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部纯爷们的战争片,没有女主角,没有女配角,充满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气息与战争意味。
真实的历史事件背景与影片拯救同袍的主题相得益彰,波黑地区即使到现在也依然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地区之一,战争阴云密布,种族与种族间的冲突不断。
电影所要讲述的故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影片的开头既是一场十分经典的空战戏,F18大黄蜂战斗机出勤进行侦查任务,机上没有携带攻击型武器,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镜头是地面武装人员操控的SAM导弹在锁定大黄蜂后发射导弹的这一段。
F18在空中进行了各种机动和逃脱,但很遗憾的是还被第二枚导弹所击中。
在飞机将要坠毁的时候,飞行员打开了弹射逃生装置,随即机身开始了自动自毁程序。
这一部分可能让喜欢战争片儿的人看了会太HIGH了,把美国战机的很多特性都展现了出来。
记得在央视军情观察室的节目还有各路专家大神们专门讨论了这一段的情节,用来分析美国战斗机的战术性能。
当然这部电影的引人之处不仅是对于战斗情节的刻画,更多的是在整个影片主题中,逃亡与拯救带给人的惊心动魄。
这一类的桥段可以说是电影中经典的故事情节,飞行员一路逃亡,武装人员一路追杀,故事的整体脉络渐渐清晰。
当然,这一类战争片给人的感觉是弱化了情节与故事的戏剧性,甚至说故事情节像是学生作文一样平铺直叙。
不过,喜爱这类电影的人最主要的一个群体是军事爱好者们,对于战争场景的刻画才是他们关心的要点。
深入敌后与黑鹰坠落同样具备将现代战争场面刻画到极致的一个特性,空战,坠机,狙击,混战一应俱全。
影片中最为深刻的一个场景是飞行员穿过雷区的那一部分,追杀他的武装人员在碰到地雷线后,联排的地雷相继引爆,超慢镜头写真下的士兵被炸弹产生的冲击波震飞,烟雾落下之后,手中的冲锋枪被炸成了一块废铁。
观看着这样的场景,如果是以前的我,会觉得看着太过瘾了,但现在再看则是对战斗与战争的一种畏惧。
美国人拍的战争电影,特别是这部纯粹意义上的美军主旋律电影当然是为了最大程度刻画美军的英勇形象和美军精神,不过在影片中一个小细节还是让人觉得有趣。
当逃跑的飞行员坐上一辆民兵的卡车后,车上的孩子给了它一瓶可口可乐,这个情节虽然很微小,但是也能够感受到导演想要传达的某种信息。
其实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与美国作对的国家或人都讨厌美国,讨厌美国的一切,他们所希望的,就像那个孩子给飞行员的那瓶可乐一样,美国带给世界的,应该像可口可乐一样的东西,是带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战争与伤痛。
用TAKEN做标题,是想说明一个有趣的事情。
在中国的战争片里,经常看到的是个人为了集体选择了自我牺牲,舍小我顾大家;而在美国的电影里,常常会是这样的:为了救一个人而不惜代价。
说实话,我有强烈的“南斯拉夫情节”,这本电影明显在传递着美国的价值观。。。。
不过战斗场景还是挺逼真的
片子的经典、出彩之处是先后发射的两枚SA-13防空导弹追击F/A-18以及最后飞机被击中飞行员和领航员弹射跳伞的镜头。
真实不真实先抛开不说,老美的这段电脑特技绝对堪称战争片中的经典。
特别是之后飞行员弹射的镜头,细节非常丰富。
这一段已经被CCTV的军事节目大段引用。
画面也不错,青灰色的主色调加上地上的雪,很合二战迷的口味。
但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陈了。
老套、俗气、主旋律的美国片剧情,破绽百出的技术细节……总体评价:适合有军迷倾向的观众过过眼瘾,不可细抠。
剧情太烂,好片绝对算不上。
动作戏一般,几乎没有什么打斗,倒是男主体力不错,一路跑着逃跑,情节大路货!
典型的个人英雄片!
让我感动的是,舰长为了不忍领航员被人杀害,违抗命令,带领救援人员把领航员救了出来。
结尾有点狗续貂尾,领航员回去拿储存器,那么多坦克,那么多所谓叛军人员的攻击,舰长一方无一人伤亡,让人感叹,上帝真的在保护美国人!
几个美国大兵在航母上玩橄榄球,不慎用力过猛,将球直接抛到了海里,看着随波远去的橄榄球,几个大兵齐喊“Wilson”!
看到这里时,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几个朋友却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不懂笑点何在。
很多时候,电影里的幽默桥段来自戏仿和恶搞,《惊声尖笑》和《白头神探》这样纯粹以戏仿来造笑料的电影自不必提,《深入敌后》里这句“wilson”是在模仿《荒岛余生》,汤姆·汉克斯流落荒岛时,唯一的“朋友”是一个排球,汤姆按这个排球的品牌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wilson,影片后半段,上演孤筏重洋的好戏时,wilson不幸被海浪卷走,汤姆无助地看着wilson逐渐被越冲越远,悲痛欲绝地大喊了一声——呃,他喊的不是孙楠的“你快回来”,而正是“wilson”。
同样的桥段,在《荒岛余生》里是催泪用的,而换到《深入敌后》里,则就是笑点所在了。
同样的例子大有所在。
据说有一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搞了一位南斯拉夫导演的影展,其中一部电影用的插曲是经典老歌“Only You”,电影放到此处,全场的观众齐声大笑,搞得导演莫名其妙、瞠目结舌——因为这本来应该是很温馨感人的画面。
他老人家哪里知道,在星爷的妙手之下,Only You自从《大话西游》之后,早已被中国观众赋予了新的含义了。
片名/深入敌后导演: John Moore编剧: David Veloz / Zak Penn主演: 欧文·威尔逊 / 吉恩·哈克曼 / 盖布瑞·马赫特 / 大卫·凯斯 / Olek Krupa / 乔昆姆·德·阿尔梅达剧情简介:圣诞节前夕,波斯尼亚战争终于达成停火协议,亚得里亚海上的美军官兵们即将返回家乡。
海军领航员伯纳中尉(Owen Wilson 饰)早已厌倦这场无意义的战争,长官莱斯利(Gene Hackman 饰)出面劝解却无济于事。
圣诞当天,伯纳与搭档驾驶大黄蜂战机执行航拍任务,无意中瞥见非安全区中有武装人员行动,两人决定介入,却被对方的萨姆导弹击落,搭档被对方处死,伯纳侥幸脱险,但对方搜寻人员沿路追踪不舍。
与此同时,接到伯纳求救信息的莱斯利苦于北约将军节制,在所谓顾全大局的考虑下无法介入非安全区搭救伯纳,莱斯利只好借助媒体力量甚至不惜盗用盟友设备,展开了一场对落入敌后下属的拯救行动。
|本文大约1100字,阅读需时3分钟大家快来看啊,大黄蜂被导弹击落了。
作为一个零一年的战争片,本片在一开始带给我们的视觉效果简直了。
刚开始话不多说就给你上了一道大餐,一下子将你牢牢的牵住了。
这道大餐一下子将你深深的吸引住了之后。
相信没有谁会拒绝这样的的一盘菜。
我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吊起来了,虽然纵观本片在到了最后的时间里并不是像前面那样刺激,但是你依然是会耐着性子看完。
即使你是仅仅为了开头的酸爽。
也会觉得值了。
让我们把视线在拉回到片头,我们看到了萨姆防空导弹的威力,以及F-18的空中机动性能。
这并不是一个一扫而过的镜头。
而是从起飞到降落整整持续了大概7分钟的空战。
这酸爽甭提了。
他并不如以往看到的那样,主战方通过几个漂亮的空中闪转腾挪就可以轻而易举的避开导弹的追击,即使空中花哨的动作没有作用,也会在电子干扰弹的释放之下结束导弹的追踪。
但是本片却不是这样,完全和外面的妖艳贱货不一样的本片,在一系列高难度的爬升,回转,急转弯等各种各样飞行表演般的动作依旧是甩不掉后面的萨姆导弹。
牛皮糖一样的萨姆使得F-18犹如一个娇花。
最终在干扰弹没有作用,运气般的躲开了第一次导弹袭击之后,最终被第二发击中了。
这一点也不尴尬了,可见有时候在没有取得绝对的制空权之前盲目的去开发一下拓展业务,看来是不明智的。
虽然这不算no zuo no die但是很多时候还是守规矩比较好,因为你不知道在未知的领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危险在预先埋伏着。
本片一如既往的宣扬了美国的人权以及英雄主义。
但是这种事情在现实当中不知会有怎样的演变。
很多时候我相信不会有哪一个将领会本着破坏和平协定的风险去谋求一个小兵的生命权威的。
因此这也是本片不太现实的一面。
虽然我们在很多时间里面会有一种肾上腺素爆棚的感觉,比如在雷区那一段,比如最后直升机救援的那一段。
对方在配备了坦克的情况下却依旧不会配备一个叛军独有的RPG这一点也不是很符合逻辑。
因为当直升机悬停的时候用火箭弹击中,应该不会是一件难事,而且请大家知晓的就是,在空中极不稳定的的条件之下,依旧是可以击中叛军当中全副伪装的狙击手,这一点也让我对于叛军那种完全符合主旋律的战斗力设定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因为叛军一旦被设定为这个标签,就会意味着只会在围观群众中产生巨大的潮水般的战斗力。
而在于正式战斗当中就呵呵了。
虽然本片槽点满满但是丝毫不会影响本片的观赏程度,还是那句话。
开始给了大家一顿大餐之后基本上就够大家回味好一阵子了,即使后来的菜不是那么的精彩,却依旧不会影响开始的风味的。
这就是本片的魅力。
1992年,波黑内战爆发,这场战争由于伤亡人数众多,且存在报复性屠杀行为,持续时间长达3年,所以被称作是二战后世界上最残酷的一场战争。
1995年美国介入,为战争三方进行调和,继而三方领导人签订了代顿和平协议,也正是在这一年,美国一架侦察机在波黑被击毁。
基于这样的历史事件背景,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约翰·摩尔执导,欧文·威尔逊和吉恩·哈克曼主演的影片《深入敌后》于2001年上映。
影片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欧文·威尔逊出演的领航飞行员伯纳中尉内心有明显的厌战情绪,所以他向上级提报了退伍申请。
在他与搭档进行最后一次飞行侦查任务时,他们偏离了航道,却意外拍到了塞族屠杀穆族的万人坑。
为了销毁被拍到的屠杀罪行证据,塞族军事组装将军首先枪杀了伯纳的搭档,然后对伯纳展开了激烈的追杀。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伯纳孤身一身快速逃亡和塞族组装一路追杀的戏份。
大约类似于排级干部的伯纳,在逃亡的过程中并没有展现出太多过强的本领,更多的时候是个人的好运让他撑到了最后。
如果没有最后自己团队人员的施救,伯纳是很难逃出塞族组装追杀的。
欧文·威尔逊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演艺圈,真正让他被国内很多观众所熟知,还是因为他跟成龙搭档出演的《上海正午》系列,不出意外的话,《上海正午3》也定档到了2025年,这个系列也是他本人最出名的电影系列。
貌似出演此类战争片是很多巨星的从影经历,像是汤姆·汉克斯出演过《拯救大兵瑞恩》、尼古拉斯·凯奇出演过《风语者》、布拉德·皮特出演过《狂怒》等等。
虽然欧文不如以上几位的咖位大,但是作为好莱坞著名演员的他,粉丝群体还是有的,所以该片全球票房也达到了917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换算也有超过7亿元。
其实《深入敌后》这部影片最为人津津乐道大部分是开篇不久,伯纳与搭档驾驶侦察机躲避飞弹的部分,这一段戏份紧张刺激,真实感强烈,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战争片中的经典段落。
至于影片后面的部分,虽说不上精彩,但是好在真实感十足,综合来看,该片可以称得上是战争片中的经典之作。
【END】
我只能说,美国是一个十分公正的国家,众所周知,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由来已久,但是,美国并没有无视南斯拉夫塞族政府对阿拉伯族人的血腥屠杀。
影片的结尾很感人,主人公为了拿回可以反映南联盟屠杀百姓的争取,舍身跑回枪林弹雨中.十分赞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当年解放南斯拉夫,逼视一切当年给南斯拉夫残暴政府提供帮助的人,你们不是什么烈士,你们给全国人民脸上抹了黑!我为你们所做的事,感到耻辱!
制作算不得精良,政治意义较大,场景算得上给力,制作有点业余。
最好看的地方是熊猫躲导弹,就是这点也拍的有点假了!
美国到处去伸张正义,在他们眼里,一个人的生存的权利永远比世界和平更重要,这就是美国的意识。
除了几段视觉画面,也并无太多意义,纯粹是美国人自慰的电影。
不过军事迷可能会看看战斗机,而非军事迷也就那回事了。
我其实一直喜欢看那些二战题材的片子,象以前看过的战鹰一号、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兄弟连,和现在热映的越狱etc 。
MM们喜欢看战争片的实在不多。
其实,这个片子,在战争的角度来说,不是很成功,很多的情节过于牵强。
网络上有人奚落是喜剧片,嘲笑其蹩脚的情节安排和人物设计。
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延续了美国片子一贯的褒奖美国英勇士兵的传统。
许多交战的场面还是让我看的血脉贲张。
飞行员遇害,目睹好友遇难的机械师在异国的土地逃亡,努力向拯救地靠近。
路上,他无意中发现了被击落和追杀的真正原因。
于是乎,故事就从擅入他国领空改头换面成了找寻证据为友报仇拯救他国人民的光辉过程。
精神层次上的大提高和跨越。
长官为救机械师所做的努力还有每一次即将成功的尝试都让我心悬了一把。
呵呵,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一面倒的好了。
天知道,机械师是怎样的刀枪不入,在重机枪的扫射中还安然无恙。
最后是特技场面,三架直升机高空救人。
好一阵热烈场面,然后男主角被救回说要收回辞职信。
然后光盘上缴,穆族人得到释放,而塞族武装分子被镇压。
光辉的不能再光辉的结局,典型美国战争片的风格。
呵呵。
因为看这个片子是间隔很久的两次才完的。
上一次的结局差了最后辉煌的五分钟,所以基本上来讲,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了。
但是闲得无聊的时候,看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消遣,至少可以感受一下振奋人心的英雄气概,hoho,那种直叫你血脉贲张的激情。
英雄,每个民族都有,需要歌颂,更不该忘记。
看别人故事的同时也会期许那一天小兵张嘎的故事能多一点。
剧情紧张,效果真实,近几年难得的战争大片。
这也太轻而易举了吧
别骂俺美国有英雄主义、有民族情结、宣扬普世价值,俺片子水平就是高!
卡尔文森号的镜头和其他段落简直是来自两部片子。如果说此片摄影风格是意图仿效《细红线》,那显然,各种堪比印度神片的剪辑段落实在难以比配;若说是由于资金不到位,那便又难以解释军方的支持和一连串高难度航空摄影的存在。好在上映时赶上911,激活了本不丰富的言外之意,勉强及格。
战争谁对谁错?谁死掉?
这好象就是我上学的时候,放假在家里看的,一直想知道这是哪部电影,却一直没找出来,只记得和南斯拉夫的战争有关,主角则一直在逃亡。可能现在看不会再给这么高的分了,但鉴于是老早前看的,还一直能记得,给个四星。原来还拍成了个系列电影,有三集,不过后面几部评价不咋的,就不看了。
一星配乐,一星分镜
典型的美帝主义炒作: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胞,不论身份。本片以真实政治事件为叙事原型,映射前南斯拉夫政府向美帝的妥协,同时又面临国内强硬军阀势力间的角逐。欧文威尔森稍显喜感的脸实在不适合这类硬汉担当的角色,而老戏骨金哈克曼饰演军人则很有气概。
美帝yy片。美军怎么都打不着,对手枪枪被秒
偶然间看了个20年前的烂片……
剧情上漏洞太多,然而用好的音响搭配大屏幕设备来观看的话,视听效果一流,这可是18年前啊,可想当年如果在电影院看还是很爽的!对于我这个伪军迷加伪战争片迷来说,只看开始部分的25分钟就值啦!
雕像给力~!
你造吗?一名美军中尉的战斗力等于一支杂牌武装军
美国人到哪里都是救世主,美国人的敌人都是恐怖份子,全片除了打飞机可以看,其他实在不敢恭维,最逗的是片中的地雷阵,跟玩似的,还有那个穿运动衣的哥们,拿狙击步枪装的什么逼。
很经典的一部敌占区逃亡片,印象很深刻,伯纳快跑!
哈哈哈哈美版战狼终于找到了
看看人家怎么展现自己国家士兵的战斗力!
这套火急火燎一惊一乍的拍法即便放在01年也足够无聊的...
2001年,记得当时映像城卖电器的,最喜欢拿《黑鹰坠落》和《深入敌后》来当音响和影视的试机片。萨姆追f18的片段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反而头尾都没看完整过。当时看了的确震撼,虽说夸大的地方不少,但美国也如日中天,航母横行世界想打谁就打谁,不服也只能憋着。二十年过去了,此消彼长,咱们自己也应该多拍点这样的片。有机会的。
美国的红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