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霍金的了解,世上笼统讲分三种人:1. 知道他写过《时间简史》,知道他有残疾,知道他现在说话像机器人;2. 读过《时间简史》,或者对他的理论物理有过更多掌握的人;3. 以为他写了韦小宝的人。
如果你是1或3,在《万物理论》里面你会看到很多关于他的“新鲜”故事;而如果你2,那么电影呈现给你的故事不会比你维基百科一下就能习得的多多少。
但无论熟知与否,你都会喜欢当这些人和事被搬到荧幕上时所产生的活泼感。
《万物理论》讲的是Hawking从剑桥到晚年的经历,着重描绘了他和家人(尤其是妻子Jane)如何抵御ALS(冰桶挑战都没白玩吧)疾病摧残的故事,外壳是一部励志片,而实心却是一部很人性的感情片。
来自最顶尖理科领域的坚定无神论者Hawking,在一个趴体上遇到了学习西班牙语/法语的虔诚国教教徒Jane,彼此吸引,又互相启发,一段故事就此展开。
影片开始几分钟后,我们便开始看到Hawking身体发生变化的一些症状,捡起笔的手指姿态、不小心打翻咖啡、差点赶不上火车,等等,直到他跌倒在校园之中,终于被诊断为患有Motor Neutron Disease (运动神经元疾病,又称Lou Gehrig's Disease),其症状之一就是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告诉他只剩下两年的寿命。
Hawking 随后郁闷了一阵,是Jane的坚定不移使得Hawking一直撑下去,不仅拿到博士,还放了死神的鸽子。
我觉得Jane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片尾看到电影剧本是根据Jane写的书所作,大呼怪不得呢。
整部影片最摄人的部分就是Jane在照顾Hawking以及几个孩子的时候的辛苦和自我挣扎,随着年月的积累而产生的心理纠葛,Felicity Jones给出了非常醒目的表演,Jane的强大和感性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唯一不足的是,在传记里的每一个阶段,Jones看上去都比Jane应该在的年龄小10岁。
此部电影最大亮点就是表演了,除了Felicity Jones,饰演Hawking的男主角Eddie Redmayne也非常强悍,至今仍在很多人心目中最配奥奖提名的名单上靠前。
Redmayne在拍摄中一直在靠一名舞蹈家指点,得以将Hawking在不同身体条件下的不同运动姿势表现得栩栩如生,更令人佩服的是电影是按照场景、而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拍的,说明Redmayne在拍摄过程中(尤其是剑桥的戏)有时要反复转变自己的形态和姿势。
不仅是体态上,对于Hawking的表情、脸部肌肉的走势、甚至不同阶段中不同的发声方式,Redmayne都表演得非常好。
随着电影的前进和Hawking病情的恶化,观众看到这个科学伟人从年少青松到盘曲于轮椅中的过渡,这是非常心疼和心碎的。
但同时,Hawking从头到尾都非常的幽默,很多台词都让人破声而笑。
今年确实是Redmayne被提名的大好时机。
(有几个人不出意外的话,是定了:Michael Keaton,Eddie Redmayne,Steve Carell,Benidict Cumberbatch, 我所期待的得奖者是Michael Keaton,或 Jake Gyllenhaal)人物之外,导演和摄影在电影中采用的色彩也非常漂亮,算是电影的又一亮点。
这部电影拍得真的是很炫目。
不过,对我来讲,电影对于Hawking个人的成就表现得太局限,只是通过一些人生中最顶峰的场面加上音乐效果做出了势头,却没有真正的开发Hawking科研上的突破以及与之相关的抗争。
到头来,这部电影作为传记体裁,还是略显平庸,如果剧本给了Aaron Sorkin之类的人写,或许就会提高一个层次。
但总体上,电影没有一刻让人无聊,感情特别充沛,两小时出头的片长也很适当,在最后我的感觉还是非常温暖的。
电影本身、剧本、两名主角的表演、甚至配乐都有很大的机会被提名奥斯卡。
可能是因为身在伦敦,也可能是因为最近的虚度光阴。
这部片子在看的过程中没有把它当作电影,所以自然我也不算是在写影评。
看完后眼噙热泪,思绪很乱。
片中霍金在患病后定下了自己两年寿命的毕业选题为“Time”(很怪我会被这个戳到…)我很想记下我对于时间的感受。
我不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我总觉得我的人生在为未来买单。
我人生的大多数决定都是逆感受而行,也是这个原因。
我会无时无刻考虑未来的我会怎么想,会希望当下的我做什么判断。
而当霍金得知两年寿命仍坚持研究,并定下时间选题的时候,我很震撼,我确实很震撼。
而当简在得知霍金患病后仍然坚持结婚,我也很震撼,真的很震撼。
爱情的美好我们都清楚,就像成功的道理大家心知肚明一样,但谁能履行呢?
或许我可以依旧陪伴我的爱人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但我做不到义无反顾的结婚、生子吗。
其中原因很简单,我没有勇气承诺未来。
而我的思考立场让我的生活更充实紧凑了吗?
并没有。
思考未来的同时,也让我把更多任务推给它。
我总拖延着任务,期待未来的自己能给出答案。
我似乎身处当下,但活在未来。
所以焦虑且无成的原因很简单,我彻底地避开了能让我开心、充实、健康的生活立场。
我认为自己的人生还长,我还有青春可以挥霍的同时又总是因思考未来而焦虑。
假设到了生命的末尾,又大概会因为所生时日无多而放弃继续追求。
为什么我在觉得自己没有研究方向的时候没有去继续探索?
为什么我要放弃当下的感受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未来?
为什么不敢爱不敢恨?
为什么我在我最好的年纪要去因为未来而放弃与喜欢的人感受秋天?
深意总迟解,将爱却晚秋。
告訴了泳媽我要看霍金和他前妻的那些事兒時,忍不住問了一下幾乎不問科學界世事的泳媽——你知道誰是霍金嗎?
然後泳媽說知道,就是那冰桶的事兒嘛,然後我擺了一下那經典的霍金style的pose,等她確認地說自己真的知道以後,泳媽留給我一句觀影前的鋪墊——那病都能扛到現在(原句是:他不是到現在還沒死嗎?
),愛情的力量不小啊!
今早吃早餐的時候,泳媽又提起了我昨天看過的這片,劈頭第一句便是——怎麼樣,有被愛情打動的感覺嗎?
然後我跟她說,是的,有,但這畢竟是前妻寫的回憶錄改編的,所以你可想而知這故事最後並不是我們假定的那樣的(話說我真沒認真看海報,甭說是看簡介了),也就是這並不是什麼完滿的大團圓結局。
可是,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期待并且強求這所有愛情經歷都得有個看似完滿的大團圓結局?
好像男一號和女一號、王子和公主終究還是要在一起,故事才能告終,才算落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那麼,這個句點是什麼?
真的是婚姻嗎?
我想我有一本可以被泳媽列為禁書的小書,高茲的Lettre à D——Histoire d’unamour(中文名譯作《致D,情史》,簡直就是亂翻譯),寫的就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愛情故事,可是作為薩特的學生的高茲,擁有這麼一個可以被後人娓娓道來的愛情故事的人,卻清晰地意識到了一個,并在書裡寫下了的能讓尋常人都絕望的結論——“我們可以有很多很多种美麗的相遇,也可以有很多很多种看似美麗的磨難,我們就是無法有色彩絢麗的結局。
愛情的結局無論是平淡的幸福還是永遠成爲回憶的中斷,都不能夠成爲可以綻放的詩篇,都經不起追問,都推擋不了瑣碎和卑微的現實。
”這在霍金解釋那宇宙是從黑洞中來,也終將毀滅成為另一個黑洞時,突然從我大腦迴路中浮現的一句話,是啊,愛情到底是怎麼來的?
根本沒有個考究的點,因為房子、票子、車子而來的並不是愛情,就像當時Jane和霍金看對眼,就在那電光火石的剎那之間,突兀得毫無來由,根本無從考究。
一切源於虛空,又終將回歸到虛空。
想必很多人未必願意為了這樣的結局奮鬥,但仍然可能會有很多人或許會讚賞或者欽佩Jane明知道霍金得病了,還要堅持嫁給他照顧他,陪著他完成他的博士論文,奉獻了幾乎全部的青春的做法。
這樣的付出,沒如果有足夠的愛戀,是不足以維持的。
所以當二人要分離前,Jane流著淚對著霍金說“I Loved you”的時候,霍金在面對老爸那關於要請傭人代替那個男的義務Helper的時候,霍金艱難地說出“We need ahelper”時,並不是什麼客套和溫情,而更可能是愛到情最深處,卻囿於現實的困局,我再也沒有辦法,以你需要的方式去繼續愛你,所以我需要幫忙,需要一個可以真的幫上忙的Helper。
為此我可以放下我的自尊和執著,然後明白,原來愛到底是成全而不是佔有。
Jane能寫出這樣的回憶錄,可想而知二人其實是因為愛而開始,也因為愛而結束,但凡存有丁點兒不滿和憤懣,哪怕後來遇到新的伴侶,這回憶錄都不可能寫得那麼柔軟和溫暖。
黑洞與黑洞之間,虛空和虛空之間的最可貴的,一直都是人的那份試圖描繪時間、逆轉時間的心情。
昨兒夜裡和朋友分享這片子,不忘提醒對方可以趁此機會約妹子去看并估計得成事,可還沒到入睡我便私自覺著要收回這句話,如果是同期的話,帶尋常妹子去看的話還得是《會撒嬌的女人最好命》之類的,霍金這片子必然會粉碎尋常妹子那單細胞的愛情觀,而那離場時會跟你說著Jane怎麼不該,霍金後來也怎麼不該的妹子,也會糟蹋你對她的全部印象。
但如果你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我便可以再次收回這句話,因為你們倆也可算是蠻合的呀!
兩人在一起,最根本其實不就是兩人的愛情觀合嗎?
情投意合,創造這成語的古人,其實早已知道這個道理,只不過是我們在能夠三人成虎的社會里,放棄了追尋這樣的perfect match,理所當然的覺著,門當戶對才是最好的。
門當戶對起碼有個伴兒啊,可Perfect match可能窮一輩子找不著,畢竟很多人都不是個甘願為愛情犯傻的傻子。
做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孤獨地皺著眉看著別人喝醉了傻乎乎地笑著,還能穩得住自己不去一同舉起酒杯,從來不是一件易事。
有時候,甚至連我都會懷疑,到底這世上,誰才是真的傻子?
要做自己,要走自己的路,你真以為說走就走說做就做啊,別鬧了。
Jane:You haven't said why you don't believe in God.简:你还没说自己为什么不信上帝。
Stephen:A physicist can't allow his calculations to be muddled by a belief in a supernatural creator.斯蒂文:物理学家的研究不能受超自然的创世主影响。
Jane:If you don't get up and play a game with me I won't come back here again...ever. 简:你要是不站起来跟我打一场,我就不回来了,永远不回来了。
Jane:I want us to be together,for as long as we've got,and if that's not very long then,well,that's just how it is...it'll have to do.简:我要和你在一起,有多久就是多久,时间不长的话,也没事,两年也够。
Stephen:What is the nature of time?
Will it ever come to an end?
Can we go back in time?
Some day these answers may seem as obvious to us as the Earth orbiting the sun,or perhaps as ridiculous as a tower of tortoises.Only time whatever that may be,will tell. 斯蒂文: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时间有没有尽头?
我们能不能回到过去?
也许未来这些问题会变得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平常,抑或如乌龟塔般荒谬,不管它是什么,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
霍金和Jane的故事。
整个电影没有哭。
只是有点湿了眼角。
电影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分开的Jane和霍金,站在花园里,所有的画面开始往后旋转,回到他们相遇的最初,在那个聚会,人来人往之间,他看到她。
人群中那一眼,他对着她温暖地笑了。
无论岁月如何改变,到了很久很久的以后,他的笑容一如既往的温暖。
也许就是这样的温暖让我没有流下眼泪来。
他的坚强和独特的幽默,即使在灰暗的日子里,也能乐观的嘲讽。
我们都不完美。
所谓的誓言,在时间面前,都会被消磨殆尽。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定谁对谁错的。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所谓无常。
在当下,能做的只有诚实地生活着。
到来的,迎接。
离开的,放手。
无论如何,希望我们都能幸福。
《万物理论》是斯蒂芬·霍金的个人传记电影,也可以看成是霍金与第一任妻子简之间的爱情婚姻故事。
那些有笑有泪的生活片段如同一首隽永的诗,在时间的扉页上刻下一行清晰的字:关于时间的故事。
年轻的霍金才华横溢,青春飞扬。
高材生们都做不出的物理难题,他信手拈来的涂鸦就能答对90%,出类拔萃的他立即被教授指定为学术助手。
在教授为他开启的实验室里,他专注地看着那些貌似不起眼的设备仪器,和那块擦不干净的黑板,仿佛能触摸到伟大的前辈们滞留在上面的灵感,他希望在它们的身上终有一日,也镂刻下自己的名字。
那一刻,他的神情与一个对着佛祖顶礼膜拜的信徒一般,既有一种在真理面前臣服的虔诚,又饱含贴近真相的喜悦,那是他的圣殿,是他毕生的信仰所在。
那时的他像每一个剑桥精英一样,傲气帅气,骑着自行车飞也似地穿梭在校园里,在泰晤士河上为自己的皮划艇队担任舵手,激情地喊着“row,row……”,向着自己向往的终点加速,仿佛看到自己的一生都将是那样的意气风发。
然后,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简。
学艺术的简和学理学的霍金,很难想象俩人可以有共同的话题,可命运是神奇的,简不曾觉得宇宙理论无聊,霍金也不觉得文学艺术矫情,两人用自己的语言说着对方的话题,竟是惊人的默契和心有灵犀。
仿佛两颗星辰的交汇,璀璨的夜空下,一个信科学的人和一个信上帝的人就这样相爱了。
事业和爱情的圆满让生活在那一刹那显得过于丰润,终逃不开物极必反的诅咒。
一心探寻宇宙时间奥秘的霍金突然行动失衡,运动神经元病夺走了他的希望和未来,医生宣布他只剩两年的生命,当时他21岁。
突如其来的宣判差点摧垮他的意志,幸而除了自己的坚强,还有简的爱情给他滋养。
简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决嫁给了霍金,甘心情愿承担起了照顾霍金的义务。
哪怕只有短短的两年,她也誓要陪他一起走完最后的旅程。
俩人之间的爱让他们无所畏惧,终于让死神也不禁退避三舍,忘了敲门的时间。
上天夺走了霍金的身体,却留给他一颗充满智慧的头颅。
病魔一寸寸侵蚀着他的运动神经,连吃饭吞咽都变得愈发困难,但他的思维却以千百光年每秒的速度向着宇宙最深邃的奇点飞驰,向着时间的起源漂移。
他没有因自己怪异的躯体而自卑,更没有沉浸在来日无多的感叹中,他只是畅快地在理学的海洋中劈波斩浪,理性和灵感是他的浆,对真理的渴求是他的舵手,前方是宇宙万物诞生之初的那片鸿蒙,那个未知在想象中如浩瀚星空般美轮美奂,那里是他以及我们所有人生命的原始,天地的开端。
疾病不肯放弃对他的折磨,直至切开了他的喉管,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哪怕每爬一级台阶都要竭尽全力,他也始终对命运保持微笑。
他说“虽然我行动不便,说话需要机器的帮助,但是我的思想是自由的”他还说“不管生活看上去多么糟糕,总有你能够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成功。
只要有生命在,就有希望在。
”五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活着,并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成了一个对人类历史有重大贡献的20世纪最重要的人。
在众人虚度光阴的浑浑噩噩里,他与上帝、与爱因斯坦、与普朗克进行着孤独的对话,寻找着上帝的声音,寻找着时间的真谛。
他把他一生的时间都交给了时间(研究),他的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理论将人类向着无限神秘的宇宙起源、时间真相又推近了一步。
科学的终极是宗教,但不是常人理解的宗教,宇宙万物的运行自有其内在的律动,当人类开启智慧的大门,就能感受到那和谐的共振,宛如神谕。
《超体》里面露西说:“支配一切的只有时间,只有时间能够证明一切的存在。
”霍金说:“时间从何而始,从何而终,只有时间给我们答案。
”忘了在哪里看到,说完美不是还能不断地增加什么,而是再也不能减去什么,就如同在旁人的欢笑声里,霍金拿不起一个小小的汤勺,但他依然是完美的一样,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切繁华都将腐朽,只有时间不朽,只有时间是唯一不可或缺的存在,时间才是最完美的。
1.霍金和简一见钟情【当然不是啦,简先喜欢上的,而且两个人是小学校友,派对上并非初遇,至少对简来说是的。
】2.他们俩是同窗(有的简介里有写)【简连剑桥牛津都没考上.】3.初遇时简给了霍金号码【霍金也给了自己的】4.五月舞会上最后霍金回应了简的舞蹈【没有……霍金拒绝跳舞】5.简直到霍金被诊断出只剩两年寿命时才知道他得病【简在和霍金认识后不久就知道了,只是没挑明,她私底下为霍金的病做了许多功课。
简的朋友戴安娜(片中开头带简去派对的那个)的哥哥和霍金是好喷油】6.简在第一次去霍金家时遭到了讽刺和刁难【嗯……关于圣洁的讨论是在订婚之后的,当时简很受伤,霍金和她说“别放在心上”】7.霍金在看歌剧时出事,简那边一行人立刻赶了过去【只有简去了,途中还经历了蒂莫西因护照问题被扣在了野营当地,罗伯特出航翻船等等事,护士还讽刺简到底多久没看过丈夫了,简回了一句一周前】8.乔纳森教罗伯特弹钢琴【生活中另有其人,但是简没说是谁】剩下的细节慢慢补……这种细节有人会认为我多事,但我觉得有的点改动了对人物塑造还是有点影响的
“教导我们吧,上帝,做您的奴仆,就像您应得的一样,奉献而不计较付出多少。
”电影《万物理论》是根据Jane Hawking的传记《音乐移动群星》和《飞向无限》改编的。
讲述了Stephen和首任妻子从相遇到相识相知最后到相离的故事。
电影有许多的细枝末节很有意思,导演很好的运用镜头体现了这一点。
不论是Hawking在火车上往咖啡里倒牛奶,还是Jane到剑桥找Hawking时上楼梯那一段,抑或是Brian在酒吧里用咖啡画画,都在以很特殊的方式在这部爱情片体现Hawking的理论。
暖色调是这部爱情传记片的色彩基调。
暖色使这部充满了伤感的片子多了几分温暖。
电影里的极简主义配乐总是十分适时地出现,推动剧情,代表了人物心境,比如Jane在离婚之后去找乔纳森那一段,象征着Jane的新生活,Jane的重生。
电影虽然是根据Jane的传记改编的,但是电影视角却一分为二,前半段为Hawking视角,后半段为Jane视角,这让本身单薄的剧本有些张力不够,尤其是Jane的视角,有了许多的漏洞。
Jane和Hawking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影片中多次讲述了他们的分歧,从一开始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的,英国教会教徒和无神论者,再到后来Hawking一家人餐桌上的刁难,跳舞与不跳舞,去Hawking父母家过周末时关于医生的分歧。
当时为了更加了解剧情我买了原著来看,两个人的分歧不止这些,Hawking看不起Jane的朋友,看不起Jane所爱的芭蕾舞剧,Jane带Hawking去见她的导师,Hawking却批判Jane的专业,包括婚后的种种。
在这段感情的开始,Jane在包容Hawking,而在后半段,是Hawking在包容Jane(电影里的)。
这也刚好体现了爱包容科学这一点。
【 电影里有两段照应,一段是Jane在找Hawking时说的“your glasses are always dirty”和后来去见女王时Jane再度说“your glasses are always dirty.”再一段,是Hawking两次的捡笔(不过第二次是想象中的)。
也正是这两段,体现了时过境迁之后,即使两个人没有在一起了,但是本质还是一样的,Jane还是那个Jane,Hawking也是。
只是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活。
其实这段感情不能说是谁对谁错,只是沧海桑田,世事无常。
】【 电影里有一段“Daisy,Daisy,Give me your answer do”,这段出自《Daisy Bell》,是一首对一见钟情的的爱人的情诗,但是在这时Jane和Hawking已经结婚了,所以无论如何都不会是给Jane的,换句话说,这代表着Hawking开始出轨了,他爱上了热情美丽的Elaine。
】对于Jane和Hawking的人物塑造,导演希望用细节表达角色的性格。
Hawking本人的自大,在片中有三处较为明显的体现,一次是请Jane去打球,再一次是在去剑桥面对教授们时的那句“what’s wrong with me,professor?
”片中有一段是Hawking向Jane道谢的场景,这是对Hawking的自大的又一解释,Hawking向Jane道谢时Jane的感动,可见Hawking是一个很少道谢的人。
但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明显的诠释。
而Jane的形象刻画得会比Hawking好一点点,至少把Jane的坚持写了出来,但是弱化了信仰对Jane的作用。
而Jane的刻画更多集中于她对hawking的爱。
比如说在五月舞会上Jane向hawking说她所了解的科学理论,Jane在饭桌上讨论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她愿意去了解她所不知道的领域,只因为hawking,以及与Frank的谈话,在气管手术之前和医生的谈话等等。
饭桌上的那段hawking眼中满满的自豪感,以及两人的合作无间,是这段感情的有力见证。
虽然人物塑造相对来说有点扁平,但演员菲丽希缇•琼斯和埃迪•雷德梅恩的表演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
Eddie的表演难度高于Felicity是毫无疑问的。
Felicity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不论是在剑桥攻读博士时的肆意张扬,还是后来被诊断有ALS之后的表演,都十分出彩,所以不多说了。
也因此我个人比较注重Felicity的表演。
Jane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她的信仰与爱情支撑着她去爱Hawking,去支持Hawking,可是却被生活所消磨,一切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Jane很喜欢旅行,她对她的学业有追求,但是为了Hawking她做出了退让,但是她有她的底线。
“we are not a normal family.”“your mother is angry with me.”这一段当中,有Jane的崩溃,也有Hawking的心酸。
爱情终究敌不过琐碎的生活。
好像扯太远了。
Felicity很出色地演绎了这个人物,她的表演很有层次,有三段表演很打动我,一段是看Hawking打球时哀伤,一段是车中的崩溃,一段是和Hawking的决裂。
而Eddie的表演打动我的地方则是Hawking告知Jane他可以接受出轨,刚做完气管手术时在医院的挣扎,以及和Jane的决裂。
雀斑的表演难度更多体现在身体上,菲总则是心理上,不得不说,演员们都不容易。
很多人觉得电影趋于流水账,但其实电影已经去掉了很多的细节,流水账的部分在于两个视角的过渡部分也就是中间段,如果电影后半段更多地加入家人视角(比如三个孩子,原著中孩子们的笔墨很多)而不是专注二人的感情变化,或许电影会更加饱满。
有人觉得电影的名字《万物理论》太大了,其实导演想表达的万物理论就是“爱”。
Jane对Hawking的爱,Hawking对Jane的爱,Hawking对科学的爱,对Elaine的爱,以及Jane对理想的爱,对Johansson的爱,以及双方对孩子的爱。
爱可以包容万物,包括Jane对科学的耳濡目染,hawking最后在时间简史里对上帝的认可。
在电影的最后,时间回转,一切定格在这段感情的起点,正如Hawking的理论。
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是对这段感情的最好诠释。
PS.电影的两个主角为了这次的表演也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开拍前两个人一直在搜集资料,去见了各自扮演的角色,雀斑要化妆,半程要撅嘴说话,菲总也为了这个角色特意请了三个教练学跳舞学形体,学Jane的说话方式(演员本人的声音没电影里那么细)。
拍一部传记电影的好处在于, 这个主人公的经历本身就有吸引观众的魅力,比如今年的《模仿游戏》和《万物理论》, 图灵和霍金都必需是传奇,让人想知道传奇背后的故事。
然而传记电影也不免让人惦记着与事实是否相符,局限于已有的故事线而不能完美的发挥。
《万物定理》中男女贡献了值得分一个小金人的优秀表演,在两人的演技上都该给五星。
若要说整个电影的剧情缺憾大概真的是因为人生不比歌谣。
虽然一开始是冲着小雀斑演霍金而来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却得承认这部片的主角是简霍金。
看了别的影评才知道这是根据简的回忆录改编的,难怪在简的心理活动上多有着墨。
前半段故事中两人的相遇相爱直到结婚这一段对我而言不是很有说服力:斯蒂芬爱上简合情合理,她如此美丽又纯真,反过来简在哪里被斯蒂芬吸引就很难说服我。
观众们当然明白无论如何美丽的姑娘在风华正茂的天才霍金面前很容易被智商碾压到奉若神明,可是总觉得导演给出的片段不够让人眩晕,若要有估计是斯蒂芬的室友被九道题镇住之后更该两眼桃心地爱上他。
婚后的生活描述就生动详实得多,考虑到这是简的回忆,让人不免觉得在简的记忆中,婚后的记忆,相守也好痛哭也好,比相爱期间的美好记忆要多得多。
从一开始抱着两年寿命的期待而珍惜的新婚生活,两个孩子的降生,霍金学术的成功(我最喜欢简偷偷坐在后排听,一边紧张不知所措,一边学别的教授们把手撑着下巴的细节),如果霍金死在此时,那就好像泰坦尼克号的结局,一曲悲歌。
好在他没死,可惜他没死,他只是慢慢地枯萎了。
这里的小雀斑简直演技照亮了宇宙,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演到被疾病捆住手脚,只靠表情和眼神传达情绪的角色,他演的如此完美以至于看了一半之后我就不记得小雀斑该长什么样了。
而简的戏份,虽然不像演渐冻人那样一眼看得出挑战,但是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照料孩子与丈夫的时候她既像妻子又像母亲,料理了整个家庭。
被杂事纷扰得不能学习的时候,独自在树林里哭泣的时候,开车崩溃之后又感到歉疚的时候,这个角色是复杂的,演员把每一个角度都诠释到位了。
观众们都懂,爱和崇拜都会在痛苦的琐事中消耗的,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已然如此,在“我们不是正常家庭”的生活中只会更快更折磨人。
故事到乔纳森出场的部分已经让我觉得难受了,感谢演员精湛的演技让我如此入戏。
这一段的剧情,有一种把伤口扒开给我看的感觉,哪怕我有的没的听说过霍金婚姻八卦,看他看着乔纳森和自己老婆孩子嬉戏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心里瘆的慌。
这一种难受无处表达,明明是看得见的情愫和暧昧,却也不能怪简,也不能怪斯蒂芬,甚至不能怪掺合进来却又发乎情止乎礼的乔纳森。
为了回应观众的难受和亲属(以及观众)的疑惑,简借着回忆录和电影强调了孩子是斯蒂芬的,并且是她在斯蒂芬命悬一线的果断而坚决地要求抢救才避免了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哪怕在她和乔纳森最暧昧的野营桥段(我都不知道电影是不是暗示了他们两睡了)她还是坚持挽救了斯蒂芬残疾的生命。
两处最大的泪点是一是失声后的斯蒂芬坐在窗边。
医生曾对他说,大脑不受影响,但是终有一天人们无法知道你在想什么。
他未曾因为肌肉的失调而绝望,但是一个脑中装着宇宙的科学家,若不能表达思想,真的会恐慌。
而简找到了笨方法,她举着拼写板颤抖的手和坚定的泪眼我绝不会忘记。
另一处一直到最后的最后,她说“我爱过你,我尽力了”,斯蒂芬和我都落泪了。
“医生说两年,我们却有了如此多年”。
活这么多年是幸运,然而撑这么多年又何尝不是煎熬。
最后一个令我动容的片段是,当有人问起霍金生活的哲理,他的脑子幻想自己站起来捡了一支笔。
当镜头回到现实,他说:“显然我们只是灵长类动物的高级品种,生活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而它在绕着一个很普通的恒星公转。
在它的外边缘,它只是千万亿个星系中的一个。
但是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一直渴望了解世界潜在的自然法则,应该有什么很特别的关于宇宙的边界情况。
还有什么比没有边界更特别的吗。
人的努力应该是没有边界的。
我们千差万别,不管生活看上去多糟,总有你能够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成功。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我一般期待的爱情故事是说道热恋便是结局,无论是以身殉情或是happy ever after。
可是传记电影里的爱情,或者说,一段爱情的传记,有开始也有结束:爱的时候不顾生死,爱过之后潸然放手,这可能是人生不比歌谣的某个版本的诠释。
印象最深的两场戏,一个是霍金在病初期,应简的要求打槌球的景象。
彼时霍金的腿已经及其不自然了,但是他只是不做声,奋力奔走在各个球门之间,使劲地击打着球,男主传神的动作,和细腻的表情,把那个时候的霍金演绎得就像一个在风中飘摇随时会轰然而倒的枯木一样了,别说女主了,我都看得心生怜惜恨不得扑上抱住他!
第二场,是霍金在家里和朋友们摆酒庆祝的时候,霍金看见妻子和朋友们的欢快场景,反而心生寂寥,转身上楼,其间霍金是用躺在楼梯上,用胳膊撑着自己的身体,一步一步爬上楼梯的,他从楼梯的栅栏间,窥见饭厅里妻子和朋友们的欢愉,就像看着另一个世界的人一样,而抬起头向上看,又看见懵懂的儿子站在另一个栅栏后面呆呆的望着他,霍金这时候不禁流下了泪水,嘴上说着OK,但是心里的凄苦溢于言表,这一段戏是我最喜欢的,非常精准的表现出了霍金的那一段生活状态,不就正像一个被栅栏与世界隔离起来的孤单的人吗?
不过还好他有一个妻子,一个伟大的妻子。
什么时候可以出个女传记片 烦死这些直男癌
恶俗爱情片,差评!
颁奖季的第一部,本来只是为了小雀斑,没想到被其演技惊艳到。。从发病开始就一直开挂,一直挺过剧终。最后两分钟很有新意,加分不少,差点泪奔~
这个解释物理概念才像是有认真去理解过嘛。Redmayne演技超神了,Jones也棒。"I have loved you. I did my best." 再浪漫也无可奈何了。
柔和,唯美,细腻,宛如油画,剧情无非是霍金生平的一揽子事,镜头每一个都像是加了滤镜美颜过
I have loved you, I did my best. 是这部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所以现实世界里他们确实又复婚了!真是印证了那句话,是你的终归是你的。
一个敢忽悠,一群愿相信
我无法不爱上这样的女人,无法不爱上这样的一份情感。或许是在讲霍金,我却知道了简的故事,他们之间的情愫是多么的令人动容。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4.0 雷德梅恩如果能凭此片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他的表演把一部笼统的以家庭和爱情为核心的传记片,拉到本年度可被人记住的电影的行列。该片除了细节上非常下功夫,但色彩调和方面没有控制好度是本片最大的缺点,too over.
7.3 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很明显就是爱是解答万物理论的唯一方程式,那么这部本应该聚焦霍金的传记电影也便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一部爱情情节剧,但这部情节剧的主线却是被拍成了流水账的霍金生平,所以到最后我们看到的是这么一部晦涩情节剧和扁平传记片的杂糅。
演技一分,摄影一分。
完全就是爱情片了,跟“万物理论”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当然如果要说万物的理论就是爱的话。。),就算接受了这个设定,剧作也太过中二了吧?画面音乐再精致,人物全部都是扁平的,把霍金换成任何普通人故事不会有不同。小雀斑挺不错,但也就看看他了
历史只记得伟大与传奇,电影却偏爱日常和琐碎
爱与真理,都是值得追寻一生的谜题。
一部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电影。在模凌两可的信仰问题和自说自话的浪漫爱情之间,霍金这个本剧最该被描写的人物,变得模糊不清。要真拍传统英式婚姻伦理剧,还是请萨姆·门德斯算了。平庸偏下,3分。
#华数# 3.0 分。演技是好的,故事理论上关于霍金,而真正主角是简。微妙之处似乎有隐现但是又没展开,是在可以包装一段感人的关系么?
平庸,乏味。
演技给满分
7.9分,所以说我并不喜欢看那些名人事迹改编的励志片。伟大的是名人本身,而不是改编名人事迹的电影,本片导演名不见经传,其作品除了改编自霍金的这部电影其他的大多在5,6分徘徊,想想导演沾了霍金多少光。电影拍的中规中矩,但霍金名头一出,就能有8分保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