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Francofonia,攻占罗浮宫(台),罗浮宫法国疯(港),占领下的卢浮宫,战火中的卢浮宫,Francofonia, le Louvre sous l'Occupation,Francofonia: Le Louvre Under German Occupation

主演:路易多·德·朗克桑,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本杰明·乌策拉特,文森特·内梅斯,约翰娜·科塔兹·阿尔特斯,安德烈·切尔帕洛维,让·克洛德·希尔,皮特·罗特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荷兰语言:俄语,法语,德语,英语年份:2015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剧照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1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2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3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4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5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6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13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14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15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16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17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18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19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剧照 NO.20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剧情介绍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俄罗斯电影大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自2011年凭借《浮士德》擒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之后就一直在筹备新作《占领下的卢浮宫》。此次索科洛夫将镜头对准巴黎卢浮宫,将时空拽回二战时期,探究纳粹占领下艺术与政治的内核关联。影片已入围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蛰伏四年,俄罗斯电影大师将再度携新作亮相水城,不知能否再夺大奖,但此次作为该片的世界首映,已足够吸引多方关注。 索科洛夫一向热衷于拍摄历史与权力题材电影,其代表作“权利四部曲”中的三部分别涉及:关于希特勒的《莫洛赫》、描写列宁的《遗忘列宁》以及有关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阳》。而作为艺术爱好者的索科洛夫对文化收藏宝库的博物馆也是情有独钟,早在其2002的名作《俄罗斯方舟》中就曾取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此次新作《占领下的卢浮宫》更是直接将镜头对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法国卢浮宫,定将上演一场有关艺术、政治与文化的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刘易斯探案第五季健身世界第三季芭比之圣诞颂歌看见恶魔金钱追杀令江南1970风月场第二季此时此地之间萨拉热窝事件这一刻,我要世界看见新琼森帮女巫不存在海豚的故事今天开始做魔王第三季命途狂奔小医生僵尸国度第三季双生炽爱真探秦先生美丽心灵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七季因法之名琅琊榜之风起长林马达加斯加大乐师.为爱配乐第三者吓吓朱莉误入青春老男人也疯狂校园大逃杀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长篇影评

 1 ) 冗长的跋涉

这类思辨型电影很容易丢失色香味,陷入干巴巴的分析和说教。

象征和隐喻是有的,但也皱皱巴巴,流于表面。

但我还是爱看它,它的有趣在于延续了俄罗斯对文明,对人类历史特有的凝视。

俄国人永远比欧洲其余各国人更关心热爱欧洲,他们的眼里永远遥望着一种宏大的欧洲历史命运,却并未在此过程中丢掉自身的独特性,反而神奇的淬炼出更加精纯的俄国民族特质。

从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莫不如此。

一面是大革命的自由空想,一面是铁与血的意志,欧洲乃至全世界将在这左右两种力量的拉扯下继续蹒跚而行。

 2 ) 巴黎留给我的一个念想

形式和内容都丰满无比,虽然我还是更喜欢爱森斯坦那种张扬的风格,索科洛夫这个有困点哇,好几个瞬间我都不知道自己在看啥了有点灵魂出窍了哎呦喂这种对反思人性的方式太有劲了,战争是反人类的,也是战争成就了卢浮宫,卢浮宫又变成了人类文明的某个标志,“任性”的纳粹高层都力求保护,造就了那个听上去很暖其实很讽刺的巴黎不设防,(想想之前不久的恐怖主义真的是愈加讽刺),加上导演是俄罗斯大卡,这种温吞水似运动长镜头背后的心境实在太让人想入非非。

小小的p.s.不晓得卢浮宫现在有没有中文讲解了,这和里面大量晃悠的中国人真的完全不对等,真心不晓得大妈爷叔们在看个什么我也只能听进去前一刻钟的英文讲解,之后完全在走马观花拼步数有中文讲解了必须再去一次逛两天够了不,就算巴黎再留给我一个念想吧。

 3 ) 卢浮宫

一部索科洛夫“玩尽花招”的高逼格违记录神片,突破了电影既定的常规框架,时虚时实的穿梭于过往与现实之间,甚至以一种超现实奇妙的还原手法将历史并入现实,利用丰富的素材和画幅变化,插入许多泛黄老旧的照片和影像追溯历史。

片中有两处极富创意的构思,并未现身的索科洛夫和走入卢浮宫的拿破仑游魂产生的对话和动作牵引,最后打破时空的间隔,直接和当年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交流并告知他们将来的人生走向和结局,让人眼前一亮。

索科洛夫带着讲解、探究和思辨意图的自言自语贯穿全片,对历史做了一个教科书般的实验普及,和见证人民陷入人间地狱的苏维埃俄国东宫的的悲惨命运比起来,逃过一劫的卢浮宫实属庆幸,历史作为前车之鉴,更能体会到自由!

平等!

友爱!

的意义和价值。

 4 ) 意识流伪纪录片?

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资料馆的缘故,观众席对这个片子的生理反应是差不多的。

开场大概到半个小时左右,我发现我困了,不停打哈欠,眼皮很沉。

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我对所谓的闷片抵抗力不差。

更令我惊讶的是,我周围的其它观众不知为什么,也同时在这个时间点上表现出了困意,真是惊人的巧合!

这个片子整体看下来,并不能说不好,如果非要形容我的心情,应该和这个片子的表现方式一样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复杂。

观众犯困是有情可原的。

我从资料馆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这个片子的定位,发现是“剧情片”,才明白他采用了所谓的“伪纪录片”的方式。

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这个取向导致了片中没有任何一丁点的戏剧元素,并且全片配以半死不死的旁白解说。

试图做反差感而故作幽默的地方也完全不好笑……但是,我必须说,观影体验从半小时之后——渐渐理解了导演究竟想干什么——之后,变得好了起来。

这个片子主要有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可以说毁誉参半。

首先,多种艺术手段杂糅。

影片本身就是一部与艺术品和博物馆有关的电影,据说导演本人还是个艺术品爱好者,这也不难理解他做出这样的导演选择。

片中大量出现绘画、资料影像、照片、伪纪录片、间离式的故事片,甚至还有影片最后的——影像艺术作品。

这种选择虽然服务于之后一个特点以及主题的表达,但总体上我认为弊大于利。

不断切换的画幅、高调度的光线和色彩设计、跳脱的调度,这些不仅很大程度影响了形式与风格上的整体性,也让影片节奏变得更难掌握——无论是对导演还是观众。

其次,也是本片最核心的概念——一种意识流的表现方式。

剧情片与纪录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剧情片通过艺术形象还原真实,本片跳脱了传统叙事、甚至是传统制式,希望得到的是一种意识、或者说思维的还原。

看到最后会发现,你找不到任何一条明显地叙述顺序,影片的时间夹杂在混乱的时空、表现形式和载体之中,节奏更难把握。

但是欣慰的是,导演在把握节奏上并没有太大的失衡,大多数不适感还是来源于形式的探索上。

电影大体呈现出统一的态势,把一个人(也许就是导演本人)在思考德军占领卢浮宫这件事情时的思维过程展现了出来。

这样,讲述的逻辑便退居其次——再者,逻辑清晰地描述二战的纪录片太多了——你将体会到那种由个人思维推进的呈现方式,看似东一句西一句的描述便由思维的一把手领导——情绪,所引领。

 5 ) 一场权利和艺术的对话:论博物馆的暴力掠夺

这部电影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围绕着德军占领的罗浮宫,通过导演、拿破仑、占领时期的法德军官以及罗浮宫里的鬼魅幽灵。

探讨着权利、政治和艺术的话题。

博物馆是典型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赤裸裸的权利产物。

世界知名的博物馆里的藏品大都通过巧取豪夺的非正当手段取得,台北故宫博物馆除外。

就如片中拿破仑的出现,罗浮宫的艺术珍品,也都是法兰西帝国的战争胜利品,所以德军纳粹没有大规模的掠夺罗浮宫,还要感谢那位爱好艺术的独裁者。

如果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的话,估计蒙娜丽莎的微笑就呈现在冬宫了。

 6 ) 艺术的破坏

对艺术无感,所以对这个电影也无感,快进看完。

期间,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作为入侵者的德军会保护卢浮宫?

为什么我中国人自己一直在破坏?

这恐怕是个相当宏大的问题,自忖回答不了。

就这样毫无考证地凭感觉随便说说吧,日后随着知识的丰富和的阅历的增加,也许会持续补充。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我不知道这个古是从何时开始),对艺术并不怎么重视,它属于不入流的技能,它属于“工”,位于士农工商之三,是混口饭吃的奇淫巧技。

家天下集权的政府和提倡的,没人会有兴趣去发展和研究,除非生活所迫。

所以,像阿房宫、北京的城墙、牌楼、故宫里面成堆的画等等,因为仇恨,因为熟视无睹,因为意识形态,就被恣意破坏。

第二,中国对“美”没有感觉,自古以来,绝大多数人一直在温饱线以下挣扎,无法读书,更别提艺术。

当不知道一件东西的美好时,为什么要保护它呢?

北京的城墙,代表的是封建社会,我们新中国要开放,城墙没有存在的必要。

诚然,作为“墙”的功能性,确实没有必要,但它是一件历史文物,承载着文化的意义。

如果城墙必须拆,那么皇宫是不是也应该拆?

它比城墙更加严重地代表封建帝国主义。

那里每天发生着勾心斗角的宫廷内斗,多么腐朽,为什么不拆皇宫?

你们为什么要住进去?

第三,与二类似,不是识字就能保护艺术。

有保护艺术意识的,需要相当高的欣赏水平,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梁思诚提出过要保护文物,还被无情地拒绝了。

 7 ) 《卢浮宫法国疯》里俄国人的哭声

这部有PPT嫌疑的电影是由俄国人压力山大古苏若夫拍的。

在电脑上只看了十几分钟然后开始昏昏欲睡。

他絮叨无比的旁白是最好的催眠曲。

不过这次在影院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他的前作《俄国方舟》还没看,据说这部电影与前作风格极类似。

导演一直坐在一间书屋里对着一台电脑或者一堆资料深沉地思考。

那艘装满了博物馆宝贝的船与他断断续续地联系着,那就是他思考的全部,文明的结晶人类智能的精华在暴虐凌乱的历史中何去何从?

他先请教俄罗斯的两位己经永远不会说话的文学大神列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契诃夫的那句话像预言一样贯穿全片:在浩瀚的大海上,一浪高过一浪,它们残酷无情,毫无悲悯。

这就是历史巨轮下的人类和他们创造的辉煌精美的文明共同的命运。

但是卢浮宫似乎成为了一个例外。

德国人占领巴黎后居然与法国的公务员合作,一起保护卢浮宫里的艺术品不被运往德国那些嗜血同时嗜好艺术的战争狂手中。

巴黎因为有卢浮宫而成其为巴黎。

站在凡尔赛宫的皇家寝卧前,法籍中国裔三代移民导游向我们介绍,从路易十四开始甚至更早,法国皇帝们就致力于创造能流芳百世的艺术殿堂。

他说了好几遍"流芳百世",笃定而骄傲,仿佛他的血液中只有法兰西。

片中科普了卢浮宫通过几代法王逐渐建成的历史以及玻璃金字塔下的地下王国,曾经我们的圆明园也是几代帝王造就,却毁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八国。

当导演质问为何德国人攻打前苏联时毁灭了那么多博物馆和图书馆,我们却连问的机会也没有。

卢浮宫在历代法王经营下变成了一个世界最大的收藏珍稀艺术博物馆皇宫,最终跨出变成全民共享博物馆这一步的是拿破伦,卢浮宫前人声鼎沸,川流不息,人们在帝王们金弋铁马烧杀抢掠来的珍宝前感受着现代意义的自由平等博爱。

因为卢浮宫,纳粹也承认,巴黎就是欧洲文化之源,有了卢浮宫,其它的冬宫,城市博物馆都成了二等货色,摧毁也不足惜,这就是纳粹们的精英思维。

于是,我们看到巴黎在投降后照样歌舞升平,德国人对巴黎人只是监控,但并不干涉,以至于接手卢浮宫的德国伯爵甚至为了心中至高无上的艺术与纳粹党魁巧妙周旋,令行不止。

路易十四太阳王在几百年前制定的国策最终证明了他的眼光独具,他要用美和艺术征服世人。

这种征服将使被征服者从心灵上永远成为献上膝盖的奴隶。

这种征服也包括入侵者。

但是诚实地讲,德国人还不是真正的没文化真可怕的野蛮人,最可怕的是距我们才几十年前发生的天朝的文革浩劫,我们忘记了美和丑的标准,我们违心地放弃了天性所爱的美的事物,从此,我们变成了比野蛮人更可怕的丑陋的当代中国人。

作为一个俄国导演,他心心念念地比照着同人不同命的俄罗斯城市遭遇的战乱和摧毁,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我觉得他至少还当着全世界哭出了声,而我们,站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里,被隐匿了,被注销了,被屏蔽了,被自我给淡忘了,我们连哭都哭不出来。

作为中国宝宝,心里苦啊!

 8 ) 拿破仑的幽灵游荡在卢浮宫

这类题材的电影最怕平铺直叙,自信满满的索科洛夫自然会另辟蹊径。

虽然没有采用《俄罗斯方舟》中历史性的一镜到底,但仍然让历史伟人的幽灵(在本片中是拿破仑)作为导演诉说着家珍。

也许只是因为导演是俄罗斯人,所以开篇顺理成章地以自己祖国的历史为切入点。

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等,十九世纪过来的大师们在同一时期睡着了,父辈们沉睡了,怎么也叫不醒,醒着的年轻一代诉诸暴力。

通过“ppt”,旁白,为数不多的几个角色,将卢浮宫的历史,尤其是德军占领时期的情况,以及二战前后的德国、法国、苏俄情况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没有卢浮宫,法国还是法国吗?

”拿破仑的幽灵游荡在他自豪的卢浮宫,说艺术才是他战争的目的。

借用角色若亚的台词,“一派胡言”,你把艺术品聚集在在一起,你知道它不会毁于战火?

还不是要藏在各地的城堡里。

如《俄罗斯方舟》一样,电影成了一种对历史的溯源考察和思考,人类的历史充满了沧桑,索科洛夫视角中的悲悯和忧伤是人之常情。

 9 ) francofonia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一个民族会被海洋包围,同时一个人的体内也会有自己的海洋。

』关于权力与艺术、战争与和平、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的大小切片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不停翻滚。

博物馆内,肖像画凝视着你,游魂絮絮叨叨又安静睡去。

片尾一个意味深长的空镜,两把椅子上坐不住可预见的未来。

20190828

 10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Francofonia, 2015

每个人都能预见未来,但没有人记得过去。

——《俄罗斯方舟》,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奖作品《浮士德》之后的又一力作,讲述了卢浮宫在二战时期德军占领巴黎后所经历的种种荣辱,并且夹叙夹议地表达了自己对艺术与战争关系的看法。

当然,无论是战争还是艺术,是纳粹德国还是博物馆,都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索科洛夫的电影之中了:在此之前,索科洛夫已经借由著名的“一镜到底”的《俄罗斯方舟》(2002)对历史进行了充分的记录、重演和思考(其中出现的是圣彼得堡);“权力四部曲”之一的《摩罗神》(1999)则以希特勒的情妇爱娃为主角,嘲讽了希特勒的反人类思想及其外强中干的本性。

此外,我们还能在片中发现画面变形和用柔光创造的黯淡而模糊的影调,这些标志性的索科洛夫式元素来自《浮士德》(2011)和《遗忘列宁》(2001)等等影片,尽管早前这些电影使用这些手法的意图与这部新作明显不同:《浮士德》的画面扭曲更接近精神层面,柔光则加强了玛格丽特的美好与动人,暗示的是一种品质;《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的扭曲偏于“器物”,呈现出一种翻转“实体资料夹”的效果,柔光则暗示着历史与我们的远近程度。

无论如何,《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绝非平地而起,索科洛夫正是在这部作品中对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有趣的颠覆、重新阐释和自我致敬,其中亦充斥着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力。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的技术细节充满了新的创意,影片本身绝对堪称2015年最让人眼花缭乱的作品,形式上的天马行空绝不逊于同年在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甚至还略胜一筹。

先来说说索科洛夫对画幅脑洞大开的处理方式。

最近两年以来,在同一部影片中改变画幅已经成了很多电影导演青睐的手段,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和贾樟柯的《山河故人》都在用它展现故事的年代感。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与这些都不尽相同,它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反其道而行之,把画幅还原成了介质,即把宽银幕还原成变形前的35mm胶片,胶片左侧还附有声音的光学声轨,这种方式既通过直接呈现电影胶片体现了伪造的“年代感”,又讨论了时代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更在电影的存储介质和历史的呈现方式上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而这又与前述的“实体资料夹”的构思完全吻合。

透过这种方式,索科洛夫几乎在银幕上建立起一座实体的、关于博物馆的影像博物馆,真实感也就自然而然地由这种方式及其所包裹的内容之中迸发出来。

让人惊叹的还有索科洛夫对种种影像资料的运用。

以往大量作品充其量只是把纪录、现实和虚构等等元素进行简单地叠加,直到不久前去世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拍出《特写》,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彻底模糊。

这部电影则又有不同,比如索科洛夫故意为一些并未保留音轨的历史影像进行配音,其中出现了狗叫声、靴子落地声、户枢扭转声、各种乐器声,甚至尸体袋落进大坑的声音,全都清晰可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历史资料的质感;旁白本身也不再作为一种单纯的评论性文体出现,而是重点突出了其中某些噪音的存在,成功间离了行将投入内容的观众,将它本身从电影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存在于影片之中的时空层次。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无一不构成着影片中丰富的维度,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电影文体,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颇富挑战性的问题:这种前所未有的影音组合,到底意味着真实还是虚构?

是历史还是现实?

索科洛夫无疑在这部影片之中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上述两组对立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为何没有区别?

影片用高度隐喻化的方式进行了解答:低吟着“平等、自由、博爱”的“共和国第一夫人”玛丽安娜和大独裁者拿破仑·波拿巴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各自对博物馆中的珍藏进行着自己的诠释和解读;而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去,“战争热”带来“博物热”、“侵略本身亦是保护”的现象的确屡屡发生,变化的只是德国代替了法国,成为新一轮的侵略者;历史在前后千年的过程之中不断重演,它既像是一种“危险而尴尬的巧合”(旁白语),又像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必然。

时空在一艘贯穿影片前后的“巨轮”之上扭结。

它是一艘现代的巨轮,也是拿破仑舰队的一个小小缩影;索科洛夫本人与德克船长联络的信号模糊而紊乱,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在这里难以分辨、混为一谈;巨轮的倾覆,既意味着无数珍宝从此沉入海底,也象征着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衰落和灭亡……毕赣在《路边野餐》中构建的贵州荡麦的时空紊乱,就这样轻易地被索科洛夫一下延展至宏大而卑微的人类历史进程之中。

影片结尾,卢浮宫馆长雅克·若亚和主管文物的德军将领沃尔·梅特尼希伯爵向玛丽安娜和拿破仑一样并排而坐,接受着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预言和未来。

他们都对这样的说法无疑会嗤之以鼻;毕竟,谁会相信自己的命运会是如此这般?

然而,谁又能保证所有这一切不是必然,历史不会再次重演?

在索科洛夫看来,德军占领卢浮宫,或许只是历史链条上的一个零件,它还会无数次回环到世人面前,尽管还会经历无数次改头换面。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短评

介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中。毫无疑问这个片子是令人费解的,过去,鬼魂和旁白,三段故事夹杂。过去的镜头感觉其实可以看成旁白的主观视角回到过去。鬼魂的片段也是展现出一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觉。旁白的故事是对艺术品迁徙这一命题的直接展现,事实上在另两段故事中亦有这个命题的出现,拿破仑拿回战利品,希特勒希望拿到战利品,把战争与艺术的关系也是展现得不错。 2022-5-17看

2分钟前
  • 蓝色荣耀
  • 还行

不敢说不好,只是没看懂拍摄手法,我还是觉得,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

5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mixture of re-edition and dialogue

9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这算剧情片?差的也太远了吧。

13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较差

无聊。。

18分钟前
  • 漫彤
  • 较差

又被大师教做人了,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这是一片散文,后半部分又好像是议论文,然后配上历史纪录片和历史照片。这到底是剧情片还算纪录片?从拿破仑到德军占领巴黎,又飞到圣彼得堡围城,到底几个意思?结尾俄国变奏国歌又是什么鬼?

23分钟前
  • 蛤蟆不哭
  • 较差

这叨逼叨逼听得有点烦,馆藏《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有玻璃棺中的木乃伊特写比较抢眼,另外就是列宁格勒那堆叠的尸体,还有冻僵的母子,第二天孩子没了,母亲腿没了……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人为了自己能生存下来真的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去做。

25分钟前
  • 朴树的那些花儿
  • 较差

好喜欢这种形式感啊,哈哈哈,不过我对艺术是一窍不通。

26分钟前
  • 文白
  • 推荐

说教、幼稚、苍白。糟糕的摄影和完全自我陶醉的后期处理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位在集权主义社会成长起来的作者,血管里绝没有半滴昂格鲁撒克逊人的血液。看见“美”时,除了高呼“美哉!”,我们亲爱的导演就没有别的任何反应了。调色真的糟糕,自制的仿古风格的录像也太假太出戏。要不是等会儿还要看个话剧想借影院睡个觉,我现在一定离开了。

29分钟前
  • 楚食胀
  • 较差

617@和平 索科洛夫并没有用多少史料和综述,而是情景再现拍了大段做旧影像,交火法德化作高层二人扑朔雪花。艺术与政治权力博弈断史(冬宫翻错)继续催眠系。画幅比变得欢,结尾剧透趣味。调性隔靴搔痒,好奇雷乃会怎样。

30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除了重返卢浮宫,纪录片本身吸引力一般。

35分钟前
  • 纸鸢
  • 还行

跟先前预想的太不一样了。举重若轻的典范。私货盛宴。

37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4600#电影的不同材质拼贴的手法真是棒极了,虽说索科洛夫很鸡贼但是这部片儿好歹说了几句狠话。#考虑放进个人影史十佳##简直就是那种梦想自己能拍的电影#

4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20200704 是个散文电影,通过二战德军占领卢浮宫的视角,回顾卢浮宫的历史,最后结尾不理解...

41分钟前
  • 至尊活宝
  • 还行

可能是我不懂,这样的电影要睡着。

45分钟前
  • 最爱司马
  • 较差

不知道是否因方舟成功而受到邀请,一个毛子导演眼中二战艺术史,首先表现手法无趣,纪录片+伪纪录片还原+照片,PPT式油画展示,缺乏新意,甚至简陋成本。感觉更像CCTV10出品科教片。其次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俄语旁白,说教味很重。明暗两线并举,一方面历史回顾,另一方面假想艺术品在海上漂泊,象征意义浓郁。潜藏观点似乎苏军对二战胜利的决定性意义,嘲笑法国人懦弱,与德军为伍。同时介绍罗浮宫建造历程,艺术品与战争矛盾关系。虚设人物法兰西女神与拿破仑形象。索性两个保护罗浮宫的德法代表得以善终。

50分钟前
  • Lefrançois
  • 很差

彻底睡过去了,每年北影节都会睡一部

51分钟前
  • bor
  • 很差

synthesize DVD

56分钟前
  • feelzero
  • 还行

游离在电影之外,在时空,历史,艺术之间自由穿梭

1小时前
  • 逃生箱舟
  • 推荐

索科洛夫的博物馆导览拼贴鬼片……哈哈。他的片当鬼片看总是很有乐趣|@ 资料馆百子湾

1小时前
  • Virgi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