
生动刻画出上层官僚、宗族家长、底层村民和妇女各个层级彼此之间的压制、约束和抗争。
为了迎接新生活运动,无论是思想还是习惯都处于“旧生活”的人们却演绎出种种闹剧,意图通过得到认可,获得利益。
然而,男女主角才真正是新旧文化转换中的先锋者,他们追求个人自由,不把一切阻碍放在眼里。
并且以善意和乐观的心态,面对身旁的喧嚣众人,面带着真诚笑容,却迎来了最沉重的伤害和打击。
因为饥饿和贫穷,村民已经失去了同生活抗争的力量,他们的麻木体现在表情上,渗透在语言中,更深深地铭刻于观念之中。
从贾樟柯电影中走出来的韩三明,演绎出这一类群体的生动代表。
村民们表情淡漠、沉默寡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气,日常生活局限于自己的狭隘观念和浅薄认知,但也正是面容模糊的他们,纵容了旧时代宗亲族长们对人性的压制,同时还成为其帮凶,在消灭自由灵魂的过程中推波助澜。
影片由此进入了最为悲情的段落,关于人性的隐喻也在此得到最深刻诠释。
宿命般的悲剧发生,如同《狗镇》中的人性走向,尽管时代、国别等背景全部迥异,但同样毫不留情地呈现了人性的阴暗面,以喜剧的讽刺为线索,最终戳破了人性的愚昧、自私,以及虚假的集体主义对个体灵魂甚至生命的消灭。
宿命的悲剧性高潮过后,导演也许不想情绪过于低落。
影片最后仍然回归到讽刺。
通过种种争夺和伪饰,甚至付出了炸毁民房、情感破裂和害死人命的代价。
最后族长和保长却不得不面对更上层官僚的压榨欺骗,换回可怜的几包大洋。
在1930年旧军阀统治下的山西乡村,这场因为物质和观念的双重落后导致的悲剧,以一个讽刺谐音开头,经历了激烈的冲突和荒谬的演绎,最终制造了自由灵魂的终结,以及更多人的哀叹与悲伤。
影片呈现出这些人性的弱点,却并没有提出合适的解决之道。
它发人深省,成为观影后继续思考的深刻话题。
发表于《普洱》杂志。
一个发生在西北中原的故事,暴力地撕开一个大口,将那些偏远农村 暴力 没有法制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
不禁为这些贫苦农民的日子始终无法提升赶到可怜,更为这样无视文明的族群感到恶心
放火活活烧死李忆莲,全村一起围着做法,甚至搞成了一场狂欢,以为牺牲了他全村就会有希望就会有救济粮。
可是你们这是谋杀啊!!谋杀 为什么你们还能笑的出来
小孩贪玩,让自己母亲命丧黄泉全村为了救济粮谋地害命从县长到管家,再到族长保长 无人不贪,最后到百姓手里,只剩下勉强活命的口粮。
作为一部处女作电影,导演已经展现了实力。
整个故事完整且值得思考,想表现的太多,所以略显杂乱,有点贪婪。
配乐是这部电影的特色,看完还能记得!!
不识一字的保长、族长,不识一字的全村人,硬是把政府倡导的“新生活文化运动”活生生开展了开来,影片多的是可笑多的是讽刺多的是可悲。
到最后抬来了匾额,保长还是通过数数字说对上了。
“礼义廉耻堂”“李忆莲祠堂”多么的讽刺,一个代表是新文化新思想的改造,一个却是延续着封建“存天理灭人欲”的贞洁烈女思想。
可这一切误解只是表面,不管是国之四维的改革还是封建思想的冥顽不灵,都是为了那三十万大洋,县上为了响应上头的口号号召,心里想的事这背后的拨款,村里得到管家的提点为的是那救济金来填饱肚子。
上贪下效,沆瀣一气。
保长族长为的是多克扣些,村民为的是多分得一些,不管是“礼义廉耻堂”还是“李忆莲祠堂”,口号就得响应,因为口号的背后就是利益的收获。
李忆莲这一形象让我想到了《白鹿原》里的田小娥,受到封建思想的迫害,她们仅仅是想要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且她们有这权利,却受到当时愚昧落后的思想所迫害。
而当看到那一幕李忆莲被那些村妇揪着头发打的时候又让我联想到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广场上那一幕。
虽然的确这部电影不管在人物的厚度上的表现还是整部剧的展现都显得有些单薄,但是它还是有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展现出来尽管技术不是很炉火纯青。
《荒城纪》这部电影,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别具匠心。
它将背景设定在民国,却不像许多电影那样描述文人雅士的风花雪月,而是无情地展现了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民的愚昧无知。
整个故事就是因为某偏远小山村保长将“礼义廉耻堂”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为一个原本想要私定终身的寡妇建了个贞洁祠堂,由此引发的悲剧。
在我看来,《荒城纪》的“荒”,不只是饥荒,更是荒唐、荒诞。
这是一部文艺电影,导演借助影片想要传达很多思想。
我个人有这么几点思考,简单聊一聊:1.对封建思想的讽刺和批判民国新生活运动的出发点和提倡的内容多少是有一些进步意义的,但其本身是一场混乱的运动,就在于观点不统一、形式主义居多,就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用对民众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腐败、军事无能、财政危机、思想文化钳制的不满”。
这种封建思想是对五四运动“人的发现”的背离,在影片中突出体现在扼杀个人情感尤其是女性情感的自由追求上。
族长他们所提倡的“贞洁烈女”其实就是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体现。
2.对宗族思想文化的批判影片中,因为所谓的宗族思想和祭祀文化,族长、保长和村民们可以把一个普通的外姓村民李忆莲任意宰割,先将她神化,为她建祠堂,再因为她“大逆不道”对不起祖宗和神灵而残忍地烧死她,因为“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
这成了村民集体杀人的正当理由,而丝毫没有内疚感和罪恶感。
3.对所谓“国民性”的批判这部电影就如同看鲁迅先生的小说一样,把村民的那种“愚昧”“麻木”“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我要在“国民性”前加“所谓”二字呢,因为我倒不认为这种特点是中国人独有的,或许可以说是人性的阴暗面,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很容易被激发。
具体到影片,当族长宣布为李忆莲建祠堂时,有些村民起初还开玩笑般质疑说,祖宗还管谈恋爱这事吗?
随后不知道哪个村民幸灾乐祸地来了一句,“林硭娶不到李忆莲喽!
”村民们好似恍然大悟一般,都开始起哄、叫好。
这种心态其实很好理解,李忆莲是个漂亮的女人,喜欢她的村民一定不在少数,所谓自己得不到便希望别人也得不到,看到林硭不能娶李忆莲了,他们便觉得心理平衡了。
后来对李忆莲实施种种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没有一个村民制止这种行为。
4.思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影片中的村民,恐怕体现的不只是“国民劣根性”,因为他们已经从“旁观者”走向了“参与者”。
他们认为只要牺牲两位主人翁,村里的救济粮就能发的多一些,因此这是村子的整体利益,是正义的事业,于是站在了一起。
这就引申到一个问题,是否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随意牺牲个人的基本权利。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村民和保长、族长,到底在乎的是集体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呢?
保长、族长,显然存在贪污行为,林硭也对村民说过,大意是政府发了多少粮食,你们拿到手的又有多少,不去想想剩下的被谁占去了吗?
不过保长和族长又确实有为村子整体考虑,甚至保长牺牲自己的女儿,把她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换来全村的平安,当然也许也有为自己攀上高枝的考虑。
村民表面上是为了维护村子集体利益,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自己能多拿些粮食。
所以说,个人和集体是很难完全割裂开的,无限度地削弱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也会受损,反之亦然。
在平衡二者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都是不可剥夺的。
事实证明,保长也好,村民也好,最终没有因为牺牲了两位主人翁来获得根本的好处。
话又说回来,之所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会如此激烈,有它的时代背景。
如果村里不存在饥荒,如果没有那种封建思想,村民还会闲的没事干对李忆莲、林硭进行“迫害”吗?
5.揭露腐败问题片方号称“展现真实民国”,影片中多处可以体现对国民政府腐败和村民趋炎附势的讽刺:保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某妇女为了多拿点粮食,和保长上床;县长的管家来给村里发金条,金条装在箱子里,保长拿出一点放在桌子上作为给管家的好处,没想到管家轻描淡写地说:桌子上的金条给村里留下,箱子抬走带回去。
《荒城纪》这篇电影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不足: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稍显单薄;男女主人翁之间的感情刻画不够深入,主要停留在生理欲求方面,甚至最后男主人翁回忆,想的还是那些事。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总体来说,《荒城纪》是一部很难得的反思大于娱乐的文艺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要比看一部《变形金刚》式好莱坞大片心情沉重得多,却也回味得久。
本文首发自文学小溪微信公众号,欢迎热爱电影和文学的朋友关注,感谢
《荒城纪》的预告片出来了,不出所料,身边朋友尚未观影却都对其评价极高,似乎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更受时下年轻人的欢迎,这种把荒谬和痛苦杂糅进喜剧故事中的影片类型,恰巧是《荒城纪》的终极意义。
民国廿四年,山西渠县饥荒村,保长的女儿回家探亲,也顺带把“新生活运动”的风吹向了这座荒城里。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堂”在地域口音中混淆成了“李忆莲祠堂”,看似啼笑皆非的口误笑话,实则是女主李忆莲走向死亡的第一枪。
不同于多数电影里场景搭设得精致,《荒城纪》的画面始终像是刮着沙尘一般灰暗,预告片里能看出,唯一的几抹亮色,来自开篇敲鼓的鼓槌穗、保长从县城回村探亲的女儿、“礼义廉耻堂”牌匾上的红布、包裹银元的纸条、蒙住李忆莲双眼的红布和烧死李忆莲的篝火。
保长女儿和李忆莲的存在其实是相似的,保长女儿是县长的儿媳,穿着最好的绸衣,李忆莲是村里最美的寡妇,终究都逃不过时代巨变下,女性角色必然成为牺牲品的厄运。
建“礼义廉耻堂”的信息,是保长女儿传递给保长的,但她真的明白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吗?
新运在后期,将“礼义廉耻”的口号释为“牺牲自己的全部利益,全心全意奉献给国家”,把国家改成李村,李忆莲最后的牺牲也就说得通了。
影片的幽默度还是挺到位的,从预告片就能看出个大概,不论演员在口音语调上的夸张化,还是台词上小品化处理,从头至尾都透露着“黑色幽默”的既视感。
譬如族长“试睡”千年柏木做的棺材,他们期待死后能达到极乐之地,却也在人间作恶,为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饥饿,去迫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先神化她,以猪鼻的形象隐喻李忆莲的任人宰割,再烧死她,因为“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正是村民集体杀人最正当的理由。
整个荒城,都描绘着一出大写的悲剧。
最让人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驴得水》,可惜后者太过于舞台剧的风格,不知道是特色还是败笔。
其实最让我害怕的是李寡妇将死之际,全村人敲锣打鼓笑容满脸赶去点燃篝火的画面,山西地区还保持着明清风格的典型民居与“荒城”融为一体,再度增强了影片的时代代入感。
已经提前观看过影片的我善意提醒大家进影院观看,《荒城纪》有太多精彩,不宜再往下剧透,不论配乐还是画面,只有影院才有最好的呈现,也只有影院的呈现,在结尾“那一瞬”,才真正让你有会心一击的感觉。
题材让人眼前一亮,只是功力差点火候
谐音梗玩到李诞发脾气
不能细想……
鼓励鼓励。美术抢眼,演员本分,导演有野心。不太喜欢结局,感觉有些潦草,男主拿起枪,依旧有一点孱弱。不过话说回来我一直以为结尾会让男主去参加革命(讪笑脸)。节奏需要加快。
作为导演处女作,不错!斯琴高娃、高军的戏不多,精彩!全片舞台味过浓,镜头运用比较呆板,演员表演也是戏剧腔十足,不够自然。故事整体还算耐看,暗讽意味强烈。看看如此荒诞、贫困的社会,难怪红色革命能够成功。
寓言式的故事,觉得环境塑造的不够好。想荒诞,但很无趣。升格太多,特殊角度太多,没有整体观念,配乐不喜欢。导演音轨也是没内容……
喜剧的表层下,实则是吃人的现实。看似荒诞,实则讽刺,于古于今,人性皆如此。
做作的慢镜头,故作玄虚的故事,电视剧镜头感十足。
剧本垃圾, 节奏凌乱, 糟蹋了一锅汤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开头挺有意思,但是导演真的不大行。乱用音乐,整体音乐不伦不类的。后面已经看不下去了
发生在山西小城的荒诞故事
民国24年,山西农村,日军尚未压境,红军也未长征,没有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国破家亡的悲情,有的只是封建礼教的愚昧和人吃人的黑暗。为了救济粮和大洋,抢地、杀人都可以“合法化”,殊不知机关算尽太聪明,不如上头一句话,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整个电影从头到尾都穿插着旧社会农村的封建愚昧无知
荒诞不经荒谬绝伦荒诞无稽,在笑声中透露着无奈和悲哀,上面的政策(先不论好坏)到了下面演变成各种千奇百怪的怪现象。由古观今,想当然也。
没文化真可怕,平凡的普通人在乱世难有自我发声,仅是他人手中重复利用的棋子,生逢乱世何言其他呢。
够荒诞的。那时候的人真愚昧,其实现在都有一些这样的人吧。
差点就错过了这部好片,论好好宣传和发行的重要性。黑色幽默、戏谑讽刺,有点“白鹿原”的意思,近代初期城市和农村一个天一个地,农村处于半开化状态,封建残余严重、民智未启,所有的恶与刁、欺上瞒下终究不过是人性自私所致,越悲苦的年代越艰难的处境里人性之私更加明显;配乐不好,过于抒情。
用太多匠气般的技巧把一个完整的故事肢解得七零八落,故事都讲不好,还是别拍电影了
杀生+驴得水,荒诞讽刺的手法表现国民劣根性,有点像鲁迅的小说,但总体过犹不及。从李忆莲到林硭再到大管家,还有一众村民,愚昧、腐朽、盲从等人性元素,再加上针砭时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后哪方面都不深刻,还是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