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试试不看豆瓣来看这部剧,除了感情戏部分大家都会觉得这是部好看的电视剧,很有教育意义,起码我是一边看一边查百度,大部分都符合史实,对于那些看剧只盯着缺点不看优点的人说的话大家就当没看到吧。
毕竟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里的人物才是他们的偶像,他们才不会关心服化道啥的。
有些剧可以当作娱乐来看,有些剧咱们要抱着敬畏心来看,那是历史,那是伟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关于中国建国的外交应该是很好的题材,原本可以拍得更厚重,更惊心动魄。
但是几集看下来,完全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没有,还一贯以前主旋律影片的风格,没有突破。
这样的题材不需要虚构一些其他的情节,只需要是认真的还原历史就可以了,我相信一定会比这精彩。
这部剧只能说中规中矩,不出彩也不至于是一部烂剧。
只可惜了这个题材。
《外交风云》:1、重点描写了从正式建国前到70年代的外交大事件,可以看作是新中国外交的“诞生记”、“成长史”,同时,也能重温新中国前二三十年的经典瞬间;
2、直到现在仍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当时人穷得裤子都穿不上,还要造原子弹?
而为了不与前苏联共建联合舰队、大功率电台,我们放弃了多少援助!
还有抗美援朝……
3、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情节,一个是建国后,当天夜里领导们等着建交的电报,等了一夜,另一个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和结果;
4、其实剧里汇报方式、谈话方式、思考方式也挺有意思,周总理的汇报方式,大使们的谈判方式,毛主席的思考方式,以及强悍炸裂的文案水平,还真挺有意思;
5、至于很多人提到的服化道问题,有些与历史真实有偏差的问题,以及辅线的狗血情爱剧情问题,台词收音问题,我想,这就像不能把《我和我的祖国》仅仅是看作是一部电影一样,《外交风云》也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一样,有时候,主线太重要时,辅线会有影响。
PS:特意搜索了下,好多外国领导人也挺像的。
终于看完了48集《外交风云》。
这部纪念建国70周年的作品,可看性还是挺强的。
最后一集重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幕,从小学课本学这篇课文以来,看一次哭一次。
无论是政治还是任何领域的叙事,人的故事始终最打动人。
《外交风云》能把49年到76年的历史拍出可看性,就是因为讲了很多人的故事。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相濡以沫、毛周朱的亲密战友关系、西哈努克亲王、尼克松、基辛格……甚至是偏安一隅但还是只认一个中国的蒋介石。
一部历史剧,在纵横捭阖跌宕起伏的叙事里面,作出不少真实的细节感,比如毛主席吸烟的牙齿、蒋介石修剪花木、贺子枫提着油皮纸包的烤鸭去凌雁家。
尽管不是像《隐秘的角落》那样让人一口气追下12集,也不是像《传闻中的陈芊芊》靠偶像剧爱情吸引人,这个在当前框架下的宏大叙事还是拍出了质感,就算是站在批评者的角度,都是足以致敬新中国70年的典藏好剧了。
对于外交、历史和政治,看历史书、看国际关系、看外交部声明,常常是看不懂的。
看电视剧,容易产生直观认识。
比如,我们跟柬钢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好,原来西哈努克亲王曾流亡中国,受到周恩来亲切接待;为什么对外援助那么重要,当年修建坦赞铁路,多么不容易。
中国外交讲究以真心换真情,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
看看今天的一带一路,蒙内铁路,中东欧班列,在澜湄地区的外交。
老一辈铺下的蓝图,正由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画卷浓墨重彩地书写。
新中国成立那天,外交部工作人员骑着一排自行车,把公文送给各个国家的代表。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焦急等待各国回信。
苏联跟我们建交,法兰西作为第一个西欧国家跟我们建交,乒乓外交,基辛格通过巴基斯坦的掩护秘密访华,尼克松下雪天登长城,田中角荣访华……新中国的外交,确实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两弹一星,抗美援朝。
那时候有的是气魄,是信念。
从诞生之初,新中国就命途多舛。
但我看,中共的精神底色是乐观和信念。
21世纪,互联网让世界成了地球村。
彼此的声音互相影响交织,尤其是2020这魔幻的一年,美国除了贸易战,还发动了舆论战。
但如果看《外交风云》,大概会明白,中共什么样的困难没有经历过?
从穷二白跟苏联要工业,千方百计要绕过卡脖子发展科技。
今天,中国成了钢铁巨人,基建狂魔,5G领先全球。
14亿中国人只要团结起来,是没什么干不成的。
西方国家怕的,也是中国人的团结。
发现和平演变到今天,变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也是怪不得要拍桌子,如意算盘没打成啊。
其实很多感想,顺着意识流下来,就先到这。
我觉得应该庆幸,没有走上苏联的修正主义道路。
老一辈的认识是很清醒的。
后代能把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到今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般的成就。
这部电视剧在一些剧情和细节上,还有一些可取之处,不至于那么生硬僵化,在献礼剧里算是能看的了。
但是导演编剧漏洞百出,毫无历史常识的设计,实在让这部剧难成精品。
首先,服装道具过于干净,缺乏时代气息。
从中央领导人到普通民众,衣着干净,光鲜亮丽,衬衣领子洁白如新,这还是在山沟沟里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的革命者吗?
当前电视剧的一大通病(除了本片,还有前一段央视播出的可爱的中国、特赦1959等)就是服装道具置景越来越敷衍,再也不复当年电影周恩来那样,将电影场景拍摄得可以直接拿去当纪录片的高水平了。
再加上如今这些特型演员逐渐老去,再演建国前后的历史,真是有些格格不入。
革命历史剧的巅峰之一《亮剑》对服化道的处理就颇为用心。
如第十八集中,李云龙赴宴楚云飞,虽然外面披了一身呢子大衣(应该是缴获的战利品),但里面的八路军军装仍然脏兮兮,头顶上的帽子也是斑斑污垢。
而这样的装扮,恰恰符合一个在艰难环境中作战的八路军军官的形象。
亮剑中对李云龙和楚云飞的服装处理的相当精妙
这干净的白衬衣其次本片作为一部历史剧,犯了太多常识错误。
仅举一例。
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那句名言就是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说出的。
然而诡异的是,我们却在电视剧镜头里看到了这样一幕:
不是代表的邓和陈端坐在会场第一排(右一、右二)在与会代表中,日后的总设计师竟然端坐其中,还是第一排!
Excuse me?首先在与会的662名代表中,并没有邓的名字。
其次查其年谱,此时邓正在南方指挥全国解放事宜,就在政协开幕当天还在南京作报告。
《邓小平年谱 1904-1974 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43页。
当然邓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参与新政协会议。
新政协在9月的最后几天中连续召开了八次会议,邓只是在最后一天9月30日才从南京北上,出席了最后一次会议,并在会上当选中央委员和政协委员。
但是21日的第一次会议上,身在南京给学员作报告的邓是不可能坐在怀仁堂第一排的座位上的。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也许是编剧觉得毛在新政协会上的讲话还不够有气势,便为毛增加了如下的台词: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然而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毛的这句话,是在5年以后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才说的。
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2019年历史研究中经常提到“历史感”一词,就是从事哪一段历史的研究,一定要对这一段历史情境有所了解、感知,理解他们说话的方式和思维习惯,这样写的文章才不会犯常识错误,才有“历史味儿”。
我们不能按照学术标准苛求电视剧工作者,但是起码你们也不能犯一些低级错误吧,漏洞百出,张冠李戴,演员一个个油光满面,穿红戴绿,这岂不是对历史的歪曲,这岂不是对古人的不敬,这岂不是对今人的欺骗?!
又看了一遍,感觉侯祥玲饰演的黄镇演得真好。
黄镇这一生,既有为国担当,又有儿女情长,既能横刀立马,又能舌战群儒,还能吟诗作画,儒雅中不失英武,豪气中不失细腻。
文武双全,内外兼修,真是英雄!
陈元帅也演得好,陈帅一生,坦荡磊落,大气磅礴,居功至伟而谦虚低调。
主席突然决定参加陈帅的追悼会,这一幕让人落泪。
英雄就是英雄!
感谢先人为国家做出的努力。
本剧建议用2倍速看,节奏狂慢。
正常三星,特型演员演的很好,苏联撤走专家,主席淋雨那一幕极为精彩,加一星。
剧组很明显想拍一部史诗纪录片,用了很多特型演员,却毁在编剧和凌玥姐妹俩莫名狗血的感情戏上。
一、狗血感情加戏。
不用详述,看了就知道。
二、王稼祥对毛主席说苏联和我们有六小时时差,所以北京时间凌晨1点,莫斯科早上7点还没上班。。。
那啥,编剧你地理课是体育老师教的,也别祸害王稼祥啊,时差-6小时,莫斯科是晚上7点。
三、为了戏剧效果,改动了司徒雷登历史。
我是理解不了为什么要美化司徒雷登的,他是个很典型的两头不讨好人物。
上中下三策导致2008年骨灰才葬于杭州。
还有个批评点,周总理逝世,灵堂居然用红色窗帘!
剧组你们对得起总理么!
看关于老一辈领导人的电视剧真的是获益良多,喜欢他们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原子弹一万年也要造出来”“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的豪迈气魄和凌云之志。
有毛主席的举重若轻,还有周总理的举轻若重,外交的故事是斗争的故事、是妥协的故事,是交朋友的故事,老一辈领导人的胜利是“正义的事业是无法摧垮”的胜利。
我喜欢毛主席的一句话外交需要“有理、有利、有节”。
也喜欢周总理挂在嘴边的“外交无小事”,感动的是他那种为了人民燃烧自己的精神,他给别人能量,给别人时间,让和他交往的人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隆重,这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生境界,更是我辈的榜样。
剧中再现众多历史事件,现场讲学,受益匪浅。
剧中将新中国的外交大事件一件件地呈现出来,也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东西慢慢展露出来。
以前不懂为什么自己这么穷困还得要援助远在千里之外的非洲国家,自己国家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看了这些以后虽说不是很清晰其中缘由,也稍微明白那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艰难,走出自己的道路是多么的曲折。
经典台词燃爆:外交是一种与战争相对立的国务行动,战争是以武器、鲜血进行的,外交是以笔墨、口舌进行的。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啊,万一哪天真的下起了大雨,你把伞收起来了,挨淋的只能是我呀。
中国代表来开会,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团结的。
还有庞大的外国演员阵容,让人耳目一新。
特别爱看到那个苏联米高扬,戴高乐和富尔,尼克松和基辛格,那个坦桑尼亚的总统,留着小胡子;赞比亚总统带着三个夫人;总理和陈毅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深厚友谊,每次听到他的声音就觉得特别好听,异国的友谊是那么的亲切。
瑞士的场景,让一个黑人演员当路人走过去,过了一会主角说完话了,他居然又从另一端走了回来!
连衣服都不带换的还有大鹅口音的u s总统尼克松,还有那些英文台词,真的是烂死了反正就是外国领导人看起来都跟弱智一样还有反问总理的外交女主,穿的光鲜亮丽,69年还要烧牛排,这情节怎么写出来的啊,加深阶 级矛盾啊
看起来好爽啊,才看了1集,结合了自己以前学的历史知识,弱国无外交,首先要自己强大起来,才能扬眉吐气
好好的题材就毁在那几个不存在的乱七八糟的感情戏上了 还那么多 烦死
多打一星。我还是看书吧。
大庆年主旋律正片 大概因为该部委和家里长辈关系密切 竟然找到共鸣? 边看边想去找老人让讲故事🤭... 历史事件什么的 挨个问了下度娘 最后深深的记住了克什米尔公主号 最后 还是周总理最伟大!中学歌咏比赛唱过“你是这样的人” 对 他就是这样的人!
原来我以为主旋律=不好看,直到近两年很多用心拍片的导演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同时也扒掉了很多尸位素餐者的底裤,没想到现在这些底裤被扒了的人竟然厚颜无耻地出来裸奔想继续恶心人民大众。
跟着老爸看国产剧系列。三星半,大方向上没问题,展示了我国第一代领导人们出色的外交成果,作为新中国的领路人,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和贡献令人惊叹,可以说是人格魅力赢得了普罗大众的敬仰之情。但从电视剧的角度来看,服化道不精细,剧情衔接度不够,整体显得粗糙。如果不是因为对历史的还原度尚可,根本不足以为道。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孙维民的周恩来堪称经典。跨越二十多年的新中国外交史,当作学历史了。毛周都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加,以小见大搞不了,宏大历史又没那么精致,每个拳头都锤在棉花上了
虽然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说,可能有得地方让人看得尴尬,但考虑到它毕竟讲述的是党政部门、外交部门这种代表国家形象部门的专业工作,且重要历史转折事件都有合理的呈现。我觉得挺值得看。某些认为历史剧应该完整还原的人,我觉得真的不适合发声,以为自己是公知,其实愚蠢至极。
感情是给满分的
别把老百姓当傻子
“中国人是不好惹的,惹火了也是不好办的!” 种花家 ,燃 ~
Mark一个看过吧,在医院陪护老爸断断续续看了不少
3.5吧,确实是补了很多之前不了解的细节,就是摄影、服化道太不讲究了,充斥着廉价感,当然各个谈判的过程完全值得忽略服化道去耐心看
不是太好
粗制滥造,跟那个热血军旗一样,好题材浪费了
仍然是抢占历史叙述话语权的洗脑作品
那个年代的伙食那么好了吗?发型怎么都是一丝不苟?怎么到哪都能看到爱情故事,怎么总理的爱情日常不够说?说的是外交,麻烦台词好好写,用用脑子,年代不是很久远,资料都可以找到,不要为了献礼而献礼!!!
宏大的叙事又不失细节,大家大国情怀又不失小家故事,剧情与实录结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内忧外患在国际社会逐步站稳脚跟结交朋友,一代伟人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外交上的睿智引领着新中国在国际上叱咤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