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溥仪 只看过尊龙的末代皇帝 大梁的火龙以及这部非常公民晚清的历史了解并不是很多 因为我受不了那种无力回天的失落和破败飘摇的颓靡 我看溥仪 也只是觉得他是一个悲剧 而这个悲剧创造了更多的悲剧 他是贪玩的 是有孩子气的 他是可怜值得悲悯的但他又是怯懦自私无情的人 他的存在已经不单单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也不是历史的见证者 而是历史的经历者 他是封建社会余下的一滴残血也是新政权建立起时的泥塑末代皇帝中的尊龙贵气俊朗 但我看完之后并没有很大触动火龙是我在最喜欢大梁的时候看的 也是我很喜欢的李翰祥导的 火龙主要讲被改造出来的时段 可以说这个角色是大梁除了座山雕之外第二丑的造型 大梁完美地诠释了被改造后的唯唯诺诺和小心翼翼 我一直觉得火龙是大梁演技的分水岭 自这部之后大梁演技才算得上是炉火纯青拿捏任何角色都游刃有余去年最难过和痛苦的时候发现了大梁这样一位好演员 看他的片子帮我渡过了许多今年遇到了子华神 (算起来也是去年 2018喜欢大梁 2019后半年钟意上黄子华这部戏压抑灰暗 三十集写尽溥仪一生 衔接却十分流畅 每个情节都为塑造人物而服务 子华用的应该不是原声 但我觉得国配还不错娱乐圈血肉史2我还没有看 但也知道子华为了拍这部戏得了抑郁症 其实最后几集我已经不忍看 子华为了这部戏角色的塑造已经完全瘦得脱了像 子华已经不是演戏 而是真真正正地成为末代皇帝 他就是溥仪 他就是那个饱经沧桑与变迁的人 子华也算是栋笃笑发家 但我看他的show 尤其是最初几期 我完全笑不出来 反而觉得很悲凉 是把自己的伤痛用笑话袒露出来 我一直觉得子华是一个敏感脆弱且孤独的人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的想法 我只是觉得子华在气质上与溥仪有一种奇妙的契合 导演能选子华演这个角色 也是慧眼独具蒋雯丽反倒让我出戏 子华拍这部戏应该是四十左右 却把青年中年和老年的气质变化都诠释很好 而蒋雯丽的婉容却让我感受不到少女的娇俏 不知为何 她将这个角色塑造地让人生厌 婉容是接受过西方新式思想的熏陶 但我觉得那是徒有其表的开明 她讲洋文 称呼溥仪的英文名 弹钢琴像足新女性 却始终没有抗争过 而文绣真正地迈出自由的一步 即便最后家徒四壁却也是逃离了吃人的皇宫五个女人有谁爱过他 而他又爱过谁并不重要 皇宫里本来就不能谈爱情 子华在剧里说 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苦 皇帝有皇帝的苦 如果问什么是人性 恐怕是为了皇上跳河从天津跟到东北再到一同关押最后为了出狱却坦诚交代的小林子这几百年 还不是吃人 就是几万年过去 哪里不是人吃人
作為一個學歷史出身的人,看歷史片最怕就是演員不像角色本人,因為這樣會很容易出戲。
當我看到黃子華的溥儀造型的時候,我有那麼一瞬間以為見到了真正的溥儀先生。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當時這齣戲並不火,但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描寫溥儀先生的故事最好的一個作品了。
雖然黃子華飾演年輕溥儀時候感覺有點老,但他把溥儀的無奈,和被註定的悲劇都完整的呈現給了觀眾。
溥儀的一生,註定的身不由己,註定的任人擺佈,他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皇帝也不是很好當的。
终于看完了 剧中的子华很瘦很瘦 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了 看这剧的同时也在看《末代皇帝溥仪》这本书 总觉得溥仪就应该是他这个样子的 演技他是有的 若不是真的深入进去了 他怎么会差点得了抑郁症 整个剧的基调是黯淡无光的 他不是光芒万丈高高在上的皇帝 他是有血有肉的人 他的一生经历的事情很多很多的事情 用恍然如梦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登基退位再登基再退位又再登基又再退位 从一个皇帝再到俘虏最后居然成了共和国公民并且在政协工作 这个人的经历真的很神奇 从他进宫开始 一切都由不得他 他是悲哀的 他的几个女人也是悲哀的 文秀跟他离婚那一段戏把我看哭了 婉容最后的结局也让人心酸 孩子被扔进火炉的那一刻心里真的特别难受 他真正爱的 也同样爱他处处为他的玉龄被害惨死 他明知凶手是谁却只能忍气吞声 其实有时候我在想 如果玉龄没遇害 一直与他在一起 她是否可以忍受有名无实的夫妻关系 一直说想要个孩子的她最后的选择会不会跟婉容一样 我不知道 也没得假设 他们的关系永远停在了相爱相惜的时刻 看到溥仪把玉龄的骨灰埋在自家院子里的时候 我想他对她 是真的爱 李玉琴于他 不知道意味着什么 她对他是崇拜吧 等了他十年换来的是他的一句『我不行』那个时候她彻底绝望了 于是离婚 只是没想到十几年之后 她因为一个毫无意义的『皇妃』身份受尽凌辱 其实 她要他开证明的事真的不好说谁是谁非 他们两个都是受害者 李淑贤 他真正爱的另外一个女人 他说怕失去她所以隐瞒着她自己的病情 求她不要离婚 只要不离婚 怎样都行 她说只要找个对他好的人就好 他是真的对她好 看着他笨拙地拖地洗衣 真是哭笑不得 最压抑的大概是在长春伪皇宫的那段日子吧 原以为自己可以担负起复辟大清的重任 谁知带头来不过是做了傀儡 处处受限 处处受人摆布 反抗无力 斗争无力 其实他也很苦 这当然不是为他对民族所造成的罪孽开脱 只是想说把他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而不仅仅是一个亡国皇帝 这电视剧的内容基本符合史实吧 部分细节有所加工不一定准确 部分细节有所省略 但它是值得一看的
我第一次把黄生和剧里的溥仪联系起来,是在看完剧去看黄生的栋笃笑《娱乐圈血肉史2》里面他讲述自己拍摄《非常公民》的片段。
听到黄生以演员的身份向观众剖析他饰演的溥仪这个人物,我才真正感觉到,剧里的那个溥仪,的确是这个人们眼中颇会讲笑的黄生演的。
之所以觉得一个香港演员来演溥仪令人意外,大概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溥仪这个末代皇帝的人生跨越的不止是清朝和近代,更包括了建国之后的新中国。
尊龙也是香港人,但是《末代皇帝》毕竟是外国人拍的,里面看起来有些别扭的反而是说英文的中国人,只是这部从人性出发的电影,似乎也从此框定了对于溥仪的演绎方式,而看待溥仪的时候,也更多是给予同情,而之后同样题材的影视作品能拍出什么花儿来,演溥仪的演员会怎么去演绎,也就更令人好奇。
黄生说这部剧本来是叫《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很明显,重心在讲述溥仪的婚姻和感情生活,然而改为《非常公民》,便会奇怪为什么剧里对溥仪的改造只有寥寥几笔。
但既然讲溥仪,也就避不开讲他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接受日本人的帮助去做满洲国皇帝,日本战败出逃被苏联人抓住,回国后在抚顺进行改造,以及特赦后的普通人生活,同时,也就避不开婚姻感情之外,在时局中的种种选择和一路行来的心路历程。
选择黄生来演溥仪,据说一是因为长相,二是因为导演想表现溥仪的身上的“坏”和“幽默“,而黄生为了这个角色减重40磅,还得上抑郁症,也是喜欢他的人们熟知的事。
我个人感觉,在黄生的溥仪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做皇帝的喜怒无常,看到了作为一个”男人“的溥仪,也看到了一个不可能被人理解和同情的孤独的人,他要努力保持上位者的尊严,不断忍受外力强加给他的屈辱,他并非不聪明,也并非不清醒,但是他还是会害怕,有时会爆发出一点勇气,他想要活下去,甚至比任何人都要努力苟且,他努力适应新时代的规则,想要变”好“,黄生说溥仪,做皇帝的时候,别人都是要”跪安“的,但是后来他却必须向一个女人下跪,求她不要离开,因为他已经一无所有。
身不由己,是黄生对溥仪人生的一个概括。
身不由己这四个字,看起来很好理解,但是大概真正能够感同身受,明白到底什么叫做身不由己的人,不会有很多。
在《娱乐圈血肉史2》的现场,黄生亦戏仿了溥仪有得选的人生,仿佛他真的可以有得选,不必变得无能,不行,也不必做傀儡。
他亦说或许人人都是溥仪呢?
很奇妙的是,在看剧的时候,有几个瞬间,我也觉得溥仪的人生,分明就是在影射我的人生。
人生有得选,是自由,没得选,当然是不自由。
在新社会已经过上看似普通生活的溥仪,选择配偶依然没有自由,当看到他的组织领导依然说溥仪的婚姻关系国家形象的时候,我感到莫大的悲凉,原来他根本就不可能真正有自己的选择,清朝的时候老太妃要管他的婚姻,伪满洲国的时候日本人要管,现在都已经不是皇上了,依然还有人管。
所以,最后一集李玉琴来要证明这个事,才是溥仪真正做了 一回自己的主吧。
一开始他也不想白纸黑字落下证据把柄,而且还为这个事被吓坏进了医院,医院里那场戏应该是将戏剧化情节都集中到一起了,最戏剧化的就是载涛拿来了登有周总理文章的报纸,文章里面肯定了对溥仪改造的成功,也就意味着给现在的溥仪定了性。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一肯定,溥仪才终于不用再战战兢兢,害怕自己仍然是原来那个自己,他有了勇气给李玉琴写证明,为因为嫁给他而不幸的女人做一件事。
在听到周总理写的文章时,溥仪第一反应是激动地抱住了面前的李淑贤,这个时候你才明白他心里一直想要的,是不再担惊受怕地活着,当他决定写下证明,李淑贤还有载涛等人依旧阻拦的时候,他说,我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好事,现在你们就让我做一次好事吧。
很艰难吗,也许你会问。
但《非常公民》里的溥仪就是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才做了一件并非身不由己的事。
一眼瞄到一个电视剧,叫《非常公民》写溥仪的戏(这个剧名真是好,中心语给定位,定语有故事性)就看了一集半,讲的是婉容、文秀的纠结、拌嘴,家长里短溥仪在戏院找到了心腹的太监、逛妓院和探讨“复清大业”不知道这个戏整个的结构和格局如何,是重戏说还是符合史实更重只是觉得,这戏挺好,短短的容量里那种末代皇室的颓势尽现,表面充满了热闹的气氛,底子就是哀婉那种气数已尽、皇室的颜面和实际的破败、回天乏力全在里面溥仪去逛妓院,心腹太监的架子还要端着,老鸨子不给面子非要问出来者何人太监气性一来掌掴了老鸨子,老鸨子一气招来打手溥仪心慌慌看着打手龇牙咧嘴一字排开心腹太监只能心生一计蹿到地上打滚,摆弄起戏园子那一套……总觉得溥仪的人生虽然尽是看点,但是写好了不易,这剧挺好
从前最不喜欢看的就是历史剧,但是自从看过朱元璋和非常公民,改变了我的看法。
首先从剧情来说,本部电视剧引起了我对溥仪本人的兴趣,他的一生经历,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
以前只是知道溥仪是个叛徒,是个末代皇帝。
看过本剧,更加客观的了解了历史,他是无能,他是没有主见,可是他也很无奈,自从三岁进宫就注定了他当傀儡。
他喜欢玩,喜欢浪费,不喜欢女人,胆小,没有主见,无能,就像婉容说的,连两个后宫女人的事都处理不好,还复哪门子辟啊。
可是他又能怎么样?
大臣只会拍马屁说好话,他被日本人软禁,又能如何?
他不想取老婆,日本人逼着她取,他完全没有自由,完全没有皇帝应有的权利。
这个傀儡做了太憋屈了。
婉容作为皇后来说,心眼好小,都容不下一个文秀,到了后来,挤走了文秀,也使溥仪越来越不喜欢她,两人没有同房,渐渐地就出轨了。
文秀,哎,最可悲了,得不到皇帝的爱,还受婉容的欺负,没有地位可言,提出离婚一开始还不准,离了婚之后生活又贫穷,一辈子活在了溥仪的阴影下。
谭玉玲,算是深得溥仪的喜爱了,最后被日本人害死,溥仪也很难受,连一个贵人也保护不了。
李玉琴,我都不知道她到底是个什么人,总是一惊一乍的样子,苦苦等了溥仪十几年只想有个孩子,最后知道他不行,又被害了一辈子。
最后,溥仪沦为战犯,在党的教育下接受改造,说实话,真佩服共产主义的改造,竟然可以把一个曾经高傲自恃的皇帝改造成一个乖乖孩,呵呵。
哎,这些人啊,都是宫廷的受害者,帝制的受害者!
李淑贤,我呸,自己不过是个妓女过来的而已,你凭什么去要求溥仪这个要求那个,又嫌弃溥仪丢三落四,什么都不会做。
溥仪对李淑贤够好的了,他自己本来就是皇帝,某些事情做不好做不来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不抱着宽容的心来对待他呢?
不过到后来幸亏还算好,没有和溥仪离婚。
哎,后来开始觉得溥仪很可怜啊看过本剧,后来就引发我去看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从中了解到很多溥仪自己当时的看法和想法。
是本好书。
从演员来看,黄子华,蒋雯丽,秦海璐,演了都很好。
尤其是黄子华,以前看过他演的状王宋世杰里的赖三,没想到他演戏的路子挺宽阔的嘛,很不错,演了很逼真,把溥仪一些无奈,愤恨,心痛的感觉演了很到位。
如果溥仪还在世看到有人可以演自己那么像,他会很欣慰的。
那个婉容的情人李队长,就是曹磊,哈哈,挺帅的呀,尤其是他跳那个什么舞的时候,很MAN,很阳光,很健硕。
谭玉龄这几集真的太高能了。
这几集溥仪特别帅,感情戏特别甜,受鬼子气特别多,局势特别诡谲,结果特别虐。
鲁迅说悲剧是把美的毁给你看,那是谭玉龄的悲剧。
希腊悲剧内核是人对抗无法对抗的命运那种悲壮与无力与宿命感,这就是溥仪的悲剧内核。
黄子华的溥仪气质真的入木三分。
哪怕挺直腰板站着也好像背负命运不堪其重 ,无力又颓唐。
但哪怕佝偻着腰无能为力时,也带着一些没落皇族的底蕴在,和之前市井角色站没站相地弓腰完全不一样,堪为一个穷途末路帝国的映射与象征。
从婉容发疯到谭玉龄这几集,打光布景服装妆容渐入佳境,悲剧美学非常到位了。
非常公民这部剧真的是看了又丧又牵肠挂肚,但是忍不住不看。
有点可惜,黄子华这么有张力的正剧角色只此一个。
他对人物的理解与诠释,不亏是能和英若诚合作莎翁戏剧的人。
黄子华演的溥仪,解放后和一个护士结了婚。
溥仪为了讨老婆欢心,拿到工资就全买成了化妆品捧回家,老婆惊喜地说“这都是挺好的牌子呀”,然后想起“今天不是发工资的日子么”。
溥仪在一边憨厚地笑,“工资都在这里了。
”老婆大发雷霆把化妆品全摔在地上,溥仪就在老婆的谩骂声里那样蹲在地上无力地想要把已经摔碎的化妆品捡起来。
每次想起这个镜头,心里都没来由的难受。
小时候可能只是觉得那种费劲心力倾其所有想要讨好一个人,却被摔得粉碎的感觉太可怜了。
让人一下就原谅了剧集前半部分里他的古怪、懦弱和不可一世。
还有就是,这个失去了“皇帝”身份的中年人,木讷的笑起来的样子,很像我爸爸。
慢慢的有了些年纪以后,我想起开篇那个镜头的次数越来越多。
我开始明白,那种没来由的“心疼”可能不过是在心疼我们自己。
生活太不容易了,打败你的,往往不会是王朝倾覆、家国天下那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的骄傲,都是在柴米油盐、锱铢必较的促狭里被揉碎了的。
我小时候觉得,蹲在地上的溥仪应该也知道,那些打碎了的瓶瓶罐罐里的东西,捡不回来了,他只是必须做点什么掩饰自己的伤心吧:曾经后宫里的女人,都是把圣上大手笔的赏赐当作至高的荣耀和恩宠,这是他理解的对女人好的唯一方式。
然而我现在想,那个时候蹲在地上的溥仪,也可能真的是觉得,那些东西很贵而不舍得浪费吧。
豆瓣的第一次,献给子华的心血之作。
子华在10年的娱乐圈血肉史郑重介绍过这部剧,是他演得非常用心也非常难受的一部,之后的抑郁症他自嘲是当时吃了过期的减肥药导致,子华,总是这么让人心疼,又这么豁达(或者表面豁达)。
忍了很久,还是看了。
大家演的都很好,我还是来看子华的,一直在使劲找,想从溥仪身上找到一点贱贱的余乐天的影子,但是没有,子华演得真好,所以看得也郁闷。
这个溥仪一直很悲剧很憋屈还两颊凹陷瘦到脱型,一直发着春秋大梦不愿醒来的大悲剧,就是这个溥仪。
子华演溥仪也难为他了,他爱改剧本爱把电视剧里注入自己的个性,但是这个溥仪不行,他肯定演得也很郁闷,从那之后子华就超瘦了。
我一直纳闷导演怎么会找子华演溥仪,他说子华和溥仪气质像,哪里像了啊?
子华调侃康熙雍正这些牛人没有导演找他。
子华还有和蒋雯丽的“船戏”,呃,子华演过两次“xing无能”了。
配角也演的很,小人物很出彩,在天津的戏很有生活气息。
ps:李忠真帅啊
我看这部剧完全是因为喜欢子华,剧照里的他瘦得让我心疼,和《男亲女爱》中长头发好看的样子完全不同,而且还是国语配音,就是听不到子华独特的声音了。
所以我对这剧的期待不高,正因如此,它的精彩之处反而能轻易打动我。
我最喜欢他和谭玉龄之间的感情故事,没有埋怨,没有背叛,有个场景我特别难忘。
在帝宫的殿上,阳光透过黄色窗帘撒在地上,落下光斑,子华一把抱过玉龄,两人就静静跳了一支舞,好像时光缓缓地流动,流到一个未知的温暖的尽头。
看完他的一生,真觉得是封建制度害了他,不,是毁了他。
导演从探讨人性的角度来呈现溥仪,所以在我眼里看来,溥仪不坏,起码本性是善良的。
他爱婉容,给了她很多物质上的满足,得知偷情事件后也不忍杀李忠,婉容的死他脱不了关系,但是我实在不忍把罪名都挂在他头上,毕竟我认为作为皇后你就应该明白要有所牺牲。
他不爱文绣,还处处对她不公,这点我不同情溥仪,实在太糟蹋文绣了,法院宣告判决离婚时我心里还是痛快的,文绣得到了自由和权力,能成为一个对自己生活有选择权的新时代女性。
对于李玉琴,我不喜欢这个人,或许是我不太喜欢扮演她的演员。
不过我对她很是同情的,可是溥仪不爱她,从不爱她,他们的分开反而让我为溥仪感到高兴,不仅自己甩开了包袱,而且不爱人家就放了人家,让人家找寻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觉得我的看法太主观,都是因为溥仪是子华演的,我没有办法摆脱这个狭隘的束缚。
我怎么都是希望看到他开心,看到他舒心,看到他不受委屈,看到他不受折难。
所以把一些真实的人性和女性的幸福也置之不顾了,不,准确地说,出于对子华的痴迷,我是看不到这些对女性不公平的对待,或者说我会潜意识地把这些不合理的对待合理化。
所以,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
感觉是写黄子华的评论了,不能再写下去了,就此打住吧,还是主题曲中一句歌词做作结——“翻手是云覆手是风 却难握住几份真情”,以表对溥仪一生的唏嘘吧。
“溥仪是我非常钟意的角色,剧本大约有一千场戏,其中九百六十场他身不由己,剩下四十场好一点,因为没有他。这套戏有一个很大的命题——究竟人生是否有自由,抑或每个人只是相同、不同程度的溥仪,没的选择。”——黄子华《娱乐圈血肉史Ⅱ》
溥仪不是个好的,但是黄子华演的溥仪是最形神兼具的。
黄子华太适合饰演溥仪了,不但外形上适合,演技方面也绝对的好!
翻手是云 覆手是风 却难握住几分真情
东北话很地道
这片就记住黄子华了,演的真是好。
剪辑功力太差,剧情不连贯,演员都是极好的。溥仪是历史的罪人,但这部剧只从纯粹人性的角度讲他的故事。观其一生,可称悲惨。不过,他因为有价值而一直受到保护,真正惨烈的乃是他身边的女人们。弹幕说玉龄是真爱,但在我看来,他前半生托付真心相交的只有小明子和婉容,后半生则是与淑贤相携走过。秦海璐和陈瑾的演技数一数二。蒋雯丽有着大地的蓬勃生机,演不来年轻的洋小姐,还是正宫皇后适合她。全剧两处泪点:溥仪剪下头发和指甲,放入玉龄的骨灰;“我们把末代皇帝改造了”。
关于溥仪真的觉得他身不由己。子华为了演好他直接得了抑郁症。心疼子华
N年以前看得连续剧~~蓦然回首~~哇!!!!我们家子华啊!!!!!!!!!!!
够难看的
溥仪和文秀的民国法庭戏 小明子和溥仪的狱中离别戏 让这部剧值得五星 个人的力量在时代面前是多么渺小 一位末代皇帝一直存活到解放后到底是其幸运还是不幸呢? 伪满皇宫的场景很写实 近年都未见如此正剧了
看完了,命运真是让人无能为力,哀其不幸,恨其不争。他失去了正常男人的能力,偏偏又有摆脱不了的枷锁,导致了几个女人的悲剧啊。五个女人可能就谭贵人稍微幸福一点,溥仪真是一直被命运推着走,是个可怜人!
整体水平极高,溥仪的戏剧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
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印象很深,现在仍然觉得悲哀,那个时代的不自由的人。溥仪可怜,婉容也可怜,都身不由己。
豆瓣又吞条目了吧,哼!
黄子华功力了得!还有沙宝亮那首《飘》配得真好!
黄子华演得一点港味也没有。
着重讲溥仪的婚姻,后面五集节奏好快,情节也有些离谱化,黄子华演的真像溥仪啊,演的特别好
当时我跟我妈以及邻居大妈每晚追着一集没落..演员表现是一流的,其他太破了,剧组也太穷了点.
黄子华把溥仪的特点演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