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审核有违规词,我也不知道违规词是哪个,所以大部分内容截图发上来。
电影本身是北欧剧特有的冷冰冰而又很真实的风格,让人觉得是在看纪录片,有时这种风格也挺棒的。
但是导演我求求你啊,能不能别老让镜头晃来晃去啊?
我知道你是在追求真实感,但是你这晃得有点过了啊,晃得我都快吐了🤮因为身体上体验不佳,减一分整体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是在7.0-7.5分左右。
因为豆瓣不能打单数分,更不能打半分,而且现在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是6.8,低于我的评分,所以我打了八分。
这是一部十年前的电影,片名很直白地告诉观者电影的题材。
阿富汗战争中,有30多个国家为声援美国的“自由之战”参加前期的反恐战争和后期的治安治理,丹麦就是其中之一。
2001年底,丹麦加入了美国领导的阿富汗战争,他们在赫尔曼德省与英军并肩作战,直到2013年从阿富汗撤走所有部队,共阵亡43人。
在大多数丹麦人没见过的沙漠和戈壁里,他们懊恼的认识到参与这场战争完全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他们不认为能在阿富汗建立西方的民主和自由。
电影中连队长官下令对一处平民居住区展开空中火力覆盖,导致11名群众被炸死,受到丹麦国家公诉机关的起诉。
而长官在遭受枪炮猛烈攻击的情况下,视死如归地在阵地来回穿梭,还救了一名队员的生命。
战争,如果非要讲个是非,那还得看站在谁的立场上。
不能因为敌人躲在居民家里射击,就该挺着肚子让对方打。
利用和绑架平民的一方,只要开枪就得承担后果和责任。
现代战场因实力悬殊,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当年的阿富汗,以及今天的加沙。
如果要对战争中的某个人进行反人类和战争罪的控诉,还不如直接把美国告上法庭。
不开战,也不会死那么多人。
可是不开战,双子座大楼那几千冤魂的仇怎么报…… 这就是《战争》,就是摧残肉体和人性的修罗场,在这个炼狱里,哪里还有闲情逸致讲道理,输赢无所谓,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两条交叉的铁轨,一条上面有五个小孩在玩,另一条上面有一个小孩。
此时一列火车迎面驶来且已来不及刹车,而你恰好站在道岔旁,你会把道岔扳向哪边?
战争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会随时随地让人面对无可逃避的道德困境,将人置于这样的两难选择中。
作为丹麦驻阿富汗军队的一名连队指挥官,片中主人公经历了三次这样的困境与选择。
第一次是曾接受联军帮助的当地人一家四口受到塔利班死亡威胁而进入军营寻求庇护时,主人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影片没有对这样做的理由进行说明,但设身处地联想:战区营地不许当地平民留宿的规定(或是惯例,从片中看来约束力似乎并不强)给了他作出选择的理由,让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主人公希图通过这种把一切交给规则的方式来减轻一旦选择出错后的自我负罪感。
隐含的恐怕还有潜意识里对当地人的不信任(担心其已经投靠塔利班而在军营中搞破坏?
)。
同时还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第二天再去救援也来得及。
以上多种想法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主人公作出选择。
可是,事实击碎了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一家四口均遭杀害。
这一场景除了给主人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之外,更是质疑了其作出第一次选择的理由:按规则办事,最终造成如此后果。
也为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不顾规则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困境出现在军事行动中,己方火力被完全压制,而一名下属中弹生命垂危急需救援,只有呼叫空中支援方能脱离险境。
在战场形势无法进行有效观察的情况下,主人公作出了不顾规则的选择:不论是否可能造成平民伤亡,坚持要求空中支援,为此不惜进行欺骗。
此时主人公吸取了第一次选择的“教训”:把规则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边,先把眼前人救活。
侥幸心理依然存在:认为平民已经撤离战场。
军事行动之前对村庄进行侦查的结果(村庄异常安静,预判平民已撤离)无疑也为这一选择增加了砝码。
空袭顺利消灭了敌人,中弹的士兵也被救活,一切似乎都很完美,然而这不过是命运和主人公开的一个玩笑:事后调查发现空袭共造成11名平民死亡,而现场音频记录证实主人公并未按军法确认平民情况,因此其必须接受遣返并面临审判。
至此,主人公两次选择的心理基础全被颠覆:不论是否按规则办事,最终均造成严重后果。
从他此刻不知是麻木还是坦然的态度看来,这恐怕也是一种解脱,起码不用再留在战场上随时面对道德困境与两难选择。
相信他也作好了接受制裁的准备,希望以此来减轻因自身的两次选择而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负罪感。
然而,回国后妻子的一番话再次将主人公带入了困境:“你可能杀死了八个孩子,但这里还有活着的三个!
”如果拒不认罪,固然有机会逃脱制裁,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无尽的自责与负罪感构成的心理包袱;如果接受制裁,做一个敢作敢当的诚实的人,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岁月里将无法对妻子、对孩子、对整个家庭尽到亏欠已久的责任,而影片前半段中妻子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的种种艰辛更是极力渲染了这一责任的重要性。
战争带来的创伤是如此挥之不去,以致其欲认罪、赎罪亦不可得,只得接受律师的安排,把无罪释放作为目标。
而在庭审现场面对控方律师咄咄逼人的发问,主人公的自我辩护也包含了面对困境和两难选择时的无助、彷徨与负罪感交织而成的情感宣泄的成份。
最终,主人公被判无罪释放。
这一结局与其说是其自身的选择,不如说是战友“屠夫”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主人公而当堂翻供作伪证的结果。
主人公凝重的表情与战友们欣喜若狂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揭示了其最终的宿命:肉体上的牢狱之灾虽已逃脱,但精神上的残酷惩罚才刚刚开始。
被塔利班杀害的一家四口、空袭死亡的十一位平民以及逃避制裁的负罪感将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精神枷锁。
从卷入战争的那一刻起,这一切便注定无可逃避。
<图片1>若非这部电影,世人恐怕很难将波罗的海沿岸的童话王国丹麦与万里之外的阿富汗战争联系在一起。
影片成功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激发了我一睹这部北欧文艺范儿战争片的好奇心。
影片的剧情结构清晰明了的分成前后两段,前半段采用双线叙事,彼得森是北约驻阿富汗军队中一个巡逻小队的连长,他一面要安抚因战争焦虑而情绪失控的部下,一面又忍受着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孤独。
偶尔给家人拨打的卫星电话是这场孤寂战争里唯一的精神慰藉。
此时,远在丹麦的妻子要独自承受着儿子的叛逆,爱情的缺失、生活的重压令她日日企盼着丈夫的归来,双线情节的对照直观的反映出战争带来的家庭失衡,但又有些老生常谈的沉闷感。
<图片2><图片3>影片后半段情节突转,彼得森在执行任务中为拯救受伤的战友,下令轰炸一处据点,意外的造成十一名贫民的死亡,他因此被军事法庭控诉,提前解职回国。
影片至此双线叙事合而为一,故事的焦点脱离战场,集中在控辩双方激烈争论的军事法庭,这场审判戏构成剧情里最激烈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战争本身的残酷性与人道主义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彼得森内心懊悔却又渴望逃离法律制裁的心理矛盾。
两种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题——战争中的人性。
本片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曾是虐心影片《狩猎》的编剧,后者对儿童本性的“天真”与“邪恶”刻画的入木三分。
在《战争》中对人性的表现同样细腻,令人印象至深的是军营中士兵们一起观看受伤战友拉斯发来的视频,短片里拉斯用写满幽默词句的卡片鼓励着战友的士气,这一幕是残酷战争里不可多得人性闪光。
影片对主角彼得森的人性塑造更为复杂,当法庭宣判他无罪释放时,他的战友都在为他呼唤,此时镜头给到彼得森的特写,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张迷茫的面孔。
在人道主义者眼中,彼得森在战场上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是人性的自私,但对于他的部下而言,那一刻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为拯救小队而不惜一切的勇敢上司。
<图片4>战争片向来是好莱坞的热门题材,而本片虽为丹麦电影,但却讲述着一个极为美国化的故事,只是导演在题材表达上比较克制、内敛,缺少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与娱乐化。
北欧电影向来疏离、荒凉的气质赋予这部战争片严肃、沉重的观感,这种观感恰好符合老成持重的学院派口味,但这种工整严肃的态度却也制约影片挖掘更深次的主题,对战争的反思依旧是老调重弹的讨论战争对人的影响。
或许战争会令人变得自私、冷血、残酷,但这并不能断定人性的自私与丑恶,因为本恶的只有战争。
看完电影后,马上来看影评,剧情分析什么的已经有写的很好的了,在这里也不再重复,从看的时候到结束,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主人公是自己,究竟会怎么做?
影片里重点有三次出现脚的特写,一次是寻求帮助的一家人被杀害,小孩子被裹在被子里露出的一双小脚,还有苍蝇不时地在上面叮咬;第二次是法庭上的证据,被炸死的平民中孩子的断脚;第三次是男主给大儿子盖被子,还是露出被子的一双小脚。
男主在看到儿子露出被子的小脚后,呆滞了一下,相比是想到了之前那两双脚了吧…无论直接或间接,都是男主造成的。
这时我又想起了男主在劝说来寻求帮助的平民父亲时的场景,男主说我有三个孩子,我了解你的处境。
你想要我们帮助你,你就要回家。
平民父亲说可是你的孩子的生活没有危险,如果我的孩子回家他们就会被杀。
男主还是因为遵守军营里的惯性规定拒绝了他们就在这住的请求。
还记得有一句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不记得出处是哪里了,好像是奥运会的宣传语吧,在记起这个场景后突然觉得这句话很可笑,你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我生活在战乱的地区,怎么可能有同一个梦想呢?
不能细想下去,越想越觉得悲哀。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怎么选择?
如果是我的话,我跟男主的决定是一样的,选择撒谎来脱罪,或许这样的选择会更痛苦,囚禁四年或许就赎罪了,起码负罪感会轻很多,像是这样逃脱了处罚,却要将这责任背负一辈子,每当深夜无人之时,接受灵魂的拷问。
可是我还是会这么做,因为我有我的家人。
正因为拥有着,所以才更害怕失去。
这样说虽说很自私,但我不想失去家人,我的家人也不能没有我。
就像我一直很想到偏远的地方去做义工,帮助处于贫困和战争中的人们,可是无奈家里境况也不好,不可能丢下家人一个人离去。
或许都是不勇敢的借口吧,我不知道,真是无奈。
尽管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公、无奈之事,我还是相信着活着是更好的,起码第二日的曙光就是一个新的希望。
以上都是个人的观点,看完就忘了吧(ง •̀_•́)ง
科斯特纳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位经历了越战的父亲Stephen,在越战中,Stephen所在的连队受到了攻击,当把好友背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跟前时,直升机里面已经坐满了,最多只能再带走一个人,于是Stephen自己上了飞机,而把好友抛弃在了战场。
战后Stephen一直由于这件事情以及战斗中所受的伤痛使得他身心倍受折磨,不得不经常出入精神病院接受心理的治疗。
而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无数的失意,他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也由于进过精神病院而很快被辞退,他们的房子被没收了,住在极其拥挤的小屋里,他的妻子(谢天谢地,他有一个温柔、坚强的妻子,撑起了整个家的重担)每天要干两份工作,以维持家庭的开销。
儿女们和邻家的孩子始终不能友好的相处,经常打架斗殴。
Stephen终于又从医院回来了,他恢复了不少,并鼓起勇气向儿子敞开心扉,告诉儿子那些让他倍受折磨的事情,并且告诫儿子,不要轻易的让自己卷入战争,要尽量的和别人友好的相处,尽量用友爱之心对待别人,控制自己的冲动,争斗只能带来伤害,带来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错误。
这些话当是Stephen在经历了无数伤痛后得到的血的教训,用看似平静的语调道出,让听者感到辛酸。
毕竟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阿甘那样能够把打仗当成一次度假的。
不过这些话对于孩子而言,显然过于深奥和严肃,也太过沉重,他们没有经历过流血、没有见过满地的尸体、没有听过枪炮声、没有听过伤员的嚎叫,也没有经历过那些在无奈中作出的违背人性、道德和勇气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些话背后的意义。
丹麦明显在给美国佬的滥杀辩护。
本片显然是在一个小的冲突中,本军被袭击,人员伤亡后发起的空中打击。
但就这样了一个小小的战斗,导致的平民伤亡却让前线指挥官陷入了法律的纷争中。
我想问如果每个一线指挥官都要上法庭。
军心怎么办?
所以明显丹麦在小题大做。
丹麦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美国佬辩护吗?
的确非常的像。
不过本片也反应了西方局部小规模战斗的特点。
1、情报 2、火力!
这种西方人拍的,只会为白人涂脂抹粉的片子,只能说明一个道理,有色人种国家想要人权,第一要务就是维护好自己的主权,政府如果软弱媚外言必称西方如何如何,妄图靠引进外来部队去打击国内敌人,等同于陷入半殖民半封建军阀混战的地步。
不过话又讲回来,像我国这样的从战乱中独立发展的,又老被西方人骂成邪恶。
虽然我们几乎没有宗教战争,几乎没有恐怖袭击,几乎没有骚乱暴动,几乎没有饥寒潦倒,为什么他们老说我们坏呢?
1、流尤斯:从前有个小男孩,他在泳池里,救生员朝他吼道:“别在泳池里尿尿。
”男孩说:“可是其他人也在泳池里尿尿。
”“是啊,但没人站在跳水板上往下尿啊。
”Dahl:站在跳水板上尿,你是这么说的吗?
2、女控告律师:一个连长正常情况下会像Klause那样频繁的参与巡逻吗?
就像他那样把自己放到最前线?
Dahl:大多数长官很少参加巡逻,但是Klause是会以身作则的那一类人。
他在那里的最后大概一个月经常这样做。
女控告律师:你认为这样做恰当吗?
Dahl:有利有弊。
3、女控告律师:据你所说,你的长官表现出了判断力缺失的迹象。
他很难分清轻重缓急,而且最终卷入了导致数人受伤的激烈战斗。
然后他下令轰炸了村子里的一个区域。
你作为副连长,有没有想到当时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Dahl: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因为你根本想象不到,身在那里意味着什么。
Klause是我知道的最有能力的战士。
而最根本的是把我们的兄弟完好的带回家是我们的责任,那就是我们在那里的意义。
但是他不该跟他们一起出现在那里,我们应该在帐篷里纵览全局。
女控告律师:我没有要说的了,谢谢。
4、Klause:我得做点什么。
我必须得做点什么。
5、屠夫:他们私下里都叫我屠夫。
女控告律师:就是个外号?
屠夫:就是个外号。
女控告律师:这外号怎么来的?
屠夫:这个说起来话长了。
我的父亲曾经是个屠夫,我还有两个兄弟。
所以我们的外号就是屠夫,我们分别是小屠夫,中屠夫和大屠夫。
6、律师:我可否向法庭指出,证词并没有签名。
法官:是真的么?
女控:是的,那是23号证据,没有签名并不奇怪。
目击者作证时正在去巡逻的路上,当时就在帐篷里记录在了手提电脑上,还在屏幕上诵读了一遍。
律师:我就是指出来一下。
7、女控:证词是在事故发生几天后在阿富汗记录的,那上面你没有提到任何枪口闪光,或者六号区中敌人的事,没有任何你今天新提到的事。
屠夫:我也没有被问到这些细节。
如果有人问,我肯定答到了。
女控:关于这个的细节还必须要问吗?
屠夫:不一定。
但是没人问我,我两三天前刚与敌人交火,一个战士严重受伤,而我们又再次从那个区域出来。
然后被提问了,不幸的是,我确实没说到那些。
很明显,对于这个我很抱歉,但是...事情就是这样。
8、女控:你的连长深陷困境并且已经被起诉了半年,而你现在提出的这些信息对于他个人和他的案情都至关重要,你如何让我相信,就没出现过任何你能说出这些信息的时机?
都已经6个月了。
屠夫:是的,六个月了,对不起。
9、女控:法律上很清楚,对于随意攻击的禁令的核心关键点在于保护平民,被告人没有在任何方面证明,他为什么决定攻击。
他说队伍中一人证明了六号区是敌对目标(IPD),但是他不能指出是谁或者当时的具体情况。
法庭也听到了我对每一个被告人附近的有可能指认六号区的士兵的提问。
其中一个士兵,屠夫直到上庭才向我们指出他观察到枪口火光并报告给被告人,我不相信这个目击者的说法。
因为在音频中,我们能清楚听到被告人与屠夫的对话,直到如下命令发出“我不管谁在里面”,还有TOC的副手坚持要PID的时候,“告诉他们我知道谁在里面”,我看到了一个人为了拯救自己人拉斯,而对平民生命的漠视,这从一个人的视角上是可以理解的吗?
是的。
也许我们都能理解这艰难的困境,但是即使我们对被告人这个称职的士兵与领导者抱有同情,即使我们必须为丹麦士兵提供可操作性的空间,但是在极端情况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否则,司法体系再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我们在这个案子中,让如此严重的侵犯人权的行为逍遥法外,我们将落到一个我们绝不想落到的境地。
Klause必须被宣判,因为毫无疑问他有意无视了基本的交战规则。
总的来说,按法律第36条第2项规定判决应为终身监禁。
而现在是陪审团审判,因为被告人并没有杀害平民的主观意愿,但是他们的死亡是他的决定的直接后果。
最高刑罚是四年,我的看法是,我们与最高刑罚非常接近。
有了以上这些声明,我停止对本案的辩论。
10、律师:争论点很简单,就是我的当事人是否有PID.我的当事人说的很清楚,他有。
检举人声称他没有。
但是之后我们听到通讯员屠夫詹尼斯詹森告诉我们,是他看到了六号区闪现的枪口火光,是他确认了六号区是一个军事目标,而不是像检举人所说是平民目标,我的当事人Klause获得了PID.如果用生命保卫我们的丹麦士兵因为某些莫须有的罪名说他违反了军法而被起诉,我们将落到一个我们绝不想落到的境地。
因此我必须主张我的当事人无罪。
由此我停止对本案的辩论,谢谢。
11、法官:现在轮到你了,Klause,你的最后陈述,你还有什么没有说到的要补充吗?
Klause:没有。
12、法官:审判费由国库支付。
13、法官:反应可以理解,但请大家克制。
请坐,我将宣读判决理由。
本判决是一致的,这意味着我们三人全体同意这一结果。
14、流尤斯:那你明天能还给我盖被子吗?
Klause:(第一时间沉默)当然能。
15、摸儿子的脚。
逃离不了原罪的法庭。
1.影片其实全篇拍摄手法有点单调,如果爱看哈好莱坞火爆商业片的路过吧!
2.那么残酷的战争环境,其中一个士兵被穿了脖子,自己一群人被炮火覆盖攻击,然后为了脱险,要求空中轰炸支援,检方表示轰炸支援炸死了11个平民,其中还提供了轰炸后的死者照片。
有个问题需要问检方,首先,敌方炮火攻击导致本方基本被压制,如果不要空中支援,后果就是本方基本会全军覆没,但是攻击了6号地区后敌方没有攻击了,说明了一点那6号地区确实有敌人而且就在那里。
其次,事后拍摄了死者的照片只是拍了几个孩子的照片,敌方的一张照片都没有拍到?
即使塔利班把自己人的尸体全部运走了,难道残留一点血迹也没有?
或者一点痕迹也没有?
明显的就是在找本次事件的替罪羊!
再次,6号地区刚才分析了有敌方,后来照片也有平民,好吧,那平民基本算是被劫持了,那本方自己这边被压制,被炮火覆盖,出去不了了,再不要求支援就得全部挂掉,在这里,我想问下,检方这些办公人员在此种情况下你们该怎么办?
拍的要比《美国狙击手》好,只是在后遗症这一块上面还差。说到人道主义、法律和责任三重压力之下男主的选择仅仅是一个选择而已,自我看来并没有真正的对错。不管下令攻击与否,他都要承担一方生命消逝的谴责,这也是接过人道主义大旗的链脚石。6.8
今年我真是被晃动手持恶心够了 会不会好好讲故事 滚
战争中,个体仅仅是个符号,为政治服务的符号。
三星半,秉承《狩猎》的思想性,甚至比前者更虐心,开拓了更高远的视野,一个难以两全的艰难抉择,当法律、道德、正义、价值观交织如乱麻,天平的每一端都是千钧重负,断然远不是一句善恶可以判断,可惜全片力度稍欠,如果法官的判决理由能像汉娜阿伦特最后的演讲一般震撼人心,影片的分量会更重
一声叹息。非美国视角的现代战争,拍得很扎实,甚至有点像纪录片。立意和角度都不错。关于内容的感想还是不说了,有空自己看一看再下判断吧。
三星半 鸡汤剧本 要是落到美国导演手上绝对会烂俗 好在Tobias小哥保持了怒海劫运的优点 摄影冷冰冰 叙事节奏一流 丰富的细节和适当留白 加上演员表演细腻又真实 最后效果还不错看 三个娃太可爱啦 索伦莫林也好帅
没什么高潮
威尼斯2015/9/6
很多事情就没有对错之分,角度不同,立足点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但叙事和剧情的布置很巧妙,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肉体还是灵魂上的审判,对与错,好难…
救下战友,代价是牺牲平民,战场上的选择,法庭上的审判。丹麦的战争片,北欧的学院派。
2023九月份film113
1、细节和铺垫做得不错,能够引起观众共鸣。2、无论什么时候,和基友搞好关系,后惠无穷。3、法律不关乎人情和道义,只追求公正,这点西方做得不错,任何人无法以道德绑架法律的至高无上。
太无趣平淡了 丹麦语听的难受 镜头晃的想吐 再手持摄影也好歹要点技术吧 这调度 这构图 感觉这就是完全没有拍摄经验的人拍的 随便请个vlog博主手都比这稳 而且绝大多数戏份都是怼脸 怼身体半部分拍的 近的好像开了摄影2倍镜 这看的太难受了 而且有些非运动画面竟然也一直在晃动 拍静物都能抖 这摄影师是帕金森吗 这个手持摄影真的垃圾。跟刚看完的科洛弗没法比 科洛弗的镜头语言明显的是花了心思的 晃的过程把关键的都拍出来了 啥时近景啥时远景啥时特写绝对都是计划好的 这还是更难的第一人称视角 要塑造一镜到底的感觉 而且人家一直在运动啊 晃着就很真实 然而这部电影有那么多机位 就拍个人物对话 却切到每个机位都那么晃 这个片子完全是占了题材的便宜 因为不管拍的多烂多平庸 人们都可以夸导演选题和思想的深度
一个国家的悲哀就是被其他国家的国民以道德的名义凭吊。列强:虽然人死了,国家烂了,但是我会怀念你的人民,回忆你的文化。弱国:鬼要你的人性 道德
细节很真实。
8.1 Tobias多做做导演
欧洲人杀平民知道治罪,美国呢?
看得气死,看得仇视律师,当然大部分律师是好的,但现实遇到几个大事,律师为了利益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滔滔不绝,把人内心的一点愧疚无限放大,抓着不放,击破你的心理防线
哦,这是丹麦语啊,阿兵哥一个个高大威猛,就是口音特别出戏。
一般吧,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