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威辛”在我们的时代几乎成为二战中纳粹恶行的代名词。
一提到它,所有人都会记起历史课本中关于大屠杀的章节,人类历史上最“非人”的章节之一。
因为它妇孺皆知的恶名,很难想象奥斯威辛曾在战后的十几年中被人们遗忘。
一九四五到四六年间的纽伦堡审判只触及盟军眼中最主要的战犯,波兰当局于奥斯威辛当地进行的审判也只处理了不过几十人,而当年集中营中的党卫军官兵共有七千余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审判不是盟军控制下的政治表演,就是外国权威(如波兰)的清算,没有在德国人的心里掀起任何涟漪,没有揭露、没有反思。
在奥斯威辛作恶无数的党卫军成员,战后都悄悄隐匿在人群中,干着普通人的职业,过着平静的生活。
直到六十年代初由黑森州总检察长、前犹太逃亡人士弗里茨•鲍尔主导的法兰克福审判,二战战犯才第一次受到德国法律制裁,集中营的历史才开始拷问德国人的灵魂,奥斯威辛才进入史册,成为德国乃至全人类记忆中永远隐痛的一块伤疤。
影片《沉默迷宫》讲述的便是这段“揭伤疤”的历史。
一九五八年的法兰克福,奥斯威辛幸存者西门•科尔什(约翰内斯•科尔什饰)无意间发现当年折磨他的集中营看守不但逍遥法外,还在一所学校教书。
在记者托马斯•格尼尔卡的帮助下,他向州司法部揭发求助,但没有人愿意接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案子。
出于好奇,新入职的年轻检察官约翰•拉德曼(亚历山大•斐林饰)接过科尔什的线索着手调查。
没曾想,调查过程面对层层阻力,从司法部同僚的不解到警方的不配合。
昔日的刽子手如今过着太平日子,他们的资料静静地堆积在美军档案中心,人们看到的只是战后经济腾飞、歌舞生平——对历史的冷漠筑成诡黠的迷宫,把探求真相的人困在其中。
意大利裔德国导演里奇亚莱利没有把《沉默迷宫》拍成弗里茨•鲍尔的传记片,关于以色列摩萨德的内容也只是一个背景。
影片并不完全忠实于历史,虚构出了略带浪漫色彩的人物约翰•拉德曼,而把这个金发帅哥放在叙事中心,并不仅仅是戏剧化的需要,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角度微调。
主流叙事一般比较关注鲍尔与摩萨德合作擒获“纳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的史实,而片中主角苦苦追捕的则是另一大战犯“死亡天使”约瑟夫•门格勒,他在奥斯威辛主导的医学“研究”以犹太囚犯的身体为试验品,堪称大屠杀史中最恐怖的一页。
拉德曼并没有成功,他只好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次级战犯身上。
片尾的字幕告诉我们,历史上的门格勒始终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在南美度过余生,死于意外。
正义并非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始终被伸张,罪恶有时真能逍遥法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沉默迷宫》的历史观实际上更加残酷、现实、冷静,艺术手法或许浪漫而戏剧化,传递出来的信息却令人不寒而栗。
里奇亚莱利揭示出,法兰克福审判的最大意义,不是复仇式的清算,而是把沉醉于战后繁荣的德国社会惊醒。
调查中顺藤摸瓜牵连出来的每一个党卫军中级军官都是一段令人不寒而栗的历史,而将其公之于众,便是用洪亮、清晰、不容质疑的声音拷问德国人的良心,让整个民族走出沉默的迷宫。
作为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竞赛片,《沉默迷宫》于今年五月才在德国之外的欧洲各国陆续上映,无疑是踩着纳粹德国投降七十周年的纪念日。
这不是一部直接反思战争和屠杀的影片,而是对于反思的反思。
它让我们看到,关于暴力和罪行的记忆一直在不断被修改和重塑,而对这些记忆的话语争夺,也是一个险恶的战场,敌人的武器是谎言、拖延、隐藏。
每一个努力找出真相、留住记忆的人,都是这场战斗中的英雄,而这些英雄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狡猾的战犯,而是我们的沉默和遗忘。
或许是巧合,男主角亚历山大•斐林八年前的一部旧作也许是《沉默迷宫》的最佳注脚:《过客》中的斐林饰演一位当代德国青年,在奥斯威辛进行公共服务的时候遇到一位集中营幸存者。
今天的奥斯威辛,正如该片片面原文所说,战事过后、游人如织,历史似乎决绝地翻过了一页、不再回头。
所幸的是,这些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也将那段历史一锥一斧地刻在了德意志的记忆中,在每一次反思时拷问每一个灵魂。
所以,历史不再沉默,我们不再遗忘。
(刊于《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2015年8月14日,有删改。
)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故事发生在1958年的西德,作为检察官的男主在举国对二战沉默的情况下,如何剥开迷雾般的事实把生活在民众中的纳粹以法律手段绳之以法,而中后段面对庞大的卷宗、巨大的外部压力,大量的证人证词、甚至爱人和自己父亲都是纳粹的情况下,男主一度想要放弃,但在去过奥斯威辛之后,重拾信心,把曾经沾满鲜血的多位纳粹送上了法庭得到了应得的审判。
应该说,作为战败国,且离战争才10多年,就像影片中说的,西德需要的是信心来发展,而不是揭开伤疤来审问自己,这关乎到民族信心,但看到那些曾经的纳粹依旧有相当一部分遍布朝野,关键是大多的观点是罪责都在希特勒,自己本身是无罪的,即使在只凭自己意愿杀人的情况下,而这关系到正义,用法律途径解决显得非常之必要。
影片宣扬了德国人坚韧的意志力来处理这一系列案件,用不近乎人情的条件下宣扬了正义,而在同样情况下日本,以及多次对民众犯下错误的他国所不能做到甚至认识到的。
首席大法官Bauer说:所有参与到奥斯维辛中的人,所有那些没说过“不”的人,他们都是奥斯维辛。
60年代的西德,也是一片填充着爵士乐和百事可乐的歌舞昇平;繁荣复兴之下的人们对10几年前的黑暗与丑恶都默契的保持着缄默,很多年轻人甚至连奥斯维辛是什么都没有听说过——沉默、回避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如果一项犯罪调查会翻起这个国家最讳莫如深不忍回顾的一段历史、又几乎与每个人都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让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的父辈做过什么丑陋行径,那么是否还有勇气执行?
德国人又做到了,这就是片子里讲的“法兰克福审判”(https://en.m.wikipedia.org/wiki/Frankfurt_Auschwitz_Trials)。
就这一点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伟大的民族。
就深刻主题来讲,片子本身故事讲得有点平,倒是年轻检察官女票设计的几身衣服和包豪斯风格的家具和装潢让人眼睛一亮。
奥斯维辛究竟是什么?
不禁想起1年前到奥斯维辛,亲眼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鞋子、头发、其克隆B的罐子,焚尸炉以及一张张殉难者照片...那时候似乎更多感受到一种近乎窒息的压抑——人在某些时候竟能对同类作出如此残忍的事情。
如今看了这片子,才更清晰的认识到,奥斯维辛除了让人铭记、反思,更警醒我们对错误对丑恶不应保持沉默;一如男主角Radmann所说:对奥斯维辛的唯一回答就是,自己行正确的事。
1958年的西德,二战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战后的国家重建也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这个国家正被百事可乐、电视节目和维寇.托里阿尼的歌声包围,年轻的检察官约翰.拉曼德每天需要处理的也都是一些交通违规案件,“这是一个新生的国家”,一切都看起来是那么美好和有希望。
但历史的幽灵远远没有被封印掩埋,十多年前那场浩劫中的施暴者和幸存者在这片土地上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身份,他们生活在一起,维系着某种令人窒息的沉默局面,刽子手们脱去军装,变身和平时期的医生、教师和官员,年轻的检察官拉曼德执着地认为这个“有希望的国家”需要一场面向历史的审判。
德国电影“面向历史”的诚恳令人钦佩,早在1959年,博哈特.维奇的作品《桥》就显示出了惊人的反思二战的勇气;在如今欧洲电影工业一片惨淡、经济危机下右翼势力重占上风的背景下,德国每隔几年就能捧出一部诚意满满的反思历史之作,《再见列宁》、《窃听风暴》、《芭芭拉》是对两德分裂的历史言说、创伤抚慰,《帝国的毁灭》、《希特勒的男孩》则是面向二战,甚至还出现了如《浪潮》一类反思极权主义起源的作品。
《缄默的迷宫》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和2012年的《汉娜.阿伦特》进行观照阅读。
那部影片同样出自德国人之手,讲述了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审判过程中为艾希曼进行辩护这个历史段落,《缄默的迷宫》中,年轻检察官有这样一段发言:“德国人必须看到,那里发生了什么罪行,不止是希特勒和希姆莱犯下了,更是相当普通的人的罪行,很普通的人,他们自愿做出那样的事,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是对的。
”阿伦特给出了她的总结:平庸之恶。
这是《缄默的迷宫》提出的一个相当深刻的问题,但影片并没有在这个议题上再做更多的探究,而是把气力花在了戏剧性设置上,先是对约瑟夫.门德勒的执着追捕,在这里,约翰.拉德曼的幼稚病发作了(这种幼稚病本身也加强了主人公形象的内在张力),似乎惩罚了约瑟夫.门德勒也就是某种莫大宽慰,其实这种思路完全是走到了他之前提出的“普遍罪恶”的对立面;然后一种更具煽动力的戏剧冲突被强调了出来,那就是“父亲的真相”,于是“对父辈的审判”这样一个主题出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门德勒的执拗追捕归于失落,这是惩罚之无力,但它被另一种言说宽慰,格尔尼卡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铁丝网外对约翰.拉德曼说道:“在这里发生过的事,任何惩罚都配不上,重要的不是惩治,而是牺牲者和他们的故事”;而在“父亲形象之倒塌”这一震惊体验后重新完成信仰的树立,影片则是借助了西蒙关于“用爱和温情去消解创痛”的个人经验传授以及格尔尼卡口中那“伟大的事业”激励完成的,影片便是在这种“冲突-和解”模式中行进,最后,约翰.拉曼德和玛莲娜.旺德拉克也完成了情人间裂隙的修复,一件破损的西服外套成了这场戏的核心道具,那段关于“能否修补好这一处破损”的对话充满了暗示,简直就是一出浪漫爱情喜剧的标准情境。
在所有的“合法性手续”齐备后,一场未可见却已然声势浩大地登上历史舞台的审判拉开了帷幕,从1963年起,先后有211名浩劫幸存者走进了法庭,对那些脱去军装的刽子手进行迟到的控诉。
这是年轻的拉曼德抗争的结果,更有着另一层意义的指涉:新一代德国人面对历史时的勇气和责任。
影片另一处颇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历史的不可见”,几次纳粹党员的具体审问过程均被放置画面之外,甚至没有给当事人以反打镜头;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已成坍圮,那是一块荒地,以及“行将被忘却的记忆”,历史显现出的巨大阉割力令人震惊;至于拉德曼口中的“那部电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很可能是阿伦.雷乃于1955年完成的纪录片《夜与雾》。
《缄默的迷宫》是一部巧妙的电影,它当然谈不上是一部杰作,它的戏剧冲突优先原则使得它更多是空喊口号深度不计,但对于影片中触碰到的历史,我们应该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当我回头再去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发现它在触碰的不只是德国人的历史和创痛,它给了我们所有人一次反思的机会,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驱逐、一些国家二战时期非人的罪行、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卡廷惨案、文革...这个世界上任何一处不堪回首的历史伤痛,我们都要拒绝进行象征性掩埋、拒绝任何替代性的言说,即使我们会遭遇“弑父情境”、情与理的两难。
就像电影中的那句台词:“如今的缄默才是毒药,毒害我们年幼孱弱的民主制度”,如果一个国家自上而下都沉浸于糖霜而不是真相,那是文明的悲哀。
这部片子对于了解战后德国的一段时间有一定参考性。
影片的名字取得很好,缄默对应了战后德国对于纳粹,党卫军以及伴随事件的掩盖,迷宫则对应战后德国那些脱下衣服的纳粹仍旧存在于德国的政府以及民间导致主角在揭开历史真相时的阻挠。
主角的心路历程从追求正义,到发现身处的国家民族都是罪民而迷失,再到找回信念做自己力所能及自己认为对的事,也是一种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对于自己道路的一种开阔思路,精神升华。
过去的要正视,而不是掩盖,吸取经验,迈向更好的日子
十多年前,我的高中时期,每周三晚上都最期待的电影放映日,满怀欣喜“万人空班”的那天,我观看了人生中第一部深刻“纳粹”符号的电影,异常沉重,至今让我无法鼓起勇气再次观看这部“满目疮痍”的《辛德勒的名单》。
但艺术和纪实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对这二战类题材的文献、影视作品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今天无意间发现的《缄默的迷宫》,没有血腥残忍的历史画面,但依然带我走进了曾经黑暗至极的奥斯维辛。
1958年的西德,距离德国战败已经过去20余年,整个国家正在快速重建中恢复繁荣,社会一片祥和安宁,就像电影中说到是一个“被糖纸包裹着的国家”。
当检察官Radman听到对曾在奥斯维辛工作的德国军人的指控,表现出和当时德国社会普遍的陌生和不解时,我心中百感交集。
说到这,可能大多数人都能猜到电影的剧情发展——Radman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找到了幸存者,落实了证据,把指控最终带上了庭审。
Radman在做的事,是揭开这个国家的伤疤,是审判自己国家的罪行,是让国民都背负残忍的包袱,对于当时民粹爱国者来说,是耻辱、是应该被“拖进毒气室”的人。
这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让我了解了那段充满谎言和对罪犯包容的时期,看到了那段无法被抹去的战争罪行,让我也反思了和男主一样的问题,如果出生在那个年代,是自己被派去了奥斯维辛,我又会是何种作为?
这是一个我没办法深思的问题。
我第一次没有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因为电影里的画面仍在这个世界上演,依然有不知廉耻的国家和公民再试图逃避和篡改历史,他们依然生活在谎言和理所应当的脱罪环境里,我们却不能奈其何。
我由衷的感谢历史上真实存在的Radman,感谢他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国家的尊重,才能让几十年后的我们能够如此的接近历史的真相。
不过遗憾的是,“1968年,在对19位在奥斯维辛犯下滔天罪行的纳粹军人的庭审现场,没有任何一个罪犯表现出了忏悔和反省。
”——电影最后记载到。
记住有什么用?
大约只有一点点用吧。
最重要的问题从来不是审判以寻找正义。
而是人自己对自己的道德审判。
为什么纳粹从63年才开始自己对自己的反省?
从来是这样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是罪人。
也许可能有那么一两个。
人的局限就在于只能和有限数量的人产生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别人、其他的受害者无能为力。
奥斯维辛集中营,离我们很近的另一场可怕的事实。
焚尸炉、毒气室。
残忍的医学实验。
随意枪杀人。
而这部电影关于奥斯维辛,呈现了上一辈的德国人对自己的反思。
这是一个出过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的民族。
这是一个出过歌德、席勒的民族。
这个被理性、被哲学填满的民族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十分陌生:我们既不知道他们曾经的辉煌,也不知道纳粹德国究竟有多邪恶和可怕。
那只是一个被标志化的名词:可怕邪恶的纳粹,杀了成千上万的人,用尸体和鲜血浇灌一场荒诞的战争。
但是现在德国这些人,他们继承了哲学的精神,从阿伦特,从《我们的父辈》、《朗读者》,他们以自我解剖来完成对人类战争、政治、民族国家的反思。
就像这个《缄默的迷宫》一样,要的不是惩罚不是审判,而是反思与警惕。
当然这部电影里这种空洞的口号式的要求反思要求承认自己有罪是否有用,以及这种对青年的灌输和当时纳粹德国对青年的灌输有何异同以及不同的影响,我们还要等几百年以后,那些后辈来进行评价,毕竟时间才是结果的伴侣,个人只是时间的奴隶,延续的等待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但愿吧)而对我们来讲,从基督教圣餐什么的来看,基督为人类赎罪,所以人们信奉他。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极度自欺欺人、自私的想法。
这种基督并不是原始的犹太人的上帝,而是成为人自我解脱的工具。
个人不愿意承担直面自己的选择和其所带来的痛苦,就像男主角,在知道爸爸是纳粹之前都是站在审判别人的制高点上,最后他也只是为了让教训不再重演而回到审判。
他不知道他是否可以选择在那样的情境下,就如同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如何一样。
历史只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的人可以避免选择,不幸的人在极端环境下被迫改变。
但很多人都是不愿看清自己是否幸运或者不幸,只愿同大多数站在一起,躲避隐藏,惶惶不可终日。
我所有的影评都是从电影里反思进而反思自己。
我发现大恶和小恶是很难区分的。
我要做到有良心,有正义感,对所有人是不可能的。
不仅是地域的阻隔,更是力量的不足。
我们都只能维护好和几个人的关系,也只能帮我们自己熟识的受害者讨得正义,或者屈服于力量而保全自己重要的人。
这是人的局限,不可改变。
所以好的城邦都是小国寡民。
既然面对这样一个局限,我们能找到什么解决办法呢?
我的办法是既然我所受的教育已经将我教成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者,那么我就要遵从的内心,而不是屈服于他人或者大众。
恶人世界,尽力而为,不违背良心,不惧怕自己的死亡。
《缄默的迷宫》我已经很久没有热泪盈眶了,在这片中,当西蒙诉说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错信门格勒医生,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女送走,后来听到别人叙述医生将小朋友如何残忍实验致死后,一世活着痛苦与内疚中的时候•••我无法压抑内心的激动,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的心真的老了!
没想到羞涩干巴的背后还是可以激气一丝波澜•••其实,整篇故事没有太多露骨的残酷虐杀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冷漠、平静的脸孔,只有小数主要角色的激动滂湃,他们就像湖面下激烈摆动尾巴的小鱼,试图扬起湖面产出旋涡一样。
他们原本也是缄默的一员,为了各自的生活,各自重新建立社会中自己的地位,就好像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联邦德国,在觉醒沉默的背后有那么一丝蓄势待发窥探后,主角们都无法平静地坐着了,他们全部站起来,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实,为了一个只是为了告知,最终也许都无法有成果的事实,将迷宫中的错综复杂人物关系、罪恶根源统统解构出来,并记录在案。
当最后,男主发觉,线越来越多了,而线的分布竟伸向了自己敬爱的父亲,自己的妈妈再婚后的继父,自己深爱的女主的家人,甚至街上任何一个路人都是源头所在,他开始崩溃了,不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否再有意义,是与自己整个民族为敌,还是安然地像全民族一样保持缄默呢?
当然,我会尊重自己不可剧透的大前提的!
我始终深信,只有自己感受的电影,才是自己的电影,而这样才可以令电影工作的所有从业人员得到一份尊重。
如果一份好评,或者一颗星星就一概而论,那我们还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完成一出电影之旅吗?
西蒙这个角色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引领了故事的发展,也牵动着角色的情绪,我记下了他的一句说话(我只记得大概内容):“虽然我在这里有那么多的惨痛回忆,但我女儿第一次吃冰淇淋的笑容,我们第一次散步的街角,都在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那么,哪里才是呢?
”
查了德语维基才搞清楚Die Figur des Johann Radmann ist fiktiv und basiert auf den drei Staatsanwälten, welche die Anklage für den Prozess vorbereitet haben: Joachim Kügler, Georg Friedrich Vogel und Gerhard Wiese. Wieses Erinnerungen an den Prozess flossen ins Drehbuch ein.[5][6]拉德的人物是虚构的,是基于三个检察官的起诉的准备过程:约阿希姆kügler,格奥尔格·鸟和格哈德的草地。
回忆的过程wieses片剧本。
[ 5 ],[ 6 ]检查总长Fritz Bauer和记者Thomas Gnielka是真实人物“您可知这样做的后果吗?
您希望这个国家每个年轻人都要拷问自己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杀人犯吗?
对,我就是要这样我希望,这些谎言,还有这缄默,终于能有个尽头”“奥斯维辛是在这里发生过的一段往事,它被埋葬在这里如果你不开庭审判,它就将继续埋在这里,直到某个时候被遗忘在这里发生过的事,任何惩罚都配不上重要的不是惩治而是牺牲者和他们的故事”这场审判被视作联邦德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纳粹时期的罪行再不能销声匿迹战争反思的片子多了都没这部来的实在,人家是自己国家对那些陈年旧事算总账,“盟军”的“审判”在这面前算个什么东西这是个伟大的事情,不过电影本身拍的不算好看,那个女的角色我也不知道算弄进来干嘛
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这是我第一次看德语电影,在巨大的高达四层楼的荧幕下,我坐在第一排,仰望着字幕和剧情,听着德语原声,静静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对于这部电影,四星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是一部没有悬念的电影,拍摄手法也没有任何猎奇之处,因为语言的原因,煽情的部分甚至于不容易产生共鸣。
可是这部电影让我敬佩,为什么呢?
这是德国人自己直面的历史,德国人审判德国人,本身已是一个震撼人心的事,现在德国人把他拍出来给全世界看,看他们的良知,看他们对于奥辛威尔监狱的漠然与正义感,可见这个民族对历史的深深的反思与悔恨,这是一场对历史的审判剧。
“你以为这是河边夏令营吗!?
” 一句质问,把我们拉近了电影。
开始,二战刚结束,所有的人都沉默的开始了新的生活。
男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检察官,他的好朋友是监狱的幸存者,但是拒绝提及监狱里面的一切生活。
他开始好奇,打开了这潘多拉的盒子,调查奥辛威尔监狱的真相。
那些冷血的谎言,开始跳到眼前,电影的所有叙事角度都是受害者的角度, 男主从朋友那里偷来名单,里面写着“逃跑未遂死亡”,谋杀。
受害者并不认识里面的人。
“Where?
Still there?” 这些纳粹,要找到的是“平凡”无奇的施害者。
60万张沉默的纸记录着一切。
“好的商人会仔细记录一切过程” 六十万的资料。
男主和同事细细的读,细细地看。
一个个的叫受害者来,听他们诉说里面的故事。
没有麻醉的手术,把双胞胎用针线缝起来,把孩子头往墙上撞,让人捡帽子然后乱枪扫射。
最后的最后受害者不仅感叹“为什么他们死了,我还活着”。
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角一次又一次的接近崩溃的边缘,上司对男主说:“It is a labyrinth, don't lose yourself in it.这是一个迷宫,别迷失你自己” 检察长也难以接受奥辛威尔里面的真相,面对审判普通人的过程,所有人都是坏人,所有人都值得怀疑,有些人甚至后来做了政府官员,意味着整个国家都需要去审判。
这样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去接受。
他说“你知道吗?
我爱着国家,现在依然,尽管它发生这些。
” “犯人是谁” “所有人” 揭开历史的伤疤,揭开身边人的,并没有那么容易。
男主父亲、朋友、他一直钟爱的人的父亲、母亲的新未婚夫全部都是纳粹,男主是最纠结的:“"我一直想为正义而战,但现在我突然不知道它是什么了....” 女主角很美,她不在意政治,只在意小小的生活,她的价值观和男主在剧情上是冲突的,开始我还觉得这个角色有点多余,似乎单纯为了爱情而存在,其实不是,虽然这故事有点节奏缓慢。
这是我第一次看德国的电影,镜头十分德国风味,色彩浓郁,颜色偏红偏绿。
里面的monopoly游戏,服装都透露着战后的色彩。
音乐基调沉重,断断续续地吟唱,给我一种哀乐的感觉。
这电影并不是要伸张正义,而是对于历史对于社会的思考。
从德国人对二战反思的角度看,法兰克福审判也许更有价值。
这场长达两个月的审判曾引起西德媒体的广泛关注。
有两万多人先后旁听了这场审判,其中有不少中小学生。
这场审判的价值在于,它追究的是这些党卫军军官在这场大屠杀中应负的个人责任。
这个电影,是对这次审判的认可。
以史为鉴,这是德国人的新起点,日耳曼民族赢得起也输得起,不忘却历史,这让我很敬佩。
我们也一样,不能把历史雪藏。
开始以为首席检查官是大boss,果然还是看了太多不正统的剧导致的这样的脑洞大开。
叙事还不错,可惜未能展开关于法律的讨论,完全把角度放在了使受害者的故事被倾听。
男主很帅,像诉讼双雄里面的哈维。
最后放一句女主说的话:“生命多美好”。
沉重色调里面出现了公主抱,少女心膨胀。
优秀的民族反思我们这么优秀为什么会出这种事以后绝不能再出而不是我们这么优秀这种事只会抹黑我们的优秀所以坚决掩盖到底,于是他们越来越优秀。
冷峻克制,从音乐到建筑都透着德意志民族的特质……当一个国家人人都是罪犯,我们是与众人一样当一切没发生?还是与每个人为敌……公正是什么?自我反省才是最彻底的……
诚如戴锦华老师所说,这是部内容很好很重要,但电影感很糟的作品。不过即使缺乏艺术性,电影感很糟,它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因为对大多数没经历过二战的人来说,无论是那段历史本身和后续影响,都知之甚少。
影片内涵的意义很高,是德国对战争罪行自省的转折点,但是这类型电影拍得太模式化了,谈不上好看。
论反思的意义。
所以本来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丑恶太多是否就是仇恨的理由,但是被简单淡化掉了,还是沦为了一般的二战反思片。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样的地方尚且等待了二十年才被人们所熟知,那么南京大屠杀的审判要等到什么时候呢?X革余孽呢?最后,男主现在是德国当红了吗?有一种邻家叔叔的感觉。
德国人真的很会反省,对比下🇯🇵呢连事实都不承认
这片搭配《辛德勒的名单》《朗读者》和《海伦娜》一起看,就是德国二战后的心路历程。用隔着铁门递火的戏引出全章,巧招。把这么重而闷的题材戏剧化处理之后反倒回避了「每个德国青年都有纳粹家属」的情绪敏感地带。犹太受害者的悲惨也都是用聆听者的反应来表现。这份叙事的温柔,与男主角是衬映的。
德国电影都是又长又闷,要把人榨干
我们追寻真相,不是为了判罚,不是为了惩治,甚至不是为了正义,只是为了让经历了那些事的人,和他们经历的那些事,不被掩盖,能够被正视,最终被铭记。
略平淡
德国对于二战的反思态度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为人称道,这部作品里所表现的法兰克福审判至关重要,毕竟在当时离战争结束只有20年的时间,德国社会里的很多人都有和纳粹或多或少的瓜葛,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要拿出面对历史真相的勇气,直面自己的错误甚至罪行,是需要良心、理性和勇气的,而这部作品就是讲述这个关键节点的过程,叙事的角度,起承转合比较好莱坞化,好处是看得非常流畅,坏处就是挖掘稍显浅了一点,这就隐隐然会造成批判力度的减损,对于人物的塑造也略显脸谱了一些,都是影响了这部作品上限的问题。
How does one face such horrible truth? How does one face such crimes committed by someone as ordinary as a baker? How do we face history?
第一次知道,原来德国人最后奥斯维辛集中营是被自己人审判的。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正视历史的态度,要承认这些真的并不容易。不知道日本人看了这个电影会是何感想。
男主太帅了经常出戏,TF男模即视感啊。虽然很多桥段都有一点主旋律化,但是除了男主噩梦没有任何描述虐待囚犯现场细节的这个处理感觉很高明。败笔大概是女朋友情节。。另外男二难道不是犹太人么?
女主角是薇诺娜'瑞德即视觉感
如法炮制
2016/3/20(日)14:50mld cinema
题材并无新意,力度温和节奏温吞,优点是规避了商业片形式的历史罪行反思模式,从场面调度的色调到人物表情都肃穆得令人想起立站着看。
揪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