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弟弟一起去看的,虽然电影院里只有七八个人,可能是题材比较冷门,但是这个片子绝对值得一看,俄罗斯拍的真的很好。
剧情紧凑,3D效果逼真。
看的一直很揪心,一点出戏的机会都不给。
失重的效果排的非常好,不知道怎么拍出来的好奇。
除了惊心紧张的气氛,还有一股鼓舞人心的不放弃的敬业精神,无畏铃声和牺牲精神,这种牺牲自我也要为祖国减少损失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看的泪目。
总之,这部太空系列真的值得一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类救援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最简单的比如;汽车抛锚的救援;在海洋中万吨巨轮的救援;高山营救;地震救灾等等等等,但是你听说过太空救援吗?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真实的太空救援--前苏联礼炮7号的太空救援。
礼炮7号的救援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难的救援,是不可能成功的救援。
20世纪中叶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新战争开始了,那就是苏美冷战。
这两个超级大国较量的领域,从政治、经济、军事,到上世纪50年代初,双方把目标投向了太空领域。
1955年美国宣布计划发射人造卫星,苏联也紧跟其后,一场太空竞赛正式拉开了帷幕。
双方都担心,另一方在太空探索的同时,获得压倒另一方的军事和科技优势。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1颗人造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把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入了太空,成为第1个进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任务。
虽然直到今天还有人怀疑美国登月的真实性。
但是在当时,阿波罗11号确实让美国在太空竞赛中扳回了一局。
苏联在登月计划中完败给了美国,但是苏联另辟蹊径,开始研发和建造,人类历史上第1个空间站。
于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礼炮计划应运而生。
1971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1个空间站,礼炮1号。
随着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几年之后礼炮系列空间站的技术逐渐成熟。
今天讲的就是礼炮系列的最后一个空间站,礼炮7号。
礼炮7号1982年礼炮7号被送上太空,总长15.1米,总重18.9吨,预定寿命4年以上。
在一开始的两年里,连续接待了7批往返太空的宇航员执行任务,其中还包括,第1位行走太空的女航天员萨维斯卡娅。
1984年礼炮7号还创下了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中连续飞行237天的最高纪录。
失联1985年2月11日,浩瀚的宇宙中,礼炮7号正在安静的等待着下一批宇航员的到来,就在这时他的无线电发射机突然之间关闭,地面控制中心,以为就是发射机跳闸了,重启一下不就可以恢复。
可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傻眼了,地面指挥中心,向礼炮7号发出了重启指令,可是礼炮7号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就是说礼炮7号空间站上的无线电接收机也停止工作了,一时之间这个庞然大物在宇宙中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地面完全失去了联系。
美国很快就得知这些消息,并且声称礼炮7号已经是“死亡空间站”。
苏联认为美国政府,很有可能发射航天飞机到太空劫持礼炮7号,并把它带回美国。
事实上礼炮7号失控的那段时间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确实就架在发射台上,随时待命。
美国媒体的说法是礼炮7号,已经是死亡空间站,它随时可能坠落地面,如果一旦坠落,很有可能造成一场大型灾难。
这种说法是完全可能的,礼炮7号体重将近20吨,这个大家伙如果落在了人口密集的区域,很有可能造成百万级别的人口毁灭。
苏联为礼炮7号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空间站被美国截获,苏联在太空领域的尖端研究成果,就会完全暴露在美国人面前。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苏联必定会打破冷战格局,甚至触发第3次世界大战。
此时摆在苏联人面前呢也就两条路,第1条路要么摧毁他,死也不让美国人得到。
第2条路,上天找到它并把它修好,或者把它带苏联。
苏联人选择了第2条路,礼炮7号的抢救行动,说起来也简单,无非就4步,上天、对接、维修,然后再返回,可是实施起来却是难如登天,首先在浩瀚的宇宙中,要找到它就得费一番功夫,没人知道礼炮7号,是不是还在圆轨道飞行,就算找到了它正常的对接操作。
需要飞船与空间站同步收发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两者同步调整后完成对接,在没有无线电的情况下,宇航员们只能手动对接,空间站的飞行速度是每秒几公里,尽管有激光测距仪,但宇航员们能操作的只有手动摇柄。
手动对接,相当于把两个高速飞行的子弹给粘在一起,如果对接不成功,飞船撞到了空间站空间站,还有可能会变轨。
最坏的情况,飞船或是空间站展开的太阳能板被撞坏,那么飞船和空间站就有可能殒命于太空。
最理想的情况对接成功,空间站内部的情况也是无法预测的,敢于参与这次太空行动的宇航员们,拿的都是单程票,与其叫他们宇航员不如叫他们敢死队。
营救礼炮7号抢救行动,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被视为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苏联并不缺乏技术过硬,有无畏式的英雄人物,最终萨维内赫以及贾尼别科夫被选择了执行这次任务的两名宇航员。
贾尼别克夫是苏联航天这个传奇式人物,曾经获得过列宁勋章,在1982年以211天的飞行时长,打破了世界纪录。
而萨维内赫,是一位能力极强的工程师,曾经在礼炮6号空间站上工作过74天,熟悉作业环境。
苏联为这次太空营救任务,专门改装了联盟T13号飞船,拆除了1个座椅,添加了额外的燃料,于1985年6月6日,载着两名英雄宇航员飞向太空。
经过两天的飞行,联盟T13号飞船发现了失联的礼炮7号,影像同步传回到地面指挥中心,当飞船逐渐接近礼炮7号的时候,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礼炮7号的太阳能电池板不平行,没有朝向太阳,也就是说礼炮7号,电力系统已经失去了电力供应。
幸运的是贾尼别科夫发现,礼炮7号空间站飞行状态还算正常,没有完全失态,还是有对接成功的可能性。
贾尼别科夫乘坐的联盟的T13号飞船,以每秒1.5米的速度,慢慢的向空间站靠近,当到达200米距离的时候,两位宇航员发现,完全没有适合对接的角度,由于燃料有限贾尼别科夫只有三次机会,如果对接不成功,不仅仅两位宇航员有去无回,空间站也有可能被撞之后变轨,直接砸到地球人的头上。
惊心动魄的时刻到了,贾尼别科夫操作这对接摇柄,全神贯注,一点点接近礼炮7号。
在对接一开始的十几秒里,贾尼别科夫不断的跟地面汇报说:“对接无法完成,对接无法完成”,直到最后两秒,人们听到了砰的一声,贾尼别科夫说:“对接成功”。
这一刻地面控制中心欢呼雀跃。
这是人类史上第1次,对接不合作航天器。
对接成功之后,两位宇航员进入了礼炮7号。
他们发现空间战略的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只是电力系统失灵和零下5度的低温。
经过了7天的抢修,萨维内赫和贾尼别科夫,成功修复了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和自动对接系统。
几天之后,6月23日,货运飞船带着补给物资来到了空间站,最终贾尼别科夫在空间站中工作了112天。
萨维内赫在空间站中工作了168天,分别于1985年9月26日和11月21日安全返回地球。
礼炮7号一直到1986年8月,才接待完最后一批宇航员,在轨运行到1992年,比设计的寿命高出了一倍。
礼炮7号的抢救行动别说是在当时了,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成功避免了地面上可能发生了更大的灾难。
后来礼炮7号救援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有看过的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看完整个电影,整个人莫名特别感动,电影的每一分钟都是有故事的,两位宇航员特别伟大,经历了绝望最终又带来希望,总之就是特别感动,家庭和责任的选择,使命感特别强,虽然整部影片在两位宇航员和地面指挥部的对话中切换,但是每句话都扣人心弦,我觉得这部影片特别棒,值得观看。
并且影片的镜头感特别强,好像真的身在其中的感觉,仿佛我也是空间站的一员,以及接近最后,两位美国宇航员向两位主角致敬时候,真的是感动。
电影根据1985年前苏联礼炮七号空间站救援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朴实,情节推进也很稳重。
提现了真正的男子汉气概。
留下的一个比较大的悬念是,那束没有光源的光到底是什么,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后来查了查,发现是一个叫“天使事件”的事情。
也有知乎上的说只是艺术手法,有象征意义。
但也许两者都有吧,因为历史上的“天使事件”不是在救援行动中记载的,而影片中两次出现都是在主人公获救之后。
总而言之,是一部低调奢华的片子吧。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部俄罗斯大片《太空救援》。
虽然成本根本算不上大片,但是剧情和效果绝对可以媲美好莱坞。
而且俄式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国人看起来可能更对胃口。
具体细节有待各位读者亲自去开发。
扶好坐稳,准备出发。
【严重剧透 不喜慎入】两名宇航员,在苏联礼炮号太空站出舱执行维护任务。
一男一女搭配,干活并不是很累,再加上背景是从太空中俯视碧蓝的马尔代夫,画面一片安静祥和。
所有的声音都只能来自与对方,包括焊接时的滋滋声,也要靠人工配音,才能脑补出来。
对于航天来说,各类焊接都非常重要,尽管听起来很蓝翔,但其实高科技含量十足。
比如我国航天第一高校哈工大,就有一个院士云集的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舱内还有第三个宇航员,他一边打游戏,一边催促在外面搞焊接任务的男女宇航员尽快返仓。
就在这时,由于焊接点上有一个很大毛刺,扎破了女宇航员的手套,宇航服随时可能泄漏,这在外太空非常危险,随时可能缺氧休克,必须立刻返仓。
在男宇航员的沉着冷静的帮助下,女宇航员顺利返仓。
就在男宇航员即将返舱的最后瞬间,他看到了一道令人着魔的蓝光,几乎魔怔了。
返回地球之后,面对航天医生的询问,他说这是一道无法用物理定律描述的光,甚至有可能是天使?
这种说法对于苏联宇航员的职业生涯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果然,组织判定男宇航员不适合服役,直接让他退役了。
退役后的他,尝试适应老婆女儿热炕头和抽烟喝酒的日常家庭生活。
但天公并不作美,让太空碎片击中了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暂时空无一人的空间站陷入了瘫痪状态,连重启都没有用……礼炮7号的指挥官报告给了苏联国防部。
接下来男二出场了。
男二是一名替补航天员,虽然没上过天,但他是杰出的航天工程师,他老婆目前身怀六甲。
世界各国争相报道礼炮7号的事,都很焦虑。
美国说如果苏联处理不了,他们也会自己想办法。
苏联这边当然也在紧急开会讨论怎么办。
国防部说,美国计划在22天后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载重20吨,货舱尺寸是15米×6米,跟礼炮7号完全吻合。
还有更巧合的,执行挑战者号任务的机组里,有一位新成员,他和男主一起在礼炮7号执行过任务,而且俩人私交也不错,对礼炮7号非常了解。
在冷战的形势下,绝不能让美国用航天飞机把礼炮7号给弄走了。
如果真发生的话,那将是奇耻大辱,而且是侵略行为,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大战将一触即发。
最差也是苏联自己把礼炮7号炸掉,但那样形成的碎片和残骸也将占据轨道,破坏同轨道上的所有卫星,让苏联的航天事业倒退十年。
目前的最优解,就是派宇航员上去死马当活马医,这个方案最大的难点是:在轨道上和失控的空间站完成精准对接。
能修好固然好,修不好也可以将其拽下来,再坠毁到海底。
于是,苏联电视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报道:目前礼炮7号运行良好,由任务中心远程遥测控制,目前处于无人值守。
男主在家带娃,接到陪老婆产检的男二的电话。
因为男二看到新闻报道上提了礼炮7号的运行状况,作为一个候补宇航员和出色的航天工程师,他觉得此事很蹊跷。
然后两个人约了一起钓鱼,品酒闲聊,拌嘴逞能,不在话下。
在湖中央,两人突然被岸边的人喊回,召唤他们去指挥部。
指挥官问男二妻子预产期还有几天?
男二一手拿着鱼竿没地方放,一边回答说还有四天。
指挥官告知他有发射任务,男二早已经猜到的这事,还提前做了体检,但此时却也故作镇定,假装一点儿也不知道,然后压住笑容满口答应了。
这就是好莱坞拍不出来的俄式文化。
但指挥官提醒他说,这次不是普通的任务,礼炮7号已经失联了,情况不明。
男二接着问道,那谁是这次发射任务的组长?
旁边的指挥官问,你想跟谁合作?
男二毫不犹豫地说男一。
指挥官流露出了感动且无奈的表情。
现在大家都比较了解了,正常情况下机组共有三个人,但这次他们决定拆掉一个座椅,把配重匀给燃料、氧气、水和食物。
更重要的是,万一发生不测,也可以降低伤亡损失。
说得更直白点儿就是两条命比三条命好。
前面说过,这次任务最大的难度在于和失控的空间站完成精准对接。
所以,各大知名宇航员高手们都被叫来在模拟器上尝试对接。
谁能完成,八成就会选谁上天。
但是很遗憾,没有宇航员能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包括指挥官自己。
因为实在选不出合适的航天员上礼炮7号,指挥官不得不想到了被禁飞的男主。
他们在加油站碰到了,其实男主前一刻也在偷偷开车练习对接的场景。
在几句冷峻的对话之后,指挥官和男主达成了男人之间的一种默契:指挥官说他可以让男主上,同样男主说他可以办到。
就这样,在男主和男二跟妻子温存话别之后,成功地来到了天上。
在一番摸索尝试之后,男主果然不负众望,虽然出了一点格,小冒险小叛逆了一下,但确实奇迹般地完成了超高难度的精准对接!
这里出现了一个小细节,对接完成后准备进入空间站的时候,指挥部命令男主在外面等,让航天工程师男二进去,万一发生不测,男主还能操作返回地球。
航天任务就是这么残酷,每一个任务都有一定概率是薛定谔的鬼门关。
所以男二在进空间站的时候说:如果我有不测,请把我投入印度洋……空间站里面铺满了一层厚厚的冰霜,在确认没有大事时候,男一也进来了。
应该是水箱爆裂了,尽管他们有十天的食物,但修起来也很难。
光是融冰就需要两天时间,而且还要保持体温,不能长期在冰冻的环境中工作,地面指挥部几乎快要放弃了。
但男主对指挥官说,来都来了,就这么回去?
于是,航天医生建议再给两天时间,而指挥官给了他们五天时间修理。
地面上各国对此事都大肆宣扬,甚至说苏联的空间站内有核武器。
同时,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也准备发射了,而且货舱是空的,摆明了就是去装礼炮7号的。
男主和男二手动调整了空间站的角度,让太阳能电池板对着太阳,接上了电暖气。
像地球上的冬天一样,空间站的冰逐渐融化,形成了大量露水状的大小水滴,他们又开始紧锣密鼓地清理水滴,气氛一度欢快轻松。
但是在长期低温和劳累的情况下,两名宇航员都发烧了,38.2℃,但都瞒着对方强撑着。
就在这时,男主竟然搜罗出来一袋酒,两个人共饮了两珠(杯)。
更神奇的是,他们还发现了一只活着的蟑螂!
在地球上人人喊打的蟑螂,在太空中竟然成了宇航员口中的“同胞”、第三个活着的家伙。
缓过一口气后,他们准备给电池充电,让感光器自动调节太阳能电池板的方向,然后逐步驱动各类设施。
然后并没有什么卵用,太阳能电池板纹丝不动。
后来他们从照片中发现,空间站外面的感光器的遮光罩变形了,挡住了光。
于是男主就出舱做检查,果然看到了陨石的划痕和遮光罩的问题,这就实锤是礼炮7号这次停摆故障的主要原因了。
扭曲变形的遮光罩铁皮很厚,在太空中几乎是没办法凿开或者取下的。
然后百密一疏,之前由于有一滴隐秘的水滴穿过连接仓进入了飞船里某个重要的电源里,引起了短路。
就在男主出舱检修的时候,飞船里面竟然着火了!
继而引发了爆炸,把男二炸出了舱……生死未卜。
画面切换给了四个女人:男主的妻子和女儿、男二待产的妻子、被男主救过的女航天员。
失联九小时,地下指挥部已经陷入了绝望。
就在这时,信号竟然联通了。
男主和男二状态还行,男二受了烧伤,但吃了药之后情况还可控,只是飞船基本上都被烧毁了,简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最关键的两个致命损坏是:氧气站被毁了,太空船控制面板全烧毁了,这样就不能用飞船的动力让空间站返回地球了。
同时,美国的挑战者号已经在地面发射了,情况迫在眉睫。
国防部和军方说要击落礼炮7号,坚决不能落入美国人手中,但指挥官为两名宇航员争取了三个小时,开展营救计划。
就在这时,男二因为缺氧加上吃了药,产生了幻觉,竟然要打开舱门,跟拉他的男主扭打了起来。
地面指挥部经过测算,给出了唯一的方案:由于剩下的氧气只够一个人返回,所以两个人只能返回一个。
这是一个伦理难题,按道理船长必须是最后一个放弃船的,男主就是空间站的船长,所以返回的只能男二。
这个道理男主也明白,接到指挥官的单独通知之后,淡定地问了一句,国家队的足球比赛战绩如何?
开始进入了接受自己临终时间的贤者状态。
指挥部让女航天员通知了男主的妻女,可以到指挥部跟男主通话。
男主的妻子大概也知道兹事体大,也是异常冷静,带着可爱的女儿跟男主说了些话。
指挥部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不忍直听……气氛悲到了极点,大家都带着愧疚之意,目送妻子走出指挥部。
指挥官忍受着巨大的道德压力和理性无奈……也绷不住了,抄起一把椅子扔向办公室的玻璃窗,算是一种发泄情绪。
与此相反,挂掉电话后的男主,竟然在空间站里淡定地摸出并点燃了一根烟!
并且潇洒地吞云吐雾起来!
这可是在空间站里啊!
这画面唯美了!
这是我心中的全剧第一镜头!!!
男主一边抽烟,一边跟男二交代“后事”。
男二也是令人尊敬纯爷们,他告诉男主他自己是不会走的,他们应该拼尽全力出去凿开感光器的外壳,做出最后的努力。
一旦感光器和太阳能电池恢复功能,氧气再生器就可以工作,他们可以慢慢等救援。
但这一招太险了,一旦失败,两个人就都没救了。
男二淡定地说,别傻了,我是不可能自己回去的,我回去了怎么向我的孩子你的女儿解释?
尽管男主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内心非常感动,使劲捏了两把男二的肩膀,这是纯爷们之间的生死之交,过命的兄弟!
两个人一起带好了工具一起出舱了,在空间站外面架好了台子绑好安全带,一个人扶着另一个人用尽全力用锤头砸感光器上的铁罩。
然而,非常结实,在太空中穿着宇航服本来就用不上太大的力气,而且运动和出汗会加速氧气的消耗,当时也没有机械臂可以辅助用力。
数次敲击之后,铁罩子仍然纹丝不动……一直到黑夜来临,温度急剧下降。
正常情况下宇航员是不能在晚上在外作业的,气温骤降太厉害,而且空间站没有太阳能的支持,发生意外了也很难处理。
但是两个好哥们就坐在空间站外面聊天,一起面对远处地球上的万家灯火和绝望的宇宙,他们也看到了极光。
突然,男二想起一个道理,温度极低的情况下,金属会变脆,这个时候也许有机会敲掉那块该死的金属遮光罩。
于是两个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在零下100℃的太空中再次向金属罩发起了冲锋!
地面上的指挥官也没有闲着,在地面模拟的物理孪生上,也使尽全力用锤子敲打那个孪生的金属罩。
一方面是对宇航员的处境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无奈。
天上地下,同时有两把小锤,就在这绝望的氛围中,不断地敲着、敲着、敲着……
时间有限,一旦太阳出来温度回升了,把金属罩敲下来就更没有希望了。
小科普一下:空间站上的一昼夜,只有90分钟。
最后就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那该死的金属罩还真被男主硬是给敲下来了。
随即,感光器恢复了正常工作,太阳能电池板也自动找到了一样的方向,空间站内的设备几乎都恢复了正常工作!
这惊人的一幕,刚好也被飞上来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看到了,双方都给对方致敬了。
最后,他俩一起看到了那道蓝色的魔光。
Happy Ending
“熊系”太空片简单粗暴 《太空救援》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同样是如《地心引力》这样的“太空二人转”作品,但这部电影更像是《阿波罗13号》——一场源自真实的太空冒险,不要以为本片是俄罗斯人模仿西方太空电影,本片从内到外处处体现的是俄罗斯的“熊系”风格。
您可以想象得到在空间站这样高精密设备和仪器环境中,用“热得快”加热、用榔头凿、没事还喝两口伏特加“酒驾”的行为吗?
这就是俄罗斯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的冲击力,带来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
这让我想起了新旧两版《机组乘务员》的典型案例,同为灾难类电影,老版在客机高空飞行的情况下,让人裹上厚厚的棉衣,直接爬到飞机外面去修飞机;新版(国内引进译名为《火海凌云》)更离谱,在飞机飞行的情况下,把乘客用缆绳从一架飞机传送到另一架飞机上。。。
《太空救援》的故事并没有想象中的曲折,简单的故事过程却跌宕起伏。
《太空救援》描述的故事,跟1985年“礼炮七号”空间站“失联”事件完全一致,而且除去对两位角色适当的艺术加工之外,电影还进行了些许合理的二次创作以增强电影戏剧化的冲突,艺术的处理增强了电影视觉奇观效果和惊险情绪,而特效的运用则使这部灾难故事片如虎添翼。
那么究竟哪些场面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呢?
或者真实历史历史有的时候比电影中还要“离谱”。
“失火”空间站失火那一段情节,就是艺术创作的虚构,宇航员因失去了飞行器联盟号T-13飞船无法回家,从而有了结尾最后一幕破釜沉舟的举动,身逢绝境才用锤子修电池。
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二位发现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板歪了,回到联盟飞船,手动调整联盟飞船带动“礼炮七号”滚动,将空间站太阳翼调整到正对太阳的方向上。
充电一天后,电池组充满电,航天员再将蓄电池组连入“礼炮七号”的电力系统,完成了修复!
而且在太空修好了空间站,对接了货运飞船运来补给,还呆了100多天才回地球。
“相遇挑战者号”美国人要抢夺失控的空间站。
这是针对当时的冷战环境而设计的情节,暗指美苏当时的“太空竞赛”,结尾之处两国宇航员在太空中“相遇”互相敬礼的画面,超越了意识形态,毕竟,从宇宙看人类世界是那么渺小,无论国度,这样的壮举值得任何人称颂。
真实历史上,具体有无相关阴谋论咱们也不得而知,因为当年的档案也没有公开过。
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挑战者号确实在1985年有过飞行任务,还是三次:★第一次飞行是在4月29日,就是第一位华人航天员王赣骏以科学家的身份首次进入太空的那一次,这时候,礼炮七号已经失联俩月了,美国人这次上天具体原因未知。
★第二次飞行是在7月29日,与电影中“维修时间”相近,两位苏联宇航员是6月6日升空前往空间站,但16日就已经修好了。
★第三次飞行是在10月30日,指的是挑战者号倒数第二次飞行,因为第二年一月份,这货就变成窜天猴了,7人遇难,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灾难,RIP。
电影中的“相遇”场面应该指的是挑战者号当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不过进行了一些相关加工。
这里要为电影的编剧点个赞,将真实与虚构进行了结合,造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维修任务”成了“限时任务”,必须赶在美国人“得到”空间站之前修好它。
“对接奇迹”其三、模拟对接演练,因为是“限时任务”,这就让宇航员不得不提前进入发射状态,之前在地面上模拟出空间站翻滚轨迹,进行了模拟对接,全部失败。
在这样的条件下,宇航员硬着头皮升空。
真实历史上,比这个还要离谱,因为地面与空间站失联,根本不知道礼炮七号的飞行状态,两位宇航员到了太空距离空间站200米的时候才傻了眼,原来空间站是翻滚状态。
再这样的条件下对接成功,这在航天史上被称为奇迹。
电影改变了这一设定,让之前有了模拟对决实验,但全部失败。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丰满了剧情,另一方面为后来与空间站对接成功与否留下了悬念,增强了故事张力。
但还是牺牲了部分“熊系”做派,如果按照真实历史那么拍,恐怕更加令人不可信,但真实对接确实是在这样“不可信”的条件下完成的。
至于用锤子“修电池”,相关资料并没有表示,只是说他们修好了电池,俺也不知道是怎么修的。
但冰封的空间站是来源于真实历史,电影中一个细节:宇航员还吐了口唾液到舱壁上,结果发现三秒内冻成冰,这是真的,来源于当时宇航员的访谈。
电影中他们解冻空间站也是真实的,就是冒着短路的危险,用联盟飞船的蓄电池做了一个“热得快”,加热空间站。
这种举动听着都新鲜,但当时这二位确实是这么干的,不愧是“熊系”。
而空间站中还保存着前任乘组留下的饼干和盐,这是俄国文化中欢迎朋友的传统礼节。
还有喝酒那段,当时苏联国内是有禁酒令的,戈尔巴乔夫禁止上台之后关闭酒厂,结果两位在“天上”喝酒。
这些情节血性却也有细腻的感情,宇航员这种兼具内敛与张扬的精神,是多数俄罗斯人现代帝国症候群的一个缩影,深埋于苏联这个迅速崛起又没落的帝国。
“灵异事件”电影最后有一段宇航员“看见天使”的情节,前后呼应,这也是真实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之一。
这次事件被称为“礼炮七号灵异事件”。
当时前后一共有6名宇航员突然看到“天使”出现在太空站周围,紧接着整个人便处于一种非常舒服平和的状态。
尽管一直以来围绕着这件事充满了许多观点,有人认为是宇航员的幻觉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宇航员遇到了神,但无论怎样,这无疑是人类探索太空时要面临的一个严肃问题。
★第一次遭遇是在1984年7月12日,3名宇航员目击,据说“天使”大约有一架波音747客机般大小,而且不止一个,至少有7个。
★第二次遭遇是在1984年7月17日,也就是电影开场那次,因为当事人萨维茨卡娅是首位太空漫步的女宇航员。
这次“礼炮7号”上6名宇航员全都看见了,并且情况也和第一次的一样——看到“天使”在对自己微笑,紧接着整个人进入非常舒服平和的状态。
事后对这起事件的发酵,有人说是UFO,有人说是灵异,也有高人说是他们因为缺氧或者紧张造成的幻觉,甚至胡说八道,但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否定了。
宇航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让6个人同时“致幻”或者全部编造谎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离谱的是,后来就连NASA宇航局也有人宣称自己看见了天使,随后出现了一堆阴谋论,包括人类与外星人合作啊,预测不祥之兆啊什么的都有,但至今无法定论,毕竟是未解之谜啊。
《太空救援》用这一个细节来呼应当时的真实情况,并且结尾虚构了两位宇航员修好空间站之后“天使”再度降临的情节,实际上就是暗示“奇迹的存在”。
毕竟无论在真实历史中还是在电影里,以这样的方式修好空间站,真的是“奇迹”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ilm
小时候听大人聊天,对苏联有两个清晰的印象:苏联的太空站可能要掉下来了,会不会掉到我头上啊?
苏联的核电站泄露了,会不会污染到我们这里啊?
礼炮7号,向伟大的苏联宇航员致敬!
从太空看火箭穿透云层真是太壮丽了!
苏联人就是干!
先干起来,再考虑能不能成功。
第一次对接不成功,地面还没讨论出方案,宇航员自己搞定!
先加热了,再说怎么把水弄干。
拿起锤子砸了再说。
......向伟大的苏联宇航员致敬!
给战斗民族结结实实的给四星,一个太空片把人看哭了两次。
终于跳出在打怪兽、拯救全人类话题,重点是真实故事改编:飞船和空间站对接时比电影里的还艰难,据说根本就没提前试过对接,到了太空里才发现这个空间站居然是转动的,还这么快…
每次选择都可能没有归程 地面模拟对接台词说“动作温柔点,就像和姑娘谈恋爱一样” “可我从没和一个转动轴的姑娘这样谈恋爱啊”
划破天际 明亮如星
据说有一段拍摄是使用了真实的太空取景当我们选择慢速对接失败时,反过来想,那么同步速度对接呢?
机械师维克托讲真是再也不想和舰长合作了钦佩战斗民族的勇气和一身熊劲,为人类宇宙探索打开了明亮的希望。
汗水湿透衣背 当我们面临生死选择时,真的会那么心甘情愿放弃再见亲人爱人一面的机会吗?
原则是“舰长最后离开”,想起读书时学过的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很难过,预先知道的离别和死亡会更难以面对。
所有工作人员默契选择出去,给一家三口最后的时间
爸爸在天上修东西 修好了就回去了
梦境最可怕莫过于和现实重合舰长弗拉基米尔在没有临危受命前,接到朋友电话说做梦梦到他因为缺氧死在了空间站里。
生命就是这样脆弱,命运也会愚弄人间的普通个体,没有遇见还不会那么可怕,巧合到一起就会将恐惧放大,让悲痛扩散。
生命离别之际仿佛再次看到天使
问题解决后那种生的希望也在天使光芒里变得舒适柔和
美国宇航员的致敬是为了全人类的太空探索发展史
这一刻没有国度差异和种族歧视维克托那句“我该怎么向我的孩子解释。
我该怎么向你的孩子解释”令人肃然起敬,没有反面角色的战斗民族+五千万成本,也向人类探索太空步伐中所有奉献者致敬。
据说真实的礼炮七号修复场景图。
打盹的不行还驴唇不对马嘴,祝好梦。
后续再完善。
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是能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虽说电影必然带有艺术化的加工,但是依旧也是反应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面貌。
如果把他当作一部科幻片来看,可能不是那么精彩,但当你知道它的背景,知道它真实的故事,那么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一起来。
在此之前,其实对苏联了解不多。
关于那一轮的太空竞赛,关于冷战,仅限于一些书本上的描写。
但当逐渐了解了一些相关的信息之后,越发觉得苏联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
苏联人的勇敢确实让人敬佩。
总体来说,影片还是比较精彩的。
小高潮小问题一个接一个。
尤其是对于一些太空画面的处理,真的是美到让人惊艳。
这和那些大制作的太空科幻片有所不同,因为看片的人知道,这是“真实”的。
尤其是在现在的观众已经看过那么多近地画面之后,还能做到让人惊艳实属不易。
被损坏的礼炮七号飘荡在太空中
搭载着两名宇航员的发射器,冲破云层
太阳、地球、飞船
旋转着的礼炮七号
整部《太空救援》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国家之大义,就是两位主角之间的兄弟情谊了。
在这样浩瀚无际的宇宙里,宏观的家国情怀之下,这样落在主人公身上的小小情感仿佛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在这样历史洪流之中,小人物之间的兄弟情才显得弥足珍贵。
两人的第一场戏是在湖中边钓鱼边饮酒。
原本是很惬意的时光,被给维克多的宇航员通知而打断,面对维克多的喜讯,弗拉基米尔讽刺地说:“你甚至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宇航员。
你从来没在太空舱外活动过。
你只是一个穿着太空服的工程师。
”然而这句话在两人在太空中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之后,维克多却拿弗拉基米尔的这句话调侃自己。
有时兄弟情就算这样,不会太计较,不会太往心里去。
弗拉基米尔是个敢想敢干经验丰富的宇航员,而维克多却是个心思缜密谨慎细致的工程师,两人的角色设置有点“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意思。
在弗拉基米尔一股作气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对接任务之后。
虽然任务完成了,维克多还是气他的冒险和不听劝告,说:“神经病都没你疯。
”“我拒绝和你继续这个任务。
”而弗拉基米尔却轻描淡写地说:“你有的选择吗?
”这也为两位英雄增添了一分生活气息,他们也有普通的情绪,会生气,会闹别扭,就算在国家大义面前,人也不是机器,他们仍然有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想法。
而在惊心动魄的太空舱内爆炸之后,弗拉基米尔在面对烧伤的维克多时说的却是“你看起来晒得很黑啊。
”但在与地面无线对话中他却说“我很担心维克多。
”而维克多在缺乏止痛药和吸入大量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幻听到了对接的声音,幻想美国人来拯救自己了,不顾弗拉基米尔的阻止要去强行打开舱门。
为此弗拉基米尔头上重重地挨了一记灭火器,可他仍然安慰维克多“都是你想象的而已…我也一度以为我看到了天使,但是并没有…”他们会与对方争吵,会讽刺会闹别扭甚至大打出手,但是心里还是担心着兄弟的。
只是羞于表达,不善言辞。
在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推进,二人的兄弟情谊和羁绊也越来越深。
于是,在指挥中心说:“只能带你们一个回地球”之后,弗拉基米尔说的是“再见”。
他很快地做出决定,将活下去的希望交给好兄弟维克多。
之后镜头由远至近慢慢摇到弗拉基米尔的脸上,他惬意地双手抱头仰躺着,一副悠然的样子好像在享受莫斯科的阳光,而这时船舱内冰冷的灯一如当年天使的圣光,他在这样纯净的光线直线慢慢地闭上眼睛,回忆起和妻子的对话。
这个镜头几乎让我快要忘记这是一部太空题材的电影。
这里传达出了极强的宗教感和救赎感,震撼人心。
可是就在与妻女的对话之后,弗拉基米尔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他仍然希望维克多活下去。
这不是简单的“家庭和兄弟之间你选择谁”这样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命和未来相比,你会选择牺牲自己而让兄弟幸福吗”弗拉基米尔在享受完自己最后一根烟之后,告诉维克多是时候驶离了,嘱咐他给自己注射止痛药,手动离舱等等。
如果这是普通的英雄故事,这里似乎就该画上句号了。
然而这是前苏联故事,它时时刻刻不透露着一种旧时代的张力和人情味。
所以维克多拒绝了,他说:“我不想独自离开,如果我一个人返回,我该怎么向我的孩子解释?
”所以两人齐心协力,抱着必须活下去的决心,在最后一刻打破了外罩,赢得了胜利。
在茫茫宇宙之中,两人望向地球上的璀璨星火,以父亲的身份聊着,聊着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家庭。
这种既是队友又是挚友的兄弟情谊正是整部电影中最引起共鸣最值得动容的情感。
真实,不装,最简单粗暴的感动,永恒的绿光,不朽的CCCP航天员。
剧情简直弱智!人物也弱智!最后还搞个世界和平!
这不是一部《地心引力》那样的「科幻片」,它更像《阿波罗13号》,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太空题材电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回头看,当年那些苏联宇航员是真正的探险家,他们用如此简陋的技术,完成了代表整个人类进步的探索成就。期待中国的太空题材电影……
瞥见美苏太空竞赛一角。 毛子挺能干的,
不是科幻还蛮厉害的。
你们俄爹想要硬气一把,然鹅连电影风格都要抄袭美系。还特么没常识,20吨的玩意能击中地球上的城市?早在大气层烧光了好不~
虽然我也是从百度上查的,但是加戏成这样反而没了震撼的感觉。作为俄罗斯最喜欢拿来说的太空事业,也应该是最值得说的太空事业,拍成这样有点失望
当年的科技还比较落后 如此简陋的技术手段、用“蛮力”解决危机,却能拍的吸引人 俨然已经很不易。Nasa和苏联的宇航员抛开政治立场彼此敬礼真的是很感动了。除了科幻要素达标外 还添加了很多俄罗斯本土化的内容和幽默桥段,战斗民族真可爱 值得一看。
本来以为是俄版的《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最后居然是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强调一下,这不是科幻,不是科幻……
还可以
主角伟大,但是片子拍的很平淡。
一般般吧 节奏很慢
太空片无脑吹
7,其实我对开场那个看见天使的故事更有兴趣(据说是真事),真实事件改编,可以看成是俄版阿波罗十三号,不过阿波罗戏剧性更强,本片更有临场感,最近这两年俄罗斯拍了不少太空电影,以他们太空探索的经验来说,是有不少好素材可以搬上银幕。
Based on a true story.俄毛特色,太空舱里抽烟喝酒,修飞船靠抡大锤,飞船对接靠硬怼,硬核太空片,不跟你来虚的。
实际上整部片的紧张氛围都没能营造起来,所有剧情和人物都在围绕人工对接礼炮七号转,然而这段剧情并没能承担起整部电影的核心结构,很多感情戏都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配乐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你,这段该紧张了。背景归背景,电影归电影,电影本身质量就是一般。
优酷只有英语和国语两种配音,没有俄语原版。太空场景和空间站很帅气,但是最大的修理是抡大锤砸管子,通篇充斥着“领导”对宇航员生命的漠视,就很抹黑苏联的感觉。
非常好的揭露了项目管理水准之低劣
只给1分,明明最吸引人的就是天使出现画面,偏偏就只是一团打在主角萌傻脸上的光?!
4000万成本如此卓越的效果的确厉害,但,比地心引力好看,认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