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哥斯拉 "系列电影的原班人马,东宝公司在 "哥斯拉 "诞生 70 周年之际,推出了第 30 部真人电影《哥斯拉-1.0》。
该片由《三丁目的夕阳》系列和在日本大受欢迎的《永远的 0》(2013 年)的导演山崎贵执导。
众所周知,山崎对哥斯拉情有独钟,如《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2007 年),该片以 1959 年的日本为背景,哥斯拉在片中出现的场景超出了模仿的范畴。
这就是为什么他对这部影片的热情如此与众不同。
那么,山崎的《哥斯拉-1.0》表现如何呢?
考虑到第一部《哥斯拉》是一部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描述的综合性娱乐电影,我们希望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哥斯拉-1.0》进行审视,来阐明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以下内容包含《哥斯拉-1.0》的剧透。
这次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战后重建阶段。
城市被空袭和原子弹轰炸摧毁,在接受《波茨坦公告》和无条件投降之后,日本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处于 "零 "状态。
破坏之王哥斯拉进一步侵占了这样的日本,使其不仅归零,而且还陷入了负面状态,影片的名字正是基于这样的设定。
影片在怪兽特效和灾难片方面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
就像哥斯拉从漆黑的黑暗中突然出现,袭击了南部岛屿上的一个前日本军事基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本片并没有将 "哥斯拉 "作为一种怀旧的奇观来表现。
影片中,哥斯拉慌不择路地游向海上逃亡的船只,哥斯拉的巨大身影仿佛是从银座被摧毁后逃亡的人的视角仰望,视角随着镜头的巧妙移动而立体地描绘出哥斯拉的威胁,这些都是前所未见的表现手法。
影片中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见的表现。
可以认为这是意识到近年来的《哥斯拉》系列而采取的措施。
积极挑战影像表现力极限的加雷斯 · 爱德华兹导演在执导《GODZILLA 哥斯拉》(2014年)时 ,通过将聚焦于哥斯拉身体的各部位,或是将其包裹在雾中等巧妙的演出,突出哥斯拉的巨大与诡异。
公认为“怪兽至上主义”者的迈克尔 · 多哈蒂导演在执导《哥斯拉:怪兽之王》时(2019年) ,把哥斯拉等怪兽的形象染上了宗教圣画的风格,还有庵野秀明导演在《新哥斯拉》以动画式的演出,把哥斯拉当成实力碾压人类的异物来表现,各种各样的作者都在《哥斯拉》系列电影中发挥了突出的个性。
面对这些极具个性的作品,山崎贵至少必须提供与之相媲美的作品。
...... 这种压力可能促使他朝着以新颖的方式描绘哥斯拉的方向发展。
虽然山崎贵在《新哥斯拉》和其他系列中使用了伊福部昭(Akira Ifukube)的音乐,但他不试图重现以往哥斯拉电影的记忆,这种积极的态度无疑是值得欢迎的。
参与《新哥斯拉》视觉特效制作的白组工作室与山崎的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片的特效镜头,如军舰、战斗机等,可说是集山崎贵职业生涯之大成,通过与白组合作,其完成度比过往作品大有提升。
在本片中,观众可以享受到远远胜过《新哥斯拉》的精密视觉表现。
另一方面,影片也有一些地方似乎过于在意《新哥斯拉》。
在本片的 "哥斯拉电影最大看点"--哥斯拉发射原子吐息的场景中,哥斯拉这次被雕刻得十分锐利的背鳍在弹出时发出了 "哗、哗、哗 "的光亮。
观众会想到, 这大概是一种将辐射产生的热量释放到体外的机制,但这种变形机器人般的效果可能会让哥斯拉失去一些尊严。
这大概是因为,《新哥斯拉》对原子吐息的表现手法过于独特,迫使创作者不得不另辟蹊径。
不过,考虑到庵野秀明在《新哥斯拉》中的指导思想以及他在哥斯拉造型上寻求突破和出人意料的做法是以他自己的科幻动画师生涯为基础的,因此本片在这里发生转变的原因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而把哥斯拉的外形设计拨回更正统的风格,也很难让人觉得有什么说得过去的理由。
《哥斯拉1.0》中的“哥斯拉”是什么?
不过,就像辐射的热量会从头部烧到脖子,甚至烧出一个洞一样,原子吐息也会破坏哥斯拉自己的身体。
对于喷出火焰后的描述,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因为它展现了威力的可怕。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种损害被描述为一场噩梦,让日本人想起了原子弹爆炸。
在第一部电影中,描写了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女性说: “咱们很快就要去爸爸那里了”,并准备与孩子一起死去,同样,通过展示与战争上海记忆的联系来让观众感到不安,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事情。
另外,本片中也出现了第一部哥斯拉中勇敢地在当地实况报道的记者奋斗的场面,从记者本人的视点捕捉到的灾难演出也有强烈的临场感。
以普通市民的眼光来描写哥斯拉的破坏之恐怖,在至今为止的系列作品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表现,但本作是近年来最为聚焦于此,可以说表现出了其逼真性。
而且,这种“哥斯拉”的恐怖表现,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动作,也可以说是与故事和主题相关的。
“哥斯拉”在每部作品中都作为“某种象征”被表现出来。
例如,在第一部电影中,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进行氢弹试验,创造出了名为哥斯拉的怪物。
在这次氢弹试验中,日本的远洋金枪鱼渔船遭到破坏,船员遭到辐射而死亡的“第五福龙丸事件”,连同剧中出现的“原子弹爆炸金枪鱼”一词,再次让正在实现战后复兴的日本社会想起了当年的恐怖。
正因为如此,聚焦于此的第一部作品《哥斯拉》 ,作为国民级作品在当时也可以说是极具冲击力的。
也就是说,“哥斯拉”原本就是作为非常政治性、社会性的存在而诞生的。
那么,本作品中的「哥斯拉」到底是什么呢。
可以说,它既象征着日本人对战争的精神创伤,也是象征着主人敷岛浩一(神木隆之介饰)个人的罪恶感和恐惧的象征。
敷岛是一个年轻的日本士兵,他本来要参加一次特攻行动,在这次行动中,他将搭上自己的生命,连同战斗机一起撞击敌舰,但由于不想死,他谎称飞机出了毛病,退出了行动。
而且在岛上的基地遭到哥斯拉的袭击,因为恐惧而没有进行机枪扫射,导致地勤人员死亡。
这一连串的事件,在他生还回到日本之后,将会不断折磨他的精神。
有个别人认为,第一部《哥斯拉》里的哥斯拉是战后活着的人对战时死去的人的内疚心结的象征。
而本片倒是把这种广泛的内疚归结为了更加个人化的问题。
通过与诸多新伙伴的相遇相知——在战后混乱中结识的典子、她所收养的小女孩,还有一起从事扫雷工作的伙伴们,这种心灵的创伤,一点点地变成了让人生存下去的力量。
这种情节发展可说是山崎贵的特色。
正如他在《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系列和《 stand by me 哆啦 a 梦》两部漫改电影中所做的那样:把原作中富有人情味而催人泪下的部分加以放大、撑起电影。
如此想来,我们也可以说,山崎贵在这部电影中也是如法炮制,把老版《哥斯拉》这套食材按照上述技法加以烹饪。
山崎导演的上述两个系列电影虽然获得了众多观众的支持,但也有不少观众产生了排斥感。
表情达意过于直白,明摆着一副狂打催泪弹“你给我哭!
”的架势,所以很多观众会在中间就冷却下来。
而且,鉴于本片也沿袭了催泪片路线,观众是否喜欢《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系列电影,应该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本片的评价倒不如说笔者在意的是,在这种“煽情故事”中,将“特攻作战”这一现实的悲剧放入其中的危险性。
如果你观看本片直到最后,你会发现它纳入了对这种无视个人人权的战术的批判。
在战争中幸存的退伍军人们聚集在一起,决心与哥斯拉战斗的人们在否定战争中的价值观的同时,以不出现一个牺牲者为目标,制定了以生还为前提的作战计划。
这样的故事设定,被描绘成使民主化的日本重新复兴的全新价值观。
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合乎常理的思考方式。
用国民的死亡去换取为了国民的胜利,这是极度自相矛盾的。
如果观众流着眼泪消费这种情节,这种(贩卖和消费死亡美学)的格局是极其残忍怪诞的。
如果敷岛的结局是以死亡为代价带来和平的话,那么我不得不说,这样的内容实在是太糟糕了。
正因为如此,影片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可说是让我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回了肚子里。
在政治观上比《新哥斯拉》浅薄(但也有对《新哥斯拉》官本位精英思想的反击)但是,放弃特攻的人物内心的纠葛,原本就应该成为问题吗?这是一个疑问。
不管政治立场如何,强迫士兵自杀是重大的战争犯罪,应该首先追究下令者的责任。
例如,即使是《神奇女侠》(2017年)这样的娱乐电影,也有以史实为基础的描写:身为盟友的英国士兵们,在上层的意向下被抛弃。
但是在本作中,即使是特攻这种明显的战争犯罪的例子,对于那些让人联想到日本的战争责任的人们,也会被当作是“透明的”。
这正是英语习语中的“房间里的大象”。
没有人谈到问题的本质。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本作与同样描写特攻、以传奇故事掩盖日本的国家责任的《永远的0》有着同样的毛病。
如上所述,哥斯拉的存在是作为政治和社会的象征而诞生的。
本片《哥斯拉-1.0》以山崎本人的风格再现了第一部影片,并试图将其与战争本身联系起来,因此不可避免地会被人们从类似的政治角度来看待。
(译者注:山崎贵在接受美国媒体Deadline的“您通过这部影片想对当代日本说什么?
”采访时这样说:首先,我希望观众从中感受到日本政府历来对国家危机事态缺乏作为的现实;其次,我希望大家明白,真正圆满解决问题,需要靠广大公民的积极行动;还有,精英小圈子近亲繁殖和草菅人命这两条老毛病曾给日本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面对ScreenRant时这样说:“作为一名电影编导,我认为日本政府并没有做过什么好事,所以我确实发现当时和现在有相似之处。
于是,我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战后动荡期,老百姓发现必须自己动手与哥斯拉战斗,我认为这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比之下,《新哥斯拉》虽然被指出有着官僚精英本位思想的痼疾,但也是一部极为恰当的影片,影片中的政治家们未能吸取二战的教训,甚至在今天的日本,他们也未能改变战争时期的状况,最终在试图逃命时被哥斯拉摧毁。
影片的讽刺表达极为恰当。
从这一点来看,《哥斯拉-1.0》这部影片虽然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也揭示了战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却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
更进一步说,本片中表达的“特攻是疯狂的、不是漂亮的传奇故事”,这是山崎导演从自身的历史认识和政治观点由衷而发的话,那么山崎贵,你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为什么当初要去跑去做《永远的0》这么一个跟你的思想和立场截然相反的商业项目呢?
即使它是畅销原著改编?
如果你对政治问题不是很感兴趣,或者你的政治立场可以根据情况而改变,那么这部电影关于战争的信息本身就会显得很肤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作的积极主题,虽然大致上可以赞同,但也留下了不能完全接受的未说清地带。
代替定罪而被描绘的是民间人士的努力。
军队退伍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们、渔夫们、日本的普通市民们齐心协力,这可以说是对《新哥斯拉》的精英主义的反击,也可以说是移植了《ALWAYS三丁目的夕阳》所表现的市井人情故事。
在片中,我们能感到创作者希望把战后复兴和之后的经济发展,与现在日本停滞的经济状况相对照,给日本国民加油鼓劲儿的好意。
话虽如此,如果说“用民间的力量努力”的信息会影响到现在在日本社会工作的民间人士的话,我个人认为是有难度的。
疫情、日元贬值、物价上涨、税金上涨等,可以说日本社会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因国内政治的混乱而疲惫不堪。
现在民间的人们,已经是过于努力而且疲于奔命了。
特别是在本作品中活跃的从事海上渔业的人们,由于被政治状况捉弄而陷入了困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哥斯拉》“政治必须改变”的主题来看,本作品有所不如。
但是,关于本作品的视觉特效和动作演出,确实是把《新哥斯拉》甩得老远,与好莱坞版的精彩表现相比,也应该可以平分秋色。
虽然随时都很难维持这个热量,但是通过下功夫和钻研,还能以“哥斯拉”为题材进行新的尝试,表现出很大的希望。
仅在这一点上,本作品的存在意义就已经充分发挥出来了。
第2162部2023年,科幻灾难剧情电影《哥斯拉-1.0 ゴジラ-1.0》哥斯拉肯定是好哥斯拉,毕竟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道路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个电影感觉还是有一些私货,总觉的看着不舒服就是了,看在消灭那么多小日本的份上,就不打那么低的分数了。
从标题就挺难懂的,不看简介,我以为是 扛1.0呢什么玩意,还想反击吗?
剧情上可以讲真爱生命,但是从神风特工队上来说就有些,反正从情感上,我是不好接受的,毕竟当年大多数的小日本是不接受投降的。
并没有那么多无辜的小日本。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是反战还是想历史修正,有些故意的模糊概念, 这里剧情又妄图修改历史,又充斥起了他们病态的爱国情怀,确实没有考虑亚洲其他国家的感受。
回来说哥斯拉的镜头,细节还可以,就是动作有些僵硬,不过仅有的不多的镜头,还是效果不错的,喷射很过瘾就是站那看爆炸的剧情有点无脑,最后也不知道是被辐射了还是附身。。
看着很迷,毕竟被冲击波冲出去,皮肤还是如此白嫩,也不是一般人。
(当然女主还是挺好看,有一说一, 终归是 滨边美波 嘛 ).我还看过也是这男女主一起演的【 尸人庄杀人事件 】(也那么回事)他们确实这个类型的片子接的多(捂脸)
总体来说,槽点不少,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吧,多少还是有些膈应的说。
还是关注哥斯拉怎么霍霍小日本吧。
-我是喷射的分界线---推荐指数:两颗星,这分数只是给哥斯拉加油的。
视觉效果奖。
很多人说名不副实确实,其实有些过了。
我是美术,只想谈谈视觉效果。
这个视觉效果奖的关键,其实是我们如何定义电影的视觉效果。
不怕五毛特效,只怕用五毛特效来拿观众当傻子。
我们想一下,徐克拍的《倩女幽魂》有什么技术,就是王祖贤一边脸打蓝光一边脸打红光,放点烟,没了。
但那个是视觉效果。
传达到位了即可。
这个比拼电脑特效的风气,应该是从过去《星河战队》获得最佳视效奖开启的。
到卡梅隆算是一站,别的不比,花钱肯定是最多。
但是我们看《阿凡达2》的时候,就会发现,有的是无效的特效。
拍那么多幻想水下海景干什么。
想看水下世界,直接看高清国家地理多好,为什么要花钱去做一个模仿真实海景的高仿海景?
所以视效的定义应该是以给观众的视觉感受为基准的,而不是花了多少钱,做的细不细。
说回这部的特效。
直接的对比就有两个版本。
美版《哥斯拉大战金刚》宇宙的视效,还有一个庵野秀明版的。
别的不看,就比原子吐息这一下的视效。
首先就要强调,原子吐息的运镜一定要包括在视效内。
因为没有这个一下大摆头的运镜,你这个原子吐息的威力出不来。
然后接原子弹大气浪摧枯拉朽。
从哥斯拉蓄力到发射,日本的两个版本都比美版要好,美版的光柱做的细,但是那种不可阻挡的感觉出不来。
总结一句话,视效视效,取决于效果。
是给观众视觉奇观和由视觉奇观带来的感觉才是视效。
都是原子吐息,为什么威力的程度感觉就不同,就差在这。
山崎贵执导、编剧并负责视觉特效的哥斯拉系列新作《哥斯拉-1.0》,预算仅约1500万美元,2023年11月3日于日本上映后大获好评,累积票房已达60.1亿日圆,并于2023年12月1日登陆美国院线,斩获1.15亿美元。
除了票房丰收,电影更获多个奖项肯定,在有「日本奥斯卡」之称的第47届「日本电影学院赏」上,《哥斯拉-1.0》摘下最佳电影、剧本、女配角(安藤樱)、摄影等8奖成为大赢家,更在随后的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夺得「最佳视觉效果奖」。
影片讲述二次大战末期,胆怯避战的神风特攻队飞行员敷岛浩一(神木隆之介)降落在大户岛上,遇见巨大生物哥斯拉袭击基地,却因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导致岛上守军全灭。
带着阴影回到破败东京的敷岛,偶然收留并照顾同样在空袭中失去父母的大石典子(滨边美波)、以及孤儿明子,三人在城市废墟上组建新家庭,试图开始新生活。
但哥斯拉再度出现并摧毁银座,典子在爆炸中失踪并被推定死亡,再次失去亲人的敷岛因悲痛而发誓要报仇。
为庆祝哥斯拉诞生70周年,山崎贵和东宝「复活」它的方式,是将时间线从初代(1954年,第五福龙丸事件)往前推移至「1945-48年」的战后大萧条,同时也是美国首次在太平洋海域进行核试验(1946年,十字路口行动)。
在思想内核上,则针对争论不断的「近代的超克」问题进行承继并改良,将二战时「(大日本帝国领导的)亚洲vs欧洲」,置换成战后「公民vs政府」的二元对立,藉此对自上世纪60年代以降,日本和美国签订安保条约,经历昭和、平成时代程度不一的社会运动,迄今(令和)乃至着眼于未来的日美关系,所作出的一次契合主流民意、措辞激烈的宣言:由美国一手酿成的「次生灾难」——受核辐射污染的哥斯拉,以及作为美帝国主义的附庸、对这一切袖手旁观(甚至隐瞒灾情)的日本政府,都是民众的敌人。
而为了守护家园和所有人/民族的未来,一场民间自发的「反侵略」之战在所难免。
何谓「近代的超克」?
日本思想史学者子安宣邦指出,这一表达通过将日本人所感到的「历史心理意义上的郁结」对象化为「近代」,使得「近代」成为处于自身之外必须被克服的东西,成为「敌对的英美等既有世界秩序的支配性组成国的『近代』」。
由此形成的反「近代」话语或「反近代主义」,构成了「昭和日本」的意识形态。
(1)山崎贵所构想——不仅回溯和虚构过去,而且关乎当下、面向未来——的新式「超克」,不再如从前一般,奉天皇为尊,自上而下的(宗教精神革命)对近代欧洲中心论的抵抗与超越,而是被表述为把「背弃国家/国民」的权力机构排拒在外的日本国民(公民组织),以自卫之名,与因日美同流合污而衍生的,巨大且未知的威胁展开反击,进一步建构成自下而上的民族主体性形式。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技术上日本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的关系却日益「亲密」,反过来成为「被『近代』超克」的对象。
哥斯拉的演出摒弃了皮套造型的特摄感,除保留最基本的日式形体动作外,钟情VFX技术的山崎贵已将其全面CG化,几乎与传奇版本无异,更因低预算、低人工下取得的不俗效果,成就业界一时佳话。
与初代以神风特攻队式的自我牺牲——拥有核武器的芹泽博士选择与哥斯拉同归于尽——极端地贯彻左翼意识倾向的和平主义(坚决反核反战)不同,《-1.0》里由幸存老兵和民众组成的对抗哥斯拉团队,不以自杀式攻击为手段,多番强调要「活着回来」,延续了山崎贵战争电影(《永远的0》《阿基米德大战》)里一贯的对军国主义赴死精神的质疑,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
影片最后,在尽可能避免人员伤亡的前提下,一场空想的大获全胜似乎表达了这样一种奇怪逻辑:没有国家(政府)权力的百般阻挠,军民终可团结一心,完成保卫日本本土的重任,真正构成「民众—国家」共同体;而给国家留下千疮百孔、苟且活着的「战犯们」,亦在安然无恙的归来后实现「赎罪」——逃兵敷岛的战后创伤,在驾驶战斗机撞击哥斯拉并全身而退(弹射座椅)后,集体行军礼下获得疗愈;甚至连家人典子被原子吐息击中也能活下来。
故此,山崎贵的「历史修正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替日本想象出一次无需牺牲也能取胜的「抗哥」之战,人心涣散、责任归属、二战创伤等个人或社会困境都能在这一架空的例外状态里得到某程度的安抚及和解;另一方面,重新振作(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将成长为新生的「大和民族」的坚实一员,并在经改造过后的「超克」进程中,与深陷内忧外患的国家命运共同进退。
于是,影片反覆强调的「不可牺牲」 ——人命与国运紧密结合——在某些方面又是对神风特攻队「至死方休」代表的战争浪漫化的反向延续。
因为除了尊重生命所体现的西方人道主义(难以超克的部分)之外,那些于战火中幸存下来的军人和平民,正是在这片破败的废墟之上建设国家、重塑大和魂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命)亦是战后日本走向复兴的关键。
而且,更重要的是,山崎贵有意虚构一场不存在于真实历史维度的「本土决战」——哥斯拉可视为美国的灾害化身,日本士兵利用二战遗留下的诸如机关枪、排雷船、驱逐舰、战斗机等武器载具与之周旋;而由于这场战役不将个人的牺牲视为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同时也具备了能在当下和未来被重复「召唤」的合法性——可无限复活(来袭)的哥斯拉,永不止息的卫国战争,银座落下的黑雨(与广岛、长崎原爆相提并论),以及「抗哥/美」胜利后的军礼,透过此一循环,日本人的「民族意识」与「战争受害者」的双重身份均得到强化。
这里容我稍微引用文艺评论家竹内好于二战后为处理日本与亚洲、日本与欧美、日本与「现代性」等思想问题而提出的「大东亚战争的二重性」一说,他认为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在逻辑上必须加以区分:前者是对于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而后者则是对帝国主义的战争。
(2)若以此理论框架思考《哥斯拉-1.0》,山崎贵首当其冲将日本民众定位为太平洋战争(原爆恐惧),以及战后美国核试验的第一受害者,全民对抗哥斯拉,背后暗藏的反政府、反美情绪和民族自立意识,亦可视为日本对帝国主义战争于多年以后的当下之延续。
但与此同时,哥斯拉成为全片唯一遭到讨伐的「暴君」,而真正的「施暴者」却被导演有意地淡化隐瞒,甚或语焉不详。
山崎贵或者没意识到,或者不想承认,日本曾作为向亚洲其他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者的历史事实。
由于很多一段时间缺乏对亚洲各国主体性认可的他者认识视角,以导演代表的日本国内至今对二战反思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如前所述,在将幸存军士和民众与发布命令的国家政府分庭抗礼后进行的所谓回望与反省——「日本政府挑起的战争不代表『我』」和「对抗哥斯拉才是属于『我』的战争」(为未来而战)分别构成电影的两个潜台词,其症结在于,幸存日本士兵个人的(二战)责任,完全可以因为一场想象出来的本土胜利而被豁免。
由此可见,山崎贵虽然对死伤惨重的太平洋战争固然有所反思——体现在对战时日本军国主义漠视士兵生命的批判,特意为此假想了一场不再需要牺牲的战争,提倡无需献出宝贵生命也能取胜之道。
但另一方面,导演抨击国家政策罔顾人命,同时却又在悄悄建构一套不受神道(天皇)思想束缚、反建制的公民(组织)与国家共进退的民族主体论述。
这样的论述「一如既往」的把日本的侵略罪行,那些同样遭受战争创伤的他者(日本士兵作为施暴者)等历史事实拒之门外。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先认识自身存在的匮乏(厌恶战争,珍惜和平),才能进一步理解和共情他者的匮乏,但山崎贵给出的答案却令人毛骨悚然:利用可无限重置且被浪漫化的战争,在缺乏他者意识的情况下,一味凸显和强调日本作为原爆受害者和民族主体重构的双重身份。
假如以此观点再思电影,抗击未知的哥斯拉(外部威胁)、防卫国家的战事将无休无止,若仅仅是使用现有的武器装备并不足够,由此透露出的另一层讯息,显然是替当前日本扩充军备资源和预算的合理、合法性辩护,这也跟甚嚣尘上的日本国内新右翼的政治立场不谋而合。
至此,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东宝最后只将《哥斯拉-1.0》放在日本国内和美国上映,也能理解为什么两国观众会如此买账,在「反核」和「反战」这两个不可动摇的主题之下,美国观众看到的是「不要牺牲」背后的人文主义精神(影片高潮处大批民船支持「抗哥」作战,显然是向诺兰《敦刻尔克》致敬);日本观众则心安理得的代入战争受害者身份,看到反建制、反美情绪高涨下的民族「超克」之路,可谓各取所需。
只不过,对于曾经遭受侵略的国家和人民来说,个中滋味必不好受。
(1)丁萌《何谓「现代的超克」》 日本思想史上的难题,只是自欺的理论?
(2)同上本文首发于「虹膜」
對這部片可說是久聞其名、期盼已久,東寶越卡、越限制地區放映反而想看的慾望越高,如今終於在上映半年後登陸流媒體,終於能一窺東寶不讓全亞洲區盛大上映的真正理由,實際看完後果真能理解東寶此番操作的背後緣由,作為70周年的紀念大作,影片時間線設在遠比初代更早的年份,片頭以1945年二戰末期揭開序幕,再來時間線便在1946~1947之間跨度。
二戰結束後的重建初期,便是本片的主要時間線,人物設定上以軍國主義的餘孽:逃逸的神風特攻隊隊員反應部分軍人對戰爭的態度,再來就是哥佬毫無理由的踏平一切,基本上本片在各方面上是最接近初代1954版的味道,戰後重建初期的滿目瘡痍、濃濃的復古昭和味、哥佬的起源歷程、最後打哥佬的人類團結過程,以及其經典配樂的運用,都足以看出它是奔著初代70周年的紀念意義去設計、致敬的。
唯獨跟初代不同之處就是年代設定更貼近二戰結束初期的日本,也因此軍國主義的殘存氣息、神風特攻隊精神的延續便成為本片主要的劇情設定之一,片名-1.0的設計便由此而來,亞洲區直接全不上映或許正是東寶想規避劇情設定敏感爭議而選擇逃避的真正原因。
撇除敏感設定不談,單就電影本身,毫無疑問日本再次坐穩了正宗始祖的位置,此次換山崎貴當監督,文戲的部分還是有日影一貫緩慢的問題,但是在哥佬發威的場面上白組毫無疑問交出了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單就1500萬美金的預算便狠狠屌打了好萊塢2億美金做出的品質。
在低預算的背後是山崎貴特效出身的專業遠見,以及白組用血汗灌溉出來的視覺震撼,好萊塢近幾年的怪獸片已全然遺忘巨物所帶來的恐懼以及震撼,山崎貴在片中充分利用了哥佬身為巨物所帶來的深層恐懼,結合本片的年代設定,二戰結束重建初期便迎來哥佬的迎頭踐踏,二戰的PTSD火速被燃起,哥佬的衝擊波是核爆的景象復刻,哥佬的踐踏是美軍轟炸的恐懼回歸。
1954年的初代在滿懷著二戰結束重建初期的PTSD下傳遞出反戰思想、核輻射議題,軍國主義氣息已蕩然無存,山崎貴的-1.0以軍國主義的餘孽設定上演從二戰中潛逃的神風特攻隊員在未來以保護家人、替同梯復仇的動機,再次履行神風特攻隊未完成的視死如歸精神,不當歷史片、不過度解讀山崎貴的意識形態,單以哥吉拉電影看這樣的設定確實頗新鮮。
第三幕人類合攻哥佬的情節配上經典配樂既熱血又令人滿心澎湃,最後設計神風特攻隊以「口爆」的方式解決哥佬,完成神風特攻隊昔日未履行完的任務,為影片嚴肅的氛圍增添了一股戲謔感,而這股戲謔感用符號去解讀正是日本對美國爸爸丟核彈做出最佳的回應(反擊)方式,看到這被狠狠的逗樂了,能用這樣的方式狠狠楷油老美一番不愧是小日本🤣。
不過看到這也算正式看明白一件事,除了黑澤青前年拍的《間諜之妻》,觀眾是不可能在日本導演的二戰電影看到悔過的的心態,他們只會把自己包裝成被美國爸爸凌虐後的受害者,全然不把對中國、韓國、台灣,甚至東南亞國家的入侵所造成的屠殺當成罪孽鑄下的主因,或許二戰後的歷史課本就是以受害者的身份這樣教育後代的人民吧。
整體來說《哥吉拉-1.0》是符合原先預期,且再次奠定日本「正宗」地位的哥吉拉電影,撇除片中的文戲不談,以及山崎貴潛在的意識形態創作不談,在特效場面上人類對巨物的主觀恐懼塑造上是繼2014年蓋瑞斯艾德華為傳奇影業拍的第一部《哥吉拉》電影後最佳,哥佬毀天滅地的發功場面帶來了遠比近期上映的《新帝國》更震撼的視覺呈現,影片濃郁的復古色彩營造出的老昭和氣息也是一大加分。
喜歡片中所有哥佬登場的毀滅鏡頭,也喜歡第三幕軍國主義餘孽自主團結對抗哥佬的熱血橋段,最後也喜歡山崎貴用極為戲謔的方式結合神風特攻隊的精神延續,口爆(處決)哥佬的設計,美國爸爸會這麼愛本片或許也是因為被山崎貴最後的黑色幽默給逗樂了也說不定。
另外美波在片中的火車吊掛特技鏡頭正巧撞了阿湯哥去年在MI7玩過的火車特技鏡頭,神木隆之介最後視死如歸的神風特攻隊精神延續也撞了阿湯哥扮演獨行俠的經典形象,阿湯哥在大銀幕上最經典的兩個銀幕形象都正巧濃縮在本片中了,果然日本人真的好愛阿湯哥阿🤣🤣。
另外本片才是去年《奧本海默》真正的兄弟片,哥佬發威產生的核爆景象完全可與《奧本海默》產生遙相呼應,兩部片的片段甚至可以相互穿插,奧本海默做的球正巧在同一年尾山崎貴以哥吉拉的方式正面回應了,甚至還拿了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
單論特效本身白組用低廉預算的嘔心瀝血確實屌打好萊塢2億美金重工業做出來的品質,獲得奧斯卡肯定無疑是實至名歸的,但以政治角度解析,或許奧斯卡給予本片肯定也是帶有一定目的性,讓它在形而上成為與奧本海默同屆、同主題的核爆對照組。
本片的大賣希望能拍續集《哥吉拉0》,片尾其實已埋好伏筆了,就看東寶未來有沒有計畫再繼續用軍國主義的餘孽設定拍自己的哥吉拉電影了。
★★★☆#哥吉拉負一點零#山崎貴 #神木隆之介#濱邊美波 #安藤櫻#青木崇高 #吉岡秀隆#山田裕貴 #佐佐木藏之介#佐藤直紀 #Godzilla#MinusOne
讲的哥总中美男计,但哥并不是大男主。
戏份比任何一部中美女计的KINGKONG片里的靓仔都要少。
不过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特效看起来真的挺贵,尤其扫平银座那场戏。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个人错觉,有些特写镜头还能看出面部微表情。
片尾 credit特别注意了VFX的部分,人员名单稀稀拉拉两三屏吧,和漫威片每次浩浩荡荡的排场根本没法比。
这 ROI 确实值得一个奥斯卡。
看的是东宝自家的“轰音”厅,银幕下方有两组肉眼可见很高级的大喇叭。
这个轰音技术,网上没找到细节资料,官网介绍机翻如下:“可以全身感受轰鸣声的声音剧场。
使用等压系统的低音炮被引入剧院。
等压系统驱动彼此相对的扬声器单元,产生的功率是普通低音炮的 1.5 至 2 倍。
我们将打造一个让空气颤抖的体验式声音剧场,这是其他剧场无法体验到的。
”实际体感和这个描述基本一致,哥总的每次登场,地动山摇。
片尾字幕走到最后,会出现连续的巨响以及哥总的吼声,这个时候,银幕上的字会随着声音一下一下抖动,最后一屏“监督山崎贵”尤为明显。
身在东京,真真有种哥总要破楼而入的感觉😂 (不知道是幕布真的在震动,还是做的效果字在抖)人类戏比较减分。
上一次大银幕看神木DD应该是剑心,他的肢体动作在漫改片里就还好,到了这种现实题材,完全达咩。
不过我好像是第一次看这种颗粒度的战后东京。
那个时期,他们那边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之前从来没有想过。
表达方面左右模糊。
作为观众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在不同语境之下,可能有很大差异(和腐眼看人基一个道理至于日本民众如今的主流声音是反战还是反战败,我只能说个人的感知是前者。
愿意稍作了解的,可以油管看看 Asian Boss 那期日本人怎么看《奥本海默》延迟上映和核武的街采。
如果说由于二战敌对关系无法和对方共情,那至少可以看看,大家都经历了最近几年**特殊管控(虽然程度不能相提并论),他们的年轻人在担忧、警惕些什么。
人类作战计划真的笑死我,简直深海跳楼机,哥斯拉:你跟我搁这搁这呢🙄️刚开始大户岛哥斯拉初登场我还觉得:糟了这什么破霸王龙😡然而山崎贵就是山崎贵,CG质量简直了,太平洋怒啃军舰和东京上陆这两场的哥斯拉。
特别是银座那场的原子吐息,吐息后的黑雨,钟楼前哥斯拉的背影,我的妈呀这压迫感😭😭😭嗨得我忍不住狂塞爆米花🤩说到这版哥总,感觉集合了美版和平成的形象,圆头大脑大眼睛棕瞳,超爱但是不得不说肩胸背肌肉有点过头了某些角度微微有点出戏。
同时主打一个爆脾气,拳打银座钟楼,脚踹JR,不痛快了直接咬穿军舰。
同时这部应该也是哥斯拉战损最严重的😱以前最多被咬被撕被炸爬不起来,这部哥斯拉脸直接被打烂好几次,甚至被打飞,太惨了太惨了😭可惜编剧在用脚写剧情,男主这人设,说真的十几年前的后宫番都没这么窝囊的男主,加上各种陈腐的台词展开,文戏我可以说是一边出神一边看的。
加上配乐佐藤直紀个人风格真的太强烈了,我从开头就开始:噫这曲子好像哪里听过哪部电影来着……一直纠结到了最后才想起来,导致文戏几乎无法集中,有点影响观感。
(不过看完仔细一想这文戏好像也没啥专注的必要但是在电影院听哥斯拉组曲真的太爽了太爽了啊啊啊啊 放了三次每次都感觉爽飞天灵盖!!!
今天看的imax,想刷杜比厅了!!!
最后,这个新鲜热乎的哥斯拉2023的手办才3500日元,买完才发现还有个更大的7000+😇 朋友们快买快买!!!
女儿放寒假了,一起去看这个片子,没想到包场了,记录一下。
1. 开去电影院的时候,她和一个男生聊天。
人家听到她去看哥斯拉,有点奇怪。
她说:It's the movie my daddy desired. He is weird.2. 等她聊完,我说喜欢monster movie有什么weird的,像异形、铁血战士、金刚、狂蟒之灾这些片子,我都看了二三十年,第一次大银幕看哥斯拉,还是在上世纪末的澳大利亚。
她说她唯一看过的怪兽片,是小学时妈妈带着她和一个印度女同学去看重启的《侏罗纪公园》,结果大恐龙出现的时候,她和妈妈一起尖叫,被沉着冷静的小印嘲笑了好久。
3. 听我说这个片子是日本拍的,日语对白配英文字幕,爱看日本动漫的她产生了兴趣,在手机上搜索哥斯拉。
我说哥斯拉在日本可是历史悠久,年纪比我还大不少。
她问金刚是日本啥时候发明的。
我说金刚更早,是好莱坞特产,本来两者不搭界,但是前些年被搞在一起,大打出手,就像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一样。
和漫威宇宙和DC宇宙一样,这俩大家伙如今一起生活在MonsterVerse。
4. 不同时期和不同宇宙的“人物”一拼高下,是很多小男生的最爱话题,比如钱钟书小时候就提出疑问,三国里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才八十二斤,和隋唐中李元霸的八百斤大锤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我和小姑娘也讨论过漫威和DC的主要人物谁最厉害,最后一致同意超人有点过强了,是个bug一般的存在。
5. 这个片子IMDB平均高达8.5分,除了字幕外语片比较小众的原因,大概也是因为文戏和老美的超英片和怪兽片不一样,更加细腻。
有意思的是豆瓣对本片的文戏大多评价不高,可能豆瓣er本身已经够细腻了。
6. 我问小姑娘,她看了这么多日本动漫,知不知道英语从日语借用了发音造词,描述哥斯拉这种怪兽。
她说她知道,但一时想不起来,搜了一下,说是Kaiju (即日语“怪獣”)。
我谈起宫崎骏的新片,她说过几天可能有个男生从外地过来玩,到时候几个同学会一起去看,如果那男生不来,就和我去看。
我点头道:Sounds a good plan.7. 片中哥斯拉横扫银座的时候,一群记者站在大楼顶上播报到最后一刻,几乎是凑着哥斯拉的大脑袋。
她说这也太疯狂了,我说:That's prefessionalism! 可惜她中文不行,不然我会说这是日本推崇的“职人精神”(英语阿是Ikigai?
),中国人说的“卷”。
8. 女主一边抱着男主晃动一边大声安慰他的时候,她表示不解,说怎么这样。
我说在感情上整个东亚都比较克制冷静,但日本更dramatic and theatrical,有些恋爱日剧从头到尾都不接吻,但男女主会经常互吼。
9. 最后女主躺在病床上,头上缠着绷带,她说不make sense,女主之前和碎石乱砖一起被卷走,居然脸上没有一丝伤痕,还是那么细腻洁白。
我大笑道:Not even an acne! (她长青春痘)10. 走去停车场时她说挺喜欢这个片子,我说我也更喜欢日本人拍的哥斯拉,老美现在喜欢在这样的片子中加入环保、加入对动物的爱,有点无聊。
我还想趁热打铁,给她买个哥斯拉当圣诞礼物,不知道会不会惊到她。
军队存在的目的?
为了什么可以放弃生命?
通过对比男主战前、战后的精神态度,不难得出答案。
如果将哥斯拉视为美国,那么反美意识以及成为主权国家的民族意识就非常明显了。
日本想摆脱美国成为主权国家。
这当然无可厚非。
但纯粹将美国看做邪恶方,也不是真实的历史。
如果没有战后改造,日本能否成为如今的日本也未可知。
何况,对战败耿耿于怀的日本人也不少。
反美中参杂了多少当年遗毒?
在b站听闻哥斯拉负1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效奖,便好奇该片主要说了些啥,随后便寻了资源观摩一遍。
特效的效果如果不加细究的情况下,尚还算过得去,但整部电影的故事着实无聊,且叙事极差。
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电影似乎所有的叙事都是强行绑定着主角进行的,尤其在电影的后半部这种为了叙事而叙事,为了救赎而救赎的剧情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讨伐哥斯拉的会议上,科学家对男主一再挽留,但男主轻易的就转变了自己的看法。
况且离开的人那么多又为何单独挽留男主,一切的安排过于刻意。
还有一个细节大家也可以注意,就是当配角离开了主角后仿佛时间线就停滞了。
修理队队长如此,女主也如此,仿佛游戏下线了的队友,但回来后仿佛还是紧接着上次遇见男主的状态,实在让人伤不起。
本片关于反战还是反战败的讨论也极多,从我的视角看来它的视角是反战败的。
哥斯拉可以视为是日本核战的遗物,从诞生便充斥着对核战的映射,而原子吐息的特效也宛如核爆炸的翻版,而电影在面对核爆的毁灭性灾难后所采用的积极应战的态度其实就体现了导演想表达的思想。
而最后一段男主所谓的自我救赎像是模仿独立日又像是致敬神风特工队的行为,不由的让人揣测这样的表达的意义是否是在缅怀当年如果更加英勇点,更加激进点就能够逆转当年的颓势。
以上仅为个人猜测,不代表官方言论,但本片叙事糟糕,故事幼稚,优点仅为哥斯拉原子吐息所展示的特效和设定,评分:4.6,不推荐。
一部非常日本的哥斯拉。之前由于看好莱坞拍的为主,以至于不太适应这里面这么多的文戏,一部怪兽片不就应该从头干到尾嘛!后来看了卡司尤其是导演,觉得这又是一部非常合理的哥斯拉,内里也有更多想要表达的东西,怪兽只是某些东西的外化罢了。影片得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奖,感兴趣还是可以看看的,熟悉日本影视圈的真是能看到一堆熟脸。
这种特效水平竟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搞不懂,难道是因为宣扬片中的XX特供队吗?
戦後、日本。無〔ゼロ〕から負〔マイナス〕へ。
等什么时候奥斯卡敢颁奖给一部讲述比基尼环礁的真实历史的电影,日本人不再怀着满腔怨怼把自己塑造为战争受害者,二战的那些血债才不至于徒劳错付。
Very militarist,每个角色都很讨厌,情节也很predictable
哥斯拉的部分有多好看,文戏就有多拉。安藤樱演技奖大概也胜在同剧组衬托吧,几乎全员不及格,特别是在故意复古的布景和美术下显得更加生硬夸张。
美国哥斯拉已成超英电影,日本哥斯拉难得保留了久违老派的巨物恐惧感,奥斯卡实至名归。抛除怪兽和战争元素,这就是很好的小人物温情文艺电影,山崎贵施展《永远的三丁目夕阳》和《伴我同行》的看家本领,所有建立在“求而不得”“生死重逢”“原来如此”“好你个家伙”的催泪桥段都水到渠成,激发情绪的视听技巧熟练又熟悉。虽然主要角色都是饱经创伤,全片却洋溢少年漫的昂扬朝气,人人把未来挂在嘴边,带着振作的豪情,与参加不义荒谬的侵略战争相比,老兵在守卫未来时的战斗才真正有了分量。比起为了心爱的人战死,更好的是与他们一起活下去,哪怕在一个注定与哥斯拉相伴的未来。
这都是啥拧巴扭曲变态的的价值观啊,导演还一个劲的输出个不停。要不是有哥总,简直是负分。哥斯拉可以被评最佳主角了吧,蠢萌蠢萌的。剩下的人类演的都是些什么鬼。要看哥总的原子炮,总共就开了三炮,没看够…………谁要看那些人类破故事。
这片子唯一的优点是,烂得不够努力。片子是0523抵达兰州当晚,项目摄影师AirDrop过来的,躺了俩月,断断续续看完,折磨人啊😧
可以理解豆瓣和IMDb评分的差距,毕竟这部与《萤火虫之墓》相比,内容看似正义,实则暗藏蠢蠢欲动的杀机
对特摄和怪兽片不感兴趣,为了战后(核隐喻)去看的,结果大大超出预料…我非常爱看战败国拍的战争片(特指德国)但这次日本居然没站在受害者立场而是在认真地反思特攻队/玉碎/国家荣誉大于个人生命这些战争遗毒,大团圆的结局损失的是悲壮美但完成了对军国主义的排毒我觉得非常好(也不算大团圆,脖子的黑斑是被核辐射过的象征)同时他拍军舰飞机机车也拍得极其恋物(@宫崎骏)虽然是令和电影却有着昭和一代人自相矛盾的美学,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对于本系列一无所知,但我觉得哥斯拉就是只有日本能创作出来的怪兽,它是硕大无朋而无处安放的憎恶、恐惧和狂乱,和被战争异化的退伍军人本是一体两面,哀れな獣たちよ...ps男主演技被安藤樱吊打
就这特效水平,在日本来说应该算很高了,但拿奥斯卡最佳特效是不是在开玩笑?
开启军国主义的防御性观影(另外男主的颜值忽高忽低)
还是看不太进去这种特效片 结尾不错 42街amc 12.24
“总得有人去做”日本人战前战后还真是如出一辙
低配好莱坞主旋律,偷了杀手的最佳视效扣一星
-1/10 #Japan Society 极度危险可怕的电影,很难想象东宝70周年庆选择了具有极右翼背景及收其资助的山崎贵来执导最具有反战反核意义的系列,在其试图同时讨好左右两翼的表象下是浓厚的新右翼宣传:借由对二战中神风特工队及其他“自杀式”的反思去得出肤浅的“并不需为国家或政府而战”的结论,但将对抗哥斯拉的过程扭曲为“为自己与未来而战”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将哥斯拉比作广岛核爆本身 (银座后的黑雨) 以强化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的身份,忽略原作或前作中其原本更深层的广义的悲壮的核或战争概念,理想化地借用了二战中未被摧毁的军备来实行抵抗,在结尾浪漫化集体主义与军礼,企图为当下的“重武装”所正名。而就电影本身的执行也是糟糕的,拖沓的暗转分割的生硬结构,过度说教性且诡异的情感渲染和人物塑造,毫无新意的配乐,强扭的大团圆结局...
大银幕Dolby版。两星半。这意图再明显不过了,日本输掉了真实(二战),就必须要在另一端赢下虚构/幻想,所以通过哥斯拉再次开启战争,相当于一次reset,用视觉特效赋形,这当然是一种技术致幻的白日梦了。对于哥斯拉作为死者亡魂的化身这一期待并未达成,只看到了成倍的苦难与虚幻的胜利。全CG制霸太美式方法了,除了哥斯拉的日式造型保有之外,可以说特摄味所剩无几了。倒是片中的几次原子吐息(核破坏)有着较好的呈现,因此加上半星。
以前的我,会冲着无脑剧情和特效给4星嗨一下。如今的我却怒了,是被那美化过“战败叙事”思想恶心到了,他们始终都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却口口声声要保护自己的国家,仅借横空出世的虚幻怪物发泄战后诉苦,只字不透露国家破落、怪兽诞生的成因,用“卖惨”诡辩成“反战”思潮?再说质量,一众不敬业的群演,一堆只会直线狂奔的喽啰,依旧昭和咆哮引燃套路,除了特效,真的是一池粪。
比好莱坞版好太多了。哥斯拉和其他怪兽的出现以及它们的破坏,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在先,如果忽略了这点,那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杀人爽片,好莱坞就是这么做的,以杀戮为乐,感官刺激,无头无脑,毫无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