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杨超
主演:耿乐,常洁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4
简介: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夏天,陈思绪(耿乐 饰)因为高考第四次落榜而对考试已经心灰意冷,带着女友郭萍(常洁萍 饰),两人决定离家出走,去寻找传说中的灵芝培育术,将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上面。最终,从郑大姐那里,他们花高价买走了提取类固醇的技术项目,可回去后才发现郑大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骗子。愤怒的两人又折返回去找郑大姐..详细 >
选取的角度很特别,关注点完全放在了两个年轻人身上,家里的反应虽然有但是一笔带过。两个孩子在人生中非常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是啊,年轻的时候总是无所畏惧。在路上…在路上…却总有停下的时候
5在电影呈现上,设计感过多且明显;在电影技法(电影调度和镜头运动)上,明显看得到老塔(还有安哲)对杨超的影响。在此也想说怎样学习那些导演,又怎样摆脱这种(学习)影响,亦是每个电影作者需要思考的吧。最后说下优点:电影摄影不错(虽然仍有不少问题);场景间剪辑转换节奏也可以。
汉广的旋律余韵不止的是走不完的路,跨不完对的桥和追不上的恋人。三次不断的离开少年身体里真实的自我慢慢落叶,变成一个老气横秋,幻想着离开他的少女兀自盘起头发,肩扛象征着童真的毛毛鸡头也不回的离开。摄影真的很舒服,长江上的夜戏会让人以为这是长江图前传,实际是什么呢?
残酷的现实和理想的软弱无力。
长片处女作,蛮厉害的
成长的旅程,从开始的一昧得听从,行走中女主慢慢认识到现实和谎言,选择离开,修行僧的行走是最有意思的琢磨点
格局相当高
6分。10年后杨超在这部作品的基础上又踏出了一大步,拍了《长江图》。这部片男女主三次出走,两次都是去武汉,最后一次在末尾也幻想着被水冲到长江,可见导演对长江的执念。三次旅程由各种交通工具到自行车到步行,随着时间的过去,在人生旅途上可选择的方式也越来越少。最后男女主还是有着人生的不同选择。男主在考场中幻想着女主肩膀上站着毛毛鸡在大桥上曾经想过跳江又重新回来出发,也是对女主正视自己前途的美好祝愿吧。
长镜头叙事的有效性。
很舒服的独立电影。导演很聪明。
有点意思。站在青春终点的十字路口,两个人做了完全不同的抉择。一面是现实,一面是理想。
杨超的处女长片作,长,空镜头堆积情绪,千禧年初知青在社会洪流下的挣扎与无奈。
中二孩子的出逃梦,镜头语言过于丰富。
蹩脚生硬,还有一股浓浓的当时的“文青”矫揉造作的气息
只有青春才会迷茫,不,整个人生都是,只是后来你已认命。
没有强大的摄影经验帮助那点花花肠子恐怕啥也不是,长江图更甚~
河南不同城市间文化差异果然还是很大的我一直以为黄河是我们河南的母亲河,原来信阳离长江更近。。。自然也就不难怀疑对南方那么美好的憧憬了高考复读,南下等等,虽然时代不同,但共鸣些许,镜头调度有些老塔的味看了这个再看长江图应该会好很多
卧槽这个片子看到最后竟然又感动又惊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痛苦和价值。我们应该怎样用今天的腔调去吟唱那些过去的话语,那些孤独的逆流而上的思考在常常以穷酸的姿态被指摘以后,还有没有人在坚持。佩服杨超导演,他的故事里没有人,但有女人,没有对人的特写,但有对痛苦的感触的特写。
我喜欢。同样的两个迷茫的人,男的妥协了,女的抱着小鸡站在风口。太真实了引起不适,现在的时代,虽然没有出走的戏码,我们不迷茫不彷徨吗?
镜头真挺老塔的,这片子的风格在国内也算独树一帜了,艺术电影本身就是很私人化的产物,因为剥离了大多数的资本关系。看了导演的访谈,感觉导演是幸运的,可以不用自己的钱来拍这样一部艺术片,但当然这也离不开导演曾经坚持的自己,很受鼓舞。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选取的角度很特别,关注点完全放在了两个年轻人身上,家里的反应虽然有但是一笔带过。两个孩子在人生中非常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是啊,年轻的时候总是无所畏惧。在路上…在路上…却总有停下的时候
5在电影呈现上,设计感过多且明显;在电影技法(电影调度和镜头运动)上,明显看得到老塔(还有安哲)对杨超的影响。在此也想说怎样学习那些导演,又怎样摆脱这种(学习)影响,亦是每个电影作者需要思考的吧。最后说下优点:电影摄影不错(虽然仍有不少问题);场景间剪辑转换节奏也可以。
汉广的旋律余韵不止的是走不完的路,跨不完对的桥和追不上的恋人。三次不断的离开少年身体里真实的自我慢慢落叶,变成一个老气横秋,幻想着离开他的少女兀自盘起头发,肩扛象征着童真的毛毛鸡头也不回的离开。摄影真的很舒服,长江上的夜戏会让人以为这是长江图前传,实际是什么呢?
残酷的现实和理想的软弱无力。
长片处女作,蛮厉害的
成长的旅程,从开始的一昧得听从,行走中女主慢慢认识到现实和谎言,选择离开,修行僧的行走是最有意思的琢磨点
格局相当高
6分。10年后杨超在这部作品的基础上又踏出了一大步,拍了《长江图》。这部片男女主三次出走,两次都是去武汉,最后一次在末尾也幻想着被水冲到长江,可见导演对长江的执念。三次旅程由各种交通工具到自行车到步行,随着时间的过去,在人生旅途上可选择的方式也越来越少。最后男女主还是有着人生的不同选择。男主在考场中幻想着女主肩膀上站着毛毛鸡在大桥上曾经想过跳江又重新回来出发,也是对女主正视自己前途的美好祝愿吧。
长镜头叙事的有效性。
很舒服的独立电影。导演很聪明。
有点意思。站在青春终点的十字路口,两个人做了完全不同的抉择。一面是现实,一面是理想。
杨超的处女长片作,长,空镜头堆积情绪,千禧年初知青在社会洪流下的挣扎与无奈。
中二孩子的出逃梦,镜头语言过于丰富。
蹩脚生硬,还有一股浓浓的当时的“文青”矫揉造作的气息
只有青春才会迷茫,不,整个人生都是,只是后来你已认命。
没有强大的摄影经验帮助那点花花肠子恐怕啥也不是,长江图更甚~
河南不同城市间文化差异果然还是很大的我一直以为黄河是我们河南的母亲河,原来信阳离长江更近。。。自然也就不难怀疑对南方那么美好的憧憬了高考复读,南下等等,虽然时代不同,但共鸣些许,镜头调度有些老塔的味看了这个再看长江图应该会好很多
卧槽这个片子看到最后竟然又感动又惊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痛苦和价值。我们应该怎样用今天的腔调去吟唱那些过去的话语,那些孤独的逆流而上的思考在常常以穷酸的姿态被指摘以后,还有没有人在坚持。佩服杨超导演,他的故事里没有人,但有女人,没有对人的特写,但有对痛苦的感触的特写。
我喜欢。同样的两个迷茫的人,男的妥协了,女的抱着小鸡站在风口。太真实了引起不适,现在的时代,虽然没有出走的戏码,我们不迷茫不彷徨吗?
镜头真挺老塔的,这片子的风格在国内也算独树一帜了,艺术电影本身就是很私人化的产物,因为剥离了大多数的资本关系。看了导演的访谈,感觉导演是幸运的,可以不用自己的钱来拍这样一部艺术片,但当然这也离不开导演曾经坚持的自己,很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