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看着死机了,网速的问题,所以很遗憾不能一次性看完了,但整体感觉还是不错。
片子最大突破就是大改以往电影的广告植入为直接运用广告的拍摄方法来表达一些,高频剪切,rap,特写……某些片段单独看还真以为是运动品牌的广告呢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片子的主题本身了,何志鹏和母亲的矛盾初一看是两代人观念的碰撞,其实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并不是个新命题。
先从片子本身而言,这种家庭争吵其实是上一代教育体制下的悲剧。
因为恢复高考,人人变有了人上人和人下人的划分。
于是一定要考上大学成了那一辈没考上人的终身信仰,而且他们一直认为这种信仰的值得终身守候的,因为上大学=好生活,他们之所以没有过上好生活就是因为没有考上大学。
9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活了,文化市场也繁荣起来,这就注定了90后们比他们的父辈能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至少在思想上更加独立,一部分人称之为自我。
所以,在更多90后眼里,文凭不代表一切,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剩余一切,于是就有了矛盾,出了争执。
片中运用了很多细节来表现没上大学人的生存现状,比如一个女人在月薪1000的情况下养三口人的生活艰辛,小叔大把年纪了仍带个兔耳罩为逗人乐辛苦排练……最近看很多片子让人比较蒙了,不知道到底该务实还是务虚。
三个傻瓜告诉了我们真我之于生命的重要,而现实不是电影,一时半会看不到结局,一切选择似乎成了一场不知收场的豪赌。
总之青春不应该挥霍吧,相信自己,社会上对90后或多或少有些偏见,不管怎样,这部片子能够大胆站出来,去探讨这个问题,其本身已经是一种进步。
90后应该有90后自己的姿态,不是自我而是对真我义无反顾的追求。
真我是自己找的,不靠父母,也靠不得父母,找到了就要坚持下去……高考是个节点,它浓缩了两代人两个立场观点的交锋,也是很多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但从个人角度看它仅仅是每个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点,给生命一个机会去思考去追问去质疑。
只是有人从大流了,有人被父母和谐了,有人放弃了。
这个世界上,人们往往放弃的是思考,而对于梦想则选择搁置,不同的是有人搁置十年,有人搁置一生……
今天在电影频道看完的电影,对于前半部分还比较满意,特别是关于跑酷这一段,还算是给我普及了一下相关知识,但是看完结尾我不得不说,这部片子全部都烂在结尾上。
非得搞个圆满的大结局,不伦不类的,非得让他上大学,他妈妈没病啊!
这你还反映个屁现实啊?
我只能说如果在这孩子一意孤行继续跑酷,他妈妈这个时候得了绝症。
然后戛然而止,这多具有冲击力与艺术力,可那导演还是来了个圆满。
圆满了就没意思了!
如果没有金马奖,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这部电影,一部小成本、不起眼的电影。
看片头的时候,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只是用来消磨一下时间。
最开始被带起劲儿的是一系列活力四射的跑酷,老帅了。
看到后来,很自然的就想起了我的高中,我的高考。
母亲的艰难、儿子的痛苦,电影最出彩、印象最深的就是儿子与母亲夜里那段撕心裂肺的吵架,看得人有些心力交瘁。
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会陷入这样不可妥协的境地。
那个夜里,儿子推开母亲,回头不忍心的看了看、然后痛苦地奔出房门,那种又恨又爱的揪心,太真实。
这部片子不似纯纯的青春片,散发着特有的北京调调,亲情与梦想的冲突,底层小人物的日子。
最后结局的大圆满,没有不良少年,没有青春的边缘,没有变质的叛逆,是给我们青春最好的解释--永远健康向阳的青春。
影片呢,虽然整体还是有些散的,但单就母亲与儿子这一冲突的主线来说,已经非常不错。
比起用钱堆起来的中国大片,像这样贴近小生活的“小”电影,希望可以多一些。
电影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众,能触动某一个观众内心某一个柔软的部分,那就是好电影。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儿子青春期的叛逆在某一个瞬间被浓厚的亲情融化的转变,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深最沉的感情。
在此推荐一首内蒙古歌谣《梦中的额吉》。
我是冲着金马影后那座奖杯看这电影的。
母子亲情我不想讨论,再假也是禁止被批判的。
从看到吕丽萍退给房客小方房租的时候我就开始恶心。
作为北漂,我不知道这位房客是受了房东多大的恩惠,要多交房租给房东,理由是:现在房价那么高。。。
这种假模假式到令人发指的情节我再也不想看到,在整个京城的房东都在和中介一起抬高房租房客叫苦连天的时候,我居然看到了有房客死乞白赖自愿多交房租给房东这连梦里都不会出现的情形。
编剧是有真实经历如此梦幻的奇遇还是根本在闭门造车。
我只想说,你想突出女主人公善良,可以,能TM换个情节么?
早恋,叛逆,追求理想,省略不提。
母亲为叫儿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而装作癌症---这应该是九十年代的编剧热衷于的戏码吧??????
我服了编剧。
真的服了。
没报多大期望,但是最后还挺感人的。
故事很简单,叛逆个性的儿子与观念传统的母亲在儿子未来的问题上矛盾逐渐爆发。
母亲为了让儿子高考谎称得了绝症,儿子逐渐发现了母亲的不容易,最后皆大欢喜了。
我考完的第一感觉是,我怕自己以后会成为这样的妈妈。
固守传统的观念,认为考大学才是唯一出路;跟儿子几乎是互不理解的程度;又自以为是为我独尊,非要儿子按我的想法走,好可怕啊!
但是片中的儿子结局还是不错的,虽然违背自己意愿上了大学,起码自己跑酷的心愿没有被放弃!
ps.尼玛啊,复习几个月就上线了,这让我情何以堪啊再ps.他复习的时候用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了片子几个旁枝发展的不好,房客(忘了叫什么了)、男主的女朋友、吕丽萍的前夫,说他们吧又多余、不说吧还确实是剧情发展需要的人物,结果弄成了现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局面。
姥姥这个角色倒是非常吸引人,活泼开朗又善解人意。
吕丽萍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金马影后。
没感觉到她多么出彩的演技。
只能说,她演的很好。
一个下岗、生活紧蹙的单身妈妈,面对张扬青春,要自我选择的儿子,她的语言和表达都是贫瘠的。
能做的,只是寻求办法。
何志鹏的酷走表演,真成了一大亮点。
那么恣意的躯体攀爬、跳跃、穿梭,像是魔术般让我应接不暇。
只是影片想表达的太多了。
还是应该突出故事本身何志鹏母子在高考前夕的冲突,以及被衬这种冲突的生活情态母子缺乏沟通、难以沟通、父母的冲突、生活的紧蹙。
现在,整部片子就像是块碎步拼起来的披肩,虽然什么颜色都有,却都蒙蒙不清晰。
虽然极力避免听/看到孙海英讲话,但吕丽萍真的演的很好。
唐山大地震pk玩酷青春,我投玩酷青春1票;徐帆pk吕丽萍我投吕丽萍1票。
顺便感慨一下那些大片们,大多不过是一票所谓的大牌在空洞或荒诞的剧情下衬着费钱的场景假模假式的扭2到3小时。
现实生活的精彩生动,有几个在关注?
这恐怕才是真的要动脑的。
为了8亿票房大家一起忽悠吧。
... ... ...太多的感触 不知从何说起太多触动内心深处的东西 让我不尽泪流满面我的母亲 也已年过半百百善孝为先... ...我们能做的 很多 很多我们所需要回报 也很多 很多... ...正是那份无私的爱滋养了我们的灵魂
爱恨纠缠的两代关系——影片《跑酷青春主题分析》影片《跑酷青春》虽然是埋藏在跑酷的包装之下一个简单而老套的故事,影片中的母亲是当代中国大部分母亲的缩影,而恰恰是这种以强制手段“为孩子好”的做法与90后觉醒的自我意识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影片在于揭示这种尖锐普遍矛盾,最终是亲情跑掉了的青春期的叛逆和任性,击败误会和鸿沟。
影片中何志鹏和母亲的矛盾,这是两代人观念的碰撞,也是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先从片子本身而言,这种家庭争吵其实是上一代教育体制下的悲剧,如果拿《卡拉是条狗》来比喻,影片中的何志鹏可以看做是被高考所束缚在铁笼中“卡拉”,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抉择显得无能为力;而母亲则可以看做是迫于生活无奈被社会无情压榨的小人物“老二”。
导演刻意将何志鹏和母亲置于框架构图之中,何志鹏的出现总是在狭窄闭塞的空间之中,如:窗内、四合院。
他渴望自由,有自己的理想最求,但却被这狭小的空间所束缚,尤其是得知母亲身患绝症后,他被牢牢地禁锢在窗框之中,他努力试着挣脱,却显得徒劳;母亲也常常伴随何志鹏在四合院内,四合院同样可以理解为社会的铁笼,他们被这一切牢牢摁住,他们努力想要冲破牢笼,高考也就成为了打开铁笼的钥匙,母亲的工作地点也是在狭窄黑暗的厕所内,母亲在狭小的空间中亮出了她的身份,即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而厕所内昏黄暗淡的灯光也隐喻了小人物矛盾的内心,以及悲惨的遭遇。
正是小人物内心渴望突破这悲惨遭遇强烈悸动,于是一定要考上大学成了那一辈没考上人的终身信仰,而且他们一直认为这种信仰的值得终身守候的,因为上大学等于好生活,他们之所以没有过上好生活就是因为没有考上大学。
片中运用了很多细节来表现没上大学人的生存现状,比如一个女人在月薪1100的情况下养三口人的生活艰辛,小方一大把年纪了仍带个兔耳罩为逗人乐辛苦排练……生活虽然是困苦的但他们的内心仍然是充满希望的,影片通过音乐来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悸动,何志鹏唱出来青春飞扬,动感十足,就是他们的玩酷队的队歌,在充满活力的音乐中,他对生活还是充满这向往,青春活力的音乐也与惨淡的生活画面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击,也是他内心的强烈冲击。
而当小方在屋内独自一人唱着二人转时,看似荒诞幽默,却把小人的悲剧命运表现的淋漓精致。
是悲惨的现实使以母亲为代表的这类人把高考理解为社会底层的救命稻草。
面对亲情与理想的抉择,何志鹏最终还是踏入了高考的牢笼。
在理想和现实面前,谁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理想,但面对现实的残酷又必须硬生生地放弃理想,影片中的何志鹏正是困在了理想和亲情两难的抉择。
当和母亲争吵后,画面一直处于灰暗的状态,画面的灰暗也很好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可以说选择高考是被亲情所逼迫的,所以导演采用了灰暗的画面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这也与之前参加跑酷时明亮的画面构成对比,两者既是视觉的强烈对比,更是情感的强烈冲击。
但美中不足的是导演采用了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影片为了揭示理想与亲情间的尖锐普遍矛盾,但却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妥协。
影片并没有带给观众多少华丽的镜头,但恰恰被影片的本身所感动。
也能看出导演对社会,对世界的深入思考。
还是吕丽萍撑起一部片,所有年轻演员都倒了。老太太也很厉害。
母爱很伟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姥姥的那句‘都接不上茬了’
不知道为什么吕丽萍拿了个奖
要不是金马奖,不会知道这么一步贴近生活的优秀片子。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取舍确实难啊!
吕丽萍和姥姥的演技把这部戏撑起来了,剧情一般
只能說是電視電影的格局,導演能力有限......
烂!
除了吕丽萍的演技之外一无是处的电影。
吕丽萍的确演得不错,但感觉表演的难度和完整度,以及影片的整体质量都不及《唐山大地震》中的徐帆。匪夷所思的一个决定。
剧情差强人意,太俗了。还没有花瓶撑门面,看了,后悔中!
好几条线没交代清楚
现实主义题材,启发性不大,但是非常贴近生活。吕丽萍把一个市井小民的母亲形象演得非常逼真。她自己受了没文化的苦,就push自己儿子好好考大学、走独木桥。片尾一句话特别逗:“做你的妈真是太累了我!” 身为一个男孩的母亲,我也需要学习教养儿子的功课。
我在这戏上找到自己当年自己的缩影。只是我觉得何志鹏比我好的是,他忠孝两全了。什么都可以舍弃,母爱不能舍。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梦想能实现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了母亲的关爱,再大的成功也是惘然。
妈妈们都不容易,咱还是消停点儿。。。
不像个电影
和我妈一起看的~中间泪流满面.这就是通过跑酷来说两代人的价值观存在代沟啊
外婆是最大的亮点
哪有这么好的大团圆。。。徐帆快哭了吧,这么个角色都能拿金马影后。内小孩儿演的都比吕大姨好。。。
吕丽萍荣获本年台湾金马奖影后的影片,吕的表演还是令人信服的。反映母子冲突,但不够深入。号称“惊险刺激的跑酷动作是最大看点”但其实跑酷也只是浮云掠影的镜头而已。PS:吕丽萍与郭涛扮演父母角色,年龄相差有些大了吧。
伟大的妈妈需要理解,青春的孩子也要理解,他们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