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艺术家

The Disaster Artist,大灾难家(台),荷里活烂片王(港),The Masterpiece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戴夫·弗兰科,塞斯·罗根,艾莉·葛瑞那,爱丽森·布里,杰基·韦佛,保罗·谢尔,扎克·埃夫隆,乔什·哈切森,琼·黛安·拉斐尔,梅根·莫拉莉,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灾难艺术家》剧照

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2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3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4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5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6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3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4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5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6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7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8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9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20

《灾难艺术家》剧情介绍

灾难艺术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詹姆斯·弗兰科从去年起就计划将邪典电影《房间》的拍摄过程搬上银幕,近日该片不仅确定了片名《灾难艺术家》(The Disaster Artist),还找来了以投拍发行恐怖电影为主的新线影业做接盘侠。 2003年上映的《房间》是托米·韦素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邪典电影,该片被很多人视作最烂电影之一。不过,影片完全烂出了风格与境界,甚至被称为“烂片界的《公民凯恩》”。影片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托米·韦素饰演的主人公与他的未婚妻以及最好朋友之间的三角恋情展开,无论是演员的渣演技、剧情的神转折还是毫无美感的运镜都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参演《房间》的演员之一格雷·戈泽斯特洛和汤姆·比塞尔联合出版了《灾难艺术家》,回顾了该片的拍摄过程。戈泽斯特洛在书中写到,托米·韦素在开拍此片时完全没有任何电影制作经验。 弗兰兰在担任该片导演的同时,还会出演托米·韦素,他的弟弟戴夫·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金牌制作人F调的宝石蓝断刺混沌爱诗偷拐抢骗第二季重返中世纪破事儿南玉卿心试探血色残阳坠落的审判流沙追梦的山里娃西伯利亚和他与鲨同游一日情人希波克拉底別呼吸你好,我叫多蕾丝警花与警犬假如没有遇见你伟大诱惑恐龙飞车特种突袭之逆战凛子小姐想试试拥抱星星的月亮然后,她找到了我关机夏令营新世间路678路公交车

《灾难艺术家》长篇影评

 1 ) 我真是太喜欢这哥们儿了 我这么喜欢神经病的原因只能有一个…… 那就是我自己也是个神经病……

他出了车祸 他脑子可能真的有问题 他拍了烂片 但是如果他是真心地 那也没什么 不过他还是伤害了爱他的 信任他的人 后期人设不讨好,阻碍了兄弟的前途,有点伤害男主。

不喜欢结尾虚假的成功 和导演的沾沾自喜 感谢你们喜欢我的喜剧电影 跟我预期的一样这是讽刺吗?

他知道是嘲笑也会开心的吗?

不过也的确没有说过想拍一部怎样的电影 好喜欢最后彩蛋的对话 莫名的喜欢 不知道为啥???

冲这段对话加一分!

原来那人是原片导演啊哈哈哈哈哈 是的你孤单…… 你渴望有人可以聊聊心里话 但是又把人家推开了…… 又拒绝了别人的靠近 彩蛋对话看了三遍 差点看哭了……整体没有想象中的好看 有点无趣 两片的对比出来我竟然觉得原片演的更好?

…… 我大概是疯了……拍的跟原片很像不能算是值得称赞的吧?

付兰兰是怎么弄的脸???

开头真的认不出来……人物内心挖掘的还不够 有点浮于表面 烂片应该有很多啊 为啥就这个能获得这么多宠爱????

这个问题可能只有去看看原片才能有答案了……喜欢的台词:嘿你怎么样?

嗨我很好 你问这个干嘛?

你为什么靠着一堵墙站着?

我只是一个靠在墙上的家伙 没什么大不了你为什么那么孤单 告诉我什么?

我只是一个人站在这 这并不意味着我孤单你需要帮助 我看得出来这可不是自怜会 这是个聚会 你想和我走吗?

到哪儿去?

到我家里我不会跟你到任何地方你以为你有了长头发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这就是你的想法?

住嘴吧 就此打住吧你的口音是哪的?

听着好熟悉 你从新奥尔良来的?

是,怎么了?

哪个区?

沙尔梅特我爱新奥尔良你知道沙尔梅特在哪儿吗是好 不错 你想喝点什么还是怎么样?

不 我不渴 我只是想站在这你叫什么?

汤米,对吧?

是 我叫汤米 大写的离我远点 没事 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好吗?

好好的 再见再见 如今的人都好奇怪 哦 嗨贝蒂 --- 呼应了一直忘的台词 哦我的天 格里格这是交了些什么朋友啊你19岁?

是的。

那我还14岁呢!

哦生日快乐。

那一万年以后呢?

把你的捷径收回口袋里吧你出现的真及时,他都演完两幕莎士比亚了为什么搬出去住就是背叛???

导演这个词 来源于独裁者你们在我的星球上好吗?

为什么帮我?

因为是朋友这个台词太普通

 2 ) 非常成功,但较之The Room存在感不强

看完《灾难艺术家》,原本想就这部电影引发的思考写一篇观后感,譬如关于自由表达与艺术创作规则之间的张力,行动的意义,以及电影最后一幕,大笑的人群与韦素(Tommy Wiseau)所执着于表达的真实痛苦之间的鲜明对比所带来的刺痛……但真到落笔时,发现我满脑子想的都是The Room,它真是太高能、太刺激了,用“烂片”形容绝对是敷衍,是对传统电影艺术和这样一个全新事物的双重贬损,所以我要解决关于它的定义问题,The Room到底是什么?

表面看当然是一部电影,剧本、拍摄、上映,过程完整;导演、演员、摄影、灯光、服道化啥也不缺;但从实际效果看,它以电影之名完成了对电影的解构,等下,当我在使用“解构”这个词时到底想表达什么?

大概就是那句俗语:公牛闯进了瓷器店。

等牛大摇大摆走出来时,瓷器店却不是瓷器店了。

韦素先生以其不拘任何格的原创精神拍出来的电影,也不再是电影。

但这并非贬低,绝不是The Room烂到不能称之为电影的意思,我想说的是,韦素真正创造出了一种新东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拒绝传统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则,拒绝合作者意见,以一己之力主导整个拍摄过程,就这点而言,The Room大概是影史上唯一,或者屈指可数的绝对意义上的“独立制作”。

韦素先生打破了人们对电影作为一种集体创作成果的认识,在一个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时代,The Room难能可贵地让我们看到,如果电影诞生在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的中世纪,可能会是怎样的面貌。

2、The Room的拍摄不符合商品市场原则——摄影器材的购买、现场建造不必要的洗浴间、不断超支的预算、以及最后惨不忍睹的首周票房,种种,这部作品的生产显然不是冲着钱去的,因此它绝非商品,半分铜臭味都没有,是情怀中的情怀,文艺中的文艺,这样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要如何定义呢?

现成的浪漫主义!

3、演员以自身出镜而不是以角色的身份出镜,这与电影本身的自传性质无关,而是观众时时能看到演员在演,这本身构成了观影的对象。

韦素先生在背诵,没错,是背诵那句“嗨,丹尼!

”时偷瞄镜头的眼神,简直让我笑到不能自理。

很显然,不同于传统电影的“造梦”艺术,他根本没打算把人们带进故事,与角色产生共鸣,强烈的自我意识驱使他不受控制地不断跳出来,直接与观众交流:“嘿,看我!

看我是怎么演的。

”于是,银幕前的人们看到以一种特别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真实,管他什么角色Johny、Tonny,这位是韦素先生,绝对真实。

所以综合起来The Room到底是什么呢?

“韦素先生以一己之力对抗现代电影工业的浪漫主义先锋派行为艺术。

”且为戏言。

相形之下,《灾难艺术家》的出色之中当然有技巧、模仿,对艺术规则的把握甚至创新,这使它实际发挥的作用与The Room刚好相反,成为当代电影工业中的建构力量。

它成功地将人引入“梦境”,我自始至终没有一秒钟跳戏,可也正因如此,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部电影的存在,直接被韦素和他的The Room冲得七零八落、神魂颠倒,而对亲手制造了这一切的《灾难艺术家》只能说:水准了得!

演技了得!

至于 The Room, The Room did creat room for...what? "I don't know", "I have no idea", just as Jonny said.

 3 ) This is my movie, and this is my life.

10/10 实在是太好看了有木有,全场满座+掌声不断。

这是一场《房间》粉丝的彻夜狂欢,也是送给原作粉丝的一封情书。

一部既会让你笑到疯也会让你感动落泪的佳作。

影片多次提到James Dean,格雷格和汤米向往他的经历为此还特意驾车前往他当年车祸的地点引发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在好莱坞对二人拒之门外的时候,James Dean的故事也成了他们选择自我奋斗拍摄电影的最大动力。

电影选择了比较克制的方式来还原这部史上最烂电影的拍摄过程,付兰兰没有以荒诞的方式来嘲弄汤米也没有sugercoating汤米在片场的一些过分言行。

令人惊喜的是电影的结尾放在了《房间》的首映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2003年的放映厅之中,随着那些经典的片段出现在屏幕上,电影内外观众的笑声不断,颇有一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感觉。

腐兰兰和戴兰兰在片中的演技可以用惊艳来形容,首映式结尾当沮丧的汤米听到影院里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笑声和鼓掌声,其脸上浮现出的欣慰笑容不由得让我鼻子一酸,最后汤米在全场的欢呼中走上台说:“没有我最好的朋友格雷格,这部电影就无法完成” 格雷格脸上的欣慰和感动也深深打动了我。

电影对格雷格和汤米的友情花了大量篇幅来塑造,两人的化学反应非常好,从一开始的亲密无间到后来的决裂,两人的关系转变毫不突兀。

片中两场二人互抛足球的戏前后呼应,成了这段关系的点睛之笔。

当然,影片也没有忘了原作中那些配角,最出彩的当属饰演Lisa母亲的演员,片中一段她与格雷格的对话,也道出了好莱坞不少演员的心声。

正如所有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传统,影片在最后五分钟加入了原版经典桥段的真伪对比还有汤米与格雷格本人出席活动的真实片段,算是为电影做了一个最棒的收尾。

电影结束后和一位来观看点映的影评人聊了会,他说假如腐兰兰得到提名他不会惊讶,希望腐兰兰在哥谭独立奖之后能靠此片有更多斩获。

Never stop dreaming—————————————————————作为一个期待这部电影多年的《房间》铁杆粉丝,请允许我先写一些关于电影的花边,剩下的影评在6号看完全片之后再补上。

汤米.维素其人:邪典电影《房间》的导演/编剧/投资人/主演,维素影业总裁,好莱坞最神秘的男人,十五年间以魔性的笑声,独特的口音,过火的表演征服了一众cult影迷。

对于自己的年龄和出生地三缄其口,这几年随着《房间》大火和《房间》粉丝的病毒式安利,渐渐走进主流观众视线,最近和腐兰兰一起上了Kimmel秀。

Kimmel秀上谈笑风生关于汤米.维素的都市传说:祖籍波兰,后移民法国,在法国靠卖鸟类玩具为生,当地人称之为“鸟人”,移民美国后将姓氏改为“维素”(取自法语中“鸟”的谐音)有着巨额财富和大量产业(已知的有牛仔裤批发公司,豪宅,宾士轿车,洛杉矶高级公寓)至于拍电影的六百万资金来源至今是一个谜(有阴谋论者认为维素就是70年代戴墨镜的传奇劫机犯D.B Cooper 此人至今未落网)在《房间》拍摄过程中直接烧钱换掉了所有演员和制作班底,比如格雷格后来接替扮演的角色Mark在初版中是个黑人。

另一cult大片《武士警察2》中客串出演格雷格.赛斯特罗:《灾难艺术家》作者,前维素影业副总裁,汤米的同学/好友。

《房间》开拍前做过电视动画配音员和男模,在三藩市的表演课上遇到了汤米,当时汤米在课上无视其他人眼光的疯魔式表演让格雷格对这个神秘的男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当了解到汤米有着自制电影的梦想后,格雷格也成为了汤米追梦路上的见证者。

格雷格在自传中对汤米在拍摄《房间》过程中的很多选择颇有微词,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格雷格.赛斯特罗选角:《灾难艺术家》对于原版演员的还原度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胖子饰演的编剧Sandy,扎克埃夫隆饰演的Chris-R,乔什.哈切森饰演的Danny都是影片中的亮点

原版和《灾难艺术家》的海报对比花边:汤米对格雷格的自传《灾难艺术家》一直持否定态度 “书中的内容只有百分之四十是真正发生过的” 但是却对腐兰兰的表演给了99.9%的肯定,顺便说一下汤米是詹姆斯.迪恩的铁杆粉丝,而腐兰兰就扮演过詹姆斯.迪恩。

花边2: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大量逐帧还原了原版中的经典场面,最后只有一部分用在了《灾难艺术家》中,对《房间》有爱的粉丝可以攒钱买BD了。

花边3:印有汤米家宅电话号码的《房间》巨幅billboard曾经在好莱坞悬挂了五年之久,许多好莱坞巨星都有幸一睹其风采,据腐兰兰称,加里.奥德曼曾问过他海报上的人是不是某个通缉犯。

 4 ) 你知道他为了拍烂片,有多努力吗?

有两部叫做《房间》的电影,而且两部都是极品,2015年的《房间》是好到极点,2003年的《房间》是烂到极点。

后者制作成本超过600万美元,上映的首个周末票房只有1800美元。

台词像小学生写的,表演更是灾难级的,整部电影就像一部官方鬼畜。

最奇葩的是,它还发明了“鬼畜床戏”。

鬼畜我见过,床戏我也见过,鬼畜床戏我还是头一回看见。

而且你会发现,男主角的两段床戏是一模一样的,就是把前面的床戏又放了一遍。

这种事情连爱情动作片都做不出来.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男主完美演绎了我观看这部电影的心情。

《灾难艺术家》就是讲述拍摄《房间》的经历,由詹姆斯·弗兰科扮演《房间》的导演兼编剧兼演员托米·韦素。

不得不说,托米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首先他特别有钱,他有一辆奔驰汽车,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各有一间公寓。

场记拿着他的支票去银行,非常顺利地取了2万美元出来。

银行工作人员都说:“这个账户就是个无底洞。

”托米多有钱呢?

别人拍电影都是租器材,他直接买器材,而且买数码和胶片两套器材,尽管它们打光的方式都完全不一样。

为拍小巷的戏份,他搭建了一个和外面的巷子一模一样的场景。

场记:这个巷子的景和外面的巷子一模一样。

托米:没错啊,我们就是在拍好莱坞大片啊,对不对。

场记: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拍那条现成的小巷?

托米:因为这是好莱坞大片啊。

拍天台的戏份,他不直接在天台拍,反而要用绿幕抠像技术,后期合成一个外景,完全是有钱没地儿花。

同样的,拍室内戏也不直接在公寓拍,而是在摄影棚里搭建一个和公寓一模一样的场景,可以说为了花钱也是煞费苦心了。

甚至斥巨资搭一个只限他自己用的卫生间,即便这里本来就有一个卫生间。

作为一部无明星、没有大制作、场景单一的剧情片,《房间》就这样硬生生地花了600万美元。

拍完电影之后,托米还自费放映2周以取得申报奥斯卡的资格。

然而,没人看过他上班,而且上班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钱。

时至今日,仍然无人知晓他来自何方,经费出自何处,以及何时出生。

而他的才华,和财富可以说是呈反比。

他自己写的剧本,他还记不住台词,更何况这剧本还是小学生作文:我没打她,胡说八道,一派胡言,我没打她,我没打。

一段戏份NG几十遍,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会背了,他还不会背。

而且他的台词功底也是灾难级的,名副其实的“灾难艺术家”,陈学冬看了会沉默,吴亦凡看了会流泪。

他一言不合就尬笑,即便这一幕本来应该很严肃。

他一边说要拍出《泰坦尼克号》的效果,

另一边又要坚持露臀:我的屁股就是这部电影的卖点。

他在电影中明明都掏枪自杀了,然后又起来了……能逗笑观众的电影有两种,一种是喜剧片,另一种是演技或台词功底太差产生的槽点或违和感。

《房间》显然属于后者,演员演得很卖力,但是让人不忍直视。

《房间》不是喜剧片,胜似喜剧片。

滑稽的台词、尴尬的演技、弱智的剧情、鬼畜的笑声相结合,托米成功将一部非喜剧片拍出了喜剧效果,打造了这部烂片史的里程碑。

最为重要的是,以上效果都不是托米有意为之,而是他想认真、严肃地拍电影,但是演技、台词功底实在太差了,而这也正是《房间》难以超越的原因。

你很容易把喜剧片拍得比《房间》好笑,但很难把非喜剧片拍出《房间》效果,可能只有黄圣依和欧阳娜娜能与之一战了。

优秀的传记片绝不是要演得好,而是要演得像。

要结合原型人物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原型人物是什么样,你就要演成什么样。

比如托米·韦素本就是演技差,你要扮演他,就要做到和他一样演技差。

所以模仿托米·韦素并不简单,并不是说加里·奥德曼和丹尼尔·戴-刘易斯这种级别的演员就一定能做好。

你能演好丘吉尔和林肯,但不见得能演好黄圣依和欧阳娜娜。

詹姆斯·弗兰科显然没有让观众失望,他把托米·韦素那种“你知道我为了拍烂片有多努力吗”“我很严肃地表演,但演出来就是很尴尬”的效果拿捏得非常到位,他把《房间》滑稽、鬼畜、奇葩、邪典的特点演绎得恰到好处,仿佛他就是托米·韦素本人,毫无违和感。

他拍的高仿版《房间》,和原版《房间》如出一辙,浑然天成,不仅做到了形似,还做到了神似。

詹姆斯·弗兰科能借此拿下金球奖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仅仅是詹姆斯·弗兰科,其它演员同样是从选角到服装、表演都惟妙惟肖,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其同步程度可以精确到每一秒、每一帧。

除了有钱、演技差之外,托米·韦素的另一个特点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说好听点,他执行力强,说难听点,他做事不考虑后果,不经过深思熟虑就下决定。

先是叫格雷格一起去洛杉矶,然后迅速地写剧本、买设备、招募工作人员、开始拍摄……他太固执,太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室内、小巷搭场景,天台用绿幕,铁了心要露臀,还当面让女演员难堪。

你要是指责我,我就开除你。

他总是迟到,让大家等他。

他明明很有钱,可是不肯给演员买水,因为他很享受“高高在上、我行我素、你们全都要听我的”的感觉。

他损人不利己,明明可以换个时间拍格雷格刮胡子的戏份,却偏偏要坚持马上拍,让格雷格错失了其它从影机会。

电影就快拍完了,他还开除场记和摄影导演,换了其它人。

从生活的角度看,他自私,情商低,不考虑其它的感受,永远只顾自己;从事业的角度来看,他偏执的性格让他很有机会成功,因为他永远相信自己,从不怀疑自己。

尽管他最后失败了,拍了一部大烂片,但失败得很成功。

有人说:历经了十年的岁月,而人们还在观看、谈论这部电影,这是十年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没有的待遇。

因为《房间》太烂了,烂绝古今无敌手,达到了后人难以超越的境界,所以被人们称为“烂片界的《公民凯恩》”。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部公认的烂片突然就变成了邪典电影的代表作,开始扭亏为盈,在世界各地午夜场的放映经常销售一空,还催生了一群《房间》的粉丝。

由于电影中莫名其妙地出现调羹和橄榄球,观看《房间》时戴头盔、扔调羹和橄榄球就成了一种流行文化,还有无数人模仿电影中的台词、桥段。

对于这种现象,人们不禁表示:希区柯克都不能经常有这样的待遇。

当然,这多多少少有点阿Q精神,电影也有美化托米·韦素和《房间》的倾向。

乞丐中的霸主,还是乞丐。

再成功的烂片,也是烂片。

曾经被人们低估的《银翼杀手》《大话西游》《守望者》逐渐被恢复名誉,但《房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洗白,仍然是批评多于表扬,鄙视多于赞美。

至今IMDb只有3.6分,豆瓣只有4.2分。

《灾难艺术家》是一部喜剧片,讲述托米带领一群人很努力很努力地拍电影,结果拍出一部烂片的故事。

表面上很好笑,实际上很辛酸。

《灾难艺术家》和最近的《我,花样女王》有点像,看第一遍看觉得有趣、幽默,看第二遍觉得无奈、心塞。

以往的美国梦、心灵鸡汤的电影通常是主角经过不懈的奋斗获得更好的生活,《灾难艺术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反美国梦,反鸡汤,反套路。

托米·韦素堪称现实版堂吉诃德,全世界人都不相信他,都叫他放弃,

但他永远相信自己,永远坚持奋斗,永远追求梦想。

他有钱,有执行力,有毅力,最终却失败了。

他什么都有,唯独没有才华,有点命中注定的意味。

他的经历和“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的名言完全相反,因为这句名言还有后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既扎心,又真实。

“努力就会成功”毕竟只是电影中的情节,现实中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平庸之辈。

正如电影中的好莱坞制片人所说:有理想不一定就会成功,就算你有马龙·白兰度的天赋也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可能会成功。

对你来说,成功是不可能的。

托米:那可能……可能……制片人:没有可能,给你一百万年也不可能。

托米:那一百万年以后呢?

制片人:更不可能了。

看多了坚持奋斗走向成功的励志片,《灾难艺术家》相比之下更让人感同身受,因为现实就是努力不一定会成功,现实就是可能你再怎么努力在别人眼中也只是一个笑话。

 5 ) 灾难艺术家

《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greg从追求演艺梦,到遇到汤米,两人成为最好的朋友,商议拍摄电影,以及台前幕后一系列的事情。

而电影的开场(在众人评说完《房间》之后)很有意思,将greg和汤米相遇的场景变得更加戏剧化,汤米的出场是先闻其声,只见背影,随着镜头的推移,一个相貌独特的人逐渐展示在观众面前,而他在表演课上的表现可谓惊世骇俗,情感的张扬让人瞠目结舌。

这样充沛的情感折服了greg,他向汤米求教,一来二去,两人成为挚友,而两个都对成为演员有着极大期望的人一拍而合,greg和汤米开车去洛杉矶,准备在好莱坞寻求梦想。

 6 ) 有的真诚是艺术,有的真诚是真土啊。

  二刷《灾难艺术家》,毋庸置疑,是我的top 10。

tommy在荧幕上真诚地展示自己,以一种笨拙,夸张,声嘶力竭,甚至莎士比亚的方式。

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调度,每一个分镜,都是花心思的,属实他最最想要观众看到的真实表达。

  真诚,严肃,正经的产物,看起来笨极了。

可谁像他一样,能那么勇敢的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呢?

声嘶力竭也好,傻笑也罢,烂台词,甚至连自己的屁股,都自以为是的展示出来,不矫饰,不做作,全都是他发自心底的那份最想表达。

  即便是钝的,却让人耳目一新,和好莱坞格格不入。

不千篇一律,不落窠臼。

史无前例的真诚,灾难,又艺术。

  好笑的是,tommy看到观众调笑他的诚意之作,就联想到观众们否定了他,他难过极了。

  更好笑的是,这么一部脱俗的烂片《room》,被观众们真实的喜欢着。

  有人总是拿《逐梦演艺圈》和《room》比,没什么可比的,同是拍烂片,相较于tommy,毕导更像是老师,热衷旁观调教的那个。

《逐梦》里的主角,即便有毕导自己的影子,那也是个帅帅的,美美的,俗套里,千篇一律的主角呀。

  tommy更像马景涛,谁不爱咆哮呢?

  有的真诚是艺术,有的真诚是真土啊。

 7 ) 《房间》的真实拍摄背景与《灾难艺术家》所呈现的有何异同?

正在读原书(<> by Greg Sestero and Tom Bissell) ,概括的讲电影里greg和tommy的友谊要比书里的更正面平等健康,tommy嫉妒并且想控制greg的程度比电影要狠,因为tommy更有钱有势所以greg也容易做tommy想让他做的事。

书里tommy对其他人比电影里更恶毒。

根据采访:“The movie doesn't really follow the book and is closer to Tommy's view of how things happened.”1.tommy提供给greg在L.A.公寓刚开始是以200美元便宜租给greg一个人住的。

greg住那里的头一年tommy还在旧金山,但是时不时给greg打电话以及以“来参加重要会议”为由来L.A.拜访他,对他在好莱坞的每一步都很感兴趣。

在greg已经出演一部电影主角之后(托他会讲法国口音的英语正好符合主角设定的优势,比一般演员拿到第一个电影主角的速度快得多),tommy才来L.A.和他合住并追逐自己的演员梦。

在这之前greg与tommy的友谊出现了裂痕,为此tommy收他两人合住的房租比他单住时还贵。

2.greg在房间开拍前就知道这是烂作,他一开始负责电影的后勤工作,mark一角也选了别的演员。

拍摄前一天tommy以高额工资以及答应给他买辆新车为由诱惑他同意把已经选好的演员挤走出演mark一角。

mark本来应该是有全裸性爱场景的,因为greg的反对也同意他穿着裤子拍了。

房间开拍之前greg就已经和amber同居了,并且感情已经因为greg经常和tommy混在一起为<<房间>>做前期准备而变得冷淡。

greg和amber分手的时间是在他们去旧金山拍外景的时候。

最后tommy送他了一辆SUV,这样greg就可以带着他们和必要设备一起去拍外景了,拍完还要求greg用这辆车顺便帮他运下tommy服装店的货。

3 .拍房间的时候greg已经了解习惯并接受了tommy的不可理喻。

他发现tommy的阴暗面发生在tommy开始酝酿<<房间>>之前。

在greg一个人住在L.A.的时候,他意识到tommy对他在演艺道路上的一些小突破是有所嫉妒的,在tommy的一次拜访中,greg因为需要背台词而拒绝和tommy一起去玩。

下次tommy来拜访他时带来了另一个年轻人一同来,但是此时greg的邻居来找greg令tommy紧张并充满敌意,这让greg意识到tommy带来年轻人是向他表明tommy也有其他朋友,但是很快就被greg和邻居的友好关系吓住了。

第二天在tommy发现greg和其他朋友经常谈论tommy之后,他们开车在路上时tommy宣布他也要来L.A.发展因此greg必须搬出L.A. 的公寓并且宣称greg欠他一大笔钱赶快还清然后把他赶下车,greg下车后含泪没走两步就被tommy开车追上说他收回刚才的话。

greg这才明白刚才一幕又是tommy为了确定greg对自己还有友情,可以因为tommy而收到伤害而不是完全不在乎tommy而上演的戏。

这件事之后greg对他们的友谊看法就变了,他对tommy的占有欲以及对别人的操纵感到害怕,一直想搬出去住。

他和tommy同住时因为tommy经常熬夜制造噪音而不愉快。

(不过他写自己晚上回家嫌tommy吵只好带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看书,让我有种“你不能去其他朋友家避避或者出去玩么?

或者这么帅的话去酒吧也许有女人把你带会她的地方过夜就不用回家的吧?

”的疑问。

以及他说自己刚到L.A.特孤独,每次接到tommy的电话也很高兴听他胡言乱语,让我觉得他表现得不像还大学生年龄的人。

写拍床戏也说自己觉得好尴尬啊,是对戏的女演员八成比他更难堪的想法支撑自己拍完。

也许greg自己也非常内向拘谨的吧,所以才对tommy这么包容。

)3.tommy是在L.A.和greg一起看完<<天才瑞普利>>之后收到启发与激励决定开始写<<房间>>的。

greg在这之前已经被朋友带去看过一遍,他的朋友认为tommy对greg这么感兴趣与瑞普利一心觊觎迪基的生活很相似,因此想警告greg,greg也确实吓得不轻。

不过虽然tommy这部电影之后非常激动,greg认为tommy没有理解这部电影。

greg认为tommy把汤姆·瑞普利的狡诈与邪恶给了<<房间>>里的mark和lisa,而迪基的天真给了jonny。

但是jonny希望得到幸福的生活却遭遇背叛求而不得,最后只得自杀。

4.<<房间>>剧本一部分是在L.A.和greg同住时写的。

然而有一天greg开车去表演课接tommy,发现tommy没有和其他学员一起聊天,而是一个人在一边默默站着,好像是被人孤立了,上车后tommy精神崩溃向greg坦露他觉得自己必须从里到外完全改变成另一个人才可能被好莱坞接纳,其实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演员之类的话,让本来已对tommy既不耐烦又恐惧的greg对他产生了新的同情。

之后tommy说自己要去伦敦办事离开了L.A.,之后不久greg也找了份销售的工作赚够了租金,离开了合住的公寓另找地方住。

有一天他收到tommy从旧金来的电话留言,留言的内容让他怀疑tommy可能有自杀的倾向,于是赶紧打过去确认("I realize that there was no-one else that I could call about Tommy for help, that I was truly Tommy's only friend."),焦急地等待了一晚上之后tommy回信表示自己好多了叫greg不要再担心。

离开L.A.九个月之后tommy带着完成的剧本回来找greg,在这九个月内greg认识了amber,销售工作升了次职,但是演艺梦想上既没有推进也常常感到没有动力,因此虽然感到<<房间>>狗屁不通(剧本里七个角色都以tommy的口吻和逻辑对话etc),但是也哄着tommy高兴帮助他实现构想(当然帮忙筹备拍摄tommy是给他发工资的)。

greg说jonny自杀的情节可能是tommy把已有的自杀的想法给了jonny实施,自己则由此得到安慰与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

"he wrote himself out of a very dangerous place."5.tommy对待剧组其他成员比剧里还要差,拍摄时好几个演员辞职,和两批摄影组闹翻。

tommy要求每个成员必需全天到场以防加戏,自己却每天迟到4个小时;对工作人员十分吝啬猜疑,谎话连篇;电影里说了床戏他非要开景拍摄,让所有人都看着,不过女主当时是经常被他欺负哭的,greg还认为他经常以练习吻戏为由吃女主豆腐......lisa母亲的演员在片场那段“因为我们是演员...” 没有发生,不过这个老人是在子女成人后才重新拾起演员梦,每天开车几个小时积极参与拍摄,tommy也很少欺负她。

6.greg从tommy给他讲的模糊不清的故事里拼凑出tommy出生与东欧,从小对美国文化很感兴趣,青年时作为非发移民进入法国,遭受过排挤嘲笑以及殴打虐待等等痛苦,甚至从一些含糊不清的表达里暗示他可能卖过身...因为年轻时的痛苦经历才让tommy对greg这个能追求梦想的美国大男孩儿感兴趣,并且想创造出自己想象中过着正常而幸福生活jonny。

只是他脑海里的正常不是普通人认为的正常("I had a sobering, sad, and powerful realization: Our friendship was the most human experience Tommy had had in the last few years.")...另外lisa应该也是有原型的,tommy提到过被女人背叛的事,至于他是怎么获得巨款的,tommy只肯说是做生意赚得的。

greg猜测也许tommy以前正常过,可能还是个企业家,是那场重新激起他演员梦想的车祸让他的脑子出现了问题,开始变得疯疯癫癫。

(不过reddit上有人猜测greg其实知道tommy钱是哪来的但是答应保守秘密,因为书上讲到他的朋友利用在警局的关系查到tommy的年龄,但是只写果然不只32岁而没写真实年龄,以及书发表前greg就承认过他知道tommy的祖国但是只说反正不是法国,书里也只说是东欧。

另外reddit上有人推测tommy应该来自波兰。

https://www.reddit.com/r/theroom/comments/1vklp3/i_think_i_have_found_tommys_nationality_new/?utm_term=c58d24f3-e1d2-43b1-b97c-18a314b9b9ad&utm_medium=search&utm_source=reddit&utm_name=theroom&utm_content=2)7. greg不愿意刮胡子的原因是他想在<<房间>>的片尾用假名然后把胡子一剃,也许能和这部电影扯开关系继续在好莱坞里混(Bryan Cranston个他机会出演电视剧那段是电影编的,还兼作模特的greg向tommy请假是因为有人雇他拍硬照,他本来那天没戏tommy又给在他加了一场无意义的床戏好把他留在片场) 他剃了胡子以后tommy马上就在下一场戏让jonny叫mark “babyface ”,借用了他给greg起的外号8.greg在podcast “han duo”的采访里说,首映时观众中途从尴尬开始大笑然后tommy愤怒跑出放映厅,greg去安慰他的情节基本真实,但是没有观众叫他上台鼓掌为他欢呼什么的。

不过tommy作了一些心理调整,在之后的影片宣传中开始称其为“dark comedy"。

greg说tommy享受人们对<<房间>>的关注,但是内心希望大家能把它视为严肃的剧情片。

http://handuo.libsyn.com/han-duo-the-disaster-artist-special采访里还说其实很多书中和电影不一样情节其实都先照书里拍了,剪辑的时候为了剧情更紧凑而又删改了不少,也许不少没选入最终版的片段会被收入蓝光DVD。

另外podcast里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从<<房间>>首映到<<灾难艺术家>> :<<房间>>上映后greg和tommy分开了几个月,为了让<<房间>>有资格竞选奥斯卡,tommy花钱让电影院坚持放映两周,最后一周几名大学生发现了这个“神作”,并叫来好多同学来看,还跟tommy说一定要保证这片继续在电影院放映。

之后这部片在L.A.一些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一个影院开始在每周六午夜场放映此片。

greg刚开始听tommy还不能确定tommy是不是又在骗他。

2004年2月greg来L.A.陪tommy参加一次放映才发现是真有人喜欢。

之后他陪tommy参加了一个电影节的放映。

greg说这些人大概看到了他第一次见到tommy时注意到的tommy独特与有趣的地方,所以他也很对这些影迷感兴趣。

2005年也举办了一次<<房间>>两年纪念放映,当时有183人参加。

greg当时想这大概就是<<房间>>的顶峰了吧,成为一种地下流行,05年末也发行了DVD。

他又找了一个新中介,去欧洲当模特,借此去了很多国家。

偶尔他会播打<<房间>>的咨询热线,发现tommy还在努力推广<<房间>>感到挺欣慰的,因为tommy对梦想的执着是他最喜欢tommy的地方。

一次回国时他接到<>杂志的电话说要采访他,他们想出关于<<房间>>的内容,他以为只会有一小段文字,结果打开杂志后发现是六页的头版。

杂志的报道推动<<房间>>在更多人中流行,greg又和tommy汇合 ,开始带着<<房间>>在各地巡回放映,接受一些采访什么的。

在一次采访中他跟记者讲述了<<房间>>拍摄经过,对方说这简直像一部电影一样。

回去后他又回想从认识tommy到房间拍摄这段经历,觉得确实挺特殊的,考虑要找人一起把这些经历写成书。

2010年他们去james dean的墓地致敬时greg告诉tommy他想把这段故事分享给大众,tommy同意并开始给他讲一些他早年的经历。

greg说创作这本书时就有了最好能改编成电影的想法,所以书里叙事腔调很认真,采用两条线交替推进情节等。

greg说他很高兴<<灾难艺术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因为tommy创作<<房间>>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希望看过<<房间>>的人能通过影片理解自己,而<<灾难艺术家>>通过另一种方式帮助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有人问他是否觉得tommy非让他出演<<房间>>毁了他可能的演员事业。

greg说<<房间>>从拍完到小有名气再到“臭名远扬”有好几年的时间,他并没有利用这段时间获得其他电影出演机会什么的。

他说他如果没认识tommy的话,人生会少了很多趣味与意外。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他和tommy谈笑时说他们要做的事,最后都以某种方式或多或少成真了:从最开始要去看james dean出车祸的地方,要搬去L.A.,要成为演员,到要拍一部知名电影...tommy开始决定写剧本那天遇到了因为金球奖典礼而产生的堵车,生气地对greg说金球奖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要拍自己的电影来让大家接受自己,现在<<灾难艺术家>>让他们出席了金球奖;tommy想让<<房间>>竞选奥斯卡,现在<<灾难艺术家>>得到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他说他现在不会想改变以前的任何决定。

 8 ) 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突然疑惑起,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区别。

不都是在讲故事嘛?

“烂片诞生记”,是该电影的主要特点。

整体组织得很好,结构完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场的多人物采访引发好奇心、中间是用电影的方式还原故事、结尾的影片对比直接把效果推上顶峰。

其中,“自然”是我最大的感受:没有觉得突兀的地方,而是想啥来啥,拿捏得非常好。

如果把电影表达分成内容和手法,那么刚刚提到的“自然”就是对表达手法的总结。

而内容,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

那么选对故事,就相当于成功一大半了?

想起了记录片。

正好以此为契机,厘清了二者的脉络。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细致的分类可以帮助入门创作者寻找目标,也是观众建立预期的快捷方式。

这种表演出来的真事,也可以躲在“故事片”的背后,带上更多的创作意图,去选择和呈现。

这故事真是,选对了!

对于烂片,除了笑、骂、打一星,原来还可以做更多:寻找和重现它的诞生记。

冲动的发泄行为结束后,可以静下来,缓缓地打出一个问号:是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影片提供了非常可爱的答案。

Tommy导演在片场时绝对是令人恨得牙痒痒,拍一场台词简单到不行的戏居然重复了上百次、粗暴地羞辱和攻击女演员……甚至连好友的请求都不通融,这种“完全不必要的选择题”分明就是他用来验证真心的招数。

但他散发着难以掩盖的光芒。

他神秘怪异,不在乎任何人,三番五次地禁止发问。

故事都藏在他身上散发的紫光里。

他的狂热追求和自命不凡,在别人眼里只是“It doesn't work”。

本以为早已无视社会规则的Tommy反而像此刻终于认识到,现实的无能为力。

忧郁的蓝光遮住了他低垂的眼睑。

“我们可以自己拍电影”,Tommy在逆光中被想法击中的瞬间,确实是发着灿烂光芒的人呀。

总而言之,他的真实就是最大的魅力,来源于根本没兴趣知道“社会好人是如何表现的”。

他拥有纯粹直率的野心,珍视着友谊的力量,敢于描绘和实现美好的愿景。

天知道,这些特质是如何塑造而成的,就像在这个有序黑白的世界里投入了一个五彩炸弹。

种种让人无语的行为,集合起来竟然是如此的喜剧效果。

一个人无视规则和经验,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一件“充满套路和方法”的事情,会引人发笑?

等着看好戏的嘲笑心态、不符合常规而形成惊奇行为自带笑点……或者尝试更深层次一些:帮助人们短暂地在评判标准明确的社会中喘口气吧。

天啊,这居然是电影、这人居然活到了现在。

哈哈哈哈,光是想想也觉得很好笑呢。

这一切建立在,他只是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没有害人的意图和行为,也能完全对此负责(只是钱包太痛了点)。

真不愧是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另外是电影表达手法的一些小亮点。

一组彩色车的镜头快速闪过,可太帅了!

已经在暗示Tommy的“豪华无度”。

决定拍电影、完成剧本、开拍致辞,都很好地强调了角色的魅力。

柔美的逆光象征着落魄到励志出发的转变

此处的中景就像第三者在旁见证了一段可爱的友谊

镜中镜,表现出Tommy毋庸置疑的主角光环Thanks,让我拥有了一个“文化笑点”。

还真是太好笑啦!

 9 ) 烂到尽头就是王

艺术家这种生物,还真不大好说。

就说门槛吧。

一方面,它门槛太高,在某个艺术领域,开山立派,留名青史,方可称之为家;另一方面,它门槛又极低,只要你认定自己是,那你就是。

好莱坞有个导演,名叫汤米·维素,热爱艺术,贼有追求,可惜时乖命蹇,才有不逮,导了小半辈子,拍出来的全是烂片。

作品虽烂,汤米并未放低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追求,屡拍屡烂,屡烂屡拍。

直到2003年,汤米赌上身家性命,耗资600万美刀,鼓捣出一部《房间》,自此跻身邪典,影史留名。

十多年后,有个叫詹姆斯·弗兰克的年轻导演,看了汤米在《房间》中的表演,惊为天人,当即发愿,要拍一部传记电影,把汤米的传奇经历颁上大银幕。

相比汤米,弗兰克可谓少年成名、风流倜傥。

他不只是电影导演,还是大学导师,耶鲁博士,闲着没事儿,就给《花花公子》写专栏,曾被《纽约时报》评为“最具同性恋气质的异性恋”,江湖人称——腐兰兰。

2017年,腐兰兰自导自演的《灾难艺术家》问世,他凭借此片,夺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让腐兰兰动心的《房间》,其实也是大烂片。

《房间》上映后,票房仅1800美元。

后来凭着口碑发酵,在一波又一波爱好者支持下,杀了个回马枪,在世界各地午夜场的放映,经常销售一空。

既然是烂片,为啥这么多人追捧?

答案很简单,歪打正着。

汤米以艺术家的拳拳之心,费了吃奶的劲儿,拍了一部类似莎士比亚悲剧那样的艺术片——《房间》。

若以艺术片的标准来评判,那就尴尬了,可以说一文不值,若当作搞笑片,倒是可圈可点。

上映当天,听着观众肆无忌惮的笑声,汤米心如刀绞。

我这拍的可是文艺片啊,有那么搞笑吗?

汤米不服气,觉得这帮下里巴人不懂艺术,于是自费放映两周,以取得申报奥斯卡的资格。

还豪掷30万美元,将《房间》的广告牌,竖立在好莱坞的公路上,一竖就是五年。

凭着这股轴劲儿,汤米成了话题人物。

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拍电影的六百万资金的来源。

有好事者,扒出汤米的身世,说的有模有样。

汤米·维素,祖籍波兰,后移民法国,靠卖鸟类玩具谋生,被称为“鸟人”。

最初,汤米生活清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突然暴富,开始经营牛仔裤批发、豪宅买卖、宾士轿车,至于他的第一桶金,究竟是如何赚到的,至今仍是个迷。

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声称,上世纪70年代,那个戴墨镜的劫机犯D.B Cooper,就是汤米本尊。

这个说法,未必是无稽之谈。

腐兰兰说,有一次,他和加里·奥德曼(《至暗时刻》中,丘吉尔的扮演者)在好莱坞大道上兜风,看见汤米的巨幅广告牌,奥德曼对广告牌上的汤米注视良久,自言自语地说,这家伙好眼熟,不会是某个通缉犯吧。

汤米的《房间》烂出了风格,受小众追捧,腐兰兰的《灾难艺术家》则酸甜可口,普罗大众。

《灾难艺术家》其实就是个励志喜剧,但胜在真挚。

汤米和格雷格都不是天才,他们梦想有一天,能像詹姆斯迪恩那样,成为万众瞩目的实力演员。

1955年9月30日,詹姆斯迪恩开着私家跑车,超速行驶,迎面撞上一辆福特,24岁的芳华,就这样报废了。

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其实就像一辆跑车,汤米和格雷格驾驶着它,超速行驶,直到撞在冰冷的现实上。

汤米餐厅吃饭,遇见好莱坞名导,忍不住上前表现,当众背起莎士比亚经典台词,希望能抓住机会,博个锦绣前程。

名导当头棒喝,对他说,汤米,有理想不一定就会成功,就算你有白兰度的天赋,也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可能,对于你来说,给你一百万年,你都没戏。

听完这些,汤米如冰水浇头,万念俱灰,但下一秒,他就问,那一百万年以后呢?

汤米是个行动派,这样的人,注定不甘寂寞。

杰作之所以称之为杰作,是因为它在一堆平庸作品里脱颖而出;相应的,作品烂出了风格,也能脱颖而“落”,汤米的《房间》,就属于后者。

尽管有腐兰兰加持,一票粉丝的拥护,可烂片终归是烂片,看完《房间》,你会因台词和画面的蹩脚而笑出声,但也仅此而已。

这篇文字,不是为讨论《房间》是烂片还是杰作。

它真正想说的是,对于个体,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杰作也好,烂片也罢,你都得用尽全力,把它完成。

在熙熙攘攘的世界,杰作和烂片都已过剩,但在死水微澜的人生,需要搞出点动静。

 10 ) 疯狂作品的理性注释

我该说什么???

我该怎么写这部影评???

看烂片是如何拍成的???

能做成史上最烂之一,是导演付出灵魂和生命的结果???

这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观……历史上也有没有学过电影,甚至没有看过几部电影就拍片的导演,照样能拍出经典,好吧,经典大烂片也是经典。

语无伦次讲了一堆,发泄了一下我的“激动”之情。

这部电影本身还是很有意思的,视角很新奇,而且要比它致敬的那部电影拍的好多了。

因为整部电影都在拍片,我一点也没注意到这一部电影中摄影机的存在。

而且,这部电影的剧情结构非常的完整,完全是写实主义的拍摄手法,任何形式主义的镜头都在剧中剧里任意放飞了。

这部电影从某方面来说,可以看作是《后窗》的观影指南,他讲诉了这一群人拍那部电影的动机,展现了他们对电影、对朋友、对自己的感情。

一种无可宣泄的情绪可能才是这两部电影想要表达的重点,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叫做《灾难艺术家》。

因为,即使是一团糟,他们的情感和情感外化的行为,也称得上是艺术家了,而且他们拍的电影本身倒也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无中心、无意义、无原则以及消解一切。

只是,相比其他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他们有意识的无意识尤其让人难以接受而已。

不过,有这部电影做缓冲,我觉得自己应该可以试着去看一看,从这样的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成品了。

《灾难艺术家》短评

这过程就是个美国毕志飞啊,对电影拍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演一个导演的结果就是这样了

8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我嫉妒,这种人他妈的能有这么多钱

10分钟前
  • 花泽累
  • 很差

跟《艾德·伍德》一样让我无法理解。。。为邪典立传(或直白讲为烂片及其创作者立传)这种创作形式其实从源头就经不起推敲,如果再缺失了重要情感支撑和可贵的辨识性,那几乎就是以烂本身去再现烂了,对观众而言岂非全无意义且无聊至极的折磨吗?

12分钟前
  • 未亚
  • 较差

到头来还是为托米·韦素洗白……什么时候国内也出个毕志飞拍圈圈圈的电影,把励志和情怀往上一扑,靠着钱财和关系的智障也就能洗白了?

14分钟前
  • 丑橘
  • 较差

没想到最后首映礼的时候我会一边大笑不止一边又哭得像个傻逼。像看了一部浓缩版的《火花》,两人的关系多像神谷和德永那精神的灵契啊,那种对演戏几近癫狂的热爱让他们在操蛋人生里相互依偎,对理想数度怀疑最后依然选择相信,身为演员,“哪怕是在片场最糟糕的一天也好过在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

18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不明白拍这个片子的意义,好像也是粉丝向的片子,唯一值得肯定的只有房间导演和本片导演拍完电影的执着了……

23分钟前
  • 南都小王子
  • 较差

笑完過後覺得憂傷。如果把電影當成生命的全部,也許會感受到那份憂傷。

28分钟前
  • 一朵潛水云
  • 还行

两处能看,开场的逗逼采访,扎克埃夫隆的二逼糙汉,基兰完全没演出托米韦素的感觉,什么感觉?至少得有职业假笑啊,从头到尾苦一张逼脸,不如说自己演自己,还拍什么传记,结尾还搞什么对比,这不是找屎糊脸吗

32分钟前
  • 橙子
  • 较差

長這麼好看還會拍電影兒 感恩 哈哈

37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还行

看完之后好想看《房间》哦。

4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不知所云

46分钟前
  • 珠海小豬豬
  • 很差

弗兰克做演员比他弟弟厉害多了啊

49分钟前
  • 眯着眼的偎灶猫
  • 较差

献给所有心怀梦想并坚持奋斗的庸才们,当自己的心血成为大家的笑料时,一定要继续保持微笑,感谢始终陪伴自己的另一个笨蛋。

51分钟前
  • 451½°F™
  • 力荐

叙事节奏不太紧凑

53分钟前
  • 我不是
  • 还行

完全不好看

58分钟前
  • Coralineee
  • 较差

“My god this guy monster” 笑死我了 @ Regal Gallery Place

1小时前
  • 开花店的诗隽熙
  • 推荐

全程懵逼

1小时前
  • 心锦意阑珊
  • 较差

胜在模仿,并无剖析,权当猎奇。

1小时前
  • 安德烈大叔
  • 还行

平平

1小时前
  • 甑皮岩古人类
  • 较差

恶搞 恶搞电影

1小时前
  • 吉髙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