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卫

I Am David,送信到哥本哈根(台)

主演:本·蒂伯,吉姆·卡维泽,琼·普莱怀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我是大卫》剧照

我是大卫 剧照 NO.1我是大卫 剧照 NO.2我是大卫 剧照 NO.3我是大卫 剧照 NO.4我是大卫 剧照 NO.5我是大卫 剧照 NO.6我是大卫 剧照 NO.13我是大卫 剧照 NO.14我是大卫 剧照 NO.15我是大卫 剧照 NO.16我是大卫 剧照 NO.17我是大卫 剧照 NO.18我是大卫 剧照 NO.19我是大卫 剧照 NO.20

《我是大卫》剧情介绍

我是大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卫(本·蒂伯Ben Tibber饰)是从小生活在保加利亚集中营里面的12岁孩子,外面的世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谜。他的父母已经死去,大卫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在营中唯一给他慰藉的,是一名叫约翰的大人。但即使这样,大卫的脸上还是写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 直到有一天,大卫竟然被神秘安排逃狱,并接到了一个任务:他必须把信送到丹麦的哥本哈根,不要相信任何人的叮嘱,被他默默记住。 于是,大卫开始了他的漫漫征程。希腊、意大利、瑞士、丹麦,他必须攀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哥本哈根。在外面的世界,他获得了从未品尝过的自由,遇上了善良温暖的人们。大卫在心中牢牢筑起的紧张戒备,在人情温泽下慢慢软化。人们帮助他消灾解困,度过厄险,手中信和路上美景,陪伴大卫通往哥本哈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越狱第一季火星特快奇诺之旅:活着的目标-lifegoeson.-把悲伤留给布巴背上歌声去远方恋期90天大婚告急勇者无惧塔楼第一季宫墙厌白色情人节:破碎的结界好女难寻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维拉和其他人的快乐下班抓紧谈恋爱朱迪重案行动之限时拯救真情杀机瑞士军刀男拳击女孩漫漫寻子路运气好的日子网中蜘蛛噬亡村第二季音乐永不停歇我的一夜骑士监狱风云第五季甜蜜蜜缺席的人热血狂花

《我是大卫》长篇影评

 1 ) 一人一世界—《送信到哥本哈根》

在上周六的午后,鬼混在草草家的我俩,翻出了存积已久的盗版DVD并从中挑出了一部《送信到哥本哈根》,虽然给我的感觉很熟悉,但是已经忘记了是否曾经看过。

一开始以为是二战时期的集中营,翻查了资料才知道,发生的年代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冷战时保加利亚的某劳动营,这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12岁的David(本•蒂伯饰)从小成长的地方,在这个冰冷残酷的地方,同为改造犯人的约翰尼斯(詹姆斯•卡维泽饰)叔叔传授给他生活的所有认知,然而呆在这里是绝望的没有未来的。

在一个看守军官的帮助下(故事的开头只是有个声音指导着David逃跑,起初都会以为是约翰叔叔,实际上是亲眼目睹David与丹麦国籍母亲被强行分离的士兵,他有着非常痛心疾首的眼神和人文情怀。

使人过目难忘。

)David逃出劳动营,开始带着将一封信送到哥本哈根的任务走进了未知的世界……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人,开始接触到这个真实的世界,被帮助、被嫌弃、被使唤、被感激、被需要、被同情、被驱赶、被喜欢、被疼爱……David在旅途中开始认知开始感受开始微笑,可是那些约翰叔叔因他而死的噩梦一直铭刻在脑海里,让他无法真正放弃敏感、防备和警惕,直到他来到了瑞士,遇见了一位深陷在失去儿子悲伤中的画家老奶奶苏菲(琼•普洛莱特饰),David在苏菲奶奶的鼓励和疼爱中真正走出了阴影与悲伤。

当David第一次跟人述说起自己的内心感受开始流泪开始无所顾忌地像个真正的孩子一样哭泣的时候,我和草草已经达到了泪奔的状态。

最后的结局是在小镇的书店,David发现了一本讲述失去丈夫和儿子的畅销书的作者正是自己的母亲,在苏菲奶奶和当地警察的帮助下,David终于抵达哥本哈根找到了在梦中出现的充满关爱的美丽的母亲。

故事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情怀,既现实又感性,更隐含了对战争的批判和战争对儿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看到最后的结局我才发现早前已经看过了,但是第二次观赏反而更投入也体会得更深刻,是不可多得的值得收藏的好片子。

2009年7月15日星期三

 2 ) 一路向北

12岁的少年从保加利亚集中营出逃,一路向北到达哥本哈根,没有钱,没有同伴,甚至没有生活的经验…约翰告诉他不能信任任何人,他的脸上有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忧郁,确切地说是死寂。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坚持走完这一路的,除了心疼,只想祈祷,神啊请保佑这个不幸的孩子!

最后与母亲重逢既意外又惊喜,泪目。

 3 ) 活着是可以改变一些事情的,死了就不能了

在电影里小男孩大卫和他的的朋友约翰的一些对话,让我当时就暂停电影思考了好久。

大卫在面对整日恐惧的生活很自然地说了一句:我都不想活了。

他的朋友大卫告诫他:以后不准说这句话。

大卫问:为什么不可以说?

反正没有一件好事,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约翰回答:活着是可以改变一些事情的,死了就不能了。

所以你无论如何都要努力活着。

(因为我曾经也有过活着没多大意思的想法。

)尽管被伤害过,也被伤痛可怕的记忆残绕着,所以他一直恐惧,一直不敢相信任何人。

而在他试着把心打开的时候,每一次打开心房相信人的时候,他都获得了很大的帮助。

在他救了的女孩那,他敢问她丹麦在哪儿。

在女孩那,他知道了自己的方向,和要经过哪些必经国家才能到达丹麦。

在苏菲那儿,他慢慢卸下防卫,学会信任自己是安全的,尽管在教堂碰见警察那一刻还是有感到恐惧,他还是勇敢地打招呼了,并确认自己是安全的了。

而且去书店也是他保持着开放的心去的,如果他还恐惧,他就不会去书店了。

最后在书店,他相信了苏菲,他把他的证件资料拿给苏菲。

最后才那么快联络到她母亲。

无论我们经历过多少伤痛,我们都还是要相信,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感动小孩的坚强,感动他的坚持!

 4 ) 地图上的旅行

“活着能改变事情,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于是, 为了活下去,大卫带着挚友约翰给予的信念开始了颠沛流离、浪漫写意的逃亡生活。

从克罗地亚到丹麦,东欧至北欧的跨界旅行。

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却在一个孩子深浅、蹒跚、迷惘、坚定的脚步中,仿佛通向世界尽头般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

本是为了生命的逃亡,却在一幅幅的诗情画意中,将一种名为浪漫的情愫烙印在了大卫的心里。

于是,我们同大卫一同忘却了深夜平原的黑暗孤寂;一同翻越了高高栅栏对自由的隔离;一同摒弃了苍茫大海的随波逐行;一同尘封了过往不堪回首的记忆。

再回首,童真的大卫在水池里嬉戏的怦然心动(私认为这是本片最唯美的一个镜头 呵呵);阳光下灿烂的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田;比天使还要美丽善良的少女玛莉亚;以及懂得用乐观填补疮痍的老者苏菲。

一切的一切,只要微笑,不再悲伤。

由地图的此端至彼端,大卫在流浪、在寻找、在旅行、在成长。

挚友约翰让他学会相信自己;水手罗伯特让他明白处世与沟通;老妇人和年轻夫妇使他懂得等价交换;少女玛莉亚让他初尝暧昧的心跳及家庭的美好;老者苏菲则是教会了他相互信任、保持微笑。

地图上的旅行,生命之途的旅行。

旅行的策划者,劳改营里的军官。

因为命令,拆散青梅竹马的一家。

因为救赎,绘出了一张地图,安排了一次旅行。

大卫目的地的到达,也是他对自身沾满罪恶的灵魂的一次涤洗。

总是在梦中见到,那张熟悉却又陌生,靠近却又远离的脸。

每次触碰,将梦惊醒得支离破碎。

一本《旅行的哀愁》,大卫赫然发现,自己同作者一样,同在这个惨败的世界踽踽独行。

作者的容颜,脑海中若隐若现。

闪电般的复苏,那已被压迫至枯萎的记忆。

于是,旅行的目的地:彼端的丹麦。

即是,早已淡忘却永恒隽永的温暖的港湾。

“船上偷来的那张印满番茄的意大利地图还皱巴巴的躺在口袋里;被解雇的罗伯特会不会用我交换给他的珍珠柄小刀重新开创一番事业呢;美丽的玛莉亚,你是否感受得到我留下的温暖???

那是我对圣玛莉亚的祈祷;安闲的苏菲奶奶,我和画像上的自己已经不太像了,欢迎么,我一定会回来看你。。。。。。

”影片的另一个译名加《送信到哥本哈根》。

信,即是生命的寄语;哥本哈根,则是地图尽头的幸福彼方;而大卫,就是那传递光明的天使。

传递着最后的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从克罗地亚到丹麦,从生命的低谷走向转折,一生一次,一次一生———永不停滞的地图上的旅行。

 5 ) 永不要放弃对爱的信念

看这部电影的缘由是我在某个心理公众号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相关的推送,我并未详细阅读只是觉得这部电影或多或少会与疗愈相关。

再加上前阵子简里里的晚安时间推送简述了以看影视作品的方式来替代性体验情感作为疗愈方式。

于是乎便决定要看看这部电影。

我哭了好几次,准确的说是电影中好几处情节让我感同身受,仿佛我就是主人公David,在寻找信任与安全的旅途中遭遇起起伏伏。

电影讲述了在保加利亚劳动营长大的孩子David因受不了营中无望的压迫劳作生活,决定逃出劳动营并最终抵达丹麦寻得生母的故事。

在旅途中David遭遇了许多抓捕与背叛,但也邂逅了他在集中营中从未遇见的美好事物与善良的陌生人。

他慢慢尝试着向外人打开心扉,虽历尽千辛万苦但最终他成功重塑了过往一些悲惨的记忆,原来劳动营中的人也非毫无人性,而只是长期无望的环境让人忘记了那些善良而又温暖的瞬间。

一路上David母亲的书本做为线索出现过好几次,前几次都是微微掠过,最后一次随着David对Sophie奶奶打开心扉经过询问才真正得知书本内容以及发现书本作者是他的母亲。

原来他母亲留下的线索就近在咫尺,但他并未有好奇心与余力去看见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David在深夜告别他从火中救下的小女孩Maria,他把保佑他的最珍贵的护身符送给了Maria并对圣母说他不需要圣母的保佑,他不值得美好的东西,但是Maria值得,他将最美好的东西留给了她。

己经背叛,筋疲力竭的David尚有爱的祝愿,也可以说是Maria毫无保留的爱让David知道了善良与爱是存在的,习得了一些爱的能力,即使不能信任Maria的父母也希望能给予Maria力所能及的回报。

 6 ) 【POV】论我们童年伤痛造成的影响及伤痛陷阱往往只是一个误会

这个是我上这一次一天POV工作坊看的一篇电影,一部很不错很有疗愈力量的电影。

当然就像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部电影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同的震撼,不过我愿意说说这一次最让我感动的部分。

影片一开始就非常压抑,神秘的人,艰巨的任务,逃出集中营,一个人去往远方。

从这条主线来看,是一个人如何奔向自由和梦想的过程,途中种种磨难,只为让最后的结局显得越发的甜美动人。

第一次眼泪在看的过程中,我仿佛把自己分成了好几个部分,一部分跟着小男孩长途奔波,一部分冷静审视,还有一部分总是有很多感觉。

但眼泪掉下来,是在接近尾声小男孩得到老太太的帮助逃到瑞士后的第一晚。

对的是逃,这之前他一直处于一种逃避的状态,逃避集中营那种残酷,逃避对人群的恐惧,逃避对美好的向往。

他不敢相信任何人,也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离开小女孩的庄园),甚至于他的眼中,满满的压抑和掩饰,老太太的那幅画,画出了那个满是伤痕和防备的他。

所以当他终于尝试打开心扉愿意和人又进一步份接触,拥抱老太太的时候,我的眼眶开始红润,老太太在他睡着的时候亲吻他跟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时候,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一切都会好起来”是在痛苦的时候最能够安慰我们的一句话,也是一个梦想,但同时也是事实。

生命中我们受过的伤,尝过的苦,总是为了让我们更加能够享受另一些甜美。

而到这里,在这个老太太身上,小男孩终于要学到他人生最重要的功课,爱和信任!

泪崩在小山坡上的教堂里面,一群村民正在和谐的唱着圣歌,但是最让小男孩恐惧的带枪的男人出现在他的身旁。

一路以来,这样的人给了他很大的恐惧,而这些也正是他自小在集中营中的认知,带枪的人是残暴的,控制的,是带来恐惧的源头。

而他这样的认知也造就了他一路上不停的碰到这样的人,证明他的想法似乎是对的。

但是老太太跟他说的话,让他在那一刻决定作出另外一个相反的选择,回头的恐惧的眼神,低头的深呼吸,以及再抬头的“你好”!

而警官的反应也如同他一般,戒备的审视,深沉的考量,以及收到问候后的微笑。

有时候别人对我们不好,不就如同我们在之前就决定的那样,而当我们放下防备,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那样的翻转让我也有很多感动。

而同时,闪过的画面也补齐我之前对剧情的困惑,是谁叫小男孩去送信,是谁给小男孩之路,约翰最后的结局如何,那开的枪伤了谁,杀了谁?

小男孩被带走的母亲最后结局如何?

那本总是出现的白色封皮的书又代表什么?

一直以来代表小男孩心中恶势力的那个集中营的军官,其实是那个在集中营照顾他的那个人,帮助他逃跑,帮他准备证件,告诉他逃亡路上的金玉良言,而在举枪的时候的那种挣扎,也展示了人的复杂性。

“不要相信任何人”这句话,支撑小男孩从集中营逃到瑞士,但其实越到后来这句话帮助他越少,反而是那些他不怎么信任的人,总有一些帮助了他。

人性恶是他在集中营中看到并学习到最多的,一个连笑容的不会的小男孩,在这么长途的奔波中,慢慢的学习微笑,学习信任,学会原来人也有爱。

就像老太太说的,当然也有坏人,但是更多的是好人,如果为了防备坏人而拒绝了所有人,那么世界里其实只有坏人了。

最后那本一直出现在他视线里面的书,其实代表了他的家和幸福。

这部电影里面也许有真正的坏人和好人,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有白色的一面也有黑色的一面,小男孩同样偷过东西,他的朋友也很有可能因此丧生,但是如果真的去划分每个人,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如同集中营与集中营以外的世界那样界限分明。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被伤害就拒绝去信任。

当小男孩终于鼓起勇气对世界说“你好”的时候,世界也对他展开的善意。

“不要信任任何人”这些防卫虽然可以帮助小男孩逃出集中营,但是却没有办法帮助他得到幸福,知道他愿意向老太太伸出他的手,打开他的拥抱。

我们当然可以固执己见,证明童年时候被伤害的事件完全正确,但是那样我们的成年之后的世界也会变得没有任何转机,就像小男孩逃亡路上碰到的冲突,追逐。

是要对,还是要幸福?

这是永恒的疑问!

 7 ) 送信到哥本哈根

最初,是被那个在探照灯下不停躲藏的小男孩惊恐的样子吸引。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个仅仅12岁的孩子四处逃窜?影片的开头就有介绍,二战后的中东因为有很多人和他们的新政府发生抵触,被送往了保加利亚劳工集中营,许多家庭被迫分散,大卫也因此和母亲分开。

集中营的生活艰苦,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

鞭打,凶杀,各种残暴的事情发生在大卫眼中,人们变得麻木,这种阴影笼罩着他,因此对自由的渴望越发强烈,他的朋友也告诉他:“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但如果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于是,大卫决定出逃。

我不知道,是一股什么样的信念和勇气让这个12岁的小男孩穿过严密的电网,和躲过戒备森严哨兵。

或许,是对自由的渴望吧!

影片中,始终会出现一位年轻男人的声音,帮助大卫进行逃跑计划,他说:“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去做,将信件送去丹麦,途中不要拆开信封来看,也不要相信任何人,一直向北走。

” 一直,一直向北走,一路向北。

有人说,这是关于信任的一次较量;也有人在影评中这样说道:成长就是一次逃亡。

大卫的这场经历就像我喜欢那本书《小王子》里面的主角,他们共同有一段长远的旅程,只不过,小王子总是带着智慧的眼睛看世界,而大卫的眼中闪烁的是,沉重。

逃亡路上,大卫脑海里总是回旋着朋友对他说的那件话:“不要相信任何人。

”恰恰相反的是,如若不是途中所遇之人的帮助,大卫几乎很难去哥本哈根的吧!

就像画家老太太的说的,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的。

在轮船的仓库里被发现的时候,他给了那个船员一个指甲剪,我想这并不算是多贵重的东西,总之在船员的帮助下他抵达了意大利。

那里是四十年意大利的乡间田野风光,好像一下子之前的阴暗消失殆尽,安静祥和的风土,令人无比很温暖惬意。

面包店的老板答应,只有他能帮忙工作,可以给他一些吃的,告诉他遇到苦难伊丽莎白可以帮助他,可是当他看到店外的和老板交谈警员时,他逃走了,这一刻,他似乎有些坚信,嗯,不要相信任何人了。

此时,他的指南针摔坏了。

从面包房出来到辗转流浪至农场的小屋旁就下了大火中的玛丽安,他一直用怀疑,不信任,警惕的眼神看周围的人。

当玛丽安告诉他,她身边的人都是有着完整的家庭,她也很喜欢自己的家庭时,大卫告诉他,他有讨厌的人。

我看得心有些微微的疼,这个孩子的眼里已经没有爱了吗?

和玛丽安的优雅的谈吐博览群书的气质相比,大卫似乎显得有些无知,有些和世界脱节了,这与他多年的引种生活有很大的关联吧!

他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微笑,直至在米兰遇到了画家老太太。

她给他画像,带他去她家做客。

看着面前那张柔和的脸,摸着猫咪柔软的毛,他想起来和自己分离的母亲,那一刻,他的眼里氤氲着细小的水汽。

老太太给他讲自己死去的儿子,告诉他如何去信任,如何微笑。

在这个安宁的小镇,大卫抱这老太太哭了,他太累了。

那是他睡得最安稳的一个夜晚。

第二天,他踏步在碎石铺着的地步上,看在长凳上和休息的老人,在书店看到他记忆中很熟悉的书,听画家老太太讲书的作者是一位母亲和儿子分离,军官帮助母亲逃离灾难。

他终于放下一切武装与包袱,在老太太的帮助下,他把信件中的证件交给警局,从而结束了一切困难。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也大大松了口气,结束了,他终于回到了哥本哈根,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影片最后,大卫下飞机场对母亲说:“我叫大卫。

”这也是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我叫大卫。

穿过淙淙溪水,茂密森林,大卫遇到了可爱的玛丽安,善良慈祥的老太太,还有给过途中遇见的那些人,他找到了哥本哈根,得到了成长,也学会了信任和微笑。

我反而觉得这不算是一次逃亡了,虽然途中有委屈,伤心,绝望。

但是也有温暖的人,大片热烈盛开的金色向日葵,风轻轻拂过脸庞的感动。

亲爱的朋友们,请相信,在这个所谓的光怪陆离,声色犬马的世界里,只要勇敢,你就会到达你的哥本哈根。

 8 ) 送信到哥本哈根

I'm David 是这部电影的名字。

一般我都喜欢电影原名,这次除外,喜欢译名《送信到哥本哈根》,有种“在路上”的流动感。

表情严肃的十二岁孩子,在冷战时期的保加利亚劳改营长大,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唯一一个指引他生命的大人朋友John,为了掩护他的错误而被枪决。

一无所有,David带着一封信,在一个狱警的帮助下逃亡,开始自我追寻的旅程。

狱警告诉David:不要相信任何人。

希腊,意大利,瑞士,丹麦。

向北,一直向北。

哥本哈根,你要去的地方。

和beautiful life不同,这部电影淡化政治背景,全力展示信任和爱、救赎和自由的力量。

温情而不煽情,层层渲染,慢慢感动。

惊恐的苦难的孩子,对世间美好事物一无所知,紧紧保护自己卑微的自由和安全。

像一个无力的局外人,面对良善的人们、稳定的生活,向往却无法卸下防卫。

曾经毫无信仰,曾经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神的庇佑,最后还是在瑞士小教堂的圣歌中久久仰望神像。

看着身边的警察,David终于学会了信任的微笑。

故事有个意外而美丽的结局。

有人不喜这般团圆,但又有谁忍心不给他这样的幸福。

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直希望是Haley Joe Osment来演David。

Haley灵气逼人,眼睛里似乎藏着一整个世界。

不过对这个角色来说,也许他长的过于好看了。

因此Ben Tibber这个小演员也算合适人选。

演John的James Caviezel 是《基督受难记》里耶稣的扮演者,本身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比英俊脸孔更打动人的是一双悲悯的眼睛。

美丽的还有具象的视觉效果。

辽远镜头下,静谧旖旎的欧洲风光,湖蓝色天空中云朵如棉花糖蓬松,大片大片的向日葵热烈盛开,透明河流蜿蜒流过山谷,满山遍野的绿仿佛要溢出镜头。

近景中,街头行人穿梭,店铺货物缤纷,满眼活色生香。

花园里有孩子在玩耍,笑声清脆。

一定要提的是配乐很棒。

Stewart Copeland原是摇滚乐队the Police的鼓手,转入电影配乐人行列居然有如此令人惊喜的表现。

开始的古朴曲调极富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有种特别的伤感音色。

David进入意大利和瑞士境内后,配乐变得圣洁优美,与情节配合得丝丝入扣,感人至深。

结尾处用了Damien Rice的Cold water,虽是我喜欢的歌手,却感觉此处用纯音乐似乎更好。

不过也许配乐人是希望用歌词说些什么。

Lord, can you hear me now?or…… am I lost?路过森林和溪水,路过温暖的床和柔软的猫,路过可爱的女孩和此慈祥的老人,David到了哥本哈根。

你呢?

 9 ) 关于信任――观《送信到哥本哈根》

山雨欲来风满楼,台风来临前,看了《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 拍的非常优美的一部电影,意大利和瑞士的乡间风光,四十年代的风土人情,安详宁静,如世外桃源般,很温暖,在这个台风把人心搞得惶惶不安的日子里,给了我一丝的安慰和暖意。

电影讲述了一个二战时期的故事,大卫是一个在集中营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和父母失散,也不懂自己父母的身份。

有一天,他在神秘人的帮助下,逃出集中营,要送一封很重要的信去哥本哈根。

神秘人告诉他,不要相信任何人,大卫牢记着这句话上路了。

他一路历经艰辛,途经意大利,瑞士,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陌生人,他一直深怀戒心,直到遇到一个瑞士的老太太,把他当孙子一样,告诉他,其实世界上好人居多,他们都有家庭和朋友,当然世界上也有坏人,他们一般都会被你辨认出来,也许你会辨认不出来,但是不能因为如此,你就不相信任何人。

你可以有防备之心,但是你不能阻止别人进入你的世界。

这段话该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关于信任的主题。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很认可那个瑞士老太太说的话,世界上好人还是多的。

我喜欢信任别人,相信别人是真心实意的对待你,相信别人对你的好意不是别有用心,相信世界其实还是美好的。

可是总是有人告诉我,你不能这样轻信别人,世上的坏人,其实很多。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帮助你,他们帮助你,都是别有目的。

我不懂是不是该听他们的话,时刻竖起自己的警惕心,怀疑一切好意的动机。

我很不愿意这样做,我愿意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也能相视一笑,然后路过,我愿意在商场里看到别人提着大包小包,我可以很自然的帮她一把,我也希望在我身处异地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陌生人不会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我。

曾经在南京机场,因为接机者的车况出了问题,迟到了一个小时,我的手机当时又出了状况,没法使用。

无可奈何,只要向机场里的陌生人借手机一用,我非常难以启齿,因为国人的相互信任度我是知道的,我找了一对情侣,向他们借手机,他们非常怀疑的看了我几眼,犹豫着还是借给我手机。

虽然,那样的眼神让我当时觉得很难为情,但是我还是很感谢他们,我知道他们没有恶意,只是一直以来的习惯,一直以来的思维让他们本能的不相信陌生人。

现在,国人对人的信任度是越来越低,不但对陌生人,就连身边的朋友,许多人也是十分有保留的,大家都害怕,害怕会被人骗,所以每个人都不自觉的心理自卫,不管听到什么,都在心里冷笑一声,暗自说一句,鬼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看到前一阵网络上流传的文章,说二十岁和三十岁的区别,二十岁的时候听到什么都相信是真的,但却要装作不相信,三十岁的时候听到什么都不相信是真的,但却要装作相信。

这种进步我一直认为是悲哀的,我也一直在拒绝这种进步,有很亲密的朋友说过我,你怎么老吃堑可老不长智。

可是我却始终相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只是我们的环境,把人的信任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一种幼稚的表现。

很多人都会对别人的信任冷冷笑着,心里说,真幼稚,这年头还相信人,我却觉得,这些人也许保护了自己,当他们也失去了许多东西,许多比物质利益更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温暖而美好的,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宁静,而不是猜忌和怀疑。

电影最后,大卫放开了自己的心胸,他终于可以主动的跟陌生人说话,他释放了自己,他得到了自己的幸福,电影最后,当damien rice的歌声想起,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相信,其实是一件很简单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变的如此困难?

 10 ) 出类拔萃

这一次,从集中营里逃亡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

他的逃亡路线,竟然是从保加利亚前往丹麦。

一路逃亡,一路成长。

学会信任,学会微笑。

沿途诗画般的风景,却始终无法安抚一颗充满阴霾的心灵。

能够挽救人心的,终究还是人心。

这是一个充满救赎意义的童话。

《我是大卫》短评

如果死了,啥都没了

8分钟前
  • 日日涤新读书会
  • 还行

改编的很多,但仍是一部好电影。

12分钟前
  • 夜岚晓語
  • 力荐

沉默平静中的勇气,唉,trust no one,怎样的伤害与恐惧

13分钟前
  • 水红
  • 力荐

优酷上叫《送信到哥本哈根》

14分钟前
  • 莫邪
  • 还行

12岁的少年从保加利亚集中营出逃 一路向北到达哥本哈根 没有钱 没有同伴 甚至没有生活的经验 约翰告诉他不能信任任何人 他的脸上有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忧郁 确切地说死寂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坚持走完这一路的 除了心疼 只想祈祷 神啊请保佑这个不幸的孩子 最后与母亲重逢既意外又惊喜 泪目

16分钟前
  • Raya
  • 力荐

片尾的 Damien Rice < Cold Water > 太有feel了 TT^TT

17分钟前
  • 多多
  • 力荐

英汉同传最后一节课,陈亦峰老师在课上放的。他说,本来想放《真爱至上》,但太多人都看过了,故放此片。片中的David坚强而敏感,在一路的游历中,终于放下心结,看到美好。可参看王怡的影评《成长就是一场逃亡》。

19分钟前
  • 墨先生
  • 推荐

路上的经历过于美好,并没有战乱的创伤。不是美好就不好,而是一度让人忘记电影自身的故事。

22分钟前
  • 啸杨
  • 还行

明明是个讲孩子从集中营逃跑的故事,但却特别治愈,尤其是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和建立与外界信任的过程,情感描写特别细腻…四叔戏份几乎没啥,但他的人物很重要…随手淘到的一部老片,豆瓣竟然只有6000多人看过…

23分钟前
  • 天雷滚滚二师兄
  • 推荐

每当光束扫过大卫的时候,那种紧张感无法比拟。虽然很类型片但是,紧张氛围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跑出劳改营之后听到freeze,被吓破胆突然发现不是叫他,然后又碰见了被惊吓到的鸟。这个段落简直一气呵成,太完美了。看完导演请指教,再看这些电影,发现这些拍的是真好。整部影片的影调是偏硬的,整个画面的质感呈现一种煤炭,矿石,沙砾混合的质感,我特别喜欢。意大利的阳光真的非常洗涤人的心灵!!瑞士一整个就是恬静小镇也好美。整部电影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家洪阳的人盗取精神,使每一个看电影的人都觉得生命又有了更丰富的意义。

24分钟前
  • Louise_lin
  • 推荐

题材很好不过一路的艰辛成长被弱化了好多 变成一生一死的唯美

29分钟前
  • 赤夜奏禾、永恒
  • 还行

感人的电影 如果可以一直看下去

34分钟前
  • 裂口饺
  • 推荐

3.5。本有意思,拍得实在一般,衔接生硬节奏欠佳表演也不算上乘,不过导演把一个好故事讲明白了,一片赤胆值得肯定,大卫的静态挺耐看。果然卡维佐加起来也就出现了一两分钟.....

38分钟前
  • chrissy
  • 还行

叙事节奏有点差,面包师,送啤酒,送汽油,富豪以及游行队伍甚至卡车司机的情节似乎对故事都没啥推动作用,旁白也特别烦,用回忆来表现不好么。故事是不错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绝望,要相信有人会分担你的痛苦,会帮你解决困难。不过结局太童话了,与二战的故事背景太矛盾了。

41分钟前
  • 海怪
  • 还行

无字幕版 一场特别的冒险

45分钟前
  • 还行

本来打算三星。不过,看完这片后我看了《钢琴家》,相称之下,这片略幼稚,单薄,不切实际,编剧一般,就是最后的包袱抖得挺有意思。总之:看着玩吧。

50分钟前
  • 莹子
  • 较差

漂亮国又在嘲讽上个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悲剧呢,劳改营等同纳粹集中营呗,而沿途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富人还是平民却个个都充满着文明和关爱呗,呵呵呵。至于片子本身,各种BUG和所谓戏剧性巧合,简直就是拿观众当傻子了呗,呵呵呵

52分钟前
  • @大月半子
  • 较差

片尾曲挺不错的,回忆段落剪辑凌厉,伤感与温情并存。

55分钟前
  • Jestem
  • 还行

桥段结合感觉太牵强,主角演技不怎样,说教式的对话太多。

60分钟前
  • 咕噜吨
  • 还行

2022.6.7 22:20 愿你在寻找答案的路途上,遇到的全是人世间的美好。

1小时前
  • 科学家王志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