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竟然还出了书《制片功课》本片导演对自己的认知我也是服了,看来世界上确实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偏要去做需要很多才能胜任的工作,自己又不知深浅。
真的是因为很烂才给的差评好吗,千万不要再活在意淫中了,这根本不是同期上映电影刷的恶评。
想当导演还是长点心吧,批评都接受不了怎么成长,难道你自己没看过那些经典佳片吗,自己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标准都不知道,如果真的觉得这就是自己最好的迟早转行吧。
导演太幼稚了,不持续学习只能拍让人无法忍受的东西。
即使导演需要一个理由给自己信心,但那绝不是把别人的差评当成不善意。
导演在书中那句“如果电影同行和观众不能对电影保持善意,那么我该怎么办”我真的怒了。
怀疑他真的把自己当成国际大导了,居然怀疑到观众头上去,你自己善意了吗,对得起观众吗。
信心是靠自己不断精进得来的,导演这条路从来不是容易的,不要以为自己认识几个人了,写出点东西了就自以为是,对自己的认识很重要,共勉。
因为实在找不到片子看了,在时光网和豆瓣搜索了它的部分影评,有好评有差评,好评认为是四川话和香港喜剧的结合,于是我对这部片子抱有了幻想,我以为打差评的都是非四川人,他们听不懂方言中的幽默。
于是我跟朋友去了电影院观看,结果发现那些写好评的都是托。
电影院里面,连8岁小孩都吵着说太烂看了,我是四川人。
什么李伯清、什么吴孟达见鬼去吧。
整部电影集结了我从看电影以来,电影里面所有差的手法。
情节就不用点评了,贯穿在里面的就是莫名其妙,前后不搭,说的台词云里雾里的,演员不是过气的老东西就是无名无份的,表情和表演更是恶心至极,以为有两个喜剧演员,却没有一点笑点。
这些演员能出演这种电影,看来以后他们演其他的,我也要避而远之了。
是在无法忍受至今还在以这种弱智的剧情表演侮辱群众的智商。
罄竹难书呀,史上看过最烂的啦。
不想看这些B人第二眼了。
影片搞笑的地方还是蛮多的,但是没主题!
不知道到底要走的是哪条路线!
搞笑路线还是诙谐路线,还是励志路线?
宗之,失去了方向!
乱演一通了,失去了星爷的达叔,真的是没看点啊!
川派喜剧的独特性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喜剧电影《大人物》讲述了几位生活在四川的普通人颠覆平庸生活的故事,由吴孟达、林子聪、杨乐乐、杜海涛等老少明星联袂主演,故事情节简单,但多线索同时进行,故事布局上特别像当年《疯狂的石头》,单纯以演员阵容而论,《大人物》甚至更胜一筹,但自影片上映以来,观众口碑两级分化,有观众感叹影片带来的独特川派喜剧风味,也有观众抱怨因为方言的缘故,无法认同影片中的笑点。
方言喜剧因其独特性而导致的尴尬境况值得反思。
小投资喜剧的困境《大人物》是一部小成本影片,也是杨乐乐首次以制片人的身份进入观众视线,影片中许多演员的加入,也正是因为乐乐所具备的号召力。
据了解,这部影片的七成成本都用在了镜头和制作上,以小成本影片而论,这个比例算是“大手笔”,一方面力求制作上的精良可以给观众一个好印象,另一方面也因为投资的限制,使得影片不得不割舍掉许多优秀的创意。
当演员在秉承奉献精神为影片加分的同时,投资的束手束脚却让影片减色不少。
小投资喜剧需要自己的突围之道。
吴孟达与本土明星的互动尽管影片在设计与制作上欠缺完美,但也因其地方特色明显,也为本土观众所追捧。
因为四川本土笑星的加盟,影片从一开始就充满浓郁的巴蜀特色,而吴孟达与林子聪两位港星特有的港式无厘头风格也不甘落后,互飙演技的同时,也让各自代表的喜剧风格碰撞出火花,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喜剧感受。
在推广四川文化和风光方面的努力影片处处展现四川的美景,同时也将极富巴蜀特色的四川泡菜与火龙表演融入影片之中,影片还展示了竹海、糖人、诸葛弩、豆花等特色景区及特有物品,为推广四川当地的文化和风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年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便创造了将韩国饮食文化推而广之的作用,此次《大人物》的热映,无疑也将会带动巴蜀旅游和美食风潮。
文/满囤儿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将川派喜剧和香港无厘头共煮一炉的《大人物》,既让人们想起了吴孟达为代表的那些儿时记忆中的香港无厘头喜剧,也让我们想起了《十全九美》和《熊猫大侠》等曾在内地引领一时票房旋风的山寨喜剧。
影片笑料的量比起过往那些经典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以看得出,但凡有幸参与本片创作的人,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摄影,都开动全部脑筋,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了“如何让观众笑”这样一个命题中去。
于是,我们看到了不仅片子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正常人,甚至连镜头、道具都充满了喜剧色彩。
观众不仅会被众角色滑稽的动作、怪异的腔调、幽默的台词所挠痒,还会被他们怪异的装束和在镜头内的独特站位而“雷”到。
总之,本片不仅在时间跨度上保证了笑料密集,还做到了空间上的笑料堆砌,堪称一绝。
如果说各派喜剧都有他们原本的颜色的话,那么《大人物》就将这种配色打乱,重新装饰了一遍。
片子以极富巴蜀特色的四川泡菜与火龙表演为故事线索,将蜀地独有的热辣风情与诙谐幽默,跟一些现代潮流性的新新元素做了结合。
60出头的散打评书创始人李伯清,为了拍出有年轻气息的新喜剧,特意到北京拜访了刚刚凭借喜剧迈入2亿元导演俱乐部的尚敬,谦虚地请教喜剧艺术如何创新,如何适应90后观众的欣赏习惯等。
于是我们看到,虽然16岁高龄的散打评书最近陷入了段子创新不够的窘境,但是期待凭借《大人物》打一个漂亮翻身仗的川派笑星们,还是憋足了功夫,信心十足的。
超豪华的笑星阵容是影片的一大看点,也是满足观众期待的一大手段。
香港喜剧巨星吴孟达首次以男一号身份重返阔别十余年的大银幕,虽然角色的身份是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可实际上由于一些先期遭遇,影片开始时已经是落魄到了比小人物还不如。
虽然搭档不同,但是德叔这个角色依然是吴孟达当年曾经让我们印象深刻的那一类角色,糗事不断,自嘲不息。
另一个星爷的御用搭档林子聪,最近在脱离星爷作品后,也走出了新的喜剧道路,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只拿自己的身体做文章。
林子聪能够耍出一种贱贱的感觉,堪比美国屎尿屁喜剧中的那些烂仔帮。
内地配上的几位演员,知名的大部分并非笑星出身。
首次担任制片人的杨乐乐,身材比当初做主持人好上不止一筹,在大片里当花瓶都没问题。
金沙本来也是就以娇小可爱著称的。
两个熟脸美女,再加上惊艳一瞥的国际小姐王芊,把影片因为恶搞和无厘头而蒙上的视觉“脏乱差”调节了一把。
杜海涛和吉杰这种大熟脸在片子里也挺放得开,出尽洋相。
其他不知名的本地笑星的参演就比较“友情”了,完全就是为情义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型的演出。
烂泥一般的德叔,遇上了为重整火龙剧团而奔波的小健。
这是两个Loser的相遇,也是两个Loser带领着一群Loser重生的励志故事。
虽然影片从细节上看,完全做到了“娱乐至死”,可是等看完整个影片,看到那传说中的火龙技艺再次亮相的时候,会感到一股力量。
火龙象征了一种精神,尤其是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它更是激励着巴蜀人用乐观的心态去摆脱灾难的痛苦,活出新的生活。
影片中,几个角色总会为了搞笑而不得不把自己搞的浑浑噩噩,甚至狼狈不堪,可是故事的背景始终是干净的。
黄龙溪的美景有一种让人心灵澄净的力量,正好将表面的污浊洗掉,把角色的内心呈现了出来。
这些因为过于沉浸于社会利益纠缠的人们,就好像被强行喷上了漆的瓶瓶罐罐,色彩很多很杂,却因为不纯净而丑了。
黄龙溪这一片净土,正好打乱这些人之间的这份纠缠,重新调配了配漆的颜色,重新装饰了他们的人生。
吴孟达要来合肥?!
我已顾不上是什么电影,什么导演,什么美女,只要能看达叔一眼也是值得滴。
从初中就开始看达叔“配”演的,之所以是配,因为他基本没有出演过主角,都是红花旁的绿叶,帅哥边的撮男,经常被人打被人骂,被人算计被人臭。
就像菜里的调料,上菜的时候你看不见,但没有调料的菜吃的还有味么?
达叔那眯起双眼的傻笑是他的招牌,也是我们的笑果。
你可以不记得他饰演角色的名字,但你不会忽略他的表演,不会忘记达叔带来的快乐。
万达影院等待的队伍中,我们期待着的是明星出场时的闪亮,但达叔的出场是那么和蔼,标志性的笑容,就是个可爱的小老头。
明星见面会上的达叔有些疲倦,但对话中充满着调皮和幽默,现实版的达叔,褪下电影那光鲜的外衣,素颜下依然是个开心果。
这笑容比电影中更加灿烂,眼神更加温暖,达叔一直微抬着头,扫视全场,这是气场。
关于电影本身,我不客气的说大人物这部电影我只能打4分,无厘头的剧情,食之无味的笑点,只有一句“思密达”把我乐到了。
竹海的景色很美,四川话很逗,但电影不好看,特别是达叔的表演,很沧桑,很没有笑料,失望之情,叹廉颇老矣。
回到家中,心有不甘,翻找着达叔的资料,找到的是巧合是安慰。
达叔的履历有这么一段:“刚从第三期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毕业的吴孟达,仗着有点小聪明,毕业后拍戏从来不认真,也不守时,私生活更是不羁,花天酒地,豪赌狂输,债台高筑,最后在1981年因为欠银行30多万港币而宣告破产。
”素来重视形象的无线自然不会纵容自己的艺人犯这样的错误,于是雪藏他。
走投无路的他向周润发借钱,但是被拒绝了。
周润发狠下心对他说:“借给你钱你又拿去赌。
”这多像影片中德叔的经历?
德叔借钱炒股亏了本 ,欠下不少外债,他甚至还不择手段挪用公款……生活中的达叔也与德叔一样,慢慢走出了困境:“想过自杀的吴孟达,决定从跌下的地方爬起。
他痛定思痛,修心养性,重新努力研究演技,人像变了一样,成熟而稳重,终于成功爬回起来,用三年把债务还清,并花四年遍读各表演大师的书。
他不但重新出现在电视荧幕上,1981年更参演了其生平第一部电影《执法者》。
那段日子是吴孟达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开启了他演艺生涯的黄金时代。
因为他后来遇到一代搞笑天王周星驰,并把过去所学都派上用场。
”因此,这部电影我加上1分,为达叔的经历,也为他的表演。
随着烟花禁燃令的解封,近几年有关烟花的活动又开始举办了。
当看到光着膀子的师傅们,在以打铁花蹦出的火星为背景舞动着火龙时,这个场景让我的某些记忆仿佛被唤醒了,关于四川、绿水、竹林、泡菜、烟花等元素是这么多年后我对这部电影唯一的印象。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应该很小,某个百无聊赖的夜晚,在不知哪个视频平台的首页刷到了这部电影。
但过去了十几年,电影名字、情节都忘得差不多了,只有几个零碎的片段:一个城市工作失意的中年人来到古镇寻求内心的平静、一个做泡菜的老板娘给寺庙的大师送泡菜、片尾最后有一场漂亮的烟花舞龙。
去年找了很久想找到这部电影是什么名字却没有找到,今年再次看打铁花舞火龙时,这股记忆又向我袭来,于是第二天又搜了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了这部《大人物》。
找到这部电影的当晚,拉上女朋友一起看了这个我俩在这两年排队等待打铁花舞火龙表演时我一直念叨的电影。
但显然,这部电影的质量摆在这里,不可能好看的。
女朋友向我抱怨,在听到我叙述的记忆片段时还以为这个电影很好看呢,谁知道是一个这么"雷人"的尬片。
我记忆里的片段和电影并没有什么出入,但如今再去看,却只能看到那些让人无法忍受的表演和尴尬的剧情了。
时隔这么多年,随着成长与经历,当年那个能够记住关于四川、绿水、竹林、泡菜、烟花的美的我,恐怕也无法在从中找到当年观看的感觉了。
一直都非常喜欢四川,一是因为川妹子漂亮,心地又好,让人赏心悦目。
二是因为川菜辣味够正,吃得痛快,从嘴到胃再到全身都舒坦。
但是以前对四川喜剧没什么印象,毕竟听不太懂,直到今天被一位四川同事强力推荐去看了这部《大人物》,竟然就一下子喜欢上了川味喜剧。
据说这部《大人物》的制作仅仅花了280万,但竟然拍得非常美,首一提是黄龙溪古镇和蜀南竹海在镜头里美得跟画似的,一点都不比苏杭、丽江、九寨沟这些电影中的常用景差,虽然电影里提到过几次黄龙溪,但这种做法挺好的,反正我是没反感,因为就算不告诉我,我回来也会上网查一查。
而且这种光明磊落的做法反而要比那些遮遮掩掩的瞎插不搭边的广告强多了。
第二是影片的人物、故事和运用到的四川元素,四川文化结合得很紧密,故事节奏快,笑点多,元素丰富,而且该紧张的地方挺紧张,该活泼的地方挺活泼。
导演肯定是新手,有一些电影语言和细节处理上不太工整,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反而更加可爱,电影嘛,看的就是故事和人物,吴孟达演的娱乐圈老油条,林子聪演的黑老板都很生动,他们和很多四川本地的演员配合起来,让香港无厘头式的喜剧结合到川派喜剧中,热闹非凡,笑果很好。
第三个是语言一点也是我想象中那么难懂,以前和一些四川人接触过,说话很快挺难懂,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有喜剧功力的演员说的台词是很容易听懂的。
第四就是四川文化让人别开生面,除了神秘的火龙让人很振奋,还有工农商、手工行、茶文化,酒文化等各种各样有不下二十种的文化景观,拍得挺很漂亮。
最好看的当然的泡菜,泡菜坊的菜坛子放在那么竹林青翠的地方,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恨不得扑出去吃几口。
归根结底,《大人物》让我觉得好看,就是因为它的直爽、纯粹,够辣,完全能够让四川人乃至中国人都感到亲切。
反观另几种现在正流行的地域喜剧文化都堕落到让家乡人脸红的地步。
东北喜剧因为一个娘娘腔的出现而败坏了东北人的形象和东北话的尊严,京味喜剧是一帮暴发户们扭扭捏捏的拍着假时尚假爱情片,海派喜剧的代表人物则每天耍嘴皮子吹牛装大师自己唬弄大伙和自己。
相比之下,谁能不爱直朴爽快的川派喜剧呢?
片子一直很期待,可一直没有勇气进电影院看,因为有太多担心,最后忍不住看了,太失望了。
简直令人失望。
廖健你就演你的小品,李伯清你就说你书去吧。
拍什么电影。
电影是什么,是艺术。
把艺术玩成这样,真有你们的。
可能你们连电影是什么都没该清楚就去拍。
5分钟都坚持看不完。
川人的电影之路还很远啊……
成都宣传片
好亲切的四川话啊!
我发誓不是我自己想要看的。。。因为上班太无聊了啊。。。
不知所云,整部戏唯一的卖点就是吴孟达成为主演,电影太一般了,浪费我的银子!
打发时间
TM的从头到尾我都没看明白 又他妈浪费我钱
自从看了《致命请柬》,我觉得什么片子都不算太烂,但是我还是奉劝各位不要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看此片了。
谢谢你,达叔……你站错队了
体现了我们四川成都的很多特色 不错
泡菜
为什么没有0星可以选
很欣赏这个导演,他拍片不多,拍的都很好,一定去影院看
当娱乐片看吧
一分给四川,一分给四川话,一分给李老师
绝对的2片……
不知所云的烂片。。。。1星给四川民俗
李老师你非得和巴蜀的新兴笑星们掺和,吴孟达你非得在大陆混个业余水平,肥仔聪你是不是每部烂片都要来插一脚!!!!先看了会儿觉得是黄龙溪和火龙的宣传片,中间睡着了,后面就半梦半醒了。电影真不是这样拍滴,就这吧拿去给SCTV-3放放还行。
不标准的普通话要的
我才不告诉你我是快进看的。
杨乐乐,好久远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