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决定生死是不是每个人应当拥有的权力,如果是,当这项权利被赋予了合法地位,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性去对待?
不可置否的是,关于死亡的议题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
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先让我们明白这些问题——一、如何看待死亡这件事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死亡是每个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但当它被赋予了主观情感,死亡就变得举足轻重起来。
它意味着亲朋的“远离”、梦想的终结、美好世界的“抛弃”……似乎,死亡从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死亡真的如此可怕吗,答案我们无法确定。
纪录片《明天之前》中有一位104岁的澳大利亚科学家David Goodal,他在瑞士巴塞尔的一家诊所接受安乐死,去世之前还在催促医护人员说:我们还在等什么?
你能说他坦然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他来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
据他的亲属回忆:当他不在能够用自己浑浊的双眼看书,当他不在能够思考而进行科学研究时,他已经失去了对世界的依恋。
有时,当我们思考别人结束生命时常常把自己放在他/她的位置上,但那是我们对世界的依恋而不是别人的,对他们来说,这也许是种折磨。
可能有人会说,你应该拾起对生活的向往,像一个战士一样勇敢的向命运说不,残障人士坚强地战胜命运的例子不在少数。
正如海民威著作《老人与海》中的那句话一样“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的确,这构成了两个观点的矛盾——在面对命运的磨难时,是应该优雅地结束这一生,还是为生存而抗争?
二、当决定死亡时,是否考虑完备 在BBC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中,simon是一位充满活力的人,他的妻子也曾说:他让每天都阳光灿烂,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但厄运传来,simon被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仅有半年至两年的生存时间。
不久后,他便失去了发声的权力,对于这样一位能言善道、才思敏捷的人而言无疑是痛苦的,这也让他失去了与自己孩子们玩闹的权力。
不仅如此,身体上的每一个行为渐渐失去控制,甚至呼吸苦难。
作为旁观者的我,虽然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无奈与痛苦,但我心底里同意他的决定——离开亲人,选择死亡而不是选择姑息治疗。
在simon去世后的采访中,他的妻子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仿佛痛苦被转移了。
她认为simon选择安乐死对亲人来说是一件自私的行为,这会让她和孩子们被丈夫和父亲抛弃。
这也会让我赞同:生命是自己的,但当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自我决定生命的归属是自私的。
这个观点显然又与之前对simon的选择产生极大的冲突,似乎我在被他们内心的情感所左右。
在“决定死亡后是否考虑完备”的这个问题上我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三、公众是否能理性对待安乐死合法化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自主决定生死是不是每个人应当拥有的权力。
仔细品味这句话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权力”。
为什么要强调权力二字?
因为安乐死纵然“优雅”,但它仅被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所承认,这也就使绝大多数的“自杀”是非法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在我看来,大部分的“自杀”都源自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做出的选择是偏感性的,不能认为这个时期所作出的行为应被赋予正当的权力。
抛开这些问题让我们假设:如果死亡被赋予了合法地位,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性去对待?
从英国来看,自2002年以来超过250位英国人选择去瑞士进行安乐死。
在议会决议是否通过安乐死法案中近四分之三的议员持反对意见。
显然,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讨论如何帮助其他人活下来,而不是帮助他人去死。
在《明天之前》中,主持人曾宝仪说:我当然认同善行,我们也应当不遗余力地帮助逆境之人,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任意牺牲他人的利益二实现绝对的公平。
理性对待安乐死合法化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信奉宗教的民族。
有的宗教信奉上帝,认为死亡是上帝的旨意,我们不能干涉上帝的决定。
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对国家来说他们的宗旨是不可改变的。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因素也在影响着人们的判断。
四、结语 感同身受,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也不会降临到每个人身上。
当我们思考这个沉重的话题时,也应想到生命的美好,当告别成为一种别无选择时,也请尽力微笑面对。
第一集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好奇看客的心态,ai飞速发展,可好像和我目前也没多大关系到了第二集的长生不老协会,觉得时间原来这么神奇,这么多人在探索像是一个中国神话的领域。
到了第三集的难民问题,亲眼看到美墨边境的现状,这么多鲜活的人,而不仅仅是报纸上一个个单词和数字,世界的另一端,你还好吗?
可除了人道的边界,国家发展城市问题又该怎么解决,这肯定不是问题的根源。
第四集:人是否有权利选择死亡,仅看这一句话,我的答案是完全肯定的,可当你的亲人和自己面对这个选择时,你无法再去平静看待,人们好像都是自私的,包括死亡这件事,挽留亲人的选择究竟是为了谁好?
纪录片可能由于一些限制问题,很多问题并没有探讨的很深入,作为纪录片,依然存在明显的感情偏向,主持人的个人色彩太重,导致整个观点偏斜,不论对错,还是希望能用更铺展式和理性的角度去展现问题。
但拍摄这些主题,在中国,已经进步非常多,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出现。
更多分享请关注公众号:文小鸥的时间在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部分人也许认为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或者当我的声音被一部分人听到了,他们也发出了回响,便认为那是主流的声音;或者对于“明天”有不恰当的距离感,忽略了其实明天没有24小时那么近,也没有永远那么远。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通过探讨敏感、禁忌的话题,告诉观众,哪怕互联网再发达,总有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我们可能听过、看过,却不曾认真了解过。
我们会对某些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对于其中具有争议性,我们选择屏蔽对立的信息。
我们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相信,这些已经真实存在的事实,甚至已经走近了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明天之前》。
Story 1 伴侣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脑和电脑谁更厉害的探讨日益激烈,在最终结论没有出来之前,毫不影响以机器人为载体的人工智能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工作——从居家扫地机器人到银行服务大厅的信息机器人,到引起全世界热议的“围棋天才”AlphaGo。
人工智能还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呢?
我们目前可以肯定地说,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部分职业,让部分人失业了,如果说人工智能也取代了正常人,成为伴侣机器人,让自然人伴侣“失业”了呢?
显然,日常中我们已经接受了工作机器人,而伴侣机器人引发的争议,核心在于我们是否能接受人类这个物种和机器人产生情感或肉体的连接?
Voice for it当讲到成人玩偶,如果你还只停留在成人塑料娃娃这个层面,未免太简单了。
美国一家成人公司,已经把玩偶做到极致:柔软细腻的皮肤触感、可以订做的外形,完全符合你的审美要求。
最近,他们还引进了人工智能,新程序可以让你选择伴侣机器人的个性、背景,她可以根据你的偏好,跟你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伴侣机器人已经从肢体接触上升至情感交流,对于某些不擅交际的人而言,机器人给了他们慰藉,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一个宣泄口。
此外,这种爱好其实是个人行为,只要不妨碍他人,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和歧视。
对于繁殖后代,我们甚至还不能确定未来是否还是由人类来统治地球,如果地球未来由人工智能“接管”,有性繁殖还有意义吗?
Voice against it市面上流通的伴侣机器人,大部分都是女性,说明这种需求并不是共性,而是为男性存在的,在女性地位仍较低下的今天,此举无疑加强了对女性的物化,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大大增加了阻力。
My voice我想从“定制”的角度谈伴侣机器人。
对你的“伴侣”进行定制,使之外貌、个性都符合自己的“品味”,并且无需考虑自我提升或改变,因为“伴侣”不会要求你,绝对臣服于你——这难道不是一种控制欲吗?
这难道不是几千年男权主义的强化吗?
我们一直以来的平权运动,最终只能以人形娃娃为终结吗?
日本是二元次文化大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结婚率、出生率日益下滑,我觉得两者是有关联性的。
当我们把注意力投入到虚拟事物上,我们对活生生的人的兴趣随之减少,人类的发明如果是为了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这是一个好发明,但是如果这个发明最终取代了人力自身,便是外来入侵物。
Story 2 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古有帝王炼仙丹,希望长生不老,今天随着科学进步,科学家们把永生和基因、细胞结合在一起,使得好像永生是一件很能实现的、很科学的事情,如果有一天,科学的突破真的支持人类永生,我们要选择吗?
Voice for it衰老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疾病,永生意味着我们治愈了一种疾病而已。
世界上的财富经验都是需要积累的,我们活在世界的时间太短了,我们的梦想都没有办法实现,很多人都是带着遗憾离开的。
Voice against it很多时候我们努力,是因为我们知道时间有限,但是如果我们都能永生了,时间的概念就会大大弱化。
世界上,时间和死亡可能是我们面对最公平的局面了,如果有一天永生的科技出现了,富人群体肯定第一个享受这成果,这时候,再也没有公平可言了。
而且随着出生人数增加,死亡人数为0,地球真的能承载这么多人吗?
My voice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循环,有了这个循环,大自然才能保持活力,不断迭代更替。
我相信未来的科技能让我们永生,但是这种永生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是由于我们不断的竞争、进化而从微生物成为了人类,但是如果人类永生了,我们不就切断了我们可能进化为更优秀物种的可能吗?
Story 3 近邻?
近敌?
以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其实只是活在和平的国度,世界上还有很多战争和杀戮每天在上演。
因为内政问题、黑帮横行、毒品泛滥,造成很多中南美洲的难民不惜拖家带口,来到美墨边境,企图逃到美国,追求他们的美国梦。
但是这里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先不说横跨大片沙漠,在恶劣的环境下步行数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到边境等待他们的是非法入境的罪名,以及对准他们的枪口——边境巡逻野军。
这些难民究竟是近邻还是近敌?
是应该受到欢迎还是驱逐?
Voice for it出于人道主义,这些难民应该得到帮助,他们的出身,他们没法选择,既然他们已经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里,我们不应该把他们拒之门外。
Voice against it随着难民不断涌入美国,美国公民的收入没法得到保证,美国也不全是生活富足的人,低收入者的生活谁来保证呢?
如果难民通过非法入境并寻求政治庇护的方式获得美国绿卡,那么对于那些付出很多金钱和努力通过合法渠道移民至美国的人来说非常不公平!
My voice美国梦是什么?
对于某些人而言,是虚荣、是繁华、是灯红酒绿,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只是活着。
这些难民们绝不是美国的敌人,所以无需以对付敌人的方式去追赶他们。
要缓解美墨边境问题,一堵墙起了很重要的功能。
万里长城简历初期,不就是为了抵御外敌,防止入侵吗?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也能完成这项工程,在当今的美国更加没有难度,难的或许是从那些国家来的毒品再也没法轻易进入美国吧。
也许还是资本主义家的特性作祟,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人命吧。
Story 4 告别的权利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完善的法律制度,它赋予了我们不同的权力和义务,但是好像没有告别的权利。
如果一个人自杀了,哪怕他是罪犯,医生也会竭尽全力把他救回来,然后法律再宣判他死刑。
是因为他不该死吗?
不是,是我们捍卫他生的权利。
那么死的权利,又由谁去捍卫呢?
Voice for it大部分人都渴望活着,但是有些人或是受到疾病的困扰,或是如片中实施安乐死的澳洲老人一样,虽然功成名就,身体健康,但是因为衰老,没法继续实行他的爱好——阅读,对于他而言,剥脱他的兴趣,比死更难受。
Voice against it有的人一出生便受疾病困扰,但是从来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相反,他更懂得生命来之不易,一定要让生命更出彩。
My voice片中我最深刻的镜头,是澳洲老人从容赴死,而他的孙子却仍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大部分反对安乐死的声音,不外乎是对生者情感的照顾,认为选择死亡是自私的。
但是,不要忘记,本来生也是自私的,是父母的自私,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我既然不能选择生,我还不能选择死吗?
我认为一个成年人,他有足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可以决定自己告别的权利。
今天,有一件事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了一整天,在纪录片《明天之前》中,我意识到了今天这个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本变得越来越大,对于很多人来说,花时间与他人交往建立链接不再是他们重点考量的事,甚至为了实现一些目标或是在繁重的社会压力下,越来越多人放弃了与他人建立深链接,包括爱情。
这是一个弱链接时代,我们获得尊重不再是通过周围人的认可而更多地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晒朋友圈得到的点赞,直播所获得得打赏,网上聊天所获得的一些情感抚慰和身份认同等等都成为90年代的人群的常态。
包括我自己,从深深地纠结于现实情感链接到如今的佛系,甚至是有些悲观,放弃了让他人更深入理解自身的渴望和曾经对更加深刻亲密的链接的极度渴望。
当人与人的深度链接不再成为自己追求的重点时,我少了很多的情感上的纠结和痛苦,但是,我总觉得有种隐隐的不明确的忧虑,这样的时代趋势是好的吗?
我要去积极顺应它还是努力改善这种状况?
这种现象会给我们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节省更多的时间吗?
还是会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人的心灵对万物的感应变得衰弱枯竭?
推荐大家看这部纪录片《明天之前》,共四集,简介里写得很详细。
晚上看了第一集“机器人伴侣”。
看完想停留在这集的立意里听听自己的想法。
这集引发很多思考但我始终无法接受机器人成为“伴侣”这件事。
机器人再仿真也是一堆代码,无法改变它没有灵魂只是机器的事实。
它可以帮助清洁,可以帮助烹饪,但它无法取代“人”。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叫《机器管家》,机器人管家很博学甚至会爱人,但它用尽它“一生”升级成“人”。
我觉得挺可笑。
如果我身边有朋友选择了机器作为“伴侣”,我觉得我会尊重朋友的选择,毕竟人各有活法。
但我希望它不被抬升到“伴侣”的层次。
最后,我欣赏曾宝仪说的:“我们来理解这个世界,不去评判这个世界”。
如果存在一定合理,我希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可以不退而求机器就能很好地相爱。
很久没看到这种形式和深度的访谈纪录片,也被曾宝仪和摄制组花一年时间穿梭寻觅的身影和诚恳打动。
记录一下看完四集的感受。
1.爱是什么
第一集讲机器人伴侣。
曾保仪试图探讨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甚至婚恋的对象。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机器人开始从冷冰冰的生产力工具变成了情感互通的交流对象。
Realbotix就是一家从做成人玩偶转型到开发机器人伴侣的公司。
虽然他们的产品还未上市,但是从模型来看已经可以和人无障碍的交流。
并且她们的个性还可以由用户自由设定。
这样的产品已经得到几位成人玩偶的用户的好评,也很让人期待未来市场的反应。
其实今天不管机器人多么智能,对大多数人而言它们只是“工具”。
我们可以喜爱,甚至依赖他们,但那感情无论如何不是伴侣之爱。
那假设某一天它们开始向你微笑,眨眼,开玩笑,回应你的聊天,那是否意味它和我们的关系可以超越生理需求而要到达精神的高度?
片子中的几位成人伴侣的客户显然是这样看待自己的伴侣的,甚至有人公开和自己的玩偶伴侣“结婚”。
我想他们的大脑一定有高度的模拟能力,因为把从人类社会得到的爱情经验转嫁到玩偶上,显然是需要极大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可能不啻于写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莎士比亚,因为那都是一种抽离于现实经验而获得的情感体验。
反对者当然也在发声。
他们说这种技术让AI伴侣的流行会造成对女性的物化。
也没错啊,独立的个体无法永远俯首帖耳的顺从。
那些在现实中产生交往挫败的男性,他们的问题可能不是去找一个玩偶解决生理和心灵孤独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和一个独立人格的亲密关系的问题。
所以说到底那个机器人是物而不是人,它既没有人性之复杂又缺乏人被赋予的独立自主性。
可是可能它们获得这些的时候并不遥远,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时刻的到来也就还有一百年。
那个时候我们如何看待这些AI机器人?
所以我们超越了爱情开始讲人性。
我们能接受机器人智能和工具性的一面,却无法接受它们“人性”的一面。
到底“人性”是什么,它可复制和可定制吗?
人类几千年来刚弄明白“自我”是什么,就又陷入“人性”是什么的诘问。
片子里说技术上人类已经可以制造机器人基因,目前的难题仅仅是如何将机器人基因转化为人类基因?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会有点毛骨悚然吧。
这样我们的安全感支于何处?
何况这些智能机器人在基因、性格、道德上可能更有优势。
好了,回到这个人工智能的困境就不用再继续想下去了,反正人的想象力从来都一直被技术的发展吊打,从未例外。
2.活着然后呢
第二集谈永生。
永生是一个永生着的问题,因为人类还未实现永生。
纪录片采访和展示了各种人类发明的大大小小永生科技。
当然有些发明的科学性是存疑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人们追求永生的热情,不断驱使这些层出不穷的发明。
从古代的皇帝追求长生不老药到当下各种科学非科学的试验,这些都是对生命延长的寄望。
我记得《奇葩说》里也有类似的辩题,地球上的人类都永生不死是件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两方面都有利弊。
永生是个美好的愿望,但质疑是多数:人类的文明传统都是基于每个人都平等地有一个死亡日期这个事实。
当这个前提不再成立时,要颠覆多少我们的价值观伦理观,且不说还有资源耗尽的问题。
如果人一生追求的只是“活着”本身,那这个活着的状态真的有意义吗?
可这些仍不能阻止那些人想要长久活下去的渴望。
片子里,冷冻技术已经成功地延续着一些人的“生命”。
我们如何想象某一天那些人从充满着液氮的罐子“醒来”继续活着?
这大概像是把单向连续的时间属性变成了间歇的甚至有反复的。
所以和第一集一样,当技术可以满足人的某一些非常欲求时,我们是否听之任之甚至推而广之?
3.平等是奢侈的
第三集要面对的是想要越过美墨边境的非法墨西哥移民。
特朗普和一部分美国人坚定的认为这些非法移民夺走了原本属于美国人的福祉,包括工作机会和高工资水平。
可是他们建起的隔离墙不仅挡掉了追求美国梦的墨西哥人,也挡住了遭遇黑社会和其他生存威胁想要逃去美国的避难者。
如果我们追问墨西哥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那部分原因正是美国对毒品的需求才滋生了黑帮在毒品交易下的生存。
所以究竟谁来为死亡线挣扎的人买单?
这个系统性的问题可能让人无法去问责单个的群体,但是这样就不顾人人生存权的平等吗?
如果这个平等会造成更多人的生存困境,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在旧系统里添砖补瓦,而是要打破它。
平等不是天然得之,而是昂贵有代价的。
4.活着还是死去
最后一集探讨人是否拥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
纪录片追踪了一个想要自主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老人在瑞士实施安乐死的全过程,并且留下了曾宝仪和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刻的对话。
我一直是赞同安乐死的。
对于在乎生命质量和尊严的人,安乐死都是最好的方式。
但是片中那个陪丈夫安乐死的黛比和那个自出生就和残疾抗争的珍妮却教人反思这样死去是否过于自私和示弱。
当下安乐死还是未被多数接受,背后的质疑也指向这种方式的轻率,毕竟死亡是不可逆的。
不同于选择一个餐厅吃饭或者一个旅游景点,后悔了可以换一个。
对于死亡必须足够谨慎和理性。
可是这种理性走到了极端就出不来了。
到底什么标准判断这个决定是合乎理性的?
病人是否与痛苦做了足够的抗争,是否和家人有足够的沟通?
是否对未来治愈可能性做了足够的预见?
等等。
这些,理性无法抵达。
活着还是死去,说到底是个感性的问题。
可是当它面对理性的制约时,就变得困惑。
我想原始人做决定大概就是拍脑袋,gut-feeling,这样选择的过程不纠结,事后当然会有后悔,可是后悔了也回不去,所以也没有痛苦。
现代人就得面临理性的拷问。
这个拷问包括道德与正义,不仅仅是个人的,还有群体的。
想想看不同的人对死亡标准肯定是无法统一的,所以究竟是个体的尊严和自由重要,还是多数群体的,甚至整个人类的福祉更重要?
活着,可以是卑微的,痛苦的,可以是勇敢的,抗争的。
可惜没有一套绝对的标准告诉人该怎么活着,也搞不出一个标准告诉人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生命。
如果我们承认个体对生命权的掌控,那我们就要承认这个生命权是被平等地拥有,那我们也得接受有人会为这个权利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个沉重的话题,让现代人跳出当下自己的困境,去和彼岸世界的人们对话,和明天对话。
期待更多这样的节目,有更多的问题被提出,有更多的讨论被激发。
这一集的纪录片主要是讨论了人类对于“永生”的追求。
里面有不同的几类人,比如说在我看来近似于传销组织的永生会,会还有异想天开,想要拿10000亿美元投资人类永生的总统竞选者,也有教授认为更有意义的研究是如何健康的老去。
我比较喜欢里面的一组镜头,是两方相对立的观点来回切换、隔空博弈。
看过之后有几个想法。
第一点就是其实一些有科学家,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做科研的目的,在我看来是有些荒谬的。
可能有点类似于牛顿研究,到最后研究研究炼金术了这种吧,也许他们的方法是科学的,他们的想法我不敢认同。
比如大学的教授,他想要人的寿命延长但是却认为资源环境经济空间,这些是很好解决的问题,也许这个领域他不熟悉、所以他就轻而易举的说出了这种话。
主持人曾宝仪说,她其实也不确定有没有哪一种可能真的会改变世界、改变未来,所以她也没有办法来判断。
我也应该改变着我看的科学的态度,不能说,因为一种说法挂着“科学”“名校”的头衔,我就全盘相信。
第二点,很同意里面有一位大学生说的话,她说就是因为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才会珍惜时间。
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生命的长短影响会我活着的质量。
其实它越短,我就越想把它过得精彩。
就像我现在知道我可能只能活几十年,我就会开始规划我30岁什么样,40岁什么样,50岁什么样,并且因为人的衰老,所以我不想最后的十年是非常痛苦的活着,我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改变自己的健康状况,让自己有尊严的离开。
同样的如果我的寿命无限延长的话我可能就没有这种规划,甚至活到后面,我也可能失去了离开的勇气,迟迟不愿意结束这一切,即使生命已经很无聊了。
第一集:技术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同样必然会冲击人类伦理与传统 机器人征服人类不一定要拥有自我意识(精神,理性),硅基生物有自己的存在形式 存在即合理,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并非绝对 资本主义营造的原子化世界第二集:人是否应该永生?
首先永生这个概念要定义清楚,是永远衰老,还是永远年轻?
还是别的?
激进的力量有多大,就应该有多少人去坚守底线 科技的决定权不在人类手中,人类无法阻挡历史巨轮,只能面对新的问题想新的解决办法 如果按这一思路,那么问题应该转变一下,是人什么时候可以永生,我们需要做什么准备?
科技的发展这必定会给各个学科带来冲击,包括哲学 传统伦理与资本(科技)的冲突第四集:法律设计需要考虑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不总与个人选择一致。
当然,法律也是需要改进的,要先研究清楚,关乎角色问题
明天之前把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放在了我们面前。
从机器人伴侣、永生的追求、美墨边境非法的移民和选择死亡的权利,这一切的的确确让我思考我的生活和我们的世界。
我非常开心节目组可以把不同观念放在一起考量,并不偏向哪一种声音。
就像宝仪在里面所说“我是来理解这个世界的,而不是评判这个世界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真实而又残酷不过的人生”。
也很喜欢宝仪,她也许不够非常非常专业。
但她的坦诚,她于此情此景的反应代表的是我们一个一个普通人对这些话题的理解。
明天之前是在讲即将到来的未来,更是讲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故事。
这部纪录片共四集,分别以机器人伴侣、永生、非法移民和选择死亡为主题探讨了关于情感陪伴、生命延续、移民冲突和生命的选择权四个问题。
比我看到过的大部分中国纪录片要好,我很喜欢。
就我个人而言纪录片应该做的更多是呈现真实情况,并引发思考。
这部纪录片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几种人对于生命中的这几个问题抱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这就很不错了。
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我跟着它的节奏在思考:机器人伴侣会产生感情吗?
通过计算后做出“爱你”都行为,这是爱情吗?
如果机器人可以无限接近人类,会主动产生陪伴和宽慰的行为,那么真人和机器人都界限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永生?
生命都延续是否会扩大社会的不公平?
就像人类可以决定是否结束自己生命一样,我们可以把长久地活下去当成自己的一个选择吗?
当经受苦难的人前往自己的国家寻求帮助,我们应该承受风险将它留下吗?
一个国家给人民留下的苦难要另一个国家去治愈吗?
有限的资源应该和他人分享吗?
所谓公平和正义的背后,是不是在牺牲一部分人原有的利益去救助他人?
这样对被牺牲的那部分人公平吗?
我们有权利体面优雅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吗?
当我们用安乐死来逃避疾病和痛苦的时候,是不是让医药和救助行业步履变慢,那这对需要医药救助渴望活下去的人来说,是不是变相的剥削?
我还没有得出自己的答案,但是以上的问题,都是它给我的收获。
以前我不知道有神有灵,便总想着拒绝死亡。
看了十分钟看不下去。。感觉一条上说的不错。。拍摄像综艺。。。讨论的东西浮在表面而曾表现的有点太夸张了。。就感觉很假
看完第一集,我觉得片子一定程度上还是带有“观点”的(说是“偏见”或有些过分了,不同“观念”而已),可能看成是一段记录曾宝仪的访谈会更合适一些吧。Still, no judge. 我觉得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不同的选择,霸道总裁李泽言也好,女性玩偶哈莫妮也罢,都是个人选择。我们无法否认,人类需要陪伴。假如科技的进步可以使玩偶帮助一部分无法获得普通恋爱关系的人们获得陪伴,我不觉得这是一件坏事。至于物化女性的忧虑,我想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曾经我们是否也担忧过暴力/色情/犯罪(黄赌毒etc)电影会导致更多的暴力/色情/犯罪等行为?
就第一集就好评了 没见哪个讲ai的拿sex doll开头 别带着偏见去看
很多话题值得思考,宝仪姐姐的提问亲和没有攻击力
AI、基因技术、难民、安乐死,四个命题,更爱被访者的观点,但也对曾宝仪刮目相看。
很不错的的一部记录片
看了安乐死这集,就是各种观点叠加,温情纪录片版“奇葩说”的感觉
中国拍的纪录片真的不好看
那个极具先锋性的明日来临之前,人类该如何自处。这里面有多少是未雨绸缪,多少是被“未来即无边界”价值观所裹挟的蒙昧与傲慢。(宝仪好样的!)
超出了我的预期。
最后一集太沉重了
3.8我觉得大陆缺一个节目类型的颁奖礼。
karma推荐。我好羡慕宝仪啊,可以去全球各地见到这么多great brians和看似普通的直击了那么多big moments。喜欢她就跟我们邻家朋友的主持风格,自然,带有一丝纯真和发自内心的对世界的好奇。真的超级羡慕她!
对曾宝仪的好感度又增加了怎么办?这样有深度的节目需要被更多人看到,赞一个。
我们不该带着评判去看世界,因为现实中的很多选择原本就是冲突的,没有孰是孰非(除了一些是非题),有的是,你决定想以哪种方式过完生活。
陪我表妹看的,不错
幻觉乃快乐之首。
看了几集感觉不错
我的偏见么?探讨越来越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