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因为这部片子爱上了聂远版本的李恪。
时隔这么多年,本身对这部片子早已忘却,却在无意间看到“李恪”这两个字的时候,突然想起剧里李恪射鹰那一幕,想起当时迷这部剧,还各种跑去翻《前唐书》《后唐书》,寻找历史上关于他的只字片语,甚至到现在都记得那句“英果类我”,记得当时各种对历史上这个人物的幻想与憧憬,以及对他后来被牵连而不得志的无奈……P.S.我这么一个没长性的人当初都能一点点把这82集的长剧全部啃下来,虽然现在印象已经剩下的颇少,我也相信它值得五颗星。
上次我写了个评论,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消失了,只好再写一个了。
这部戏可谓是当代主流历史剧的典范——从情节到画面和贞观时期的历史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可以算作是穿越剧的早期作品,从雍正王朝穿越到传奇皇帝朱元璋,一脉相承,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衣服有点儿变化——越穿越少了。
这部戏其实就是想告诉大伙儿,中国人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只做了两件事,男人和男人勾心斗角,男人和女人床上运动。
从剧情到道具,荒谬的地方要是一一列出来,只怕要比它的剧本还长了。
总的来说,搞这个东西的人,把历史当作垃圾,把观众当作弱智,基本上对观众和历史没有丝毫的尊重。
所以他们自己也只能搞出些垃圾来。
第一次看这剧的时候,真是很勉强地看了一小段:华丽怪诞的布景,呆板的镜头处理,弱智的剧情。。。
打两星纯粹是看在演员演了82集烂剧太辛苦的份儿上。
前几天因为看了太多沉重的片子,想找个乐子,再加上看着演员表里的杜志国、曹培昌和刘毓滨这几个有质量保证的大臣专业户,决定再仔细看看这片,没想到真是越看越欢乐(因为可吐槽的点太多啦)不过有一个场景真是看的我又好气又好笑,那就是承乾谋反那段,在这里比较下贞观长歌和贞观之治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从承乾举事到侯君集被杀,贞观之治用了一集来表现,而贞观长歌用了将近三集。
看上去似乎贞观长歌更详尽,可事实却不尽然。
贞观之治里承乾谋反的过程是按历史来的,即“承乾谓承基等:“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棘耳,岂与齐州等?
”会承基连齐王事系狱当死,即上变。
”,之后加上太宗审问与处置两人的剧情,正好一集。
而贞观长歌则设计了侯君集围住宫殿,李承乾骂爹爹,安康的戏份,侯君集部下反水这一系列历史上没有的情节,之后又有李恪的戏份穿插其中。
太宗审了一回侯君集,又召集众大臣,又问安康公主这个虚构出来的女诸葛,又问房玄龄,最后才下定决心杀侯君集,不由得让人赞叹一代明君拖拖拉拉优柔寡断的风范。
首先来比较下两位承乾对父亲的不满吧。
贞观长歌里的承乾面部表情扭曲,情绪激动,一会儿骂爹,一会儿骂几个弟弟,最后提到了玄武门的事情来诅咒,虽然较为合理,但演员并没有表现出承乾心中那种隐藏多年的刻骨恨意,而更接近于小孩胡闹,最后明着拿玄武门说事,太宗也接着拿玄武门说事,虽然是为了提点观众这两件事间的关系与轮回,但未免做作。
而且前面感情铺垫的欠缺让这些话显得苍白。
反观贞观之治,承乾瘸着腿慢慢进殿(长歌里太子根本没瘸腿),眼神绝望而凌厉,先连连诘问父亲自己做错了什么,再问为什么偏袒魏王,太宗无言以对,承乾最后执着于太子之位的归属(须知这才是他的心病与谋反的原因啊),瘸着腿慢慢地走出了大殿。
太宗没提玄武门,而是心痛地向后倒去。
镜头一转,到了承乾监狱里回忆小时候自己看到的玄武门之变的前后,隐晦地表达这件事对承乾的影响,令人久久回味。
再来看看处理侯君集的场面吧。
好玩的是两部戏里都有太宗对侯君集解释为什么亲自审他的原因。
长歌里是“朕不忍心刑具落在你的刀伤上”,而之治里是“我不想让玩弄辞令的官员来羞辱你”。
贞观之治较为忠实地遵循了历史,只是把“不再上凌烟阁”这话改了下,太宗在连连处置了多人后终于经不住涕下,显出感情的累积。
最后侯君集行刑时求保留香火的场面也有,令人唏嘘。
贞观长歌并没有像贞观之治一样较为忠实地按照历史拍,即没有“论罪当斩+不再上凌烟阁+行刑前求保留香火”的场景,那是什么呢?
太宗不忍杀侯君集,表达悲伤的方法就是拍桌子瞪眼睛,然后安康公主(神一样的角色)和房玄龄说为了保全太子必须得杀,然后太宗闭了下眼表示悲伤,让房!
玄!
龄!
去!
劝!
侯!
君!
集!
自!
尽!
房玄龄可真是忙啊,辛苦了,我严重怀疑是导演觉得糖果强的演技不行,没法表达见侯君集最后一面时复杂的情感,于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刘毓滨叔去完成。
刘毓滨叔那段演得真的很好,和贞观之治里的马跃叔不相上下,很好地表达了“不忍心杀你但不得不杀”的感情,也都让我热泪盈眶,可惜这段监狱里的戏实在太长,还提到了侯君集那个历史上不存在的女儿,看到最后感动没了,只有不耐烦。
最后侯君集撞墙而死,艹,编剧你知道什么叫杀鸡儆猴么?
你觉得让侯君集自尽就能起到震慑众人的作用了?
最后来总结下。
论忠于史实,贞观之治完胜。
论对父子之情的表达,贞观之治高一筹。
论对君臣之情的表达,两剧算是各有特点。
论拖沓,贞观长歌当仁不让。
贞观长歌是一部让我很无语的剧。
戏骨云集,却依旧那么烂,可见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愤青一般出身高门却高举支持寒士大旗的长孙无忌,唯唯诺诺低着头虽有计策却无名臣风范的房玄龄,怨妇一样纠结宠爱的长孙皇后。。。
你是不能指望这剧还能正常的。
永远记得2007年1月27日的上部首播,看了一个寒假,然后下部迟迟到4月23日才播,小时候麻麻不让晚睡,每天看一集,第二集会在麻麻看的时候偷偷看,然后第二天和好朋友一起讨论,讲剧情,昨晚谁有幸多看了一会。
一直告诉自己上了大学,人闲起来,一定要二刷。
直到大四,突然发现腾讯视频有了版权,昨天刚刚二刷完毕。
有人说这剧把历史改编的过于虚假。
然而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又有多少是真实的。
这部剧传达给我们的是大唐的情怀,是贞观朝盛世的写照。
源于历史,高于历史。
一颗星给那个用一千石粮食五百匹马换回俘虏的蜀王李恪,一颗星给忍辱负重13年不被世人理解的岑文本,一颗星给这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颗星给小时候的女神阿史那云,最后一颗给百听不厌的片尾曲。
每次听着这片尾曲,脑海里全是大唐盛世的景象,以及因为这剧得到的永远的闺蜜。
昨晚看完《贞观长歌》,我失眠了,精神恍恍惚惚的,好久才能入睡,我想我是被这部历史给影响到了,谈谈个人收获。
从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先后灭五胡十六国,李唐取代杨隋,李世民弑兄弟,继大统,于武德九年,平定外患,铲除异己,28岁登上帝位,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使其升华为了真正的大唐天子。
当然,我不是一个特别会包装自己的人,同样也是一个不会包装别人的人,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称为千古一帝了,但任何帝王在天子之位实行王道之时,也一定会顾此失彼。
隐太子李建成其实历史上也是一位仁君,在武德皇帝为大唐东征西讨时,隐太子统领朝政,为前线军队梳理好了补给线,这才使大唐每一场战役都能得到很好的后勤保障,另外,隐太子同样也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有着治世之才的太子,要不然不会在李世民继位很多面以后,还有隐太子余党为其复仇,一个孙达,一个常胜,等诸多人。
可想而知李世民是开启了夺嫡上位的先河,但好在他是一个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三百年盛世立下了不朽之功勋。
李世民一生,先以秦王身份,收纳瓦岗寨,击败王世充,为大唐开疆拓土,继位后,用智谋打败罗艺,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击败雄踞北方的突厥颉立,开启贞观之治,最后实现了八方来朝的盛况,但他废立太子李承乾,囚禁魏王李泰,杀死谋反庶出儿子李祐,最后选择了一个羸弱无能的李治,最后几个优秀的儿子都死于非命,吴王李恪被扣上谋反的罪名,最终被长孙无忌斩首,而最后结果确是让武则天坐享其成得到李唐天下,是他的失误之处,没能包住儿子姓名,更是没能做好一个父亲。
但不得不说,李世民一生没有杀过开国的24为功勋,他不同于刘邦,朱元璋等,他有着宽阔的胸怀,和非凡的智谋,能控制朝政24载,开创贞观之治,是有着非常不错的帝王之术,跟康熙的帝王之术颇为相似。
看贞观长歌,李世民经常在言谈之间重复一段话:“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这段话,是他能听谏臣魏征之言不走偏路的原因,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和时常反躬自省的优秀品质,他时常将自己对比于秦始皇,汉武帝,刘邦,项羽,刘备,杨广等,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啊,在他在位期间,任何将军不敢走谋反之心,八方来朝的盛况,跟李世民的帝王之术有着密切关系。
然后,历史人物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胸怀天下的李世民,房谋杜断,足智多谋的房玄龄,文涛能溢出屏幕的奇人岑文本,城府心机一绝的长孙无忌,有用有谋,有德有才的将军范兴,青史留名的马周,敢于尸谏的魏征,悲凉不幸的太子李承乾,心机过人,但又聪敏过头的魏王李泰,不甘命运的吴王李恪,以不争为大争的晋王李治,不成熟的齐王李祐,一生无败仗的大将军李靖,李绩,侯君集,聪明多情的安康公主,忠诚有爱的独孤谋,清心寡欲又多才多德的前隋托孤儿慕一宽,聪敏伶俐,又有智慧的郑立婉,以及痴情又有着国家大义的闵国器,还有命运多舛的绿袖姑娘,还有雄踞北方的突厥可汗,颉立,突击,阿史那思摩,还有阿史那云,以及愚蠢的夷南等
其中吴王李恪,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曾说过:“我不怕死,我只怕生下来做一个陪衬”。
李恪是一个很悲凉的历史人物,他是前隋炀帝女儿与李世民的儿子,是庶出,不是嫡系,但心怀大志的他,有着倔强孤独,又恃才傲物性格,他不甘命运给他的这般开端,他无时无刻不在为争夺储君而努力,诸皇子中数他最像李世民,他有着他父亲那般智谋与自信,霸道与武断,但他因为出身和志向的矛盾,却永远也达不到他父亲的高度。
太难了,最终不惜失去了生命,不过他确实如此,悲凉的故事,才更能使人共鸣。
“我有鹰一样的雄心,也和鹰一样孤寂落寞”,一个甚为物情所向之人,李恪也。
每个人的人物性格都好饱满,其中独孤谋对安康公主的爱,是这部剧最美满的爱情故事了,吴王李恪与阿史那云的爱情,就像雄鹰与天空,天空为了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会任你飞翔,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因爱而舍爱,而雄鹰却心中一直装着飞向远方的理想,不得不因追寻功名利禄而舍弃爱情,一个为了成全另一个,这是大爱害,大唐历史,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读史使人明智,一直是我进步的缘由
领导者之道各有不同:有的强悍,其势如火;有的柔韧,其势如水。
道不同则事迥异。
在连续剧《贞观长歌》中,两位风格的“可汗”,堪称现代领导者的两面镜子。
一面镜子是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一位精于谋略和具有过人战略胆识的枭雄,拥有当时亚洲领先的强大骑兵,征服了突厥15个部落;并且凭借其强大的骑兵,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几天就长驱直入,兵临长安,震动了整个唐朝,迫使唐太宗李世民倾全国府库之力与之签定了耻辱的“便桥之盟”。
另一面镜子,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忍受便桥之耻后,励精图治,揠武修文,施行马政以积蓄国力,最终铸造了击败颉利可汗,一统天下的伟绩,使天下达到了大治。
那么,颉利可汗为什么会在与“天可汗”——李世民的对峙中,最终败下阵来呢?
随着《贞观长歌》剧情的展开,原因也一步步明朗:颉利在统帅国家中推行的是霸道——诱之以利、以力服人、任人唯亲。
在创业期,他凭借自己的果敢、独断和权威使草原部落迅速屹立起来,因此行霸道在创业初期是必要的,但它往往既是胜利之父也是失败之母。
而要基业常青还必须行王道——结之以义、以理服人、任人唯贤。
“天可汗”李世民正是奉行的王道才实现了唐朝的大一统。
在代企业的管理中,也有这样的印证:企业的领导者在领导中推行的是“霸道”还是“王道”,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稳定和经营的成败。
1、结之以义与诱之以利“定襄之战”颉利大败后,阿史那思摩命令自己士兵扮作饥民,混进长安城,企图在夜晚出奇兵袭击长安,但此计谋被唐太宗和侯君集识破。
见自己的奇袭计谋被识破,阿史那思摩万念俱灭正要自已,李世民赶来劝阻:李世民:将军请止步。
阿史那思摩:放开我,一个异族将军的生死与阁下何干。
李世民:将军身负淮阴卫霍之才,本可以续写他们的辉煌。
你这么一走,汉书岂不成了英雄之绝章。
阿史那思摩:我阿史那思摩已经败到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还称得上什么英雄?
李世民:你敢孤身杀入长安,这不是英雄,谁还敢说自己是英雄.阿史那思摩放下了手中的剑…… 阿史那忠用剑刺伤了李世民,侯君集恼怒了。
侯君集:混帐,你敢刺杀大唐天子,我用这把剑把你斩成肉泥。
李世民:住手,谁也不许动他们一根汗毛,都听见没有?
侯君集你听见没有!
阿史那思摩:长孙大人,我知道打败我的人是谁了!
长孙无忌:就是我大唐的天子!
阿史那思摩:能败给这样的人,我阿史那思摩也是个英雄。
李世民是把阿史那思摩当作朋友、英雄,而不是败军之将。
在阿史那思摩回草原时,李世民还亲自相送,说起不是自己识破了阿史那思摩的奇计,而是上天托梦给自己,并说阿史那思摩的计谋凡人是无法识透的;阿史那思摩要走,李世民亲自为其牵马。
阿史那叔侄终于被李世民大的大义感动,归顺了大唐。
在结交阿史那思摩的过程中,唐太宗至始至终以义相待,结之以义,还动之以情。
于是两位重义的英雄走到了一起。
而颉利可汗又是怎样结交他的部下的呢?
即使在自己被打得七零八落时,他依然没有改掉他“诱人以利”之法。
施罗叠:父汗!
儿臣真是没有心情吃东西,前面是大漠,后面是唐朝的追兵,咱们的部落被打得七零八落,往后该怎么办呀?
颉利:怎么办?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别低头。
二十年前,我和吐谷浑打了一场恶仗,败得身边只有七个人,三年后我的手下又有了七万人。
在这草原上,只要你不放下刀枪,就迟早能重新站起来。
接着,他走到身后的大车旁,一把掀开一口箱子的顶盖,露出里面光彩夺目的财宝,抓起一把珠子。
颉利:有这些东西,用不了多久我一定会卷土重来!
……待到第二天清晨,颉利发现财宝被勃帖席卷一空,投夷男去了,剩下的是几个横七竖八的残兵弱卒。
见此情景,颉利说道:“我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呀?
武用了一个无能的大将,文用了一个奸佞的小人!
我真是瞎了眼,我真是瞎了眼呀”。
颉利的智谋不可谓不高,但在对待部下时仅仅是“诱人以利”——往往试图用一点小小恩惠来诱惑别人,结果引来的、结交的都不是英雄,而是一些势利小人,见势不妙便出现了离心,分崩离析。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并不缺乏智慧和忠诚之士,但这都需要领导者去发掘、去结交。
在结交中要让员工享受实在的利益,这是“利”的层面。
显然仅有“利”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义”上下文章,要提倡尊重、关爱员工,培育这样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只有两者兼施,并以“义”为主,才能培养忠诚的精英团队。
2、以理服人和以力服人“让草原上迅速安定下来这是当务之急......我们要拿出最大的勇气来,摒弃仇恨,维系大局,勿使汉武帝征而不服的历史重演,这个决心难下呀,所以朕整整想了七天,才做出格决定:赦免颉利”。
在是否赦免颉利的问题上,唐朝内部出现了很大分歧。
皇帝李世民在朝堂上说的一席话,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而谏臣魏征为了张显皇帝让华夏儿女不再互相屠戮的用心和爱之如一的博大胸怀,上演了一幕“假谏”。
为了让皇帝收回赦免颉利的诏令,魏征重提“便桥之耻”,甚至准备好棺材以自尽于便桥桥头。
但李世民对咄咄逼人的魏征却是晓之以理:李世民:魏征,朕怎么会忘记贞观元年之耻辱呢?
主张不杀颉利的还有哪,你看看杜楚客这几十个人联名上奏章,也是要劝朕不要杀颉利的嘛!
你说长孙无忌有私心,那么杜楚客他们也有私心吗?
如何处置颉利看起来是一个人的生死问题,实际上却是关于朝廷安定北方的大政。
你参议朝政,在这样的事情上不能太过感情用事,要有胸怀,要有四海一家的胸怀。
魏征:如此斥责老臣,老臣还有何颜面忝站在朝堂之上。
皇上如果不撤回赦免颉利的诏令,老臣就自尽于便桥桥头,以谢长眠在那里的烈士们。
李世民:朕已经去过便桥了,将这个决定告诉了那里的将士们,他们都没有阻拦朕,你魏征也不能。
李世民表面是在说服魏征,实际上是在说服坚持杀颉利的那班朝臣。
对自己的臣子,皇上都能晓以大义,以理服人,而颉利可汗又是怎样让人臣服的呢?
……颉利:我想把整个阿史那氏的算盘都交给你,请你辅佐我,专司军饷。
慕一宽:大汗不会平白无故地送给我这么大一顶官帽吧。
颉利:你果然是个聪明人,你也知道我现在最缺的是什么,而这样东西你家里有的是,如果你能够帮助我渡过这个难关,那你可就立下了一件不世之功!
慕一宽:我很同情陛下的处境,但是我在列祖列宗面前立下过重誓,永不出仕,您的这个要求我无法应允。
颉利:那你就别怪我逼你了——来呀,把人带上来。
(这个人是安康公主)……颉利: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呀,在朕的大帐里居然还如此倨傲,既然你父皇都不把你当回事,那我又何必再对你客气。
把她拖出去……为了达到逼迫慕一宽在三十天内给大军筹集三十万石粮食,颉利先是以利相诱,不成。
继而以把安康公主嫁给天底下最卑贱的老乞丐,让李世民和唐朝皇室永远都蒙受羞辱相要挟。
慕一宽为了拯救安康公主和大唐的尊严,最终向颉利妥协——答应为他筹粮。
“以理服人心服,以力服人身服”。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要“治人”更要“治心”。
由于治企中没有像治国中拥有那么多的权力约束,“以理服人”显得更加必需和重要。
此外《贞观长歌》还告诉我们,领导者要综合运用多种管理元素,不仅有理和力,还有情和德等,要以德报人、以情感人。
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而和谐的氛围是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的!
3、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在出击颉利可汗的战争中,起初由于唐太宗用人不善——任用秦王府老将尉迟敬德担任副帅,直接导致了第一次防御作战失败了,丢了恶阳岭。
并且第一次夺回恶阳岭的攻势作战也失败了。
战报传到长安,李世民心情很沉重,房玄龄劝他不要太着急,毕竟仗才刚刚开始,还是有挽回余地的。
李世民:朕并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朕痛心的是自己作为天子却没有识人之明!
整个云中前线诸将中,只有李勣一人在战前提出要派重兵防守恶阳岭,而你早就向朕推荐李勣出任副帅,朕却没有听进去呀!
房玄龄:陛下不必过于自责,尉迟敬德也有他的长处!
李世民:这事可给了朕一个教训呀!
岑文本、长孙无忌不知兵,只会以用吏的法子来用将,这用吏上讲究圆,一个人就算本事不大,只要能把方方面面照应过来也就能稳住局面。
用将不同,战场上真刀实枪,打不了胜仗一切都是空谈。
房玄龄:皇上说得是。
李世民:玄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你这就拟一道谕令,改任李勣为副帅。
房玄龄:这——皇上,尉迟敬德毕竟是秦王府旧将,与皇上同甘共苦了这么多年,做大将的谁不把尊严看得比命还重,皇上这么处置,比杀了尉迟敬德还要让他难受,将来陛下该如何面对他?
李世民:敬德为朕至少三次差点丢掉性命,玄武门之变时,要不是他一箭射死元吉,朕就活不到今天了!
可是,朕现在若不负敬德就要负天下人,朕是天子,就是让他从此一辈子恨朕,也只能这么做呀!
正是这次及时的临阵换将——任命李勣为副帅,换来了攻取恶阳岭战役的胜利。
同时也正是颉利换掉了恶阳岭上的防守将军——草原上第一英雄阿史那思摩,导致了重要战略要地——恶阳岭的丢失。
这一个看似巧合中间却蕴含了领导者的用人策略。
唐太宗李世民坚持“任人唯贤”,即使是秦王府旧将,只要不能打胜仗,也必须将其换下,启用能独当一面的李勣。
而颉利的用人策略是“任人唯亲”,即使阿史那思摩是防守恶阳岭的最佳人选,但因为不是“亲将”而将其调走。
正如颉利所说:“正因为这个地方是要害,才必须得选一个忠诚的将领去镇守!
没有突利这个后顾之忧,执矢思力也够用了”。
许多当代企业家都意识到了用人的策略问题,但很多因素却使他们陷入“明知不该用而用之”的困境中。
两位可汗用人的策略和结果也许给了企业家们警醒:只有用贤人才能使企业很好的生存、发展,否则企业就只会是用人不当的牺牲品,二者必选其一。
许多现代企业明确规定,公司领导不能任用其直系亲属,这虽然可能造成内举的遗憾,但却从制度上避免了亲情阻隔“贤士”的介入。
《贞观长歌》不仅是一曲“历史的长歌,爱情的长歌”,也是一曲领导艺术的长歌。
现代领导的基本原理在《贞观长歌》中几乎都能寻到其踪迹。
《贞观长歌》今天带给我们领导者的一个深刻启示是:速成的往往也是速朽的,正如霸道与王道的关系,行霸道可以勃然而兴,行王道才能基业常青。
泱泱大国的发展血泪史,每次看了历史剧才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是驭人,什么是权力斗争,突然想到了韩非子的“人性本恶”的思想,或许也只有在权力斗争当中才会真正的展现出来,要知道最没有亲情的人就是皇子之间,尔虞我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真正胜利的人会继续往前,体会更深刻的人性之恶,而失败者,要么是退出生命舞台,要么就是生存与悲怆之中,如若没有仁厚的胸怀,又有几人能够包容着一切,难!
很多剧童年非常着迷,后来再看却没办法忍受。
且不说剧情,现在看台词是真真的听不下去。
然而我还是看完了八十多集,在小学。
记得在我四年级寒假放的,那时我还订好计划,晚上先写作业,等着八点这个剧开始。
到了暑假,还买了DVD,一集一集的看。
更神奇的是,班上一个女生也特别喜欢这部剧,趁机撩了一把。
小时候,着迷于唐和突厥的战事,着迷于安康和慕一宽的爱情,着迷于无穷无尽的政治手段。
也许是比较早熟吧。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长孙无忌,地位显赫,工于心计,圆滑老练。
那时候情感上偏向太子,觉得李恪/李泰不是好人,在很长的剧集里都是太子去应对一系列的挑战。
长孙无忌作为舅舅,侯君集作为丈人自然是太子党(还有什么张玄素就不提了),魏征后期也偏向太子,房玄龄算是骑墙,李恪/李泰身边好像只有岑文本。
现在看太子的资源好那么多,为何在剧中只是一个疲于应付的角色。
陈宝国的杜如晦,张铁林的罗艺都是开头打了个酱油。
其余的重要角色大概是李靖,李绩与那些突厥人。
我至今仍记得,在过去了大概四十集后,慕一宽再度出现时我的激动。
张澜澜那么美,后来她又出现在媒体上,心里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是儿时的记忆门被打开。
不同人电影看到的地方都不同,我对演员、演技之类的要求不高,也正是因此,此电视剧在我心中能拍到推选吧。
片头曲和片尾曲,都很喜欢,就像喜欢《三国演义》的曲子一样,给人一种大气、豪放、充满责任的感觉;情节,题材,可以说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支撑点吧,我看的也就在这。
贞观时,中国可谓是2千年历史中,最强盛的几个时期之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看看那时候政府是如何治理国家的;现在社会已经进入现代社会,进入民主时期,仔细品味,现在和当时的“药”似乎还是一样。
唐国强再次饰演李世民,在这部剧有进步了,不再是猥琐强奸犯了!
开篇一出场就想营造一个王者归来的氛围,可出现的却是老态龙钟,老气横秋,老寒腿!
这剧上到老下到小,年纪就对不上!
杜撰出来的人物,编造的假剧情,还有加入花边情感等等,都跟正剧沾不上边!
你能想象大唐贞观愣是拍出清朝风格来吗?
立储风波,加入李恪,移花接木想来一套贞观的九龙夺嫡呗?
把岑文本归到李恪一脉经过他老人家同意了嘛?
还有那个朝堂一堆站着奏对是怎么回事?
贞观大臣都不给坐的嘛?
历史上马周不出彩吗?
都能被另一个抢戏?
李世绩都能对太子妃留情,太子妃竟然是侯君集女儿?
侯君集是太子岳父?
编剧,你把真实太子妃苏氏弄哪去了?
贞观元年,长孙无忌对太子说,你娘嫁到李家20几年流了多少泪?
流没流泪我不知道,我知道,他娘13岁嫁入李家,36岁身故,所以编剧你脑子不正常,数学也不好?
李世民不愿意杀谋反的李承乾,竟然是房玄龄感谢李世民?
不知道还以为,这孩子是他房玄龄的呢?
值得吐槽太多,每一集都有槽点,说不完!
唐国强老师对李世民理解不到位,还如此自信的拍第二次,佩服!
就说到这里了!
服装讲究,场景盛大,演员们也都是认真演,就是剧情不算好,虚假。
安康公主这个角色太不合理了,你换成武则天都成啊。把皇家人物都洗白的太厉害了,搞得好像他们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菩萨转世一样。
如果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人物爱情故事都删了,纯粹只拍李世民跟那些臣子治世的事,我想这剧至少8.5分以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支线只是有20-30集没用的,然后干到80集。如果这剧只有50集,不会比《雍正王朝》差多少。太子,蜀王,魏王之争未必比琅琊榜里储位之争拍的差,岑文本里辅佐魏王那里,我甚至有种梅长苏辅佐誉王的感觉。
中间二十多集真的没必要拍。。。
极少数看过的长剧,四颗半吧,那时大家还只看剧情,不关注演员是谁。唐朝是我极喜欢的段历史,看完后有过很多感慨,写过很长的评论,此时回忆下,只记得李恪的悲哀与隐忍...ps:居然是聂远演的,怨不得演起偶像剧秒杀很多流量...
几个主角演得都很好,张澜澜是败笔。
越看越不对劲 这剧应该叫《安康公主传》
本来不想写的,但地到有人说贞观和歌美化李世民太过,真的太可笑了。贞观长歌首先它讲的都不是大唐,那个老寒脚一样的老头演的也不是李世民,这部就是套大唐的名,书写大清的故事!有意见就回去看真正的大唐吧,看真正历史的李世民,别再用老头出来诠释李世民了,这个主演的年纪都比李世民过世年纪还老,懂了吗?懂了吗?武德年间就老成这样了,不要再QJ别人的精神和眼球了。
对第一集还印象深刻!对魏征说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记到现在!
演员还不错,剧情一般,太长了,看不下去
虽然不能算历史剧,戏说的成分很大,放在现在根本无法播出。
一星给张澜澜,一星给唐嫣
唱出贞观长歌的女孩子,最终还是嫁入帝王家了呀。。。高中以来就难以忘却的曲子,It is the type of beautiful songs that give people deep joy and sense of overwhelming love at inside.
奴才腔十足,被辫子戏附体了
片尾曲就是那个公主唱的,好听。其他的不记得了
垃圾
看过贞观之治之后真不想承认我看过这部剧。。。
当时喜欢那不靠谱但华丽的衣服……张澜澜年纪是大了可长的真嫩
糟糕的地方有很多,最糟糕的是编剧。
女演员都好好看,服化也不错,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