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虽然我只看到第五集,但是真心觉得这部剧真的不错。
而且我觉得这部剧应该算是TVB的又一个转折点吧!
说真的很喜欢香港的电视剧和电影的环境,不像内地有黑子有水军。
在内地不论这部剧好与坏都会有黑子有水军进行恶意打分或者恶意的评论根本就不管这部剧是否好看。
而且我觉得这部剧如果在内地的情况下肯定不会被广电所允许的。
这部剧好在哪里呢?
有三点,一是这部剧是以家庭为主题。
开头四个儿女在婚礼上的吵吵到老父亲要过70大寿儿女们确都不在身边。
老头看着一桌的吃的脸上失落的表情。
让人看的很难受。
接下来就写四个子女为了老爸的遗嘱在吵。
由不想住到听说这个屋子值1200万又都来住。
然后又挤到一起继续吵闹。
虽然看着四个子女好像彼此都讨厌对方,但真到了关键的时候他们仍然一致对外。
所以我觉得这部剧好在一是亲情演的很轻松不像内地的亲情戏一演起来就那么严重看的都心累。
第二点就是这部剧虽然不像内地剧动辄几千万几亿的投入,但场面确不次于内地的感觉。
很多方面处理的都好到位。
让人觉得其实小成本也能拍出好的效果。
第三点这部剧里真的没有太有名的名人,欧阳震华已经看出比以前老很多,让人觉得岁月不饶人。
但并没有影响欧阳的表演,表演仍然很到位。
当妹妹和三嫂吵嘴架的时候由劝到坐下不吱声演的很到位。
还有他与两个老鬼之间的对话,还有拿着降鬼的东西去捉鬼的举动。
以及为了小朋友能多玩一会和小朋友妈妈的辩论都很到位。
还有就是滕从陀枪师姐以后就很少看到她的表演。
但这部戏里她把一个嫌弃兄弟的女儿演的十分到位还有和嫂子的吵架表现的十分到位,那眼神也没谁了。
训斥两个弟弟的语言还有拿哥哥举例给女儿的表情和对话真的很到位。
整体来说这部剧虽然没有大的制作没有大的投入,也没有有名的人的参演。
但是整部戏确很成功。
真心希望TVB能多出几部像这样的戏。
不要像内地那样就知道投钱确没有好的质量的电视剧的出品
首先吧,这是部如假包换的喜剧。
该剧无论是剧情还是阵容,都是熟悉的无线风格。
剧集剧情欢乐,开篇就是熟悉的港剧味道,轻松搞笑又有一些令人深省的家庭问题。
《一屋老友记》没有了演技生涩的新人,难得全部由资深演员出演,实力不相上下,演起戏来也张力十足。
饰演二宝夫妇的徐荣和滕丽名表现尤出色,表演节奏都显得流畅自然。
滕丽名早年经常饰演一些性格硬朗的角色,而这次她也继承这个传统,把一个对老公、女儿寄予厚望的“虎妈”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虽然题材是以鬼包装的时装喜剧,但至少我知道,不会再有不死人不会再有有情人终成父女了......这就够了,来一部正常点的,作为观众的我们再也不用无限发挥想象脑洞大开了。
《一屋老友记》开播以来,无论是收视还是口碑都赢得好评。
第一集,大打温情催泪牌。
这天,是父亲宝禄(刘江 饰)的生日。
所以,想和许久不见的子女们一起吃顿饭。
然后电话那头却是...大宝说要忙工作迟点回来。
二宝忙着陪女儿练琴。
三宝忙着工作应酬。
四宝在外玩的不亦乐乎。
子女们没说两句话,就急着挂电话。
最终,宝禄想交代遗言都没办法,死在饭桌上。
一开始,导演就用这样画面。
戳中了许多时下年轻人的要害。
父母跟自己打电话,我们总是借口工作忙。
草草几句话,就打发了他们。
没有一点点防备,催泪弹就这样放出。
满满的套路啊!
虽然俗套,但却是久违的纯正港剧味儿。
生活的琐碎,被讲成了温暖的故事。
总是透着一股乐观亲切的味道。
继续来看。
当四兄妹吵得家无宁日,遇到外人欺负,还是会一致对外。
就像他们爸爸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
《一屋老友记》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颖。
鬼上身、子女争家产、在鸡毛蒜皮的斗嘴中,发现家人的可贵。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四兄妹为了家产而住到一起。
天天小吵大吵,顺便有老友记(鬼)插足一下他们生活。
最后,大团圆结局的电视剧。
果然,港剧中的家庭矛盾——只有钱和鬼才能解决。
玩讽刺,TVB才是大师。
赤裸裸地爱钱。
但同时也会告诉你:情义比钱重要。
《一屋老友记》表面打着“有鬼”旗号。
内里却是俗套的家庭剧。
但,那又怎样?
爱的就是,TVB这种俗咖的题材。
简单易懂,接地气!
剧情拖沓,人设老旧,情节老套,班底过时,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韩剧和美剧当道的年代,非常过时的港剧。
人物对白也和动画片一样弱智,还是港剧一贯呼吁的回归家庭和不怕失败。
但是我今天看到25集的时候,有点惊讶自己为什么会追一部题材和拍摄手法都如此老旧的港剧,一路看一路吐槽但是却一直在追更新。
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原因,发现可能是因为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不那么孤单吧。
不想看别人得到浪漫的爱情,厌倦了成为英雄拯救世界,偶尔看看家庭的吵闹,感受下烟火气,才能没那么孤单。
宝家兄弟的吵闹,对过世父亲的缅怀,和两个老鬼的趣事,让我们这些生于八九十年代的独生子女,看了真的非常羡慕。
我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吵闹,连互相误解的对象都没有,我们一直都是一个人长大的。
不想评价情节和人设,因为这满满的烟火气和老旧的家庭题材,想要认真的推荐这部剧,治疗一下我们的孤独症状。
之前租房的时候一时冲动就养了狗。
后来因为北京打狗,就加了小区的狗群,认识了一群特别有意思的小伙伴(基本都比我小十岁左右捂脸)。
可惜没多久我就搬走了,又过没多久,干脆搬到了上海。
想想这人生也真是无常。
其实是想说,有时候会觉得,哪里没有养狗的人呢,哪个小区没几个群呢,似乎什么都是可以再来,什么都可以寻到替代。
只可惜事实是,人生有太多一期一会,身在其中的时候未必觉得,事后再想,难免唏嘘。
一幢老屋,谁都想卖掉,反正都会有新的更好的,但是真的未必。
人生啊,太多说不准。
你觉得老北京的院子有味道极了,实际上因为下水系统无法改造,住在里面也真的是有味道极了,也不是这房子市值多少多少抵得过。
感情真的几好珍贵,而这种感觉往往要等到稀里糊涂奋不顾身的所谓爱情消退之后才能明白。
去年年底去香港小住了一段日子,住的倒不是老楼,不过香港嘛,六十几平都恨不得隔出三室两厅四世同堂,无聊的时候坐在飘窗晒太阳,看到几乎家家户户的飘窗都改成了储物空间。
也就是那天,我妈发消息来说我爸发脾气自己出院了,然后打了半个多小时国际长途回去,现在想来像是某种隐喻。
自私如我爸就连陪我妈住几天医院都不肯,枉我妈苦心求医生帮忙安排还推后了住院的日程,对我只是说调理身体,没想到已是最后一次。
现实啊并没有那么多鬼可以现身说法,也不是所有事都有得解释,遗憾弥补不了,猜疑也停不下来。
吵吵闹闹再凶,有感情尚能弥补,哪怕只是后悔,而一生冷漠,就算同住一屋,又能点样。
最后说一句,香港和内地啊。
小孩读书当然选香港,在这一点上哪个婆婆敢出来说三道四啊,这可能才是电视剧和生活所不同的地方吧。
哈哈哈哈。
看第1集我就黑人问号了,照顾弟弟妹妹成了大哥大姐的责任,没“尽责”就被埋怨一了辈子,这根本是父母该干的事吧。
大的能照顾小的是懂事,但不能照顾也不能怪人家一个孩子吧。
然后转念一想,我的父母辈也是这样过来的。
妈妈是家中老大,用她的话说各种吃大亏吃小亏的事全是她来,受到的疼爱也没有小还的多。
当年还要知青下乡,家家要派一个孩子去,只要有一个去了,其他孩子就不用去了,家里派了她。
当年我妈16岁,啥生理卫生知识都是零,条件差,落了病。
我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说过下辈子要做她的妈妈反过来照顾她,而她说,想要我做她姐姐,她做我妹妹,因为小的都是最幸福的,她从来没体会过。
又想起我舅妈,她也是老大,有次家族闲聊往事,她说小时候只要下雨就得背着妹妹上学,满地泥路,路还滑,她那时也才是个初中生,可是妹妹很小,万一摔了一身泥更麻烦,回家做饭洗衣喂更小的孩子吃饭更是天天如是∶不干?
没想过,想都没想过,呵呵,害,那个年代谁家不是这样,哪有今天这么幸福。
只能说上一代人尽皆如此。
养不了就不生或者少生——这是今天才有的想法,那年代压根不存在,以今天的眼光评当年的思想与大环境就意义不大了。
感叹一句时代进步是好事。
我妈50年代人,舅妈70年代人,也算能对应剧中演员的年龄。
这是一个特定年代所诞生的特定矛盾,先天因素已不可更改,唯有过好此时此刻的生活,才是这部剧想传达的东西。
欧阳震华,名字一出来,小胖胖的形象就立马出来了!
他的剧我真的看的非常多,洗冤录,法证先锋,都是非常经典,反复刷的剧!
这部剧也是因为他看的,但是剧情是越看越好看的!
一家四口兄弟姐妹,彼此关系非常疏远,因为死去老爸的遗言,住到 一栋房子里,一起生活一点时间!
而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的彼此了解,互相帮助,最终打破隔阂,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一部有温情,有笑点的家庭剧,我非常喜欢看!
其中小宝唱歌真的好好听啊,我一直以为小宝好会和那个钢琴老师在一起,没有想到。。。。。。。。
还好还好,小宝最终貌似是有恋情的!
《一屋老友记》标准的港片,里面都是一些老戏骨,像欧阳震华、滕丽名、罗兰、胡枫,还有胡定欣等,剧中所有演员都发挥出超常的惊喜,虽然里面的内容有些戏剧化,有些理想主义,不过却掩饰不了我对这个电视剧的喜爱。
或许是因为个人奶奶和母亲的去世,更多了一份代入与共情。
有时候我们以为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会有很多很多,总是会有不同的借口去推脱,剧中宝禄(刘江)有四个子女,大儿子宝欢(欧阳震华)二妹宝欣(滕丽名)三弟宝愉 和四第宝怡(张彦博),宝爸给四个子女取名字的时候,是希望他们都能快乐的成长,幸福的生活。
可是,生活哪里是一帆风顺的呢?
做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盼着他们能快快长大,可是,长大之后呢,希望他们陪在身边的时候,却一个人也没有,当宝爸盼着子女能够回去给自己庆祝生日,看着满满的一桌子丰盛饭菜的时候,等来的却是空欢喜一场,当儿女想去补偿的时候,在也找不到那个想补偿不了人。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错过了这件事情,会在别的事情上弥补,可是,却没有想到,世事难料啊,没有人预测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当宝欢拿着那封所谓的遗嘱的时候,大家心里想的不是对爸爸的愧疚,而是想到自己能够分到多少钱,或许在弄个时候,大家都觉得钱是最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吧。
各自怨恨的几个人同时住在一个屋檐下,各自带着各自的目的和烦恼,日子怎么没会好过的了呢?
在加上家里还有两个老友记白桦(胡枫)和依兰(罗兰),生活更是惊喜不断啊。
在剧中,他们都是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反思。
在争吵中重新认识彼此,在磨合中找到相处之道,在彼此怨恨中,又看到对方的重要性,是啊,人和人的相处不就是在争吵和磨合中,找到共同点,然后一直走下去吗?
虽然剧中有些剧情是夸张和狗血,可是,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充满夸张甚至更狗血吗?
不也是在未知的情况下一点点的去摸索吗?
剧中的结局是美好的,各自都有各自的归宿,亲情得到修复,爱情得到升华,是啊,电视剧的结局是由导演和编剧来决定,而我们的生活,只有我们能够去决定。
剧中他们可以逝世的人在一次相遇,诉说来不及说的话。
现实中呢,我们却不能够,所以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眼前的时光。
不要等到来不及才去后悔,不要等到失去之后在懊悔。
不要让你最爱的人,失去希望和无尽的等待。
很不错的一部剧,第一次看还是上高中时,看完再没有翻煲过,今天一时兴起,又把它打开看,不知不觉快进跳着看完了全剧,才发现很多细节都忘了,要在剧情里才慢慢想起来。
欧阳震华的演技真的很自然,更打动我的还是两位老戏骨,桦哥和兰姨。
演员罗兰女士一生的故事也够传奇勇敢了。
唯一觉得遗憾的,还是二宝为了照顾两个弟弟放弃了去英国读书的机会。
看到这里还是很感慨,她爸爸养家的确很辛苦,但是因此粗暴地拒绝女儿深造,而女儿考取了学校唯一的留学名额,还有奖学金,包含了学费和住宿费,生活费许诺自己打工赚,最后却在出门时看到两个无人照应的弟弟而选择了回头。
虽然是大团圆结局,但是还是为宝欣感到可惜,如果她当年能去到英国留学,她的人生未必是现在这个样子,不会在聚会上被当年不如她却因为她放弃名额而顺位补上的人嘲笑。
毫厘之间,相差甚远。
最重要的还是觉得剧中父亲并没有因此对她道歉或是表达愧疚,却在说知足才常乐,我觉得是在牺牲她的利益,她的人生来换取这种所谓的团结幸福。
父亲只是说我知道你很难受,但是知足才常乐,不要固执,却没有表达,对不起,我没有让你去英国读书,耽误了你的人生。
可能我比较介意这点吧。
也可能我还没有做父母,不懂父母的心情,但是更能理解和共情宝欣看重女儿的教育,给菲菲说只要你想升学,不管去哪儿,我都一定会让你读书。
我更喜欢她这样的妈妈。
故事的主线是欧阳震华饰演出的大哥, 因为以前为了自己的理想 抱负离家, 父亲去世之后内疚, 后悔当年没有帮助父亲照顾弟妹, 希望修补四个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却没有得到弟妹的谅解。
四个兄弟姐妹的性格,刻画很细致,很有逻辑性。
其中滕丽名演的二姐,受大哥离家的影响最深, 从小帮忙家计,严厉管教弟妹,形成霸道专制的个性,对大哥的怨恨最深。
屋里还有鬼朋友 ( 罗兰 / 胡枫 ) 热心帮忙, 剧情温馨搞笑, 值得一看。
陪伴小半月的家人曲终人散了!
无聊无聊好无聊
家庭观接受无能 但我加菲欧阳胖胖先生加一星 卡司值得
一贯的港台风格,还不错,虽然有些老梗,但是是我喜欢的味道。
TVB近来最好一部,吵吵闹闹的一家人,欧阳震华挑大梁,胡定欣戏份略少,最后两集有点烂尾啊,之前有的铺垫后来都没再提了,个别配角也就这么消失了……没什么勾心斗角,挺好笑的一部剧,不少梗都能猜到,被肥欢最后的求婚戳中:我是全世界的宝宝大队长,却是你一个人的怪兽
好看 搞笑温馨一家人
卒之唔使再驚鬼後羅蘭了!#年度最爱港剧#
TVB的家庭剧,还是可以打发时间的,最后罗兰还致敬了一下龙婆
怎么说呢 这个爸真的好奇怪 但是喜欢男女主这对
近几年难得TVB 有部能看得下去的了,非常搞笑非常温情,笑中带泪,欧阳胖胖出马就是不一样。。。
2
老演员的港剧只剩情怀。
拥有这样的家人真的好幸福
没钱的家庭,大人苦,孩子更苦。这就是现代不恋不婚不育的原因吗?
好久没看港剧了,这部剧让我回归了。温馨的吵闹,不过是为了在一起。
现在看港剧感觉不同以前了,总是将人物特性放大到极致,大部分人虚荣心爆棚,我为人人的老好人情操高的不得了,整体故事还不错,只是套路还是习惯性的,很容易猜到结局。
难得今年能看到一部这么对味的香港喜剧,给多一星。
看不下去
纯家长里短的港剧有点乏味
都说今年TVB逆袭,看了两部热门剧,还是不太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