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吹动大麦的风(台),风吹稻浪

主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奥拉·菲茨杰拉德,Mary O'Riordan,Mary Murphy,Laurence Barry,Damien Kearney,Frank Bourke,Myles Horgan,Martin Lucey,艾登·奥黑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瑞士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06

《风吹麦浪》剧照

风吹麦浪 剧照 NO.1风吹麦浪 剧照 NO.2风吹麦浪 剧照 NO.3风吹麦浪 剧照 NO.4风吹麦浪 剧照 NO.5风吹麦浪 剧照 NO.6风吹麦浪 剧照 NO.13风吹麦浪 剧照 NO.14风吹麦浪 剧照 NO.15风吹麦浪 剧照 NO.16风吹麦浪 剧照 NO.17风吹麦浪 剧照 NO.18风吹麦浪 剧照 NO.19风吹麦浪 剧照 NO.20

《风吹麦浪》剧情介绍

风吹麦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兄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 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4号警备2077日本锁国神医喜来乐心碎往事梦寄东山夏天的小岛钦天异闻录心慌方喜悦之泪前田建设梦幻营业部宝贵的秘密功夫婆媳BORDER特命战队Go-Busters里克·斯坦的秘密法国摇滚梨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封门村新世界青春期古墓丽影停不了的爱每天都在征服生活小乔遇上潘多拉之白日做梦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悍妻理论租个男友过新年少女☆歌剧RevueStarlight-TheLIVE-#2Transition我的街区第四季吸血鬼马上死第二季

《风吹麦浪》长篇影评

 1 ) 理想是残酷的

小的时候我很不爱看狄更斯的小说,那些故事总是发生在阴冷、潮湿、肮脏的环境里;那些人们衣着寒碜、色彩暗淡,吃无味的食物喝冰冷的水,像老鼠一样求生;那些人生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觉得如此活了不如不活;还有,它们逼着你思考一些严肃宏大的命题,检视你的灵魂深处,那种思考,每一次都让你痛苦万分。

看来这是英国艺术的特色,因为在《风吹稻浪》中,我经历了类似的感受。

这是一部描述战争的片子,但其实,它跟战争无关,至少跟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战争阐述无关。

在它当中,阶级仇民族恨并不那么鲜明,到足以支撑人们变成一个复仇机器;英雄的定义并不那么清楚,到让人轻易对一个人做出“对与错”、“好与坏”的判断;立场并不那么容易得来,到让人无怨无悔地站在一方。

跟随着一个厌战者——戴民的内心成长,我们克服了作为人生而具备的爱与恐惧,经过痛苦的历程获得了坚强与勇气,却只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走上一条不愿选择却没有退路的死路。

戴民,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是善良而有些懦弱的,尽管生在受英国压迫下的爱尔兰,不得不忍受屈辱的生活,他仍未生反抗之心,只希望到伦敦去做一个医生,改变自己个人的命运。

而同胞在他面前连续无辜而死、被打,终于激起了他的义愤,他加入了革命军。

一次被捕时,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兄弟泰迪被拷打,指甲一根根被拔出,影片不加渲染、纯写实的拍摄,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戴民的恐惧与愤怒,在自己的心里经历了一次折磨人的对人性弱点的克服。

之后,戴民奉命处死泄密者——一个因为被吓住而说了实话的小孩,在理想和原则之间,戴民又做出了痛苦的抉择,开枪之前,戴民自语说:“希望我们未来的爱尔兰共和国值得这个”。

在一次战役结束,归来的他们赶上英国军队烧毁他爱人的房子,殴打凌辱他的爱人,他们却因为没有子弹了,而不得不躲在一旁看着——突破了生理本能、宗教信仰、为爱人的义务,走过一番如撕下一层皮见肉的转变过程,这样生长出的理想,不得不要纯粹,不得不要完美。

这也就可以理解,当新芬党与英国签订了协议,获得自治权,却妥协向大英帝国国王效忠时,戴民一群人所感受到的失望与不满了。

尤其是,当同胞在英国的威胁之下投票赞同协议,当身边的孩子因为无法建立一个公平社会而饥饿近死的时候,妥协,就更加难以接受。

走过了那么痛苦的历程,他们奋斗的并不是这样一个结局,何况,明明理想近在咫尺了。

影片中,在此时安排了一段很长的辩论,每一方、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们每个人的语言,都是那么有说服力,都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无法轻易做出判断。

戴民错了么?

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他的愤怒是自然的;而他的反对方,他的亲哥哥泰迪错了么?

和平那么难以获得,这种妥协是负责任的。

历史无法假设,谁也不知道在那时候再努力一下,是不是会有更完美的结局,但几百万人的生命、安定也是现实的,万一不接受妥协,却又失败了呢?

两难!

为了同一个理想,为同一群人负责,两个兄弟反目,彼此都走上必须夺取对方性命的无归路——这不是他们选择的,但他们别无选择。

两个人都不愿意再有战争,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却都不得不向对方开枪。

戴民和泰迪是兄弟,革命军和维持军的其他人未尝不是,他们都曾经在一个团队中共生死,而现在都要手足相残。

这不是他们选择的,这是爱尔兰作为一个曾经被统治被压迫的地方的宿命。

两小时7分钟的电影,太沉重了,重得让人透不过气。

虽然有主角,但影片始终没有把塑造人物作为主要任务,不刻画特殊的性格,男女主角的长相也都不美。

导演故意让观众忽略人物,而去关注他们存在的背景,他们和其他人一样的面临的困境。

暗淡的色调、阴郁的气氛、穿着寒碜的人们、破旧的房子……这是一部不让人产生审美愉悦的电影,在不愉悦中,你被压迫着去检视灵魂。

 2 ) 完美的分寸感

故事很复杂,人物也算不少,一般电影牵涉上政治就很难拍(至于有多难拍可以看看东京审判,,,)但导演就这么一路把故事讲过来了,,,又简单又轻松遇到战争场面不渲染,遇到煽情场面不催泪英雄中弹也没有慢动作(啊,啊,啊,啊,,共产主义万岁!!!

)甚至英雄本身是不是真的英雄也让人怀疑(我看到有人在争论那个貌似英雄老大妈的老大妈是真的是英雄老大妈,还是其实是个保守的反动派,,,)我最大的感受整部电影,,,导演仿佛不存在你不知道他赞成什么,不知道他否认什么不知道他在铺垫什么,不知道高潮在哪里勉强发现一个主角,却发现大部分故事却和他关系不大你觉得故事仅仅是在不停的前进而已但是等电影结束了,,,你发觉一切一部好电影该有的已经都有了其实导演一直都在好佩服啊,,,所以虽然是电影还是留一笔,,,

 3 ) 爱尔兰自由邦

作者:彼得·布拉德肖发表日期:2006年6月22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五星为满分)

这是部关于爱尔兰共和主义的电影,它为肯·洛奇赢得了今年的戛纳金棕榈奖,如果欧盟委员会成功让托尼·本恩成为英国的枢密院议长,并有权对所有报纸专栏作家提高95%的所得税,那么新闻界的尖叫声就再大不过了。

遗憾的是,截止日期的压力显然意味着相关权威无法在长篇大论之前看到这部电影,而真正奇怪的是,如果他们看到了,他们可能会看到一部不符合他们预期的电影。

这部历史剧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国之间的游击战,以及1922年自由邦成立后的内战,它不仅谴责了英国的恶行,还唤起了爱尔兰在实现自治时所遇到的,甚至欣然接受的徒劳感和自相残杀的绝望——这种倾向在出生时就被刻在了自由邦的DNA里,至少部分原因是爱尔兰共和军处决告密者的无情。

这不是洛奇最好的电影,但它是一部优秀而有力的剧情片,讲述了占领军撤退时发生的相关事情。

这是一部关于愤怒和苦难的电影,但碰巧也有洛奇特有的温和、不谙世事的幽默时刻,比如当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孩把英国停火的消息带给共和党人时,却丢了写有重要事实的纸。

然而,它对时政的洞察是模糊且间接的,整部电影看起来确实被封闭在其历史时期,与之相比,例如洛奇1990年的电影《致命档案》,它是如此具有爆炸性和当代性。

而《风吹麦浪》看起来与当代爱尔兰相去甚远,爱尔兰是个繁荣的欧盟国家,它已经放弃了北部的主权,而且其政府与英国一样,热情支持伊拉克战争。

那为什么现在拍这部电影?

这仅仅是为了复兴被康纳·克鲁斯·奥布赖恩尖刻地称为神经质的东西:揭伤疤?

洛奇和他的编剧保罗·莱弗蒂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基里安·墨菲和帕德莱克·德兰尼饰演达米安和泰迪,1920年爱尔兰农村的两兄弟。

达米安打算离开爱尔兰,去伦敦学医。

泰迪是爱尔兰共和军部队的忠实成员,该部队在游击战中利用其对地形的卓越知识来不断袭击英国部队。

但当达米安在村里目睹了一些黑棕部队大摇大摆的暴力时,他放弃了自己的计划,加入了独立战争。

当爱尔兰共和军的运动将温斯顿·丘吉尔带到与迈克尔·柯林斯的谈判桌上时,他欣喜若狂,但他对由此产生的背叛感到愤怒。

当自由邦成立时,达米安认为有必要继续与曾经的战友为敌——但结果很糟。

因此,《风吹麦浪》不仅是关于英国人的行为,也是关于爱尔兰人的行为——以及他们是如何从大英帝国和帝国的敌人那学到的政府行为。

琢磨洛奇和莱弗蒂在刻画黑棕部队时是否不该那么严厉,这是愚蠢且令人厌烦的——仿佛只要展示一个士兵忍着眼泪,或悲伤地弄乱某个农民男孩的头发,或像大卫·里恩的《雷恩的女儿》那样,与当地妇女有一段注定失败的婚外情,就可以呈现黑棕部队是如何对待爱尔兰村民的普遍事实。

洛奇对区分历史现实和自由主义方面的顾虑不感兴趣。

不管怎样,这部电影的重点在别处,在1922年之后的痛苦。

在这部电影中,自由邦以卖国贼身份出现,它从其前统治者那里吸收了它的统治习惯,后者能将残酷这一特点带给一个极不确定的新体系。

当然,在观看酷刑场景时很难不想到关塔那摩监狱和阿布格莱布监狱,也许洛奇和莱弗蒂在暗示,现代世界仍存在自由邦——一个附庸国家,既软弱又好战,在更强大的力量的掩护下能被说服来实施暴力。

这部电影的终章是悲惨、痛苦且愤怒的,所有这些,再加上有时略显呆板的戏剧性语言,让人无法轻松观看。

但这是一部制作精良、演技精湛的作品。

就这一点,以及他非凡而不妥协的职业生涯而言,洛奇理应获得金棕榈。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4 ) 《风吹麦浪》:肯·罗奇的提问

「爱尔兰共和军」、「新芬党」、「北爱和平进程」这些词汇对我这辈人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在我们中学时代几乎每隔几天便会听到关于北爱尔兰冲突的新闻。

除了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之外,北爱是当时西欧为数不多的时有恐怖主义袭击或者地区冲突发生的区域。

如果对那段历史不甚明白的话,那么不妨看看这部《风吹麦浪》,基本能够对事件在近代时期的源头有所了解。

当然,要追溯英爱之间的恩怨情仇,恐怕至少需要回到十二世纪英王亨利二世入侵爱尔兰,从而拉开了凯尔特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长达近千年的敌对态势。

此后,英国人逐步蚕食爱尔兰的领土和主权,直至十九世纪初,爱尔兰王国正式并入大英帝国的版图。

但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爱尔兰对英国的不满终于超过了阀值,掀起了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序幕。

1916年,爱尔兰志愿军(包括共和兄弟会以及国民军)在都柏林以武力发动军事行动,史称「复活节起义」。

虽然这次起义最终被英军镇压,然而却是爱尔兰共和国通向独立之路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而《风吹麦浪》讲述的正是在这之后爱尔兰人民为了独立事业继续抗争的故事。

<图片1>本片片名源自一首著名的爱尔兰民谣,曲中唱到:「While soft the wind blew down the glen,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but harder still to bear the shame of foreign chains around us.」。

从开始「拂过山谷的徐徐和风,掀起金色的麦浪阵阵」那充满乡野风光的壮美,到后面词锋一转「而更令我难以容忍,是异族的锁链缠身」,其间不仅饱含对祖国的热爱,更有着对外来入侵者的极度痛恨。

与这段歌曲相匹配的,是影片开端英国保安团对爱尔兰平民的肆意凌虐——一个男青年只因没用英语回答问话就被活活打死。

于是,一股满怀愤懑悲壮的慷慨之气便喷薄而出,为全片定下了基调。

经过这层铺垫,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勇敢的心》,只不过反抗英国高压统治的斗士们从苏格兰人换成了爱尔兰人。

当然,与梅尔·吉布森不同的是,导演肯·罗奇并未将本片引向可歌可泣的史诗大片方向,而是延续了他自然主义的美学原则,显得非常质朴写实,没有过多人为雕琢的痕迹。

相对应的是,对片中的主角奥多诺万兄弟的描绘也以白描为主,因此虽然没有像《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那般具有传奇色彩,但却十分真实,在艺术感染力上亦不落下风。

肯·罗奇是个有着左翼倾向的导演,拍摄的大多是关注政治或社会问题的影片,而且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很是尖锐,充满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风吹麦浪》里,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

不过,由于本片属于历史题材,罗奇掌握了平衡,并未对角色的选择作出的褒贬或置评。

在影片中,奥多诺万兄弟的分歧出现过两次,基本可以看作是当时爱尔兰人民在政治主张方面的缩影。

第一次分歧出现在对待富人的问题上,一位老妇人欠了富商一大笔高利贷,义军的法庭判决富商非法放贷,并要赔偿妇人一笔钱。

弟弟达米安站在法庭一边,主张尊重法律和制度,赢得大多数穷人的信任;而哥哥泰迪则站在商人一边,其理由是义军的军需用度都来自于商人们的资助,一旦闹翻,共和军拿什么来和英军作战。

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

而第二次分歧发生在英爱战争停火之后,在两国签订的条约中,爱尔兰将成立新的「爱尔兰自由邦」,在海关、关税和外交上享有自主权,但仍会以「自治领」的身份留在大英帝国中,政府仍需效忠英国王室。

这样的结果显然令一部分人感到不满,这其中也包括了达米安,他希望继续斗争,实现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自主。

而泰迪并不认同弟弟的主张,觉得让英国在目前的情况下同意爱尔兰成立共和国是绝对不可能的,应当循序渐进,等到足够强大了再撕毁条约也不迟。

在如此水火不同炉的政治理念下,兄弟两人终于反目,两者所属的派别之间也发生了激烈的火并。

泰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无奈地拘捕了达米安,甚至含泪指挥了对弟弟的枪决仪式。

理想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骨肉间的人伦惨剧。

<图片3>事实上,便如这对兄弟一样,当年的英爱条约签订后,爱尔兰新芬党内部也分裂成了两个派别,并且爆发了爱尔兰内战,自相残杀所遗留下的战争创伤至今仍影响着爱尔兰的社会与政治。

这里多说一句,英国不愧是老谋深算的老牌殖民帝国,每到一地总要留个尾巴让你们自己继续内斗,不仅是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看看印度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中东诸国,乃至如今香港和大陆的种种龃龉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拜英国所赐。

《风吹麦浪》是一部十分冷峻内敛的作品,朴实无华却又蕴含深意,颇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韵味。

诚如肯·罗奇所说,电影不应该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只是一种开放性的提问。

这部电影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直面了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英爱两国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前者统治中暴行,还是后者政治上的困惑,都毫不回避的呈现出来,供观者思考。

既然战争带来的创伤如此惨痛,那么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是否都有不再重蹈覆辙的义务和责任呢?

<图片4>

 5 ) Oró Sé do Bheatha &#39;Bhaile

《风吹麦浪》影片中,Oró Sé do Bheatha 'Bhaile这首爱尔兰语的传统歌曲两次唱起。

一次是游击队员在准备伏击英军的清晨,歌唱着行进在白雾弥漫的山路上。

影片结束时,游击队员们的歌声又一次响起。

最初是听SineadO'Connor的专辑《Sean-Nos Nua》,喜欢上了这首已被我循环播放了无数次的歌曲,悲伤而又充满希望,正如爱尔兰这片土地上历经战争和饥荒的人民。

这首源自18世纪献给伟大的爱尔兰女战士Grainne Mhaol的歌曲,一度在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支持者中广为传唱,时至今日,经由众多歌手的演绎而依然鲜活。

导演肯·罗奇在戛纳获奖时说:“如果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的真相,也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今的真相。

”本片正展示了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英国统治者给爱尔兰人民带来的伤害和隐痛。

当然,历史一直都是以政治和战争为主线,绝少看到那些在磨难中的下层民众的身影,而历史及现实的真相,全在于此。

我们缺少的,是对真相的追求——获知真相的权利,分辨真相的智慧和表达真相的勇气。

看看爱尔兰的历史,几百年来军事和文化上被异族侵略,却从未停止为维护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抗争。

虽然爱尔兰共和国已经放弃了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心底总未免有些无奈和遗憾吧。

---历史分割线---自12世纪诺曼人占领爱尔兰以来,爱尔兰人民就发起了无数次反对英格兰统治的起义。

1916年,爱尔兰志愿者在都柏林宣布成立一个共和国,并发动了复活节起义。

起义遭到镇压,其领袖被处死刑,随后爱尔兰爆发了为期数年的游击战。

1919-1921年,爆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战争以《英爱条约》结束。

此后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宣布从英国独立,组成爱尔兰自由国(1937年的新宪法,自由国改名为爱尔兰共和国);北部的6个郡组成北爱尔兰,依然留在英国。

《条约》承认爱尔兰的分裂,议会、新芬党内部和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对此都存在分歧。

由此,在支持《条约》与坚持要成立一个完全共和国的双方之间爆发了一次内战。

1923年共和军投降,内战结束。

此后的几十年,北爱尔兰一直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和爱尔兰内部政治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直到1985年,英国和爱尔兰就北爱尔兰问题达成协议,爱尔兰在这个问题上有发言权。

1997年,爱尔兰共和军停火加入和平谈判。

1998年4月10日爱尔兰政府、英国政府和北爱尔兰的党派签署了条约,爱尔兰放弃其在宪法中规定的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

在此后的全民公投中94%的选民同意删除宪法中的这一条。

---历史分割线--附上《Oró Sé do Bheatha 'Bhaile》的爱尔兰盖尔语歌词:Oró, sé do bheatha abhaile, Oró, sé do bheatha abhaile,Oró, sé do bheatha abhaile, Anois ar theacht an tsamhraidh. 'Sé do bheatha, a bhean ba léanmhar, do b' é ár gcreach tú bheith i ngéibheann, do dhúiche bhreá i seilbh méirleach, is tú díolta leis na Gallaibh. Tá Gráinne Mhaol ag go duill ar sáile, óglaigh armtha léi mar gharda, Gaeil iad féin is ní Gaill ná Spáinnigh, is cuirfidh siad ruaig ar Ghallaibh. A bhuí le Rí na bhFeart go bhfeiceam, mura mbeam beo ina dhiaidh ach seachtain, Gráinne Mhaol agus míle gaiscíoch, ag fógairt fáin ar Ghallaibh.

 6 ) 最是可憐壯士心

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這是片中最後被槍決的主人公Damien的絕筆之句。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内心被犬儒所佔據,總是看不上所有作出犧牲的人——無論是為了愛情、道義還是民族國家……我認爲生命最重要,爲了那些“虛無的主義”而丟了性命,實在是“不值得”,卻始終未能懂得,何謂“殺身成仁”的奧義。

退一步而言,我也從未懂得那些犧牲的人,心中懷著的有時不是大而空的口號思想,而是切實的一股熱血與激情,再有身在運動其中的身不由己,越陷越深。

本來我以為《風吹麥浪》會是一部愛爾蘭式的主旋律電影,講述二十世紀初的愛爾蘭獨立運動中,共和軍抗擊英國殖民者的英勇故事。

主角Damien原本打算到英國讀醫科,後來屢次親歷英軍對愛爾蘭人民的暴行之後,毅然棄醫從戎,加入了愛爾蘭共和軍,從此便走上了戰鬥、流血的犧牲之路。

最後功成身退,或是入殿晉爵,種種如是……若然真是如上所說,我也沒有寫這篇東西的想法了。

因爲它不是一部中國意義上的主旋律戰爭片,而更有種歷史與記錄的味道。

我不說它還原了多少真實的歷史場景,而是講述了民族獨立運動中一些專屬歷史的波譎雲詭。

其中最令人唏噓不已的,是那群青春壯士的戰鬥與犧牲。

第一個是堅持用愛爾蘭的蓋爾語而不是英語講出自己名字的一個小青年,結果被殘暴的英國士兵拖入暗處折磨死了,他才只有十七嵗,正是應當如花般綻放的年齡。

不知天高地厚也好,他是如此頑固地要維護自己的民族語言;在英國殖民的影響之下,當時愛爾蘭國内會使用蓋爾語的人只有百分之十五。

小青年當然是壯士,無奈他的血並未立即震撼到男主角,只是之後在火車站見到英國士兵毆打駕駛員和站長,才激起了其反抗之心。

(這裡也是我認爲處理得稍有些急進之處,明明之前還那麽“理智淡定”的主角,怎麽突然之間轉變就這麽大了?

)其後有一個場景,共和軍中的幾個成員被某人問到歲數,十七、十八、十九……你可以說他們年少氣盛,暴躁無知,妄想憑著幾千支槍對抗強大的英軍。

但正是這樣一群人(包括另一些年紀大些的),遭受過搜捕、關押、酷刑、家人的被騷擾折磨,最終用鬥志與戰術和敵人周旋到底,換取了和平與相對獨立——愛爾蘭政府與英帝國簽訂了協議,後者给予前者大部分自治權,但主權上前這仍屬於後者。

影片的分水嶺正是在此,對協議的不滿成爲愛爾蘭共和軍内部分裂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Damien的兄弟Teddy,那個曾經被敵人鉗掉所有指甲的男人,那個在戰鬥中表現得最勇敢最突出的男人,穿上了愛爾蘭政府軍的制服,成爲了維護和平、維護好不容易簽定的條約的自由邦人。

而他的兄弟則指責這個曾經的勇者為懦夫、叛徒,他選擇繼續戰鬥,直到愛爾蘭完全獨立爲止。

各方面協調不能的情況之下,愛爾蘭1922年爆發了内戰,英國人在其中的攪是攪非功不可沒——這是歷史上的結果,而在片中結尾,Teddy逮捕了共和軍小頭領Damien,在懇求其合作、供出武器所在無果後,前者無奈下令處決後者,最後以其一封遺書與妻子的慟哭收場。

妥協以換取和平並沒有錯,繼續戰鬥追求純粹的民族獨立似乎也沒有錯。

那到底是哪裏出了差錯?

兩派的互不信任乃至相互對抗,只是給予了殖民帝國更大的攫取利益之機……但這一切都只能是歷史的旁觀者才能總結出來,身在其中的人,除了沿著自認為正確的道路一往無前,直至撞破南墻、撞死自己之外,還能作何种選擇?

在對抗的過程中,雙方都自以為正統,都以為自己可以用任何手段來達到正義的目的,甚至不惜殺死同胞。

誠如Damien親手“處理”年僅十七嵗的“叛徒”Chris之後所想,一旦越過底綫,就再難回頭。

在法理上更爲“正統”的自由邦政府軍,則堂而皇之地利用“維穩”之名,大肆進行各種搜捕,甚至騷擾平民,其行徑與當初殘虐的英國侵略者無甚區別……而正正是這種“兩者都沒有錯”,才顯出歷史的波譎雲詭之所在。

其中令人惋惜痛心的,不是流血與犧牲,而是所謂革命與戰爭中的種種吊詭。

壯士的鮮血,只是一個華麗的冠冕,甚至因爲内斗中敵對雙方的相互詆毀而變得骯髒、腥臭。

他們之中總有一方,要在歷史中背上某种程度的污名,被得勝的一方貶為“X逆”、“反動”與“不得人心”……在我們的歷史中尤是如此。

然而此片卻沒有給我這種感覺,畢竟是一部“非主流”的“主旋律電影”。

我在其中只讀到那些壯士的哀鳴與嘆息。

“壯士”在如今的娛樂時代,已變成一個可以搞笑的符號(諸如“壯士你有了……”的惡搞段子等),卻再沒有人願意回首去向他們致以敬意,哪怕只是淺淺地、鄭重地看一眼。

人們會說,“壯士”只是對“武夫”、“愚夫”的修辭,哪有“仁者”、“智者”、“政治家”那般高貴偉大。

但我想說,只有“壯士”,會為著一個信念、一個念頭甚至只是一股衝動,他可以不懂美妙的辭藻與演講,只是往前,付出青春、鮮血與生命。

而他們的鮮血卻是那麽容易就可以被歪曲被污衊,所以我說他們既可敬,又可憐。

波譎雲詭誠如是,最是可憐壯士心。

 7 ) 风吹麦浪,风吹历史

影片《风吹麦浪》的末尾,即将被哥哥泰迪下令处决的男主角达米恩在遗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

”)这是他身为爱尔兰人的宿命。

邻居玩伴、倔犟的男孩米哈•奥沙利文面对臭名昭著的英国黑棕军的侮辱性盘问,拒绝用英语而坚持用盖尔语回答自己的名字,被拖进鸡舍处死。

目睹此景,达米恩还是不愿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与哥哥泰迪并肩为独立而战。

他想赶回伦敦的医学院继续学业,却在火车站再次领教英军的暴虐,也看到拒绝搭载英军的司机、站长等爱尔兰同胞的无畏。

他留下了,也卷入了,再也不能从这场战争脱身。

影片以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的签署为分界。

这一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爱尔兰自治法案》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

达米恩和泰迪、以及爱尔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兄弟阋墙由此开始。

爱尔兰人从英爱条约中得到的,是否够得上他们为之所作的牺牲?

如果不够(的确不够),他们是否应该妥协?

影片中最令我厌恶的两个角色对此作出不同的回答:老左派康纳利以导师的口吻呼吁人们为一个完整的、然而是红色的爱尔兰继续战斗;天主教神父则蛮横地对质疑和约的达米恩咆哮:“Sit down,shut up,or get out”,并声称每个天主教堂都赞成妥协。

(天主教会支持自由邦、把反条约战士逐出圣餐礼,确实影响了许多爱尔兰人的态度。

)泰迪穿上新成立的爱尔兰政府军(“国民军”)的军装,达米恩则选择了为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而战。

这次,在出击英国人之前,他先要过哥哥这一关。

他没能过去。

于是,就有了片尾的一幕:兄弟俩在囚室作最后的交谈。

哥哥要弟弟交待共和派藏匿的武器下落,并放弃对英国人的武力反抗,回家去做一个好医生、好丈夫。

达米恩拒绝了,等待他的是自己人的子弹。

风,吹过山谷,吹过麦田,吹过兄弟俩的爱尔兰。

风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兵戎相见的一步:双方都曾想避免内战,并计划共同参加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以成立联合政府。

支持条约的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尝试以同意新国家的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与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对方也已准备接受。

但是,共和派宪法以其违反英爱条约而被英国否决,英国威胁对自由邦实施贸易封锁。

支持条约的一方屈服了,以自由邦的名义。

此举完全破坏了两派之间的选举协定。

双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爱尔兰大选中作为敌对党派参选,双方都自称为新芬党。

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选票战胜了反条约新芬党。

共和派认为:“多数人也没有权利做错事”。

爱尔兰内战爆发。

风知道的是:1923年内战结束,共和派战败;1949年在英国的承认下,爱尔兰彻底独立;2005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宣布放下武器、停止一切武装活动。

和平终于降临,但爱尔兰人永远失去北方六郡。

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同世界上每个曾饱受屈辱的民族的历史一样混乱而复杂。

据信双方死于内战的人数之和远远超过此前的英爱战争。

内战中,反条约共和军大搞政治暗杀,焚毁破坏建筑、古迹、公路铁路,杀害英裔爱尔兰人、保皇派和新教徒,并因“为无产者而战”的左派政治信条而袭击地主和有产者,这些都使他们迅速地失去公众支持。

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也犯下许多暴行:自由邦处决了多位著名的共和派囚犯(他们大多在内战初起时就被关押,因而没有卷入内战),国民军经常不经审判残酷地处决被俘的共和军战士。

内战过后,部分共和派重返国家的政治生活,他们的政党-共和党(从老的新芬党分裂出来),和支持条约一方所组建的统一党,现在仍是爱尔兰两大主要政党。

但内战的创口,至今没有完全愈合。

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

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

虽然我对左派的政治教条、口号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但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

当然,我相信,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

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

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

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

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

丘吉尔(对,就是他!

)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

内战宣告开始。

事实上,双方的目标并无本质的不同:自由邦的国民军总司令迈克尔•柯林斯(他在内战期间在家门口遭共和军伏击身亡)一直在暗中策划北方六郡的反英游击战,并向留在北方的共和军提供武器,自由邦只是想在表面上与他们撇清。

若内战不起,下一场独立战争很可能在北方六郡爆发。

反而是反条约共和军的过激行为令北方六郡选择了英国:英爱双方约定,北爱尔兰的归属要由六郡的公投决定,而新教徒占大多数的北方六郡对爱尔兰民族主义非常担心,他们宁可留在英国。

历史就是这么复杂吊诡。

影片中,国民军的战士到达米恩家搜索,枪口指着老弱妇孺,让她们靠墙抱头,这一幕与英国黑棕军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许多人看到这里不禁怒从心起。

但考诸历史,恐怕还是反条约共和军一方对普通民众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更激进,他们眼中的“敌人”更多。

这也无怪乎起初军力占优势的他们很快失去大多数爱尔兰民众的支持。

导演肯•罗奇虽然力求公正,但影片还是体现了他倾向左派的立场,而且他也不讳言以此片来比附和昭示伊拉克内战。

那么,我希望观众能略为回顾一下爱尔兰内战的痛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伊拉克的乱局,以及体认伊拉克人民的诉求。

影片中这一对兄弟,我更喜欢达米恩;但是我不认同他的抉择。

泰迪说得对,他应该放下武器。

爱尔兰需要医生。

只不过,我还记得,当兄弟俩和战友一起被英国人逮捕时,达米恩曾向审讯他的英国军官提出,他理应被按政治犯对待,英国军官回敬他以一顿暴打。

(他们幸运地被一名爱尔兰裔的英兵释放,但仍有几个战友没能逃脱而被处决。

)当泰迪命令行刑队枪决自己的弟弟,这个“判决”也没有经过法庭。

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共和军不可饶恕的污点,那么自由邦不经审判处决大批共和派囚犯、战俘同样不可原谅。

在伊拉克,反对派武装更形暴虐,政府方面,选举、审判这些,却总是有了。

那么,伊拉克人应该相信谁?

答案在我看来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同一段历史(以及同一段现实),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也不敢轻言对错。

风,吹过重重麦浪,也掀过无数历史。

历史中总有自相残杀的手足,也总有守着残破家园不离不弃的老母亲。

除了杀戮,不变的是绿色的山峦、土地,是风吹麦浪,民谣随风而飞。

风和民谣,都是如泣如诉。

 8 ) 原来革命题材影片可以这样拍!肉包子炸弹简直就是侮辱

在电影的词典里,“现实”是经常性被拉伸变性的词,它常常被伪装在邪恶、黑暗、潮湿、龌蹉、史诗的面具之下。

观众心知肚明,装聋卖傻地沉浸于这类“真实”之中,选择在这样的现实中逗留几个小时,在“甜蜜的梦乡”里恢复气力,好在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继续翻滚。

所以,拉伸现实的电影,常常被追捧为才华或者是风格,而关照现实的电影常常被轻视或者忽略。

在两种思维的左右下,我们的革命电影出现太多急不可耐讨好观众,其实是侮辱观众智商的杂技行为,比如“手撕鬼子”、比如最近风靡的“肉包子炸弹”......同样是革命题材电影,讲述一个国家、民族的独立,2006年的一部电影《风吹麦浪》,几乎可以称为所有同类型题材影片的范本。

该片出自英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肯·洛奇。

他被称为“新的现实主义中最重要的导演”,他的电影如手术刀般横切开社会的肌理,让你看到整个故事背后的一切。

《风吹麦浪》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它讲述了爱尔兰独立战争背后的故事,以社会学的磅礴背景给我们呈现了在大历史格局下,小人物们的个人经历,和无法摆脱的宿命结局。

《风吹麦浪》绝对是需要看三次的影片。

它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呈现了电影本身应该有的样子。

它和大多数算计观众的视觉类影片不同,它克制,从容不迫,一个镜头必须不多不少,不长不短。

故事、人物、情感,在经过计算的剪辑处理之下,达到了惊人惊讶的平衡状态。

胖哥惭愧,只能看出其中一二,依然无法把大师级的控制力彻底看透。

那些空镜头,那些所谓的叙事的冗余部分,在每一个叙事的情感高潮时刻之后,为观众留下了宣泄的片刻。

不会过度,不会不够,而是若无其事之间让故事继续,让情感流露。

大师级的分寸感,让我惶恐,自觉集中所有的注意力,珍惜体味影片分秒之间流逝。

《风吹麦浪》没有任何半秒的多余画面,每一帧画面都为故事服务,为人物而设,为主题而立。

胖哥不打算在这里围绕电影技术性来展开,而是深入影片的故事之中,让大家感受下大师级的革命题材影片的落脚点到底应该是什么。

《风吹麦浪》的故事背景是1919年的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尔兰当时还在英国的统治之下,英国政治巨人,二战英雄丘吉尔当时用铁腕统治爱尔兰地区。

在1919年,爱尔兰宣布成立议会,要求独立。

爱尔兰和英国发生了军事对抗事件。

影片以爱尔兰两兄弟达米安和泰迪切入,从普通人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战争背后的故事。

虽然是细枝末节的平常人的生活,但《风吹麦浪》的精密之处在于,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场景都是精挑细选,从侧面让观众清晰的认识了这场战场的始末,同时看透了这场战争背后的势力冲突。

故事中,达米安是未来一片光明的医学院学生,在他准备踏上去伦敦的学医之旅前,他目睹了同伴因为不愿意用英文告知搜查的军人自己的名字,而惨遭处决。

这期骇人听闻的事件,让达米安的哥哥泰迪极为愤怒。

这起事件让观众清除得看到了英国军人对待爱尔兰人民的残暴。

但达米安依然准备前往伦敦,在他看来,为了保留自己古老的语言,而在面对强权时,不懂得退步,而遭到杀害,虽然可怜,但同时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直到,达米安在火车站再次见识了英国军人对待火车员的粗暴无理时,他才发现,同伴的死亡不是小概率事件。

整个爱尔兰人民在英国的统治之下,都得不到公平对待。

他留在了爱尔兰,和泰迪一起加入了共和军。

故事开始了以达米安和泰迪为叙事脊梁的抵抗运动中,但影片没有陷入常规的流水账,而是选取了多个凸显主题的场景。

通过叙事和场景变换,我们看到了两位主角在身份和精神上的转变。

两位主角一个是革命的理想派,一个现实派。

在面对强权时,他们可以携手合作,但当强权抛出诱惑,当强权改变了通知的方式时,微妙的变化将在内部分裂这个团体。

影片第一个关键节点在,共和军因为抢夺当地军营的武器,枪杀英国军人而被捕后,在监狱发生的一幕。

达米安和哥哥泰迪,包括同伙生涩且害怕。

面对折磨,泰迪一个字也没有说。

而达米安以自己的学识,以政治犯的身份需求庇护。

虽然都被忽视,英国军方独断的宣布第二天统统枪决,但一群人从害怕到视死如归,我们看到了共和军的团结。

晚上,在爱尔兰籍军人的帮助下,他们侥幸逃脱。

故事的第二个转折点很快到来,达米安抓住了告发他们的地主,还有告密的同伴。

达米安先后枪决了两人。

在枪决同伴时,队伍内部发生了争执,达米安强忍眼泪杀死了从小就认识的同伴。

那场戏充分展现了导演厚积薄发的场面调度水平。

枪毙地主,不过是情绪酝酿,所有人都知道难关是枪决曾经的同伴。

达米安让同伴拿出遗书,结果同伴说老年的母亲不识字。

同伴继续哭诉,希望好好给自己找一个安葬的地方,眼神依然在求饶。

达米安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他痛苦的扣下了扳机,而且失控的打出了三发子弹。

看见同伴倒地后,他情绪完全崩溃,丢下手枪,匆匆逃离现场.....镜头中,所有人都不敢直视,达米安在镜头中悄然远离,在情感就要到达沸腾时,画面黑屏。

导演给了情感宣泄的时间,但他不会容忍情绪影响叙事。

故事依然要冷静的继续下去。

这场戏结尾关键,它象征着达米安彻底走上了自我封闭的理想主义革命困境中。

在枪决前,他愤怒、同时为自己开脱地说得,希望革命的结果能对得起同伴的死。

希望他违背自己良心的行为能看到他梦想中的革命夙愿达成。

不光是达米安,几乎所有在场的共和军同伴们都走进了道德的窄门之中,同伴的死与革命的结果成为了必须具有因果联系的残酷事件。

如果革命结果稍有差池,那么他们都将背负杀死同伴的罪过。

下一场戏,是共和军同仇敌忾半路劫杀英军。

影片处处以小见到,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没有可以挑逗人情感的宣泄怒吼,而是保持着克制,为理性的时刻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全片的主控思想被巧妙的安排在了前后两场内部辩论之中。

在革命高涨的时刻,泰迪为了继续得到武器,而保护了当地欺压老人的商人,而达米安显然无法认同此做法。

两人在革命态度和程度上的分歧由此埋下了伏笔。

革命局势发生了转变,英国宣布停战,口头上认同了爱尔兰的独立,同时撤出了境内的英军。

但爱尔兰北部6郡依然在英国统治下,英国国王依然为爱尔兰国王,英国会排出都督出任爱尔兰最高统帅。

所以,英国只是放松了对于爱尔兰的管制,给了其更多的自治空间。

这块蛋糕却让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却发生了分裂。

全片用长达10分钟的时间呈现了这场象征彻底分裂的辩论。

以达米安为中心的理想派认为,革命必须坚持到底,必须实现彻底的共和制度,实现爱尔兰人人平均分配,得到彻底公平,不分阶层的社会状态。

在前一次辩论中,泰迪就暴露自己对于社会分层的看法。

以他为中心的自由邦认为和平来之不易,认为爱尔兰其实无法抵抗英国,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休养生息。

随后,泰迪穿上了自由邦警察的制服,代替英国军人,维护本地治安。

宿命般的悲剧导火线由此点燃。

达米安联合志同道合的共和军旧部前往自由邦军营盗取武器,行踪暴露,当场被捕。

几个极具讽刺的场景一针见血的道出了人性的诡秘。

一是期初是共和军的同伴,现在穿着自由邦的警服,前去曾经保护过他们的农家抓捕达米安残党。

农家人脱口大骂,说他们和穿着英国军服,杀害她儿子的暴徒简直一模一样。

而全片冲突的高点无疑是泰迪和达米安关系的结局。

泰迪一再挽留达米安,让他回去当一个前途光明的医生,重回校园,那才是属于他的生活。

只要达米安供出同伙所在地,就能放走他。

可达米安决绝了。

影片全程对准泰迪的手!

就在这个监狱中,英军曾为了套取情报,拔掉了泰迪所有的指甲,而泰迪一个字也没有说出。

现在,泰迪的手早已痊愈,可他的手伸向了其亲弟弟,在这个监狱中,他被推向了枪决自己的弟弟的绝路之上。

影片结尾以达米安枪决同伴时相同的情绪节奏再次上演了枪决同伴的戏,而这一次更加撕心裂肺。

泰迪不停的劝说,希望达米安回心转意,多次交涉依然没有结果,泰迪只能亲自喊出了执行枪决的命令。

看着倒下的亲兄弟,泰迪早已失魂落魄。

上一次枪决,是达米安无法面对同伴的家人。

而这一次,泰迪带着达米安的遗书遭到了对方妻子的痛打。

泰迪只能落荒而逃。

《风吹麦浪》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从多个细节之处给我们呈现了这场两个国家体现的内战始末。

以小见大,精密的给我们说明了这场战争冲突的真相。

两兄弟的决裂是两种价值观的分道扬镳的结果,达米安的宿命结局是革命理想派的彻底失败。

几场枪决场景前后呼应,以强大的共鸣感,震颤人心,令人心生复杂且难以控制的情绪。

令人惊讶的是,导演没有完全偏向一种价值观,虽然导演肯·洛奇以左派意见自居,影片中更多的流露中对达米安的同情,但他依然在影片中给了泰迪的妥协派足够的自我证明。

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民族的独立,究竟那种革命程度才是合适的呢,究竟那种革命精神才是符合大多数人们利益的呢?

《风吹麦浪》没有任何杂耍般的玩弄,坚持以电影的本真方式,建构故事,同时呈现主控思想,而且还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我们没有看到情绪劫持故事,没有看到将故事极端化而阉割了主题。

所有电影的元素在《风吹麦浪》中达到了大师级的平衡状态。

所有,它足够称得上伟大!

 9 ) 《风吹稻浪》: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风吹稻浪》最值得尊重的地方,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今年5月,乍闻肯·洛奇的《风吹稻浪》获得金棕榈奖时,我的反应是,又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

这令我想起2002年获此荣誉的波兰斯基的《钢琴家》,颇为名不符实——诚然视听语言上佳,故事紧凑,但对历史的苦难依然停留在陈词滥调上——我很怕这又是一部“陈词滥调”的史诗。

但是看过之后,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勇气与良心之作。

英文片名“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爱尔兰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

这部电影一直被通译为《风吹稻浪》,不过友人提示我说爱尔兰不生产水稻,Barley只是大麦而已,所以应该译为《风吹麦浪》。

在台湾上映时直译为《吹动大麦的风》,则有欠文艺。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

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之前深受感动的有关爱尔兰历史的著名电影,一部是《哭泣的游戏》,一部是《血腥星期天》。

而《风吹稻浪》所描写的事件更久远,背景在爱尔兰1920年内战前后。

1919年因英国军队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两年后双方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自治,但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属英国。

爱尔兰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之间立即爆发了内战。

肯·洛奇和他的编剧很好地切入在1920年这一时间点上,使两个主角之间的思想和命运冲突在短促的历史空间中碰撞得异常激烈。

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表柔弱、信奉和平的医生戴米恩,因目睹英军迫害同胞而跟随哥哥泰迪加入抵抗军。

为了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戴米恩不仅深陷牢狱、出生入死,而且亲手杀死了向英军妥协的好友。

当包裹着妥协的、不彻底的和平来到,戴米恩和很多战友决定继续作战,而泰迪却穿上了爱尔兰政府军的军装,维护起他认为来之不易的和平。

最终兄弟为了和平的不同定义而反目,泰迪亲自下令枪毙了弟弟。

整部影片的风格依然是肯·洛奇式的不加修饰,毫无《勇敢的心》式的浪漫革命主义和被美化了的战斗场景。

很多西方评论都指出,无论你是否赞同肯·洛奇对这段历史的陈述,你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作品。

是的,尤其在结尾处,任何有感情的观众,相信都会无语凝咽。

《风吹稻浪》并非肯·洛奇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他曾拍过反映爱尔兰革命的《致命档案》、尼加拉瓜解放斗争的《卡拉之歌》、西班牙内战的《土地与自由》——这些影片绝对小众。

而《风吹稻浪》上映之后,爱尔兰公共广播公司开玩笑地说,肯·洛奇大概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他的作品竟然会成为爱尔兰的“主流电影”。

这部影片在英国和爱尔兰地区为数不多的戏院里上映,票房竟然超过3000万英镑。

据说很多爱尔兰人“当场泪洒戏院”。

在《风吹稻浪》的中文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

”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切实了解爱尔兰历史的异国人,显然无法和他们一样对这部影片感同身受。

但好在肯·洛奇的眼光绝不狭隘,他将人性(兄弟、同胞之爱)与现实以及理想之间冲突,用平实但锐利的故事呈现出来。

《风吹稻浪》更重要的价值远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肯·洛奇自己说,“现在,在伊拉克,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伊拉克人被杀死了。

所以占领区人民生命的价值被认为远远低于占领者生命的价值。

我说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像爱尔兰一样的故事总是在重复发生。

”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尊重的地方。

这位导演在接受金棕榈颁奖时,说出了《风吹稻浪》的意义:“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 转载凤凰网,先存一下,改天有空自己写一篇。。。。

 10 ) 这出戏对爱尔兰独立战争后期和内战初期进行了一个局部描写

这个电影可以让人们至少知道爱尔兰这个地方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历史,所以给个四星。。。

实际中,爱尔兰的部队是弱旅擅长敌后根据地不太能正面迎敌,英帝国要是真把前线正规军弄回来整他估计永无独立之日了。

历史上,当时能成功,是英帝国派去的都是一战后复原的老兵,本来按理说老兵很有经验,但是却没有有效组织起来,使得军纪涣散,臭名远扬,斗志普遍不高,所以总被游击战骚扰。

独立战争结束后内战随即爆发,反条约军刚开始占有绝对优势,但是短短数月从占领大部分城镇到人心丧尽、要地尽失,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军事装备还是很重要的,当时反条约军虽然占有了英军撤走时留下的步枪并且带走了大部分原来的游击队员,但缺乏炮兵等兵种,更无立体作战能力,而支持条约的一方虽然大多是无战斗经验的新兵但是得到了英军的装备补给,战斗力徒增,逐渐收复要地。

其二意识形态也是很重要的,当时爱尔兰民众普遍信仰天主教,在教宗公开发表赞同支持条约,惩罚反条约者后,反条约军立刻失去了群众支持(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事实虽然不好看,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于是兵败如山倒。

在今天,那场内战依旧耐人寻味,因为支持条约的人是对的,正如他们领导人说的这个条约“没有给予所有民族渴望和追求的最根本自由,而是实现自由的自由”,自由邦真的演变成了爱尔兰共和国。

但是当年那场曾经情同手足的同志之间的血腥内斗,依然引人深思。

简单的说,反条约军为了一个信念奋勇斗争,最后被敌人支持条约军大败了,然后支持条约军并不像反条约军认为的那样出卖了共和,而是用他们相信的途径完成了对方的理想,他们也捍卫了自己的信念。

不过,爱尔兰独立了,北爱尔兰依然归宿英国,要怎么想,是他们的事了。

《风吹麦浪》短评

说实话,没感觉

6分钟前
  • 哈姆雷特的石磨
  • 还行

电影的嘴骗人的鬼。大英帝国的荣耀呢?

10分钟前
  • 小怂不怂
  • 较差

給三顆星並非片子本身不好,只是不合我個人的胃口。其實與其說是劇情片或者戰爭片,不如說是革命片。充斥著比戰爭中更赤裸裸的武器與肉體交接的暴力。看時渾身不舒服,過後只記得一片綠色,叢中閃爍著革命的灰褐迸發出血紅。拷過來的初衷本來是看萌與JQ,結果被劇情搞得萌魂全面收縮。

14分钟前
  • 竹|荆襄妖道
  • 还行

看得昏昏欲睡,小村小镇就这么几个人,小打小闹的跟干了天大的事一样,最后还分道扬镳。

16分钟前
  • 灵魂救赎o0
  • 较差

肯洛奇的左派民族宣言。但与其说是建构新社会的理想,不如说其在乎和关注的始终是革命的可能性、力量和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可能只是理想主义者的幻影,却借墨菲之口说出I&amp;#39;m a realist。爱尔兰战争展现出的民间革命力量,想起叶芝的a terrible beauty has been born

18分钟前
  • 横滨黄街灯
  • 力荐

赵丽颖演技有点过猛了,太出戏了

23分钟前
  • 豆友219832768
  • 很差

7.5/8 你很容易知道你反抗什么 却很难知道你追求什么;人群因革命而聚集在一起 因革命胜利而撕裂;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悲剧循环 在这场斗争中没有最终的胜利者;革命永远不会带来最初那些宣扬的美好 只会催生更多流血 仇恨与灾难;这种电影是我想拍的类型

28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只能说还行

32分钟前
  • blb
  • 还行

虽然拿了金棕榈,但以历史大事件为纲,剧情和人物的设计意图太明显了,前后的呼应也很难说不是一种刻意,虽然故事片的快感可以给到,但兄弟反目这种奇情矛盾和各种脸谱化的人物也一定程度消减了历史本身所带来的真实冲击力,所以作为同类题材还是更喜欢肯洛奇的土地与自由啊

35分钟前
  • 小旗
  • 还行

爱尔兰反抗英国的历史片,由法国公司出资管发行,这很合理。把电影背景不太恰当地置换一下,相当于是东北义勇军下的一小股抗日游击队,和敌人作战一段时间后,伪满成立,有的人去做伪军官员反过来镇压坚持解放的游击队。只是片面地从共和军视角去切入,对独立局势的分析限于自治领成立后的辩论;战斗规模也很小,人数基本只在个位数。摄影画面尚可,情感渲染上有一定煽动性。

39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基莲这里面有种小雀斑的脆弱感,感觉英国爱尔兰好多可以走美男型的演员,最开始在英国出道都纤细又脆弱,到美国就硬汉了。。

40分钟前
  • picnic
  • 还行

看不下去

43分钟前
  • 梦游者
  • 很差

没啥说的,两周以后我思考半天才想起是部什么电影。似乎有些小家子气。

44分钟前
  • 王小北
  • 还行

海报、演员不好看。英国和爱尔兰让我想起了朝鲜和韩国。都是一家人,何必自相残杀。火车票这么好买,都不用排队。为什么不愿意用英语说自己的名字?手指甲还能拔下来!不要执念于过去。去神学院让人成长。他们不是正规军,人数很少,战斗场面也不好看,散兵游勇。音乐不好听。

49分钟前
  • O型血
  • 很差

人与人,国与国,双重意义的兄弟阋墙。英爱条约及爱尔兰内战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段陌生历史,但抱着同样目的却走向命运分岔口的事例如恒河沙数,战争不会让任何一种人走开,握枪的人几代更迭,这片土地至今依旧水深火热,唯有风还吹过山峦,吹拂麦浪。变焦的用法非常教科书。

50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平庸刻板无聊,有一个好题材并不能决定质量

54分钟前
  • 凤栖于梧
  • 较差

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amp;#39;t

56分钟前
  • Philips
  • 力荐

【2019年1月8日-中国电影资料馆-“致敬电影人”单元】你觉得很好,我觉得普通。

60分钟前
  •  
  • 还行

反正只知道打枪了胜利了分赃不均了又打枪了,没怎么看懂,不熟悉这段历史

1小时前
  • 大仙
  • 还行

幸亏有肯洛奇爷爷做导赏,才快速了解那段历史。故意设定兄弟相残来表现内战。“我再也不想看到你”可能是目睹各种“主义”“目标”带来的牺牲之后最真实的情感。墨菲也算绝世美人了。。。把这么美丽的撕碎给人看,也是故意的。

1小时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