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猩红山峰》上映以来,它“烂片”的帽子就没摘下去过,大多数人甚至认为这是部喜剧片,但我一直认为觉得它是喜剧片的人大概都是在电影院看的,大家聚在一起,旁人哄笑时你也觉得好笑,于是轻轻松松地一路过下来,结尾发现除了华美的场景和精致的戏服什么也没记住,于是盖棺定论:这是部烂片。
最初我真的以为《猩红山峰》是部像《夜宴》一样只注重场面不注重内涵的影片,是为了汤姆·希德勒斯顿才去看的,其实当我独自一人坐在家里安安静静地把整部影片看完时,发现说它是烂片真的很不公平。
这不是单纯的鬼片,也不是侦探片,只是一部哥特爱情片,可能没有《朗读者》那样引人入胜的剧情,但至少也还算严谨合理,如果不仔细看,很多相当重要的细节就会被忽略,从而使观众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
《猩红山峰》更注重的是情感的渲染,这一点从演员精湛的表演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关于男女主角的爱情,就埋下了不止一条暗示。
其一是明线,即女主角写小说的爱好。
伊迪斯坐在打字机前的时候托马斯还并不知道那一沓小说是她写的,但被开头吸引住(时间太短应该只够看开头),从而对女主角产生好感。
前面那段伊迪斯与男二号母亲和出版商的对话,看着其实挺多余,实际上也只是起一个烘托的作用,意在塑造女主角特立独行且非倔不可的性格。
除了让两人互生好感,写小说还有一个作用,是我后来才体会出来的。
大家还记得那几卷录音带吧,当伊迪斯一一放出来之后,你们听听那说的都是什么内容,典型的见识短浅思想庸俗贵族家庭妇女,基本没什么高雅爱好和人生追求。
反观同样出身富家的女主角,在思想层面上就比几个前任高了一级,与托马斯·夏普处于同一高度,热爱创造,且自强奋进。
托马斯想依靠自己的发明重振家业,而伊迪斯想依靠写作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于是一拍即合,有了灵魂上的共鸣。
其二是暗线,即姐弟二人对女主角设下圈套的过程。
在开始勾引女主角之前,托马斯原本是想通过说服她父亲来为自己争取投资,被拒绝之后才开始真正下套,这不能说明什么,毕竟杀人的事情还是做得越少越好,对姐姐来说也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所提到的另一个女人,就是舞会上站在伊迪斯旁边的那一位(我忘了她的名字)。
不仅身家富有,头脑简单,便于控制,而且已经狂热地爱上了托马斯,加之此时伊迪斯还十分年轻,连露希尔都曾为此质疑弟弟“为什么选她,她还是个孩子”,无论从哪方面讲,那个简单的富家女都是比伊迪斯更好的选择。
但托马斯选择了伊迪斯,就因为他喜欢,所以想要将她留在身边。
另一条比较重要的走向是男主角的情感变化,一个从黑暗走向阳光的过程,但在做了如许错事之后,不管是不是自愿,他都已经不可能得到自由,在法律与良心的双重压迫下,唯一的解脱是死亡,这是最为合情合理的结尾。
说到这里不得不赞扬希德勒斯顿的演技,几乎把那种“说话讲三分,剩下靠眼神”的水平发挥到了极致。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男女主角第一次接吻的时候是女主角自己凑上去的,托马斯根本没有弯腰,随后两人一同去看伊迪斯父亲的尸体,镜头给了希德勒斯顿一个特写,那眼神虽说不上阴狠,但绝对十分冷漠,此时我还一度怀疑他就是凶手,往后看才觉得不像。
到山庄门口,前任的狗突然出现,托马斯的神色就变得有些微妙,但伊迪斯想养,不得不答应。
按露希尔的做法,这狗必须死,但托马斯下不了手,于是把它放到房子外了事,侧面体现出了姐弟二人性格的不同之处,一个决绝果断,一个善良懦弱,适合倒戈。
随后的夜晚是托马斯亲手为伊迪斯倒了有毒的茶,当伊迪斯说茶苦的时候,他凝神望着炉火,说了句“也许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东西就是如此苦涩吧。
”这话说的是他自己,还有露希尔。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电影里经常用发色体现角色的性格和位置,譬如黑发的姐弟代表着堕落与阴暗,而金发的伊迪斯与医生艾伦代表着希望和救赎。
自从伊迪斯来到老宅,这个空旷幽冷的地方色彩似乎就明亮了一点,而相比露希尔常穿的冷暗色衣服,伊迪斯穿的几乎只有嫩黄与乳白。
在伊迪斯走入托马斯的小作坊后,托马斯回过头的一瞬间神情惊喜,他将自己的发明展示给她,伊迪斯也就真的十分着迷,当她专注地看着那个会吐金球的小人时,托马斯看着她的目光特别温柔。
他说:“你真的很不同。
”而伊迪斯笑着反问:“和谁不同?
”“所有人。
”包括他曾经的几个前任,也包括他一度深爱的姐姐。
这时他已开始从露希尔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在长久的畸恋后想要寻求一段正常的感情,于是在第二个吻中,虽然还是伊迪斯先凑上来,但托马斯开始主动,而且差点擦枪走火。
被姐姐打断之后,他拒绝了茶,眼看着伊迪斯喝下去仍旧不能说什么,此时他望着露希尔的眼神已经不对了。
说实话,这是我觉得本片最动人的地方,相比之下对希德勒斯顿的另外两段床戏就有些无感。
即便如此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伊迪斯在度过了第一个夜晚之后遇见露希尔,后者看上去心情大概是全片最好的一次,还关切地询问他们来的情况,包括给伊迪斯看折页画,原因很明朗,托马斯昨天晚上是和她在一起。
而在邮局的小房间里,托马斯的情绪十分轻松,态度也很热情,完全没有敷衍的意味,对比之后伊迪斯发现他和露希尔在一起的时候,托马斯的脸上毫无笑容,而且他们也并没有真正同床,更像是在露希尔气极差点用锅砸死伊迪斯后对她的一种安抚。
露希尔把伊迪斯从楼梯上推下去的时候,他说过不要,但没有勇气冲上来阻止,永远游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爱之间,一边告诫伊迪斯不要喝茶,一边又无法背叛露希尔,因为背叛她也就是背叛他自己。
另外一个点有人吐槽过,即为什么露希尔刀捅医生的时候不去捅心脏反而要捅腋下,这里我觉得真是吐槽的毫无道理。
你也看到了,医生扶着伊迪斯的时候面向姐弟俩,伸出胳膊保持一臂距离以防不测,就算露希尔的胳膊再长,加上匕首,一个女人她也就只能勉强捅到腋下,有什么可吐槽的?
真正的槽点还是浑身潜力被激发的伊迪斯,腿上缠着绷带去和一个疯女人决斗,并且虽然踉跄还是能跑。
至于露希尔扎了托马斯脸的这一情节,有人觉得变态,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谁还能想出另一个部位更能体现露希尔的疯狂?
杀死最爱的弟弟之后,露希尔基本处于崩溃边缘,接着是那个让无数人大呼有病的行为,伊迪斯让她回头,她就真的回头,然后被一铁锹拍死。
这一段基本取悦了所有去影院看电影的人。
实际上,刚杀了人就已经足够让人神经紧绷,何况是自己最爱的人,让自己捶胸顿足后悔不迭的人,露希尔喃喃说了一句:“Him.”慢慢转头,其实包含了她的思念和爱恋。
而对于伊迪斯来讲,活命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她不去注意托马斯,杀死了露希尔。
金发的青梅竹马活了下来,相互扶持着走向前来相助的人们,而黑发的鬼魂随着猩红山庄的腐朽被遗忘。
对于托马斯,因罪孽被绞死,不如为所爱之人而死,他们无法在尘世上找到真正的自由,死亡是救赎的唯一方式。
看的时候在想要不是抖森脑残粉我才不来受这个苦呢!
旧贵族与新财阀联姻这种从几十年前的《浩气盖山河》到《唐顿庄园》被普遍运用的情节设定又被拿来,实在Cliché,一些桥段模仿《美人计》也太明显。
抖森的气质很符合英国没落贵族的身份,被米娅父亲逼着与米娅决裂那段的感觉太莎士比亚了。
然而把米娅作为玛丽雪莱,抖森是科学怪人的设定过早的将包袱和盘托出,后面完全没有期待。
观影时困惑于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富家女为爱走天涯之后发现原来卷入了姐弟三角恋,更无语的是大费周章之后,原来只是一台挖掘机引发的血案,青年为了实现科学发明不惜骗钱杀人。
劳模姐的演技太赞,加上角色本身就够强大阴森,而且也的确矛盾更集中更有内驱力,显得抖森和米娅的戏开始的有些莫名,后面也缺乏发展,没什么张力又草草收场。
尤其是抖森的角色挂掉后的结尾部分,简直一溃千里。
导演仿佛深知大家都是来看抖森的脸,所以最后一把刀直接插在了脸上。
两个完全不会用刀的女主竟然最终是用刀对决,小刀对决菜刀,升级为菜刀对决铁锨,都要去偷袭了竟然还喊人的名字,仿佛“我叫你你敢答应吗”,我基本是笑着看完的,尤其最后那一下铁锨,将之前积累的阴郁气氛前功尽弃,彻底将恐怖片转化为喜剧片。
作为一个从来不敢看惊悚电影的怂比,这次为了配得上迷妹的称呼专门去电影院看了猩红山峰。
全程试图通过英文原声+法文字幕理解剧情也是醉,不过看完觉得意外地不错!
(这个真的是比较中立的评价,作为抖森迷妹的内心已经爆掉了当然站在惊悚电影迷或者冲着恐怖元素去的观众的角度,我完全能理解这部片子低分的原因:剧情没有亮点,角色性格太典型,犯罪手法不够新(好像在哪部电影/小说里看过类似的犯罪?
),恐怖点设置也太陈旧。
连我这种基本上没看过惊悚片的人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捂耳朵/闭眼睛的时间点,并且猜出来大概会有怎样的吓人环节,可想而知真正阅恐怖片无数的人看这部电影会觉得这是怎样的cliché。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个并非冲着恐怖元素去看这部片子的人,这部片子绝对不算让人失望(当然如果你也是抖森迷妹肯定会觉得这片子赞爆了),因为个人觉得这部片子的内核并不是恐怖,而是“哥特”。
哥特这个词是之前看过的访谈里抖森形容这部电影用得最多的词,看完感觉这个确实是本片最适合的分类。
在很多方面来看,猩红山峰都是教科书式的哥特故事:英式庄园,破败老宅,没落贵族,激烈而绝对的爱,复仇,恐怖只不过是用来烘托故事氛围的调料而已。
所以看完电影总觉得隐隐约约想起之前看过的某个故事,后来才想起来是《呼啸山庄》——另一个教科书式的哥特式小说。
从爱情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探讨的其实还是爱情中恒久不变的“变与不变”的话题:原本只有彼此的两人,其中一个逐渐想要更多。
于是另一个人发现曾经熟悉的二人世界不过是自己画地为牢的小圈,在无力中一步步失去控制,最终发现另一半的背叛时绝望地刺杀了对方。
其实从男主热衷于发明这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向往改变的人,有积极进取的一面,女主告诉他不要沉浸于过去,向前看,换个地方,他其实已经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向前看是蝴蝶一样的妻子,向后看是阴暗老宅和姐姐,这种对比之下男主无法不爱上女主的明亮,即便他知道自己不应该也不能爱上她。
然而男主的姐姐因为更多地承担了家庭的悲剧而过去所束缚。
她不应该也不愿意被一个人孤零零地抛弃在过去,抛弃在这栋大宅里。
这也是为什么男主夜不归宿让她如此抓狂的原因。
既然我走不了,那我们一起永远呆在这里吧。
这种疯狂又绝对的爱情其实就是哥特式感情的典型。
另外我觉得最搞笑的一点是男主兄妹这么煞费苦心地骗婚原因居然是为财!
而且想要钱的根本原因居然是男主的创造发明需要投资!
所以这部片子应该也可以最直白地解读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血淋林的(哪里不对。
其他方面的感受。
故事虽然没有新意,不过电影整体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
伏笔埋得中规中矩,比如一开始母亲鬼魂的警告(虽然我看完更倾向于觉得这是女主的想象),以及父亲送给女主的笔,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感情,对父亲的爱也是后来女主爆发的原因,蝴蝶有关的比喻,还有男主姐姐给女主看书试探他们是不是上过床这一段(我居然没猜出来有乱伦情节!
我还算是看过冰火的人么捂脸)。
整体也算自圆其说,叙事方面拿及格分完全没有问题。
场景和服装绝对是惊喜,一些画面可以直接截下来当桌面了,很多地方都有种油画式的厚重。
老宅的布景相当惊艳,精致而颓废的废墟风格暗示了姐弟俩在这种地方腐朽的生活,破败的楼梯和栏杆提醒着老宅旧日的辉煌,也反映了姐弟俩其实一直活在过去,没有真正地走出阴暗的家庭。
女主第一次去老宅的时候我还在奇怪这种西式庄园怎么会有天井,一抬头发现上面漏了。。
于是摄影师获得了光明正大的从顶上打光的理由,给这个戏剧化的故事提供了更戏剧化的场景。
两个女主的衣服也都非常漂亮,不管是舞会礼服还是常服都是低调精致的贵族风格,丝毫不给人以廉价感,看得出来是非常用心了。
角色方面,首先当然还是要说男主,感觉这种设定简直就是为抖森量身打造。
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员,他/她的演技应该能够支撑他/她出演任何特质的角色。
不过我还是觉得囿于外型或者气质,每个演员还是有自己最擅长或者说适合出演的角色类型。
对于抖森来说,这种自带一丝忧郁气质的绅士型角色简直驾轻就熟,当然作为影迷还是希望他挑战更多风格的角色啦!
另外米亚的女主也不错,虽然也不算多立体的角色塑造,起码并没有惊悚片女主经常会有的太蠢/太弱气/太玛丽苏等等问题。
女主身上有种富于幻想的小说家气质,或许就是这种气质吸引了男主?
另外想吐槽下Edith这个名字是十八/十九世纪英美上流社会女孩标配么。
劳模姐有几个镜头实在是非常惊艳,表演也无可挑剔。
前半段的禁欲神秘后半段的歇斯底里都让人印象深刻。
男二...居然没死,还是挺好的。
所以说《猩红》可能不是最好的惊悚片,不过绝对值得一看,尤其对于好哥特这口的影迷(以及抖森迷妹们(未删节版有小福利!
剧情贴已经有很多我就来说说这段高颜值的姐弟恋。
抖森的颜我就不说了,姐姐在舞会上一出场我就想跪!
那古典,那优雅,那神秘,还有和抖森眉来眼去中的暗潮汹涌,我当时就断定两人一定有奸情!!!
我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格外留意两姐弟的各种细节,后来姐姐时不时会和女主讲那过去的事情,我渐渐拼凑出了两姐弟的过去,不知理解是否有误欢迎指正。
两姐弟住在一栋与世隔绝的荒凉阴森的大宅子里。
他们有一对变态父母,父亲是人渣,粗鲁野蛮还成天家暴母亲,打断了母亲的腿。
母亲是贵妇,弹得一手好琴,然而被父亲渣掉后自己也渣了,成天家暴两姐弟,把他们关在阁楼不准下来。
两姐弟在阁楼上相依为命,姐姐觉得弟弟真的好可爱,真的“perfect”,自己一定要保护可爱的弟弟,于是每次被揍都挡在前面。
弟弟是个技术宅,会制作各种小玩具送给姐姐哄姐姐开心。
两姐弟从小到大感受过的所有爱和温情都来自彼此,终于姐姐在开窍后顺理成章地把弟弟带上了床。
弟弟因为有姐姐的保护,所以除了对姐姐过于依赖服从之外心地还算不错,而姐姐因为常年备受虐待还要照顾断腿母亲于是心理逐渐扭曲,在母亲发现他们乱伦之后迎来大爆发:姐姐趁母亲洗澡时抡起大刀砍在母亲的头上。
然后弟弟被送进寄宿学校,姐姐被送进精神病院,等弟弟成年后继承了家业,两姐弟一起回了那栋阴森破败的城堡。
要维护这样一栋大城堡是需要很多钱的,何况由于矿场的原因城堡一直在下沉,而两姐弟已经没有钱了。
其实果断卖掉祖业换个地方重新开始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精神已不太正常的姐姐对这栋城堡充满执念,觉得城堡和弟弟是她仅有的一切一定要抓住。
于是听话的弟弟就开始了他的挖掘机大业和骗婚生涯……两姐弟先后搞定了三个女人,她们都不太年轻也不太漂亮弟弟没有动心也没跟她们上床,每天晚上在老婆睡着后乖乖去姐姐床上报道(根据女主每晚醒来都找不到男主推测……)。
后来夜路走多了两姐弟珠胎暗结,可惜生下来没多久婴儿就挂了。
再后来他们去了美国寻找第四个目标,谁知弟弟遇到了真命天女,年轻漂亮痴情,还隐藏见鬼属性。
接着姐姐发现事情开始脱离掌控。
先是弟弟执意娶了这个她觉得不太合适的女孩,然后两人出门在外夜不归宿孤男寡女呵呵呵弟弟终于上了姐姐以外的女人!
再然后一向听话的弟弟开始有意无意地反对姐姐的行动!
更糟的是女主很快就察觉了事情真相(因为见鬼的属性)!
在女主撞破姐弟奸情的那一幕,我能说我真的觉得画面太美我看得津津有味吗!
姐姐搂着弟弟香肩半露邪魅一笑,弟弟有点茫然地睁大了湿漉漉的双眼,噢噢噢噢还要什么我!!!
最后,关于弟弟死的那里,我只想说,弟弟你上辈子把你哥虐惨了这辈子遭报应了啊!
我原本以为你是个玩弄人心的大渣男,结果居然是个纯情耿直BOY!
你姐姐问什么你就答什么真的好吗有没有一点摊牌的自觉啊?
你姐姐问你有没有爱上别人你居然乖乖承认了!
还说“it just happened",这不是作死吗愚蠢的弟弟啊!!!
然后呢你姐姐拿刀捅你你就真的一动不动地站着让她捅了个够,还用温柔忧郁的眼神注视着姐姐,直到含泪闭上了双眼。。。。。。
(如果这都不是爱弟弟虽然爱上了女主但姐姐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即使决定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他也是打算要带着姐姐一起走的,如果这个决定发生在遇到女主之前,说不定姐姐真的会同意,如果他们彻底离开了这个阴森的古堡,姐姐会变得正常一点也说不定,如果……好吧你们赢了,我突然觉得乱伦也无所谓了看在画面太美的份上,而且男神就这么死了我当时在一片笑声中哭出来了好吗,我要去重温雷神和妇联了。
哥特是什么?
电影里的哥特是什么?
哥特电影是什么?
脑子就乱了。
我只能想到哥特式的建筑,那种尖的,又细又高的,无法无天的,还围绕着凝固的鲜花的建筑,仿佛地狱里被高压压扁了的生命体。
老婆说这是一个好电影,是个小黄片,是抖森!
说实在的我对这些一开始都没什么兴趣,因为我是直男啊!
不过看上三分钟,发现是个恐怖片。
于是猜测难道哥特电影就是恐怖吸血鬼吗?
而当我看到抖森一身线条含蓄而合体的黑衣款步走入镜头的刹那,哎呀,不得不承认,直男也会爱上他的。
还有抖森的屁股,呵呵,我想说连带他的背部和肩部都是很完美的。
但我想谈的是哥特。
老婆又说,这导演就是潘神的迷宫和环太平洋的导演,我又有点小诧异。
一个那么唯美童话,一个又那么娱乐流行,完全看不出共同之处啊,想必这是位能力丰富的导演,想必这电影应该不错,因为老婆还说了:这是他的心愿啊!
那座诡异山峰上的诡异的老宅浮现眼前之时,当明亮圆润的女主角走入大厅之时,哥特的感觉基本展开了。
电影里的哥特,就是哥特建筑里加上破败,阴森,腐朽了的华丽,冰冷的光感,错杂的亭廊门室,繁复而隆重的内置和装点。
我喜欢这东西,它是从里到外的哥特美,是在品格上超越吸血鬼十四个级别的欣赏品。
导演的才华真的很棒,一开始按住气氛,从还算朴实温良的情景气氛不知不觉地推演到剧烈辐射性的三个主角那令人倾倒摄人心魄的惊艳形象,实在引人入胜。
抖森半透明的海蓝色虹膜折射中的剔透的角膜和前房液体,姐姐已沉沦已被撕毁的黑色的美,新妇纯洁的求生的战栗和错愕,这三位的人格外化于美貌,堪称人物造型里的顶级。
而一切老屋内的观感也都是臻于完美的。
老婆说导演强烈坚持多用实物,少靠后期,我想砸进去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因为他真的得到了一件银幕上的艺术品。
好,我们说到了钱。
老婆说(怎么老是老婆说?
先声明一下:我不是妻管严):估计是赚不到钱了,因为有些人说“剧情怎么这么俗套啊!
”我又要发感慨了。
现在人的品味就这么差吗?
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的人类,观影水平的差距怎就这么大呢?
你说剧情俗套,好,你是想看到抖森和他亲姐姐现了鬼的原型吗?
那样才叫没劲呢!
这幢已经死了的怪楼里包藏的罪恶还能再可怕再恶心一点吗?
你们看电影的时候替光明女主想过体会吗?
那哪里是一个人待的地方,那就是妖精的洞穴,就是食人的血池!
再有,故事情节的张力也足够丰富且走势和谐了,这和谐更是表现了创作者的修养,轻浮焦躁的人可能的确会无动于衷。
处理伤口和血的镜头技巧我觉得已经比本就做得很不错的潘神的迷宫更上一层楼了,更不要说那流浸一切角落的血红血红的红土的构思,真是难得一见的构思。
现在的人真是的,已经没法安安静静地欣赏一部佳作了。
比如《聂隐娘》,还能有更有价值的电影吗?
大多数人觉得他高冷。
唉,没辙。
亲爱的抱怨它高冷的观众们,既然您有时间有热情每两小时上传一次自拍,每四十五天抱着心爱的照相机旅一次游,何苦花钱买票坐在大银幕前反倒觉得缺了点什么呢?
其实这样挖苦是不对的,因为《聂隐娘》票房很不好,所以大多数人根本没去看过。
更加的可悲可叹!
连被人看的机会都不给。
《猩红山峰》是一部好电影,导演的这个心愿基本是圆满了,钱的事儿另说着,反正上一部让他有了资本,糟呗!
有钱了就要买海胆吃,就要从北京到青岛单为坐在春和楼里点九转大肠,哦耶!
感觉标题一句话就剧透了。
不过预告看起来还是很像一个鬼故事的,电影也确实重口,震撼。
周五晚上九点的电影竟然还几乎还满场,人都坐到第一排去了,突然发现墨尔本其实还是有挺多人的。
于是瞬间就不害怕了,本来我想着要是看完电影十一点多发现电影院就三个人肯定得冷飕飕的,然而并没有。
我觉得我这样的非专业听力还不算太好的看电影只看热闹的人写影评估计没有什么阅读价值,不过良心地讲电影还是挺好看的,绝对不是烂片,只是节奏有点略慢,有些细节会不小心笑点一下。
先说第一个笑点,姐姐拿起大斧子砍人的时候,本来打打杀杀还挺吓人的,结果不知道怎么就觉得想笑,尴尬。
第二个笑点是挖掘机发明家抖森吧,其实我也不知道抖森兢兢业业发明的到底是啥,蒸汽机还是啥,听力太差实在没懂,先代称为挖掘机,反正抖森就是为了这个挖掘机一样的东西跑遍全球到处宣传没钱了只好骗少女回家,然后由姐姐慢慢毒死,拿到遗产继续发明研究创造改进然后再到处宣传的过程。
没有科研经费还这么执着,为梦想奋斗不止鞠躬尽瘁,赞。
第三个算笑点也不算笑点的地方是傻白甜女主吧,实在是影响观影体验,就只是傻乎乎的到处跑然后被吓成狗,全身上下透露着活该被吓死的单纯无脑气质。
我这么说女主是不是有点过分………笑点四:抖森抖森抖森。
死前也要拔出插进脸的刀子;强行露出的半个屁股。
鬼的长相也很笑点,黑乎乎的妈妈,还有红色的没腿鬼,抖森最后变鬼还站在挖掘机的旁边,关键是鬼的颜色跟挖掘机融为一体,好像某种街头行为艺术啊,就是那种把自己跟环境涂成一个颜色的那种,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本来好好的姐弟恋,男主爱上了女主舍不得杀她,血腥暴力的犯罪惊悚片,我觉得我已经剧透完了所有信息。
没字幕总感觉会错过一点什么,好像抖森跟姐姐还有个孩子是吗,还是前一个死掉的女人的?
貌似还拿斧子砍了妈妈。
当有个男人跟你说,你跟其他女人不一样的时候,是不是就代表他爱上你了?
很想认真的看,可在认真的看了半个小时之后,我发现这电影其实很小众。
主要演员就几个,场景也是比较的小和少。
这就是一个只要姐弟父女医生这几个人组成的带有着点惊悸、鬼魂、悬念的小成本电影。
姐与弟为了搞挖掘机,去骗钱,骗了一个又一个女孩,还将她们杀害,才好去骗下一个女孩,之间还乱伦。
在骗女的时候,被父发现,姐杀父,骗女回家。
再之后医生又发现了真相,最后弟被姐杀,姐被弟之鬼魂所吓被女杀,女与医生回家。
#9号放映厅#(8)一部在手中存了好久的片子,记得当初还是从阅读《看电影》上了解到的,当时深深被剧情所吸引一直期盼上映,但无奈世事繁杂上映后却忘却了直到今天午后才一个人静静观赏完毕。
开头血光淋淋的环球公司标出现我就断定这部当年绝对是公司力挺的作品之一,用心程度从这些细节就可看出,直到托罗导演的名字出现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部是出自如此“有名”大师之手,已经带着他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潜在思想去看更是对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这位导演想必大家都蛮熟悉,《环太平洋》、《潘神的迷宫》、《水形物语》均出自此大师之手。
♦️赏心悦目的布景大片:
首先我要诚实的说明一点就是在看完本片后对于故事剧情并不足以吸引我,反而对于整部电影的美工布景却值得让我称赞叫好。
从刚开始的葬礼的布置及角色服装的设定上既符合时代历史又赋予了一股浓浓的哥特风格让我爱的不要不要的,再就是对于旧家及猩红古堡的室内美工布景简直一流,尤其是古堡中腐败褪落的墙纸,生锈的管道,复古的大钢琴等等,让观众绝对的沉浸在这个电影营造的恐怖氛围里,甚至走廊里传来的几声呼喊声都能让观众感到是在耳边环绕。
记得在壁炉大厅里挂着一副老夫人的画像,画的风格极其写实,连手上戴着的那枚和女主一样的红宝石戒指都清晰可见,也因此让人生出遐想更加蒙盖上一层悬疑色彩,而这些都是精美的美工所带来的巨大贡献。
我不禁开始回想托罗导演的其他作品,发现其实他的每部作品都对于布景和人物造型打造的十分的精心且细节满满,让观众得以信服,得以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导演的个人特点之一了吧,可见其出色的来之不易。
♦️带着现代女权思想的“蓝胡子”故事新演绎:
其实故事的剧情十分的简单,总的来说就是美男骗婚富家女想杀其夺财产的故事,但好在故事前期的铺垫十分精彩悬疑十足,使得观众那种求知真相的欲望不断的提升,最后的高潮点也把握的十分精彩,但是显而易见的缺点也很明显—故事太单薄,太容易被看透了,副线剧情几乎没有,使得观众太容易形成视觉疲劳。
说白了本片就是对经典的“蓝胡子”故事的重新演绎罢了,但是这种演绎是极富时代价值体现的,也充分的表达了女权思想。
(附蓝胡子故事:“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被家人安排,嫁给了富有的蓝胡子公爵,住进了华丽的城堡。
公爵远行前交给妻子一串钥匙,她能够打开城堡里所有的房间,除了一间是严禁打开的,一旦打开了她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公爵走后妻子还是忍不住好奇心,打开了那扇禁止打开的门,发现里面是被肢解的尸体。
那都是公爵的前几任妻子,躺在血泊中。
惊吓之下,妻子手中的钥匙掉到了地上,沾上了血迹,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去不掉。
公爵回来后发现了钥匙上的血迹,知道妻子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命令,大发雷霆,要杀掉妻子。
妻子在高塔上呼叫自己的兄弟前来相救。
兄弟赶到杀了公爵,救出了他们的妹妹。
”)
不同于以往的故事,这次的女主是一位有能力且勇敢的知识女性—爱丽丝,不,是伊迪丝,抱歉都是米娅饰演的角色还造型都差不太多,每次伊迪丝出来我都感觉是爱丽丝在拿着烛台到处瞎逛,哈哈哈哈哈。
对于女主爱抖森的那种情真意切真的深受感动,如果爱的不够深沉怎么会跟着他来这么远的国度住进这么阴冷破烂的诡异古堡都没有怨言,并且眼神里都是那份浓烈的爱意。
根据前面故事情节的讲述,姐弟俩一开始看中的猎物并不是她,而是另一位更年长且更愚钝的女士,可惜抖森和女主两情相悦,女主也因此阴差阳错的进了贼船,其实也是有些设计在里面的,不过换个人估计也会被这扮相如此水灵的抖森迷倒。
再来,男主的设定也不再是强硬的那方而被设定成了软弱和动摇的那方,狠毒无常的霸气角色则是劳模姐饰演的姐姐,这也很明显的表达出了本片对女性力量的不断提高,确实是赋予了社会潮流的时代价值观在本片当中。
前面父亲送给女主的“工具”—钢笔却真的在最后一刻成为女主反击的重要工具,这个设定和伏笔的设计我是真的喜爱,也是因为前面曾经有讲到女主因为写的字太像女性而改用写字机写书了,最后却用自认为很女性代表的工具完成了再男性不过的反杀反转,真的够讽刺。
劳模姐的造型真的太喜欢了,这次的人物也觉得十分适合,把角色那种狠劲和高冷的感觉演绎的惟妙惟肖。
她拿着刀冲女主和男主狂砍的时候真的觉得太帅了太霸气了,当然也够疯狂的。
看有影评写到黑发的姐弟代表着堕落与阴暗,而金发的伊迪丝与医生艾伦代表着希望和救赎,真的的确如此啊,青梅竹马的两人确实是代表了光明与纯洁也是对正义及希望的追求,反观恶魔姐弟的行为确实如恶魔般的暗黑与血腥。
当女主发现之前鬼魂的忠告却变成现实时,她眼里是那份恐慌和无助真的使人动容,换个角度联系一下现实生活,当你最不愿发生的事在你眼前发生时你是否也是如此的不知所措,顿时可以理解女主的处境了,也生出怜悯之心。
如今的炒冷饭如果都能赋予其新的价值,那想必大家还是欣然接受的,因为毕竟时代在变,人的价值观也是在发生改变的,一成不变的无聊翻拍只会让人厌倦,重满新意的解构重建总是让人欣喜的。
♦️披着恐怖外衣实则为哥特浪漫爱情片:
如果你把本片当成一部普通的恐怖片来看的话,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本片可能不够“恐怖”…这不是一个用鬼来吓人的故事,这只是一个有鬼魂作为角色出现的故事,鬼魂在本片中是做为一个NPC存在的,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作为一个向导的作用引导女主发现真相。
其实抛弃这个失败的恐怖片概念,本片是个蛮不错的哥特浪漫爱情电影的,男女之间的情深意浓多么令人感动啊。
其实这样的题材我认为在恐怖方面的设计面是很广的也是很有发展空间的,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本片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题材,把原本可以更加惊悚和悬疑的女主解密过程设计的如此简单轻而易举,难不成是因为篇幅的限制?
总之我认为本片是及格偏上的水平,达不到优秀但是却无法忽略它所创造的美。
每个人对于电影的追求不同想必对本片的褒贬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足够使得赏心悦目不就已是好片一部了吗?!
灵魂不虚无。
愿大家都可以守住“财富”,不辜负自己初心,不要为了赎罪而搭进去了性命啊。
猩红山峰 (2015)6.42015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吉尔莫·德尔·托罗 /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杰西卡·查斯坦
猩红山峰向我们证明了,蒂姆波顿型的电影,若不能与现实中的苦痛相连结(无论是潘神的迷宫里的法西斯/西班牙内战还是水形物语里的冷战/政治正确),就不会有力量。
因为这种童话/寓言/儿童恐怖电影的强度甚至比不上现代生活中我们面对绵延不断工作压力时所感到的焦虑,或无法将之缓解。
所以魔鬼银爪是德尔托罗最好的电影。
黯淡的影调将我们催眠,简单的道具和布景,儿童电影诸多元素的叠加使我们重新回到了一种天真的状态(谁不曾有过一个爱她的爷爷?
世界何曾不像一座迷宫,一个巨大的古董店?
),在其中恐惧反而成为一种慰藉,对梦魇的展露成为一种修补,一种宣泄,通过它抚平我们心里的创伤。
所以侏罗纪世界2里小主人公缩在被窝里,导演用恐龙的爪子在天花板/墙上的倒影模仿诺斯费拉图,此刻沉默、简朴、笨拙的诗意远远超过了了猩红山峰里幼年女主死去的母亲于夜里到访的相似场景。
这个场景里天真、hypnotic影调的可能性,已经完全被开场成年女主对着镜头所作出的声明"鬼是真实存在的"所打破了。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理性的成年人的回忆(旁白甚至被拖入过去,意图昭然若揭),整个影像不过是对这句话的注脚,一个解释,一个累赘的自欺欺人的证明。
“看啊,真实的世界里也是有鬼的。
”德尔托罗这样说道,而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想象/欺骗自己说这个世界真的存在鬼,而是重新回到/进入那个存在鬼的世界中去。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 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 (2016)潘神的迷宫 El laberinto del fauno (2006)猩红山峰 Crimson Peak (2015)水形物语 The Shape of Water (2017)p.s. 回去翻了翻蒂姆波顿,发现把这几部与其并置好像其实对德尔托罗不大公平。
蒂姆波顿拍的都是些尴尬的段子电影,而我似乎因此发现了自己究竟为何对他如此反感:对我而言童年根本不可能是那个样子的。
我最喜欢的电影往往类似死者田园祭、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镜子。
记忆迟滞凝重,是一切曾经拥有与未曾获得的集合,任何将其写成笑话的尝试都是一种亵渎。
就算童年是美好的,它只随着时间向未来崩溃,衰败的预兆也早已潜藏于背景,其阴影笼罩回忆。
首先附上导演触动我的一段话:“我们现在是和维多利亚时代(影片的背景年代)完全相反的,他们不谈性,我们过多的讨论性,反而不说爱,谈论真爱仿佛就说明你是个容易受骗的蠢货。
就像前几年大火的哥特式《暮光》系列,会给你真爱的呢个男人却是个素食吸血鬼。
” 这个电影在中国上映以后狂被吐槽,原因是大家是冲着恐怖片去的(当然也有冲着我森屁股去的,比如我)。
然而这并不是恐怖片而是哥特片,导演对它的定位是Gthic Romance。
而尔哥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并不深,所以大家不买账也是必然的。
所以,首先我想分享一下哥特文化到底是什么。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兴起的一种创作形式。
一般是一个纯洁活泼的女主人被高大阴郁的男主人吸引,男主往往有一个家族遗传下来的老宅,而故事就会在宅子里发生。
而且,必须说明的是,哥特式并不意味这无脑言情小说,通常小说的中心是围绕着女主的自我发现和成长。
如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还有《蝴蝶梦》《秘密花园》之类的作品都是最著名的哥特小说。
哥特式创作最具有划时代性的一点就是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很重视,女性不再是依附男性的物品,而是有自己追求的,异常聪明和坚强的。
第二点就是对性和爱的描写,在此之前任何作品都不会提及性,毕竟在当时,谈论性被视为是下贱的,尤其是女性在结婚后也不该表现出对性的渴望。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部片的重点不是恐怖,而是用比较阴森的方式谈论女性的成长和爱与性的联系。
而我最赞赏的就是导演没有让哥特变成言情剧,男主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这部戏主要的还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之间的碰撞。
Lusiel是英国人,传统优雅,习惯站在男性背后,被男性主导。
家庭和男人就是他的世界,她舍弃不了家传的房子,努力维持着和Tomes的家。
她的决定和行动都是为了让她的男人留在他们的家庭里。
所以在她感觉到Tomes对Edith的感情在不断加深的时候,她越来越不安,尤其男女主那一夜以后,她知道自己的爱人已经爱上别人,他要离她而去了。
所以她不断的告诉自己女主只是一个工具,她会死,而且就像她的母亲一样是死在自己手上。
任何影响到她与Tomes的小世界的人她都会消灭掉,就连自己生下的小宝宝她也不会犹豫。
所以最后当Edith说他回来了以后,她才会将自己的背暴露给敌人,回头去看,因为他就是她的全世界,亲手被她毁掉的世界。
而Edith是美国人,活泼大胆,代表着未来,她感于挑战传统的男权主导,有自己的事业追求。
她对Tomes有的是最纯的爱情,不是把他当成以后生活的经济支持。
她甚至纯真到感觉不到Lusiel对她的恶意,她抱着对未来的好奇探索这个老房子,努力去适应不好的条件,努力去融入姐弟两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即使是鬼魂也没让她退缩,不找到真像誓不罢休,也不会再弄清楚故事之前随便改变对姐弟两的信任。
而且她十分的坚强,最后她身体十分虚弱,爱情破碎,得知父亲的死就是自己最信任的这对姐弟造成的,可以说她的世界已经崩塌,但她依旧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靠在来拯救自己的男人身后,而是亲自拿起刀,自己拯救自己。
导演主力塑造的就是这两个女性角色,她们不需要别人左右,不需要别人拯救。
所以他甚至刻意的削弱了男性角色的力量。
男二没有坚持检尸,然后侦探上身,戳破骗局,组织女主的悲剧。
最后男二也只是给了女主一臂之力,甚至没有贡献力气去打斗,而只有坐在一边等着女主拯救自己的份。
还有一点我很欣赏那就是女主对性是主动的,她与男主的第一夜是她期盼,主动参与和享受着的。
而不是一种被男人骗上床,被男人占便宜。
女性对于性也可以和男人一样是坦然享受的,而不会因为她的欲望和主动被视为是放荡的。
这一幕船戏也是不得不提,性是哥特式创作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内容。
所以这片里一定会卖肉,Tom说:“我和导演讨论过,电影中负责暴露的一定会是女人,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决定这次让男性角色负担暴露戏份”,导演还有我森对女权的维护真的让人暖心。
而导演对道具的用心也让我超级感动,三层房子是手工搭出来的,电梯真的可以动,厨房的水是流动的,炉子真可以烧饭。
而且Tomes的手工间里,Lusiel的卧室都充满小细节。
阁楼墙上的蛾子还有蝴蝶翅膀上的图案是fear的形状。
女主衣服的双肩随着她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大,就像正在脱茧的蝴蝶。
Lusiel衣服上的蕾丝有着房子的风格,还有尖刺型的吊坠是走廊上的尖刺的缩小版,她就是房子。
甚至挖土的机器都是真实大小,由真实的零件组建起来的。
还有导演对角色塑造的认真程度让我震惊,他给每个角色写了长达15页的角色说明,包括星座、爱好、喜欢的食物、经历的故事,他让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彼此间不能说。
他给每个角色都给足了人性,她们的每一个抉择都是由性格决定,而性格又是又生活经理塑造的。
还有片中对教育重要性的提现,姐妹的罪恶源于父母的暴力,女主的悲剧源于她父亲的隐瞒,其实也是一种专权。
导演说:“所有的罪恶都源于教育不当,如果我们在一个孩子12岁之前给他最恰当的教育,那我们就没有罪恶了。
” Lusiel的饰演者劳模女神说:“我很高兴能在这样一部女人的台词很多,而且大部分都在两个女主之间的影片中出演”我真的希望这样以塑造女性角色,讲述女性角色心路历程的片子能多一点,最近一见年出了几部这样的片子,就像《隐藏人物》《妇女参政论者》。
这样的片子里,女人不是仅躲在男人身后的白莲花,而是坚强、聪明的,她可以搅动局势,可以为了自己事业、爱情不断努力,做出干脆果断的选择和反击。
她不需要英雄去拯救,因为她有能力自救。
感觉不打三星都对不起陀螺 但是真的太难看了… 白瞎了劳模姐 服装还有场景 不过也许是最唯美的恐怖片? 抖森的屁股有什么好看的 还不如看冯小刚的呢
连环杀人、谋财害命,用血淋淋的钱购买挖掘机。所以问题来了。。。
人设佳,特效佳,女配胸怀伟大!!的
大烂片
哥特风罗曼史,像一本节奏不紧不慢的小说,大段篇幅用在描写令人昏昏欲睡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衣饰上,吓人倒不是重头戏了。反正惊悚片看多了总会悲伤地发现,吓人的套路实在数量有限,与其执着于此,不如关注一下吓人之外的亮点。我现在就喜欢又美又温馨的鬼片,不为吓人而吓人。
坚定信念要买陀螺那本画册…捅脸好过分【狗和球球到底是怎么回事(狗:我就是来致敬《丽贝卡》的,然而可怜我连名字都没有
2015-12-13
故事跟之前玩过的神秘大宅背景的华丽解谜游戏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不过出血量大得多。主角们脑子都不太好使。美术方面还是很不错的
Production design还是不错的
三个演技大拿为什么会接这种片子?!
德胖咱能拍点儿正经东西不,虽然pt不整了,咱也不能捣鼓出个这种恐怖悬疑游戏式的片子出来过干瘾不是
中间以为在看爱丽丝梦游仙境。
浪漫主义恐怖小说家,哥特建筑背景,能做出充足悬疑线的人物关系,华美考究的视觉,就配了个这么狗血的剧本。结尾的斧头铁锹大战活生生看出了笑点。
Hiddleston在脱口秀里被问了半天慷慨的裸露细节 结果攥着餐巾纸跑去看电影发现只有屁股! 这是诈骗!
一眼猜到结尾 去掉鬼魂和蝴蝶明明可以拍成伦理剧情片 现在就不伦不类的。Tom Hiddleson不太适合演这种弱势角色
气氛、演员、题材各方面都好,故事无耻的糟糕。配合着B站吐槽看,全程笑尿。
混搭乱了
每次期待托罗怎么呈现视觉艺术,每次都不会失望。故事很有复古感,虽然本身不出彩,但在艺术感爆棚的画面和布景下,还挺耐看
看看美工设计就好了呀。
三个主角的高颜值包括抖森的光腚都无法拯救这部烂片,槽点太多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失望失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