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真人真事下的故事,查理威尔逊的名字在从大洋彼岸的一端延伸到我们的视线里,真实世界中他叫“快乐时光查理”。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讲述正是这位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在美国议员史中最光荣的一笔。
当然他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
对于影片,总体倾向过于美国化的主旋律。
与早前影片《追风筝的人》描写的主旋律不同是这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旋律更多是,美国对于自我欣赏和自我安慰的情绪更加浓郁。
影片邀来两位影帝与一位影后,出演历史事件中关键的三位人物,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相对汤姆汉克斯与朱利亚罗伯茨,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的表现更为鲜活,其语言的表达张力和情绪把握较为完整的塑造了历史中的那个个性鲜明的中情局特工。
故事情节上,影片整体叙事清晰,人物关系明确,但由于政治倾向等诸多外在原因,影片的主旋律太过强烈,特别是影片结尾处的收尾,太过仓促与做作。
虽然汤姆汉克斯几近完美的个人表演,感动了一些观众,但却被主旋律的歌功颂德搞得不伦不类。
说实话,影片本身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震撼和感动,到是查理威尔逊、乔安妮海瑞以及特工盖斯特·埃弗拉考托斯三个真实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看完影片我花了很长时间搜索关于查理威尔逊这个人的资料,可以说,影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这个人,风流多情,做事冷静,处事为人较为有度,对于很多政客而言,他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这不是我所要说的关键。
查理威尔逊,有两件事情影响了世界局部的格局,第一件事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对于尼加拉瓜 Somoza 政府的武装经费支持,而电影中对于阿富汗的武装经费支持,被公众认为是其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事件。
从500万直至10亿,其通过个人的交际关系网,以及后来在乔安妮海瑞的人际关系支持下,为阿富汗反抗前苏联的侵略提供了保障性的武器支持,也因此让前苏联损失近乎五十亿的直升机。
直接影响到战争后期的苏联战略决策。
可以看出,查理最初的初衷是友善的,当然对于自己国家战略的考虑外,人道援助及扶持他做的比较完整而纯粹,当然他却没有想到多年后,这样一个善意的举动最终引来了另一场灾难。
或许,我的描述有些凌乱,对于查理我更多的是一种好感,我欣赏这样的人,有魄力有能力。
人们常说究竟是世界改变着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着世界,一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想以前的一个广告语,“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在我看来,一切都是相对的,一个人的能力与时代以及境遇都有着关系,谁改变谁的话题,没有必要深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着一件事情的发展,更多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这些才是能为改变做的事情。
我不愿过分的谈论战争和政治,因为这些的本质源于人,那么我更希望看到人的状态来判断事情的前因后果。
人们会说阿富汗的战争是查理一个人的战争,难么,查理在战争的初衷和前提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了,显然,最后,这场战争的结束引来了另一场战争,如同查理自己所说的,一个好的开始,却是一个糟糕的结束。
查理清楚究竟在这场战争中的位置和自己所做的一切。
只是开始的善意被外在的因素再次改变。
从这样的角度看,查理是无可奈何甚至有些可悲的。
乔安妮海瑞的身份较为丰富,第一任丈夫是地产大亨,第二任丈夫是石油大亨,选美冠军,本人是传统的基督教徒,因此电影中的一些场面,可以认为是迎合观众口味适当添加的,如抽烟喝酒共浴等生活细节。
历史事件中,乔安妮海瑞对于查理的影响至关重要,当然个人利益及人道主义援助是相互的,为了巩固石油王国的地位,乔安妮海瑞在这场秘密活动中,使出了浑身解数。
来帮助查理与各国政客牵线搭桥。
回到话题中来,一个女人,一个声音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正是这样的声音改变了很多,女人的独立和聪慧在她身上显现的比较突出。
至于特工,实在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很多资料,不过从一些短暂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判断力是很有说服力的。
写了很多,只是对于一些人的印记,或者说一些人的风景。
只是这个风景是被查理带出的,因此写下查理威尔逊的风景。
我觉得是汤姆汉克斯最好的电影之一,当然,是讽刺美国的“他们总是留下烂摊子”。
,在豆瓣这里天然会降分。
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我建议大家带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911事件和美国在乌克兰的行动的记忆和观察去看这部电影,你会看的更明白。
“每次都是这样,他们功成名就,改变了世界,最后留下烂摊子”。
这是电影中的参议院查理(真人)最后留下的话。
我在想,美国人自己看这部电影可能会与我们的感觉不一样,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他们的主流观众和创作者应该是不值得争论的问题:共产主义是邪恶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必将战胜邪恶;个人英雄可以拯救世界;以爱国主义为名做任何事情都是高尚的;美国是世界的中心和救星;指摘别人是很容易的…… 而对于不同价值观的外国人,这部片子拍得再玩机巧,再耍智能,也不过是美国人用于自慰的小玩意儿。
其实我想说的是,不仅是美国人,大家都容易认为自己才是中心,这种情怀以大国尤甚。
我原来以为Tom Hanks至少不是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看来这是个美丽的误会。
Charlie Wilson认为,这场代理人战争是光荣的(以他的观点,在他们的帮助下,阿富汗人得以打败苏联的入侵),但是“我们搞砸了结局”,如果他和其他人明白,战争本身无任何光荣可言,任何冠冕堂皇的说辞下隐藏着的都是利己的动机,永远没有“人”能赢得战争,战争本身才是赢家,那么,这个“搞砸的结局”(阿富汗,伊拉克……)就会变得不那么让人费解了。
又及,我并不相信增加的军饷和某件特殊武器会是“打败”别人的关键,他们已经忘记越南战争了。
"these things happened,They were glorius and they changed the world......and then we fucked up the end game" -Charlie Wilson唔知香港點樣譯套戲嘅戲名,我睇完之後,認真睇過有關呢個人嘅歷史,呵呵生活喺一個以陰謀論立國同管理嘅國家,有時,睇完呢啲戲,都會有個疑問,佢咁多努力去幫阿富汗,梗係有乜好處,或者想得到啲乜梗唔相信,佢係單純嘅想去幫阿富汗人不過,事實往往同想象有好大反差.10億嘅撥款都出咗去,就孤寒個100萬嘅戰後重建援助所以,先會有上面個句話.套戲要靜心啲睇,但係幾精彩,尤其係CIA個位Gus,真係絕橋智多星呢啲戲亦需要有Tom Hanks呢種級數嘅人就hold得住而且,唔煽情,如果導演係史提芬史匹堡,就會拍到好煽情尤如<林肯>咁,我實在睇唔落去另外好贊賞嘅角色係 Philip Seymour Hoffman ,好奇怪,我對呢個肥佬特別有好感,佢做嘅好多角色,都係智囊,都係行為猥鎖粗口爛舌但係,好怪異係,佢會畀人一種莫名嘅信任感,我睇佢好多戲,除咗呢套之外,重有
原来以为只有中国才有这种影片,原来美国也有。
极力丑化对手,美化自己。
原来对阿汤哥印象极好,现在也不这样想了。
不是说这种题材的电影就一定是主旋律,但这部影片完全是一种宣传手段,而不是在讲故事。
很多人误认为这是好莱坞臆想的洗脑故事,其实是真人真事改编的。
而且从资料来看, 怀疑Aaron Sorkin还省了些背景,毕竟布什还在台上呢。
先说一个德州最有钱的女人乔安,她有郝思嘉的娇媚,和金发芭比的面孔和魔鬼的身材。
和电影中不同,她不说脏话、不饮烈酒、不会和男人共浴,她是基督徒。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地产大亨,第二任丈夫是石油大王,在产油国神通广大,由此她被任命为巴基斯坦在美国的荣誉领事,和Zia-ul-Haq总统私交甚密。
(打个电话安排国会议员和总统见面对她而言小菜一碟啦)1979年她带摄影师到阿富汗拍摄,苏军的狂轰滥炸下她差点丧生。
有一张好玩的照片,她一派赴宴的打扮,大太阳镜、头巾、羊毛衫……光鲜时髦地站在一群衣衫褴褛、胡子拉碴、持枪核弹的游击队员当中。
回来后她丈夫就病逝了。
她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的目标就是巴基斯坦的不冻港,霍尔木兹海峡就成为其囊中之物了(全球石油的1/3经由霍尔木兹海峡输往世界各地),美国经济将受重创。
(当然这条进攻线路未免曲折了些,后来小布什的行动多切中要害呀,这也是当时美国没把阿富汗局势当回事的原因吧)她把片子放给老布什、基辛格、中情局局长威廉凯西看,当然还有她正在约会的查理——一个高大、英俊、大口喝酒、旅行时总带着脱衣舞娘的国会议员,时任美国国防部经费委员会会长,负责国会国防拨款,向CIA的秘密行动提供资金。
当时的里根政府并不想跟苏联明斗,包括英国、法国和中东政权都采取地下的渠道支持阿富汗,用驴长途运送枪支弹药,纯属小打小闹。
而CIA中负责阿富汗策略的只有盖斯一个人带三个兵。
幸好查理也认为战争必须被马上制止,否则它迟早会蔓延到美国。
于是查理三人组开始行动了,乔安负责牵线搭桥;查理用美酒美女和三寸不烂之舌打通阿富汗人、巴基斯坦人、以色列人、埃及人、跨国军火贩子、国会要员,并筹集了10亿美元,特别是购买了能够击落苏联直升机的“毒刺”导弹(阿富汗是山地,苏联主要靠空军轰炸。
毒刺击落苏联飞机300余架,造成苏军损失达四五十亿美元);盖斯负责运输。
(这部分内容其他评论中很多,就不重复了)1989年,阿富汗游击队最终将50万苏军的斗志拖垮了。
苏联撤军时,巴基斯坦总统Zia-ul-Haq说:“苏军其实是被查理赶跑的。
”苏联元气大伤,冷战终结。
一年后,柏林墙倒塌。
同时美国政府没有采纳查理的建议,反而停止了对阿富汗的经济援助,没有钱办学复工,阿富汗人也并不清楚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秘密角色。
传记作者曾说,“9‧11事件”是美国自己惹祸上身。
本•拉登在阿富汗战争中受雇对抗苏军,资助者正是CIA。
美国人发给本•拉登的M-16步枪和毒刺式导弹,最终指向了美国人的胸膛。
Aaron Sorkin曾说:“美国所面对的两大威胁,一个是与苏联的冷战,一个是伊斯兰恐怖分子。
这个叫查理•威尔逊的男人,终结了前一个,又意外地开启了后一个。
敌人和朋友,对与错,正义与邪恶,永远都是相对的。
而自由必须用钱来买。
最后要特别赞一下Aaron Sorkin,偶像呀,整个片子结构紧凑,对话妙趣横生文采飞扬,宝刀就是宝刀。
政治电影不是麦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第一次尝试,之前影射克林顿的《原色》显得有些做作,反倒是早期改编自著名小说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有很多可供自由发挥的地方。
改编小说或戏剧是麦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的强项,他对舞台和演员的调动能力确实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作为一个巨匠型美国导演,难免给人无风格化(说白了就是没特点)的感觉。
但是作为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关于政治的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显然尼克斯没有很好的完成。
100分钟的影片除了几个主要人物,其他角色均像过场一样,身份交待不够,导致剧情的跳跃和叙事凌乱,对于真实故事有了解的人可能会会心一笑,而对于普通观众必定一头雾水。
2008-01-11
查理的故事富有浪漫气息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单枪匹马穿行在历史的画幅里支持弱小对抗残暴。
几乎可以拔到格瓦拉那样的高度。
但是关于查理的故事,我却倾向于接受另一种观点:无名的人在背后做事,而挑选一个平民英雄站在前台充做门面。
事成之后他拿走荣誉接受访谈,而无名的人们继续做下一件事。
结合以往一己之力对抗xxx的英雄们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这一个也不会偏离太远。
另外关于阿富汗战争,还是有一个观点要更正:就像死在玻利维亚的切一样,一场现代化战争不是靠游击队小打小闹能搞定的。
游击队有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但是真正的生意总是很严肃而又无趣。
电影中有旁白描述毒刺导弹和40mm机关炮给苏联人造成的损失:那对于一支庞大的军队来说其实什么也算不上。
苏联的覆灭和阿富汗的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苏联老兵们总是忿忿地说他们并没有输掉那场战争,用某个前特种兵军官的访谈说,他们不过是“一直压着一个小个子揍得他鼻青脸肿,却发现一分钱好处也捞不着所以就走了”——从解密的文件和数据来看,就战争的交换比来看,的确是这样的。
但是那又如何呢?
美国人在越南也没有经受过多少军事上的挫折,可是那场战争依然是失败的。
电影开始15分钟,出场的竟然全是惊心动魄的金发美女。
浴池里好奇的脱衣舞娘,双眸灿灿如星的秘书,大秀乳沟的接线员,性感的情人。
至于朱莉娅·罗伯茨,美人迟暮矣。
现在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看完一本书都会来这里看看影评,看看其他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这样能看到更多我看不到的东西。
这部片子一开始就有先入为主的概念。
认为它有美国人的自大与狂妄。
所以到后来一直都是快进,快进。
结果真的觉得就是这样。
不过看了大家的影评之后,决定不仅要再看一遍,而且得温习一下历史。
历史上许多事情就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我们在指责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同时,其实我们的教育一直也是采用避重就轻,掩盖历史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比如说国共两党在抗战的问题上,共产党的教科书会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贡献一笔带过。
甚至在考试大纲上都是不用考的部分。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越来越多好好学习的精英们忘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这是又想起了看到的一本《扫起落叶好过冬》一书中对美国内战的描述。
在我们的眼中,林肯是一个殉道士式的英雄人物,他的坚持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农奴。
可是,在这样一场战争背后又会有怎样的鲜为人知的背景和深意呢?
我们被历史教科书奴化了这么久,应该有些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了。
呵呵后来的纯属感想。
一个不够格的评论。
查理花10亿美元秘密提供打下苏联飞机的武器,却少500万帮他们建学校,印证影片最后的塞翁失马的“禅宗的we&#39;ll see&#34;的是911吧
在遇龙河边的山泉居,和主人小鱼边聊着天边看的。。
能很公正的拍一个人物传记片和政治片就本身很不错了,不过真相永远比电影精彩。。。每次看这种片都觉得在补我的历史
the power of a congressman
So……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主义阵营的最终崩塌、阿富汗塔利班、911恐怖袭击……这一切仅仅源于一个女人做爱后的一个请求。How fucking amazing!!
我喜欢这对意外的组合,嗯。
再次坚定我不接触政治的决心。
这么个意识形态味极重的题材,很容易落入滥煽情和洗脑的窠臼。幸亏遇到迈克尼科尔斯与阿兰索尔金,剧本精炼,节奏轻快,不失观赏性。算是好编导挽救弱题材的一个案例。当然,这题材太弱,早个二十年,也许会有市场。
塔利班是如何炼成的
shit
感觉蛮无聊的。。美国佬就喜欢瞎编外国人的战争事实。 说的苏联像土匪一样还强奸呢。晕觉得应该不 太可能杀平民到有可能。 最后到说出来事实蛮讽刺的。 6
在电影院睡着了。。
现在汤姆汉克斯接片很危险呀
Aaron Sorkin,偶像写的
亦是对战争的考量~~~
为什么结尾那么唐突
没看懂的政治片
一个人如何打败苏联?只需一点红唇三分酒气十分胆色。片子并没有显得很突出,相反想涵盖的点太多只有耐心来看才行。但真实的故事总是留人无限的思考和触动。
汤大叔确实不适合演这个角色!虽然长得很有深度,但还没到风流倜傥。
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