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

Indignation,青春躁郁

主演:莎拉·加顿,罗根·勒曼,崔西·莱茨,琳达·伊蒙,本·罗森菲尔德,蒂胡纳·里克斯,诺亚·罗宾斯,皮可·亚历山大,乔安娜·巴隆,丹尼·伯斯坦,菲利普·埃丁格,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大陆语言: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16

《愤怒》剧照

《愤怒》剧情介绍

愤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库斯·梅斯纳是一名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新生,他为终于能摆脱因为担心他安全而唠叨不断的父母感到轻松。马库斯在图书馆学习时邂逅了美丽的女学生奥利维亚·赫顿,两人很快便陷入爱河。因与室友发生口角,马库斯搬到学校另外一间宿舍,但却因此被校长训导了一番。校长认为马库斯存在社交问题,并试图就学校中的很多问题说服他屈从,但马库斯坚持己见,与校长据理力争,突发阑尾炎住进医院。入院后的马库斯因为奥利维亚的频频探望感到十分快乐幸福,并畅想着与她未来的生活。听闻他生病的消息,马库斯的母亲匆匆赶来,在发现奥利维亚手腕上因自杀导致的伤痕后要求二人分手。奥利维亚消失了,马库斯找到校长才得知有精神病史的奥利维亚再次精神崩溃被送去医院治疗。面对父母神经质般的过度担忧、学校教条的教育方式、爱人的离开,年轻的马库斯内心压抑的情绪爆发,他走向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影片改编自菲利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最后的晚餐越狱实录:法外鸳鸯屋内有人恶搞之家:是陷阱!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设局人前女友们的幽灵我的新上司是天然呆赞鸟历险记灵异街11号天才画师苏小贝最后的勇士无意背叛星际旅行:进取号第二季猫物件赌侠2002增田康介剧场搞笑漫画日和GO神雕侠侣今夜勿入眠防溅板晕头腌酸菜扫黑神探人生大事约纳坦咱们村来了贴心人盲探随性所欲第三季天龙八部广告狂人第六季香肠派对

《愤怒》长篇影评

 1 ) 被斩尾的原著

我知道,在看电影时并不该把原著挂在嘴边,毕竟两种艺术载体必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

但我忍不住,我可以接受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中的一些调整和删减,却无法接受将原著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大刀阔斧地劈成简单空洞的东西,比如说把Marcus的命运悲剧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原著中的Marcus自始自终都为自己的身份处在焦虑之中。

他如此勤奋地学习,是因为只有取得优秀的成绩,才在可以预见将要参与的战争中取得一个officer的位置,最大概率地避免死亡的威胁。

而电影中最可怕的改动是斩去了整个结尾,那在我看来恰恰是整本书的精华。

原著的最后出现了一场极具讽刺意义的校园骚乱,搭配一场激情昂扬的校长演讲,而Marcus,不,他没有直接卷入这场骚乱,本来和Marcus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最为荒谬,最让人惋惜,最感到菲利普罗丝之残忍的是,就是因为Marcus听了Sunny的意见,找了个教堂打卡人,而那个打卡人在骚乱中被抓,暴露了Marcus没去教堂一事。

这一串又一串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伏笔,连起了Marcus最后的悲剧,他不得不前往战场当一个小兵,不得不迎接死亡,这是他从一开始就极度抗拒,力争避免的。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是,在原著中Marcus搬过两次寝室,分别遇到了两位以不同方式令他头痛的室友,而电影将这两次合并成了一次。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让还原地相对完整和贴切的Marcus与Dean Caudwell的办公室对峙显得缺少说服力。

一方面是对Dean Caudwell的质疑,只不过换了一次寝室,何必质问地咄咄逼人呢?

另一方面是对Marcus内心世界刻画的缺失,如果不了解Marcus心中一直以来的积累的憋屈和斗争,又如何能体会他在说那些话的时候的真正情绪呢(当时他的内心可是一直在哼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呢)?

更有趣的一点,当然是在电影中更加无暇顾及的是,Marcus的第一位头痛室友,Flusser是gay。

而第二位室友,命运也是相当的惨。

在我看来,Marcus与Olivia的“爱情故事”只是悲剧中的一环,相对于整个故事的完整枝节来说,不是值得单独挑出来、大肆渲染的部分。

电影中最为完整地展现了这一段故事,而这么做的代价自然就是,大幅删去了其他情节,让主题陷入了令人失望的肤浅。

令人困扰的家庭,固步自封的校园,难伺候的室友,时代、战争、宗教、政治的各种挣扎投掷在Marcus身上,才是让人不禁对这样一个饱满鲜活的人物扼腕痛惜的。

最后,片名《Indignation》可不是随便起起的。

虽然在电影中只有惊鸿一瞥,Marcus在第一次搬进寝室时,室友Flusser放了一小段《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

然而在书中,这首歌可是从头到尾活跃在Marcus的内心世界里的,Indignation一词,也正是来源于歌中呢。

Arise, ye who refuse to be bondslaves!With our very flesh and bloodWe will build a new Great Wall!China's masses have met the day of danger.Indignation fills the hearts of all of ourcountrymen,Arise! Arise! Arise!Every heart with one mind,Brave the enemy's gunfire,March on!Brave the enemy's gunfire,March on! March on! March on!另外想提一下的是,今年另一部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American Pastoral》虽然明星云集,看评论也已经扑街了 :)

 2 ) 人间不够好留不住你!青春即永恒!

很久没有看过那么好的电影了6点多有人开始施工开了电脑看到这部电影毅然决然的带上耳机看完它我的小鲜肉长大了一些演技更精湛了这是一部我非常有共鸣的电影代入感很强求学期间我也有过类似的困惑电影很压抑偶尔会明朗一下,但大部分时光还是很忧郁人最讨厌的是被归类但不得不被归类他太优秀,和这个世界都不协调了强势的母亲,一眼就看穿他儿子好坏的母亲懦弱的父亲,忧愁不相容的同类,室友其实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结果也没机会去懂了他们都很可怜。

这是一部很有希望拿奥斯卡的电影他很勇敢,无论是面对比他大的室友,还是传统卫道士的院长还有他的父母说不清楚我的感受阴暗的房间里我想静静。

 3 ) 没有看懂

从头到尾一副不知所云的样子 男主和女主的爱情也进行的莫名其妙 电影的主旨想表达的是男主对当时现状的突破 原本总是在看电影时 用主人公的三观是不是比较像心中认为“正确”来评判电影的好坏 后来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但就算这样 我依旧对这部电影爱不起来 电影到最后仍已一种无解的态度结束 作为一个讨论当时青年渴望改变 结束迷茫的电视 说教 来自不同方面大量的说教 却远远大于真正去寻求解决的部分 所以 你告诉我这电影我看得啥?

最让我记忆如新的只有是男主和校长的那段辩驳 伶牙俐齿 让我当辩论教材看了好几遍 整部电影最清醒的值得学习的大概就是男主的亲戚桑尼吧 他在医院里看似无心之谈的一句话 和处事态度 也许不对 但或许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某种层面来说 都是学霸 男主却是相当低能的 他活的相当被动却毫无解决方法(我认为 跑到战场上 一遍遍的想着爱过就好 然后被捅死 无补于事)云云 也许导演只是客观细致的描写一个这样的青年人的现实与内心斗争但综上愤怒大概是清晰流畅的讲了一个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并不值得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 只能把这个电影归结为无意义或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一个敏感的男生 和一个精神不稳定的女生 这是个很好的也老生常谈的命题 但似乎总没有人能很好的说透它ps百度发现这竟然是一部中美合拍电影...额...一言难尽的怪异感觉

 4 ) 高压环境下人的崩溃

影片氛围很压抑。

基督教校长强制学生参加宣讲会、对男主过于咄咄逼人,父亲陷在儿子随时要去参军的恐惧中从而用高压控制整个家庭,母亲为了儿子容忍糟糕的婚姻,奥利维亚因为行为大胆(亲吻男生表达爱意)被送进精神病院还割腕自杀,男主背负学业的压力和父亲的管制、社交的困境(最后仍然和犹太教报团),处处透露压抑、保守、紧绷的氛围。

大三犹太教舍友拒绝犹太学生教会,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看似挣脱了大环境,但舍友们不停讲婊子、弄脏了我的车又是一种倒退。

舍友之一在男主因嘲讽女主搬出宿舍后怀有羞愧,在宣讲会上转头望男主似乎寻求谅解,这应该是影片中难得的反思与进步,但在男主冷冰冰的眼神中失败了。

男女主的情感线是很鲜活的,不同于整体的压抑氛围,还好贯穿始终,鼓励我们看一去。

男主三次和校长的交锋也很有意思。

第一次用了很大篇幅,校长确实很敏锐,意识到了男主的社交和家庭困境,讲话很有水平,例如搬出宿舍就是很大的问题你应该学着和舍友商量解决而不是选择逃离,谁知道男主越来越激动阑尾炎都犯了,可见他妥帖完美的外表下有一个不健全的人格。

第二次男主主动向校长诉说心事,可校长直言男主女干了龌龊的事,有理有据的外表下是一颗咄咄逼人保守激进的心。

第三次男主让人替看宣讲会被抓住,只有一个他从校长办公室出来的镜头,背景是目送他的校长,很显然,这又是一次争吵。

标题愤怒应该指的是男主,对父亲,对舍友,对校长,对女主,对母亲,对女性的愤怒比较内敛,用沉默和忍耐妥协盖过了。

在此环境下,男女主崩溃了,女主进精神病院,男主社交失败学业(应该)也失败,以参兵被打死告终,男主父亲精神有问题。

这些只是比较明显的崩溃,我认为藏在冰山下的崩溃是庞大恐怖的,它处处都在。

 5 ) Indignation

IndignationSimply, indignation can be defined as anger that is caused by something that is unfair or wrong.这是维基百科上对indignation简单定义的节选。

既是口耳相传的荡妇,也是晃动小腿的少女;既是衣冠楚楚的校长,亦是令人作呕的怪物。

用绝美的温柔意象洗濯眼耳口鼻,爱意无定,孤独长存。

这大概是豆瓣上对indignation短评里最到位又很优美的一句评价吧。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朝鲜战争,但对于美国当年的时代背景还是不能很清楚地感受。

1951年的美国,在恋爱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上世纪的中国的很像,包括现在仍然存在。

其实我有些难以想象思想如此封闭的美国人的存在,毕竟这个国家现在在世人的眼里是极度崇尚自由的。

首先是对衣冠楚楚的禽兽校长的介绍。

男主刚上大学换了个寝室被叫到校长室谈话,询问他的宗教信仰、社交关系、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他的信仰和人格进行了人身攻击。

好吧,简单地说,就是认为男主换寝室是由于他错误的社交方式,和室友闹矛盾选择逃避,并且没有宗教信仰,信仰一个在当时被人唾弃的哲学家,而其实这位哲学家和男主一样,只是在当时的时代里思想太超前了而已,先进的思想总是不被理解且遭人唾弃。

我很难想象美国当年是这么个样子,现在放在中国,你换寝室了校长根本不知道,你可以说一个大学那么多人他干嘛要关心你呢,也对,这种置之不理和对你行为的包容与对自由的宽容还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想说说我高中发生的事情。

和很多高中一样,我们干了什么基本上都在学校的眼皮子底下,如果你在作文里写了些可能变成零分作文的话,是一定会被叫去谈话的。

当年我在走廊上玩魔方结果一下撞见了我的班主任,然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

当然班主任对我还是很温柔的语气的,像我这么懦弱的人也不敢违抗,只能在心里暗暗诋毁。。

玩魔方明明是开拓思维的游戏,多玩玩说不定我还能多做出几个题好吗?

我们班主任曾经对我们说的话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的班里你不要有自己的思想。

这已经是对思想自由赤裸裸的攻击了,然后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约束被认为是当下最好的教育方法。

当年的美国教育在这一点上和现在的中国高中非常相似,当然他们并不是为了学生有多么好的成绩,而是打心眼里觉得你们就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定。

影片中男主和校长的这一段对话几乎是全篇的最大亮点,新思想对迂腐和控制的顽强抵抗。

其中,男主谈到自己非常厌恶学校的一个规定——每年必须参加40次每周基督教传教。

最后谈话以男主被阑尾炎折磨昏迷结束。

后来在另一位学霸的眼里,和校长的相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校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你看他并没有让你搬回原来的寝室。

但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你和他争论这件事是个大错误。

关于传教,我们通常都是花钱雇别人上的。

这为学霸俨然是另一幅姿态,他对思想上的控制早已习惯,选择不当面抵抗,而是暗地里想办法解决,这似乎是一个有情商的做法,我不得罪学校,也让自己舒服。

而看待事情也是更多地看中结果,即校长并没有让男主搬回原来的寝室。

而男主更在意的是校长对他无形的压迫和侮辱。

显然我是和男主一样的性格,但是由于我从小被灌输不要轻易惹事的思想,比起男主,我是个很懦弱的人,我会在背后默默诅咒他 :)但必要时,是需要牺牲一些来换取自尊的。

第一句话,口耳相传的荡妇,晃动小腿的少女。

说得隐晦一点,女主其实是一个非常理解男主并且愿意倾听他讲述自己经历和他一起携手的这么一个女孩子,喜欢看书,喜欢文学。

然而她对情爱之事毫不避讳,这便成为了当时时代里他们爱情的阻碍。

男主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女主,看到了她手臂上的疤,母亲说,自杀过的人经历过很多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而通常都是和他们的家庭有关的。

于是母亲拿不和父亲离婚这件事威胁男主离开那个女孩,并且要求男主发誓。

这时,先前勇于和校长反抗的男主瞬间无力,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变成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也许也有别的原因,他非常痛苦地答应了母亲。

这种桥段,在中国电视剧里见过太多了,很多人说这很老套,但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在发生的事情——父母干涉孩子的恋爱交友,并且施加压力加以威胁。

这件事如果换做我,我实在想象不到我会怎样处理,但是,比起男主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我很自私,所以我会选择反抗母亲,那你们离婚吧。

感情这种事情,我始终认为只有恋爱双方的当事人才能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外人以任何理由的破坏在我眼里都是没有道理且应该自我反省的。

我记得男主在答应前说过数次,you don't understand.最后的影片的结局,没有过多的意义,这样一个背景下的爱情,不可能像青春偶像剧里那样美好。

下面说说李米的猜想。

这是一部我看过了很久的电影。

相同点,都是大时代下的悲剧爱情故事。

这个片子关于剧情我就不说了,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到电影传达的悲情。

而时代和道德准则带给现在年轻人或者老一辈敢于反抗的人感情上依旧是存在着很多压迫和束缚,想起一个真人的故事,一对夫妻结婚好几年,三十多岁的没有要孩子,女生便被邻里说闲话,生不出孩子?

这个男的真可怜,在外面上班这么辛苦,老婆还生不出孩子。

世界上就是有这种爱管闲事的傻逼,认为结了婚就应该生孩子,就和你老公家暴你依然理所当然一样。

在这个时代里,无论你像男主一样活着或者是像另一个圆滑的学霸一样活着,都是一种生活态度。

但我会始终站在男主这边,我认为这是时代进步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反抗之人必须的牺牲。

想起男票昨天和我说,长辈说他很善良,他觉得这是认为他幼稚。

我始终对长辈们对我的嗤之以鼻表示嗤之以鼻,并且希望多年以后,我还可以坚定地这么说,这么做。

 6 ) 除了显性的愤怒,还有无形

有意象(军人在开头结尾出现的片段),有铺垫,有内容,影片的基调与我的内心很契合,平静带一点忧伤,这一个多小时我很舒适融入其中。

在其中,可以看到那个年代,了解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感慨有强控制欲的父母其实不同国家都会有。

也感受到了他的彷徨,通过父母、校长看到教育的方式对人的影响,校长的说话方式和教育理念给人一种好为人师的感觉,我能理解在管理如此多学生的情况下,规章制度的作用。

但我会给予差异存在的空间,我会让他在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情况下做自己,这有什么错呢?

或许是因为我同样和男主人公一样觉得自己不一样,都有感受到差异、有难以融入之感,所以我能理解他,所以我想,为什么不能让他好好的呢。

这种对差异的允许或许这也是我不能做管理学校的校长吧。

Anyway,这是部好电影,就是有点悲伤,因为看到了过度控制孩子思想和行为的家庭和学校对一个孩子造成的伤害,或许不止一个。

 7 ) 愤怒 对所有看不惯的一切

剧中主要人物都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有家庭的矛盾 住宿舍的苦恼 跟你三观不同的人讲道理 父母不允许跟对象往来等 这些要压抑不住的怒气都很真实 像是我真实看过或经历过 台词真的很棒 特别跟校长掰扯那两段 精彩极了 互相不退让可我又觉得结尾仓促了 我还沉浸在他思考人生过往情绪里 镜头一转成战场上死前追忆了 可能这就是跟开场呼应上了 最后 人在死前才有的感悟 不管发生什么事 都没事的毕竟跟死亡比起来 都洒洒水啦

 8 ) 影片压抑,叙述简单,不喜欢这个风格。

影片压抑,叙述简单,不喜欢这个风格。

女主莎拉·加顿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清新美人,气质干净可人,金发飘垂。

她在电影《大都会》中因为自己优雅老成的韵致异常出挑。

美貌与实力并具的她,必将成为好莱坞备受瞩目的明星。

2012年,在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的电影《大都会》中,获得和罗伯特·帕丁森、萨曼莎·莫顿合作的机会。

她本人也因为此片获得了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加拿大电影最佳女配角奖[3] 。

这一年还在迷你剧《圣殿春秋》的续篇《无尽世界》中饰演了一位有魅力又聪明的女孩Philippa[15] 。

2013年,她和杰克·吉伦哈尔、梅拉尼·罗兰一起主演了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电影《宿敌》[8] 。

她也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吉尼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9 ) 那个压抑的年代令人愤怒——北美新片《愤怒》漫谈

这部电影中文又名《青春躁郁》,看完后一度觉得该片抑郁的不行,后来买了本原著,看了半天,发现是原著小说的故事,导致了影片走向了年代故事的感觉,而不是青春爱情。

其中1950年的美国、朝鲜战争、共产党、义勇军进行曲等等元素,才变得可以理解。

喜欢小众文艺的影迷们,一定会期待这部今年年初,从圣丹斯独立电影节走出来的佼佼者。

该片受到瞩目的原因,不仅仅是李安导演的御用编剧:詹姆斯·夏慕斯先生的导演处女作,也是童星男演员:罗根·勒曼回归大荧幕的作品,同时还是美国文坛巨匠:菲利普·罗斯,大约第十部被搬上银幕的作品。

除了2014年阿尔·帕西诺主演的《低入尘埃 》,2003年妮可·基德曼主演的《人性污点》,更多追溯到1969年的《花落遗恨天》等等。

这些被搬上银幕的作品,虽然评分不高,但是都得到了大明星和大制作的支持。

在即将到来的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我们还将看到菲利普·罗斯小说改编的电影《美国牧歌》,其中的明星阵容包括了《美国往事》里的女神:詹妮弗·康纳利,以及男演员:伊万·麦克格雷格。

2005年,菲利普·罗斯成为了“美国文库系列丛书”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国作家,堪称“文坛活神话”。

而这次的《愤怒》是1933年生人的菲利普·罗斯,在2008年时出版的作品,是他在79岁前(也就是他2012年封笔前)的倒数第三部作品。

菲利普·罗斯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总共发表了28部作品,而这部《愤怒》显然撰写于他晚期的第三阶段创作生涯。

编剧兼导演的詹姆斯·夏慕斯说自己是在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的这本小说,于是当即决定要改编为电影。

作为被奥斯卡两度提名的金牌编剧,这次詹姆斯·夏慕斯要尝试做新人导演,可见他对原著故事的信心,而原著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戏的详实描写,更是给电影丰富的人物素材提供了便利。

当你初见该片,看到圣丹斯展映作品的标签、看到新生代演员、看到大学校园故事,你可能会期待看到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

而当你看完该片,你可能会觉得有所偏差,或者是剧情完全没有按照你想象的进行。

如开篇所说,因为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年代戏,是个体和大时代的相互投射。

在原著的基础上,透过镜头揭示了普通的犹太人家庭,他们在二战后生活的焦虑和艰辛。

以往我们看到的作品,很多男主角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幸好还有伍迪老爷子,常常调侃自己的贫穷出身,在他今年的新片《咖啡公社》里,你依然可以窥见一个平凡的犹太人家庭。

50年代的犹太移民生活图景回到电影《愤怒》,故事展现了1950年代,刚刚经历了二战的美国,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成年人和年轻人都有着内在或者外在的问题。

于是他们相互转嫁压力,在生活中不断碰撞。

故事将美国50年代的社会症结,无数个大问题,反映在几个独特的个体身上。

影片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不同人物的心内状态,如何通过他们的日常和对话表现出来,而这样的细腻,又是编剧:詹姆斯·夏慕斯最擅长的。

成年人们受到的大多是外在的社会现实和邻居朋友的舆论压力,父亲希望唯一的孩子可以成才上大学当律师,而不是像自己一样一辈子做屠夫。

同时也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害怕自己的孩子要去战场,又或者像倒霉的邻居家孩子一样,横死泳池。

他有着普通父亲最正常的希望,儿子健康成长、学业事业有成,但是在5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和社会都让他没有安全感,他作为一名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父亲充满了无力感,每日倍感揪心,不知道该怎么和儿子表达自己的焦虑。

只能日复一日的看管着即将成年的儿子:马库斯,不断的唠叨他:“一件小事,就可能引发很恶劣的后果。

”。

这让即将成年独立的马库斯,无法享受青春期的愉悦,很多时间要在肉铺里帮忙,受到父亲的监管。

因为要负责倒垃圾,而不能约同校的女生出门,父亲还总是曲解他觉得这项工作丢人。

明明没有乱跑,回家晚一点也要被父亲痛骂。

男主角马库斯在片中说了很多次:“自己无法忍受这一切。

”,而第一次他是和父亲说的。

他说:万幸,我就要转去俄亥俄州上大学了。

之后在马库斯的病榻上梦见自己和女友奥利弗接管了肉店,两人在其中激吻,而父亲在冷藏室里的角落里哭泣的场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某种程度上,犹太几代移民的生活状态,和很多早期的美国移民一样,父母都是勤奋老实的手艺人,期盼着孩子将来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会被美国这个复杂混乱、基督教的社会所影响。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美国主流的宗教,棒球、橄榄球的文化,以及社交的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移民。

他们比谁都想要融入真正的美国社会,除了信仰的坚守,年轻人们并不想埋头在犹太人的小圈子里,成为学校的怪咖,被别人嘲笑。

影片里即将转学的马库斯也是一样,在步入成年人的过程里,他的温柔的本性、内心的渴望和现实的环境、成年人给他的压力,实在相差的太远。

父母与孩子、校长与学生除了父亲的焦虑对马库斯的影响,影片中,几段精彩的对白激战,来自于校长和马库斯,以及马库斯和母亲之间。

你可以深度的洞见,美国社会对于成年人的刻板要求,对于贫穷犹太人的偏见,以及权威的压迫。

其中马库斯和校长的对抗,最初是以呕吐犯病为结束,第二次干脆没忍住骂出了:Fuck You的句子,也是令观众一睹揪心,一睹又痛快的笑个半死。

影片特意表现了,校长在第一次对话后,久久不愿结束,起身用双手压按在男主角马库斯的双肩,重重的按了好几次,那样的压迫感,令人极其的不舒服。

而在这之后,又是母亲任性的要求马库斯离开“问题女孩”:奥利弗。

母亲同样用了没有商量余地的谈判方式:如果不希望她和父亲离婚,就要断绝和奥利弗的关系。

之后她从背后抱住了马库斯,像是母爱的禁锢一样,让他被迫说出了承诺,母亲才罢休。

故事到了这个阶段,马库斯承受的压力,已经从言语、内心到了肢体,沉重得无以复加。

直到最后奥利弗的失踪,他开始彻底的奔溃,再一次冲进了校长办公室。

真的要说,罗根·勒曼比2014年《狂怒》的时候,演技又成熟稳重了不少,他之前在《壁花少年》和《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分别饰演了内心敏感或性格变扭的少年,似乎是他天生的气质。

而接下这样一部文学改编作品,很多重头戏都在他的对白里,更多的内心戏,需要通过他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来传递,他已经到了“少即是多”的阶段,而不是滥用动作和情绪,这一点他比女演员莎拉·加顿,还要老练些,尝试出演该片的勇气可嘉,贵在真诚。

两个问题青年的不合群影片里的女主角:奥利弗和男主角马库斯,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年轻人,他们都有着家庭的问题,已发生的或者潜在的,他们也有着情感的困扰,什么是良好的朋友关系和正常的男女关系。

当马库斯发现,在家里和父母不和,在学校和校长,也就教育系统的方针宗旨不和,在宿舍里得不到白人朋友的尊重,在犹太人的小圈子里也是被利用的那一个。

只有女主角:奥利弗,这个在图书馆里,让他一见钟情的,有着一双漂亮小腿的女孩儿,愿意倾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告诉他放轻松,别紧张,更是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就帮他“解决问题”。

这是一定,让马库斯一直觉得奥利弗是位非常与众不同的女孩,一度感激、一度怀疑,不断被朋友和母亲影响左右的他,最后终于失去了奥利弗的消息。

而奥利弗一面神秘莫测,一面弱势孤单,她依然没有朋友的支持,被男生抛弃,家人的强迫和学校的放弃,让她最终走向了精神崩溃,一辈子呆在了疗养院。

奥利弗的怀孕没有理由,甚至是没有可能,但是依然发生了,就像这个是社会也在无形中强奸我们一样。

从编剧到导演,用心的处女作影片让我们看一个普通犹太少年,如何在家庭以及社会上,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最终选择了走上朝鲜战场,孤独的躺在异国他乡,仰望星空,怀念着自己爱过的人,在心里默念着对他们的思念。

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终都未能走向独立的成年人,因为他们在社会的夹缝中,都无处生存。

影片剧情设计上,战场上的追击倒叙、逐渐拉近的星空,老年疗养院的开篇与结尾呼应、墙上的壁纸的花瓶图案,影片里从头到尾都是细节与个体的展现,大段的剧情由人物对话来撑起。

这样“故事套故事”的结构、细节的重合、对话的激辩、内心独白的结尾,都让这部导演处女作,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明显是一部观众观影体验并不愉悦,但是影评人媒体会津津乐道的电影作品。

这部电影可以算一部好的改编电影,毕竟原著作者:老菲利普·罗斯先生的风格,就是有点故事中毫不避讳露骨的情色桥段,这部电影中的“第一次约会”情节,应该算是轻的了。

而年过半百的导演兼编剧:詹姆斯·夏慕斯,挑选了这部作品,应该是他个人感受到了原著中的浓郁的情感和复杂的时代背景,李安曾说,《卧虎藏龙》和《色戒》都是先有一个好剧本,又遇上了合适演员的缘分作品,可见詹姆斯·夏慕斯的重要性。

如果你也有过困惑的青春,或者复杂的家庭背景,通常有着家庭问题的孩子,到了学校或者社会里,同样还会有交友和异性间的相处问题,因为他们不够自信,常常会太过看重或者干脆逃避正常的社交活动,又或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纠结着常人觉得完全不必去理会的问题。

相信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会有人在这样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共鸣,1950年代的这一对“愤怒”的年轻人,只是其中的一对代表而已,一个是远方的孤星,一个软弱的玫瑰,他们都在时代的碾压下失去了他们的青春。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8月13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10 ) 一些想法

看完这部电影,听到的大多思考是时代对于小小个体的夹击和摧残,弥漫着一种压抑情绪。

当然,包括演员造型和整体色调等等,都会给人这种感觉。

但我认为,小到微型个体,大到国家和民族,都是正义与反叛的矛盾体,没有什么过多的抑郁。

片中男女主人公似乎都有着社会所不容的特质,都仿佛经历了时代的摧残和精神折磨,在这样的叙事体系之下,好像男女主人公变成了绝对正义的存在。

这里首先应注意的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问题,其次是人们都喜欢动辄用“时代”、“社会”这样宏大的板块去表达内心强烈的压抑,一味被牵制被扼杀,其实不然,再大的时代都是由人本构成的,那一时期的乱象若追根溯源可能每个人都有责任。

就像男主借了室友的车而在其车内的行为一样,如果这车是你的,你会怎么想?

当然在本片中这一细节可能微不足道,不适宜放到这里来讲,回到男主与校长的博弈,实则校长除了“犹太屠夫”这一略显刺耳的说法以外,他本初的心是好的,不论是劝说他的忍耐,还是建议他加入棒球队,都有身为长者教导的合理性,而男主除了受赞赏的“年轻一代对于时代的反击”之外,未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僻反抗”,起码校长的建议多数合情合理,当然在战争年代自带的神经紧绷也是一大原因,但我想说的是不必要先入为主,开始同情和怜悯。

从古到今掌权者和革命者无止尽的博弈。

种族的歧视等问题若放到远古和历史当中,一定是有其原因的,放到自然中讲甚至回归到了动物性的本性行为。

回归本性,无关对错,或许像“缸中之脑”阐述的假象一样,也或许时代就该这样运转而达到某种均衡。

而发动某一次大规模战争的掌权者,可能也是一个在儿时饱受“世人与时代”欺凌的弱者。

《愤怒》短评

挺好一学霸身边都是些教条的人,后来她妈宣贯那段我真有点想吐

3分钟前
  • daruke
  • 推荐

很聪明也很欣赏的一点是影片剧本和拍摄都极简的努力省略Olivia的极复杂有分量的形象 just full of indications 让她成为Marcus过不去的关卡之一 昨天刚看完Sarah Gadon演荣格妻子那种温柔让人要化了 真想赞美她美丽的英语口音呜呜呜呜完全可以去读名著做有声书(。

7分钟前
  • Säger
  • 推荐

把几场戏拆开打乱时间顺序来叙述实在没什么必要。因为配乐太美,作为主线的两个被主流价值所遗弃的灵魂反而没有展现出与之相匹配的感情力度,“愤怒”也仅止于与校长的两场对峙;而与时代的对峙、命运流转下生命无疾而终所引发的悲伤——真正值得愤怒的这些幽暗细节,却没有仔细推敲。

9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P. R 如此执着于american Jewish

13分钟前
  • 𝙱𝚕𝚊𝚗𝚌𝚑𝚎
  • 推荐

我愤怒的是这个片评分这么高

14分钟前
  • 学西语的孔老客
  • 很差

了解到了整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有对原著的预先认识,会更好的理解整个电影以及为什么会如此压抑。说起来Marcus和校长的两场办公室戏加起来承包了电影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不过却处理得很好。Linda Emond作为妈妈的演出也是让人感动。【Logan的高潮脸简直了!演Sonny的演员PicoAlexander也超级帅~】

1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就还好,亮点就是办公室戏了吧

19分钟前
  • 暂用名
  • 较差

罗斯毕竟当代美国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夏姆斯文学水平没问题,导演上稍微常规保守一些。

22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不喜欢这类影片

25分钟前
  • 七七
  • 较差

【三星半】

28分钟前
  • Chris
  • 还行

3.5 十几分钟的办公室“愤怒“戏正是本片精髓,丝毫不觉冗长。两人的对话促使观众对两人进行道德评价,随着Marcus的愤怒升级,一个睿智勇敢却敏感脆弱的男孩形象完全成形。影片年代感塑造得很好,意在用男孩初进大学的迷茫反映战后整个时代的迷茫,可把笔墨放在做作的初恋戏显得散漫不着题。

29分钟前
  • 格兰德河的火车
  • 还行

被学校开除就要上战场送死,留在学校有宗教压抑、烦人室友和古板校长,你以为你在经历一场强说愁的青春期,其实你在独自承担一个时代的苦闷和乏力。“这是1951年,你何必这样选择呢?”可年轻人的青春哪里有多少选择。只有镜花水月的爱情,像墙上斑斓的壁纸,再也触不可及,却永远身在其中。

3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4.5 I couldn't ask more for the last film in New Haven. and with good company as well. That pure loneliness living in the world and incapability to reach out to people is just crushing and hard to watch, and yet mostly sadly, universally true. Gotta find the bookLogan is amazing.

32分钟前
  • Emanuelle
  • 力荐

避开一切,还是避不开骨子里的选择。

33分钟前
  • 推荐

James Schamus当导演还是差点,不过罗根勒曼和莎拉加顿这对真美好啊真美好。

34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so timely a hindsight to me

39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推荐

校长室的那场激情戏👍,可惜没能继续往上升。

43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感同身受,但是这世界对中二太没包容了。小姐姐好看,小姐姐还演过啥

46分钟前
  • 猪蔷
  • 推荐

两只狼和一只羊决定午餐吃什么,你以为你有选择,但其实没有。只能顺应时代的洪流

49分钟前
  • 朗月不知破晓
  • 推荐

看过

51分钟前
  • 🍏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