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无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2百万夺命奇案(港),险路勿近(台),人心不古

主演:汤米·李·琼斯,哈维尔·巴登,乔什·布洛林,伍迪·哈里森,凯莉·麦克唐纳,加瑞特·迪拉胡特,泰丝·哈珀,巴里·柯宾,斯蒂芬·鲁特,贝丝·格兰特,安娜·里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7

《老无所依》剧照

老无所依 剧照 NO.1老无所依 剧照 NO.2老无所依 剧照 NO.3老无所依 剧照 NO.4老无所依 剧照 NO.5老无所依 剧照 NO.6老无所依 剧照 NO.13老无所依 剧照 NO.14老无所依 剧照 NO.15老无所依 剧照 NO.16老无所依 剧照 NO.17老无所依 剧照 NO.18老无所依 剧照 NO.19老无所依 剧照 NO.20

《老无所依》剧情介绍

老无所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国德克萨斯州乡村,老牛仔Moss(乔什·布洛林 饰)在猎杀羚羊时发现几具尸体,几包海洛因和200万现金。Moss决定将毒品和现金占为己有,想以此改变自己的生活,谁知却遭到冷血杀手Chigurh(哈维尔·巴登 饰)的跟踪和追杀,陷入了逃亡的险境。 同时,当地治安官Bell(汤米·李·琼斯 饰)也在对一连串的杀人事件进行调查,并努力保护Moss的安全。但是,让Bell感到无力绝望的是,他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追踪到冷血杀手,Moss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Bell一边缅怀父辈们的光荣岁月,一边深感现实中老无所依的悲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时间逆流彩虹照耀亚刻奥特曼许纯纯的茶花运小镇警事拉布库拉达姐妹催眠大师暗芝居第十季巨人陌生女人的电话泳往直前蕨草少女的白日梦与恶魔有约行动代号:孙中山一生有你探案拍档第一季我的可爱要过期了!?封神降魔耶尔玛码头风云冰河追凶那片星空那片海长安秘闻录趟过女人河的男人美国最可恨的女人极地大冒险野狼与玛莉华沙女公爵生存之民工索命咒

《老无所依》长篇影评

 1 ) 《老无所依》有哪些精彩的细节?

乔什·布洛林在树下发现那个跟钱死在一起的毒枭的时候 发现了那把1911 然后检查了那把枪发现是上膛的 然后先取下弹夹 然后退出枪膛里的子弹(退出来后握在手里)然后把 撞针复位 再插上弹夹 最后再插在腰间 拍摄的真的细心 与乔什·布洛林饰演的越南老兵的身份相匹配。

再后来,水中猎犬追击乔什·布洛林,上岸后先是取出枪膛中的子弹,然后吹干净枪膛最后才是开枪射击。

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成功射击,而不会因为枪膛进水或水中杂物 导致无法成功开枪 男主真的是冷静到有点冷酷 。

 2 ) 为什么本片“废话多”、“没结局”

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口味一直很专一,早年偏重大制作史诗,后来偏重名人传记和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结局和谐的)。

在88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只有很少几个异类,最近的一次便是2008年获奖的《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如果你不了解导演科恩兄弟,也不明白这个奇怪的片名和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单单是作为一部黑色风格的犯罪悬疑惊悚片,《老无所依》就已经非常精彩。

首先,你一定无法忘记哈维尔·巴登演的这位冷面杀人魔,当年他也凭此角色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哪怕多年之后,要评个影史10大杀人狂之类的角色,《老无所依》里的这位安东,一定榜上有名吧。

<图片2>无论是丑陋的发型还是冷峻的表情,还是他非常独特而炫酷的两大杀人利器–氧气瓶和消声霰弹枪,都透露着他完全没有作为人的感情和同理心,甚至作为动物的为生存才斗争的意识。

妨碍自己的人和目击自己犯罪的人当然必须死;需要换辆车,车主碍事去死;面前这人死不死无所谓,那抛个硬币让对方猜,猜错就死;甚至路边的一只乌鸦,嗯,开一枪。

他甚至并非是要像其他杀人狂一样以杀戮取乐,他只是无视人间一切规则和情感,面对他人的生死,就像踩碎一片落叶一样,偶尔下放决定权给硬币。

同时,他有着非常冷静的头脑和强悍的战斗力,他心细如在枪战前去隔壁房间考察墙壁的厚度,他顽强如制造爆炸再趁乱去药店拿药为自己疗伤。

杀人狂到这种境界,也可谓是超凡脱俗了。

有这等牛人还需棋逢对手,本片有猎人卢韦林(乔什·布洛林)和老警察艾德(汤米·李·琼斯)挑起了大梁,他们也都不是等闲之辈,和安东周旋上演了不少精彩戏码。

但是,和许多犯罪电影热闹非凡的枪战、爆炸、脏话连天相比,《老无所依》的风格非常的冷静,就像杀人魔安东的风格一样。

节奏张弛有度,许多地方还故意留白,不仅逼格骤升,还能让观众用自己的想象空间来吓死自己。

在美国西部,到处透着一股安静、蛮荒的气息,生命在这种环境中就像荒草一样,感受不到温情。

大多数时候,你看到的是慢节奏的荒凉野外,或是寂静的小镇午夜,或者一些人的絮絮叨叨,突然杀戮开始,砰砰砰几秒钟结束,一切又回归慢节奏的荒凉。

有一种上天和人们对各种残酷都安之若素,甚至置若罔闻的感觉。

不需要廉价的爆炸和脏话,在卢韦林在黑夜中望见远处自己的车边停了另一辆车时,或是在汽车旅馆里的通风管里捉迷藏时,或是门缝中出现一双无声的影子时,甚至是安东和杂货店主那夹杂着困惑和恐惧的无聊对话中,观众在那寂静或絮叨的等待中就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图片1>这样的一种黑色风格中,也少不了一些科恩兄弟式的幽默。

本片的台词,既不像正规戏剧那样规整,也不像日常口语那样随意,就有一种科恩兄弟的角色才有的说话方式。

比如见多识广的老警察对犯罪现场的轻描淡写,有杀人魔对着惊恐的会计说“Do you see me”,也有卢韦林的老婆犯二的不停唠叨(”Lewelyn”这个多音节名字就带着一股土气的好笑的感觉),还有衣着光鲜的装逼犯卡森上校(伍迪·哈里森),废话太多自然下场不好。

那怕是安东提着氧气瓶开门这一手段,也透着一股荒诞的幽默感。

然而,如果把这部电影单做带着黑色幽默的犯罪惊悚片来看,你应该会不满于它竟然没有个了断,或者说,没有结局。

你也许还会疑惑,为什么老警察要絮絮叨叨那么多往事,为什么这片要叫“老无所依”。

这就要把这部电影放在一个更广的维度来看了。

观察导演科恩兄弟的作品,从长篇处女作《血迷宫》开始,到《冰血暴》,再到《老无所依》,以及后来的《阅后即焚》之类,都是群戏,都是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算盘,都以为自己能掌控局势,最后局面都不可收拾的故事。

就拿本片的几个主要角色来说,卢韦林是个经验丰富的猎人,从他细心的藏钱,旅馆开房狡兔三窟,面对猎狗追杀还从容把枪弄干再开枪,和杀人魔安东能打那么多个回合便可知。

由此他就过于自信,认为捡到的两百万就是自己的了,可以从此改变生活。

最终他应该恨不得自己从没见过这两百万。

卢韦林的老婆,埋葬了母亲,以为终于一了百了,岂知噩梦还在后头。

老警察艾德,是个明察秋毫且见过世面的警长,从他和年轻警察的对话便可知他的老练。

直到他遇到安东这个前无古人的魔王,他始终未能得手,有心无力。

哪怕是重新制定世界规则的杀人魔安东,也曾中了卢韦林一枪而狼狈不堪,最后他好好开着车(过的都是绿灯),却被侧面闯红灯的车撞个稀烂,要向骑车少年求助。

更不用说戴着夸张帽子的自信满满的卡森上校了。

正如安东所说:“如果你的规则把你带入了这幅田地,你的规则还有什么用呢?

所以,老警察最后没抓到杀人魔是必然的,杀人魔最后的车祸也不是多余的。

因为这部电影里的事态发展必须没能满足任何一个人的计划,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复杂和无情,人在这个世界中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事件的发展是有逻辑的,但这逻辑从来不掌握在人手里。

简单一句话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这个暗含的主题,在片中许多看似没用的废话对白中都不断提及。

比如老警察对卢韦林老婆说的那个寓言,有个人想用枪杀牛,结果牛一挣扎子弹弹回来把自己给伤了。

其实点题从片头旁白就开始了,老警察艾德抱怨世风日下,父辈的世界多美好,警察不用带枪,呼应他在片尾诉说的自己和父亲在一起的梦境。

而现在的人们染发穿环没礼貌,为不可理喻的动机犯罪,对应片尾的突然一句“然后我醒了”,象征着他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他已经搞不定,他这个老人无所依靠,正所谓“老无所依”。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本片的海报,表面上看是卢韦林带着巨款潜逃,但无论如何逃脱不了杀人魔安东的阴影,完全无所依靠。

其实引申开来,这片要说的不仅是老无所依,无论是猎人还是杀人狂,还是无数没句台词就归西的可怜路人,自己的实力不可依靠,自己的规则不可依靠,自己的运气不可依靠,我们每个人面对这个世界,也都无所依靠,正所谓“所有人都无所依”。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3 ) 不可控与无所依的世界

从整部电影来看,那200万美金,或者说金钱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警长、杀手与猎人三位主角一直追逐的焦点。

然而无论是代表传统正义的警长,代表现代罪恶的杀手,还是代表平凡普通人的猎人,金钱都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只是他们实现追求与价值的手段工具而已——这或许也是美国人的金钱观所在,可以确定的是金钱并不是这个世界失序的根源。

影片中还有两处有关金钱交易的镜头,一处是与杀手交手后衣衫褴褛鲜血淋淋的猎人在夜里遇到了三个喝啤酒的年轻人,猎人花500美金买其中一人的外套,顺口要求把啤酒也给他,一人问他出多少钱想再赚一笔,另一人看不下去了让他把啤酒给猎人;另一处是杀手出车祸后两个孩子上前关心,杀手问衬衫多少钱,孩子好心送给他并帮他包扎伤口,杀手坚持给他钱,另一个孩子认为见者有份想分得一部分。

这两处金钱交易虽然并不大,但都使同行的人起了分歧和争执,或许使他们的金钱观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电影以警长、杀手与猎人为三角构建,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他们想依靠自己的准则与能力控制整个事态的发展,结局却是他们无一成功,正义警长无奈退休,罪恶杀手遭遇车祸仓皇逃窜,平凡猎人死于非命,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追求。

因为不论是善是恶抑或是中立,这个世界并不是他们其中的某一个可以控制的,在这个世界中任何所谓的规则都是靠不住的。

不可控带来的是无所依,他们无论是生是死,最后也都陷入了无可依的境地。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拍摄于近十年前,这都是处于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精神世界混乱迷惘的时代,电影之所以能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说明它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的反思获得了重视与认同。

时至今日,面对着这个更加多元的世界,面对着正义无所依靠、罪恶不可控制的情况,我们又该何去何从,这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办法在影片中并找到答案。

 4 ) [终极解析]看不懂?因为你是杀手

一一个牛仔把捡来的200万视为己物,为了它可以让同住旅馆的无辜客死亡而面无愧色,也可拿妻子的生命与杀手开一场轮盘赌。

他的妻子可以听凭丈夫为了这笔不义财去出生入死,或者在面对杀手时,执著愚蠢的为了保住某种精神上的”优势“而放弃1/2的求生机会。

一个老警长用欺诈的手段来套取情报,对年迈老父的悲苦生活无动于衷。

一个老父亲完全不能照料自己的生活,却还在儿子进门时摆出一幅机灵像。

一个杀手为了追求强悍已经完全不知美为何物,留了一个丑到拉风的头型。

一旦捅破了”强横“的这张窗纸,影片的一切便都不在费解。

而我是在杀手自我疗伤的那一段突然明白了这一点的。

片中的几场争斗都无关善恶,而不过是强硬者与更强硬者之间的对决。

而为了赢得胜利舍弃了自身一切的杀手便成为了终极的存在。

他与牛仔妻子的对峙成了影片的最高潮——如果说本片的前半部中,还在暗示着金钱是这种执著于“强”的异色价值观的根源的话,那么在这里,这种价值观已经完全完成了其自身的蜕变,从金钱的怀抱中脱茧而出,变成了“强即是真理”这样一个自身即为自身目的的存在。

于是,杀手杀掉牛仔妻子,只是为了在心理上完全压制住那个曾堪与自己匹敌的牛仔,哪怕对方已经是个死人。

而完全认同着丈夫价值观的妻子,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所仅有的一点“优势”(或者说也叫做尊严)。

这样情况下的杀戮,比牛仔和杀手的对决,要惨烈和荒谬的多。

这样的话,也就不难理解影片中谁是主角为什么这样模糊了。

这可算是科恩兄弟的一处圈套,尽管科恩兄弟为了降低这部影片的寓言性而煞费苦心,但在几个主要角色的设置上还是留下了一条明显的线索。

青年时无羁无束,肆意妄为。

稍大一些后谨慎老辣,但有了家庭的羁绊,稍不注意便会中了冷枪。

中年时已是疲惫不堪,但偶尔还有雄心想加入到年轻人的拼斗中去,却稍一迈足便已心惊胆战。

最后是年迈体衰时,被周围的人所漠视和抛弃,孤苦伶仃。

这一切,恰恰暗喻了一个只为“强”争的人所会度过的一生。

影片中用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角色,来描绘了暴力崇拜这一真正的主角。

而那两个单车男孩,从他们对杀手的态度来看,则正在被吸引着,迈上这条暴力之路的第一步。

二戏在戏里,也在戏外。

这样简单的一部影片,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不懂,这其实是很值得考虑之处。

一直以来,好莱坞的电影,尤其是众多的所谓英雄主义大片。

往往都充斥着”强大即真理“的论调。

观众在这种强势文化的引领之下,往往对善恶的分辨显的麻木,牛仔在片中的作为,换作别的电影中,也许就视作为家庭谋求幸福的个人英雄。

于是,对路边拣到的200万美元心生觊觎被视作理所当然,只有对其它生命的杀害才触及到了人们的是非界限(恰巧,最近的Jumper赤裸裸的体现了这种道德异化)。

科恩兄弟的狡猾之处在于,他们以好莱坞式的叙事风格,故意混淆了是非观念(这方面,片中的那些毒品贩子其实都是道具),从而唤起了观众一个又一个在众多大片的观影中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又借着这种惯性的作用把观众推到了困惑的境地。

每个看不懂的观众其实都是片中的“杀手”,他们所秉持的理念在片中一会为善,一会为恶,一会又为更强大的暴力所击败。

于是他们便迷惑了。

而这其实正说明了这种暴力崇拜的尽头是穷途困境。

科恩兄弟的本意,大概是想让观众踏入这个死胡同之后,再一路摸回去,从而对自身进行反思。

一旦看透了本质,影片的其它一切便如叶脉般清晰。

可惜在网上关于这部影片的诸多争论中,我看到的是诸多难以自省的人们,仍然如无头苍蝇般在这间四面是镜的房间中乱撞。

以好莱坞式的手法,拍摄出一部彻底反好莱坞的影片。

这种智力活动的精密绝妙让人赞叹不已,科恩兄弟也无负于他们的独立导演之名。

(如果看懂了这部片子,再去看《决斗犹马镇》这样的影片,心情大概会非常的复杂)三No Country for Oldmen,题目像是隐喻现代社会的一句偈子——当你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时,往往已是陷入了No Country for You的境地。

 5 ) 杀手的脑子一根筋

晚上跑到附近Mall看了No Country for Old Men(《老无所依》)这部电影,出来已经是凌晨一点多,空荡荡的停车场,横七竖八地摆着几辆车子。

我捏紧钥匙,匆匆上去,还不忘朝后座看一看,看杀手杀手有没有藏在后头,拎着那个氧气瓶… 这部电影的对白,尤其是老警长的部分,十分俗俚,听来似懂非懂,而杀手的话慢条斯理,却让人不寒而栗。

这部电影有点像品特(Harold Pinter) 的胁迫剧(theater of menace)。

品特的胁迫剧营造氛围的办法很简单,一个房间,两个人,一段对话,对话有时候甚至显得无厘头。

其实仔细去听,却又是心理战一场,比如杀手在小店,让店主抛硬币的那场对白(来自wikiquotes): 杀手: What's the most you've ever lost on a coin toss? 店主: Sir? 杀手: The most. You ever lost. On a coin toss. 店主: I don't know. I couldn't say. 杀手: Call it. 店主: Call it? 杀手: Just call it. 店主: Well - we need to know what it is we're callin for here. 杀手: You need to call it. I can't call it for you. It wouldn't be fair. It wouldn't even be right 店主: I didn't put nothin up. 杀手: Yes you did. You been putting it up your whole life. You just didn't know it. You know what date is on this coin? 店主: No. 杀手: Nineteen fifty-eight. It's been traveling twenty-two years to get here. And now it's here. And it's either heads or tails, and you have to say. Call it. 店主: Look... I got to know what I stand to win. 杀手: Everything. 店主: How's that? 杀手: You stand to win everything. Call it. 店主: All right. Heads then. 杀手: Well done. Don't put it in your pocket. 店主: Sir? 杀手: Don't put it in your pocket. It's your lucky quarter. 店主: Where you want me to put it? 杀手: Anywhere not in your pocket. Or it'll get mixed in with the others and become just a coin. Which it is. 这个杀手很有怪癖。

他让店主玩一个游戏,店主甚至无法去质疑他为什么要去玩这个游戏,甚至无法选择自己和谁玩,怎么玩,下什么赌注,这就是这个杀手恐怖的地方。

他就如同一只抓住了老鼠之后忽擒忽纵的猫。

再比如下头这一段:女房东: Yessir? 杀手: I'm looking for Llewelyn Moss. 女房东: Did you go up to his trailer? 杀手: Yes I did. 女房东: Well I'd say he's at work. Do you want to leave a message? 杀手: Where does he work? 女房东: I can't say. 杀手: Where does he work? 女房东: Sir, I ain't at liberty to give out no information about our residents. 杀手: Where does he work? 女房东: Did you not hear me? We can't give out no information. 杀手不管里头的女子怎么说,都充耳不闻,只是一个劲地问:Where does he work? 不管对方怎么说,不达目的不罢休。

重复三遍,其实言外之意已经很清楚:我不管你说什么,你是在玩我的游戏。

电影Z (Costa-Gavras, 1969)里也曾有过一些似曾相识的场面。

在一个个高官被绳之以法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摆出千姿百态的骄横,而将他们拉下马的审判者始终只是一句话:姓名,年龄。

就这么一句话,把他们一个个全部放倒。

因为这样一句话,背后是一句更猛的话:现在不是我听你说,是你听我说了。

就是这话外之话,突破了一道道心理防线。

电影的语言其实不应该至于达意,而还有传情(emotive)的功能,甚至能成为一种戏剧行动。

这个片子里的杀手,就如同警长所言的那样,甚至有自己的原则。

比如他的原则之一是有时候靠抛硬币来决定对方生死,输了他决不食言,虽然这会把对方吓个半死。

片子前面的店主就这么活下来了。

后来的牛仔老婆就挑战了他这个规则,说决定生死的不是硬币,而是他自己,可这也无济于事。

用抛硬币来决定生死,杀手说这是一种公平,你不玩就不公平: “You need to call it. I can't call it for you. It wouldn't be fair. It wouldn't even be right.”这种游戏当然是个反讽,因为双方根本就不是平等参与,势均力敌,说到底还是一种滥杀,就如同《冰雪暴》里因为碍事杀掉停车场管理员里的那个杀手一样。

一些无辜者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倒霉,在不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碍了一个杀手的手脚。

这种几乎一边倒的游戏,如何能造成一部戏的张力呢?

冲突又从何而来呢?

这戏剧冲突的另一方,其实是一群人在一起,牛仔、牛仔的一家、警长、副警长、商人、Wendell, 都想挡住这个杀手,但是我们却看看所有人都没有斗过这个家伙。

说这部戏是一部胁迫戏,就是因为从头到尾,总感觉到那种威胁和恐惧的存在,特别是在收缩的空间里,比如在关起门来的室内,洗手间…另外这种恐惧感来自于表里的矛盾。

片中的凶器,居然是一只平素只有老弱病残去用的氧气瓶,这和杀手表面的冷静、斯文倒是很合拍,这道具的致命,却又和斯文下的冷血一致。

《冰血暴》中的大肚子女警长最终战胜了杀人狂,而这个片子里,却以杀手在一次车祸后逃走,警长无奈中退休,絮絮叨叨地说起怀旧的梦境来。

这是一个很开放的结局,把观众扔到了无边的未知和无奈之中。

我觉得这个片子并没有《冰血暴》好看,不过在制造气氛上,一点不输《冰血暴》。

 6 ) 当恶变成一种纯粹的恶

影片最后以老警长的无力的醒悟为结束,走到这个醒悟,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会觉得仓促和无所适从,历经数次意外的刺激的情节转换后,竟然以一个老人絮叨自己关于父辈的梦而结束,没有英雄,没有胜利,没有结局,也没有对未来的预测,只觉得震撼而无望。

导演用了大半的时间讲述猎人和杀人魔的周旋,猎人一如传统西部片里有勇有谋有性格的牛仔,杀人魔则冷酷精明而无处不在,如果在数次交锋后,道高一尺磨高一丈,在最后一分钟牛仔险中求胜,半死不活浑身染血的回到妻子身边,这会是一个经典的西部片。

仅仅凭导演对镜头和叙事的掌控:拘留室内杀人魔勒死警察时的面部特写,警察死后对地板上挣扎痕迹的特写;西部荒漠在明晃晃的日光下静的让人发慌,无边的暗夜中突然危光微闪;不管是阳光下还是黑夜中,枪声总是突然爆发随之又陷入寂静,谁不知道下一声枪响是不是冲着自己而来,生命在这个荒漠中,脆弱而又源源不断,活着的人应当见怪不怪;牛仔和杀手数次斗志斗勇化险为夷……这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西部片。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个人英雄的故事,我们的牛仔在枪战中轻易的死掉了,这个世界没有不败不死的英雄,如老警察给牛仔老婆讲的那个故事,再厉害的人,也可能在任何环境下被打败。

这里要赞一下汤米.李.琼斯的演技,之前那个对年轻下属徐徐叨叨卖弄经验的老警长,在牛仔死后,也就是影片最后四十分钟,转变为主要角色,如果没有抓人的力量,观众不太可能从牛仔的故事中走出来而去关注他所要表达的东西。

这时我希望,老警长用他的正义感或者丰富的经验、哪怕仅仅凭他的毅力能最后抓到杀人魔,这样我们能如释重负,道德上得到满足和安慰,也可警告一下自以为是的年轻人,年老者仍然蕴涵着爆发性的力量,他们更了解这个世界,这样变成了一部充满人性关怀的主流道德片。

可是老警长几乎动用了他所有的经验和智慧,杀人魔仍风影无踪不可琢磨,报纸上报道的那么多不可思议毫无人性的恶性事件,作为警察的他也只能像听听天方夜谈一样,无从追踪。

老警长先于观众感到无力和绝望,看不倒未来的时候,他回忆过去,梦见了父亲和祖父,他们在他们的时代破案无数英勇无比,这份荣耀在他身上本应该继续。

不是他不够优秀不够努力,是因为这个世界变得无从以以往的逻辑和方式来理解,杀人魔作恶,虽然以两千万美金为追踪线索,但如那个私家侦探所说,其实与美金和毒品无关。

大概老警长的父辈祖辈的时代,所谓恶人,无非不是因为色就是因为利,而这人类的弱点迟早让他们败在别人手下。

如果牛仔与杀人魔想实打实的交锋的话,两人实力半斤八两,但是牛仔其实输在人性上,他要钱,要保护妻子,所以杀人魔能威胁控制他。

反观杀人魔,他没有人性,连“恶”的人性也没有,不贪财不好色,甚至没有万能的弗洛伊德式的童年创伤性经验,没感情有原则,原则就是杀人,有着上帝一样天然的不可抗拒不可捉摸的力量。

当恶变成一种纯粹的恶,无从理解也无从破解,而他又充斥着这个社会的时候,年老者的经验:他们相信人性、道德、个人奋斗,相信勇气智慧和力量能战胜邪恶,他们所重视的个人和荣誉和坚守的信条,似乎都靠不住了,这大概是片名的意思,这是一个与过去断裂的社会,它的内在逻辑,在过去社会成长并成功的人怎么能把握得了呢。

 7 ) 《No Country for Old Men》:谁能真的老不死?

文/StarKnight×提示:本篇评论有些许 不关键情节 透露,适合看罢本片者交流用。

如果怕扫兴,还是不看为上。

________如果把《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当作一部单纯的犯罪剧情片来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如下几条有益的教训:1、做贼不能心虚。

回到犯罪现场会引出无穷祸患;2、拿到大笔财物后最好彻底检查一下。

有毒的货吞下去会要命的;3、不要觉得自己很聪明。

就算以前很聪明,也不见得时时都能聪明得过对手;4、在等待敌人时不要正对着大门端坐。

这样虽然看起来很威武,但也十分容易挂掉;5、遇见陌生人有风险,说话需谨慎。

特别是他摸出一枚硬币来给你猜的时候,不要说“Head”。

人民币没有人头。

——————故事发生在1980年——“这枚硬币生于1958年,已经走过22个年头,来到这里。

”有人说看完这部片很压抑。

说,里面的价值观很扭曲:在美国这样一个既民主又法治的伟大国家里,坏人横行无忌,不够坏的人最后全被最坏的人干掉了,顺带还阵亡了好多无关的人。

唯一一个算是好人角色的老警察,看起来也是有气无力,光会对着报纸上的社会新闻摇头,放跑首恶,黯然退休。

最后杀手遭了车祸——义愤填膺的观众本以为导演实在看不下去,代行了“天谴”——不料小强同学居然又从车里爬了出来,紧急自救,逃之夭夭。

还有没有天理!?

当然,发出“没有天理啊!

”这样的感叹,其实离看懂该片已经近了半步。

科恩兄弟是不是就是要呈现这样一个“毫无道理可讲”的世界观?

片中,老警官感叹,“当我老了,我以为上帝会指引我的方向,可是他没有”。

个人觉得,如果不把片中的那个变态杀手看作一个具体的人物,而将之视为一种象征,也许这个片子的解读会变得简易一些。

什么的象征呢?

阴沉。

寡言。

手脚麻利。

永远能干掉看上的对手。

有自己独特的原则。

——嗯,没错,“死亡”。

死亡影子永远追随在你的身后,甚至不需要无线发报器的指引,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你。

逃亡没有用。

谈条件没有用。

哀求没有用。

数十亿个人类有数十亿个异色的人生,但最后都会来到他的面前——噢,不是上帝,也不是马克思,是死神。

大多数人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才明白,自己之前所紧抱着的东西是毫无用处的,包括钱财,包括“你一直所坚持的价值观”都无法把你从死神的镰刀下救出。

几百几千年来——或者应该说,自人类这个物种诞生以来,从来都不缺乏妄图狙击死神的人。

这样的尝试在近一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抗生素,外科手术,血清,心脏搭桥……我们的武器日益精良,子弹日益丰富,大幅地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解决掉了许多以往被认为是绝症的病症——有很多次,我们以为死神被我们击退了,因为他躲到了阴影中——可是最后的最后,他还是会从离奇的地方冒出来,用最离奇的手段给出最后一击,致命的一击。

说那个杀手是死神化身,还有个小证据——老警察对小警察谈起死者的时候,说他们是“正常死亡”——自然,是按照杀手的一贯逻辑而言。

片中不乏对疾病、衰老和死亡(不包括“非正常”死亡)的触及,比如男主角的丈母娘得了癌症,比如老警察探望自己年迈的叔父,老人又提起1909年时“迈克叔叔”遇袭身亡的事……多个场景提及了“死”和“老”。

中国人在提及一位过世的人时,常说他“生前”如何如何,其实那不是“生前”而是“死前”。

每个人甫一降生,便向着死亡移行,生命规律无可更改,正如杀手古怪而坚硬的原则——问“为什么”和“凭什么”是没有用的,回答你的只有黑洞洞的枪口或是气瓶的喷嘴(第一次知道这玩意儿也能杀人),可是人们还是不停地质问着,恐惧、逃遁着。

如果死神来到眼前了呢?

引用片中白胡子老爷爷的话,“来了……又怎样?

我什么都做不了。

”为了使得本篇文章显得小资一点,请容许我引用村上同学的话:“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

在接受了生的时候就不得不接受死,这是强行搭售,这是一个枚硬币的两面。

年纪这个词在英文里是Age,而作动词,Aging即是衰老,上年纪。

片子貌似是在谈“老人”,但有谁不是“老人”?

都在向着已知的终点奔跑,路上还横行着疾病、车祸和各色高空坠物,谁都不知道哪一天就是自己的暮年。

影片在老警长对梦境的叙述中戛然而止,而时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渐渐与杀手急促的脚步声重叠。

绕回来,谈下影片的世界观——如果套用一下村上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说,恶并非是善的对立面,而只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

如果悲观一点,甚至可以断言,恶是永恒的,只要善存在一天,恶也会存在一天;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可以是对另一部分人的恶(在本片中,这个“一部分人”精简到了“一个人”)……等等等。

线头还很多,尚待发掘。

——以上评论大概不能指点你导演编剧演员“试图告诉你什么”,只不过谈谈“我看到了什么”。

个人意见,欢迎探讨。

作者Blog:http://starknight.yculblog.com/

 8 ) 随看随说:《老无所依》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13547973.html我必须承认,我第一遍没有看懂《老无所依》。

我的英文水平有限,听不懂这部片子的美国南方口音,而且中文字幕又翻译得相当蹩脚。

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完之后,我很不明白它为什么能在IMDb上有那么高的排名,Top 20!

OMG!

但在我仔细拖看完第二遍之后,我可以明确地说: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杰作!

而且我建议:如果你的英语听力不够好的话,千万别急着看,免得浪费了这么一部出色的片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老无所依》的超凡之处,正在于它细致拿捏了一种内敛的张力,这是科恩兄弟大师级的手笔。

普通导演通常会把一个故事讲得酣畅淋漓,恨不得把所有的细节暗示都挂出来让你看得一清二楚,让你一次爽翻!

但《老无所依》却没有,相反它做得很克制,很隐忍,只是点到为止,再不多说。

其实“放”谁都会,“收”才是大境界。

所以,你会发现科恩兄弟在这部片子里运用了大量的隐喻,甚至是直接的大段省略,而这些内在的联系,隐藏着的剧情,非得你自己悟出来,挖出来,才能体味到其间的妙处。

比如,用同样的对着电视机喝牛奶的镜头,隐喻杀手与老警察之间的微妙联系,其实正像是硬币的正反两个面,你中有我年轻时的影子,以此更能表现出,老警察感慨后生可畏,老无所依的那种苍凉感。

再比如,牛仔的突然毙命并非杀手所为,而是被一伙墨西哥人所杀,除了死在泳池中的女人、以及牛仔之外,倒在门口的家伙正是给老妇人提过箱子的那个墨西哥人。

而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杀手会重新出现在案发现场,因为他要取走那箱钱,而且也只有他知道牛仔的藏钱方式,所以才发生了与老警察几乎撞见,而又从通风口逃走的场面。

科恩兄弟的这份锋芒内敛,在影片的结尾处发挥到了极致,适可而止,甚至可以说是嘎然而止,突然,话停了!

The End!

这点其实更为可贵,更为难得。

科恩兄弟通常更倾向于讲述一个完满的故事,把故事说圆了,比如处女作《血迷宫》就是个中代表,尽管结局是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但它确有一个结局。

但《老无可依》没有任何结局可言,而且,它比《冰血暴》、《谋杀绿脚趾》走得更远的是,它以一种无限怅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收场,这点比《冰血暴》的讲述一个道理,《谋杀绿脚趾》的宣扬一种态度,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除了上述两点,《老无所依》在气氛营造、节奏把握上做得极为精湛。

尽管这种本事,我们已经在他们的《巴顿·芬克》中见识过一次了。

但相比于《巴顿·芬克》的生涩与独立气质,《老无所依》显得要圆熟多了。

而且,科恩兄弟也证明了,他们不仅可以做到大卫·林奇般的诡异惊悚,也可以像文德斯般的含蓄深情。

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片子的内敛气质、匠心独运,会让它收获学院派的赞誉,同时它在叙事节奏上的疏密有致、跌宕起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讨得普通影迷的欢心。

尤其它还成功塑造了一个酷毙了的阴戾杀手。

但因为《老无所依》留给观众自己去发现、发挥的空间太大,它极有可能受到两极化的评论。

恕我直言,尤其会发生在国内。

对于杰作,它很有可能经历这样的礼遇:1.将被观看;2.将遭到大多数人的不解,主要是因为没看懂。

但,随后,3.还会被再次欣赏、讨论、模仿,并最终成为殿堂级的作品。

PS:《老无所依》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伍迪·哈里森竟然出场几分钟就被做掉了,原以为这个“天生杀人狂”怎么说也是个狠角色啊!

此次竟然如此之逊!

心理上难以接受!

此外,08年的奥斯卡看起来必将是一场男人的聚会,男人的较量啊!

《美国黑帮》、《老无所依》、《未血绸缪》,一个比一个彪悍。

我心理很不情愿的说,雷德利·斯科特,你完全可以哭了,今年的奥斯卡还是没有你的份儿!

等着过几年拿终身成就吧!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13547973.html

 9 ) 曾经的一黑到底到今天的伟大光荣正确

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很黑暗有时很光明,单独强调哪一面都过于片面,个人好恶不同,于我而言,更喜欢在文艺里看到人的黑暗面,cynical的讲句:黑暗一面更为真实。

前几天Apple Daily被关闭,陶杰忆述他写专栏的日子同时分析了一些这份报纸,他说创始人(即是fail lai了)的性格决定,他喜欢表现人性的阴暗。

的确,这份报纸是以狗仔队和负面新闻著称的,先从明星开始,跟着是政要名人,伟大光荣正确的偶像光环之下的阴暗自私冷酷虚伪,都曝光在偷拍镜头下。

陶杰决定回港的一个原因是金庸力邀,他之前在BBC中文部做了八年,一直在明报写泰晤士河畔的专栏,后来是黄金冒险号,回来后金庸却卖了明报,他去了一家英文媒体Start-up,还没开张他(副主编)和主编一行就遭遇车祸,一死几伤,这份报纸也不了了之,后来陶杰的境遇颇为仓皇了一段时间。

陶杰说金庸私下跟他谈他写的郭靖之类的伟大人物(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他也不信的,看金庸经营明报就知道他当然不信,他信的是韦小宝。

我喜欢看高恩兄弟的电影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和 Fail lai一样喜欢捕捉和表达人性的阴暗。

例如这部2007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老无所依》,充满了好人的尴尬,恶人的冷笑,普通人悲哀的贪婪,看的非常过瘾。

它整体上令我想起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一段似乎不太相干,不知所云的独白起,一个惊心动魄充满悬念的故事,故事突然就煞了尾,既不是亲痛仇快一黑到底,也不是正义终得彰显的大团圆,跟着又一段描绘梦境的独白,结束。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大部分都是如此,例如《猫城记》,《Carnival》,《Kano》都是如此,叙述的过程即是给你欣赏的全部,不能奢求一个正常的开始和结束了。

但这没头没尾的故事和叙述的过程带给你享受,带给你思考,这就够了,是为现代小说。

《老无所依》想讲的大概是老一代对新时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担忧与无奈。

这电影在2007年获奖,如今好莱坞是个讲政治正确和正能量的制造工厂,这种一黑到底的电影再也不是主流,甚至慢慢消失了。

正能量爆棚的电影让我感到不适,例如皮克斯最新的《Soul》,我说不清不适的原因,它那么光明,正确,让人心里暖暖的。

为何还是不高兴呢?

我想我不高兴的是走出影院/关掉电影,走到外面的世界,到处仍是冷冰冰的,虚伪的麻木的一片,让我有种灯光亮起,美梦幻灭的凄惶。

黑色电影就不同了,你带着对人类的悲悯,沉重的思索走出影院,门口的爆米花可乐前排着长长的队伍,美少女们在对着布景公仔,手举着V字自拍,一切如常,真实的生活仍是那么热烈,繁华,你忘掉人性的阴暗面,开心的投入大家都戴着假面的生活。

人性是阴暗的,必须偶尔被提醒一下,但也就是提醒一下就行了。

 10 ) 老无所依:三位一体下时代和宿命的同构

《老无所依》在当年奥斯卡四提四中,而这四项大奖中最让我在意的是这个“最佳改编剧本奖”,即便曾两度观看影片,我依旧觉得这是一部文本完全为视听服务的电影,它凭什么能击败PTA的《血色将至》拿到最佳剧本奖?

这些年我也是为了去理解这部电影,经常会无意间在网上浏览一些有关的文章或视频,直到今年,哦不,是去年。

直到去年上半年在b站上看到一条视频,可谓是醍醐灌顶,终于恍然大悟。

碰巧父亲前几天也看了此片,几乎是发出了和我前两遍看完后一模一样的感叹——看不明白,于是我便再一次完整地欣赏了这部作品,并尝试着去写点什么。

没有系统性地看过科恩兄弟,都是突然有点兴趣才会去看一部,至今也只看过六七部,都没剩下太多具体的印象,只记得《冰血暴》里银装素裹的雪天,《大地惊雷》里澄澈诗意的自然摄影,《逃狱三王》中幽默荒诞的三人行,还有《血迷宫》里难忘的3/6“俄罗斯赌盘”,也正是《血迷宫》中的那无比残酷又讽刺的一幕,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宿命之于科恩兄弟电影的意义。

而在《老无所依》中,宿命给人的悲凉和无力感,可以说达到了巅峰。

取了这么一个复杂的标题,有点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还是从最基本的人物入手吧。

《老无所依》的主角无疑有三位,按照出场顺序,分别是警长(画外音)、杀手与牛仔,按照收尾顺序,则分别是牛仔(已被杀)、杀手与警长,我先姑且认为人物出场/退场顺序的安排没有特殊的含义,就单个角色本身简单地概括一下三位人物的形象。

> 牛仔Moss,孤胆英雄,有不俗的观察力和反跟踪意识,负伤与杀手周旋较量,不分上下;> 杀手Chigurh,死神化身,冷血无情,无视任何道德、法律、以及行业规则的约束;> 警长Bell,父析子荷,扶正祛邪,但年事已高,力不从心。

三个角色的形象都非常鲜明,警长与杀手一正一邪,黑白分明,而牛仔Moss则是西部电影常常塑造的一类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人物:可以明显的发现,三个人物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三足鼎立,三位一体,象征了特定地域下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正义与邪恶对立分明,亦有中间的灰色地带存在。

于是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三个角色的对立性,由此带出了三位一体的第一重含义,也是较为浅层的表意,用电影的另一译名概括,就是“人心不古”。

电影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在了毒品交易泛滥的美墨边境,法律和道德搭建起来的秩序在这里摇摇欲坠,这是电影时代性的体现。

汤米·李·琼斯饰演的老警长Bell满脸的皱纹就好像是满目疮痍的西部社会生态,各类犯罪活动在这里猖狂肆虐,而象征着正义与秩序的他(们)却无能为力。

在电影开头,警长用似乎是过来人般无奈叹息的口吻讲述着他在这片不法之地的人生经历,代表着正义与秩序的他是电影中最先出场的人物,然而我们看不到他的人,我们只能静听他的独白,听他苍老的声音,毫无情绪波动起伏地诉说,正如当所有人物都纷纷退场,只留下他一人继续讲述着他的故事,无奈,孤独,悲凉。

在老警长的人物塑造过程中,有几点细节值得注意。

一是电影伊始,在老警长的画外音中,画面表现为“黎明/日出”这一时段的数个空镜头,这一开头方式与《2001太空漫游》是高度重合的。

随着太阳逐渐升起,光芒洒落大地,苍茫的荒漠随之映入眼帘。

在《2001太空漫游》中,黎明即是人类的黎明(The Dawn Of Man),日出暗示了智慧生命——人类的孕育,而在《老无所依》中,日出同样是一个象征性的时间段,它是夜晚(黑暗)与白昼(光明)的分界线,电影从黎明时分开始,夜晚的幕布缓缓拉开。

联系到在这里充当着画外音作用的老警长,不妨可以这样解读:黑夜的退散与象征着正义的老警长的出场相一致,随之而来的光明暗示了正义与秩序的到场;而后夜色完全褪去,阳光下并非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而是贫瘠荒凉的西部土地成为画面的主导,此时画面的象征(荒凉的法外之地)与画外音的象征(老警长代表的正义与秩序)产生偏差,走向对立的两端,暗示了警长这一人物与大环境(时代)的对立,以及其所代表的正义与秩序在此的作用的缺失。

然后画面一转杀手登场,完美地印证了上述的象征。

二是老警长的第二次出场(也是这个人物的第一次“现身”)的时间,在电影的28分钟处。

从老警长第一次以画外音的形式登场,到第二次登场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这些事情:【杀手逃出警局,并杀掉一路人;毒品交易时的火拼;牛仔捡到200万脏钱;牛仔被黑帮追杀,成功逃脱;杀手拿到追踪器,并杀掉两人】毫无疑问,这样的人物登场安排,又再一次地印证了老警长所象征的正义与秩序的缺位,在这片法外之地上,时刻都有犯罪发生,但他什么都做不了。

三是老警长在电影中的行动永远落后于犯罪者一步:发现毒品交易失败遗留的现场,发现杀手来过牛仔家中,发现牛仔已被黑帮所杀,发现200万美金已被人取走。

作为当地的治安官,老警长什么都改变不了,他只能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一个又一个罪行的发生,又一次地印证了正义与秩序的缺席。

四是老警长最后的辞职,正义与秩序彻底化为齑粉,在喃喃自语中他讲述了两个梦境,两个梦中和父辈的故事,他终究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人。

就像电影中所说的,这就是潮流,时代的逆流冲垮了法律和道德搭建起来的社会秩序,作为老一辈的个体,无力回天,只有无奈,只有叹息。

而这一点,同样联系到了电影的另一重含义,也是更为重要的主题——宿命。

在说这个可怕的词之前,再讲讲牛仔Moss这个人物。

杀手在第一层的主题下其实没有必要再赘述了,当然他的形象的确有别于以往我们会看到的普通杀手,他是一个完全不顾“杀手”这一职业准则的这样一种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讲他是凌驾于时代的,他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随自己的意愿杀人,甚至是干掉自己的雇主,用抛硬币来主宰他人的生死,他不受限于规则,这也让他作为一个杀手所体现出来的邪恶、黑暗更进了一步,但是这个角色就真的如此“纯粹”,完全超越了人,已经和神比肩了吗,其实并不是,关于他的解读,还是留到“宿命”这一主题下再论,先回到Moss身上。

前面说到,Moss是一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人,某种程度上他是这三个角色中最难有善终的,这三个人物也只有他丢掉了性命,原因就在于,他独特的形象让他处在了正义与邪恶对抗的夹缝之中:一方面他不向警长所代表的法律求助,一方面又与杀手与黑帮所代表的邪恶为敌;一方面他不遵从正义和秩序,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摆脱人性和道德的约束(回去送水;在意妻子安危)。

其特殊的人物形象与处境注定了他无法在这样的时代夹缝中生存,他注定只能沦为大环境(时代)的牺牲品,这同样也与“宿命”这一核心主题相挂钩。

说了这么多,终于可以回到正题了,电影的核心主题——宿命。

什么是宿命,在我看来,宿命便是由巧合汇聚成的必然结果,宿命在《老无所依》中,并非一个角色所特有,三位一体,三个角色,每一个人物都被背后的宿命所牵动,无人能逃离宿命的滚轮,在这一点上,这三个对立的角色又体现出了高度的统一。

宿命的主题在电影中是与时代的主题密切关联的,或者说每个角色的宿命本身就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它们由一个巧合带出,最终走向必然的命运终点。

电影中的巧合无疑是牛仔Moss捡到200万美金,虽然这一幕不在故事的开始,但却是故事本质上的开端,由此电影的剧情就可以被这样分解:牛仔Moss这一人物的逃亡是故事的主线,这个故事线由一个巧合(即牛仔捡到200万美金)为起始点,以牛仔被杀(Moss的最终宿命,参考前面分析这一角色的部分)为故事终点,杀手和警长互相之间或是和牛仔之间的互动都围绕这一故事线进行。

牛仔的死是从他捡到钱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难以避免的宿命,是因为其特殊的人物形象(不与法律和正义为友,同时不完全脱离道德、规则等的束缚)和人物处境(大环境/时代下善恶斗争的夹缝之中)所导致的,而杀手和老警长的宿命则又有所不同。

先说杀手,前面提到,《老无所依》中的杀手之所以如此可怕,不仅仅是因为他象征着邪恶与黑暗,更是由于其不受到任何规则的约束,这让他似乎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让他拥有了对自己命运的绝对掌控力。

但事实上,他仍旧被无情的宿命所摆布,正是因为,他看似摆脱了一切规则与秩序,但实际上仍然被规则与秩序所束缚。

两点证明:一是当杀手去找牛仔妻子的时候,他再次拿出了抛硬币来决定生杀的方式,这就是杀手自己设定的一个准则,借助这个准则,杀手便拥有了巨大的掌握他人生死的权力,而当他让牛仔妻子决定硬币正反面的时候,他的这一套规则被直接否定,并且被反驳说“硬币不会说话,说话的只是你”。

用直白的话讲就是,要杀赶紧杀,滚犊子!

用抛硬币的形式去决定生杀与否,杀手依旧没有完全脱离于规则,牛仔妻子的一番话点破了这一点。

二是杀手出车祸的桥段,这也许是全片最有讽刺意味的一场戏。

这场戏中的一个小细节绝对不能忽视,对理解这一层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杀手经过图中的十字路口时,导演刻意地给到了杀手看红绿灯的主观镜头。

红灯停,绿灯行,红绿灯即象征着无形的规则与秩序,杀手看到绿灯并驶过十字路口,便是无形中遵循了红绿灯所代表的规则,此时他依旧是被规则所诱导的,他依然是规则的“奴隶”,于是镜头一转他和从另一侧驶来的汽车相撞。

当杀手遵从某种规则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绝对掌控力。

他对自己命运自以为是的控制力在这连续的两场戏中被即刻摧毁,他没能摆脱规则与秩序的束缚,因此他也没能逃过宿命的滚轮。

最后说回老警长,老警长最后的辞职代表了在大时代的潮流下,正义与秩序的无奈退场,也暗含了他向宿命的投降,他深知自己无力抵抗时代牵引的宿命,选择了接受命运。

直到结尾,这个“奇怪”的片名,No Country For Old Men,终于明晰起来,它甚至有着一股难以言语的悲伤;在依稀可见的梦境里,父辈仍怀揣着希望,高举着火把,在路的另一头等待着他接过火种。

然后,梦醒了。

2020.01.01

《老无所依》短评

3.0 太過匠氣的兜大,儘管前半段的鋪陳敘事所塑造出來的人物個性,最終還是回不來。

6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才疏学浅看不懂

11分钟前
  • S
  • 较差

来源自威廉·叶芝的《航向拜占庭》的第一句: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

12分钟前
  • 宋雯婷
  • 力荐

好多老狐狸。。

15分钟前
  • 戕茕
  • 还行

我实在是Hold不住。

17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我没看太明白,而且真的很难听懂~~~

18分钟前
  • badapple
  • 还行

被名字误导了,居然没看懂!只记得只言片语。

21分钟前
  • 天予
  • 还行

说实话这情节我是没看懂,只记住了突如其来的暴力。

25分钟前
  • 双一
  • 还行

穿越“中间地带”的罪案西部片。

29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最反类型的情节是前面铺排了那么久猫捉老鼠的悬念游戏,高潮部分却省略了乔什·布洛林被杀的过程。整体是存在主义西部片,是科恩兄弟借西部片的躯壳来表达生存/毁灭的偶然与无意义。

32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有点闷……

34分钟前
  • 嘗古
  • 较差

it&amp;#39;s not the coin kills me, but you. 极限的原则和人性不能在同一空间里讨论,但那个时候Javier Bardem显然输了。

38分钟前
  • 朵拉和朵拉
  • 还行

情境与人性一起画了一个圈。

40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不能是6星吗?

42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力荐

好残酷`

47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赵忠祥凭借着非职业客串的本色出演,凭借变态杀手一角夺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5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结局有点难理解..

54分钟前
  • 一黑到底
  • 还行

不知所云,不知所云!~

57分钟前
  • H
  • 较差

差点睡着

1小时前
  • Tiger
  • 还行

没有影评介绍的那么好看。

1小时前
  • 小骨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