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香港有没有地下电影的说法,应该没有,因为那里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地方。
黑社会,杀人,暴力,血腥,吸毒,雏妓,富有,贫穷……卧底,警察,妓女,乞丐,黑社会大哥,打手,香港人,大陆仔,河南人,医生,律师……“我们都是为了讨口饭吃”要跟自己心爱的女人去吃东西,但不得不“理智”的看她去接客。
操着香港河南话的杀手乞丐说:“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活着就像青苔。
”乞丐说她说小女孩是花,可小女孩怎么能当花?
乞丐死了,余文乐植物人了,她和表姐不还是要做鸡来维持生计吗,她依旧是青苔。
虽然片子的最后露出些许温馨,但整部电影让我感觉很压抑。
但是让我感觉很真实。
电影像它的名字一样,厌光。
我们看到的都是像蛇虫鼠蚁一样的生物,在这里我并不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带着优越感地讲述我对这类生物的鄙夷和厌恶。
我只是觉得这些人跟这样的生物在气质上有种吻合。
我这种俗人绝对不会对他们亲近。
但他们的故事确实让人动容。
这不仅仅只是用血、泪和疼痛筑起来的一种壮美。
我喜欢海边的时候那种淡然,像是来不及悲伤就要继续谋生的现实。
小女孩扔绿宝石的时候,我就想起了rose的海洋之心。
事实再一次证明,我就是一俗人,我真是很心疼含金量这么高的宝石就轻轻松松地被抛进海里。
就算它不是价值连城我还是会舍不得。
这颗绿宝石就是那个童话故事的主角,青苔就是这个电影的主角。
《青苔》:底层人物惨烈的现实追求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青苔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总被认为是生命力顽强的代表。
但如果阳光明媚,青苔就再也生存不下去了,那么它将如何体显生命力的顽强呢?
环境不同,生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高尚”的环境中去评价“卑贱”环境中的生命,这是有背天理的行为!
―――韩兮青苔能否长成一棵大树呢?
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灰姑娘能够遇上王子,这样的故事只能存在于书本上,或者还能够存在于底层人物的白日梦里,因为它仅仅是童话,影片便从一则童话的讲述中开始,但清冷的码头,阴晦的色调已经令观众知道,这是一部反童话的影片。
童话一般都是美好的,但进入了正片之后,现实的残酷与丑陋便扑面而来。
噪杂的人群,湿漉漉的街道以及狭窄的楼层都被一种燥热不安的情绪所笼罩着,每一个人似乎都等待着渲泄的机会。
而影片的导火索,一个蛮横自以为是的胖子出场了,随着他的脚步,影片中最主要的场所出现在观众的眼前,妓院,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多事非的地方,更是一个可以鉴证各色人等的地方,无论它是低等的还是高贵的。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线索也处于进行当中,小女孩来寻亲(其实是准备卖身),余文乐为警察查妓开道。
三条线的人物终于在妓院这个地方得到了有效地爆发,对于戏剧来说,这是很精彩的桥段,其张力不可小觑。
在这个爆发的过程中,导演解决了多个问题,首先是胖子失踪的原因,其次是一帮南亚劫匪的出现,前者是整部影片的导火线,影响着故事的发展,而后者则为影片戏剧性的结尾打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这个开篇更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小女孩的命运昭示。
当小女孩与表姐躲在楼上的时候,胖子正在尽情的残暴地发泄着自己的兽欲。
小女孩目睹了这一切,但从她平静的脸上却看不出任何恐惧与惊讶,这是一个已然将自己完全交给命运的女孩。
小女孩的命运是影片最重要的情感线,而改变她命运的人便是乞丐樊少皇。
如果樊少皇仅仅是一个杀手,那么他只是影片主线黑帮火拼中的小角色,但当他为心存良善的小女孩磨刀的那一刻开始,他便成为了女孩童话故事中的那个侠客。
影片的另一条情感线索是余文乐所扮演的卧底混混与小女孩表姐露露之间的感情,坦白地说,这段情感很成人,也很现实,基本讲述了一个男人开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几乎都在预料之中,虽然似乎并不太好看,却与小女孩那条情感线形成了重要的对比,并且也有助于挖掘余文乐的动力。
要知道,余文乐所扮演的人物几乎可以说是导演的视点,摄影机将随着他进行地点的移动,以达到故事的连续性。
余文乐找寻乞丐的动力不但是为了查明真象更是想为女友报仇。
与余文乐相比,樊少皇基本处于静止的状态,尤其是他与小女孩的友谊,整体基调是缓慢地,意味深长的。
善良使两个人相互认识了,这是友谊的开始。
但当小女孩准备开始工作遇到危险时,善良的樊少皇劫持了小女孩,但正是这个行为造成了两个人友谊的破裂。
在这个行为的背后,小女孩挣钱的现实问题其实被樊少皇破坏了,从而人物变得复杂了起来,善良所构筑的友谊是极其脆弱的,是根本经不过现实的考验的,小女孩甚至用毒药想杀死乞丐。
随着两个人的接触,母亲的话题重新拉近了两个人的关系,这是一种亲情,虽然两个人遇到的是不一样的母亲,但亲情很显然已经在两个人心中滋生了。
这本来是一个极其良好的关系,但当现实再一次扑来的时候,他们的友谊便蒙上了一层阴影。
樊少皇决定收帐,于是与小女孩讨论起钱的问题,在现实面前,钱是最重要的,这是小女孩的观点,而乞丐的观点中钱是用来实现梦想的,这两个观点都没有错误,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实与梦想都是以钱作为基础的,钱可以主宰一切,没钱的人便失去一切,于是,这种底层的意味便更加浓重了,而小女孩与樊少皇同命相怜的原因却终于从善良,亲情演化成底层。
余文乐以死完成了自己向露露做出的承诺,他的死是改变后的死,,具有悲剧性,而樊少皇这个人物的性格并没有多少改变,但他的死却帮助小女孩完成了心理上的成人礼节,保留梦想,面对现实,即便这梦想与现实都被钱所主宰,即便你只是一个最底层的小人物。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交叉剪辑手法,主要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讲述着故事发展的同时性,最明显的例子即开篇妓院查房以及后来的乞丐行刺,这样不但加快了影片的节奏,而且富有戏剧性,给观众以紧张感。
另一方面便是情感的交叉剪辑运用,小女孩与乞丐之间的关系递进和余文乐个人的成长行为,虽然的确具有同时性,但显然渲染情感为最主要的目的。
影片极具感染力,将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活渴望表现得令人心酸,当影片最后那个胖子与母亲天台相见的情景出现的时候,仿佛是一则黑色幽默,所有死去的人以及牵涉到这件事中的人都成为被其它人肆意践踏的青苔。
韩兮2008-9-7于山东海阳
很久没看电影,今晚实在无聊。
无预警无预设立场的开始看 青苔, 居然连连叫好。
奇怪这出戏并没造成很大反响。
7百万港人,1百万生活在很低阶层。
油尖旺更是鱼龙混杂。
片子开头我以为又是另一个 陈果出品 。
不外乎 香港有个好莱坞,榴莲飘飘 之类。
谁知道我错了。
作杀手赚钱为了给母亲治病的乞丐,失去双亲来港找表姐一心准备做小姐的14岁小女孩,卧底失败后归队还不如一正常CID的小巡警,出卖肉体同时也期待真爱的小姐,轻度弱智的垃圾夫妇,在港想来颇受争议的印巴籍人士。。。
又让我想起那句话: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有千百样。
乞丐以为有了钱就可以搭飞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赚钱,以为离开香港了就万事如意,却没想到当初来香港不也抱着同样的梦想么。
小女孩生意没做成却和乞丐产生了革命情谊,不过对于梦想,她看得更清楚也实际。
小巡警被无端牵入黑帮纠纷,当了替死鬼,临死才顿悟该珍惜眼前人。
小姐最终死里逃生却失去了心爱的人。
垃圾夫妇以为拣到了自己的孩子,却在醒来后人去楼空。
印巴籍人士该是写故事的人一开始写作的导火线吧,最后都同归于尽。
导演 郭子健 故事 司徒锦源, 恕我冒昧,都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或许也是这样才让大家耳目一新。
看片途中一直让我很感兴趣的是,将讲述印巴籍人士的故事背景融合得恰到好处的中东音乐是出自谁的手笔。
自然而然地形而上猜想一定又是金培达,谁知道我又错了。
片尾不温不火的贴着 配乐 泰迪罗宾!
服了!
说回演员,余文乐还是一样,不过不失。
两位新女人也并没留下什么印象。
唯有樊少黄让我心情久久无法平息,当年的 力王 还记忆犹新,现在化身成 乞丐, 告诉我们:我妈说 当树不好, 树大了会被人砍的。
当 青苔 就好, 只要有光有水,就能活!
是要呼吁普罗大众关注弱势群体,还是要告诉大家在这个越来越物质的年代,其实简简单单,有光有水,知足常乐!
都有吧!
谁是青苔,谁是花?
同是天涯沦落人,遇到了就能感觉到彼此的无奈。
影片想法很好,要传达的意思或者是要展现的东西也很明显,无非就是要告诉大家,底层的生活与其的众生相。
可是,影片到后来,节奏是失控的,后面活生生变成一部很八十年代的感觉到犯罪片,小女孩到底是青苔还是花,我不敢妄下定论。
但是,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既有对性工作者的描写,也有对南亚人士的描写,可能力有不递,给人的感觉太流于表面,所以就给人感觉不论不类。
说是文艺片,缺乏深度。
说是犯罪片,力道用过头了。
里面演技最好的是小女孩,余文乐和樊少皇不过不失。
真可惜了班底,邵音音和曾志伟在这里就基本亮个相,对片子毫无推进作用。
而故事性也不强,基本好像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没说好。
其实我觉得如果把它拍成纯文艺片,删掉那些动作情节,也不失为一部有亮点的片子吧 。
郭子健的片子分数普偏都不高,我觉得他还没找到自己的路子。
但是,在如今港片没落的大环境下,像郭导这样的年青导演,还是要期待他们能扎根香港,为港产片作出贡献。
毕竟,像郭导这样土生土长的年青香港导演身上,还是能找到那一丝丝港味, 这是最珍贵的,因为它缺乏。
真的很讽刺,随着国内电影红红火火,百花齐放,可是最初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却凋零在这资本狂潮里去,不禁令人惋惜不已。
我觉得青苔有更深的一层含义,这或多或少也暗指香港电影现在的生存状态。
影片开始,我被小女孩带有港台腔的普通话稚嫩的独白所吸引。
影片中间,我被余文乐那完全投入的表演所为之动容,心疼至极。
影片末尾,我被导演的巧妙安排刮目相看。
但是影片节奏没有明显的变化,情节跌宕起伏的不够大。
也许这是港片的通病吧,在警匪片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小女孩出现在故事情节中的时候,我联想到了《杀手里昂》这部影片,情节很相似,最后有樊少钢出演的疯子也对花有了别样的感情。
同样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拍摄,让观众更多地投入感情在其中。
这能说,导演很想突破以往观众对警匪片的观念,打破常规。
但是可以看出,很不成熟,模仿的一点也不到位。
可以说,作为80后,是在香港电影的熏陶下长大的。
小时候一开电视看的必定是电影台,周星驰,王晶,徐克,数不胜数。
那时候的香港电影给人最大的感觉是轻松,快乐。
而现在很多香港电影总给人很阴暗,不快的感觉。
不论是门徒,青苔,更严重的是陈小春拍的《黑势力》,总让人感觉过于残忍血腥。
青苔也是如此,阴暗沉郁的色调,虽然很写实,但总感觉让人不舒服,很压抑。
说起黑势力,不得不说说那时候的古惑仔,同样是讲古惑仔,社会黑暗会,但那时候的电影告诉人的是做人要讲义气,现在的呢 ?
我还真不知道了,难道是说原来美丽的童话复制到现实中来其实是无比残忍的 ?
不知时代在进步还是怎样,现在这种对黑势力描写的港片我实在接受不了。
一开场的妓女,中间的谋杀,到后面一顿乱砍。
这个片子看下来脑子里就是血腥的红,阴暗的黑,还有那诡异的绿。
说实话,在那残忍的环境下,配个天真无邪的童声讲故事,听了心里总觉不对劲,很震撼很冲击,但就看不懂。
电影嘛,要么看了让人感动,要么让人放松,这样的片子,我还真找不出让我喜欢的理由。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拿了金像奖什么什么***,还是有优点的,画面,演员都挺不错。
但我还是希望香港能出点让人喜欢的电影。
“这几天我完全嗅到他们的模样,看到他们的声音,听到那些垃圾味。
我想,我真的是感冒了……”请细细咀嚼这些颠倒错乱的独白,咽下暴力与温情混合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你的舌尖是否感觉到了命运的艰苦?
电影以很文艺的倒叙开头,海水拍打着岩石上的青苔,两个忧郁的女孩在码头眺望,旁白缓慢的读着一段童话:“这里的天很蓝,比海水还蓝……”画面却是一片惨青,这种阴沉的基调贯穿了整部电影,犹如青苔生活的环境,偏僻、潮湿。
接着,随着镜头快速切换——夏日最热一天的市井小巷,拼命抽风的排气扇,破旧的水管污水直流,老鼠毒饵的投放告示,漏水的旧式空调——简洁地交代了环境——脏、颓废、不安全。
就像线人所说的:“我们这没什么多,就一楼一、马榄、毒品多。
”如此龙蛇混杂的环境,也为乞丐杀手、南亚人等边缘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故事随着斩妈儿子被杀,逼阿丈(余文乐)追查凶手逐渐展开,引伸出乞丐杀手(樊少皇)刺杀四眼堂,带走来港当性工作者的小女孩阿花和南亚人抢劫后逃避警察追捕两条主线,平行叙述,互不相干,到最后才交叉:杀手、阿丈、南亚人在荒废的仓库狭路相逢,几个卑微的小人物最后的火拼中同归于尽。
间中又穿插了阿丈和LULU(洗色丽)、杀手和小女孩阿花的两条感情线。
几条线索脉络分明,顺理成章,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另外一条线,就是屡次出现的绿宝石,虽然对整部电影的推进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也某些寓意。
绿宝石从被阿花无意捡到、收藏,最后被经历恐怖折磨后的阿花抛进大海,象征着向厄运的告别。
《青苔》情节构建在警匪片的框架上,重点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刻意放大的血腥,不经意的幽默,人性化的温情,都遗传了香港警匪片独有的魅力,而这些仅仅是小人物悲惨遭遇的注脚。
《青苔》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在这样的黑色空间里,底层阶层总是被摆布、践踏、抛弃。
乞丐杀手受雇杀人,雇主最后要杀他灭口;阿丈单身追凶,临死之前代表正义的警察也没有出现。
两个悲情人物,都因为一段感情而看到了重新生活的希望,而最终结局却是带着遗憾的死亡。
花儿意外拾到的绿宝石,并没有给她带来财富;LULU怀上了阿丈的孩子,却永远也等不到大团圆。
由此也不难看出电影以“青苔”为题的用意——命运如青苔,虽然只要有光、有水就能生存,但也主注定不能开出娇艳的花。
余文乐早期走偶像路线,演过不少电影,但出彩的不多,此次扮演落魄小警员,颓废的形象发挥得十分到位。
其他两个主角洗色丽和樊少皇则中规中矩,客串的曾志伟、廖启智都是滚打多年的,自然游刃有余。
相比《野良犬》的不够老练,《青苔》的故事则趋向成熟。
郭子健作为一个新导演,拍警匪片无疑是很大的挑战,香港电影最多且最出色的类型电影莫过于警匪片,且经典不少,像《暗花》、《无间道》、《黑社会》等等,如果没有新意,很难满足熟悉各种各样的套路的资深影迷,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模仿的习作。
《青苔》并没有纠缠在黑帮的恩怨中,而是借着黑帮仇杀的火,点人情火,把重点放在小人物的命运上。
香港电影史上小人物题材的也有不少,最出色的应该是草根导演陈果的香港三部曲,不过近年来警匪片大行其道,小人物题材往往叫好不叫座,没有了赚钱效应,已逐渐销声匿迹。
《青苔》能够取巧出击,两边讨好,也是导演的聪明之处。
这部片子第一遍没有看下去。
以为不过又是俗套的警匪剧。
第二次,耐下性子看,发现开头还有女童的独白声,缓缓道来一个童话。
暗绿色调的场景,混乱不堪的生活,卑微底下的人生。
然而仍然生出了纯白的梦:她说,如果有一天,我们会去海边互相袒露心事。
他说,让我们一起坐飞机,离开这里,然后有吃有穿。
一切都是肮脏的,连那个女童也是一半浸染在这墨色里。
然而,他们仍然有爱。
爱着女人,爱着母亲,爱着做梦。
比较出彩的台词大概是乞丐的那段独白:我妈妈說,我壮得像头牛 我说以后我长大了 要像树一样高,一样壮 要帶她到树顶去看风光 可是我妈妈說,当树不好 树长大了会被人砍掉的 还不如当 河边石头上的青苔 只要有水,有光,就能生存 女孩说,你和我还不是一样的吗? 乞丐说, 不一样 你不是青苔 你是花 算是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最后见到怀孕的女人和女孩,本来以为她们会落泪,然而干净的脸上甚至有些微微笑容。
淡漠的可怕,但也是必然如此。
因为,能够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生物一定是有足够的冷酷与遗忘的能力。
如此才能继续生存。
28届香港金像奖 新晋导演 郭子健。
冼色丽给人个惊喜,很美很美,看起来很纯。
其实本片不怎么好看,不知道这个奖是怎么颁发的。
当年看金像奖的最佳摄影影片《恋之风景》,获得很多惊喜。
这次也是为了获奖影片才看的《青苔》却发现令人失望。
本片和《黑拳》的风格路线比较接近,但最后的表达,却达不到前者的效果。
亲情、故乡情、人生路给的启示,前者会更加令人唏嘘。
从《证人》和《男儿本色》就发觉个事情,白话和普通话结合的影片,总是令人感觉不伦不类。
痕迹太明显了,或者说,香港导演,不太在意普通话的对白表现,只要能说就行了,这样反而感觉,说普通话的演员,声音比较生硬,表演痕迹太重。
片尾字幕的画面给了人一个惊喜,原来胖子还活着,母子团聚,同时斩妈扮演者邵音音和冼色丽的片尾曲《偶然》也是娓娓动听,可惜我没找到,最后下载了蔡琴和陈秋霞的版本。
最后说下,本片有露点。
因为不好看,就不推荐了。
其实我们都像活在夹缝中的青苔!
晕倒,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两星半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你不是青苔,你是花儿。。。。
小余拍得可以,但少皇这个角色完全就是个神经病嘛。
青苔有阳光就能生存。此片很压抑。
乱
除了开头和结尾的念白有点雷之外其他都很好。剧情完整,音乐好听,血腥暴力混乱情色,喜好重口味港片的不容错过。(大皇个吃货吃老鼠药都没事,还有什么他不能吃的呢~
青苔就是生活在底层,顽强的生命力,原来除了警察和混混,还有介于中间的一种人啊
剧情对白太做作 一星只给我乐
这人实在能力有限
妓女+流氓杀手+黑帮冲突+警察,香港黑帮,似曾相识的感觉 。6.4
er..... 郭子健真係好溫情........
黑暗 暴力 儿童不宜 纯粹娱乐
三星吧,一般般
只有滚动的石头才不长青苔
郭子健 青苔 我是偶然的那一片云。喜欢余文乐。
真难看
女主角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