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的欧陆
Kontinental '25,二零二五年的欧陆,Continental 25,欧陆慈航2025(港)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埃斯特·通帕,Annamária Biluska,Marius Damian,伊林卡·马诺拉切,瓦娜·马尔达雷,谢尔班·帕夫卢,阿德里安·希塔鲁,加布里埃尔·斯帕休,阿多尼斯·坦察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25
简介:奥尔索利亚是特兰西瓦尼亚主要城市克卢日的一名法警。一天,她必须将一名无家可归的男子从地下室驱逐出去,这一行动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使得奥尔索利亚必须尽力应对随之而来的道德危机。详细 >
对时代背景不太了解,有点不清楚想讽刺什么。不过女主不断地重复着当天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愧疚,又何尝不是一种作秀式的自我感动。
没太大意思。参与驱逐流浪汉的女主,在流浪汉自杀后内心极其内疚。虽然这件事被报道了,但她其实并没有遭受太多网暴,主要是自我的道德困境。于是她开始跟每一个见到的人说这件事,表明她确实错了但法律上无责的态度,但又表达了悔不当初要是能给流浪汉更多的帮助,他就不会死的内心折磨。在此过程中带出罗马尼亚的民族问题啥的,可惜我没有兴趣。最好奇的是,罗马尼亚普通人真的那么喜欢佛教?
4/5,至少还是撑起了这么大一个题目,一场场祥林嫂式的寻求心理慰藉涉及诸多民族、政治、意识形态话题,一场夜晚的丛林后.入.式野.战,与之回应的是镜头外的几声狗叫,讽刺依旧拉满…
手机拍摄,固定镜头,台词,即兴发挥,现实社会当下的一些议题,精神困境等。以一个困境开始,然后散文式地展开。低成本拍摄的可行性。
“他用铁丝缠绕着自己的颈子,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将自己勒死在了暖气片上”。他曾经是获得(还是参加)过国际比赛的运动员。神父,为什么“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更多;而没有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全部拿走”?看这部戏的时候我更多想到的是布迪厄的《世界的苦难》。
现代化的建筑体吞噬入侵历史的遗迹,而民族主义的化石却仍然回荡在25年的欧陆,在这里,时间的空间相互印证索引,不断催化出新的现代化问题——建筑让渡给阶级,而人也圈养在各自规划的思想属地。伪善的现代人用机器不断摧毁重建翻,让古建筑体陷入虚空,而思想却从未划归出古老的痕迹,伪造的处境冷漠而自洽。当人造景观被现代科技层层加码,资源的错位让人无法寻找到信仰,甚至是安慰,神的思想也不在灵验,因为祷词中的上帝早已失效,它变成了一只怪异的人造恐龙。模糊劣质的影像自动变焦,随机偶然纪实化的镜头组合,呈现式暴力切割剪裁,非本质化的底层关照,当下议题的尖锐反响。无限制的物化机制与资源扭结后的连锁反射。一个事件,无数观点,在混乱背后拥抱本就荒唐无聊的现代社会。
欧陆社会现状,失业、歧视、民族化、边缘化,当下社会的反思、祛魅。
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看了这部。在我来香港之前,我就是女主这种悲天悯人追求普世价值理想时常为乌克兰落泪的白左,来了香港以后发现这座城市全是那种身处底层却持极右观点连做爱都不忘宣泄沙文主义情绪的性压抑法西斯废青,于是某种程度上我也右转了,像女主妈妈那样,但即便左我也不会继续白左下去。
典型的欧洲白左困境。拉杜·裘德还是喜欢开一些倒霉性爱的流氓玩笑啊,只是一件事要重复讲五遍,这话痨症真的很不可🚫🚫🚫
(3.1/5)看这部电影,会发现欧洲发达国家电影关注的事物和大部分亚洲国家确实是不一样的,社会发展的进程展现不同的社会角度,可以窥见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活、意识、与内心。虽然电影老生常谈欧洲大陆那些社会、政治、历史二三事,已经不断向内求的发达社会群体。剧本确实编排不错,但摄影太水了,甚至连酒吧的虚焦失误都放任自流了~
虚伪、圣母、漂浮的欧洲人但凡务点实,今天的欧陆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对匈牙利的认知是布达佩斯大饭店,对罗马尼亚的认知是一周两练的罗拉。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之间的政治历史冲突主要集中在领土争端、民族问题和历史记忆上,尤其是围绕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地区的归属问题。政治历史层面的矛盾冲突让我感到贫瘠,有一天脑子不空空了也许能多体会一点。
现在欧洲知名导演是找到了什么拍文艺剧情片的模版吗?还是城市街景空镜头,接着开始两个人的话痨,随后在插入城市街景空镜头,再接着话痨...直到结束,无非就是聊天内容不一样,本片就是揶揄白人圣母心大爆发,内心煎熬,四处诉苦,有这闲工夫,还是多去照顾照顾几个流浪老人吧。
恐龙跟流浪汉,路边的跳舞机,机器人狗和饮水机,两个不同的联系不到的事物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不同意义;iPhone拍摄+反复合焦失焦,跟跳切一样,挑战叙事连贯性,茶杯上穿帮的摄影机和麦杆,迫使观众意识到影像的虚构性;媒介的应用(广告牌,短视频),实事论点,圣母等元素排列组合,敏锐的捕捉到当代的社会形态特征;嗯有空再看一遍;20250412 hkiff pe 1714-1930
杜拉裘德如果一直是这样的路数,那看的太煎熬了,不断地重复议题,不断掉书袋的方式,加上一些政治的调侃,已经看的乏了。
🇩🇪线下观影。【75thBerlinale】对罗马尼亚的政治动态并不熟悉,但在观影过程中却获得了清晰的线索和理解;有时感觉就像在看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Ten》和肖恩-贝克的 iPhone 拍摄作品。很强的政治实验电影,很好地传达了夹在中间、动荡、伪善和迷失的感觉。一些对白非常巧妙。但与肖恩-贝克的作品相比,这部影片的摄影相当乏味(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片子让我时不时回味...提到 4🌟 吧哈哈哈
22.02.2025 HKW
属于21世纪的作品。除了iphone15拍摄之外,罗马尼亚民族矛盾、以及对政治与战争的当下指涉(特兰西瓦尼亚的历史性)都被很好地掺杂进了道德困境的主题中。这部不再像《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那般媒介化,短视频似乎回归到了传达与沟通的初衷。很多细节铺陈:中间的黑色电影是《绕道》(导演乌默原是奥匈帝国籍),女主抱着的那本书来自研究战后欧洲历史的托尼·朱特。拉杜裘德则用开场的人造恐龙乐园、机器狗和结尾空镜里各式各样的建筑,直白呈现了战后欧洲社会的一隅。继续期待《德古拉》!!!
裘德片中的欧洲是道德沦丧的,与此同时在iPhone代替眼睛的今日他还要提醒观众:睁开你的眼睛看看吧,世界如其所是。如果你觉得荒谬,是因为世界如其所是地荒谬;如果你觉得可笑,是因为世界如其所是地可笑。
很喜欢,喜欢这种话唠电影,讨论的议题,演员节奏,都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