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urth Painting(第四张画)2010看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喜欢郝蕾这个演员,二是本片获得了金马奖。
这部电影下载完也有一段时间了,正好放在我看够了好莱坞电影与日本电影的间隙,更换一下口味。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台湾一个乡下。
一个小孩子,父亲刚刚去世,无依无靠。
在一个校工的帮助下,联系到生母并搬来与她同住。
可是她生母已经结婚了而且又有了小孩,他似乎成为了一个外人。
在生活一段时间后,这个小孩子在梦中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哥哥,根据继父的说法,哥哥是走失不见了。
其实,他的哥哥是被继父打死了。
她的生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却无动于衷。
小男孩因为交到一个坏朋友而被带到警察局,通过这个坏朋友的讲述,警察知道了他哥哥的事情,就把他继父找来问话。
害怕的继父回到家里后,威胁小男孩老老实实的过日子,不要说出真相,否则也要让他消失。
于是,可怜的小男孩子,在这个母亲不关心,父亲不疼爱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生活。
本片通过四张小男孩的画来贯穿故事。
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父亲的生命结束了;第二张画是坏朋友的生殖器,证明这是他最好的朋友;第三张画是死去的哥哥在梦中的景象,他在想他的哥哥;第四张画是他自己,他要坚强的靠自己活下去。
这是我的理解,可能不太准确,但我的水平也就如此了,如果还有更有深一层的含义,我是参悟不透的。
影片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从大陆来到台湾的一批人的生活现状:大陆来台湾的女人,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吃了很多苦,十几年了,生活现状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即使有了孩子,也不能保护好,更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片中的生母,历尽生活的坎坷后,已经迷失了自己,自己的孩子被杀害了也无动于衷,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女人。
此外,失去父亲的小男孩子有着非同一般的成熟,有着与他年龄不符的心智,生活的艰辛让他变得很成熟,而且他将来的生活会更坎坷。
台湾电影总是有着独特的风格,乡土气息浓郁,还有着很深的人文情怀,这也是我喜欢台湾电影的原因。
本片也是如此,台湾恬静的农村风光,朴实的对白,非常传统的中国文化,都展现在银幕上。
这些元素,是大陆电影中很难见到的,即使有也会被中国导演按低俗、愚昧的方式拍摄,这样的国内电影我都不忍看下去。
继续说本片,本片的画面是灰色的,压抑的,而且有着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即使是小男孩与校工在一起、与坏朋友在一起的温馨时刻,影像风格也是冷冷的,并不感觉到温暖。
编导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影片那种凄凉的情绪,以及小男孩的那种无助。
这样一部电影,看得心情很沉重,就像影片的色调一样,使人的心情变成了灰色。
本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郝蕾出场的几个片段。
她的戏份不多,但短短的几分钟就展示出她精湛的演技。
尤其是她在歌厅做妓女时的表演,几个眼神,几个动作,就将一个老鸨的形象演绎的传神到位,让人信服。
她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诠释也恰如其分,想要尽到母亲的责任,但是却没有尽到全力,而且还惧怕现在的老公。
对于失去孩子的痛苦更是通过几分钟的表演就展现出来,在教室中颤抖的双手,近似失控的表情,让我感受到她失去孩子的痛苦。
郝蕾凭借这十几分钟的表演夺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实至名归的。
本片的其他演员,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小男孩的表演中规中矩,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继父的扮演者戴立忍给我的感觉不够凶狠,不像是一个可以杀死孩子的继父;金士杰不说了,他虽是老戏骨,可惜角色的发挥空间有限。
总之,郝蕾的表现太抢眼,抢了他们的锋芒,看来台湾演员的演技跟大陆演员比较起来,差一个档子。
看完这一部台湾片后,我更加喜欢台湾片的调调了,什么时候大陆也能拍出这种风格的电影?
至于本片,很压抑的故事,很灰色的风格,不看也罢,毕竟看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开心就好。
序列:0380[电影天堂www.dy2018.net]第四张画BD国语中字.rmvb2011-06-06
四幅画期中作业:- -,其实,电影里出现的,远远不止四张画。
首先整个电影的画面都好像是风景画一样:当校工老头用自行车载着小翔的时候,当手枪仔用偷来的摩托车载着小翔的时候,虽然用了不少长镜头,但是一点都不觉得冗长拖沓,单单背景的风景便足够的赏心悦目了。
更有时常转场时出现的风景镜头,天和水都是蓝的那么纯粹透彻,整个电影都有一种暖色复古的色调,所以这部电影得最佳摄影奖真的是实至名归。
接着还有两幅比较重要的画,一幅是当小翔吃玉米的时候看着墙壁上的画。
这幅画我觉得特别诡异,是一位母亲给一个老太太喂奶,还有题字“乳姑不息”,这幅画中还有一位小孩子。
还有一幅也给了特写的是当小翔和手枪仔入室“盗窃”的时候,有一间卧室里面有一幅裸体女人画,这又是一幅画。
虽然有好多裸体女人画都带有神圣的意味,但我觉得这幅画上一幅“乳姑不息”的作用一样,都是为小翔母亲职业叙述的展开作暗示和铺垫用的。
抛开这些“别人”画的画,说小翔自己画的画。
小翔画的画其实就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四幅画分别是四位对他很重要的人,父亲,朋友,哥哥,和自己。
小翔的父亲我们没能看见“活的”,他的死给我们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但是这个人对小翔之前的价值观以及性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翔和父亲显然缺乏交流,他接受到的教育和关爱很少。
比如说小翔一直都不太会说话,经常考虑死的问题,这和他过早接触亲人的去世有关系,当然也有父亲教育的原因。
具体他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父亲,为什么会让小翔的母亲离开他,这些影片都没有交代,我们只能自己去想象。
第二幅图是小翔好朋友的生殖器。
其实手枪仔给小翔的正面影响还是多于负面的。
当他带着小翔骑机车的时候,我们看到小翔终于展开了难得的笑容,在之前和之后小伙子可是一直都是一种面无表情的表情。
父母亲是爱他但是无力给他幸福和快乐的人,校工是同情关怀但有时候也会嫌他话多的人,只有这个小混混真心地夸赞他,有问必答,把他当朋友一般和他聊天开玩笑,还说要和他“浪迹天涯”,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没有朋友的小翔因为这个大朋友生活中多了多少快乐。
小翔为什么没有交上别的同龄的朋友呢?
有一幅画面就是一大堆小孩打打闹闹蹦蹦跳跳跑在前面,小翔“淡定”地走在后面,脚步亦轻快。
他是不会主动结交别人的那类人。
其二我们可以想想他和其他小朋友们有没有共同语言的问题,别的小孩可能抱怨“今天妈妈给我做的菜不好吃”“爸爸不给我买新书包”,这些问题小翔怎么和他讨论下去,他根本就过了多少年没有妈妈的日子,而现在连爸爸都没了,洗衣服都是自己来,做饭只不过吃泡面罢了。
别说什么新书包新衣服了。
反倒是这个处境和小翔一样艰难的手枪仔和他一见如故。
手枪仔的确非常可怜,他住的地方家徒四壁,“彗星撞地球”一点不夸张。
家里除了他只有残疾的父亲和弟弟,养活家人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他的头上。
他到了谈恋爱的年纪,对性的问题更是显得很感兴趣,却找不到女朋友。
他虽然不好好干活,干点小偷小摸的事情,但是这些坏事又实在是可笑而显得可爱,他居然去抢小学生的班费,偷钱也懂得“盗亦有道”,看到盲人点读的书也许是想到了自己家那个盲弟弟,于是把大额的钱又送了回去。
有人说“两恶相遇方知其善”,跟小翔的继父一比,手枪仔的善良就很凸显了。
但是手枪仔的未来也是很迷茫,那个算命先生虽然看起来也是一个混饭吃的,但是手枪仔很有可能就是混着混着在街坊邻居的同情与帮助下混一辈子。
手枪仔是朋友和哥哥的混合体,他在冥冥之中填补了小翼的空缺。
第三幅画终于引出了一个重要的人,这个人是这个家矛盾的根源。
这幅画中的哥哥前倾着身子,在海边的堤防上似乎是急切地走路的样子,好像是在找一个出口,在寻求一个解释。
哥哥死去的年龄和小翔的年龄相仿,因此刚开始看到那个梦境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小翔。
他们的名字很有意思,有了翅膀“翼”才可飞“翔”,这也暗示了哥哥的空缺对小翔的影响有多大。
兄弟情深,是血缘之间神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天生便有的。
因此小翼会给小翔托梦,小翔始终念念不忘他的哥哥。
我想正是因为小翔和小翼太像,所以继父才在忏悔的前提下仍然不能对小翔的存在耿耿于怀。
算命的说了一堆好话,又说“去世的兄弟来找他表示大难临头”,其实更凸显了小翔未来未知的路的不确定性。
第四幅画是未完成的画,导演用这幅画留给了我们广袤的思想空间,因此电影的名字叫《第四张画》而不是《四张画》。
前三张画,或者不止小翔自己画的画,都是为第四张画做铺垫的,因为如果前三张画代表着小翔接触的人,生活的环境,遭遇的事情,第四张画:自画像,则代表着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未来,在他心目中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这第四幅画体现了他的人生观以及内心里的许多东西。
其实所有看到这里的观众都会忍不住往下想他接下来的日子会怎样,他和继父会和平共处吗,他的弟弟长大之后会和他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长大以后会不会因为家庭的影响性格变扭曲。
我想这也就看他能不能完成校工张爷爷给他留下的愿望,就是“跳出去”。
张爷爷活到这个年龄,离开大陆50年(怪不得小翔会经常担心他死的问题),阅人无数,看过的经历过的事情自然也很多,他一眼就看出来继父为人不好也就不足为奇。
他不让小翔自我怜惜,因为他的人生“刚过了一点点”,还有无限的可能,未来毕竟是要自己努力求取的。
他讲“干烧青蛙”的游戏,形象地告诉小翔未来的阻碍想必很多,要克服的东西很多,这些也许小翔现在还是不能明白的,但是他肯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地明白“跳出来”的可贵。
身份证与自我身份证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小翔找照片的时候翻出来的父亲的身份证,一次是小翔母亲给老师讲述经历的时候拿出来自己的身份证。
小翔母亲为了得到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下了青春与幸福的赌注,从大陆千里迢迢来到台湾,被台湾人歧视,混了这么多年仍然在酒店里做低贱的工作。
得到了身份证,身份真的得到验证了吗?
自我真的找到了吗?
在生活的重担和重压下,她无力经营自己与儿子的关系,无法表达自己对小翔的爱,竟然说出:“给你橘子不是为了讨好你”这样的话。
但她是爱儿子的,在儿子找到他的时候,她虽有不耐,却心疼地问:“你肚子饿不饿?
”,她在深夜给儿子送去衣服和书包,但她的生活已经太混乱太糟糕,丈夫讨厌自己与前夫的孩子,并且对于丈夫和小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她在内心深处也是隐隐约约明白的,只是不愿意相信,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想。
也许她认为已经失去了一个,不想再失去一个亲人,所以她只能跟小翔说:“离你继父远一点”。
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出路,或者她根本没有想过出路的问题。
曾经想过,在努力想得到一张台湾身份证的时候想过,期盼过未来的美好生活,但是后来破灭了,再后来就这么得过且过地过着,她也就忘了当初想要过美好生活的心情了。
这又是寻求自我的提问,一个大陆的人怎样在台湾找到自我?
二.光影效果钟孟宏似乎特别剪影效果,尤其是一老一少临别前谈话的时候,画面中显现出很大很大的树和一高一矮的人的轮廓,真像是一幅画,美不胜收。
这样的画面因为没有纷繁的颜色而显得特别简洁,表情被省略掉,只能看见人物的动作,更能突显人物之间的关系。
还有之前小翔捡衣服的时候也是逆光,能看出来他慌乱的动作。
有一段夫妻夜间谈话,继父夜不能寐,下了吴春兰一跳。
这片段中幽暗的蓝色灯光,背后一杠子密密麻麻的鱼,增加了画面的压抑感和不透气感。
母亲采用正脸,继父用侧脸,象征了两人与小翔之间的关系。
三.表现手法电影里运用了许多隐喻、象征、对比的手法。
和母亲离开时坐车,驶向黑暗预示了即将迎来的受继父压迫的生活。
时常出现的天空都是乌云缝中射来阳光,以及乌云运动时阳光多少的变化,象征着小翔与生活中种种逆境的抗衡,以及“跳出来”的挣扎。
小翔刚来到母亲的新家时,坐在自己的屋里,屋子显得特别大特别空,很简陋,和人物内心的空荡荡形成呼应。
当继父和小翔进行谈话之后,出现了两次鞋印,一次是在脚形状的石头上,一次是在石群下面的石头上,拉近又拉近。
我觉得这应该是暗喻了小翼应该是被打死之后葬身大海,这就更是呼应了小翔梦里哥哥的“走在海边的堤防上”,这脚印同样是印在了继父的心里,是永远的一个心结。
吴春兰剥桔子的片段,红色的指甲,绿色的桔子,强烈的对比色,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
手枪仔偷来的红色摩托车,以及背景中大块大块的绿色,都是颜色对于情感效果的渲染,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导演对于两次人物谈话时的构图设计也颇有意味。
一次是小翔与手枪仔分钱的画面,两个人坐着讨论,这时候两个人中间有树相隔,隐喻着生命中的不同轨迹和各种现实的限制。
吴春兰与小翔老师的谈话时,中间也有间隔物。
这不仅表现出小翔老师对于吴春兰家庭种种的不了解,也暗喻了台湾与大陆人民之间的阻碍和种种问题,由此影片的意义更是提高了一个层面。
这个电影中还出现了好多次雕像,比如影片开头的母子像与父子像,以及后来的孙中山像,观音像,最后的渔夫抱龙虾的雕像。
最后渔夫手抱龙虾的雕像和前文手枪仔讲自己和父亲抓龙虾的故事呼应。
整个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行路中的长镜头,一个是小翔坐在张爷爷的自行车后座上,有两次是坐在手枪仔的摩托车后座上,最后一次是离开了张爷爷和手枪仔的小翔独自行走。
其实短短的一条路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一段有他的陪伴,那一段有他的陪伴,可是谁都会离开,最后的路还得自己,靠双腿,行走于世,自己面对所有的曲曲折折,自己面对成长中所有的逆境,自己寻找出路做“跳出来”的人。
当这一幕出来,真的陷入了沉默到底,我们谁能成为那些「跳出铁桶的青蛙?
」本来在某站上刷到切片,还以为是讲两岸关系的,但真正坐下来,却发现这部「没有字幕」,大段大段「闽南话」的影片,没有丝毫考虑大陆观众的观影感受(当然,也没在大陆上映)。
不过,当放下对人物对话的执着后,无解的镜头语言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却凸显出来,会发现,当主角小孩哥处于父母或老师之中时,他总是被困在无数的框架中。
而金志文、小胖子的出现,总会让这一切豁然。
叙事上,平缓,平缓,平缓到在给观众执行凌迟,挺痛。
剧情其实很简单,就家庭和个人成长,但故事也很复杂,复杂到观众视角也深感无力。
在此不剧解。
最后,聊聊导演,不愧是拍过「大佛普拉斯」和「阳光普照」的钟导(虽然这两部还躺在「我的想看」)。
其实没看前我故意不去看豆瓣,就是想更客观的让自己走一遍影片。
后面看完觉得几近完美,只是配乐有点突兀,有点多,虽然只有五段,但趋于平静的故事值得更少的配乐,画面已经足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带给我足够的感动,而钟孟宏的《第四张画》则带给我足够的思考。
这两部优秀的台湾电影,前者把隐藏在苦难生活的希望细腻地表达出来,后者则教会人们,即使生活是如此的残酷和无情,都必须学会坚强地生活下去,“做一直能跳出生天的青蛙”(片中台词)。
第一张画影片中小男主人公小翔的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
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小翔父亲的去世。
影片用非常有表现力的影像,交代了小翔父亲的去世,在医院里,小翔用一张餐巾纸盖在父亲脸上,纸的伸缩表示着他的呼吸。
紧跟着画面一转,那张白纸就恢复了平静。
镜头简洁、有力地展现了一个生命逝去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小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回家的街道,画面中只有小翔一人的身影,画面把小翔与这个世界的疏离感、小翔内心的孤独以及小翔异于常人的生存环境不露声色地揭示出来。
而小翔在给父亲清洗一件干净的衣服时,画面隐喻的表达更是匠心独运,画面中小翔站在河流中清洗衣服,一不留神衣服脱手,衣服随着水流流入幽黑的下水道,小翔进入下水道将衣服拾起。
在这里,水流,可以看成是时间的飞逝,小翔的失手父亲的衣服,可以看成是对生命逝去的无能为力。
而流进下水道的衣服,是父亲的死去。
那个幽黑的下水道,也是小翔艰难的生存环境的暗示。
在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由金世杰饰演的老校工。
他和小翔在饭桌前的一场对白,没有廉价的同情和可怜,而是一次关于生存智慧的深刻交流,这一场对白的实质,是在教育小翔要在逆境中学会坚强。
影片的下半部分,老校工和小翔还有一次谈话,这一次谈话延续了第一次谈话时老校工的良苦用心。
从整部影片看,老校工其实是导演表达影片思想内涵最直观的一个人物。
第二张画小翔的第二张画是他唯一的朋友——手枪仔的生殖器的特写。
这源于学校老师的一张命题作画。
题目是“我的好朋友”,要求是画出朋友的显著特征。
小翔根据他和手枪仔的生活经验,完成了作业。
缺乏家庭管教的小孩,误入歧途的机率似乎要高出很多。
因为在厕所里小翔“义薄云天”地分了半张手纸给手枪仔救急,使手枪仔感动之余,决定把小翔带上发财之路。
他们一起入室偷窃,到学校抢学生的班费,干些偷鸡摸狗之事。
其实很喜欢手枪仔骑着摩托,载着小翔在公路上,谈论着电影《逍遥骑士》,想要一起浪迹天涯的意气风发的模样,虽然警局会是手枪仔的最后归宿,就像殡仪馆会是每个人的归宿一样,但是他俩在看不见任何希望的人生条件下,曾经这般无拘无束地幻想过,开心过,那一刻满足的笑容,就是作为生命,不是行尸走肉活着的快乐体验。
第三张画小翔的这一张画是他的哥哥。
影片由此引入了最引人注目的情节,继父三年前杀害了小翔的哥哥小翼。
父亲去世后,小翔只好到生母新组建的家庭里生活。
画面中的家庭场景,没有温暖,始终都是一股生冷的味道。
影片中特别出现了继父从鱼缸里打捞死去小金鱼的画面,这个镜头已经很具体地把继父杀害小翼的情节提前昭示出来。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导演安排的这个凶杀案的情节,也许是因为它的戏剧味过浓了一些。
从影片的结尾看,导演把握影片的风格还是一致的,并没有纠缠于继父是否会被绳之以法的问题上,而是只做陈述,不作结论,来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因为生活中的问题,永远是不断的。
电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划上完美的句号,像“从此,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束语,对成年观众而言,那只是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了。
第四张画小翔的第四张画是影片结尾处,小翔本人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此,也许导演要通过这个画面告诉观众,这就是一个未成年人眼中的世界,这就是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影片中的这些人、这些事,勾画出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未来会是怎样,已经由现在的这些经历深远地影响着了。
画面构图和小翔发生联系的五个主要人物:老校工、手枪仔、老师、继父、生母。
给予小翔快乐的却是老校工和手枪仔。
影片中出现了两段令人难忘的画面,一是老校工骑单车载着小翔,一是手枪仔骑着摩托载着小翔。
画面中,小翔和他们亲密无间,没有距离,影片画面一改之前、之后小翔在画面中形只影单的影像特点。
公路、交通工具这些影像符号以及命运相似的三个人在一起,画面的构图中传递的信息是:他和他都是孤独的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寂寞游客,彼此的偶遇带给了对方暂时的温暖。
而学校老师,是小翔的教育启蒙者,本应该是比较亲近和值得信任的人,但在影片中却站在了小翔的对立面。
究其原因还是小翔另类的家庭环境。
在两人两次对话的段落中,一方面没有情真意切的交流,多是质问,是针锋相对;另一方面,画面构图中也刻意把小翔和老师分隔开,没有同处于一个画面中,揭示了两人的距离。
在处理继父和小翔的对话时,画面在分割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笔,要么是继父的大特写,要么是小翔特写镜头的左边,还有继父硕大的头影,画面上形成了一种压迫感,揭示着小翔被挤压的狭小的精神和生存空间。
影片给予小翔和其生母最善意的共处画面,但在内容上这个母亲都没有给小翔足够的温暖。
在家里的场景中,绝少看到小翔和妈妈共处的画面,反倒是在其母工作的夜场里,出现了母子两人同病相怜的画面。
导演所用的这些精致的构图,是影片主题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不经意间,在观众心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人物背后的线索这部电影最简约但又最不简单的一条是,没有直白地把人物走向这条线索正面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现在时的人物环境的展示,使观众能自觉地理清楚主要人物的发展脉络,这是靠画面说话,有画面表达能力的体现。
在小翔生母的身上,这一条体现得特别的清楚无误,观众可以在观影中仔细的体会。
转http://club.go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4011
一开始感觉男孩的台词和校工爷爷的念白很奇怪,很僵硬不自然,后面慢慢适应了感觉还比较符合一个极其聪明又古怪的早熟男孩形象。
男孩有一种一一的感觉,在还没有学会用人情世故伪装自己的年纪过早地看穿了人生的一些真相,把纸盖在临终的父亲脸上能明确地知道停止呼吸的时间,他像个神明,仿佛没有情感地看着凡人走上必将到达的终焉,仿佛一种对必然的“期待”。
爸爸没有留下照片,所以第一幅画是给爸爸的遗照。
并不觉得这第一张画是对家人的怀念,母亲一拿到台湾身份就迫不及待离开的男人,以及和校工爷爷说的,爸爸生病的时候他可以吃爸爸的剩饭,这个父亲留给儿子的不好说是不是也是长期的漠视和煎熬。
构图非常讲究,蓄水的农田和自行车,长长的立满电线杆的田间路,以及找妈妈仰拍马赛克反光光怪迷离支离破碎的镜头,可能有一点滥用分割式构图。
得知继父是杀死哥哥的凶手后,小翔茫然地想寻求朋友的帮助,发现朋友住在残垣断壁里还有一老一小要照顾,他悄悄地离开了,朋友也没有喊住他,他只能一个人努力做最后跳出罐子的青蛙,多听,少说话。
关于第四幅画,特写长镜头慢慢闭上眼睛,我更倾向于认为他画不出来,对自我是什么样的毫无头绪,作为婴孩的人是没有所谓的自我的,它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周围的人和被灌输的理念构建起来的,而对小翔来说,他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没有可以信赖的关系,又从何去构建属于他的自我呢。
电影从一开始有点忧郁但还是温馨可爱的氛围,到第三幅画急转直下,纹丝不动的镜头,看的时候直到大巴那个镜头时还在紧张。
虽然为了圆四幅画这个设计显得有些匠气,但成功地处理了这种情绪的转换,还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光和影相互渗透,摄影风格下密密麻麻的电影语言,对台湾现实社会、人伦思考的提炼,抽象到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用四张画串联成的家庭伦理,以及自我意识,筑成的危楼,迷茫、不安全、还略带诗意。
《庄子•天道》载“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这是一个男人无尚的品德,我在《第四张画》里看到了钟孟宏的这种品德,这个角度而言,《第四张画》拿任何奖都是理所当然。
如果剥离四张画的层层递进,影片尤不失深刻,而有了四张画的衔接,就上升到了另一个程度了。
电影有别于文学就是其流动性,不能像脂砚斋读《石头记》那样,精彩之处,停下来写一段朱批。
而《第四张画》的独特在于四张画如同书签一般置放在其需要批注的地方,使人顿一顿。
第一张画是漫画,一个孩子还来不及哀伤的时候,就丧父了,他勾勒了父亲的轮廓,潦倒已极,草草收殓,淡淡几笔,面目模糊。
随着电影深入,第二张画是写实素描,一具成年男人生殖器,这是残酷生活里的冷幽默,浓缩了很多问题。
寓意之下,残缺家庭青少年的种种隐患都一一呈现,《第四张画》没有将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放大,舒缓地每一笔都是电影的底色,那个状态是半流浪的状态,你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好坏参半,人性的世俗一面以及人性的非世俗一面,阅世的深刻真的无关年龄。
另外一条线索是旁叙了小翔母亲(郝蕾饰),迁徙中的隐忍,倦殆的皮囊,无措的灵魂,极度飘零之下女人必须靠男人生殖器吃饭的精神坠河,在这个所谓文明的时代开出畸形的花,被小翔的第二张画总结地骨肉毕现。
之前电影在写实,第三张画之后电影影片结构陡然变化。
小翔的第三张画是一张超现实主义的画,梦境与内心深处的疑惑,失踪的哥哥在海滩低面行走,没有音讯。
这种苦楚的表达是超越肉身的,隐晦的,同时在舒缓的节奏下(又是舒缓)把电影带到了人文、现实最核心的部分,即心灵的本相。
那段继父的独白,一老一少的漫步,以及青蛙火盆的寓言,却握不紧人性中最复杂的五指。
小翔去看他的朋友,电影镜头很长地停留在那个建筑上,建筑其实谈不上,是断壁残垣,看到这段,那种悲凉,冷到背心。
超现实的本意终究是对现实的厌倦。
第四张画终究是爽约了,文学性电影无可避免的困境就是很难说完整一个故事,走向是虚无飘渺的神性。
镜中的脸庞依旧稚气,只是对镜一照的光辉,那种象征意义其实流淌在很多人心里,说不上的来,自然也很难画出来。
那条父亲——朋友——兄弟——我的心灵轨迹,是人伦里的四维,影评沉重的地方太沉重,手法那样抒情,受众却很难舒服,我等第四张画等到失落……郝蕾《颐和园》的表演征服了大多数影评人,《第四张画》有着类似的人文思考,对她自然也没什么难度。
那个最佳配角奖其实可有可无,鸡肋这东西总是出现在饱饭之后,锦上添花而已。
影片中无数次出现了风中芦苇,定下这个题目之后发现很难与电影本身靠拢。
那么这样,我开始回忆林风眠的《芦苇》,他的风中芦苇笔笔都是优雅灵魂的脆弱,无力,爱世弃世到伤心。
钟孟宏沿着林风眠先生的气质,将电影这即瞬的艺术线条化,在哀世地看到社会问题不能妥善之后的伤心,他们都委婉,都不呐喊,却留着风中芦苇这样的影像,告诉那些路过电影与绘画的人:嘉孺子,哀妇人。
我一向不太喜欢这种压抑的感觉,整部片子没有情绪的出口。
温暖的色调诉说着冰冷的故事,即便你不想知道真相,但生活就放在你眼前。
它不考虑你是否能接受,这就是现实。
各种矛盾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可表面却如乡村静谧的风景。
好似所有的元素都在重复这样一种奇怪的模式。
继父在把小翔从警局带回后,先是客气地说:“我们一起好好生活。
”然后又一脚把他踹翻在地,继而是冷静的威胁,最后竟像慈父安慰自己的孩子,温柔地摸摸他的头。
母亲再遇小翔后,两个人远远地坐着等车,一路上并无言语。
其间,她递给他橘子,他还是摇头。
“我不就是想讨好你嘛。
”母亲的漫不经心中带着微微的焦躁。
世上本该最亲的两个人却疏离得不知如何相处。
她会直言不讳地说:“我有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
你对我们来说才是外人。
”但她也会在下夜班后,悄悄把给新衣服新书包放在熟睡的他身旁。
母亲与继父的关系也是无可奈何。
他们爱过,也互相防备。
他做过的事情,她心如明镜。
于是有了她对小翔的话:“你哥哥丢了,你叔叔也很后悔。
”“我不在的时候,你离你叔叔远点儿。
”而他,在深夜对死去的小翼说:“我那时候很爱你妈,所以她进去了我很烦躁。
但是我不该对你下手那么重的。
”至于手枪仔,在看似吊儿郎当的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心酸。
一次厕所偶遇,他匆匆带小翔进入他的世界,放佛两人从此有所依靠。
直到进了警局,他秀给小翔看的浮华轰然倒塌。
也许老校工的两次出现,才给了小翔真正的希望。
开篇时,他给他尊严——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来可怜你。
结尾时,他给他方向——像那些少数跳出火筒的青蛙,纵然满身是伤,但终有活路。
画面里有风景的台湾电影总是很美,台湾是太平洋中的一座孤单岛屿,身世飘零,蒋介石一心传承儒家传统文化,而后来的统治者却力图将台湾与大陆隔离,加上日本多年的占领,以及亲美的政治倾向,台湾文化逐渐变得兼容并包,进而具有独特的韵致。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台湾电影的清新,如《海角七号》、《最遥远的距离》,这些电影更像是风景宣传片,充满了寂静无人的海岸和回响的涛声。
《第四张画》的画面同样清新,像夏天的风吹过乡村的田野,但是情节太简单,一个继父错手杀了妻子与前夫的儿子,仅此而已,看到评论里说这电影有多么多么深刻的内涵,导演想通过四张画表现自己的种种意图,在简单的故事架构上不可能加载太多的内涵,就像一个十来岁的小年轻不会是国学大师一样。
杨德昌的电影丰富深刻,因为给出来的人物和细节数目庞大,往往要看好几遍才能慢慢体会其中的意义。
整个片子的人物性格刻画也显得薄弱,男孩朱云翔年幼,本来就没什么性格,郝蕾饰演的母亲因为戏份不多,只充当了一个说故事的角色,估计是平时小清新惯了,风尘气不够。
作为片中的杀人犯,戴立忍演的继父倒是比较阴沉,显现出几分心理变态的气质,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鲜明,想想吴镇宇和黄秋生演的变态吧,一个面部特写就能让你不寒而栗。
最初看到这片子是因为它标着“悬疑”的标签,开始的一段也让我有些期待,但是戴立忍在中间的一段独白让关键的情节一泻千里,剩下的时间都成了故弄玄虚。
《第四张画》有一张海报是小男孩低着头,让我想起了《一一》海报上的后脑勺,只可惜牛逼的电影总是那么少。
看似散漫而断裂的叙事结构,在别具一格的光影效果的加持下,呈现出一股独属于台湾文艺片的异质气息。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作为全片线索的画代表着主人公小翔成长过程中不同心境下的追问与思索。
第一张画意味着他生命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第二张画则指向内部,是小翔在外界与自身的交互中朦胧萌发的性意识。
进行到第三张画,影片的叙事走向深沉幽暗,戏剧张力缓慢扩大,人物深处的复杂逐渐呈现。
从母亲与老师的交谈,到继父深夜的独白,再到继父从警局回来之后与小翔的对话……隐藏于这个家庭之中的秘密终于露出一角冰山。
小翔死去的哥哥是否真的葬身于水边的水泥墙之中,而身处这个破裂家庭中的小翔的最终归宿又会是哪里?
诸如此类的问题,影片以一张空白的自画像为终结,也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家庭、亲情与教育的缺失与错位,被嵌入儿童的成长历程之中,刻意回避严肃叙事的手法更让人感受到苦涩和沉重。
尤为喜欢的是这部电影的空镜,大片浓郁的树影,破败灰暗的废弃建筑物,成群漂浮的乌云,阳光似乎都蒙上灰尘,显得不那么通透明亮。
相对于普通的影片而言,这部电影更倾向于展示一个真实的台湾,避开了明亮清新的色调,而显示出一种灰暗又斑驳,沉静而悠远的气质。
如果说郝蕾的表演是意料之中的好,那么戴立忍的表演就可以称为毫无痕迹。
简单几个表情,一个人前温吞和善、人后冷漠残忍的形象令人不寒而栗,很厉害。
总体而言,还是一部及格之上的文艺片。
被人诟病的断裂的叙事结构,在我看来更贴合了以儿童为第一视角的特点,还带有几分意识流的感觉,搭配空镜,很妙。
台湾电影,很灰暗的作品。
整部电影都处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当中。
影片是用男童小翔的四张画展开:第一张画,由于从来都没钱拍照,所以病逝的父亲遗照是小翔亲手画的肖像,他孤独,他无助,一个10岁不足的小孩,父亲死了,母亲不在,一个亲人都没有,每天在学校偷老师的便当,孤独的一个人,好心的校工给他饭吃,带他离开废墟的学校;第二张画,被生母接走的小翔,却没有感觉到家庭的温暖,生母是妓女,虽然她愿意照顾小翔,但除了提供吃住,其他的,什么都没做过,继父是个暴躁的游手好闲汉,而小翔,和一个傻傻的小混混矮胖子成了朋友,偷东西,抢小学生的钱,小翔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只知道,他和这个小混混,是能够分享厕纸的好朋友,所以,当老师要他画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画了小混混...的生殖器,那是小混混最引以为豪的东西;第三张画,小翔梦见了他的哥哥,小翼,当年母亲带着一起离开的哥哥,小翼走在海边,小翔把他画了下来,而小翼到底去了哪里?
三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母亲告诉老师,三年前自己在坐牢,有一天继父告诉她,自己的儿子小翼不见了,他们报警了,却一无所获,而继父,对着墙边自言自语,他看到了只有他才看到的小翼,冤魂不散,三年前错手打死的小翼,一直没走...第四张画,老师这次布置的作业,是画自画像,对着镜子,小翔准备要下笔...文艺片,但还是比较吸引人的,至少,我看下去了,警察最后要查继父,但结局并没有说真相是否大白,而小翔,是继续迷惘,还是会知道,这世界的意义,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迷惘,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
又是一个聪明之作。可惜了郝蕾。
人生有很多的不幸,要像沸水中的青蛙一样跳出来。
图画是童年心灵的一面镜子。第一张是逝去的家庭,第二张是唯一的朋友,第三张是渴望的亲情,第四张是孤独的自我。
t770fa1ede#
很多长镜头,很多台湾真实生活环境,两处小小的趣味(捡旧货和小偷盗),哦,还有郝蕾
瘦小的身躯,却要承载这漆黑涵洞里的诸多别愁。开头四星,后面一滑到底,结尾不错,每个人都该自我反思。
故事切入点不错其他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吧
这孩子真可怜
暖色调摄影+冷色调剧情 小文艺叙事+冷酷现实感 挖掘人性阴暗悲天悯人+一切戛然而止浮于表面
缺席 父 母 兄 友 還有第四張畫上未被描繪的自己 所有人都曾 且正在缺席
三星半吧,很台湾很装模作样,也许我本来就对台湾电影有偏见。
人都在被动地独立,缺少反思和观审自己。
幹燒青蛙
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好好的讲个故事!!!
真的烦透了这种故弄玄虚的叙事手法
动辄特写长镜头演员压力太大尤其女老师
故事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叙述得有点故弄玄虚了……Ps:郝蕾越来越荡了啊
明信片一样的摄影+细腻的身体语言+恍惚迷离的配乐+略显松散的剧情=无法预知与不能逃脱的生活。
台湾电影在我感觉都很不像电影,而更像是在回忆。
挺好个故事,挺好的演员,给拍得这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