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电视剧《沂蒙》,故事发生的地方虽然我从来没有到过,但还是那么熟悉。
连“住在邻村的罗政委”这些细节都与家族的记忆那么一致。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年已七旬,头发花白的奶奶。
生活在过去记忆中的奶奶,一直在向年幼的我不断倾诉。
关于她以前生活的那个村庄——山东沂南艾山前村。
在电视剧的前几集,八路军的到来让村庄原来的生活习惯和宗法秩序受到冲击,而引起了一些心理的微妙变化,再回忆起我的奶奶,确实感到真实而亲切。
不过,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化运动对那个小山村的第一次冲击了。
八路军来之前,还有一次废除裹脚的运动。
当时我奶奶第一个响应了号召,把自己裹了多年的脚放开,并从此不再给我幼年的大姑裹脚。
奶奶还记得,村里人的私自议论:一个姑娘家大脚,像什么样子?
我一直疑惑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
因为历史课本读起来,似乎辛亥革命后就不再裹脚了,为什么会发生在我大姑出生之后?
这个问题,我家里的长辈们都解释不清楚,只能说地方太偏僻了,信息传过来太慢。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才弄清楚,这应该和国民政府当时发动的“新生活运动”有关。
我奶奶晚年也分辨不清楚各种“主义”之间的差别,她觉得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张是一样的,只是三民主义传播得太慢。
但对于具体的执政者,我奶奶说起张宗昌这样的旧军阀,韩复榘这样的国民党的省长就气不打一处来,却对八路军赞不绝口,即使后来土改受到不公正对待以后,她的看法和观念也一直未变。
看来,口碑并不取决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
《沂蒙》所描写的那个时代,我奶奶是村里的妇救会长,和电视剧中于宝珍一样,但年龄小一些。
她后来的命运,更像剧中的二嫂。
我奶奶后来也包办了我大伯和二伯的婚事,其中,一桩让她欣慰,另一桩则是她一生的遗憾。
这种遗憾通过多次的絮叨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印象仍然深刻。
当然,我觉得电视剧中有些低估了那个兵荒马乱年代丛林法则的残酷。
但还是要感谢这部电视剧创作者,让我充分理解了在那个特定时代,我的先辈们的生活状态,于是也理解了很多他们做出的,我原来不能理解的选择。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就是沂蒙人民当时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沂蒙》以主人公于宝珍一家人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马牧池村普通村民们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刻的种种义举,在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展现了中国人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展现了革命火种被广泛接受并深入人心的过程,用通过马牧池村村民的朴实、善良和大义很好诠释了沂蒙精神。
今天又刷了一遍沂蒙,是一部很不错的良心好剧,但是里面好像方言夹杂着普通话有点别扭,2009年的电视剧了,清晰度以及一些细节肯定差点事,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质量,就剧情来说,多少有一点点拖沓,其实有些人物是故事线路不需要很大篇幅的讲解,整体基本比较符合实际,没有抗日神剧中乱七八糟花式打鬼子的情节,故事围绕着于宝珍一家开始,非常精巧之处是本剧开篇是继成成亲拜堂,结尾也是继成拜堂,前后呼应,但却物是人非,本剧中的演员选择我觉得非常棒的,演技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尤其是母亲于宝珍和父亲李忠厚,刻画的非常到位,举手投足间能让人忘记了这是在演戏,其次就是心爱和心甜,演技也是非常到位,妆画得也是非常接地气了,本剧中编剧好像非常喜欢死而复生这种设定,所以居中经常会出现XXX牺牲了,然后他其实没牺牲这种设定,搞得看起来有些怪,其实我非常喜欢剧中心甜这个人物,因为她代表着广大中国妇女的特点,勤劳、阳光、积极、有责任心,身为军属事事都不愿意落下,事事都想争先,在家庭中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她一次次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抗日、抗战、默默的奉献着,而最后却换来了继成的嫌弃,疏远甚至是抛弃,以至于后面每次看到继成出现,都总觉得他非常虚伪,非常厌恶,其实我觉得这代表了一部分人,自己在所谓成功,成名,有成就之后,就看不起自己的结发妻子,觉得她配不上自己了,觉得自己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了,追求更好的物质了,但是你别忘了在你没有成功,落魄甚至是低谷的时候,是谁默默陪伴着你,无怨无悔的追随你,外面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或许美味,但真正舒服的,还是家里那一碗热腾腾的菜糊糊。
一直到现在,在我的老家山东沂蒙山区,还把年轻未出嫁的姑娘称为“识字班”。
因为自抗日战争开始,我们党深入沂蒙山区农村,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普及文化,教群众认字明理。
而年轻的后生往往需要参军外出作战,姑娘们留在村里,生产劳动的闲暇,成为了“识字班”的主力军。
久而久之,识字班就成为了年轻姑娘的代名词。
这几天,观看了电视剧《沂蒙》,重温了好多熟悉的场景,包括上述的识字班的由来。
剧虽然有些土了吧唧,但贵在真实。
四星半推荐。
再次感慨我们的党,真是一个学习的党,进步的党。
贯穿的是朴实,难得的朴实,从村落房舍,到服装家具独轮车,完全呈现了完全农业化的中国农村,除了枪支,唯一有印象的工业品,是老二给媳妇的一只发卡。
一个农业国对搞工业国的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演足了朴实的力量。
对老村长大公子那个国军团长的刻画也很丰满,国恨、党仇,既复杂又简单,没有黑化。
还是看民心,山川之固,在德不在险。
农民的狡猾小气也有体现,这个火候很难把握,最后落后分子们一个个都修成正果,似乎过于理想化了,但不影响整体合理性。
沂蒙红嫂给伤员喂奶,这个广为流传的事剧中被安在二媳妇身上了,个人觉得稍微出戏了点。
于宝珍的一句话很有哲理:恩情,它不是债。
典型的环境,真实的剧情,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代老区人民的朴素而伟大的情怀!向该剧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整部剧在一连串的情节推进中,情感不断的升华,无数次引起观众的共鸣;剧组在化妆方面做到无微不至,就连演员的插头缝儿也没有凑合,这在当代中国影视剧中已经难得了。
演员们深度体验生活,自然朴素的表演,在观众内心掀起阵阵波涛,令人赞叹!
第二次熬夜看完了。
好剧!
比《亮剑》和那些宫斗剧好太多。
马少骅的演技真是神级,女主也很好(他们在《守岛人》里也演了一对夫妻,不过出场时间不到一分钟)。
难以想象那时候的老百姓会那么自觉,那么无私奉献。
服化道也真实。
很奇怪这剧没有大热。
很早的时候有人在贴吧说是因为剧里BLJ向人民索取了太多。
所以不能大肆宣发播放。
希望网上持续发酵。
有两点感叹 其一:沂蒙人民是伟大的,老区人民是伟大的,为了抗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 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其二:人民军队的可耻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要渡河的时候,老区人民用身体搭起一做桥,那么宽的河,你给他们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桥,不要说是那个时候, 就是现在, 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两个小时,可能么?
没有按时间完成修桥的任务,还挨批评,人民能用身体搭桥,但是你们走在上面难道心里不难受么?
你们自己不能下水搭桥么?
《沂蒙》将抗日战争时代的沂蒙山地区原貌还原出来,无论是从取景、演员、语言、穿着、饮食等细节,都极大地尊重了现实,观众在剧中看到的是低矮的小山村,土色的砖墙和深灰色的远山、土里土气的山里人,听到的是蹩脚的普通话和临沂方言,以及人物带有时代特色的表达。
这些细化的外部一点一点渗透到人物内心深处,将每个角色包装成地地道道的抗战时期乡土农民,让他们有了支撑沂蒙精神的坚实臂膀。
管虎导演最好的作品,尊重历史,对老百姓刻画的相当到位,剧本扎实,演员表演非常精彩,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控堪称一绝!
记得村里面有一户人家不这么和其他村民来往,有被孤立的感觉,这并不是这家人家有多坏,只是老实不善于与人打交道。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这说明编剧是非常了解农村生活的。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部电视剧为什么剧评这么少呢?
催泪大作
这部电视剧是很会赚取眼泪的作品,虽然是抗战片但故事感人,很值得一看。
统治者禁锢底层的思想为统治而统治当外面的人来侵犯之时也没有国家的观念不会为谁拼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而奔波。 思想的解放婚姻才有自由,思想的进步才不会成为“老落后”。
俺滴个娘哎~
垃圾山影片
演员好,化妆到位。一些剧情和人物的结局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
感动!大娘演技太棒了!
突然想起来了
老家
在我老爸老妈的带领下看完的,剧情无比拖沓,非常不切合实际,该跳过的地方又臭又长,该详细描述的地方一笔带过,剧集三观也非常偏颇,但真的很感动。
不错
可笑的人从众
如此淳朴 如此简单!
在史册里,在人心里。
尽管是断断续续看完的该剧集,然而不妨碍我为之大赞一声“好”。真实就是力量,本片所以能打动人也正在于此。君不见现在的抗战题材影视剧,越来越显得隔靴搔痒,完全让人体味不到那个血与火年代的真实感觉。幸而有本剧,让我能真真切切地触摸那个年代,也更深刻地懂得我们这个民族屹立数千年的根源所在
那会儿真是平凡而伟大,朴实无华而真挚感人啊
小时看的,印象深刻。为了毒死鬼子在饭菜里下毒,自己先试吃给鬼子看,最后全家和鬼子一起同归于尽的情节至今历历在目,得有十几年了。
作为一个沂蒙人,非常高兴有这样一部描写家乡抗战的电视剧!的确非常真实!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和斗牛是同时期同场景拍摄的吗?有很多的相似度,一样纯朴善良的村民,是他们的信念支撑着革命的延续,他们用生命维护着八路军的安全,他们虽然不识字,却是最懂得人生道德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比那些所谓的高知识分子要深远要宽阔要博大。他们是最真实的老百姓,是伟大国家的基础。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