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奏者

The Soloist,心灵独奏(台)

主演:杰米·福克斯,小罗伯特·唐尼,瑞秋·哈里斯,斯蒂芬·鲁特,汤姆·霍兰德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独奏者》剧照

独奏者 剧照 NO.1独奏者 剧照 NO.2独奏者 剧照 NO.3独奏者 剧照 NO.4独奏者 剧照 NO.5独奏者 剧照 NO.6独奏者 剧照 NO.13独奏者 剧照 NO.14独奏者 剧照 NO.15独奏者 剧照 NO.16独奏者 剧照 NO.17独奏者 剧照 NO.18独奏者 剧照 NO.19独奏者 剧照 NO.20

《独奏者》剧情介绍

独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史蒂夫·洛佩兹(小罗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 饰)是一名洛杉矶时报的记者,最近因为一次骑行意外而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他经常听见附近传来优美的小提琴声,从而结识了天才小提琴手纳萨尼尔·埃尔斯(杰米·福克斯 Jamie Foxx 饰),渐渐地他发现, 埃 尔斯原来曾进修于声名显赫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然而却因精神分裂症而辍学,如今只能流落街头卖艺为生。洛佩兹决意将埃尔斯的故事写成专栏,为此他开始留意埃尔斯的一举一动,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两人渐渐建立了深厚友谊,洛佩兹为了帮助埃尔斯完成音乐梦想甚至抛家弃业,然而埃尔斯的精神疾病却始终是两人之间的羁绊…… 本片根据史蒂夫·洛佩兹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进行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LoveLive!Sunshine!!第二季我是复仇者娘子在上丑女贝蒂第三季翼神传说卢克·凯奇第二季攻略陛下100次五月十二月三屈式佩尔德利WhiteLab警视厅特别科学搜查班少年囚徒敲击真相幸福路上僵尸脱衣舞娘超人之死而复生疾速追杀2香奈儿秘密情史圣人文森特经过画眉旋风管家第三季七号房的礼物路线脱离性感野兽第一季我的老爸是卧底圣诞变身恋语轻唱后天美女大明悬案录之隐翅篇

《独奏者》长篇影评

 1 ) 礼乐治国

音乐可以安抚人类的心灵。

我遭遇的困境时,想找人说说话,却不知找谁,此时我就会去听音乐。

大提琴低吟之声,仿佛在听他诉说一个故事。

听过以后,雨过天晴,心情也平静许多。

古时候,孔子提倡用礼乐来治国,仔细想想,还有几分道理。

网上去抄些资料。

礼乐治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

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

孔子反复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乐”。

  首先在大的方面,如治国安邦。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在这里,是作为治国的一个基本要素来提出的。

 2 ) 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这部影片,是一个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朋友推荐给我的。

他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你不努力,不专注于你的目标,那么有可能流落街头。

影片倒是没有引起我太多共鸣,观后感:人们愿意帮助你,是因为你是你,你身上有其他人认为的价值所在;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争气,就算再多的机会也没有用。

 3 ) 被低估了的独奏

《救赎》导演加钢铁侠小萝卜特糖泥和雷老大JAMIE FOXX合演的《THE SOLOIST/独奏者》,可谓是近期非正常人类的一个楷模。

评价不高的原因也许在电影切入点的选择上,该导演一贯喜欢将超现实浪漫主义的镜头叙事语言搀和过于尖锐的人性写实,对于《独奏者》说来,前者被用于借精神病患者视觉描绘出一幅非理性化的音乐跳跃之诗,后者则是借同样的双睛来审视一个被惯性思维左右而武断无力的世俗社会;影片调侃的基调将故事的沉重一面多少化解,却并未削减其深度,对于习惯商业片或艺术片的观众未免有点不知所措。

影片与《救赎》相仿的快节奏叙述很是有趣,也可能是该片被诟病的另一个原因。

和一般神仙化妖魔化了的艺术科学天才类型电影不同(《海上钢琴师》《莫扎特》《美丽心灵》……),本片似乎更在于表明,真正非正常的,不是沉醉于音符奇迹却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灵魂人物,而是每个无法体验诗意的旁人在社会性固有思维下对异己者的分类与批判。

 4 ) 心灵需要伴奏

记者洛佩兹无意中在街上碰到了流浪汉纳萨尼尔,发现他竟能用只有两根弦的小提琴奏出优美的乐曲,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这个流浪汉竟然受过高等音乐学院的教育,带着好奇,洛佩兹开始用心去慢慢和这个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汉完成着心灵的合奏…… 全片用力地放射着暖人的光辉,但是看过之后,心存遗憾。

这是一个好故事,因为来源于真实事件。

但是编剧显然太自信自己的驾驭能力,没有去细致地挖掘故事背后深层次的内容,比如,纳萨尼尔发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种族歧视这么简单的原因吗?

洛佩兹,那个记者,真正被纳萨尼尔吸引的原因是什么?

仅仅是职业需要加上对流浪者的悲天悯人吗?

两颗心灵彼此靠近、共同奏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当这些都不被细致的考虑,或是只是人为地涂上掺拌着流行元素的松香后,这部电影也就很难奏出感人的乐章了,所以影片中那些对贫民窟的反映、以及纳萨尼尔早年发病的过程,大多显得肤浅而不着边际,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也基本乏善可陈。

不过电影仍然值得一看,作为文艺片,它的文艺色彩还是很浓。

首先是两位主演的表演,特别是小罗伯特.唐尼,在片中的表演不一定完全压过杰米.福克斯,但是就他自己以往的表现来看,这次的表现已经相当出色,把自己的魅力和所长发挥的激情四溢,虽然那种对男人放电的眼神让人有些疑惑和不安,但使人赏心悦目还是绰绰有余的,由于剧本的局限,他激情四溢的表现还是略显表面化,但总体来说,比他之后出演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要更有魅力、要好得多。

片中的音乐是整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元素,相当具有感染力,特别是洛佩兹把大提琴交给纳萨尼尔那场戏中的音乐,感人至深。

但遗憾的是,好的而音乐在很多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会给你的电影增色,也会挑战你的镜头表现能力,而在这次挑战中,这部电影只能算差强人意。

例如前面提到的送琴一场戏,其实在这场戏中,两位演员的表现都相当到位,对于他们神态的捕捉已经很具有感染力,但遗憾的是,导演为了追求更强表现效果,调动长镜头强加了飞鸟的画面,这种人为而刻意的表现,其实反而消减了音乐本身的的动人力量。

而且最令人遗憾的是,电影的名字是《独奏者》,此时镜头里也是在独奏,但我们却听到了交响乐。

如果此时能够使用现场录音的方式,专门于湍流的汽车噪音间奏出现场的真实琴音,会是什么效果?

——当然,这样做难度很大,但是没有挑战,哪里会有突破?

而没有突破,正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

人生路上,不可能保持心灵的独奏。

电影屏幕上,也没有能百试不爽的单一元素,——好的演员、好的音乐,距离一部好电影的标准,还有好多路。

 5 ) 《独奏者》:音乐传记外衣,实在人文关怀

表现方式相对特殊,经常出现用图像表现人内心感觉的画面以及经常有两个主角同时说话,但是还不知所云的段落,很容易让观众糊涂,所以在看电影时不要较真两位主演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什么意思,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这个电影的叙事会别有一番风景。

“独奏者”+“杰米·福克斯”+“精神分裂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音乐传记片”+“灵魂歌王”+“阿甘正传”。

但是看完电影你就会发现错了。

本片是披着音乐传记片的外衣,在讲那普世的人文关怀。

很好的电影,但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6 ) 从乐器之王到乐器之后的艰难转变

Jammie Foxx,你拉小提琴还能再假一点么?

凭良心说,乐器之后的确比乐器之王难操控多了,不过,此前你在"Ray"中的精彩表现让我对你充满了期待。

此番表现实在叫我大大的失望。

Bach的那首无伴奏平时已经被用的太滥了,可不可以换一首?

整个故事矫揉造作,可惜了两位实力派演员。

 7 ) 长见识了。

In the scene that Nathaniel Ayers and Steve Lopez attend a rehearsal concert, all the seats are covered with canvas. This was not cinematic imagery; this is actually done in some concert halls during rehearsals to reflect a more accurate sound as if the seats were being occupied.-IMDBAs a mentally ill man, Ayers is unpredictable and explosive, yes, but almost as if responding to the arc of the screenplay. Characters have arcs in most movies, but the trick is to convince us we're watching them really behave. Here Foxx is let down, and the disappointment is greater because of the track records of director Joe Wright ("Atonement") and writer Susannah Grant ("Erin Brockovich"). We see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men, but not communication.作为一个精神病人,Ayers这个角色是无法预知的,充满爆发力的。

但是这似乎只是再重现剧本的要求(reponding to the arc of the screenplay)。

重现要求这一点固然是每一个演员在大多数电影当中必须做到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信服得让观众确信所看到的就是角色的行为。

此片中,Jamie Foxx被桎梏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

我们看到了这两个人之间作品的共通之处,但是看不到两个人艺术的火花。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90422/REVIEWS/904229989/1023

 8 ) 《独奏者》:一个不需要拯救的音乐天才

《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史蒂夫·洛佩兹最近有点不顺,骑自行车外出居然摔得鼻青脸肿被送进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史蒂夫·洛佩兹的四肢动弹不了了,耳朵却敏锐起来,他总是听见不远处有人在拉小提琴。

出院以后,史蒂夫·洛佩兹开着车到处寻找拉琴的人,还真被他找到了,那人正在贝多芬雕像下用两根琴弦的小提琴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

用一把缺了两根琴弦的小提琴来演奏原本必须一支交响乐团来完成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算是在将乐圣的乐谱声音化了吗?

难怪不少乐迷在观赏电影《独奏者》时,没有听出流浪汉纳撒尼尔·埃尔斯正在演奏的曲目。

既然已经让影片的主人公沦落成了流浪汉,又何必卖惨到不给他一把不缺零件的乐器?

或许,只有两根琴弦的小提琴是对纳撒尼尔·埃尔斯身份的一种暗示?

果然。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史蒂夫·洛佩兹运用他的职业优势调查到,纳撒尼尔·埃尔斯曾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学生,不过,主攻的是大提琴专业,二年级时因精神分裂离开学校成了一名流浪汉。

史蒂夫·洛佩兹将纳撒尼尔·埃尔斯的故事发表在了《洛杉矶时报》上,引来无数读者的同情。

一位喜欢演奏大提琴的老太太因为关节炎的缘故无法再操旧业,她慷慨地将自己心爱的大提琴邮寄给史蒂夫·洛佩兹,请他转交给纳撒尼尔·埃尔斯。

按照惯常的编剧思路,拿到大提琴的纳撒尼尔·埃尔斯生怕再露宿街头会丢失好心人的馈赠,便听从了史蒂夫·洛佩兹的安排进了收容所。

在那里,他重新开始了演奏大提琴课程,终于学成坐进了交响乐团大提琴组的席位,和伙伴们一起在乐团指挥挥动的指挥棒下演奏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缘于纳撒尼尔·埃尔斯是一个音乐天才,电影《独奏者》的背景音乐中时时会“窜入”古典音乐,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贝多芬三重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等等,尤其是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被用在了影片的一场重头戏里:想通过各种办法,比如让纳撒尼尔·埃尔斯住进收容所、给纳撒尼尔·埃尔斯找一位老师、替纳撒尼尔·埃尔斯找一间能安居的公寓,等等,都不能让音乐天才安定下来,史蒂夫·洛佩兹再想一招,他去音乐厅商量,给纳撒尼尔·埃尔斯安排一场演奏会,并特意为演奏会招来了观众。

然而,艰难地走上舞台后,怀抱心爱的乐器依然不知所措的纳撒尼尔·埃尔斯,终于没能抵抗住精神疾病对他的摧残,在一叠声催他离去的幻听中,纳撒尼尔·埃尔斯丢下大提琴、舞台、观众和史蒂夫·洛佩兹,落荒而逃。

如若不是很熟悉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也许听不到这场戏的背景音乐是该作品的第一乐章。

影片为凸显此刻纳撒尼尔·埃尔斯由紧张渐生的恐惧情绪,将这首作品由弦乐四重奏的配器改成了交响乐团,还添加了定音鼓微弱的敲击声。

至此,影片走出了我们对一部励志电影的惯常思维逻辑,亦即已经败走人生的纳撒尼尔·埃尔斯在史蒂夫·洛佩兹和一众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走出了精神疾病的泥淖,重新开始了天赋与他的音乐人生;《独奏者》的结局是,因为史蒂夫·洛佩兹让其签署的一份关于监护人的文件中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的字眼,纳撒尼尔·埃尔斯与在整部电影中一直试图拯救他的记者决裂了。

崩溃了的坚决不愿去精神病院的音乐天才,只好回到收容所,在那里与芸芸众生一起晒着太阳的纳撒尼尔·埃尔斯唯有在清醒的时候会对史蒂夫·洛佩兹说,对不起。

第一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很纳闷:既然给了影片男主角这样的结局,又何必让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贯穿始终?

稍微涉猎过古典音乐的都知道,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别名《英雄》,创作于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历程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成熟风格形成的标志。

这部原本要题献给拿破仑的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贝多芬性格中英雄主义的部分。

既然给了纳撒尼尔·埃尔斯一个失败者的结局,影片何以多次使用充满着欢乐、激昂的浪漫主义气氛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是张定浩的新作《无形之物》让我想起了上映于2009年的老电影《独奏者》。

张定浩的《无形之物》,不厚,内容却很厚实,总共12篇文章视野开阔地议论了弥散在世界角角落落的无形之物以及这些无形之物的存在价值。

12篇中标题为《尽头》的文章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一个是一本与康托尔相关的科普著作《跳跃的无穷——无穷大简史》的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正如该书书名所揭示的那样,康托尔是一位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的构造者,是一个企图抓住“无限”的数学家。

后来,康托尔发疯了。

该怎么理解康托尔发疯这件事?

最顺理成章也最易于被世人所接受的解释,康托尔是“试图征服∞而被逼疯的天才”。

那么,华莱士是否“顺应”民意采纳了这一说法呢?

没有!

按理,天才被逼疯对作家而言是极好的素材,但华莱士只在书的脚注里略微解释了康托尔发疯的原因——华莱士认为,发疯这件事与作为数学家的康托尔一生无关,放在脚注里解释最恰如其分;况且,吸引康托尔的工作和背景如此美丽,在那种氛围中追求真理的康托尔哪怕疯了,也不需要我们将他比作普罗米修斯。

也就是说,仰望着贝多芬的塑像、用残缺的小提琴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纳撒尼尔·埃尔斯,在我们看来正处于疯癫状态,他自己却正在体验人间最丰沛的情感。

纵然享受这种情感需要纳撒尼尔·埃尔斯付出如用交响乐演奏的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所传递出来的既抑郁又狂躁的情绪折磨,但纳撒尼尔·埃尔斯愿意。

所以,要问《独奏者》哪个片段最打动我,我的回答是,当前妻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一个流浪汉时,史蒂夫·洛佩兹饱含热泪地回答:“没有一件事能像音乐打动他那样打动我了。

”这句话,恐怕也是影片何以起名“独奏者”的注解了。

 9 ) 《独奏者》中的古典音乐作品

在《独奏者》中,频繁出现的古典音乐作品(几乎全部由贝多芬所作)在实质上暗示和影响了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

考虑到有很多人对古典音乐并不是那么熟悉,在此我尽我所能地对这部电影中这些乐曲的使用做一下说明和初步的解读,希望能对大家理解这部电影起到些微的帮助作用。

其中的绝大部分段落能在这部电影的原声中找到,我也会在文章中加以指明。

在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贝多芬作品无疑是第三交响曲(也即俗称的“英雄”),以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为主。

这首乐曲几乎贯穿了电影的始终,而且我认为它——有意或是无意地——暗示着男主角纳撒尼尔的人生,因此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内容也在于这首乐曲。

如果想要完整地聆听贝三,用电驴可以下载到繁多的版本,倘若想要入门,我个人推荐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录音。

另外,迈克尔•提尔森•托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通常也被称为MTT)和旧金山爱乐一起有一个关于这首交响曲的纪录片,在其中除了有一个完整的全曲的音乐会现场录像以外,还有MTT本人以及旧金山爱乐乐团的部分乐手们对贝三的解读,包括交响曲中的主题、乐句、结构、情感等的产生以及发展,还有一些排练片段,可以用来对交响曲的基本结构等知识和这首交响曲的深层内涵做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是,这个纪录片我没有在网上找到资源……我是在世界音乐精华这门课上看到刘小龙老师放了然后找他刻的盘……我的时间轴采用的是The.Soloist.2009.BDRip.X264.AAC.iNT-XTM版本。

贝三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大约0:8:00处开始,史蒂夫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小提琴声、然后一路循声寻觅而去发现了在贝多芬像下拉琴的纳撒尼尔的段落(原声第1首Pershing Square)。

这一段最初极弱而后随着史蒂夫的步行逐渐清晰的小提琴声,是贝三的第二乐章第一主题的片段。

贝三的第二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这一点直接写在了这一乐章的速度标记上),按照某些脍炙人口的传说,贝多芬本人认为这是他提前了数十年为死于流放的拿破仑而写的,在这部电影中多少暗示着纳撒尼尔生命中悲剧的宿命。

纳撒尼尔在这里用小提琴奏出比原谱高出一个八度的旋律,无疑地暗示出他并没有用小提琴拉过这个段落而只是听过,同时也无形地冲淡了原来作品中的悲伤而带有了一些凄苦的味道。

随后是在大约0:21:28处起,拎着大提琴的幼年的纳撒尼尔去上琴课,他哼着的是贝三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0:22:27处他给大提琴老师拉的(原声第2首Crazy About Beethoven),以及0:23:40到0:24:14一段他在地下室里独自练习的,也是同样的段落。

在贝三中,这段旋律出现在第一乐章的最开始,紧跟在最初的乐团齐奏的两个和弦的引子之后。

这是一个充满了英雄气概的主题,有着高贵的气质和蓬勃的生命,就如同纳撒尼尔出众的音乐天赋。

而之后从0:25:10到0:25:52的一段,则是第一乐章从光明而充满生机的第一主题过渡到稍微阴郁和抒情性的第二主题的一个中间段。

在电影中这一段落一开始是大提琴的独奏,随后整个乐团的齐奏渐渐地加了进来,很明显地可以体会到这个片段的紧迫、斗争和焦虑感;这一段的画面也同样如此,远处摇曳不清的火光照亮了纳撒尼尔的半侧脸、而面向我们的一侧脸则是黑的,再配合上音乐和剧烈的肢体动作,不安定的感觉油然而生。

由这些犹如交战一般的激烈场景可以判断,纳撒尼尔的精神分裂,在这里已经出现了苗头。

到了0:27:30,纳撒尼尔躺在床上用右手代替大提琴的时候哼着的、一直延续到0:28:54的段落,都是贝三第二乐章的中段(原声第3首Paper Mache World)。

原作中这一段是由弦乐队的不同声部轮流奏出旋律、同时也有着木管和铜管;而电影中的这一段改为了只有大提琴,由一把大提琴奏出旋律,其他分成不同声部的大提琴用拨奏代替了原来其他弦乐和管乐的伴奏。

相比起原作中这一段悲哀甚至有一些绝望的情绪,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沉静,和一个老妪把陪伴自己一生的大提琴送给一个乞丐之时的希望。

而0:31:57到0:35:00,纳撒尼尔拿到了大提琴之后所演奏的,则是贝多芬第15弦乐四重奏,作品132的第三乐章(原声第4首A City Symphony)。

和之前类似地,在弦乐四重奏演奏的背景之上,全部的旋律都由大提琴来完成。

这个乐章是这首弦乐四重奏的高潮,在舒缓的节奏下有着明亮和高亢的情绪,其中蕴含着柔软然而坚韧的力量;而配合着这一段音乐的鸽子从隧道里展翅而出、在洛杉矶上空飞翔的场景,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拿到了大提琴的纳撒尼尔的思绪,也在随着琴弓下流淌出来的乐音翱翔呢?

从0:42:44开始到0:43:50之后逐渐减弱的,则是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第四首,作品102之一,第一乐章最开始(原声第5首This Is My Apartment)。

这是一个平静而明媚的乐章,就如同纳撒尼尔在LAMP里拉琴和当他第一次来到纽约在茱莉亚求学之时的心情一般。

而紧随其后从0:44:00处开始的,则是贝三的第三乐章。

这个谐谑曲乐章欢快而活泼,同样与排练中的纳撒尼尔的心情相吻合。

再之后从0:45:33开始,再次回到了贝三的第二乐章的主题(原声第6首There Is No Escape)。

这个片段用在这里的悲剧意味可以说是再明显不过了,在排练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纳撒尼尔的琴弓和其他大提琴没有保持一致,因为精神分裂的影响他已经不能保持正常地听力和演奏的节奏与速度了。

而之后他在化妆室中奔跑和躲藏的段落依旧是这一乐章的片段,但是相比原作,这其中增加了很多的不和谐音,轻易地在悲剧的氛围之上制造出了紧张和恐怖的情绪。

直到从回忆中回到正在LAMP的现实里,才用孤寂的大提琴独奏的这个乐章的旋律结束了这一段。

整个这一段音乐里,由不安到恐惧再到孤独的情感的变化,正是纳撒尼尔经历的反映。

纳撒尼尔和史蒂夫两人在贫民窟里过夜的场景,从0:53:00到0:55:52的一段,是贝多芬第12弦乐四重奏,作品127,第二乐章(原声第11首The Lord's Prayer)。

这个慢板乐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贝多芬的精神,庄严而崇高的主题带领之下的乐章宁静而淳朴,有着高贵的感情。

配合上这一段纳撒尼尔的祈祷(可以看一看原声中这一段的曲名叫做什么),带给人一种沉静而自省的感觉。

贝三第一乐章开头的第一次完整呈现,是在0:59:31到01:01:33处,洛杉矶交响乐团的排练(原声第8首Four Billion Years)。

贝三对纳撒尼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些随着音乐的发展而不断变幻的光影和色彩无疑是他对这首乐曲的情感的视觉化;他能感觉到贝多芬写在其中的那些澎湃的生机和活力,就像是这一段结束之后他和史蒂夫之间的那几句对话:“He is in the room.”“Who?”“Beethoven.”之后出现的一段音乐是整部电影里面仅有的一段非贝多芬作品的古典音乐片段,从1:15:06到1:15:33,巴赫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套,BWV1007之前奏曲(原声第14首Cello Lesson)。

这是巴赫全部六套大提琴组曲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在我印象中这首前奏曲在电影作品中最著名的运用应当是《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Death & Rebirth死与新生》中,碇真嗣在弦乐四重奏排练的体育馆中演奏的片段。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所有大提琴家在通向演出的道路上必定会要联系的乐曲,只是在这里,用在数十年没有上过课之后纳撒尼尔的第一节课上,对他未免有些过于困难了。

从1:21:43到1:22:29,是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作品131,第一乐章。

这首四重奏被认为是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作品、乃至音乐史上所有的四重奏作品中达到顶峰的一首,而瓦格纳曾经说第一乐章的引子“是在音乐中将忧郁的情绪表达得最好的,这是一种有抑制的痛哭”。

这个乐章的主题冷静而内向,但是在平静的表面之下蕴藏着的是绝望和悲伤;这一点恰恰和此时史蒂夫绝望的心情相符。

随后再次出现了贝三的第二乐章(我们几乎可以将这个乐章称为这部电影的“悲剧主题”了),从大约1:24:40开始直到1:27:23左右结束,在音乐的衬托之下,回忆和现实相互交织,产生了一种奇异的重叠感。

应当注意到的是,从大约1:26:00到1:26:30、纳撒尼尔演奏前调音的一段,和从1:27:00到1:27:23、纳撒尼尔落荒而逃的一段,这两段的音乐是仅有伴奏而没有旋律的,而演奏着一段旋律的本应该是大提琴,这其中隐含的意义不言而喻;夹在两段中间的段落则充满着冲突和紧张。

而紧接在这两段之后直到1:28:00的一段,和几分钟之前一样,是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片段,但是这一次出现的片段经过了重新的乐团化配器(用交响乐团而不是原来的弦乐四重奏来演奏),添加了不和谐音和定音鼓微弱的敲击,藉此再一次地体现出了紧张和害怕的情绪。

整个这一大段在原声中是第9首,Nathaniel Breaks Down。

从1:40:38到1:43:51的音乐,则是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作品56的第二乐章(原声第13首Sister)。

这首乐曲在贝多芬的大型作品中是首少见的娱乐性强于思想的乐曲,多少算是一个异类;但是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旋律和乐团的协奏交织在一起,能给听众带来绝佳的听觉和视觉(没错,视觉)享受。

而这个慢板乐章堪称贝多芬最优美的乐章之一,宁静舒缓,主奏乐器之间有着漂亮的对话;在电影中虽然将小提琴和钢琴的部分全部改写去掉了,但是依旧无损于这一段能带给人心灵的平静和澄澈——颇像是纳撒尼尔见到姐姐之后的心境。

紧随其后从1:44:45到1:54:55的很长一段,可以理解为整个故事的结尾的,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作品125的第三乐章(原声第15首Mr. Ayers and Mr. Lopez)。

很多人都只听过“欢乐颂”的旋律,然而殊不知整个贝九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简单地说是经历了苦难和困境之后不断斗争而得来欢乐的过程。

而这个慢板乐章,或许可以理解为和命运的搏斗之间的憩息;和之前三重协奏曲的慢板乐章类似,同样是带着令人心灵平静澄澈的段落。

而全片的最后一段音乐,在贝九的第三乐章结束之后,再次出现了之前老妪将大提琴送到史蒂夫那里的时候所演奏的仅有大提琴的贝三第二乐章片段;和第一次出现之时相同,依旧充满着沉静和希望。

另外我看的时候还想到一点。

在1:33:43处纳撒尼尔说“B代表……贝多芬”,而我突然想到,他的房间号(B-116),是不是也有着什么含义呢?

然后发现贝多芬的116号作品并不是什么著名的乐曲,同时也想到,倘若这里真的有什么寓意的话,如此隐晦的暗示恐怕不会有多少人发现的吧。

最后提一句,整部电影中最致命的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出现在片尾字幕中,1:56:16处画面正中间段落的第四行,STRING QUARTET No. 12 Op.1127, Mvmt. II,不应该是Op.1127而应该是Op.127……太囧了。

 10 ) Lost in others world or die in yours

不要抱怨这部电影的松散,因为那是真正存在的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电影里有大段的无意义自白,发自心声的自白,你的听众就在你的对面可你还是自说自话,无交流的自说自话。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有这个特点,虽然他们并不都是神经分裂。

现代主义的美在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伊甸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它就挂在那颗属于自己的苹果树上,触手既得。

属于纳萨尼尔的美就是他的发型、他的贝多芬。

那不是对美的追求,那是和美的无休止的温存。

至于他的不安他的流浪他的癫狂,那其实都是属于他的美,you can't give him a better world you can't make him a better life。

他的世界已经完全属于那些幻听幻象。

他受到现实社会的制约,他的幻听中都是彼此矛盾的斥责,是退缩,是不安,是他的困扰。

但他拥有自己的一套感官,他不需要融入别人的世界,但他也没办法完全忽视现实。

他不需要统一的神,他需要的只是别人向他的世界投入一个尊重并温情的目光。

《独奏者》短评

编剧差,中心混乱,有那么点不知所云

8分钟前
  • AMPHORA
  • 较差

5分半左右进报社的一段长镜头。23分钟还有一个楼层移层的长镜头。53分40秒左右的一个长镜头。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类似的小规模的长镜头。各种镜头和剪辑让导演看起来相当的学院派。

11分钟前
  • Kaito
  • 还行

冲着导演和唐尼看的,前者让我失望,后者魅力依旧

15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你先学一学怎么拿奖杯显得自己有那么一点教养?

18分钟前
  • 局外人
  • 很差

没怎么看懂,不过小罗伯特唐尼很帅倒是真的。

23分钟前
  • 坐等1900
  • 还行

可惜了好题材,演了Ray之后,foxx怎么感觉不会演戏了,这么好的一次机会都放过了

28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较差

很喜欢 原来汤米福克斯这么有才

33分钟前
  • ec
  • 力荐

自我陶醉

38分钟前
  • 这么大一个洞
  • 还行

几乎看不太懂,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43分钟前
  • 文火煨
  • 较差

OST四星

47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还行

看一半睡着三次

51分钟前
  • 较差

请允许我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原罪的代价是死亡,但上帝的礼物是永恒的生命。

56分钟前
  • 二甲
  • 还行

借一个评论:想表现的太多,结果一个也没表现好。

58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较差

一颗星给新闻记者这个工作;一颗星给美好的音乐;还有一颗星给小罗伯特唐尼

60分钟前
  • 怀玉
  • 还行

这是要干嘛啊。超烂。白辜负我对小唐尼的爱...

1小时前
  • 冬虫夏草血燕窝
  • 很差

为小唐尼拍的文艺片,经典的艺术故事,像SHINE,但感觉不够好,他还是接着做铁人吧

1小时前
  • 土土土金刚
  • 推荐

天才都有点性格上的缺陷,这很正常。但要是严重到变成疯子,那就。。。

1小时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jamie是个极为聪明的人

1小时前
  • 76.X
  • 推荐

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1小时前
  • oczero
  • 还行

看完这个,JF的猥琐样儿在我脑海里迟迟不退。

1小时前
  • ☺Ahib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