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色彩透露着点点滴滴着平凡的小幸福,父亲不善表达的表情下依旧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无论是对女儿,还是对女婿的认可,包括那晚长寿面都是那么让我们这些作为子如此暖心,包括父亲本想进班长祠堂看望班长最后一面,但只是因为害怕冲了女儿的喜事忍住,是啊,这就是父母对我们不善表达下流露的淡淡的爱意。
人世间的父母基本都如此,不知道怎么跟子女相处,一味的以自己的方式去尽力给孩子幸福,可是,在大多孩子看来都只认为这是不幸,并不是孩子太任性,只能说还不成熟。
剧中无论是父亲的不善表达,还是女儿的己见,都是大多这个世界的父女相处写照,我们从影片中感受着别人父亲的爱意,同时更深刻的探思与自己父亲间的相处,在我这个二十几岁的年纪,好像周围的朋友大多都如此,回家都很冷漠,不善与父母交流,可是,这个永远抹杀不掉永存的亲情。
父母,终究是爱我们的,而我们,如影片中的女儿一样,终有一天,也会对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
很温馨的小品电影,情节简单,但很温情。
电影通过东西文明差异,两代人观念差异展开了剧情,经历了一次长旅,最终矛盾解开,父亲不在那么固执,女儿开始慢慢理解父亲,洋女婿开始喜欢华人文化,大团圆结局。
里面很多场景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华人结婚邀请老同学,邻里间八卦,舞龙,拜神…这些是习以为常的。
但与我们不同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马来华人依旧保留那份纯真,传统文化体中的父慈子孝,同学友爱,邻里互助始终贯穿整个影片,看完心里暖暖的。
同样是农村题材,乡村爱情每天都是以谢广坤和刘能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展开。
第一次看馬來西亞電影,也是第一次看馬來西亞華人電影。
支持我看下去的理由是,我想知道大馬華人文化。
無法支持我看完的原因是,電影居然是用MTV式的拼貼方式完成,一些鏡頭一度讓我以為是home video,全素人的不專業演出(我支持受過訓練的素人演員)看了很痛苦,還有放不下身段又做作,那位飾演女兒,從國際選美出身的女演員。
說故事的手法太弱,劇情和華人世界會拍的內容無異,沒有特別之處。
最重要是剪接、故事流動性都發生極大的問題,經常突然跳轉畫面,令我無語。
#還好是電影台播出可以轉台#華語片有的問題在這裡全都看的到
我是在本片上映1月底0日之后三周多才去电影院看的。
是啊,身处马来西亚,为什么一定要支持美国片呢,我这样告诉自己。
也正是在第四周,《一路有你》打破记录,登上全马票房第一的宝座。
这也是第一部华语冠军片(华人占马来西亚四分之一人口,马来人占三分之二,其他是印度族人)。
如果说女主角演技有点做作是唯一不足的话,其他都非常自然,温馨。
世事无常,老爸失去妻子后,无力独自照顾女儿,让女儿跟妹妹去英国生活。
女儿哭着上车,在车窗上画着家的样子。
转眼十几二十年过去,老爸要接受西化的女儿,西方的女婿。
但他坚持的还是要坚持,包括和女婿一起骑摩托去派喜帖。
那么多同学,已经走了。
大家走过不同的路,有笑有泪。
最喜欢的就是女儿再次在车窗上画两人骑摩托,窗外的电线就象道路一样。
马来西亚还是很原生态的感觉,拜天公也热气腾腾的,传统的年味让人安心,各种语言和方言夹杂着,交汇着。
老爸其实听得懂女婿的话,让我回想起《喜宴》。
有很多让人眼眶发湿的情节。
爸爸做的生日面,女婿真诚的眼睛,可爱的女邻居的唠叨,银发却依然美丽的穆斯林女同学法蒂玛。
但无论如何,能够做的,还是抓紧做吧!
就象那热气球。
我也想说,我爱你,爸爸!
岳父逼着洋女婿陪自己去送喜帖的故事。
凑巧带着老爹去看了。
导演想要展现很多东西,父女,同学,传统,继承等等,有些杂乱,但有恰到好处的喜剧成分,看着也很欢乐。
特别喜欢女主在车窗玻璃上画的图。
第一次是少时离家,她哭着画了自己的家。
第二次是陪父亲去参加葬礼,看着前排的父亲与未婚夫,她笑着画了这两人骑摩托送喜帖的样子,瞬觉温馨无比。
另外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群老头在洋女婿的带领下,用上万个塑料袋做成了一个热气球,完成了去世老同学的最后心愿。
片名为the journey,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路历程。
岳父的,女儿的,洋女婿的,老同学们的。。。
很有感情的一部电影。
P.S. 下到了片源,补看了最后那句在电影院被掐掉的话“人妖树今年开花了”竟然被我YY对了!
记不清楚怎么会偶遇这部电影,当时看的时候是冬天,因为这部温情的电影,心情都变得明媚起来。
有好多简单却会触动人的东西,传统中国岳父和洋女婿的偏见到真情信任。
时光里孤独的小女孩,八岁就远到天气恶劣的大英帝国。
南洋华人的融合文化。
老男孩的动人梦想,彩色童话。
当然少不了马来西亚明媚的阳光,醉人的海滩,气质胜过全智贤的女主,因为这幅画面开始了对沙巴的向往。
今年11/14日动身去了沙巴,原来这里的水真的是可以这样绿,天这样蓝,云这样白,沙这样软。
一个洋女婿与传统华人岳父的冲突,马来西亚版的《拜见岳父大人》,或者说《我的盛大希腊婚礼》。
当年看了《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我就想写一场“国际婚礼”。
开场的音乐很正,配合公路的画面,简直让人忍不住就要“和你去兜兜风”。
全片的音乐都很不错。
有些情节有点突兀,是想写就写,像男女主从英国(泰国)回来,刚好遇上中国年,是不是要有所体现呢?
团年饭啊,难道马来西亚华人没有?
可是片中吴家的除夕饭也太随便了点。
还有第二天一早发利是这个。
压岁钱是年三十晚上发的,马来又不同?
还有女主在和男主吵架时才突然爆出怀孕了,而其实两人回来本就是准备结婚的,婚姻大事,女主不可能不在决定之前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男主。
轮渡。
“谢谢老师。
”很中国嘛。
想起我的小学中学。
马来华人还贴春联。
白话口音不算标准,偏向粤西,听着更多亲切感,我粤西人。
热气球这个,受到《7号房的礼物》影响吧?
给结尾照片旁白催泪了。
彩蛋的改编歌很有意思。
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公路片起初看到的是一段洋女婿和老丈人一同发喜帖的旅途有意思的桥段一个接一个到这里为止可以当做纯的喜剧片来看这段旅途也是因为老班长的去世突然发生了改变前面做的铺垫由这件事作为契机而爆发出来当然这种爆发是非常平静的让整部片子从实际的一个旅程变为阐述生命这个大旅途女主角从女孩成为了母亲的旅途洋女婿从男孩变成了父亲的旅途他们孩子的新生命的诞生女主角父亲从小到大到变老的过程父亲的同学从生到死的过程整个人的生命过程中能够出现的情况在一部片子里面全部呈现出来当然也有一些反应出导演细腻观察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给羊咩咩送请帖的时候他正好不在家而对门走过来的邻居表现出来了城市人常有的戒心当父亲这个农村人来把喜帖拜托邻居转交的时候这个邻居无情的把请帖扔到了对门的门口多少表现出来城市人之间的冷漠另外一个部分是女儿赶回家来父亲做了煮鸡蛋下面夜里没赶上给女儿吃倒掉第二天重新做热的给女儿吃看的实在很感动最后就是女儿女婿买的二手车三人一起去发请帖的时候和多年前被送到国外去坐车有了强烈对比女儿这时的幸福表情表演得相当到位顽皮的在车玻璃上花出父亲和女婿开摩托送请帖的漫画最妙的是和车窗外奔流舞动的电线形成了向前飞驰的美妙景象
这部电影是马来西亚籍导演青元拍摄的2014贺岁片,在此特意强调电影来历,是因为还有一部古天乐和莫文蔚主演的同名电影,声名都盖过本片。
从福建人的视角看马来西亚是很亲切的。
百年之前的一家人,因为生存有人留在唐山,有人漂洋过海到了世界的那一边。
虽相隔千山万水却一脉同源,不同的只是本邦和异乡间,不同的风土和社会制度。
农历新年的马来西亚金马仑山区,一户华人家庭不办喜宴将女儿出嫁,引起了同村全叔的不满,并对村人发誓,将来他嫁女儿如不办酒席天打雷劈。
事有凑巧,就在同一天他在英国念书的女儿美蓉,带着未婚洋女婿班杰回来了。
于是一场婚礼的不满引发了对另外一场婚礼的深切期望。
一对翁婿,一辆摩托,开始了一段金马仑到新山的喜帖派发路。
老与少、华语与洋文,误会的水深火热,误解的南辕北辙,人心的探知和文化的谅解在这条通达南北的路上戏剧性的展开。
这条路既是情感的弥合之路,也是北马的风景之路,将马来西亚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线串联,缤纷呈现。
其中广东话和福建话你来我往,融洽程度远胜中国闽粤间,华人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让人赞叹不已。
也许身份的难堪,可以让故土的习俗变得执着。
全叔的女儿美蓉,因妻子早亡托付给了在英国的妻妹抚养,长时间的异国生活疏远了父女间的情感,当不同的立场相互碰撞,冲突在所难免。
父亲怪女儿忘了根本,女儿埋怨父亲忍心抛弃。
十多年后美蓉依然忘不掉,离别时车窗外逐渐远去的父亲是那样的心狠。
当酸楚变成了习惯,爱就偏离了轨道,美蓉回乡不过是将婚事礼貌性的传达给父亲,可她不知道父亲对她的良苦用心。
瘦弱的身躯承担起了她十几年在英国的成长费用,无非希望她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办一场盛大的婚宴也只是想告慰自己和亡妻,终于将女儿扶养成人并圆满托付。
可是全叔的希望不能恰如女儿愿,还让女儿心生嫌隙。
十年之前的牵挂和十年之后的牵绊,始终牵扯着父女俩,可惜岁月之河,不能同时踏入两个人,各自远飏有时就是人生的常态。
全叔年近七十,当年用十二生肖取外号的同学慢慢凋零,如枯枝挂树只差阵风。
在派发喜贴的途中,昨天同学间见面还谈笑风生,今天却一框静止悬于墙壁,全然不顾近在眼前因喜宴而约的一甲子相聚。
同学老猪丧事时,女儿婚事近在眼前,在华人的习俗里此时不得碰沾丧事,否则对女儿不吉利。
全叔站在下雨的街道边,女儿和女婿无论如何劝告和怪罪都无动于衷,就是不进丧棚见老同学最后一面。
此时的冷雨,全浇在全叔滚烫煎熬的心坎上,此时无情全是情啊!
亲情友情撞一处却难两顾,毕竟后生的事情为重。
全叔最后选择了另一种缅怀,拼老命帮同学老猪完成了生前的遗愿,乘坐垃圾袋缝制的热气球,看看老猪生前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热气球升起的那一瞬间,人与人、人与土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互相守望。
在这片不是祖先的土地上完成一次最宏观的凝望,以全面纳入眼里,渗透心里。
这个热闹的场景背后,其实寄托了华人百年间从未完成的归化梦。
片中多次展示了全叔和他的洋女婿的文化冲突,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同学老猪的丧棚外,班杰通过一个小孩的翻译责问老丈人。
班杰的激动,全叔的无语,似乎喻示着不同文化沟通中的窘境,而小孩代表着全球化的一代,虽然不明对方深意,但是能够听懂相互的意见。
全叔在不同的地方,见了几个不同的同学,曾经的一个班级,分别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却无一真正的功成名就者。
每人因淡定与否理解着千差万别的人生,终极绚丽如同奢望,就像他们学校前的那棵人妖树,枝杈无数却不见开花。
好也好,坏也好,乐也好,悲也好,时间一到全部归山,幻影万象终即成空。
这条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派贴路,让一家人看清了彼此,原来爱有很多形式,但爱的真谛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内心深处的猛然回眸,看得最清楚的那个人。
全叔女儿的喜宴终于办了,该来的都来了!
女儿的公婆穿着一身唐装来赴宴,最好的认同,也许就是学着对方的模样,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跨文明沟通,这也是本片想给予的启示。
金马仑高原的这场婚宴,不同的人用手中的酒杯泯息恩怨,回复念想。
鞭炮响后又复归宁静,就如生活本没有开始和终结,所有悲欣交集,都在自己的理解中断断又续续。
1. 作为华人,看过的马来西亚文学电影都有限,只知道从小是听着无印良品、阿牛和梁静茹的歌长大的。
于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会被深深打动:马来西亚的华人,是真真正正我们的家人,虽然我们处在不同的国家,也许语言上也不一定相通,但是文化不会骗人:没有割裂,只有亲切。
2. 故事有借鉴李安的《喜宴》,文化混合中传统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谅解。
虽然一模一样的主题,但更让人觉得这个问题,毋宁说这种文化现象,是所有华人文化在文化交界边缘都会遇到的。
如今大陆的中华文化也在和希望不断交融,像我自己就选择与婚礼这种传统文化说再见。
但看着电影,想到家里的爸爸妈妈,他们这一代人固守着的东西与我们这一代人想抛弃的东西,两相对比也会有些落寞呢!
3. 还有一个很打动我的点:语言。
如果说大马华人一切的一切都与我在潮汕地区看到的相同,那么唯一不同的就是语言。
广东话、福建话、一点点普通话、马来语和英语夹在一起的说话让人觉得有趣。
如果说广东话夹福建话还属于正常的话,大马华人把不属于统一语言体系的马来语和英语拼在一起的三合语,又让人觉得人类建成通天塔的愿望不是空想。
处在民族融合最中央的大马华人,他们的天才让语言变得有趣。
4 马来西亚的乡间和县城,吊桥让这部电影有了公路片的特色——好看!
故事一般,又被音乐弄得跟电视剧似的
淡雅温馨的
全民电影 可惜只有我一人看 这应该要一家人一起看才有感觉嘛
第一次欣赏马来西亚影片,一度误以为是港片。这部温情小清新中有诸多亮点,男一号古稀之年首次登台即惊艳,也许是看多了电影胃口刁了的缘故,觉得它跟很多佳作还是没法比的。3.5星。
华人传统程度:南洋>闽越>内地。怎么办到普通话、粤语or闽南语、马来语、英语混杂着说的。
女主演技就三个字:烂、烂、烂
没啥可说的
马来西亚人的电影
马来西亚华人的日常
去年金马打了勾,但没有出线……很常见的治愈类型电影,马来西亚公路版李安片。在不明国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你会错以为这电影到底是台湾、香港还是内地的……最后发现,原来还有一个说华语的国家,叫马来西亚。无论飞机坠毁还是热气球升空,其实,它都一直是那样子。
理解,包容,我们都在路上,只愿有彼此
真好的华人文化影片...那个年代的感觉
不需要多少大腕演员,不需要多么舞台感的话语。简简单单,父亲与女儿,岳父与洋女婿,十二生肖永远凑不齐的老同学。固执的不是条框而是传统,坚守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热气球飞起来的时候,圆的是班长的梦更是老同学们的遗憾。向周青元致敬,向海外华人对传统的坚守致敬!
有感动,有辛酸,有生活,有梦想
剧情节奏把握得不错,不急不缓,马来西亚的风景真美。
中西文化差異!很溫馨~
干!吃羊屌
剧情的满意度不高,但是是节奏控制得很流畅,依然可以传达出新年档情感片的诉求。
女主角我的dream type,圆润白皙接地气~电影满分,内容饱满,表演真诚,还有马好风光……好想去一次巴沙呀~
被豆瓣评分深深欺骗了。快进看完感到非常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