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留白很多,Clay是谁?
他和Rory的关系为何?
Daniella是谁?
她迫切要了解故事下文的目的为何?
Rory和Dora的婚姻如何?
Rory的事业发展又如何?
而老人最后又带着何种情愫撒手而去呢?
当然Clay笔下的Rory多半写的是他自己,但真实的故事却绝不会和小说中一样。
他或许是在其他方面做了有愧于人的事情,但不会是写作上,暗合的应该只是情感上的类同,不然这么明显的隐喻,和投案自首没什么区别。
这不是饱经沧桑的Clay会做出来的。
从和Daniella开始交谈,他就称赞她聪明,而涉世之深如Clay自然也能很轻易的察觉,她和那些盲目崇拜,非献身不有存在感的无知少女有很大不同。
所以两人的交谈像极了太极推手,试探,回避,绵里藏针,点到即止。
当然影片最后也没标明Daniella的身份,我推测或许这是一个有着极高题材嗅觉的文学研究生,他看到了Clay书中真实的一部分,她知道书中的情感历程一定是货真价实的。
所以她妄图通过各种刺激来深入Clay内心,获取他写出这本书的真实情感,她知道如能得手,是平步青云的最好机会,一部虚构的小说都能获得如此声誉。
那小说界当红作家的不能说的秘密不是更大的卖点吗。
然后再说书中的故事。
Rory看过了手稿之后在餐厅和朋友发飙。
这是挫败过无数次都没发生过的事情。
为何?
因为他认清了现实的自己。
他发现了一个高度,是他永远无法企及的。
这比多少次努力却失败还要打击,因为这彻底的否定了他的可能性。
其实Rory内心是挣扎的,他想占为己有,但他的道德感还是成为了最后的门槛,就像站在悬崖上最后的平衡感,只需轻轻一推。
然后Dora伸出了一手。
错当然不在Dora,她毫不知情,一直以来无论Rory多不成功,她都是他坚实的后盾。
所以当她看到这么一部出色的作品躺在Rory的电脑中。
百分之一百二应该鼓励他去尝试。
错还是在Rory,但如果你曾经很深的爱过一个人,如果你想给她富足的生活而不能,如果你觉得她配得上世界却选择跟你居于陋室而不忍,你也一定会怎么做。
我希望我爱的人为我骄傲,这重要过值得骄傲的事本身。
老人的要求和Rory的想法,确定了故事的走向是悬疑犯罪片,还是情感励志片。
老人没有要求利益,Rory却极想赎罪。
虽然这在现实中可能性不大。
老人对于利益的寡淡一是源于自己早已风烛残年,二是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懊悔,他没有原谅自己,所以认为这样的自己没有资格责怪或是原谅别人。
而Rory惶惶不可终日的内心让自己和Dora渐行渐远。
我们看过很多这种例子,为了谁而努力成功,可成功后却失去了谁。
你获得了,就会失去。
再看故事中的故事。
俊男美女,偶遇的爱情,异国风情,忍痛分别,千里寻爱,结婚生子。
一切都是故事书中的完美爱情。
直到丧子之痛,无法走出的人生巨变令家庭分崩离析。
耗尽一生心力写下文章,终于挽回家庭,却因为手稿丢失而再次崩塌。
和Rory与Dora的发展惊人相似,为了挽回你而写下的文章,居然又因文章而失去了你。
究竟什么才是你最终想要的呢。
最后的车站偶遇,Celia早已另有家庭,站台挥手,就此一切前尘往事灰飞烟灭。
Clay最后推开了Daniella,借Rory的口,替三个男人对三个女人说了一声,Sorry。
按照惯例最后看STARmeter排名。
人气最高的还是13,Olivia Wilde排在第58位。
然后就是Zoe Saldana的201位,和Bradley Cooper的283位。
另一个千名之内的是扮演老人的奥斯卡影帝Jeremy Irons,排在996位。
你可以依靠捡来的别人的手稿署名出版,借此获得巨大成功,金钱,好生活,但是改变不了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本质是剽窃,你占用了别人的手稿为自己的生活谋了福利。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没有阻碍的,顺利的,也没有失去任何,看起来都是“得到”。
但在精神世界,是否真的如此?
是否真的没有代价?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看到了你的“得到”,你会因精彩绝伦的小说而收获认可,成功,名望,财富,一切美好的东西……可你并未思考过与此同时的代价。
你选择了捷径,那么你距离真正应该走的路就是越来越远了。
因为剽窃而取得的成功越成功,你会越怀疑自己,因为那必不是你,它所带来的一切荣誉,你只是个冒牌领取的人,事实不会因你的自我欺骗而改变。
你享受了所谓的轻松,你也失去了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的志愿。
生活中对你恭维的人越多,你活得越虚假,你觉得他们爱的不是真正的你,可你在这假面繁华里迷失了。
或许你更怕,失去这一切之后,没有人爱真正的你。
明与暗有天然的不相容,当你选择罪恶的时候,某些美好也会躲避远离。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妻子的角色未必会真的清风正气,而是选择和你一起,接受罪恶带来的好处。
那么每一次你们因此而受到好处的时候,都会提醒对方,我曾经做了件什么事。
因为事实就是事实,它不因你的选择性遗忘而消失,它永远在那里。
剽窃如此,出轨如此,贪污如此,一切因为一己私欲而做的不光明正大的事皆是如此,你以为你真的得到了吗?
那你猜猜,你的代价是什么?
我想把这部电影看做一部有关救赎的作品,当然爱情是不可或缺的血液作为一名作家,灵感是最重要的,不过我有些相信灵感是经历,是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看似没有条理的没有次序的一件件事情当中萌生出的生命力极强的芽儿,我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路,一种正确的路,就像需要一个公式,一遍遍验证,却一遍遍被引领到另外一个深处,佯装坦然,用平静去面对陌生,去感知情绪之外的空白。
根本没有定数,一切都是。
有人说,成熟是懂得妥协。
对自己最好的救赎,就是去接受自己的过错,并用比较完美的方式去包裹这段煎蚀,文学是一个可以容纳万千悲喜的天空,这样一种失败融汇到里面,散发出一种凄美的味道影片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证明他已经放下了
一、故事概要跟上次看的不一样,这次是一个文学偷窃的故事。
洛利喜爱写作,但写出的作品不被出版社接受,生活穷困潦倒不理想,处于对自己的自责中,他说,我没有达到对自己的期待。
后来一个巧合,他得到一本无名作者的小说,深受感动,以自己的名义出版,于是蜚声文坛、名利双收。
然后小说的作者-老人出现了,老人告诉他创作小说的过程,洛利再一次深受打击、无限自责,告诉妻子、出版社实情,二者都非常鄙夷他的人品。
老人告诉洛利无需弥补,既然他偷走了他的作品,就要一起拿走他的痛苦。
自此,洛利因为不真诚而家庭破碎。
这是一个著名小说家的作品,小说家就是洛利本人。
二、故事的寓意呢?
1.做正事儿的时候,要能顶住干扰。
比如洛利写小说呢,妻子在旁边挑逗他。
无可厚非,生活依然要继续,但是工作也要进行,尤其工作效率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事儿。
不能在别人专心的时候打扰别人,这是对双方的尊重。
因为某人某时刻非常专注,理你他就打断自己,尤其作者这行,讲究的文思泉涌,一下子文思给堵回去了,损失不可计量;不理你,你深受打击,心里受伤,热情渐渐消散,他也许是不愿看到你失落而委曲求全,但你利用了他的迁就。
人与人之间,总靠迁就是不能长期维持良好关系的。
生活跟工作虽然常常穿插进行,但不要穿插的那样无缝嘛,这样降低了专注力,降低了效率,延后成名、耽误自我成长等。
想要做成点事情,总要放弃些温存。
当老人和洛利谈话时,我感觉,男人的世界,通常以成就定输赢。
当你面对一个各方面都强于你的人,真的会非常失落,失败感非常明显。
女人也是一样的,只是像刘瑜说的,有时候是你自己选择是否睁开眼睛而已:现实的差距就摆在眼前。
比如这个社会就是以金钱的多少定成功(这个问题足以另起一篇文章)。
成功的定义最终还在自己。
目前社会都是非常功利的以你掌控金钱的能力判定离成功的距离。
实际上,还是要看一个人的综合实力的。
比如眼界、教养、学养、情商、人脉、以及坚强的内心。
但这些东西都不是基于表象能一眼分辨的。
所以,一个人的追求,到底是非常物质空虚的金钱,还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当然也分很多种,本质上是实现你的自我价值,你有多大价值要体现在你对整个社会提供了多少帮助。
当然,先自救在救人。
2.人没不可能没有秘密。
管住自己的嘴。
洛利不就是。
他完全可以不告诉妻子这个秘密,没人会知道,除非被老人揭发,即使被揭发也有解决办法:庭外调解等。
自己的名声在外,这个时候澄清声明,自己在文坛的事业完全付之一炬了,已然生米煮成熟饭了在去还原米的真相就不合适了,就像老人说的:愚蠢。
既伤筋动骨,也没有必要。
既然如此,不如就让这个秘密烂在肚子里。
所以,做事、承认自己错误之前,先思考清楚整个问题。
比如以上问题,应该先找老人谈,在考虑是否跟公众、妻子坦白。
尤其是当这个问题如果上升到道德层面,就更需要慎重了。
每个人都应该有秘密。
以前总怕存在X-man中琴一样,能透视别人的意识的人,毫不保留。
此处所谈与撒谎不同。
现在长大了终于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做些见不得人的事儿,人家不会都写在脑门上,甚至当逼问而至时,也不会承认,这就是所谓隐私。
无论有利他人或有利自己,都无可厚非,你不能要求每个人由内而外都是圣人、君子,德行这个东西,有一部分程度是自己刻意留给别人的印象,另一部分,收好自己的狐狸尾巴就可以,没人会那样锱铢必较。
人生路上还有好多要学的啊。
3.怎样评价老人的人生年轻的时候好帅。
一个人是否英俊,30%看长相,70%看他散发出来的气质。
无论是英气逼人、还是温润如玉,只要你的气质非常明显的展示出来,而不是隐隐约约不见踪影,就真的会非常与众不同。
因为没人会具体看,哟,这人鼻子真塌,眼睛太小,嘴唇刻薄,除非你真的没有可让人欣赏的地方,人们才会不由自主的寻找记忆深刻的点。
毕竟人海茫茫,人们不会对每个人都看的面面俱到,都是一打眼什么样,以后就什么样了。
后期的人生,乏善可陈。
4.怎样评价蹲在厕所里静默的看完整部电影正如2所说,属于隐私范畴了。
我可不会告诉身边的人,我曾经那样猥琐的蹲在厕所看电影。
我本意也确实不是这样的,厕所中真的度秒如年,打发下时间,谁知道俊男美女非常吸引人,情不自禁时间就一晃而过了。
论怎样利用碎片时间增加综合竞争力,我身体力行,各类事情都做过了,看电影、电视剧、小说、文章、刷网页、看新闻、刷朋友圈,得出的结论就是,张开你自由的翅膀,尽情的飞翔吧。
5.论榜样的力量我又开始看刘瑜了,每每看她的作品都嘴角微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爱。
我分析喜爱来自以下几方面:1)非常生动的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刘瑜。
她也像我一样,也偷懒,也爱看电影,也不停的寻找自己,而且最终也在设定的位置停留,并作为职业。
当然她已经喜欢上了她的职业。
2)人格魅力。
让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她灵动、活泼、调皮的性格。
在理解接收、或对外说明某种概念的时候,我也非常喜欢打比方。
但是她打的总是那么深刻、生动、准确,更有趣味性,值得玩味。
尤其是当跟柴静做对比时,前者的矫揉造作真的更加无法忍受,后者恨不得用上所有广阔无边的词说明自己,你看人家刘瑜,多么真切、多么亲近,让人忍不住拍大腿:是的是的,就是这样的!
3)如果真像书里写的,拿一个人做榜样,照着她践行自己,那么我的榜样就是你了!
此点与本影片无关,但是看完留下点东西的习惯,应该是我榜样的作风,毫不犹豫的留下这篇拙记。
We all make choices in our lives; the hard is to live with them 人到中年的时候总会回想走过的人生之路,蓦然回首,原来所谓的人生路就是一次次选择叠加后的路径。
有的人很幸运,会面临很多选择;也有的人虽然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要能在既定的轨道上行走也是一种幸运;还有的人很感慨,曾经的选择由于判断失误而遗憾终身。
阿甘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的滋味是什么。
我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将以同样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给予你最有力的回馈。
如果你碰到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机会让你能轻而易举过上自己向往已久的生活,这个机会游走在道德法律底线边缘,你会如何选择?
选择了之后,你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生活下去?
这部电影绝妙之处在于叙事手法就像我家摆放的俄罗斯套娃,一层套着一层,一般来说最里面最小的往往是最珍贵的(列宁)。
电影的套娃则是意气风发的50+Clay新书发布会叙述的故事是郁郁不得志的30+新晋写书人Rory意外得到一本现已70+垂暮之年怀才不遇的老人当年著述的手稿,以自己的署名发布因此而盘上了创作的巅峰赞誉纷至沓来。
三位作家虽然著书成就上不尽相同,但却在生活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都有可怜的一面:孑然一人;可悲的一面:内心的孤独;可疼的一面:走不出内心的纠结。
Clay 在新书发布上迷恋一为年轻貌美的硕士研究生。
光鲜亮丽极负盛誉的作家真实的家庭生活是寂寥落寞的,富丽堂皇的大别墅,七零八落的家具毫无生活的气息,落地窗更是给人以肃杀的感觉。
他是黄金单身汉可以随意领女孩子来家中,拥有足够的自由度但缺少了同龄人应享有的家庭温暖。
女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走进他的内心,两人的调情就像奇妙的博弈站。
Clay从领女学生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内心经历了九转十八弯,可见他的生活就像他住的大房间那般空洞。
女学生试图套他的话,让他承认书中描述的剽窃著作事件就是他本人的经历。
Clay一句话,小说可以无限接近生活但两者永远不会交错在一起将自己与主人公的经历撇的一干二净。
他拒绝了女学生的啪啪啪其实是内心愧疚作祟,他是书中的主人公,他在年轻的时候剽窃了他人的手稿因此功成名就,但内心无限怅惋现在出书又为了撇清关系而肝脑涂地,如果他和妻子没有离婚他们的孩子现在就应该和女学生一般大,他一直无法释然所有的一切所以他一直孤独的可怜的可悲的生活着。
也正是女学生无限的触碰了他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面,但他为了自己的选择有尊严的生存下去,绝对不能让女学生走进自己真实的阴暗面。
帅气的Bradley Cooper饰演这位30+总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作者,屡屡投稿却屡屡受挫,看到朋友们都在既定的轨道上稳步前进向上攀升,他更是慌张无措,越是急于求成越是希望落空。
体贴女友一直得关心也难解其生活的困顿,常常向父亲伸手要生活费以维持日常两人的生计。
父亲一再告诫他,你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you have to accept your limitation.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部手稿,内心就像小学生抄袭典范作文那样占为己有欣喜若狂,加之女朋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他电脑储存的手稿热泪盈眶的鼓励,将这部小说作为自己的初稿呈现在出版社代理人面前。
鲜花掌声名誉一切他曾多次幻想过的成功如约而至。
Rory剽窃的事件被原作者戳穿事情败露之后,他已酒麻醉自己,迁怒于身边的人希望大家一起替他承担舆论压力和道德拷问,想尽快地洗脱欺世盗名的罪行,他沽名钓誉的世界将要面临崩盘。
真正故事的作者现已70+孤身一人打理花园,曾经带给他写书灵感的爱人被他硬生生地推出了自己的生活,再次相聚的时候他的前妻依旧貌美如花幸福的三口之家洋溢着温馨的画面,而伴随自己一生的只有深深的懊悔,感叹逝去的人不再来,伤害的感情无法挽回,即便再留恋在自责也是徒然。
缘起缘灭,曾经两情相悦的神仙眷侣因为刚出生的婴儿逝世而感情出现裂痕。
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写成书,并带着书稿将老婆从丈母娘家接回,可老婆在回程的路上将书稿落在了火车上。
他知道之后火急火燎像发疯了似的要找回心爱的东西,强烈的失落感和难以自持的心态,一句话深深的刺伤了他的爱妻“不是只有你失去了女儿”。
两人的重聚不仅让妻子再次面对失去女儿的痛苦而且有平添了新的裂痕,曾经的如胶似漆变成了如今的形同陌路。
错过的是风景,留下的是生活。
老人没有追讨Rory版权,但是活生生将痛苦留给了Rory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s. 他们曾经拥有幸福的生活,是什么让他们远离了幸福?
是选择上的失误还是处理问题上的失策?
经历了过失败之后通过防卫转机保护自己的心灵,正因为这种过当防卫将自己的心灵上了枷锁,使人生难以踏出曼妙的旋律深陷泥沼中难以自拔,作茧自缚自我捆绑。
引用当今流行的微信语-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生活如此美妙,与其纠结不如释怀去腾出空间拥抱美好!
影片中串杂着三个故事,老人的故事,年轻人的故事,以及讲述这段故事的作家的故事。
老人的故事是源起,由此开展年轻人的故事。
三个故事层层挂钩,息息相关。
影片讲述了老人在战后巴黎邂逅了他的妻子,老人在部队期间认识了一个书呆子,因为阅读了那位战友的一本书(海明威的The Sun Also Rises)他觉得他的人生视野都变得开阔起来,于是他便立志做一个作家。
这时候他遇见了他的妻子,陷入了爱河。
当比结束后,他离开了巴黎,后面又回到了巴黎,寻找他的梦想,重新回到爱人的身边。
于是他们结婚,他在出版社上班,为的是那里有基础让他学习,使他的梦想成为可能。
生活步入正轨,他们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孩子,不幸的是他孩子夭折了,两人的生活都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
一次,他出门喝酒回来,发现桌上留着一张妻子的便条,她回娘家去了,她想要思考的空间,酒醉回来的他大发雷霆的砸东西,他跪在婴儿床上痛苦的时候,看到落在地上的打印机,他尝试将自己的文字打在纸上,于是文思泉涌般地开始他的写作,历经两个礼拜,直到小说完成,他去找妻子,装着稿件的公文包落在了妻子那里,他独自回了巴黎。
妻子看了他的稿件,后来妻子也决定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戏剧的是,妻子回巴黎的时候把那个公文包落在了火车上,从此稿件连同公文包一并失踪。
老人对此生气,他们本将复合的生活一去不返。
于是老人永远的离开了巴黎。
当他已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时候,他对年轻人说,他最大的错就是他爱他的文字多于他的生活,多于他的妻女,他觉得自己当时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而年轻人就是捡公文包的幸运儿,他也有一个作家梦,并想靠它糊口。
他拥有一个相爱的女朋友,两个过上贫困且“幸福”(只需为钱烦恼)的生活。
他常常在晚上写作,四处投稿,他的作品被赏识过,但是没有人愿意为他出版,因为他只是一个不知名作家,认为他写的东西太过文艺,不迎合大众的口味,简单说来,能力不够。
他本是没有工作,一心写作,向父亲要生活费维持生活,他以为自己的作品会被发掘,到那时候就不需要靠父亲,他靠写作就能生活下去,但由于他的作品一直未得到认可,于是他无奈便在一家出版社公司上班了,然后与女朋友结婚,他们来到了巴黎度蜜月。
在一家店里看中了老人失踪了的公文包,于是包连同稿件一并带回了家,一次偶然,年轻人发现了稿件,把他一口气读完了,可见这篇小说的吸引力有多大。
年轻人的羡慕不甘使他做出了抄袭的选择,他因为此篇小说从此名声大震,他终于被看到了,自己以前写的小说也有机会出版了。
直到有天,老人来找他,于是他了解到了老人过去的生活。
两个故事就串起来了。
他问老人想要什么,老人对他说:他想要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那篇小说对他而言是救赎,交杂着写作的苦与乐。
而年轻人只是偷走文字,带走痛苦,这其中的故事,苦乐都与他无关而作家的故事在与一个女孩的对话中展开,女孩想知道后来的结局如何,老人与年轻人的故事都在作家的笔下,作家给年轻人的结局是带着秘密继续生活下去,没有什么道德评判。
作家认为即使一个人犯了很大的错误,依然可以很好的生活。
女孩对此不满意,他觉得年轻人可能会过得很差,他跟他的妻子的婚姻也已经无法挽回。
作家亲了女孩一下停了下来,他想到了他笔下的年轻人与他的妻子拥吻,两人携手跨过那条坎。
他让女孩离开,影片结束。
需要知道的是,作家是一个离了婚的中年男子,影片并没有直接交代年轻人与他的妻子的结局如何,而只是作家对女孩的口述,在亲女孩的那一瞬间他或许想到了自己给予年轻人一个完美的结局:继续当作家,与爱人携手生活下去。
而自己却吻了一个女孩,且自己还是离婚的状态,现实比小说的他过得还要失败。
影片并没有直接交代作家也曾抄袭过别人的作品,但我想这是一个暗藏的伏笔,也许作家也因为抄袭所以才有了名气,即使能继续当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他的生活并不完美,孤身一人,他只有他的梦想,当一个人只剩下梦想的时候这是好还是坏呢?
而因为抄袭而成名的作家值得坚持吗?
影片没有直接交代,而是从一个原创和抄袭者的故事展现给观众,这取决的观众怎么思考的。
这个标题优点绕,其实“戏中戏”大家还是很熟悉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戏中戏”。
说一句题外话,另一部影片《时时刻刻 The Hours (2002)》也是一个类似的结构,但是不同于这部电影,《时时刻刻》是用小说串起的故事。
说回正题,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就在于剽窃作品的男主角想要和老人协商解决问题时候,老人所说的一番话。
大只是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你如何做选择又如何背负选择走完一生。
男主角的痛苦老人当然明白,但是老人是这样说的“It's about the joy and the pain that ga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是欢乐和苦痛使那些文字得以降生。
你拿走了那些文字,便要承担相应的痛苦。
表面上老人告诉了男主角小说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让男主角背负上自己曾经的痛苦,这才是文学意义上的“在场”,“在场”的实现就是情感的背负。
面对人生的选择,老人是这样说的“We all make our choices,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我们在人生中会作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课。
所以我们常说什么是生活呢?
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就像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最后,豆瓣的一个网友对这部影片有这样一句话的点评,感觉再恰当不过——当老人告诉Rory木已成舟于事无补时他说“You can't make things right, things are just things”,那一刻是否像极了你生命中无数个后悔万分却无能为力的瞬间?
我们做过很多错误的选择,但是就像老人说的,things are just things,我就接在后面说一句,life is just life。
电影中克雷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是最为全知的视角,可是他讲完了罗里的故事之后,没有给出他真实的结局,电影结尾时那一句罗里对妻子的道歉又似乎是那一次餐厅争吵的后续片段,所以克雷最终拒绝迪妮时的眼神,还有他对罗里的辩解让我觉得他就是罗里,而且从演员扮演上来说,也十分像年轻的罗里。
那么克雷讲述的真的是自己的故事吗?
他偷盗了别人的书籍,以后又以这个桥段写了新的书?
我也倾向RORY和CLAY是一个人,他利用自己的遭遇编了第三部(也许是第N部)小说。
这个戏如果给写过小说的人看,更会和男主产生共鸣,呼吸与共,对其内心的挣扎更会感同身受。
因为如何把一段段抽象虚无的场景,一个个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链接起来,要不失生活逻辑,要考虑修辞,要堆砌文字,剧中RORY还要考虑市场受众,个中苦涩非写过小说的人能想象。
尽管大学念的是与写作有关的专业,受的是科班训练,但一个人的想象力究竟有限,记得大一强化训练,每周交一篇不低于一万字的小说,那段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
有一次从美国八十年代的少年读物上“剽窃”了一段故事敷衍成中篇,被老师好评,那份忐忑和男主在遇到OLD MAN以后的心理如出一辙。
毕业后没从事与写作有关的职业,倒是工作数年后,有一段疯狂的文思泉涌期,不为名与利,只纯粹取悦自己,仿佛不写就要爆炸。
就像被RORY剽窃手稿的OLD MAN,像着魔一样敲击打字机,我像着魔一样敲击键盘。
那是个冬天,短短一个月写出二十多万字,灵感的忽然井喷,任何人都阻止不了。
当然写作的过程纯然是自娱自乐,我没有男主的生活困扰,退一万步就算拿出来,也一定遭遇RORY的窘状,不会得任何出版社青眼相看。
从成年人的角度,那个作品就像RORY第一部被出版商誉为“愤怒的青年”一样,充斥着大学生刚走入社会的幻灭感。
主线是一个妙龄少女和三个男人纠缠,一个男人代表金钱,一个男人代表荣耀,而我的女主人公,喜欢第三个默默无闻,勘破世情的男子。
这部未完成的故事现在看起来荒唐可笑,只是自己对现实的一厢情愿,理想主义的心理投射,对男性也缺乏了解。
琐碎平庸的生活,偶然事件的发生,工作带来的心情不快,都是写作的干扰源。
忘记哪天,我的文思断了,突如其来,那股劲头没了,和年轻的OLD MAN一样,最富才华的书稿丢了,他再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
可那份内心的挣扎和压抑,真不是局外人能体会。
那段时间拼命的让自己安静下来,可是每天朝八晚五,平庸消磨着激情,文字变得枯涩干瘪,笔下的人物缺了活力,总之创作需要的所有元素荡然无存,没有人逼迫,更不存在什么出版社催稿,没有动力,就什么都没了。
时隔十多年,后悔不是没有一点,但写完又怎样?
不过是今天回头看的一篇大笑话。
就算回头复写,也绝不会有当年的热情和想象力,更不会把生活写的那么简单肤浅和理所当然,所以不难理解曹禺20多岁能写出雷雨和日出,人到中年只能写出不疼不痒的北京人(当然时代因素也重要)那么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最近几年也写过同人文,像红楼梦的各种续作,纯粹是爱原作又对原作不满的自我安慰,甚至带有网友间礼尚往来的性质,不纯是情感和文思的释放。
回到电影,贯穿全剧的是人到中年的CLAY(RORY),试读宣传他现在的商业作品,一个黑色幽默,RORY“霸占”了OLD MAN的成果而逐渐心安理得,为什么?
这个世界太残酷。
残酷的小说,RORY变成CLAY。
The words, 故事本身讲述了一个故事中的故事,总的来说有三个故事,故事里的人也在讲故事,抱歉,有点绕。
确实是非常不错的剧本,非常不错,从这个电影我真切的明白了什么叫惊悚类型片,没有恐怖的镜头,但让人不寒而栗。
也许我作为一个曾经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发表一个文章也无法引起什么轰动,但如果我是研究文字,的人,如果我可以创作伟大的小说,不朽的杰作,那么剽窃一整本将是无法磨灭的噩梦,绝对会是的,如影片中所说,people make choices in life,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我也曾为自己的人生作过几次关乎命运的决定,有些需要努力勤奋死磕,有些需要当机立断立竿见影。。。
现在回想起来,在悠长的岁月中,好像心中一直放了一座钟一样,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缓慢,但从来没有停下来过,从来没有,我默默的跟着这座钟一直走,也从来没有停下来过,我和我的决定相处的意外的非常好,即使有时候看上去很糟。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既然如此,就不要作错误的决定,什么叫错误的决定?
就是内心里犹豫的那一瞬间。
不要问我明天出门要不要戴口罩,我说的是足以左右人命运的选择,没有站在过那样的风口,就不知道风来的有多大,所以,be true, be honest, anywhere, anytime, 就没有人有能力迫使你作出违背意愿的选择。
否则,将需要用一生去缅怀那个犹豫的瞬间,那才是人间悲剧。
对于活生生的人来说,有些错误无法纠正,只能忘记。
接受这个现实,远比验证它更明智。
如果你不曾真正涉足过写作和创作的领域,那么你永远无法理解灵感喷薄而出时废寝忘食的癫狂和遭遇瓶颈后的失魂落魄,你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作家可以把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作品视为比爱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你不会理解这一种情怀。还有一句话,一旦作品写出来,它就再也不属于你了。True, In every way.
很有创意的嵌套结构,很大胆的结尾。
We all make choices,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
What happened? Life.
一个故事套故事的故事,现实反而是最没劲的故事。不要以为你改头换面了我就看不出是在影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哈哈~
外层:追文狂魔开启vip包间畅读的故事;中层:小燕子一觉醒来发现变成还珠格格的故事;内层:毛姆《寻欢作乐》之只有真的死过孩子才能写出一生好书的故事
一层一层的故事,最内层的故事本身是可以像《赎罪》一样压抑和出色,第二层的故事虽是基于巧合的但还可以忍受,最外层的故事——找了个掉进小说的文艺女青年送入作家怀抱——简直不能更俗了。三个故事各自都还不错,叠加起来就好像老太太的唠叨,让人恶心。两星全部给最内层的故事。
虽然部分细节动人,镜头也美,卡司也比较强大,但仍属平庸之作——节奏过缓,故事也没多大新意。You can never tell truth from fiction. I somehow resonate with the agony of the aspiring young writer. Surprisingly good pairing of Bradley Cooper and Zoe Saldana.
三段故事层层相套,算是有点哲理味道。不过可惜的是三个故事都流于平庸,少有惊艳之感。巴瑞斯和库珀的表演在艾恩斯面前显得十分青涩呆板。不过值得称道的是中间回忆战时巴黎的一段采用胶片拍摄,质感极好,光影加分。
Jeremy老成这样了还演技甩开男主十条街噢
想要玩结构也无法掩饰故事本身的平庸。
人生总在不停的失去,只可惜没有好好的告别......最后的那次重逢,有点点的震撼,想起将来某天再见到胖子,会如此相顾无言,还是如 梅子鸡之味 中无论心有多疼也装出一副毫不相识毫不在意......其实,如果有句从不曾爱过也算是好事,那么心中也不至于永远装着一个迷.....
文艺青年之爱,翻着白眼看完。
很好看,感觉有点像赎罪。You take th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We all make choices,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sleepy while watching
想要内心平静,就必须学会和选择共存
不痛不痒,卡那儿,差点儿。
耐人寻味
This is such a painful story so beautifully shot. 每一个搞艺术的人都能找到共鸣,不管在年轻人还是在老头的身上,而这个摄影每过几分钟就要给我一次激灵啊,太棒了。。。
木已成舟,执事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