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新闻

Bombshell,爆炸性丑闻(港),重磅腥闻(台),性感炸弹,重磅炸弹,公正与平衡,Fair and Balanced

主演:查理兹·塞隆,妮可·基德曼,玛格特·罗比,约翰·利思戈,艾莉森·珍妮,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凯特·麦克金农,康妮·布里登,丽芙·休森,布里盖特·伦迪·佩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9

《爆炸新闻》剧照

爆炸新闻 剧照 NO.1爆炸新闻 剧照 NO.2爆炸新闻 剧照 NO.3爆炸新闻 剧照 NO.4爆炸新闻 剧照 NO.5爆炸新闻 剧照 NO.6爆炸新闻 剧照 NO.13爆炸新闻 剧照 NO.14爆炸新闻 剧照 NO.15爆炸新闻 剧照 NO.16爆炸新闻 剧照 NO.17爆炸新闻 剧照 NO.18爆炸新闻 剧照 NO.19爆炸新闻 剧照 NO.20

《爆炸新闻》剧情介绍

爆炸新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约翰·利特高(《王冠》)饰演福克斯新闻创始人之一、前董事长罗杰·艾尔斯,塞隆饰演前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梅根·凯利,妮可饰演前主持人格雷琴·卡尔森,罗比饰演一个虚构角色、名叫Kayla Pospisil的助理制片人,珍妮饰演艾尔斯的律师Susan Estrich,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发条橙》《罗马帝国艳情史》)饰演鲁伯特·默多克,布里盖特·伦迪·佩恩(《非典型少年》《缩小人生》)饰演Julia Clarke,丽芙·休森(《小镇滋味》《忽然七日》)饰演梅根·凯利的助手Lily,霍尔姆饰演主持人Martha MacCallum,是艾尔斯的捍卫者,加雷特饰演主持人Sean Hannity,一直将艾尔斯视为第二个父亲,称其为“美国最伟大爱国战士”之一。 艾尔斯掌管福克斯新闻外,也是是共和党的风云人物,曾帮助选举了理查德·尼克松、罗纳德·里根和乔治·布什三个美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红色山丘流浪的迪潘数码宝贝:风雪武者短暂和平二龙湖爱情故事2021炒作之家八月来风失去贝拉特斯的波利斯黑吃黑第一季摩登家庭第三季皇嫂田桂花捍卫正义风云之十里洋场异世界魔王与召唤少女的奴隶魔术Ω魔法精灵哥谭第一季良医第一季任侠野郎记忆迷宫冰河的诅咒伦敦·休斯:猎男大法全职高手第二季拳拳到肉暗夜鬼抓床鬼水怪谈异形大战忍者有块石头蛮好侦探反击者

《爆炸新闻》长篇影评

 1 ) 打一打性别牌,都一样

没看完,节奏太慢了,而且一开头都是为了些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纲上线啊?

小作文真的是毫无代价的攻击手段啊,只要她们愿意,几乎就能让任何一个男性社死。

“做自己”真的是政治正确得很啊,中年主持人素颜上全国电视节目就是做自己,观众不想看了换台了就是外貌歧视?

领导受不了因为这个降低收视率批评她就是职场霸凌?

后面应该涉及职场pua的内容没看下去,过于低级,到了那个层次,为了得到一个fox上镜主播的机会,多的是美女疯狂扑上去,必然不是大人物主动去要求实习生漏个腿。

电影照进现实,特朗普能赢一点也不奇怪了。

你是个正常的美国人,打开电视,看到一个变性的老护士当上了四星上将,一个分不清男女的异装癖当上了核工业部副部长……他们履历比起其他人毫无优势,就凭打性别牌才做到今天。

希拉里出了是个女的可以打性别牌之外,有哪点适合做一个总统?

特朗普很烂,总比希拉里好得多,大家太需要一个反政治正确的总统了,他的当选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2 ) 难道没人觉得梅根•凯丽撒谎了吗

看了这么多评论,都没人提出一个这么明显的问题。

梅根. 凯丽最终究竟有没有拒绝罗杰?

当梅根说出自己拒绝了罗杰的要求时,还说罗杰最终包容了这份拒绝,我就觉得不大可信。

电影似乎也有暗示:梅根片尾跟朋友打招呼别人都不理她了。

应该是别人不完全相信她的证词。

我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大家一定会问她既然主动作证为何又要撒谎呢?

要知道她不是第一个作证的人,她是第23个人。

已经有22个受害者作证了,而且还会有更多,罗杰的倒台已成必然。

是个吃瓜群众都会想:Fox的那些二三流姿色的女性都被罗杰骚扰了,他难道会放过当红头牌,这可能吗?

所以,如果梅根不主动招供,在罗杰倒台时她必然会认为是一个出卖了身体博上位最后还要维护上位的无耻碧池?

但问题她还是当红的靓丽招人的明星主播啊,崇拜她的男性观众应该很多都是把她当女神看待的,甚至在电影中塞隆也确实创造出了一个女神形象。

如果她承认被老板征服性侵,那她的女神人设瞬间崩塌,她的主播事业就完蛋了。

所以,一方面指证性骚扰,让她成为了一个敢说真话维权的女英雄,一方面又否认性侵成功,保住了女神形象,维持甚至促就了自己的事业。

 3 ) 最不理解的地方

可能由于是美中社会差异,总觉得罗比饰演的新晋女主播的角色有些人格分裂,身在囹圄却似乎泰然自若!

这在中国是不可理解的,要么离开,要么改变自己。

从始到终感觉她似乎最在意的是老板罗杰的“不行”,而对方以权势对她的潜规则,她似乎不是不能接受。

而最后福斯被接管后,得知换汤不换药的行业真相时,居然只是潇洒的扔掉了工作牌就离开了。

就如同一个旁观者对局势的不屑,可她明明就在其中啊?

还是一名妥妥的受害者,居然没有一点反思和震撼!

简直让人不能理解。

是不是美国人都这么洒脱?

还是导演希望表达美国米兔事件的社会价值就是苍白无力,不值得当事人哪怕半点反思?

在美国,为了糊口就委曲求全到这种地步?

不是一点点言语羞辱,不是简单的拉高裙子,而是实实在在的潜规则!

这种程度的猥亵事件已经胜过政客的丑闻和女权社会价值等等一切内容,这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打击不是能轻易抚平,也许社会本就如此,也许大家都不愿接受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阴暗面,暴力,人权平等,歧视!

当自己正在经历时,还在怨怼社会对自己的不公!

甚至埋怨有能力反抗的人没给自己铺好路,让自己也受难!

却没意识到是自己给了对方机会,最起码这个新晋女主播没能向自己的老板说“no”,而塞隆饰演的凯利当年却做到了。

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这种同为受害女性的纵容和默许!

影片有呼吁当代女性面对社会阴暗面的时候,应该坚强面对的成分,而能坚强起来的人,却一如既往的永远只是那少数的几个人罢了…米兔题材的电影应该不断反思。

理想的文明社会忽然值得追求,但真正的文明藏在人心,社会由男人带领,应该有道德界限,女人不想附属于男人,需要坚守内心,如若不然,再公平公正的法官和陪审群众也只能是看客,没人说有尊严的活着是一件容易的事。

 4 ) 逆天

这是要逆天啊!

查理兹塞隆,妮可基德曼,玛格丽特罗比同框!!

想想都激动,算是老中青三代吗!

活久见了,三个人的的演技都是滴水不露,罕见的三女主大片!

两个新闻界当红炸子鸡,加一个未来新星,对抗新闻界纵横三十年,辅佐过四个总统的新闻界大咖,电影份量也太足了。

影片首先构造了一个立体感十足的新闻界故事背景。

介绍一家大名鼎鼎的新闻集团和一个屹立于新闻界顶端长达三十余年的大佬。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没人怀疑这位大佬的权势。

然后展开一个新闻界工作场景。

高强度,怼总统,勾心斗角。

甚至政治站队。

却没想到外表风光无限的新闻人私底下也是被压榨和性侵。

而这个人并不是别人,正是新闻集团的大佬。

这种强大的权势笼罩下,女性反击的勇敢和精神尤为可贵。

利用职权性侵是极有话题性的故事,这个鼓励女性性侵之后大胆控诉,并不拘泥在故事本身,更多的把新闻界的故事刻画出来。

新闻人的火爆,传媒帝国的强大,令人震惊的社会现实。

三个内容融合一起,一个尖锐的政治剧就变的立体了。

想到一个电视,电视台女主编在办公室怼人,被奉为演技大爆炸。

但电影本身对背景环境的刻画却并不给力。

这份爆炸新闻,不仅是事件爆炸,对新闻界的剖析更为深刻。

 5 ) 想说点自己的经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 我经历的人和事 让我渐渐成为一个极左 和女权 所以你们会大概知道了 我是什么party 是什么bias 简单来说我是一个在海外读书毕业工作生活了很久的人 性骚扰的事情也过去很久了 我最后用了自己的方式 解决了这件事 身在江海 生不由己 并没有得到该得的 但是 也就这样了我看的蛮有感慨的 这部电影。

我想到之前自己被同事性骚扰的时候 那种翻箱倒海的侮辱 恶心 委屈 生气 然后我告诉了我的美国女同学 我本意是想问她们在美国 我该怎么做来sue他?

收集证据?

或者至少保护自己?

结果她们居然觉得 我overreact 她们说 I quote here, he's just into you. 这么多年 美国人让我有整个文化震惊 两次。

一次是当老师obviously种族歧视和践踏学生尊严的时候 所有美国学生都没有站出来 和所有中国学生一样 大家都是“忍辱负重” 直到我做好了休学的准备去找院长控诉她 现在想想 我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道歉。

一次就是跟美国女生说sexual harassment的时候她们的反应 让我发现 原来在女权运动盛行的美国 其实当代美国女性 也很weak。

我又想 其实being weak 到底是不是一种错呢?

Gretchen Carlson指控Fox老总时看了自己的孩子一眼 还有Fox员工问Megan Kenley你有没有想过 就是因为你当年没有站出来 剩下的我们现在才依然遭遇这一切?

Megan说 没有人 有义务 保护你 然后那个年轻女员工说 如果一开始有任何一个人 能早一点告诉我们 也好啊。

真的句句说到我心坎。

我当时 作为一个刚毕业进公司的菜鸟,第一次社会生活 又是一个人异国他乡, 处处小心怕piss off老板。

基本上没几日 我就发现那个男同事的奇怪了。

然后我一直纠结要不要告诉老板, 但是后来发现 全公司 都知道他有这个癖好 且joking about it 就并不take it seriously 哎 细节我不想再回忆 反正当时 就是委屈到掉眼泪 但是不敢辞职 因为我需要这份工作 然后我又完全不能问我爸妈 作为长辈 作为有社会经历的人能给我什么建议 因为他们肯定会巨生气然后立刻让我回国。

现在想 当时我进公司的时候 现已离职的那个女生 其实她当时的提醒 已经是很好的了 只是她当时misled我了 她说 他脑子有问题 我以为 性骚扰我的那个人 是真的脑子有问题 而不是 性骚扰 but anyway 我想 我大抵还是很恨那些weak的人 因为他们不仅不帮忙 在你站出来的时候 也会看着你被石头砸死 或者 跟着一起扔石头 而她们并没有想过 他们可能也会遭遇同样的事情 又或者 他们的小孩 后代 会遭遇这些事情 就是因为 他们这些人 从来没有站出来过。

后来 在我把这件事讲出来给我国内的一个多年好友听的时候 她居然告诉我 她也经历的类似的事情 比我更严重 然后辞职了 这里我不想多说 但是她跟我述说的时候 她对她的遭遇 有两点让我很震惊 一个是 她一直在想是不是她做错了什么 她散发出了什么信号或者有什么她做的引人误会的?

或者她是被诅咒了吗 不然为什么是她 遭遇这种事 另一个是 她极其害怕 被当作 victim 她觉得这是一直侮辱 而且中国是个community society 你永远别想get rid of it 除非你彻底换一个地方生活 这两点是我在遭遇那一切的时候 从来没有想过的 我不曾有一秒认为是自己的错 也不觉得victim是耻辱 all things I learnt from it is just that I am too weak to protect myself, to fight for myself. And Megan is right. No one has responsibilities to protect you. 这里我想说的就是 如果真的有人遭受了同样的事 正好看到了这篇文章 我想要告诉你 这不是你的错 it's never your fault. 我的这件事还让我发现了一个让人蛮心寒的事情, 就是even 你的朋友 也不会take your suffering seriously 就像Gretchen 在最后片尾说的"A lot of people, even women, are skeptical of harassment claims until they experience it themselves or know someone who has." 我的经历是 在我遭遇这件事的期间 我take a short break 去和我的两个朋友旅行 有天晚上我问我的女房东 nice old lady about it 她告诉了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告诉了我她在学校工作的时候 被上司bully是怎么收集证据 最后提出辞职要赔偿的 然后她安慰了我 并且鼓励了我 去fight 去protect myself. 与此同时 我的两个朋友 在旁边笑 因为他们完全不当回事 他们觉得我怎么还在说这个事 怎么还没over it 我当时和她们吵了一架 现在想来 原来很多人对这种事情 是丝毫没有同理心的 即使是你的朋友 but we are tough. we must be tough. cuz that's how we live in this world. God bless everyone, especially women. (LOL yes I am a feminist. sorry but not really.)

 6 ) 女孩子值得肆无忌惮的绽放魅力

女性在这个社会中会有很多无形的压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来,女性意识的觉醒一直被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压制,即使现在讲男女平等,讲女权主义,不可否认的是 社会对女性来说还是会有很多不公平不公正。

女性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为了家庭,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与无奈,她们不是不想站出来,只是社会的现实让大部分社会的基层女性只能忍耐,因为她们要活下去。

正如影片中凯拉对梅根说的 “像你这么有权力的人物保持沉默对我们这种受害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虽然梅根说的没错,“保护你不是我的责任”但是其实社会就是这么的现实,以凯拉为主的很多女性不敢说,所以这种事情的曝光也是因为格雷琴有了足够的底气。

很开心近期看到越来越多关于女性意识崛起的作品,希望女性在社会中可以早日肆无忌惮的绽放自己的魅力,不管是青春之魅力,工作能力之魅力,用心生活之魅力,成熟之魅力,亦或是母性光辉之魅力。

在黑暗中都不再有那么多邪恶的眼睛在盯着我们。

 7 ) 成年人看利弊,小孩才分对错

一部拍得波澜不惊的电影看后让人心潮澎湃。

敢于批评现任总统,敢于批评名声显赫的主流媒体,敢于说出大家早已麻木,甚至从中渔利的潜规则,三大女神任其4k画质展现自己年龄和皮肤的真实状态,甚至素颜出境,这部电影教你什么是现实主义创作。

又想起了单位领导对我的谆谆教诲:成年人看利弊,小孩才分对错。

你敢拿你的职业生涯为这对错买单吗?

甚至为了支持别人的对错判断,你敢出头,发出你的声音吗?

 8 ) 爆炸新闻—女性职场性骚扰

对于这部电影,我还在律所实习的时候,晚上熬夜看到4点钟把他看完。

我父亲对我的教育,先是有尊严,再是谋生。

话语很简单,实行起来也很容易。

尊严在电影中就是作为女性的“性”自由,对于罗杰的x暗示、挑逗、威胁证明所谓的“忠诚。

他的逻辑与行为方式我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多次提到“感官节目”。

面对公司职员的起诉,在遭受性x骚扰的女性群体里,选择帮助罗杰隐瞒。

其中的理由无可厚非,多半是谋生与尊严的选择问题。

回顾电影中,其实表现出来女性对于这方面的挣扎不够淋漓尽致,统一偏向为帮助罗杰隐瞒,其中仅保留两个角色为坚决反对。

但是生活中,多数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坚决拥护/坚决抵制的往往都是少数人。

 9 ) 性骚扰背后的权力指代

2019年底在美国上映的《爆炸新闻》不仅将主题锁定在了性侵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还影射了新闻业与美国大选政治权力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部影片,解构性骚扰和#MeToo运动的争议性,以及女权主义背后的权力编码。

2017年,由Harvey Weinstein性侵案引发的#MeToo运动迅速席卷全球。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爆炸新闻》用一种新闻报导式的手法,基于新闻大佬Roger Ailes性侵案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将主题锁定在了性侵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影片同时还展现了当事人与美国大选之间的微妙关联,并且在新一轮美国大选之前上映,这让我们又不得不对背后所指代的政治权力进行思考。

PART ONE:“性侵”的定义与争议首先有必要对“性侵”做一个定义,以了解它的争议性在哪里。

我们所谈的“性侵”或者“性骚扰”对应的是英文“sexual harassment”,区别于强奸“rape”,基本限定于在职场、校园、公共场所,以熟人关系为主,与性和性别有关的,实质发生或者未发生性行为的侵犯。

广义上可以扩展到非熟人之间,包含性暴力或性别暴力的行为。

虽然#MeToo运动的发展具有明确的女性被害者倾向,但我们先抛开性别回归到定义本身,因为在现实中确实也存在男性被女性或者同性性侵的情况。

根据电影中展现的和现实的一些案例,可以把性侵分为了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言语/视觉冒犯。

比如影片中讲到特朗普把女性比作肥猪、狗、邋遢鬼,称Megyn为Bimbo(大胸美女),以及Gretchen控告Roger对“口交”的话语暗示等等。

另外还包括对被骚扰对象身体的上下打量。

第二个级别:肢体触碰。

影片中Kayla在会议室里跟她的上级Bill Shine对话,Bill有意关上了窗帘,并且在对话结束时用手敲了Kayla的腿。

第三个级别:发生性行为。

电影中Kayla承认,在Roger的暗示下,她跟Roger发生了性行为,以此“为自己争取一席地位”。

性侵的争议:由此可以得出,侠义的性侵指的是当权者一方带有目的性的、主动发起的,通过权力诱惑或者胁迫对方接受不同级别的性骚扰行为。

整体来说这个过程往往是由第一个级别逐步试探、过渡到第三级别,它与强奸的区别就在于当对方在其中某个阶段明确拒绝,当权者往往不会强迫发生性行为,而是以权力相威胁(比如Megyn回忆她拒绝Roger后,Roger问她合同什么时候到期)。

我们为什么要下这个定义?

因为强奸案其实是有比较明确的法律边界的,而性侵之所以具有争议性,就在于定义的争议性,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就是当权者必须具备“主动”和“胁迫”的条件。

首先,“主动”是当权者面临性侵指控时最容易反击的点。

他们往往指出原告是有目的性的,故意接近、引诱他,以此换取利益。

在影片中面对Gretchen的指控,Roger的反应也是如此,他提出当他在选角时,这些候选者的眼神主动表示了对他感兴趣。

而这些控告他的女人,从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得到了“好处”,比如成为了主播。

这样的反击往往使控诉方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也造成了很多受害者不愿意公开的现实。

另一方面,现实中是否存在当权者是被动接受性邀请的呢?

当然有,比如权色交易,而当交易不成功或者交易完成后,当权者遭到控诉,这就成为#MeToo运动最受到诟病的地方,包括特朗普也公开表示这对有权势阶层的男性是不公平的。

其次,是否发生“胁迫”的争议,往往在于取证具有相当难度。

比如出于“腿控”Roger的个人喜好,Fox公司要求女性穿短裙这件事,绝对不会作为公司规章写出来,而是成为一种潜规则。

当有人拒绝当权者的性骚扰要求时,公司也绝对不会把这个作为理由开除他,而是用其他一万种理由,比如Roger提出Gretchen之所以离开是因为她的收视率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的女主播拒绝性骚扰后被开除,却控诉失败的原因。

因此,影片中Gretchen对Roger的指控可以说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

Gretchen被辞退后,她手上的证据仅是Roger对她言语骚扰的录音,单凭这些她肯定会因为“主动”和“胁迫”这两项证据不足被反驳,或者只得到极低的补偿。

但Gretchen不亏是个媒体人,她利用媒体的运作手法:首先指控Roger性骚扰,让Roger公开否认“主动”“胁迫”,同时造成他对Gretchen的名誉损害,这就为Gretchen之后获得更大赔偿提供了依据;然后她等待其他受害者证词,再加上录音,坐实Roger之前的否认是欺骗行为,以此获得舆论上的优势,既满足了“主动”的条件,同时完成她被辞退与性侵两件事之间的关联,即“胁迫”的取证。

最重要的是,她起诉的是Roger个人而非Fox公司,因而切割了利益团体,利用Roger跟默多克家族的矛盾击垮他,从而获得2000万巨额补偿。

然而,在这个成功案例的背后,Gretchen一度面临巨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其他被害者站出来,而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扭转了局面,就是Megyn一开始提到的8楼“power behind power”。

试想如果不是Megyn作为默多克家族的“卧底”,鼓动其他受害者作证,Gretchen很可能就不会成功。

所以正如影片所影射的另一个话题:对性侵争议的背后无非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PART TWO:平权和女权主义虽然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一直用“当权者”这个名字尽量规避有性别倾向性的描述,但仍然无可避免地将这个话题引向了两个性别间的对抗,原因很简单:当权者中大多数是男性,或者说,当下就是一个男权社会。

而当一个社会由某个群体专权时,势必会引发其他群体的反抗。

从本质上来说,当代女权主义者对男权的反抗,无异于奴隶社会反抗奴隶主、封建社会农民反抗地主,以及有色人种反抗种族主义者,性少数者反抗性歧视等等,这些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平权。

为什么会产生平权的要求?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指出了智人之所以能战胜身体更加强壮的尼安德特人,原因是产生了集体联想。

因此个体的人总是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被划分到不同的集体中,这构成了人类命名主体的基本思维方式。

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压力下选择自己不同的标签、站不同的队,这就形成了环境内的政治团体。

比如在影片中,以Megyn为中心有一个小团队,他们是职场中的利益群体,而当Roger欺骗员工说他下台会连带其他人下岗时,这个利益群体中的男性选择划分到性别群体中,形成了男女之间、Roger和默多克之间不同的阵营。

同样的,今天我们讨论女权问题时,很多男性可能会站在对立面,但当现实中这些人以家庭为单位对抗外在压迫时,他们可能又反过来支持自己妻子、女儿的利益。

因此,平权的本质就是人类不同利益集体相互平衡的过程。

影片中反复提到一个词“忠诚”,就是要求个体坚定阵营,其实,平权的本质就是人类不同利益集体相互平衡的过程。

影片中提到了Fox公司的口号“Fair & Balanced公平和平衡”,其中Kayla的回答中,最关键的一句是“Roger给了那些没有话语权的人说话的权力,因此平衡了舆论”,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美国新闻行业扮演了一个平衡权力的角色,另一层是平权的过程是当权者主动施行的。

这可能是对平权的本质以及美国倡导的自由权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方面舆论可以发出多方面的声音,另一方面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当权者的手里。

整部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权力再分配的过程。

影片的空间表达了两层权力转移。

第一层权力转移是:当权者Roger通过性交易对权力再分配,Gretchen对Roger的反抗,表面上是女权主义的一次胜利,实质上则是从Roger到默多克家族的权力转移,权力被移交给了更有力的拥有者,男权并没有被改变,甚至其他有过性侵行为的男上司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这是Kayla感到失望并且离开的原因,也是她的女同朋友再次收起照片的原因。

第二层权力转移是:媒体话语权所连接的美国大选的政治权力。

根据我对美国政治非常粗浅的了解,先做三点背景补充:第一,美国是一个整体右倾的国家,电影中Roger有句话“新闻就像一艘船,你一松舵它就会拼命向左偏”,说明了Roger就是右派,而影片中也对右派做了简单的解释,就是在说Roger的生平经历时提到“他可能是怀念曾经的美国”。

第二,希拉里所在的民主党是左派、自由派大多数,按说不会成为保守派的选择,但她的竞选演讲中有很多保守派的政治倾向,所以当年保守派在选择希拉里和特朗普上是有争议的。

第三,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代表的民主党,在政治势力上对右派造成打压,这可能成为影响2016年美国大选中保守派对党派选择上的重要考虑。

影片中给出的信息包括:首先,Roger是共和党的坚定拥趸,他在成立Fox之前就是尼克松、里根、布什三个共和党候选人背后的公关大脑,帮他们当上总统,2016年大选他依然支持共和党的特朗普;其次,这栋媒体大楼聚集了所有保守派的当权者,从Roger创立Fox这个背景来看,Fox的保守派倾向和对共和党的支持,其实是受到Roger的权力影响;最后,Roger指出默多克家族是支持民主党派希拉里的。

然而当特朗普上台,躲在背后的默多克家族登场,老默多克接通了特朗普的电话亲切的叫他“Donald”,当权者重新达成了权力的联合。

由此,Megyn在台前曾代表默多克抨击过特朗普不再重要,对于无权者他们不拥有名字,他们只是权力的武器和牺牲品。

这是影片最后Megyn感到失望的原因。

再深挖一层,这是影片中所没有展现的。

当年希拉里大选的言论表面上支持了女权,实际上仍然是为了争取选民而做出的政治权力让渡,跟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形成了同构的关系。

事实上,女权这个词在历史上一直跟政治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在1791年,法国的奥兰普·德古热就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女权宣言,以此对抗当时诸多立法中所谓“人权”把女性排除在外的现状,包括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拿破仑宪法》《人权宣言》,她要求废除男性特权,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之后《女权宣言》成为共产国际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背后正是世界两极权力的对抗。

由此,完成了对“Power behind power(权力背后的权力)”的解构。

那么,作为政治权力的武器,女权主义能否取得胜利?

我是比较悲观的。

我认为在男权主义下建立的国家机器,是不可能真正达成男女平权的,而女权运动无非只是当权者小部分权力的再分配而已。

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女权运动是积极和必要的,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其实在最近的100年,女性才逐步拥有了政治权、劳动权、自由支配财富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等等权力。

影片中Gretchen和Megyn都对“物化女性”表示出了很强的反感,但实际上女性在此前几千年一直都是作为男性的“物品”存在的:中国古代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男人或者大老婆是可以随时卖掉妾的,更是发明了“金莲”这种裹小脚的变态审美,从《金瓶梅》中就能看出女性地位之低;西方也不例外,到维多利亚时期依然流行束腰这种对女性身体极度摧残的装束,上演“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西方版;在英剧《新贵》中我们看到莎士比亚时期的女性是不能上台演出的,她们被认为是“没有思想的人”,排除在公民范畴之外。

琳达·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艺术史的角度解释了女性在职业中是如何被贬低的,波伏娃的《第二性》则对女性历史地位做出了更全面解读。

女权运动的进步意义在于,从20世纪开始至今,不仅为女性争取到了切实的权力,还改变了男权社会的文化观念。

从好莱坞影片中女性的地位变化就可以看出,比如《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莎,她的选择和行动完全由命运和她的丈夫安排,同时期好莱坞影片中,女性往往是性感的,但又是缺乏主动性、依附于男性的,并且依靠男主人公拯救命运。

而今天,大女主形象崛起,从《星球大战》中的莱娅公主到神奇女侠,从《使女的故事》到《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这种大女主气质,不仅形成于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变,还来自于女性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在几千年男权驯化漫长历史下的转变,就像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安娜,以及影片中的Kayla,需要经历许多挫折才能成长为独立女性。

直到今天,社会上仍然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女性自我奴化的意识,把自己附属于丈夫和家庭,放弃社会地位、独立的经济能力,甚至放弃自己的情感追求,按部就班、按照世俗规定去履行婚配。

她们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巩俐扮演的颂莲,明明是个知识女性,却甘愿做四姨太,当今社会还有很多颂莲。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颂莲在女性群体中的比例一定会逐步降低,因为社会文明发展的红利迟早会从权力中心向下扩展,使女性开始对权力产生欲望,所以,女权运动是历史的必然。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权力平均化的过程就像是从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全员持股的公司,势必会激发一定生产动力带来经济效益。

而从个体来看,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男性对于伴侣的需求,逐渐从满足生育到精神追求,这样的需求也在要求更多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

所以,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为什么不去接受这样一种变化呢?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当然有人会质疑: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是否存在矫枉过正?

肯定有。

权力争斗的过程势必夹杂着暴力和牺牲,一定有很多Roger和Kayla成为牺牲品,这是无可避免的;打土豪分田地是否把一些品行还不错的地主也一起打了呢?

但斗争的结果是当权者的适度放权,在权力机构中增加女性的比例,在法律和舆论上做出调整,再分配权力以减少暴力和牺牲,形成某种“Fair & Balanced公平和平衡”。

什么是女权?

我并不认为强势、强权的女性形象就等同于女权,因为就像我们讲公平,不可能做到每个人平均化,强权的女权仍然是属于少数个体的权力,而非女性整体。

我认为强权、强势恰恰代表了男权的思维方式,比如80-90年代,西方女性有一种特定的power dressing:高垫肩的西装、短裙、高跟鞋,这正是男性游戏规则下的女性的模仿。

而我理解的女权,首先是去性别化的尊重,尊重对方的感受。

而在尊重的基础上,是性别和性自由,女性的外在形象是强硬还是软弱,她穿短裙还是裤子,甚至她是公司高管还是家庭主妇,甚至适当的示弱、展示女性特征的部分,这都属于个体自由,而不等同于女权。

PART THREE:新闻报道式的叙事风格最后,我们回到影片本身。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它是一部新闻报道式的电影,为了表现这一点,导演用镜头语言刻意削平了角色内心情感的表达,甚至有些角色直接面向镜头对观众说话,制造“出戏”感。

对于主要角色之外的人物,几乎没有完整的勾勒,抽调了情感倾向性的参考。

这就使观众跟角色产生距离,你很难把自己带入到其中的某个角色中,也正因此,为观众保留了冷静思考的权力,比如:Megyn和Gretchen有没有跟Roger发生性关系?

Gretchen的目的是为了揭露Roger,还是一次有预谋的敲诈?

离开Fox以后的Kayla,能否摆脱、甚至改变性骚扰的职场环境?

在更大的政治权力下,性别平权是否会受到影响?

...就像新闻报道一样,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从它表达的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但却因此让观影缺少了情绪上的共鸣,对我来说少了对电影欣赏的快感。

这是我认为比较遗憾的地方。

 10 ) 就是想写点什么

三星,多给一星为主题和演技。

下文有剧透,介意慎读。

挺好的故事,性骚扰的丑闻和新闻集团的权力纷争交织在一起,高层下马是因为性骚扰的丑闻但又不仅是因为性骚扰,虽然向受害者支付了5000万美元的补偿,但给下马高层的遣散费比这更多。

三条线拍得很散,而且角色众多,脸盲看起来确实费劲。

明星女主播梅根,不断被降职直至被辞退的格雷琴,还有刚来的新人凯莉。

其他角色也很有意思,比如在保守派新闻工作集团的拉拉,还有罗杰的妻子?

许多为罗杰站队的员工,罗杰没说错,挺罗杰就是挺他们自己,许多人不是真的想要追究事实真相,只是想赶紧息事宁人。

纪录片一般冷静的镜头语言,没有任何刻意的煽情和夸张。

受害者的电话录音和凯莉向朋友转述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好像终于撕开了面具下的口子,没有着意于刻画事情发生的如何惨烈,而是事情发生前后对事件受害者的影响。

所以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当丑闻曝光,没有人问罗杰是不是真的做了那些事,反倒是女孩们会受到源自内心乃至公众的诘问,是不是我穿得太少我太想要抛头露面我没有说不,所以是不是我的错。

当然不是。

也有一段很感动,凯莉问梅根,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梅根说“we found each other”,真的很有力量。

故事的最后有一个镜头,梅根和格雷琴隔着玻璃遥遥相望,一下子让我想到之前在微博看到有关职场性骚扰的文章,女孩之间好像天生会形成这样的守望相助,那个人的手脚不干净、那个人“有问题”、不要单独去那个人的办公室……我还去微博找了那一篇的原文来看,来自@暴烈甜心小鳄鱼毛毛

并不只是no means no,而是没有说yes就不算同意。

许许多多的罗杰站在权力的高位俯视女孩们,想要成功吗,想到得到权力吗?

来向我证明吧,证明你的“忠诚”,你是个好女孩,你是个好士兵。

其中还有一段我印象深刻,一位主播接到调查电话,一边说着没有人要求我们穿高跟鞋和短裙,镜头一闪而过,更衣室的其他女主播穿着束身衣,戴上胸垫,贴了创可贴的脚跟踩上了一双更高根的鞋子。

无形和有形的规训太多了,是麻木还是习惯,我不得而知。

还有为罗杰摇旗呐喊,甚至穿了“TEAM ROGER”t恤的女孩,我也不知道她们究竟是伥鬼还是真的为了谁。

罗杰被辞退之后,女主播们终于可以穿上裤子,而面对种种指控,罗杰发出的感叹是“they wanna fuck me”,字幕组的翻译是“她们想毁了我”用权力fuck别人的罗杰何尝又不是毁了别人呢?

梅根的老公挺好的,老贤内助了,那种“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我都永远支持你”的力量太能鼓舞人了。

剧中的女性角色非常多,除了员工还有律师等等,还有身在他营也要选择坚持本心的人,像梅根一样,“她们赌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是第一批打倒具有如此公众地位人物的人,但不是最后一批”值得一提的是欧美女演员的演绎生涯真的长,优秀的演员不被性别年龄和身份局限,真好。

ps我还是没懂拉拉放照片的梗

《爆炸新闻》短评

职场打压不光是对女性骚扰这么简单,资本和权力可控制因素太多了,单以女权角度看很片面,当然在女性方面对公众人物发声是很可敬的

8分钟前
  • 捅主任
  • 推荐

1.美国右派最大媒体内部的米兔事件本身就足够震撼,像《聚焦》那样客观呈现就很够说服力了,结果这里前半段各种左派的夹带私货、添油加醋,差点杀死整部电影。2.要知道Megyn Kelly这些人就算离开了Fox,她们的基本ZZ观点也还是保守的,很多对白根本不是她们在现实中会表达的,还有Margot的虚构角色强塞一个les的身份反而显得像是说教。3.表演比剧本好得多,Theron的眼神和说话方式都很Megyn Kelly,Kidman演出全片最有真实感的保守派女主播,Margot的表现也值得提名一个奥斯卡。

9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较差

是好莱坞标准的纪实性剧情片,以有趣为主。之前看到塞皇的妆容还以为她跑去动了刀,但是得知梅根凯莉在真实的电影之外的反应让这部片的观感变得更完整了。

14分钟前
  • 竹和
  • 推荐

紧跟时事+政治正确的「奥斯卡御定」作品,尽管一切都在套路上(甚至因此基德曼多次拒演),不过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比起女性遭受的屈辱,固化社会中将罪行视为「潜规则」并且在事发时维护,事后墙倒众人推的群生相才是更加难以改变,实质是诸多歧视的基石。

19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一众受害者共赔5000万,开除俩人渣赔偿6500万,棒!

22分钟前
  • 丁不起
  • 推荐

一颗炸弹落下时,即便是在看似同一个价值取向的编辑部里,各种人的表现也大相径庭,每个人的反应都会远远超出预料,那些为当权者做伥鬼,做啦啦队,做告密者的人在上演更耐人寻味的一场戏。很多人诟病的三女主交集少,正是现实中的日常,联盟没那么好缔造,忠于自己的价值观本来就是件需要勇气的难事。对我来说片子最后10分钟才是最精彩的地方。

27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OMG, It's so gooood 来补Barbie和wried barie结果比想象中好太多(也并没有觉得剪辑乱)。最后金额对比太讽刺了,加上现在越来越保守倒退的大环境,保护女性权益真的是任重道远😞(就问MM什么时候被捕)// 难以置信这部才7.2隔壁油腻巴比伦居然有8分🙄 罗比太太太太太棒了(´;ω;`) 然后literally被叫Anchor Barbie了哈哈哈 而且这里面姬仔queer演员也太多了吧\(//∇//)\ 除了Kate居然还有Brigette!!!!居然还有yellowjackets的Liv!!!!!天哪还有Holland!!!!然后另外还有D'Arcy呜呜太棒了这阵容

31分钟前
  • NidomeAoki
  • 力荐

姐姐妹妹站起来,妇联反对性骚扰。看到里面的故事,我觉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吧。看片子有两个感受:第一,人物太多,脸盲对不上号。第二,赢了官司但依旧没有改变什么,既得利益者还是那些。所以,卑微的人只能从大佬手里拿到一些甜头,阶层和格局依旧无法打破。所以,将来面临的问题还是:想升迁或者想出名,依旧需要拿出点东西来交换。

32分钟前
  • 苏烨也
  • 还行

本身对传记和政治题材无感,这部电影又明显迎合颁奖季的各种兴趣点拍的,立意是好的,囊括了政治嘲讽,女权与投机主义和职场性侵,然而成片却是一盘撒沙,几段主题切割生硬,划分明显,生拉硬凑的拼盘思维,深度挖掘的点到最后也都是浅尝辄止,人物群像杂乱无章,节奏和剪辑乱七八糟,三条线交叉就跟流水账一般,模仿《焦点》的自身密度,却连皮毛都没有学到,能把这么高能的社会话题拍的这么难看也是一种本事,完全可惜了三位实力派的女星的表演,本届奥斯卡只提名了女主,女配和妆发,除了表演区块简直一无是处,提名女主的塞隆算是气场和磁场拿捏最出彩的,提名女配的玛格特罗比贡献了最有感染力的两幕,妮可基德曼的角色最冤,戏份少出场少,只沦为影片里的戳破工具,人物干瘪而无力,完全是电视电影的水平,糟糕又失衡。★★

36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Nic+塞隆!!什么神仙???什么cp???快点来吧!!!值得!!

41分钟前
  • 爱七同香玉之木
  • 推荐

看的时候觉得,这有意打碎情绪的风格,太像《大空头》了,出自同个编剧之手。认不出塞隆的脸,但声音撩爆

42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margot robbie贡献了最有感染力的两幕

43分钟前
  • 我不是R朗U姆M
  • 推荐

观感比预期要舒适,要是能来部美剧估计更刺激

44分钟前
  • 还行

塞皇的妆一化完全没认出来,前半部分真的散,跳来跳去不知道重点在哪,还打破第四墙和纪录片的运镜,真不如老实的来,后面才找回主线的感觉,也随着角色起伏,罗比几场戏演得好,题材值得高分

45分钟前
  • 小明灯仁波切
  • 推荐

台词写得很傻很匠气,夹带政治私货的方式也比较愣。不过当个简单的八卦小电影来看还是挺开心的。

49分钟前
  • Marni
  • 较差

为了罗比去看的,却觉得塞隆真是太美了…妮可仍旧很美,但没有之前那么摄人心魄…并不算完全意义的女权片

54分钟前
  • Yvonne Yu
  • 推荐

妆容区别很大,塞隆还是一如既往。倒是妮可基德曼看演员表才发现她。 电视行业唱衰

55分钟前
  • 哈里破特
  • 还行

……剧情松散,流水账一样。而且之前这种借这个案子去捆绑床破攻击共和党的逻辑其实不坚固。挺讽刺的,现时谁能又阻止这家伙去投个bomb呢。

59分钟前
  • 好公民库尔蕾丝
  • 还行

作为媒体出身,对里面的一些同事对话还是蛮有感触的,只是作为真实事件改编,情节过于简单和草率了事了。剪辑风格很跳跃,令人更觉得对事件的讲述包括人物的刻画都不够深入。有点浪费了这么好的卡司了。请了那么多已出柜的大咖,却没有给到足够的戏份和精彩。可惜了。

1小时前
  • 深秋小屋dongdong
  • 还行

全员演技爆表。没有过度解读,没有过度延伸。节奏准确明快、结构饱满。

1小时前
  • 我不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