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双胞胎男孩:春和景明。
他们的妈妈向爽,两个月经历了两次手术。
真是波澜不惊啊!
泪目!
生死之交的母女母子,我很感激我妈妈,但我却不想成为妈妈。
第二集 上学 。
不想当妈的人看着无感啊!
家长送幼儿园门口有什么好哭的呢!
以后多的是离别的场景。
第三集 长大 写诗的孩子,为什么会想象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爸妈呢?
为什么不是先成为自己吗?
写诗吧,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渴望爱的孩子啊!
希望你们终会有人爱,有爱人,人有爱。
第四集 当兵 弹幕都说当兵后悔三五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但更觉得当兵的日子是成年人的童年。
感触还是很多的。
可惜,我大学的时候没有勇敢地去当兵。
第五集 上班 很多普通人上班如上坟,那么残疾人呢。
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总有人努力活着。
可是我有那么多次不想活了。
我的胳膊腿都好,活得还没有他们坚强。
大家好我是陈威林,大家平时都叫我William,是这次《人生第一次》的摄影师,在这想跟大家聊聊关于人生第一次拍摄时的情况和感悟。
作为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摄影师,我主要拍摄了《入学》《长大》《当兵》《结婚》这四期,现在有三期都已经在央视网和B站上播出了,看到属于自己的镜头的衔接还是颇有感触,感觉情景浮现自己面前,又回到了拍摄现场。
当时接触到这个片子是在八月,在欧阳大哥的推荐下说是有部纪录片要开拍了,当时心情还是挺激动的,我本身是(纪录片/微电影)出生,在学校拍了好几年,出校园后,就奔向了文化传媒公司干起了网大摄影师,到现在已经是好几部院线电影(不知名)的摄影指导了,陆陆续续还拍过几个纪录片,对于纪录片还是一直挥之不去的情结。
我参加的第一次会(2019年08月),在去开会之前我在优酷上把秦导先前的《人间世》翻了个遍,也算是给自己做个功课,了解导演的风格以及对于整体节奏的一个把握。
作为职业摄影的我本想还和秦导聊聊,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色调、镜头设计、光线设计、选景、服装、道具,或者是有时间先做个lut之类的,带着这些想法我去参加了那次会议,那是第一次见到秦导,他当时在主持会议,大家人都齐了,我当时还提前十五分钟到的,团队凝聚力还是强,自愧不如尴尬直到会议散去,会议大致上了解了许多关于人生第一次内容上细节,让我更深刻的见识到了纪录片,慢慢的我放下了当时最初的想法,真实拍摄的时候,没那么多的准备时间让你去做准备,而是要有作为摄像老师的敏锐的嗅觉,不让一处细节从我镜头里划走。
曾经有人说,纪录片最精彩的细节都在关机之后,确实有几次,有着感同身受。
拍摄《入学》相对于简单,一开始倒是挺担心的,毕竟摄影界三大难题,小孩、流体、动物是最难把控的。
因为拍大人,你前期都会去进行沟通,这样遇到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是小孩子就不一样,不按套路出牌,但开拍之后,我把这些问题放下了,找准了小孩子的动向,就相对简单了,问题就在于你懂不懂小孩子咯。
而且一定要跟他做朋友,不要让他感觉摄影机的存在,也不要让他以为你是留着胡子的怪蜀黍,打成一片相处久了,小孩子跟你就不再陌生了,毕竟现在的小孩子接受能力还是可以的,有时候很容易分心,想一出是一出,但又怕丢失细节,为难死我了。
拍摄《长大》这期算是最讨喜的,可能是因为自身就是农村出来的原因吧,小时候家里也放过牛,那时候是生产队,牛会分配到家里来养几天,而且每次都是我去放,后面老爸老妈都出去了打工了,我便也成为了留守儿童,直到大四毕业。
我大概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但是我不会写诗,所以我会砸玻璃,长到这么大做了很多错事,远不止砸玻璃那么简单。
农村的孩子比较早当家,知道世间疾苦,也想到了些画面,能够打动观众的。
可是,当我去拍时,是去补拍的,压力瞬间小了许多,当时去之前也看了别人拍回来的画面,轮廓光用得不错,跟孙导聊说要拍什么,怎么拍,呼之欲出,结果看素材时感觉整个故事都快拍完了,算是在心里卸下来重担。
当然意外的收获也会有的,比如大家看到的一个小伙子,偷看镜头的时候被老师抓了,我并不是有意勾引他,我当时看见教室门前开了半扇门,当时要几个其它同学上课时的状态镜头,我随身携带了两个镜头,一个24-70一个70-200,当时我拍完了前排准备走的,无意瞄到了他,然后我赶紧换上长焦果然看到他在瞄我,然后还要做出掩耳盗铃之势,其实在讲台的老师是把大家看得很清楚的,不要以为堆的书很高,那都是自己给自己掩耳盗铃,有直觉他会被抓,就一直录着,果然,老师也发现了让他起来答题,果然把他给整懵了“你长大后要是看到那段,在这我先说“对不起”啊!
”这是最真实的,聊到这个真实的镜头,我们没有任何彩排,都是蹲点拍摄,所有的素材都是如此,并没有按照以前拍摄TVC,每个镜头去讲究角度、光线、起伏落伏、服装等等,而是根据拍摄对象给的什么样子的我们就怎么样拿,没有人为的干扰因素在里面。
(比如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衣服在影像的成像里面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而是当时是他们(主角)给什么就是什么,再比如书桌,当时书桌找了几个角度去拍,高了矮了都不行,只有真正体会到主角多高,我就多高的机位,这也是大家所看到的感觉。
还有个细节,那个桌子其实分得很清楚,但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他们分清楚,还是那么杂乱无章的给他们搁置着,上面放着许多杂物,作为一个孩子,小时候我做作业会有大板凳配着小板凳,城里的孩子都有书桌,甚至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是他们羡慕的,但也是他们不知道的。
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很原始的东西,很纯洁。
真实性就是纪录片所具有的魅力,有些事情对于他们习以为常,但是对于观众却有深远的影响。
拍摄《当兵》,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走进军营,当时在大学的时候就有想过休学去当两年兵再把大学读完,大三谈了恋爱就没去成,只能作为了梦想。
走进军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军营里的哥哥们,我对他们的新鲜感确实强,当时就想把我自己看见的第一幕给记录下来,那时候他们刚做完体能训练,满头大汗的排着队走向食堂,那么井井有条,当时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辛苦,确实做军人基础体能是你当兵的基本功,没有这些底子,真正在战场的时候,你可是拖的全班的后腿,这个脸可不能丢,不断刷新自己身体的极限,才是自己走在别人前面的本钱。
说来也巧,被拍的哥们刚好把我想做不敢做的事情给进行到底了,还做了伞兵,那就是“张书豪”,好样的,自己填下志愿,自己下了决定来军营接受挑战,这是多么大的勇气,佩服。
当然知道这一段也是看到片子出来了才知道的,当时我们拍摄有几个对象,而且每个人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但书豪还是体现东北爷们的气概。
当时拍摄我去了两次,每次都隔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他们是新兵入伍,要过了基础训练,还要学跳伞所有动作,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能敢让他们这些新兵跳,“伞兵,跳了伞才是正宗的伞兵”,“地下铁铮铮男子汉,上了飞机变怂蛋”当时进去的第一个晚上就是大家在军营里,班长在说他的经历,战士们都围在旁边,班长给他们传授着他过往的经历,说得再多都要靠自己去感受,勇敢的踏出机舱遨游在祖国蓝天之下,那样的感触才是你当时最享受的,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同样的心情,不管他们去做什么,摄制组都奔在最前面,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会重复,使我们整个拍摄不敢有一丝怠慢,都是这样把他们的细节给收集在ssd里,每天的素材至少在700G左右,每去一次几个T的素材量,然后导演又再把这些看一遍,找到每处情节梳理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拍摄纪录片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如果采用蹲点拍摄,那便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给你摆机位,应提前想好你自己的位置,事件的随机性很强,作为摄影一定要抓稳细节,同时要兼顾构图(构图作为摄影的都知道这个必须放在第一位),光线的运用(个人建议:找准了环境光,再从环境光里面去拿到主光和轮廓光即可),无非不到一定情况请不要打灯去破坏事物的真实性,但是一定要打,请找准影响最大的光源去加强它,这样你会事半功倍,镜头也不是固定死的,长镜头可采用,一定要跟着主角动起来,那样观众的代入感才会强。
(Vvei_Lin)
http://t.cn/A6waNJWA 《人生第一次》已经走到了最终章,从第一次的出生、成长、上学、当兵、上班、买房、婚姻、退休、养老到最后的告别,镜头对准了部分人群,以点概面,平铺直述的告诉你,人生的哲学。
有的人看到的是春和景明,有的人品到的是人生的艰难与不易,这取决于你所处的年纪和人生的阶段与经历。
出生,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我一直不太赞同过分歌颂母亲生育的伟大,毕竟这场到来并非自愿,做好了为人父母这个“自私的”决定,一定是伴随着责任的,毕竟幼小无措的婴孩是没有办法一出生就直立行走自给自足的,你带他来了,得准备好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出生对于普遍家庭来说,显然是喜悦大于痛苦的,纪录片里喜极而泣的父亲,那一刻的动容都是真实的,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成长,幼儿园是开启人生第一次迈出人际交往融入群体的第一步,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也会明显的有了差异了,从出生到三岁前家庭做好的准备,都决定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如何自处。
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东西,这个年纪的孩子未必能听懂很多话,但学习能力却很强,父母老师的行为举止都很容易直接作用在孩子身上,看这个年纪的小孩很容易看到父母的影子,他们在吸纳和学习,模仿周遭大人的行为言谈,并用自己的方式转换出来,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所以能看到,谈吐大方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在家里也是给予了爱与尊重的。
上学,这期我个人很喜欢,但看评论争议很大,大概能明白为何而来。
诗意的教育究竟适不适合山区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
很多人觉得矫情,何必教给本就辛苦的孩子这些,让他们变得更敏感,更容易自怨自艾,这种帮助是否是积极的。
毕竟诗歌总是需要深挖自己的内心,让山区里的孩子直面内心是否有点残忍。
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疗愈的作用大于痛苦,比起让他们收获懵懂无知的快乐,我倾向于选择清醒,清醒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坚定的走出大山,而不是顺势步入父母的后尘。
也许什么都不知道的过完这辈子也很幸福,那既然更优质的教育走进了大山,又何苦去欺骗孩子们。
诗歌可以更为柔和的告诉孩子,如何与不完整和解。
毕竟山里的孩子也许没法拥有钢琴,但诗歌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去触碰自然的音符,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树立另一种自信,毕竟自然的馈赠山里的孩子是最直接感受到的,懂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大概就是一定程度化解了不完整的戾气,修复家庭教育的缺失。
毕竟父母抱着钢筋泥土就没法拥抱孩子,父母教育程度的有限也很难做到良好的教育,这是贫困的家庭很难避免的,那最起码用诗歌疗愈这些孤独的孩子吧。
当兵,这个题材我没有切实的经历体会,无法客观的评价,但能看到男孩们成长为男人的过程,感谢这些未来会守护国家安稳的军人吧。
上班,对准的是特殊人群,一定程度的行动不便让他们迈入社会工作的难度要大于常人,照顾这样的孩子长大到成为一个有自主能力且还能拥有自信的孩子,无疑父母是不容易的,他们势必是做好了打一辈子的仗的准备才重塑了自己年轻的内心陪着孩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这些年轻人的顽强和坚毅是平常人的数倍,只是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完善方便特殊人群的公共设施,能看到更多残障人士可以自如的行走在大街上,而不是总是听到“你都行动不便了还出门麻烦别人干嘛。
”这样的言论。
买房和婚姻,如今这两件事快合并了,谈到买房未必会谈到婚姻,但谈到婚姻势必容易牵扯到买房。
这两件事成了很多家庭因孩子而起的心病,我个人目前对这两件事是提不出太多客观看法的人,都是主观的,比如我对房子没有要求,对婚姻更是谈不上想法和渴望,我也不认为这一定要强制性的纳入人生必经阶段之一,但并不排斥,顺其自然的事情,取决于人和事的统一,毕竟这些事,靠想是想不来的,到底有缘分这东西,很玄吧,我也觉得。
单谈纪录片里的内容,对准的大体还是城市家庭和跨国家庭的婚姻,有自主选择权,财产上相对独立,有父母为依托,人生仿佛一场接力赛。
父母如果有能力并自愿为孩子买房,谈不上啃老,当然孩子们自己有能力那绝对是更值得赞扬的事。
纪录片的角度也相对对准的人群不算大众,现实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两个家庭的结合终归还是复杂得多。
退休和养老,算是并驾齐驱的两件事,退休后就伴随着养老,纪录片给我们展示的是,城里的条件优渥的退休老人是如何丰富生活与养老的。
到了这两段我看到的更多的可能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吧,算是展示给老人看一种不依赖儿女也可以过的很快乐的一种方式。
养老对准了失去伴侣的老人,一个愿意留在家里,一个选择去了条件非常不错的养老院。
行至这一步老人也懂得了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荣誉带不走也浑不在意了,必备的衣物和几张照片,就是全部了,养老院比想象中好很多,甚至遇到了少年时的同学,这最后一段路还有友人相伴,到底还是平静很多。
告别,这个话题无疑是最沉重的,这注定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旅行。
首先给我们讲述了慢慢失去记忆的老人,共同记忆是一种需要相互印证的存在,我们追溯记忆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人说一句我记得,可一方的遗忘会让另一方的怀旧追忆孤掌难鸣,这其实对没有遗忘的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被爱的人忘记了。
老巢面对懵懵懂懂垂垂老矣的妻子,一颗无处安放的心。
他一个人去面对遗嘱面对身后事,老巢在这件事上无疑是开明而豁达的,遗体捐献出去,不必立墓碑,作为一个军人他要发挥最后的价值,儿子的不同意也可以理解,生者的情感需要有到点的依托,不然内心始终有透风感,空落落的,但儿子最终依然是尊重父亲的选择。
老巢安排好了一切,本想可以安心陪伴老伴了,疫情来袭,需要居家隔离,没法像以前一样和老伴见面。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老巢头上,却成了一座大山了。
他在屏幕这头听说老伴儿对他不再记得甚至摔断了腿,看着老伴儿木讷又佝偻的样子,心痛如斯,却无能为力。
《寻梦环游记》里也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被人记得就算逝去了你也在另一个世界活着,那尚且活着就被爱人遗忘了呢,我大概多少能体会老巢颤抖的手和难掩的悲痛,我怕到另一个世界你找不到我可怎么办,所以你得记得我是个好人,这样最起码,你会信我。
最后,希望这辈子到头来我能坦然的说出“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
隔着屏幕看别人的人生,但又会发现,这里面也有很多与我们想像的地方。
从出生,到死亡,几十年的人生,无数个第一次,有欣喜,害怕,迷惑,感动,憧憬...希望每一个我们,一生都能平淡而有意义。
英文翻译太棒了!
《人生第一次:The Firsts in Life》出生 The World at First Sight上学 Joys and Tears of the Childhood长大 Love, 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当兵 Parachuting Day上班 Toward the Other Shore结婚 Yes, I Do进城 A Migrant Dream买房 Owning a Home相守 The Kitchen of Love退休 Never Too Old养老 Hey Twilight告别 Please Remember Me
我一直觉得,能让孩子爱上诗歌的老师是了不起的老师,或许不用老师教,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会写诗的。
小时候好像也会语出惊人,大了之后就把这样的本事遗忘在了角落。
失了好奇,失了摸索,失了表达……千万人在失去又有千万个孩子在拥有。
童年是什么?
是长大之后回首的那段记忆里剩下的东西,带着泪与笑,带着满足和不悔,带着怀念和憧憬。
现在打开电脑,打开社交软件,生活太幸福,再写不出那些“无用”的话语。
诗歌看似无用,不能教会我们生活,但是我们的生活却从此改变,再泥泞的路,再漆黑的夜,都有了光彩。
昨晚睡前无意间看到一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被孩子们写得诗感动得起鸡皮疙瘩,一直到今天,脑海里还回旋着那句“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真的好美!
这样的诗句,成不了千古名句,却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等待春天。
好想做播撒种子的老师啊!
人生百味,世事难料。
春节不像春节,父母至亲相隔异地不能相见,被迫放假在家却每日煎熬度日; 甚至还有的人,在这个本该欢乐祥和的时节,第一次面对生离死别…… 这一切,没有人愿意预想到。
但人生不该只有疾病与死亡,还有着新生与希望。
正是那些弥足珍贵的“第一次”,串联起了我们人生的重要节点: 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进军营、第一次学会长大、第一次为人父母…… 让我们暂时抛开那些烦恼和忧虑,回到人生开始的瞬间。
今天要推荐这部国产新片,讲的都是人生的每个珍贵的“第一次”——人生第一次导演: 于颖 / 施筱青 主演: 涂松岩 / 高亚麟 / 王耀庆 / 韩童生 / 辛柏青 / 郎月婷 / 张钧甯 / 寇振海 首播: 2020-01-15(中国大陆) 集数: 12单集片长: 32分钟
豆瓣9.1,央视网、上海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出品。
导演秦博,代表作有9.6分的《人间世》。
普通、真实、直击心灵,是它们最为打动人的共通点。
但与残酷、扎心的《人间世》不同,《人生第一次》里更多了一些温暖和欢笑。
片中分别截取了万千普通中国人,一生中12个普通的“第一次”: 从出生、上学、入伍、打工、就业; 到结婚、买房、退休、生病、养老; 以及死亡。
这些“第一次”所串联的,正是每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璀璨的一生。
1、「出生」谁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他们也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紧张、激动、忐忑不安,等待生命到来的父母们总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而在孩子们到来之前,最先需要克服痛苦的,是怀胎十月的母亲。
曾经有一位孕妇感慨道,“没有生过人,还谈什么人生。
”
假如说人生中有10分的痛苦必须学着去承受,那么生孩子起码要占5分。
那么,分娩阵痛到底有多痛呢?
妈妈们疼到呼吸困难,痛哭流涕,抓紧床头,用手锤墙都无法分散这种疼痛。
就连只是短暂体验阵痛的爸爸们,也痛得受不了,直喊停。
这种疼痛,就像有人要从你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或者有人用尖头皮鞋不停踢你肚子。
即便在现在,无痛分娩技术已越来越普及,但也不代表着妈妈们可以毫无痛感的生下孩子。
产妇们依然要等待长时间的规律宫缩,直到宫口开到二指,才能够接受麻醉注射。
已经是第二胎的吴丽辉,却依然没能忍住这番疼痛,早就大声喊着想要快点打无痛。
而这一针“无痛”,也是人生中最痛的一针。
穿刺针穿过产妇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
对于产妇来说,这一针再疼,也是给即将要疼到昏厥的自己,一剂最有力的解药。
正式进入分娩流程之后,还有更大的难关在前面等着妈妈们。
顺产,也就是自然分娩。
产妇需要借助宫缩的力量,把一切力气往下使,将孩子分娩出体外。
妈妈们铆足了力,把脸憋得通红,甚至还有的妈妈出现累到虚脱的现象。
产房里会准备着功能饮料和巧克力,给完成分娩的妈妈补充体力。
更重要的是,亲人陪伴在身边,为妈妈们加油打气。
当熬过所有的疼痛,花光毕生的力气,看见孩子的模样,听见清脆的啼哭声时,泪水总会不争气地留下来。
“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
这是父母与孩子,人生第一次的会面。
希望能够有一儿一女的吴丽辉,在看到女儿的一瞬间,边笑边哭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妇,都能够第一时间与爱人分享喜悦。
第一次当妈妈的周婷,在进入产房十几个小时后,依然没有什么进展。
她的爱人焦急地在产房外四处踱步,时不时地呼叫医生,迫切地想了解爱人的情况。
由于时间过长、催产素作用下宝宝胎心下降,医生向周婷提出了转剖宫产的建议。
为了宝宝的安全,原本一心希望顺产的周婷,接受了剖宫产的建议。
宝宝很健康,妈妈也很安全,但在产房外一直苦守着的爸爸,却哭了。
第一次抱起宝宝的爸爸,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
原来,第一次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是让人如此悸动。
怀有双胞胎的向爽,时刻都在期待着孩子的到来。
但由于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主动脉掰二叶畸形,期待的同时也充满着无限的担忧。
她要先进行一次心脏外科手术,由于孕期不到28周,孩子暂时还不能进行剖宫产。
一旦出现危险,孩子的死亡率高达30%,孕妇的胎盘要剥离,会出现大面积出血,可能连子宫都保不住。
幸运的是,母子平安,手术很顺利的完成了。
一个月之后,向爽的双胞胎顺利出生了。
向爽的爱人不断地在走廊来回踱步,压抑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我下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他们三个人过,还能干什么呢?
”
第一次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我们都需要彼此体谅。
所有的孩子,都是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从什么也不会到独立成人。
所有的父母,也是从手忙脚乱到养儿育女,从桀骜不驯到温暖柔情。
不管是成长还是养育,都是生而为人,一场温暖又感动的人生修行。
2、「离别」对于孩子而言,人生最重要的第一门课,不是学说话、学走路、学吃饭,而是学会离别。
离别的第一步,从踏进幼儿园开始。
每年的9月,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里总是会有震耳欲聋的哭声。
不管在哪里,都集体上演着一出“妈妈不要离开我”的绝顶苦情大戏。
数不清的孩子哭着、喊着、嘶哑着,甚至扯着妈妈的衣角、在地上打滚,一切就只为了把妈妈留在身边。
对于年纪尚幼的孩子们来说,学会与妈妈分离,是出生以来再难不过的人生第一课。
而在角落里看着大哭不止的孩子、偷偷抹泪的父母们,更是怎么都学不会离开自己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相依相靠,是怎样都无法割舍的。
他们也都是第一次,要学会克服离别,变得“勇敢”。
回想起第一次与爸妈在幼儿园分离的时候,孩子们的表情显得严肃又可爱。
为什么这么坚强?
因为长大了。
爸爸送你到幼儿园,你千万不能哭。
你就大步地不要家长陪,你就大步地往幼儿园里面走,这就是勇敢。
你睡觉的时候会不会想妈妈呀?
会的,我放在心里想妈妈。
当孩子们渐渐成长,学会与父母离别之后,他们也将从幼儿园迈入小学。
小学的门口,不再有幼儿园门口的哭闹,更多的是父母站在门口关切而又期盼的眼神。
迈入小学之后,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开始给孩子规划未来。
不仅要完成作业、考的好成绩,越来越多的父母给孩子安排了“第二课程”。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郭雨晴,除了要完成作业之外,还要在妈妈的监督下弹钢琴。
幼儿园时期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全都挥之散去了。
仅剩的,只有“不喜欢爸妈”、“他们真的很烦”、“把我搞得快要疯掉了”。
或许要过了很多年之后,郭雨晴才会像逼迫自己学钢琴的妈妈一样:我现在觉得,我妈小时候为什么不把我逼得再好一点。
如果再弹得好一点,或许我现在可以既有一技之长了。
还有一群孩子,他们并没有那么幸运的过渡期。
从很小的时候,与父母分别,似乎是一出生就要学会接受的现实。
他们被叫做“留守儿童”。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在偏远的农村生活着,父母为了让孩子读得起书、家里能过得好一些,都纷纷选择北上南下打工,养活一大家子。
唯一在家陪伴孩子们的,只有年迈的老人。
离别这件事,早就成为了他们心里一道永远过不去的坎。
说不出来,但却又苦在心底。
唯有通过诗歌课,这样抽象的表达方式,孩子们心中对于离别的无奈与思念,才能喷涌而出。
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
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人生在世,便是不断地在迎接,同样也在离别。
第一次学会离别,我们哭着去接受;而当真正的离别到来,或许我们才能笑着面对。
漫漫长路,还有许多的“第一次”在见证我们成长的轨迹。
当孩子们被问到,“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医生、老师、消防员、军人、白领……回答五花八门。
他们的眼里,都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闪烁着点点星光。
这样的美好,大概也只有当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头发花白时,再度回看那些珍重却又有些模糊的“第一次”,才会察觉到得到吧。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往后余生,波澜不惊。
”
*本文作者:阿呆
花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部12集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差不多是平凡普通人的一辈子,从出生到与这个世界告别。
每一集故事都讲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平实生活,平凡而温暖。
是人间最美的记忆。
看得时候也感慨万千,被故事里的主人公们牵引着或感动或共情的情绪。
最动情的还是故事的真实,尽管都写着幸福和残忍,有着笑与泪。
我们被带到人间,其实就是来体验酸甜苦辣的。
就是来学会珍惜当下。
不管是上学时对未来的满怀希望、结婚成家时的满满誓言、还是退休养老的开心和烦恼,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与故事里的人物相比,我感觉我还是幸福的。
虽然这种对比不一定对。
但能令自己更惜福、更爱自己和这个世界就是好的对比。
就是一种激励。
一种美。
感恩自己在鸡零狗碎的生活里,平安健康。
还有家人相伴相扶持。
看见这样普通的生活其实已经是这地球上难得的幸运。
我们总要为自己活着积蓄力量。
那么不妨看看纪录片。
看看普通人的一生。
看看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
又或者能从中汲取营养,祝福故事里的每个人。
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回望这一生,人生已经走过一半了。
庆幸自己虽然带有伤痕,但从未对这个世界绝望。
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也许以后的路道阻且长。
但没关系。
因为相信“关关难过关管过。
且对现在的平静生活狠狠爱。
专注自己的生活。
鞋27双,带走了7双;衣服150件,带走了84件;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人生这么多第一次,这么多幸福的、悲伤的、不舍的、荣誉的时刻,最后的最后我们的记忆里剩下的是哪些?
哪些还让你牵肠挂肚?
哪些已经不值一提…我妈妈以前说:被三张单子支配的一生:成绩单、工资单、病理报告单。
用在这部纪录片上很合适。
使我们泪目的本就不是多高尚多伟大的创举,而是最平凡的人间。
平凡的第个又一个第一次。
不喜欢买房那一段,很空,没啥内涵,也体现不出什么共鸣。
另外,上海电视台去拍山里的孩子写诗、参军这种,就感觉是“就是“我过得挺好,但我也知道你们过得不好,所以我也挺同情你们的”。
看得出他们想拍一些民间疾苦,但总是“大城市凝视”。
最喜欢“抗癌厨房”,选题特别好啊,能找到这个厨房真的很有意义。
很羡慕相濡以沫的感情,在这世上真的有这样一个能和我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人吗?
为什么我现在看到的,都是人性黑暗的角落。
这部纪录片失真的地方在于,在中产小资家庭上过度取材。
尤其是最后的退休养老部分,我想绝大部分的老人都是没有老年大学的,都是孤独寂寞的,甚至是死了也没人知道的。
最喜欢的是残疾人那一集,看到残疾男孩独自一人努力转动轮椅只是为了努力跟上心意的女孩和她妈妈的时候,真的很心疼。
王绍军被儿子一遍遍地抱上汽车的时候,我们的公交车却需要跨越两个台阶。
大抵是因为我们是正常完好无缺的人,所以早已习惯觉得是理所当然,忽视了这一群体的感受。
诗歌那一篇不仅不喜欢王耀庆旁白的断句,也很不喜欢老师过于诗意的引导。
所有人都知道,这群孩子的未来最有可能的走向是什么,诗意过后,只会让他们反复品味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弊大于利。
记录第五集台词没有人说话,他们专注地,回答着用户提出的琐碎问题。
这些对话有时候很无聊,甚至他们还要被谩骂,可是他们竟然有一些享受,因为这个时候,世界真的把他们当作了正常人。
有情绪就在他们身上发,这比那种异样眼光下,廉价的同情,高贵得多。
这是,真正的平等。
#人生第一次 第三篇长大|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B站上有一档央视拍的纪录片叫做:人生第一次。
从诞生开始书写,记录人生多个“第一次”的邂逅,医院、学校、军营……你在不同地方不同位置开启你新的篇章,它讲的,是人生这一首哲学诗。
这个概念真的特别好但,第一集就拍得很烂。
持续追踪生产前新爸爸妈妈的心理情绪,很干,恨不得直接把镜头怼到他们面前。
太过写实,写实到没有一点导演的安排,可能医院监控器都拍得比他好。
第二集的主人公是刚上学的孩子,小孩子身上的童言无忌活泼单纯真的很可爱。
初上幼儿园的哭闹大战也很真实,尤其是那个别人问他幼儿园老师怎么样,他说“都不错,都蛮凶的”的小柚子太可爱了。
而第三集,是我很喜欢的一集。
导演的镜头,想表达的主题,主人公和旁白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感动观众的完成体。
我太喜欢这个导演了,他能捕捉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的魅力,并且不会让两者产生分裂感。
他用充满诗意的镜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孩子,大自然孕育诗歌。
第三集的镜头,聚焦在云南乡村,漭水中学的孩子身上,校长在学校开办了诗歌课。
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应试条件下,诗歌,有什么用?
“诗歌可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这集长大,大概就讲的这个故事。
漭水中学的孩子有一半考不上高中,他们会留在漭水,成为漭水未来的主人。
诗歌于他们,有什么用?
诗歌不能让这些孩子的家从深山搬到镇上,却可以成为解锁情感的密码,成为描绘内心宇宙的画布,是诗歌让无声的瀑布奔腾起来,是诗歌把孩子带到草地上带到篝火旁,写出山会记得,星星会记得的成长乐章。
我开始觉得“这宇宙不可没有诗”比偷偷长大更适合当题目,后来觉得,这一集要讲的,就是诗歌给漭水中学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给这些在大山里沉默的大孩子打开了怎样的窗口。
太喜欢这一集的导演了,把一切都拍得美好,也一直都在主题上。
PS:这档纪录片的主题曲《推开世界的门》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它的格局很大,透露出哲学韵味。
我一直想它能放在什么地方呢?
这档节目很合适,因为人生就是一首哲学诗。
除了上幼儿园,写诗,当兵外拍的都不好,另外片头加一个明星的片段表演一番,更是投机取巧
第一集 出生尽管之前看过《人间世》和《生门》,里面都有生孩子的部分,这次看还是像第一次看一样。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止痛针打在肚脐眼上,针好长也很粗,捂住眼睛,不敢看,感觉好疼。(产妇在疼了2个小时后才打的,她一直喊疼,我觉得真不容易。无痛分娩还是痛啊!)妈妈真伟大啊!女人生孩子真的就是从鬼门关走一趟,古人诚不欺我。
质量参差不齐。
第一集,我嚎啕大哭
第三集真的太好哭了,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现实断裂之处,诗歌全盘接管。//《上班》这集太好哭了,这纪录片我简直一集一哭😭王绍军先生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平安啊。
要述说女性,不能只说女性的伟大,要讲她们觉得没有生产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要讲她们是多么痛苦、产房外等待的爸爸是多么焦急、甚至流下几颗珍珠似的眼泪的;要用最少的笔墨讲女性,用最多的镜头对准爸爸的脆弱的……多么“伟大”的纪录片,无需多言🤫
挺差的
日后对客服温柔一点儿【王绍军大叔一定要好起来啊
老年大学那集,拍出了我向往的退休后的快乐生活😂
E8惊现尤文球迷。E12老巢可能就是我的临终形态吧。
最感慨的一集还是《买房》。无论身处何地,似乎不能免俗地需要谈到买房,它让我们焦虑,它让我们牵挂,它让我们牺牲,只因为房子的确能带来不可替代地安全感。我非常佩服漂在帝都和魔都的你们,下定决心扎根,下定决心买房,下定决心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回想起大学毕业,我是万万没有勇气去北京上海瞧一瞧的,更别提想要留在那里。因为胆小也庆幸足够幸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房价虽然比肩伦敦,但没有限购,没有首付35%的强制要求,没有认房认贷的政策,买两套房子都发生地很顺其自然,当然,房贷还是一座高山,去要慢慢攀爬,绕不过去。但比起校友群里仍在焦虑和父母大吵大闹,需要卖掉上海郊区房换长宁学区老公房的同学,自己的确要轻松太多。生活总是在不断变化着,买房是一种试图在变化里寻找一丝宁静的修行,加油,致每个努力的人。
愿他们、我们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看了一集,无法再看下去,生命是残酷的。尽管这些浮光掠影背后,并非没有同等的残酷,表象的光鲜和温馨仍然使人不适。既选择了这样的题材,当试图顽固而残忍的深入生命的中心。
纪录片还能这么矫揉造作,有些片段过于摆拍了,为了催泪而催泪,大可不必。
不属于我的,人生第一次。
没生过人的人何以谈人生,放nm的屁,什么年代了这种思想还存在!简直垃圾!谁说女人一定是生孩子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第五集,看的自己无地自容……以后对客服好点吧……整季看下来,有唏嘘有感动,很喜欢其中几集,第五集却是震撼,想知道火灾之后那个大叔好点了嘛……匆匆走过一生,能平淡一生的,都是人生赢家……
满分满分!)下辈子,我想倒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直到太健康被踢出去。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四十年后,够年轻了,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喝酒,狂欢,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接着上小学,变成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人生的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纪录普通人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一生 多难得
相当不错的纪录片,生命伊始,说不出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