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觉得可能会比较枯燥,没想到如此好看。
叙事很流畅,画面非常美,男主帅出天际。
这些或许还是其次。
从艺术深度和历史真实而言或许不算完美,但是,真正打动人的,还是在于人物,在于人类薪火相传的对自身与宇宙的关系的好奇与探究。
亚里士多德感召了多少人啊!
无论犹太人、基督徒、还是伊斯兰,都有在他感召下的科学的火花。
伊本-希纳的扮演者本-金斯利,可能是当今最有思想的演员,从《甘地传》开始,他向我们展现了人类最高贵的部分。
这可能不是一个给所有人看的故事,这样的情怀也许只有少部分人会感同身受,它会湮灭和中断,但它不需要提示就还会从心底一再发生,千百年不绝如缕。
但我们也看到文明的脆弱。
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
伊本-希纳的时代,伊斯兰世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和文明,然而一千年后它又是个什么状况?
它关外力什么事吗?
人类整体的文明的进步固然势不可挡,但是,如果我们把大大小小出现过的文明都算在内,从统计学上说,也许,文明的退步更加势不可挡。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乎?
无论在基督的世界还是穆斯林的世界,过去的故事总是那么的迷人呢。
电影以欧罗巴洲的黑暗开篇,实际上是有着对中东科技发达的某种致敬,而作为德国投资、法文字幕、英国演员演的中东电影也有别样的魅力呢。
“神医”的影片名实际把电影归为世俗化了,以我之见,电影真正有趣的地方不在于医术本身,也不在于男主本人的“神”,而其实是以一个医生的视角从黑暗愚昧英格兰游走到壮美先进的伊斯法罕,而最令人动容的地方还是在为探寻科学的终极而不惜失去生命的精神,既然是这样,本片的女主以及前面还比较有意思的老滑头两个人物作用就不大了。
片中对于穆斯林与犹太人冲突的描绘让我想起了《城市广场》里基督徒与犹太人的斗争,也是一种相对应,只不过这一部的剧情张力和情感表达就远没有《城市广场》来的巧妙,那一部看到了为科学献身的悲壮,而这一部只是了解了一下那些学者为医学研究做的努力,但也不失为一部好看的影片。
最后,希望有一天能去伊朗,看看人类科学技术的丰碑
老实说,对片中讲述历史知之甚少,对神医干脆就没听过。
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我发现:德国人,你们TMD在逗我?
伊斯法罕是多么雄伟的城市就不说了,伊朗曾经是多么强盛的王朝就不说了,德国人你们敢让国王同志身边的卫兵超过50人么!
——这是波斯啊!
不是中世纪的巴伐利亚或者爱尔兰的那些破城,随便一个镇长都能当主公。
两军对垒,你不搞个万八千人,就说波斯被团灭了,你让埃及也门叙利亚怎么看你!
看《勇敢的心》,片中连王妃都没有几个护卫,整个城邦都找不出上像样的仪仗,并不觉得违和,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就是这个德行吧!
但是中世纪的中亚不是啊亲!
——所以和男主一起向往了很久的伊斯法罕居然这个德行,真是不由得让人泪奔啊!
整个片子,始终处于吊人胃口,然后什么都不给你的状态!
男主丧母,所以男主对医学感兴趣,合理;男主发现现任老师是个棒槌,所以启程追寻科学,没错;但是接下来不应该是孜孜以求,刻苦钻研,为广大观众科普医学发展史吗?
为毛变成恋爱,偷情,哲学扯淡,外加基情四射呢啊?
终于拖沓到爆发瘟疫了,结果就看到物理降温,你们好歹演演吃什么药也行啊!
终于到有人献身,男主迈入医学解剖的行列,——这应该是重大事件,浓墨重彩了吧!
结果就是毛拉卖国,游牧民族打过来了,医神老师和男主随便哈拉了两句就带过去了啊!!
然后国王做医学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死在战场上!
我虽然没看过这段历史,但是能编的合理点吗亲?
如果真是这样,他在瘟疫爆发时,出城狩猎,就直接带着军队去打塞尔柱人不就得了吗?
非要等自己半死不活人家杀上门,再带着心爱的鸟去死?
史诗片是称不起了,看过之后我简直怀疑这就是黑伊朗,黑土耳其,黑犹太人……医学历史片,也不可能了,说实话,大明劫比这靠谱,(为毛评分没差多少?
为毛?
)起码还能听到“中焦塞住”这么有文化的词儿。
这部片子,除了最后那段看到一扭扭人体循环啊,阑尾炎手术的内容,几乎和医学没啥关系,反倒是特别突出男主能预知死亡的特异功能,而且本片中的神医伊本西拿也认为这是成为医学泰斗的好特长!
所以李时珍也一定长了一个透明的肚子是吗?
所以张仲景也一定有九天玄女给了他无字天书是吗?
大哥,拜托你们讲科学的时候科学一点好吗?
突然想起影片里男主科尔在神医驾前学习的情景,怎么那么熟悉,很想“雅典学派”的设置啊,有人卧,有人坐,有人浪荡,反正离不开亚里士多德,——所以这是德国人YY大亚洲的一部神片是吗?
《神医》看神医电影,了解古代医学艰辛的发展历程,在古代,工业革命以前,不论中外,社会舆论和卫道士们都坚决反对解剖人体,这大概源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天然法则吧,类似传说中,狗不吃狗肉,猪不吃猪肉吧!
至于猪狗到底会不会因为饥饿而食同类,没有考证。
电影西欧中世纪破落愚昧肮脏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主人公年仅十岁就失去唯一的依靠母亲,幸好流浪医生收留了他,从此一路走天涯,而主人公两个弟妹却被其他人当做奴隶一样收养。
虚伪的宗教禁锢着人们的灵魂,信仰本身是件伟大的事情,但是如果信仰不自由,那么连上帝都会发怒。
一切意图禁锢人类思想和灵魂的宗教都是伪教,信仰,最纯粹的信仰,首先就是自由意志的信仰。
主人公就是这样选择了自由之路~他和流浪医生一起行医卖艺讨生活,直到他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位伟大的医生,他有两所宫殿用于治疗患者。
他急不可耐的想去学习,因为他心中有难以割舍的情怀,母亲死亡的原因探究,有没有能医治母亲怪病的方法。
一路漂洋过海,行走沙漠,他伪装成犹太人,为此在沙漠宏大的背景下,他用刀给自己行割礼。
沙漠同行中,结识了女主人公,一位被买卖的远行漂亮新娘,嫁给谁都是一桩生意,或许她刚到情窦初开,于是男女双方都种下了情爱的种子!
人类的青春,是最波澜壮阔的,没有人能逃脱,正如歌德所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人类的性意识只有在青春岁月是最纯粹的,不带一丝一毫功利,唯有感觉和爱恋,最美,最真,最善良,最动人,也最无常!
主人公到达医者宫殿时候,有幸靠着主角光环进了医神的教室,接受他的教导,而此时他心爱的女子已成为别人的老婆!
而他在瘟疫中,和老师一起拯救了整个城市和心爱的女子,并且一起共度爱河,珠胎暗结。
主人公解剖尸体,连累老师,而被宗教顽固分子逮捕审判即将除以死刑。
而他心爱的女子,也因通奸而即将被除以石刑,被石头砸死的刑罚。
千钧一发之际,需要他和老师医治的暴君国王拯救了他们,在他们为国王做完手术后,国王拖着病体亲征掩护他和他的爱人以及其他犹太人和同学一起东门逃离。
城池被游牧民族和宗教顽固派攻占,文明之光即将黯然,他的老师,真正的医神,随然的放下一切,结束自己的生命,并将毕生心血著作交给主人公,主人公载着心爱的女子回到伦敦,开设医院,给肮脏的西欧,带来文明医学的曙光。
近代欧洲的医学发端于文艺复兴,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代第一位诗人但丁热情的用一首《神曲》歌颂和审判时代!
文艺复兴最伟大之处,就是解放人性,让人灵魂自由,其实人类的强大不在于肉体,不在于技巧,只在于自由奔放的灵魂,一旦个人的灵魂被束缚,那么他便成为行尸走肉。
让人欣慰的是,今天的世界,已经初步达到人生而平等自由。
医学发展的艰辛,不在于突破有多难,而在于掣肘有多深,而在于我们人类自己能不能挣脱自己给自己预设的人生枷锁。
每一种不可能,每一种奇迹的背后,都是先知和天才们的坚持和不懈努力,这世界最宝贵的就是坚持!
前天看的神医,是发生在11世纪初的故事,一段医学史的传奇,糅合在欧洲中世纪科学的愚昧黑暗和西亚伊斯兰世界多教并存的混乱历史中。
在教与教之间的相互倾轧(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基督教也掺和了一把),政与教之间的相互勾结(伊斯兰教和塞尔柱突厥),在统治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塞尔柱人和原统治者),科学(医学)有如照彻黑暗的明珠,在一片狼藉的血腥和死亡中,熠熠生辉。
电影中的伊斯法罕城,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在波斯大地有“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称,是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当时开明的统治、多教共存带来的多元化思想,也给了科学喘息和发展的空间。
伊本•西纳(阿维森纳这个名字更为知名),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塔吉克族人,在三十岁左右因政治流亡到伊斯法罕,是历史知名的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更重要的是他著有《医典》,被尊为世界医学之父、神医。
电影里他因国破和学术殿堂被毁服毒而死,历史上他是因“过劳”而死——我宁愿过宽广而短促的一生,而不愿过狭隘而漫长的一生。
阿维森纳死于1037年,同年,原本盘踞伊斯法罕城外的塞尔柱突厥人长驱直入,建立塞尔柱帝国,伊斯法罕成为其首都。
《神医》在繁杂历史的背景下,虚构了一个英国人,为了医学上的求知,远渡重洋历经艰险,来到伊斯法罕,成为伊本西纳的学生。
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质疑信仰的禁区,预知死亡的天生异能并未使他成为江湖骗子,也未让他盲从于即有的理论。
一场政治阴谋引发的黑死病流行,一次偶遇的索罗次亚斯德教教徒(天葬者)遗体馈赠,一场挑战教义的爱情,一次被污蔑为巫术的生死判决,临危受命的国王的外科手术——借由虚构的人物,把中世纪的医术表现得既可信又神乎其技。
让人既为古代学者的探索精神感佩不已,又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精神对信仰和宗教永不屈服的倔犟质疑。
历史在不断前行,新的帝国在旧的废墟上建立,科学在否定的基础上蹒跚学步乃至箭步如飞,终将点亮人类的蒙昧。
看完这个电影习惯性来豆瓣看看影评,发现竟然只有短评,而且清一色真的都是“短”评。
这在我的观影史上还是第一次哇!
此时不待更待何时?
影评走起!
看之前也只是大概知道内容,但是看的时候就会发觉这是那种你一看就知道男女主角怎么着都不会死的片子,最后肯定也得是学成归来、救人于世的happy ending。
所以,总的来讲电影其实没有什么悬念,很自然很平缓地就那么看完了。
但是其间还是有不少感动我的镜头:1、小Rob在母亲逝世无家可归之后不顾Barber的斥责一路跟随着他,最后终于也感动了Barber让他收留了自己。
那晚他们一人一毯且相隔略远,对于小Rob的一系列问题Barber简直算是粗暴回绝,但第二天醒来后发现小Rob已挪到自己边上还把手放到身上了,就这么一只手足以融化所有了。
此后经过许多年共同风雨,Barber也进入老年,在Rob的坚持手术下失而复明,俩人俨然形成许多默契。
直到Rob发现还有很多未知的医术要学习,他要去伊斯巴罕学医,老Barber送他到最后时一边说“滚下车吧,赶紧去被淹死吧,去被海怪吃了吧,我不在乎”,一边又抛给了他一袋钱,然后俩人就在“滚吧,坏蛋”中相似一笑,就此分离。
亦父亦友的感觉,典型的男性间表达感情的方式,真是喜欢。
2、Rob到了伊斯巴罕后认识的那两个一起学医的朋友。
Mirdin无意瞥见Rob和族长未婚妻Rebecca递书的画面就明白了他们,此后在诊断中她怀孕后帮助她隐瞒并想应对的办法,在她逃走被发现可能受惩时又赶去告诉Rob,就在不声不响中关注和帮助着他们,可能这就是兄弟间的感情吧,不多言语,但也不少默契。
Karin也是,在瘟疫来临时一向贵公子做派的他也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对抗瘟疫,甚至最后自己被染而死,挺让人感叹的。
3、影片中的Ibn Sina真是那种很让人喜欢的老师,那种席地而坐讲学论道的方式配上那些恢宏的建筑,脑海里自然而然就和自己看《苏菲的世界》时臆想的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传学辩道的画面不谋而合。
开放、自由、轻松而又不乏严谨的探讨,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吧。
还有在狱中迫不及待让Rob将人体内的构造不漏细节地向他展示,甚至在被行刑前为此感谢Rob,这一系列都让我看到一代大师的胸襟和风度,不能不佩服。
直至最后医学院被毁,医书也一并被烧时他独自一人面对大火表现得那样不舍而又坦然决绝,真正的理想至上者。
4、当然还有Rob和Rebecca的爱情,没什么悬念就知道这两个人会相爱会在一起。
但当Rebecca得知自己怀孕为只好与族长同房,本以为就此瞒下了,没想到她还是选择了逃脱。
真爱就是身心都献给心中的那个人而无法容忍再面对别人,一天也不能。
最后逃出时她们的对话也很精彩,“let’s go home now” “where?
” “Wherever, my home is with you now”。
这就是全身心的归属。
多了解点阿拉伯的政治、宗教的历史的话,我想会对这个电影的理解更深刻些。
如果没有那么多刻意的巧合(为什么最先得瘟疫的Rebecca在众人纷纷于12小时内死亡时能幸免于难,而瘟疫快结束时才染上的Karin却很快就死了!
)、奇幻的感知死亡的特技(有医学天赋我可以理解,但是手一放心上就能感知死亡这种真的也太假了一点吧!
),以及全程英语的不真实感(地点从英格兰一路到伊斯巴罕,语言竟然还是英语,宁愿换上听不懂的阿拉伯语让我看字幕都觉得更真实些。。。
),没有这些的话也许还真能有史诗的感觉。
不过凭心而论个人还是蛮喜欢的,至少男主角那么帅、眼睛那么漂亮,这个诱惑就不可抵挡啊,哈哈!
电影《神医》(别名《医师》)这个故事很不错,讲出了不惧艰险的求知精神,讲出了敢于挑战权威的探索精神,讲出了高尚的医德。
很多名医都是因家人生病死去而开始发奋学医的,这个故事的主角罗伯也是。
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罗伯出生在英国,如今的发达国家英国在那时还是处于文明世界边缘地带的蛮荒之地。
罗伯因母亲生病死去,而追随一名流浪医生学医。
为了学到最好的医术,罗伯经历千辛万苦来到强大的波斯帝国,向最著名的医生伊本.西纳学医。
学医过程中,城里爆发了鼠疫,伊本.西纳不顾个人安危留在疫区,亲自和学生们抢救感染病人,最终他们找到了疾病传染源。
当时,因为宗教界不允许解剖人体,医学界对人体结构含糊不清,严重影响治病效果和医学发展。
罗伯因为一次偶然机会,对一具尸体进行了解剖,澄清了医学谜团。
剥去电影中的帝王戏、爱情戏,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国外从历史中挖掘出不少很有教育意义的好故事,《血战钢锯岭》也是一个例子,可是我们就很少写出这样情节饱满、有吸引力的故事。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一些重要文明成果也没有得到合适宣传。
中医是中国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伤寒论》在中医领域又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至少12亿人都不知道《伤寒论》的作用和地位。
“张仲景为《伤寒论》写的序言思想境界高远,极为优秀,比《醉翁亭记》之类的文章要好多了。
可是《醉翁亭记》这种记叙文人吃喝玩乐的文章居然能进入中学教材,《伤寒论》序言却没有,太遗憾了。
这个片子在国内几乎无人知晓,甚至做中文字幕的人也少(当然,也可能跟现在广电的“维护版权”行动有关),而我看此片,正是基于年轻人那种叛逆心理,即从来都是逆潮流而动,不追热门电影,专挑冷门的看,哪怕他们有的的确很无聊,那也好过无形中当了某些热门电影的托。
我就是本着这种幼稚的心理去翻出“神医”这部电影看的,不过我知晓这部电影是从讨论冷兵器时代的电影的贴子中知晓的,看着对古代场景的还原效果还不错,就想着这次的观看也不会太失望。
电影的信息量很多,然而概括起来却是很容易,因为主角部分的剧情,其实也是司空见惯的套路。
开场我们就进入了中世纪的欧洲,英格兰,尘土飞扬的矿井,艰难地撬开石头寻找金子或者宝石的童工,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小时候,而他挖到的金银财宝不是归他的,他只是帮打工的,只能用他们去换取报酬,嗯,跟金银财宝等重的面包,这些镜头真是太符合共产主义者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描述了,然而这部电影是出自资本主义世界之手,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省有多彻底了。
好吧,即使有这样的镜头,这也不足以让它让我给四颗星,因为类似的镜头,资本主义世界的电影里到处都是,司空见惯了,以至于没有这种场景都不算个合格电影了。
再来看看接下来的镜头,嗯,一个江湖郎中当街卖艺,用各种小伎俩博得众彩,主角兴致勃勃地挤进人堆,结果不小心让人偷掉了今天的工资。
这看起来是个平淡无奇的事件,也许之于大部分人的作用也就是让大家认识了第二个关键人物——一个老江湖郎中。
然后,催泪弹准备开始引爆,主角一家在破败的屋檐下欢快地享用完了晚餐,然而母亲却患上了致命的“肚子里的病”,笔者猜不出来是什么病,电影也自始至终没有说这种病的科学叫法,不过没有倒是正常的,因为那个时候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科学。
因此主角心急火燎地去找上午见到的老江湖郎中时,老头子直接抛出一句“明天还活着的话再来找我吧”,以及后面老头子赶来,却被神父斥为“玩弄巫术”,而悻悻离开,最后,母亲自然不治而亡,而这也将成为后来主角爆发的回忆杀。
这就是奠定回忆杀的部分了,以后的故事,大致就是,主角耿耿于怀投靠老头子行医,然而发现这点医术还不够,就要自己去更好的地方求医,有人告诉他遥远的东方穆斯林世界有个叫伊本·西拿的神医,你可以去找他,但是要横跨欧亚两个大洲,然后主角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东方,路上巧遇女主角,来到伊斯法罕城,然后因为是“犹太人”(其实是伪称,因为穆斯林世界只接受犹太人),被神医所在的学院拒之门外,然后幸运之神降临偶遇神医,神医对其大加赞赏,于是他就进去学习了姿势。
主角光环持续发挥着作用。
好了,到了这里,我可以先讲讲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瘟疫发生,骄横的国王却不顾人民死活,还要求伊本·西拿和他的学生跟他去打猎,伊本·西拿拒绝,而要留下同瘟疫作斗争,国王为了防止瘟疫扩散,把平民和这些医生关起来。
伊本·西拿和主角同瘟疫作斗争,期间男主跟女主迸发了爱情的火花,而主角成功发现了跳蚤是瘟疫传播的源头,于是大家开始灭鼠行动,国王为了感谢医师们战胜了瘟疫宴请所有医师,而主角依然对小时候不治之症“肚子里的病”耿耿于怀,要解剖尸体以看究竟,然而解剖尸体无论之于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是亵渎行为,果然事情败露,其师父伊本·西拿也受到了牵连,被穆斯林保守派宣布死刑,然而这时候,国王也患上了“肚子里的病”,而这个国家最大的外患塞尔柱人蠢蠢欲动,城内的保守派穆斯林也趁机捣乱,国王为了稳定政局,要求释放伊本·西拿和主角,要他们切开他来救活他,于是主角开挂救活了他,国王承认了主角的地位,为了掩护主角和医师们及医药典籍出城,国王亲自率兵出城与塞尔柱人作战,而主角与女主成功逃出生天,回到英国,开了家医院,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怎么样?
仅仅看主角的故事的话,这部片可以说平平庸庸,虽然剧情上没什么大问题,却也没什么亮点,这个故事又是一个经历各种坎坷,外加主角开挂,然后happy ending的节奏。
而其他人物,比如伊本·西拿,也是一个传统的睿智的长者,不受成规的束缚,并且通晓事理。
也许之于喜欢西亚地区和中古欧洲的历史的人还有一点兴趣,其复原了伊斯法罕城的原貌,然后最后的大场面战斗,也许算作些许亮点。
然而,从后面这段故事开始,随着另一个关键人物:伊斯法罕城的主人,国王的出场,这个人物我个人认为恰恰是这部电影脱胎于其它各种主角开挂happy ending的电影。
国王在电影中是个不可一世,迷恋虚荣的人,第一次出场时,便是威风鼎鼎,大排场,他所经之处所有人都必须五体投地。
其皇宫内也是嫔妃宫女遍地,他看不起不列颠人,还以为不列颠人是茹毛饮血的野人。
而他召见伊本·西拿竟然不是为了听取医术或者其它的科学知识,而是如何建功立业,攻城略地。
即使城中瘟疫肆虐,他仍然还想着跟伊本·西拿去打猎,他骄横地声称“瘟疫是越不过我的城墙的”,这位国王之所以留着伊本·西拿,恐怕更多是为了虚荣,而不是像一些医师说的“开明”,也就是说他比起穆斯林保守派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他的帝国的最大威胁——塞尔柱人们对伊斯法罕城虎视眈眈,而骄横的国王自然不看在眼里,连身边的穆斯林保守派已经悄悄成为了塞尔柱人的内奸他也毫不知情,以至于穆斯林保守派更加肆无忌惮地攻击医师们,声称他们才是“瘟疫的始作俑者”,“是他们震怒了安拉”,然而毕竟没有确凿的把柄,也就只能骂骂。
直到主角犯了天条,解剖了尸体,还画出了人体内脏分布图,他们终于有理由驱赶这些以犹太人为主的医师们了。
而就在这时,这位不可一世的国王染上了重病,而穆斯林保守派们也以为时机成熟,趁机跟他摊牌,他马上意识到了危机,赶紧召集伊本·西拿和主角,要他们治好他的病。
而他就幸运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接受外科手术的国王。
也就是这件事,对他的认识带来了改变。
当手术成功时,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并不是万能的神明,自己的命也有掌控在别人手里的时候,他才意识到,比起建功立业,什么更能够流传千古。
他在这时候对主角说“你给予了我一次机会,我也将还给你。
”如果仅仅理解为“你救了我的命,我将报答你”那就错了,这位国王再怎么感恩,也不会去干为了一个普通犹太人去把自己的军队乃至自己本身赔上去的事情。
他知道了,真正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永存的,是文明,历史上建功立业的帝王千千万万,都变成了尘埃,他顶多就是伊斯兰世界的几百个国家的其中一个帝王,不可能成为凯撒或者亚历山大,而且现在他也没有机会了,塞尔柱人已经兵临城下。
相反,让文明流传下去,他也将沾了文明传承的光,后世也许不会记得伊斯法罕城的一个主人,但一定记得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接受了外科手术的国王。
所以他才说,“我的历史已经写好了”。
于是,在国王的牺牲下,所有医师们跟随伊斯法罕城的平民成功逃出生天,伊本·西拿的毕生所学也得以保存下来。
国王这个人物形象,也许是各种大片中,鲜有出现的形象,比起《天国王朝》的鲍德温四世或者萨拉丁,他远没有那种贤明,比起后来居上的圣殿骑士,“法定”的耶路撒冷王继承人居伊,他最后又表现出了一个王者的觉悟,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君王的形象,世界上想当明君或者暴君,都没那么简单,而以庸君昏君居多,这位国王就是这种形象,然而电影给了他机会,让他在人生的终点得到了升华,他终于明白了荣耀的真正含义。
所以,假如没有这位国王,也许《神医》一片也就是又一个表现了中世纪各种凄惨景象,主角作为片中的光明形象拯救世界的中庸片子。
中文译名是《神医》, 三更半夜看的, 导演是Philipp Stölzl。
画面相当漂亮,故事相当可惜。
影片里,N世纪前阿拉伯世界的繁荣不由让人想到N世纪前的中国唐宋,咱也发达过呀!
就算今天,巴黎清真寺里的藏书室也是宝库,穆斯林朋友的态度还是相当友好的(比巴黎藏传佛教徒开放亲切得多),咱不说极端分子。
电影是德国人拍的,所以画面工整得不像话。
想当年的《白日焰火》擒熊,好多人说这电影故事也没见啥深意,怎么就获奖了呢?
其实故事还不错的,最震撼的是画面光影,就像这段日子跟我东奔西跑的Chef Op,他就十分喜爱这电影:“春花,你知道中国电影白日焰火吗?
那灯打的!
”业内人士看门道。
德国人似乎很看重技术。
《神医》故事怎么也扶不上墙,主角一直在呵呵呵呵笑,看得人着急。
对大部分人来说,看电影的初衷是去看一个故事。
技术好故事性差的片子,仿佛一个皮囊特好气质特差的人,难有贵气。
不过这世界哪来那么多完美的事呢。
所以要宗教改革,所以要文艺复兴
真正的大师,他是超越时代的。
没有原著和相当历史研究下,单单这部电影,无法说明任何。
看了一部德国人用英语在阿拉伯世界拍的西语版电影。男主好有魅力,加分!
关乎人性、信仰、宗教、信念的好电影,被震撼。
平平,不过因其历史和主题,推荐一看,中世纪关于黑暗愚昧与光明真理的故事,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总是让人热血与崇敬,这才是正能量吧。顺带推荐一下我国的《大明劫》,同样戏剧色彩略重,但于国产电影中,是本本分分做电影的例子了。
开挂神棍
场面还好。剪辑太碎。有点拖沓的感觉。
3.5。整体下来非常流畅,史诗感很强,情节紧凑。遗憾就是始终高潮上不来。记住了汤姆佩恩的蓝眼睛!
王的眼睛像鹰一般。电影中规中矩,还有你们借用人家Pippin的原创歌曲干嘛...
精彩绝伦的古装史诗片。讲述了一位来自英国的青年历尽艰难来到波斯帝国学习医术的过程,影调质感极强,对古老波斯帝国的再现极尽奢华,而且剧作工整,将一个小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坚持与挣扎表现的富有层次感,既有商业类型化的噱头,又有哲学思辨性,可谓教科书式范本。
医学研究跟宗教跟战争纠缠在一起,再来点男女,看起来好像不够突出重点。但想想吧,一个日心说都会得到被烧死的下场,医学发展,解剖的研究应该也确实这么蛋疼。
要不是闲得没事干……我一定看不完……有两个半钟头………………
中世纪时,东方的科学并不比西方差。黑暗中世纪过去后,差距就大了。
真有史诗级的制作呢,剧情可能因为与医师有关有些平淡,3星半
🤢
如果以伊本西那为主角,更能成就史诗作品。
中学生课外读物的感觉
觉得有点进展的太快。。不过时间确实是一个因素。感觉男主就是天才什么都是信手拈来
我为什么就盼着女主什么时候能死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