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告诉了我们,只要人的存在是为了欲望,那么当他有了权力了以后就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如果没有一个国家体制来制约这种权力那么必将形成有组织的犯罪集团。
光靠政策来说服大众,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昨晚看了这部电影,非常的让人不安,压抑。
从片头一直到结局,看着腐败无能的当地警察,安保公司的UN维和人员,打着人道主义旗号的各国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腐败脆弱不堪的体制下,纵容不法分子甚至参与其中,充当保护伞。
电影的结局非常的现实,失足妇女并没有因为偶尔一两个有正义感的告密者而得到救赎;联合国组织,一个让多数人敬重的国际组织。
也躲不过成为各个利益集团谋私的工具。
影片中某个UN高层还堂而皇之的说战争妓女是合法的,这究竟是怎样的残忍。
看这个片子本来是冲着BC去的。
没想到他只出现了两次而且还演的是反派,有点沮丧。
老实说,没看这部片子以前我觉得犯罪离我挺远的。
但是当片中说道“任何人不论是你的朋友,亲戚,都有可能将你贩卖。
”的时候我被吓到了。
看来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女主在片中所经历的一切我似乎都感同身受,这也许是现实中也常常会有的感受吧。
既愤怒又不甘心,然而却被现实不停地打击着,直到明白自己是多么渺小和无能为力。
我觉得她写给美国驻波斯尼亚外长的e-mail中有个词用的特别好。
HUMANITY,人性。
大致上我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人还算够格。
但这次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冷漠和无动于衷时,我突然发现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究竟有多主观。
有多少人被贩卖过?
又有多少被贩卖过的人冷眼旁观着贩卖的继续?
成熟的冷漠是世故的智慧。
是这样吗?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想起二战时英国搞过的绥靖政策,想到了那些受害的人民。
如果能早一点消除芥蒂相互团结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去了,对不对?
然而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这并不容易。
我们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需要让步,需要妥协,如此才能赢得信任达成一致。
我不想鼓吹团结精神。
我也无力使自己想要表达的能让别人完全彻底的理解。
世界是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人类社会亦然。
我只是在想,少一些冷漠能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顺眼一些呢?
少一些施暴者的残酷,少一些受害者的痛楚。
当每个人更加具备人性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不会让人那么失望。
对吧?
这是一部“多方博弈”的动作片,远远超出一般警匪片和特工片。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表现,一般在对现实进行艺术加工时,进行简易化处理,不敢展示过于复杂的事件。
但我们知道现实世界里,可以是发现简单,也可以是非常复杂的。
之前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主演的特工片《统治权》,是根据真实特工故事改编的,故事简单,任务也简单,但是可以让我们体验到特工真实面对的危险情况。
而这一部却是“复杂”的情况。
主人公因为多年前对挑逗妻子的三个小流氓动手,杀了人而沦为罪犯。
FBI相中了他,以让他当卧底为交易,提前释放了他。
这对主人公而言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FBI的行为本身已经“玩弄了法律”,有点不择手段的意思。
因为这点“非法”的源头,导致了后面引起“蝴蝶效应”让人失措。
本来就要收网了,主人公已经获得信任,很快就要和大毒枭“将军”会面,FBI也已经就位。
但是没想到,在见将军之前,主人公还接到一项小买卖任务,而来买毒品的是纽约警方派出的卧底,精明的主人公从对话中发现了对方身份,为了确保任务(抓到大毒枭),就暗示对方赶紧跑,没想到卧底警察居然拔出枪来,结果被毒贩们射杀。
而另一边,因为要见大毒枭,主人公安排妻女躲藏起来,都是妻女躲了太久不见丈夫回来,居然在家附近转圈子(虽然主人公安排很妥当,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问题),结果大毒枭“将军”既开始对主人公怀疑(开始把主人公的妻女给监控起来),也给了主人公更重的任务(让他进监狱,在监狱里建立贩毒网络)以作赔偿(毕竟杀了警察,会引起很大的波澜,对毒贩集团造成损失)。
主人公因为妻女被当作人质,只能同意进入监狱。
但是死了搭档的纽约警长,已经锁定了主人公,并且知道FBI与此有关。
FBI负责人为了摆脱是非,决定让主人公的直接联系人杀人灭口。
更糟糕的是,主人公进入监狱后,一方面受到毒枭集团的欢迎,另一方面也受到黑人罪犯的袭击(与纽约黑人警长也有关系,也与不同贩毒集团之间的竞争有关系)。
为了摆脱困境,为了保护妻女,主人公如何面对来自各方的复杂挑战?
这是现实世界里可能存在的“多方博弈”案例。
虽然世界可以“科学般进行简化”,也可能现实很多矛盾没有那么强烈,只显示主要的两方博弈,但也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电影展示了一种特别的构思。
不过,电影最终还是显得比较凌乱,而解决的方法也是比较勉强:主人公通过挟持人质越狱,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而FBI接头人,因为良知而与纽约警方合作,“出卖”上司。
最终主人公“有可能”洗脱罪名,与妻女重逢(很明显电影准备拍续集,留了一手)。
尽管解决方式不是很合理,但还算说得过去,也算是一种探索。
2020-01-13
看到电影后半段越来越感觉到痛心,当权利自然得达到利益的互相节点后,便默许了一些罪恶的联盟,更玷污的是还穿着制服打着正义的旗号,关键的是人人都知道是错误,而为了自保都硬是要排挤真正的正义,我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让那些被拐卖的女人作证劝说过来的时候,拉雅看着背后那些光顾他们的制服客人时,不是愤怒而是害怕,最终逃走的命运是死在枪口之下,我终于明白了恐惧的心理才是麻醉一个人的良方,我同样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想到的是火烧圆明园,3万的所谓八国联军,在我泱泱大国面前可以横冲直撞,而今天所有的主流媒体再介绍的时候都是谴责,或说清政府的无能,为何不深究深层次的问题?
火烧圆明园,为何我国民众不爱国阻止了呢?
这也许就是出于拉雅的恐惧,对衙门的不信任,对列强的害怕,如果我再说,火烧后,夷为平地的是周围的居民,又会有何感想呢?
麻木的教育是人们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沦为宋、明一样的子民,然后再给元、清冠上少数民族了以安慰内心,呵呵。
唉,说得有点跑题了。
看过之后,感触颇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原以为的世界,是和平的公正的,但是这种现象可能只存在于你的国度,通过影片,我们知道原来世界并不如你想像的那样,原来人性也不如你想像的那样,当你感受到那是一种非人类所能干出的事情,却被很多人干了,当你以为世界女性在新世纪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时,你却被现实所打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人性被无情的践踏,所谓的世界和平卫士,在背地里干着破坏和平的事情,当有人想打破这一现状时,才发现,不是上级不知道,而是上级从一开始都知道,这难道不是在讽刺吗?
所有的一切源于纵容,在公众的心中,这个机构是如此的为人民着想,为世界着想,但背面却是如此的肮脏与不堪,这部影片在暗讽但也在警示,不要欺骗我们,因为秘密不会永远都是秘密。
同时,这其中也有女权思想,女性被贩卖呗迫害,为什么男性没有,这是影片所表达的,人人都应收到尊重,人人都应该平等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告密者我是在B站看的,同時有許多彈幕伴隨,有的在劇透,有的在高能預警,有的在解釋事件背景,有的在罵女主角空有滿腔熱情不懂得理智待人。
對於這樣的評論,我只用一個細節便說服了自己它依舊是部好電影——在女主角一直想拯救的被拐女孩萊雅因為曾經的告密而最終被妓女酒吧老闆一槍爆頭之後,她開始沈思,反省,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正義感在利益團體面前微不足道。
拋開具體的時代背景,類似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發生在這個世界上,擷取任何一個片段,都可以找出許多類似的故事。
而我要講的,可能和這部片子的劇情並沒有太多關係。
看的時候,有很多人留下一些其中有一句飄過屏幕的話引起我的注意:“可以看看聶樹斌案。
”聶樹斌是誰?
抱著好奇心我記下了他的名字。
從電影的故事情節看,也許又是一個官官相護體制下的得利者或犧牲者吧。
影片結束,我讀完女主角在真實世界裡那平淡而不出所料的結局(無法再復職),便進入聶樹斌和翻案刑警鄭成月的人生。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冷暖人生對鄭成月的採訪(http://news.ifeng.com/a/20161207/50377287_0.shtml)。
與女主類似,鄭成月在某一天被辭去局長的位子,給年輕人讓了機會。
我漸漸從聶樹斌案生出一絲對法律的真切感受,這是與在公司工作時接觸商法完全不同的感受。
法理人情,終於還是人占重頭,想要約束的時候,法似如來神掌;倘若想要無法無天,那真是自甘墮落為瞎子。
也因而我們還是脫離不了、也不能拋棄用道德來壓制邪念的途徑。
看完此案,我又輾轉搜索到了“山区人民告诉你,被拐卖到深山给人当老婆逃跑可能性有多大”。
這便是互聯網的力量,跑題不談。
最後的最後,雖然民主幾乎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了,但B站也許可以成為公共討論的新場所,激盪出新一批擁有共情與理性的新公民吧。
看完电影,自然很不好受,回味全片外加百度,试图推测梳理出此片极大的信息量和逻辑,发现不明白之处还是很多的。
大致学习了一下波黑战争起因是波斯尼亚克族人和克罗地亚人闹独立,而塞尔维亚人主张统一,从史实里看,感觉塞尔维亚族人的政治智慧相当差——抵制投票就不投票反而让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联手合法获得独立自主权,并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塞族人却骁勇好战,崇尚武力,复仇心切——在国际社会当中,几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还和另两族打了4年多仗,并且在被北约连续轰炸死伤无数后,发起了血腥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更加坐实了塞尔维亚族人无法无可统一国家的事实。
影片中,刚到波黑的嘉芙在断壁残垣上一扫而过看到:SREBRENICA NEVER FORGET,就直接点出波黑战争带来的破坏,不仅是建筑物还有人心。
——斯雷布雷尼察(塞尔维亚语:Сребреница)大屠杀是屠杀者塞尔维亚族和被屠杀者穆斯林族波斯尼亚族都难以忘怀和逾越的民族鸿沟,我留意到,这是用英语而不是当地语言写的,我尽力理解这只是电影拍摄需要。
穆斯林妇女受丈夫虐待案再次突出了这个矛盾,开始按我的理解是:反对处理此事并说“穆斯林活该”的是坏警察,塞尔维亚族人;而嘉芙的得力助手则自我介绍是波斯尼亚族人。
——这样才能说通坏警察是带着民族仇恨而大肆贩卖并残酷对待波斯尼亚族少女的,但后来想想民族矛盾如此之深的两族人可能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共事吗?
如果坏警察不是出于民族仇恨,那就是腐败和经济的解释了。
就是更加悲哀的人性无底线了。
影片主要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除了嘉芙,还有几个女性形象也很出彩。
拉亚来自单身家庭,看得出家教甚严,所以在片头她并没有跟鲁芭去“打工”,不幸的是,她最终被uncle-in-law卖走了,她的uncle-in-law在给她拍证件照时,被她的阿姨撞见了,从夫妇两人的表情里看得出,阿姨明白会发生什么事,责备地看着丈夫,但被丈夫的眼神制止,后来的情节看来,阿姨应该为此后悔而责怪丈夫却挨了不少打,即便知道事情可能会败露,但阿姨还是赞助了拉亚妈妈去找拉亚的路费。
——悲哀,却让人还是能相信点人性,至少女性还有那么一点底线。
拉亚暂时脱离危险时,向嘉芙打听鲁芭的下落,而鲁芭在看到拉亚的遭遇时也流露出忏悔和痛苦,年轻姑娘们在屈辱的空间里相互提醒照顾,有的还心存着希望,不管是逃离还是还清债务。
——都是悲哀里的一点光亮。
但也很脆弱。
相较而言,莫妮卡贝鲁奇扮演的照章办事的联合国官员,简直就是对联合国官员无人性的控诉了吧。
我纠结地既不相信联合国里只有美国人(嘉芙)有人性,而欧洲人(贝鲁奇)就没有,也相信欧洲人确实是可能讲究规则到不可理喻的。
我不太理解的是:拉亚作为一度愿意指证的证人被掳走,而后嘉芙在酒吧里重又找到她,仅仅出于她曾是被掳走的证人,应该就能直接带离而不需要征求她本人意见吧。
嘉芙助手说的理由是不太成立的。
从人口贩卖的条线理解,这是一条相当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货源(战争导致男少女多),伪造的证件,运送途径,销售场所(叫保护费而受到警察保护的酒吧)和消费群体(并不只是警察、联合国官员、维和部队等),最后还有一个收容所。
姑娘们失去人身自由、受疾病侵害,有时还会受非人的对待。
嘉芙的出现打乱了这条井井有条的产业链,攻克的点是:警察、联合国官员、维和部队等不仅是消费常客,甚至还参与买卖过程,提供保护和帮助。
我相信,即便是没有官方机构的参与,这始终会是战后重建甚至是任何国家的一个地下产业,虽然影片里在收容所工作的老妇人说:战争导致男少女多,还会有谁来享用这些女孩?
——但色情业是建立在人性的贪欲和经济基础不平等上的。
嘉芙作为孤胆英雄,义愤填膺地揭露黑幕,输出了尊重人权、自由独立的价值观,但从根本上讲,美国及北约从外部介入他国主权,煽动各方势力,通过推动民族独立而把一个国家搞得万劫不复,国家经济上一塌糊涂,社会秩序一塌糊涂,社会构成一塌糊涂,再送来点小小的人权恩惠,这真能打动人心吗?
而所谓的国际警察、维和部队、联合国办事人员,一个国家的治理不得不需要外国人起劲解决,这对当地人难道真的是人道的吗?
还是是为了给某些国家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和赚钱机会呢?
别忘记,嘉芙2000年前后去到波黑,可是领一年10万美金薪水的。
而一个波黑姑娘被保养一年的卖身价是3000美金,还能讲价。
2011年传记剧情片,根据在联合国担当维和人员的凯瑟琳·波克瓦克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一个女警察陷入美国当局一桩丑闻事件的种种遭遇的故事。
开头有些闷,但随后剧情变得越来越紧凑深刻,看了让人心情十分沉重的电影,那些表面光鲜的人性背后隐藏着极其恶劣的兽性,一个黑暗到无以复加的世界!
真实事件改编,真相黑暗震惊,结局沉重残酷,最后对人口贩卖相关犯罪数据的科普让人触目惊心,使整部影片的意义得到极大升华。
美好欢乐的电影固然是生活调味品,揭露真相与黑暗的电影却是让你了解世界不同真实面的机会。
去年加拿大和德国合拍了一部 The Whistleblower。
讲波黑地区妇女被贩卖和遭受性暴力问题。
实际上这些贩卖和暴力的活动却由美国官方以及与美政府合作的私人公司背后操作。
其实影片最后表达的还是这场抗争以失败告终,这个世界还是男权的社会。
尽管有那么一些人被开除了,尽管katie最后把证据拿出来公布于众了,不要告诉我在波黑那些地方女孩们已经不再饱受欺凌。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军队,有军队的地方就需要军妓。
可是,有哪一些人自愿来作军妓的,于是产生了贩卖和暴力。
美国一向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幌子践踏他国主权,把军队开到那里,产生直接的种族拼杀,衍生出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好片子, 蕾切尔·薇兹 和 莫妮卡·贝鲁奇两大美女的演出,也透露了她们不只是利用身体来博得演出的机会,证明她们也在思考作为有影响力的女性应该传播的信息和价值应该是什么。
隐藏在世界某些角落的晦垢,只有用作为女性的眼能够看到。
镜头的色彩太斑斓了吧 貌似与萨拉热窝的千疮百孔不太协调
太无聊了
电影其实剧情很平淡,只是题材一直很敏感,对于贩卖女性的实例其实已经多不胜数了。不过片中有些场面虽然尺度不大,但哥看上去还是很不舒服的说,毕竟虐待是一件很令哥恶心的事,女神在这片表现真的不错,只可惜片子空有配乐紧凑,剧情是一点都不紧凑
不知道在表达什么,杂乱无章
看得压抑闷得慌
没了印象,
拖来拖去,不喜欢。
我从来都很难理解会有人说世界是公平的,可能是一时高兴昏了头。
蛮老套的,女主人物刻画也很表面,只是这种题材的电影也不太好说拍得不好吧。。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又全面了一点儿
反对的声音是善的开端,和谐的声音是恶的温床。
完全是冲着本尼迪克去的
世界上还有很多阴暗的角落,在进行着惨无人道的权钱交易。PS:莫妮卡看起来了老了好多哦,呜呜。。
因为真实,所以给4星
影片开篇有点沉闷 后三分之一渐渐给力。一句话:你知道的太多了。【制服缺爷露脸约一分半钟,酱油打的得心应手。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惩恶!但是拍的很差劲。
针砭时弊揭露黑幕的电影要有足够的锐度和广度,可以管窥全貌可以深入体肤,《告密者》做到了,且充满戏剧冲突,足够吸人眼球。
挺好的题材拍弱了
Kathryn的独角戏,正义永远无法击败利益。以前怎样,现在还是那样。真实改编,心里承受力不强者勿看。
Rachel Weisz满分!无力与痛心交织成一场官官相护的丑闻。
拍得太差了,平铺直叙,故事性甚至不如纪录片。女主有勇无谋,故事有头无尾,无趣且肤浅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