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路,果然不是春光明媚,而是带着苍凉、悲怆的凛冽美感,也只有这样的路才能与suffering相联系。
我喜欢那一个个让人心生寒意的镜头,我喜欢那些斑驳的墙面、喜欢那些蜿蜒的路,静静地走也不会寂寞。
我喜欢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温暖关怀,我喜欢那些不同国籍的欧洲人见面之后能够自然的攀谈,会有冲突但是也会真诚的道歉并相互理解,能够结伴走一路,吉普赛人对于团体荣誉的重视也很让人动容,“儿子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我们”。
四个人带着心事而来,朝圣之路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是希望藉由宗教让自己relax&relief,年轻人更能诉说自己的问题,可是却又都不倒出真相,看,心事都是带着伪装。
这个60岁的老人,他默默的走,与儿子的一次相伴旅行,一个追求世俗成功的美国人,由此去体会儿子的心路,在旅途的终点,他终于可以理解儿子。
朝圣,慢慢解开自己的心结,发现可以不必减肥、不必戒烟、不必畏惧枯死的灵感,问题另有答案,只是以往的我们不敢正视而已,所以,宗教给你的力量是:不用害怕面对真相,不必用表面的借口来欺骗自己,真相或许没那么可怕。
影片本身没有多少对话,但是却充满真实感,它引导着观众随之一起进入了一趟心灵的朝圣之旅。
无论你是否亲身去过圣地,或只是在心中,在脑中神往过,你都会被影片中那绝美的画面所震撼,一切的景色都是那么的美好自然,令人心驰神往。
而且这部电影的OST也是做得相当棒,尤其当一行四人终于凑齐后,coldplay的《Lost》缓缓响起,真是恰到好处……“Just because I'm losing, doesn't mean I'm lost, doesn't mean I'll stop, doesn't mean I will cross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和几年前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很相像,讲述了一个平时沉默严肃、不苟言笑的牙科医生汤姆,因为儿子在朝圣之旅的意外遇难,而背上行囊替儿子走完那未曾完成的朝圣之路的故事。
“朝圣之路”,即基督教徒朝圣时所经过的路途,它贯穿了西班牙北部的阿拉贡、纳瓦拉、拉里奥哈、卡斯蒂利亚莱昂、加西里等五个自治区。
而本片中的老父亲汤姆朝圣之路的终点,便是始建于1078年,号称史上最美的建筑之一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
儿子希望追寻自己的理想,畅游世界,走一段朝圣之旅,追寻前人的足迹;而父亲却希望儿子能读完Doctor,找一份好的工作,踏踏实实的生活。
I wanted to be a bullfighter.My father wanted me to be a lawer.I became neither.还记得巴斯克的那个爱斗牛的老头吗?
没错,生活有时就是这么的不伦不类,可是我们还是依然要学着平静面对,因为谁也不能肯定默默承受与奋起反抗哪一个更高尚更有尊严。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你终究要做出选择……老汤姆在朝圣的路上遇见了很多事,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他遇见了另外三个怀揣着不同理想的朝圣者。
一个想努力减肥却永远也不能停止吃东西的荷兰胖子,一个想拼命戒烟却永远不忘吞云吐雾的中年御姐,还有一个想找到写作的灵感且神经质的爱尔兰作家,就是这么四个人为了不同的理想结伴而行,朝着圣地亚哥出发……虽然他们的目标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个行走的人,,都有一段不愿诉说的故事。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我的救赎,寻找他们人生中的选择……如果,影片最开始,痛失爱子的老汤姆沿着儿子未曾完成的道路继续前行是为了找回儿子的心,为了给逝去的儿子一份安慰的话。
那么一路走来,历经磨难,老汤姆发现他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儿子,更是为了他自己……以前,老汤姆一直为自己选择的生活而感到骄傲,并以此批评自己的儿子。
但通过朝圣的一路走来,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心路历程,老汤姆才恍然大悟……就像影片开始,儿子对父亲所说那意味深长的一句话:"You don't choose a life, you live one."你并没有选择生活,你仅仅是活着而已……
My brethren, count it all joy when ye fall into divers temptations;Knowing this, that the trying of your faith worketh patience.But let patience have her perfect work, that ye may be perfect and entire, wanting nothing.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的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
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
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圣经·雅各书》只是在这里记下自己想说的话吧。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里想到很多话,想要记下来,就是这样。
其实刚看的时候对于父亲以完成故去儿子的梦想为目的开始这趟朝圣之旅并不那么赞同,甚至在最后他都决定在compostela上写儿子的名字。
《转山》里面令男主角毅然远行的也是哥哥生前未完成的梦想。
我在想,电影能不能不要这样,旅行可以是为了减压、为了释放、为了戒掉坏习惯、为了开始新生活,甚至可以没有任何目的只为了出走,但不要为了别人的梦想吧。
何况这里面的父亲一开始并不认同儿子的观念,并且在旅途开始之时显得顽固且难以亲近,至少在我心中这不是一个行者的姿态。
后来,我渐渐改变了我的想法,既然连没有目的都可以认同,何况是为了亲人的梦想呢?
像电影最后呈现给我们的那样,旅途的最终,我们并不一定能达到我们出发时的目的,但这中间的变化与感悟却大大地超过了这个目的。
于是,如果你想要走出去,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你大可以不加思索地回答对方“回来了我就知道了。
”“但现在,我必须要走出去。
”之前和迪子聊到梦想的话题,她说到关于与人的交往和不变的信念。
看这部电影又让我想起她的话。
旅行真的是一个认识更多人的好机会,只要你敞开心扉与别人交谈,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故事,而这种交谈,仿佛一种交换,你拿一个你的故事来换一个我的故事。
如果没有交换也不要紧,你要么是一个listener,要么就是一个speaker。
聆听与倾谈永远分不开,无论你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都会有所收获。
每次看到他们四个人一起走在路上,一种感动与羡慕之情便油然而生,这不是“有生之年,欣喜相逢”又是什么呢?
但这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真诚。
可以不讲话,但不要说假话;可以发酒疯骂人,但不要背后放暗箭。
即使有人用不公正不诚实地态度对待我们,我们也不能丧失掉自己的真诚。
保有一种时常觉得“其实还不赖”的态度,去发现身边人事物的好。
我喜欢加增生命可能性的态度。
每个人都是一个多边多角的多面体,会与其他人发生磕磕碰碰,也会有强烈的摩擦,但不能因为惧怕这样的伤害而去对人丧失信心。
夏天旅游的时候,我在路上丢了touch,电话里我跟我妈讲那些有可能与它有接触的人我都觉得是完全不可能有偷窃行为的人。
可是妈妈却偏要让我去怀疑别人,帮我分析他们偷东西的可能性与原因。
其实她的意思我懂的。
但我还是选择相信。
对旅行来说,如果一路上没有了相信,一切就根本无从谈起,也无法继续了。
我想起了《蓝莓之夜》里面Norah Jones的一句对白,她写明信片给Jude Law说:“这几天我在学不信任别人,幸好没学会。
有时我们以他人做镜子认识自我。
每个反影都令我喜欢自己多一点。
”对那种在途中的感觉感同身受,一旦上路了,便会发现自己身上的种种变化。
不会熬夜了,不会想减肥了,不会那么多牢骚抱怨,更注重身体的各项指标,想要更健康地饮食,反省自己为什么平时不锻炼多一点等等等等。
看电影里的四个人走在风景里,自己仿佛能闻到空气里与众不同的气味,被大风吹,双脚酸痛……于是,又产生了去旅行的冲动。
想去很多地方,看看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都怎样地生活着,具备怎样的生命力。
然后一边随手翻Lonely Planet一边只能心痒痒。
这是一部让人安心的电影。
因为你知道他们最终都会抵达,知道胖子不会变瘦,知道一个烟瘾如此强烈的人无法戒除,知道作家总会再写出点儿什么,知道父亲总会解开心结。
某一个场景或人物的出现,或是某一句对白被说出来,又或是某一段音乐响起,大概都能猜出后面的情节。
最后看到Sarah拿起烟抽,不由得笑了。
看着他们,想说什么灵魂的自由啦,追求的向往啊,重点不是你追求到了没有,而是追求。
Tom: You know most people don't have the luxury of picking up and leaving it all behind,Daniel.Daniel: Well,I'm not most people.If I don't have your blessing,that's fine.But don't judge this.Don't judge me.Tom: My life here might not seem like much to you,but it's the life I choose.Daniel: You don't choose a life,dad.You live one.旅行,不应该成为梦想,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
从西班牙与法国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山区为起点,到圣地亚哥的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为终点,有一条绵延800公里的小路,跨越无数边界小镇、荒芜田野、崎岖山坡,只有乡村旅馆的上下铺,时刻可能遭遇暴风雨,罕有热水淋浴,倘若延误了行程甚至要独自夜宿荒地。
百年来,无数人选择孤身踏上这条朝圣之路。
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么?
是为着见证神迹而来的吗?
我是不相信那些信仰拯救论的。
据说许多踏上朝圣之路的人,他们的理由居然是看能否瘦身成功。
大概这种理由也只是拿来揶揄那些忠实信徒的,因为真正能令人下决心脱离生活走上一条陌生旅途的理由,只有一个: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苦楚。
至于那苦楚是孤独、逃避、宿命还是忏悔,可能连他们本人也无法分辨清楚,于是,只有孤注一掷,选择一条以往从来不曾想过踏上的路,以期找到那个救赎自己的答案。
一个许久都疏于运动的朋友,突然就决定,她要登雪山,在众人蛊惑下,我亦参加报了名。
第一次见雪山的人,一定都会兴奋。
那是大自然天造地设的教堂,那白雪皑皑的山峰顶就像哥特教堂的尖顶一般,直通天际,就像是神的居所。
到了雪线之后,城市人立马就能感觉到一种自然的轻蔑。
原来,人类亦不过是渺小的。
高原、冰川、阳光,让你的呼吸和脚步越来越沉重。
你却没有回头路。
没有回头路,只能一步步向前走,哪怕是数小时才能行出百米的距离。
在那样的时刻,除了呼吸和步履,你脑子里再也不会有其它的念头,忘却了一切尘世俗念,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到达目的地。
因为谁也不会在半路陪你度过危险的雪夜。
没有手机信号,不再有尘世任何事的骚扰。
半夜步出帐篷,望到漫天密密麻麻的星辰,天地安静,雪落无声。
此情此景,不知让多少人中毒深重,欲罢不能。
谁又会知道他们依赖那种静谧、逃离城世的原因是什么呢?
没有人会主动说起,也没有人会主动去问。
只有最亲近的朋友才知道,若非不是有一颗活的不够好的心,谁会去从痛苦中寻觅安抚,就像那种空心的树,看起来枝繁叶茂,却原来已失去了部分的心。
朝圣之路的问题是什么呢?
答案又是什么呢?
在电影《朝圣之路》里,丧子的年迈父亲替儿子走完了全程,最后他得到一张走完全程的证明,郑重要求办事员在上面写上儿子的名字。
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他又继续走,走到海角,将那最后的骨灰洒向大海。
终于,如释重负。
让那悲伤淹没于大海里吧。
让所有那些悔恨随海风飘散吧。
基督教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这一生所应该做的,都是赎罪,才能得进天堂。
佛陀却是相信人性生来就是向善的,这一生所应该做的都是积累善念,才能轮回不堕入魔道。
是罪或是善都不重要。
一如问题和答案最终都不再重要。
没有任何一个答案可以拯救人生。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走在路上,然后原谅自己的错,然后找到一条可以跟自己更好相处下去的路。
因为,这条路,没有回头路。
你,只能鼓足勇气走下去,走到最后终于可以不再在乎问题和答案的那天。
美国人其实喜欢拍一些恰到好处的巧合,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他们的文化里有一种乐观的情感内核。
在路上的电影看过许多,这么多年过去,在逆境时常常想起来的一是《涉足荒野》,再就是《朝圣之路》。
关于内心层面的需求,关于情感的割裂和断层。
而我们的电影还处于炫技的阶段,远远没有抵达探讨的层面。
徒步,撇开装备、抛开路线,它无非是你迈开腿不停走路的一种行为,你背上的背囊是你最忠诚的朋友,长路漫漫,终点是否重要?
当然重要,它是你在脚被磨出众多水泡、脸被晒伤、精疲力竭时的唯一指望。
我觉得人在行走时,能拥有高质量的独处时光,很多的问题会浮出水面,很多的答案亦能水落石出。
当你远看茫茫山脉,葱郁森林,浩渺的天际和无力抗拒的横风,方能自觉人生的短小。
片段里汤姆晚年丧子,他动身前往法国想要取回儿子的骨灰和遗物,脑中不断闪现送别儿子丹尼尔的场景,他觉得自己永远无法懂得丹尼尔为什么要断送良好前程,去走什么圣雅阁之路?
徒步的意义是什么?
他不懂,他只知道这条路夺走了他的儿子。
你不在文明世界里摸爬滚打,一定要去过一种嬉皮士的生活,在汤姆眼中原本就是一种逃避的行为。
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公元1世纪,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圣雅各伯(法语为SaintJacque,西班牙语Santiago)在西班牙布道七年之后,于耶路撒冷殉教,他的门徒经过千辛万苦把尸骨运回西班牙,埋葬在圣地亚哥,之后便湮没无闻。
9世纪时,圣雅各伯之墓如神迹一般地被偶然发现,随后便吸引了如潮水般的信徒前来朝圣。
渐渐地,来自欧洲不同地方的朝圣者,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圣雅各之路的复杂的路线网。
有时候人们是因为宗教行走,有时候人们是因为信仰行走,更多人因为自己迷失了而走。
剧中四个人,让我觉得这种人物设定简直暗藏某种隐喻。
一个想要减肥的胖子,一个几乎话痨成疾的作家,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还有一个闷声不吭的汤姆。
我觉得《朝圣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比《涉足荒野》更为朴实,没有那么多大灾大难作为人生背景的铺垫,先开始走着的是一个父亲,慢慢的,走到几近尾声之时,是一个人的独立行走。
这几乎就是行走的全部意义了,无论你的初衷是什么,你总是能够在这漫漫征途之中,找到自己的信仰,它无关宗教,只是给了你一个锚点,让你在茫茫人世之中,知道改从哪个经度哪个纬度,去看这个缤纷世界,它甚至给了你底线,也给你了归途。
所有想要并且已经在路上的人们,你值得这部电影。
晚安。
十多年前的某个初中的临近傍晚的时候——现在若是回忆起来,在温暖如水的阳光下,似乎当时还在为了没有完成作业而惆怅——抄下了这么一段文字:——从前你以为,这趟旅行最难的是要一个人抗着行李走,后来才发现,最难的是“道别”。
你在不同的城市里游走,住过不同的旅店,坐过不同的火车,遇到过不同的人,而终究,都要说:“再见。
”有几回,你和刚认识的朋友道别离,知识轻轻一拥,说声珍重,都让你红了眼眶。
常常的想起这段话,越是长大,越是感慨。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最后留下的还是这一个。
因为最终,还是关于自己的旅途。
似乎是开头的某个角色说的,还是为了你自己走的。
我们终究都是要离开的。
The Way就是人生的缩写。
经历的越多,看得大概越淡,越从容,可是相聚和分离,还是会在心上留下痕迹。
宝玉就怕筵席散尽,别人先离自己而去;黛玉因怕散而宁可不聚。
这两种分别是我性格的两面,时时在心上留下鞭挞的痕迹。
只要停下来静思身边这些亲爱的人们,便忍不住祈求大家永远在一处。
长大了却才能知道什么是身不由己。
知道既然自己不能始终停留在一处,总会遇到新的人,有情,却也不得不分离——因为大家都要向前继续继续的走。
因为越是长大,方向也越是难以变化了。
近来感慨这一点太多了。
不知道生活是不是非欧几何,平行线也是可以相交的,但陪伴一程的人甚多,想起来觉得欣慰有人相伴,却也隐隐难过不能相聚更长久的时日。
谁都没有错,只是成长的设定罢了。
终其一生,确实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
一切最终都只有自己可以体会得到。
近来越来越觉得,大脑与感官的分离是浪费效率的。
总要用所谓意志控制行动,渐渐行知分离。
各处感官是人体直接与外界接触的最基本媒介,大脑不过是外交官的部分统筹规划了。
整体运营并非它完全说了算。
所以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感官,整体和谐同步,才最为强大。
过分注重大脑的发展而忽略与身体感官的交流,真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品酒时深有体会。
什么道理也讲不出来,甚至好像没有经过大脑,莫名其妙的写下个5杯酒排列的顺序,竟然就对了。
一百二十分之一呀。
而且这是唯一一道做完了我觉得神奇的不知所以的题。
不得不承认,大脑现在已经证明了是我体内很傻甚至是最傻的一部分,要不是它总跟其他部分不直接沟通交流,我也不至于纠结至此。
倒霉的纠结性格也是这么回事儿。
说来说去又说到自己了。
但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就不再往这个电影的中心上靠了。
我只是觉得真的挺不错的。
自成一体。
我还挺喜欢,由此想到了很多。
这就是我现在对事物的很高评价了。
现在看电影的时候倒不着急了。
一部片子搁上好久分看好多次才看完,倒也觉得很好。
上一次分了一两个月看得《相见恨早》,情节也都忘的差不多了,但还是经常想起一些里面的意思。
而也多少伴了当时纠结的莫名其妙的心情——现在还不是回望的时候。
这部片子的节奏,就像有一次看一个作家评小说的样子:流水一样不急不徐,时而遇到石头挡住水流,节奏流畅又有一定停顿。
很喜欢里面没有语言的流水镜头(自己编的名字,不知道那叫啥,好像不是蒙太奇吧?
)。
冲突也是有的,但娓娓道来的时候偶然冲击一下。
淡然中温情脉脉。
可惜我这人的5星留给童年的执念了,其他都觉得尚有所缺。
还是保留部分对成人世界的不接受吧。
偏执一辈子又能怎样呢?
明显抵不过世界。
便小小的保留,让那个自己不消失吧。
(跟相信童话的公主学的)。
确实也想上路。
可已经像一个成人一样,知道要等等等等等。
我此时坐在家里,就算是没有表情,也是陪着。
还有不知道下一程在何处,在大连的这段时日,也好好的陪一下数年不在一起的你们。
算来算去,不多也不少。
足够幸运。
我注定也是要消失的,能在一起的时候,好好陪你一程。
且行,且珍惜。
就算话已经被用滥,也是凝练的千言万语。
虽然故事的发展有些预见性,但其中所传达的深情却触动人心。
回想起在热气球上俯瞰塞伦盖蒂草原的那一天,我和十几个南非人交谈,他们得知我没有训练就去攀登乞力马扎罗,有人泼冷水:“你不可能成功。
”有人坦承自己不敢尝试,更有人送上美好祝愿。
这些声音都没有改变我的内心,只要心怀年轻的激情与坚定的信念,就已经走在登顶之路上。
过几天,与同行者一同踏上乞力马扎罗之路,迎接清晨的一缕阳光,感受微风轻拂,欣赏奇树的风姿,遥望无边无际的雪原,夕阳洒落在层峦叠嶂,染出一片绚丽的光景。
在顶峰,我打开那瓶塞伦盖蒂的香槟,庆祝这份难得的时刻。
这些珍贵的片段如无数剪影般交织,汇成满满的回忆,铭刻于心。
年轻时我们被生活追赶,年长时才发现岁月在我们脚下留下羁绊。
我们都走在一段漫长的旅程,形形色色的人汇聚在朝圣的路上,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过往,共同前行。
电影中的女人,最终决定不再戒烟,她接纳了自己的烟瘾,接纳了真实的自己;胖子决定为自己买一套新西装,释怀了对自己身材的执念;老人选择不再改变儿子,学会了包容和理解。
在偷书包的吉普赛人家中那次短暂的做客,更为电影注入了一抹人情的升华。
“去圣地亚哥的路很长”,但这段路上的风景、人与事,是真正的朝圣体验。
不如戒了抗生素不如开始控制饮食那些我永远无法拥有的奖杯那些我永远触摸不到的美好感谢你 印度感谢你 恐惧感谢你 幻想感谢你 脆弱感谢你 后果感谢你 感谢你 寂静我完全不会怪罪你们这次我要享受当下能够放手 原谅你 真好一步一个脚印感谢你 印度感谢你 上苍感谢你 幻想感谢你 空虚感谢你 清澈感谢你 感谢你 寂静
坐在房间里,顶着鹅蛋黄的台灯,万籁俱寂。
听不到声响,媒体说今天有我们这代人所能经历的最近的小行星近地轨道接触。
我想到八岁看的彗星撞地球和成为天文学家夜里看星星吃比萨的梦想,心说指不定是不是最近的一次呢,也许有什么东西就躲在那幽幽的真空里,倏的一下冒出来,然后结束一切。
闭上眼,睁开眼,从停车场走回来,面对我的是同一扇窗,一如既往屋里那有点闷闷的空气。
是现实了。
为我一个人放的电影,猛地觉得让人有点不可思议,怀疑是不是在什么棕黑色的梦境里没有出来。
有些老旧的电影院不大的厅里,硬邦邦的折叠椅吱吱扭扭,这不是当年南楼门口的老阶梯的那范儿么。
这是我一个人的电影。
真为这个国家的电影市场捏一把汗。
灯暗下来之后,声音变得格外清晰。
故事里的山和海的声音异常清晰,风声中我觉得自己很久以来第一次掉进了画里。
光影之间,放映机的光束越过重重灰尘,带着跳帧的细微嗒哒声,停在那块不大的幕布上。
我突然就想去山里面觅一座古寺,只有残垣断瓦的坯子,拾起瓦片,重新修补起来。
算是功德一件吧。
既然不能选择生活,就去活出个生活。
我很想在冬天去次河南,想去嵩山,去各种古刹禅室,找一个地方能够让心平一平。
又想去一个能看得见风车的地方,当一回唐吉诃德。
恍惚间想到小时候在北站剧场看完节目,是冬天了,出门哈气就凝结成脆脆的烟,手一碰就碎了。
明晃晃的车灯穿过空气照在苏式建筑的外墙上,鼻子里全都是土腥味。
那时候心里是踏实的,父母都在身边,节目散场也不觉得寥落,该回家了。
又想起千禧年前后与爸妈一起过的那几个圣诞节。
去美美的吃一餐,看些哗众取宠的节目,在现在的眼光中该是嘲笑那时的自己吧,却一双带刃的眼,带刺的耳。
那时候却是觉得那么幸福。
如果再抽个奖赢个小小的礼品,那就真是锦上添花了。
回到家里把灯都关上,独点一枚绿色的灯泡,或兼上一串彩灯,在客厅里跳着笑着。
浓浓的一头一脚血液里都是温情。
现在再打电话回去,妈和我谈的却都是把老房子卖了吧什么的了。
我需要某种救赎,也许这独自一人的电影便是契机了。
El Camino de Santiago,圣雅各之路。
影片开头只感觉美国人真是站在世界顶端惯了,在自嘲之余已经把自己没有文化只顾装腔作势不懂装懂瞎吹牛逼的死相看作一种文化。
这是极为可怕的。
午夜巴黎中看到了些许,这影片又尤甚。
然而这一条朝圣之路本身的风景已经足够了,撑起一部上乘的影片已是绰绰有余,哪怕零散一些,公路片拍成风光片也只能说无功无过。
回到高中的那种状态吧,哪怕只有一瞬,半日的光景已足够。
想回到一个秋日,刚下过雨,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大家来到积了水的塑胶篮球场,球掉到地上就难再弹起来,就这样缩手缩脚地投投篮,消磨过晚饭前的时间。
又想起那时看的许多阳光明媚的电影里大片蔓延的葡萄园,阳光透过树叶缝隙照下来。
和故都泥土清香的雨水与沙尘混在一起,是如何的一种味道。
我真是很想出门走走了,去为了见识人的样子而旅行,试图去爱上沿途的风景与遇到的人们。
电影里那些西班牙小旅馆的招待们让我想到我所到过的每一座旅游城市里热情可爱的人们。
他们自豪地为你指一条明路的时候,心里大概就是那样的心情。
我已经禁锢在现有的状况下太久,在熟悉的屋檐下嗫嚅活过,不敢做出任何不凡之举。
我不知道十几岁的那个自己是如何消失蒸发得无影踪,每每只有极偶尔跳出来的那些机遇中才能想起。
我想是不能这样下去了。
千篇一律的规矩生活,为学习为工作所困的日子可不可以暂时远离一下这躯壳,不要成了绝对的惯性,权当给我一个喘息的机会。
想到夏末自己放弃了停下来的机会,在此之前也并无悔觉之意,唯独今日频频念起来,只有嗟叹。
电影散场,没有其他人的场也就不叫散场,是该回去的时候。
坐在只我一个人的电影院里,看字幕升起。
心中该是怎样的忐忑与唏嘘。
这样的时候,总是很想读康拉德,他的海洋小说。
2011.11 于达勒姆
《The way》起初只是一个开始,过程是一种痛苦,沿途是一种发现,结尾是一个开始。
《The way》犹如人生,总是一条艰辛的路,却无数人去跋涉。
一旦踏上,你就会在有标示和无标示的路途中摸索前行。
开始时,得到祝福,开始后,孤独一人。
经历短暂的尝试、适应,在无助中寻觅,你依稀找到了方向。
在前行的方向上,你会巧遇很多人,有相伴的,有分道的,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但依然前行,朝着自己认为的方向。
有时候,你会被同行者影响,有时候你会坚持自己的想法。
相遇一次的人,成了你的过客;相遇多次的人,成了你的朋友。
你会被朋友“出卖”,你也会得到朋友的帮助,你恨被“出卖”,你感谢被“帮助”,在经历刺痛和温暖之后,你们找到了一种安全的距离,动态的平衡。
他们有的总在试图走近你故意封闭的世界,有的默默地和你一起保护着你的痛处,有的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秘密。
你们有很多的不了解,但源于某种原因,依然结伴前行。
你们都不断地去了解彼此,也在不断地探究自己;你们在不断地尝试定义彼此,也在不断地重新定义自己。
在不断变换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些不曾有过的意义,从而每个人更立体、更清晰。
你们有嬉笑怒骂忘我的快乐,也有借机发泄相互诽谤的内讧,也有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团结。
相伴途中,你帮助了他,但收获的却不止他一人。
你会因为一次看似没有意义的馈赠,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油生感激;会因为路人的言或行,豁然开朗;也会因为一次不打不相交而收获意外,他们没有伴随你,但却深远地影响了你。
起初,每个人有各自的秘密,渐渐的却成了大家的秘密。
起初,每个人有各自的目的,渐渐的成了大家的目的。
一路相伴,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己”,也成为了“我们”。
路的终点,最终还是分离,依旧是“彼此”,却恒久是一种“一起”。
作为另一个自己,漫行于另一种开始,犹如一种永不重复的轮回。
电影中几句值得分享的对白:You know, most people don't have the luxury of just picking up and leaving it all behind.你知道,大多数人不可能那么潇洒,背起包就把一切抛在脑后。
Tom(Father):My life here might not seem like much to you, but it's the life I choose.Tom(爸爸):我的生活可能跟你的不太一样,但这就是我选择的生活。
Daniel(Sun): You don't choose a life, You live one.Daniel(儿子):你没有选择生活,你在过生活。
There's a whole world out there to beat you up plenty, you don't need to go looking for people to pile on.外面的世界好多事情都把你打得头破血流,你没必要因为这个而敌视所有人。
好片子都会让人眼角湿润。如果你遗失勇气,如果你需要疗伤,那么上路吧。
很简单的东西
如果是以前,我看完这么棒的片子肯定会给你打电话。
这是一部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电影。
小伙伴在飞机上看过之后一直推荐的片儿。这条路我是早就知道的,走过个别段落,当然第次都有迷路的曲折。曾与人谈及此路。对方道“能跟你一起走完的,就嫁了吧”。 -“嗯。”对方惊“你说真的?!” -“嗯。”两个月的迷茫疲惫和突发状况,饥饿怀疑和天不我予。能并肩走完的,需要牢不可破的感情啊。
在心里热泪盈眶
I was expecting so much more than this.
这是一部120分钟也丝毫不嫌漫长很好看的电影
完全不出彩
温暖的治愈系,欧洲美景明信片……
我此刻需要一部进化心灵的电影,让我忘了留恋的痛楚。你走,给我滚!
许多镜头太刻意。宗教色彩浓厚所以比较晦涩。表达一种追求原始和传统的思想,又有敢于打破陈规的许多细节。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电影平平,只是让我想起了自己背包上路的心情
原声全部是我喜欢的歌!!!
我希望不管有没有做好这个选择,我都能接受现在,这当下的自己。
电影本身很无聊,人物的设置无新意,人物本身的故事更是老套,只是和友善的陌生人一起旅行朝圣本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比起荒野生存,這才是該推薦的。
讲到他遇难的儿子 不得不流泪
这点破路让老外们走的如此矫情,恶心死了!
年轻时太忙,没有时间行走。老了身体不行,没有体力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