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的城》,没有气势磅礴的震撼,却莫名生出惆怅来,时过境迁,事过境迁,面对人生的无力感和不甘心触发了我们思考。
时间是真实的吗?
还是人生的错觉?
封存一个刚出厂的手机,多年后拿出来,还是如新使用,但人生的岁月确实让你的身体和心理衰老。
所以,时间不是真实的,是人生的错觉。
我们使用身体,规划灵魂,到头来,我们结束生命,表面上看时间过去了,实际上,是机体的使用次数被消耗完了。
《我的城》是我们的故土,无论先来后到,城市给我们前所未有生活的空间。
,城市产生的智慧,科技让我们周而复始,循环反复的生命宿命不断繁衍,直到繁衍的速度被科技的速度超越,直到人类开始从科学的层面讨论永生。
《我的城》在过去的剧集为我们叙述的是城市人生的过往变迁,有机遇,有宿命,《我的城》在未来的剧集里,是否可以为我们展现希望,科技,突破和科技时代下城市人类的繁衍。
有幸这五个城市都去过呢,但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对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
北京的部分采访了很多老北京人,整体的感觉是一种老北京文化的失落吧,确实是有很多原来的人文气息不见了,需要去继续传扬,也挺佩服一些老北京那种怡然自得,我就想玩点儿我喜欢的东西的心态的。
深圳是刚工作不久的时候去的,但是我发现我就一直都不喜欢那种看着有点乱有点不整洁的城市环境,之后去了广州也不是很喜欢那种城市氛围。
其实要说这俩城市的环境也不是很差,还记得飞机落地,从白云机场出来的路上,感受到很舒服的阳光和海风,但真的去溜达溜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鱼龙混杂的感觉,就不是很喜欢。
上海和北京一样都是大城市,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但我还是更喜欢上海,喜欢那个洋气劲儿。
其中有个被采访的设计师就说,曾经在这里每天被996压榨,不知道图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就好很多,确实是生活还是需要自己找到乐趣才能过得下去。
真正让我想问我自己生活到底是什么?
生活到底在何处?
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是在看成都和银川的时候,看成都时候还不是很明显,因为一直以来都觉得成都是一个悠闲的城市,再加上父母总对我说少不入蜀,所以对他们这种悠闲的状态很是习惯。
看到银川的时候,第一个精酿啤酒老板,曾经也在北京呆过,就说到在大城市压力大,也曾996,也曾焦虑,突然有一天就会问自己,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回到家乡之后,有了陪伴父母的时间,也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幸福。
还有专门卖羊杂碎汤的父子俩,对自己的营生非常自豪,父亲对儿子能够继承家业,继续给大家做正宗好吃的羊杂碎汤就感到很厉害很自豪,也让人能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就是这种幸福感,让我心生羡慕,我就不由得想问自己,对我来说幸福是什么,我的生活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慢下来,像他们这样慢慢生活,充满幸福感呢,真的太迷惑了,但也真的很羡慕思路断了,不知道还想说什么,先这样吧
平凡人物,普通故事,看见自己,读懂时光。
我一个二代移民,总是在父母的故乡和自己生长的城市之间困惑与纠结,平生出许多漂泊的无力。
如今,挣扎在另一个城市,他乡与故乡,都变得遥远。
好在,有《我的城》。
她告诉我,没有烟火的不是生活,没有人情的不是故乡。
从此,不追问,不刻意,不再为难自己。
有家人朋友,有喜欢的书店和火锅,有熟悉的日出日落,有每天下班要经过的修车铺,他乡也好,故乡也罢,这里就是“我的城”。
嗯,我爱“我的城”,就这样。
局部,这就是片子最聪明的做法。
我以为又是一部端庄出台,言语假大空的城市宣传片呢。
看了北京,觉得和我体验的北京有点差别。
我以为北京就是首都呢,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呢。
这地方太嘈杂,除了工作,没有关心过别人的想法。
在这里看到老北京人的表态,原来他们也纠结啊!
哈哈。
这就说明了,没人情味的地方,才会被漠视和曲解。
说乱了,我的意思是里边的人让我认识了北京人和北京这座城市的一个新鲜的局部,没有牛B哄哄了不得,没有官员正襟危坐的胡说八道。
让我觉得北京挺可爱。
成都,炒鸡喜欢的地方啊那可是!!
果然,上来就抓胃,大晚上看饿了,就想点火锅吃。
重庆火锅落后了哈哈。
那个茶馆真好,我也想天天泡茶馆懒散过一个假期。
居然这里还有同性恋话题?!
没理解错?
这不是不让说的吗?
不过好像也没那么尖锐。
这蛮符合实际的,不宣布出柜的人,都是别人眼中的正常人。
不知道几集,打算十一期间追一追,既然买票去比较难,那就先看看
北京我去过三次。
去过故宫,去过天坛,去过八达岭长城,去过颐和园。
去过鸟巢,去过水立方。
有老北京的影子,有新北京的样貌。
都喜欢,不同的建筑给我不同的感受。
吃过冰糖葫芦,吃过稻香村的点心,喝过不太喜欢的豆汁,这些是北京的味道。
喜欢,喜欢北京,热爱北京。
北京,不但留得住人,也留得住季节。
秋天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这个处在高纬度的城市依旧存在于地球上。
秋景可能会真实些,传说中的香山红叶却一直无缘得见。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刻意塑造某个形象,他们就是那么生活的。
真实的东西是最美好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为了什么而生活。
随意,自然的生活方式我喜欢,纪录片里的人物就是这样,让人舒服!
我的城——北京!
去没去过的人,好像对成都都不陌生。
因为火锅,因为麻将,因为那些汤红汁浓的小吃,因为茶馆,因为白净热冽的姑娘。
也因为,翻开网络,充满页面各种样子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纪录片《我的城》拍出了该有的。
镜头语言堪称完美,不像有人举着在拍,倒像是一个长了翅膀的摄像机跟着生活在走。
即使是空镜头也有动人的故事感。
画面剪辑流畅到如呼吸般平滑进出。
一些场景里的自然声响比如人物脚步等,被恰巧嵌入刚好进入的音效中,看起来无意识,却正好显出用心精巧。
但它所呈现的又远远超于人们的所知所闻。
它在人们的已知已见之外,更多传达的是一种态度,对生活和对自己。
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
想要做怎样的自己?
看着别处的风景,别人的生活,我们感慨这个地方好美、这个人好勇敢,而片子里的人物,他们和你我一样,也有正常工作,也要上班,也有圈子,也要承受别人的议论,也要承担一旦做自己可能带来的熟悉圈层的舆论成本。
但,他们用勇敢和承担,为自己选定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用同样的生命长度,去延伸了生命存在的宽度。
认真去看,就会发现,多数人不幸福的现状是:一边后悔,一边重复。
我们渴望爱情,却因为世俗种种爱而不得;我们渴望做喜欢的事情,却因为生活的压力忙而无趣;我们想褪去外壳,却害怕没人喜欢而重新裹上。
纪录片里的人物,他们之所以是他们,只是因为他们选择做他们,并毫不惧怕为此承担后果成本。
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大概就是这样。
你哪里知道,我闪闪发亮的时候,也曾在黑暗中蛰伏好久。
真的,真是这样。
就像片子中那个喜欢飙摩托的成都女白领说的:摔下去痛也不过就是一个月,了不起两个月养下伤。
那份孤勇,你可承担得起?
就是这样。
成都拍的是成都。
成都拍的也不是成都。
你可以把它看作成都,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你的那座城市。
你可以把片里的人物看作成都人,你也可以把它看作身边每一个赤烈烈甩开做自己的人。
做不喜欢的事情就同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谈恋爱一样,可以死撑,不能长久。
我曾经无比热爱写作,却不得不为了安稳而朝九晚五。
我也常有黯然的时刻,特别是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因为写作有了更大世界的时候。
但我没有后悔过,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选择了安稳,便珍惜眼前的安稳,并在安稳的前提下,时常小小的满足一下自己写作的热望,比如写公号。
这样的平衡,让我在凡常生活中游刃有余,精神世界又不至于亏空素白。
我们总是忙着羡慕,而忘了珍惜。
所谓珍惜,一种形态是只愿现世安稳,日升月落,方感知足,如我这样;另一种则是愿意去打破去尝试,让自己没有遗憾,然后有知足。
就如片中的人物。
无论哪一种,不后悔就是对生命的珍惜。
片中的那对同性恋人,当你看见他们平凡如常、饮食男女般的彼此欣赏和照顾,当你只看见爱情的时候,没有性别,更没有对错。
有的,只是不辜负。
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彼此只有一回的遇见。
生活,没有标准,也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想,这才是我们该从纪录片中看懂的。
上一次完整的看完一部纪录片,大概是六七年前,无意间在CCTV9看到了《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其中科幻感的质素吸引我看完了全集,自此改变了我对纪录片死板的印象。
后来又尝试看了《楚国八百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优秀的纪录片,但不知怎么,最后都不了了之,看着看着就失去了看下去的动力。
所幸,今年十一前昔,我遇到了《我的城》。
北京,上海,成都,深圳。
这四座城我去过三座,看完之后,勾起了我对这三座城的回忆,也让我对第四座城产生了兴趣,归其原因,大概是片中呈现出的人间百态。
城是什么?
这是我看完《我的城》之后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部纪录片没有试图解释这个问题,但是我却看到了答案——城,就是无数个生活在城中的人组成的。
建筑也好,文化也罢,都离不开那些平凡、普通却无处不在的人。
人是复杂的,因而城也是复杂的。
北京,有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成都,整体比较悠闲,但也有舒适和逃离舒适的矛盾;上海,不必多说,新旧交替的速度之快,让本地人都有些无法适应;深圳,追逐金钱和名利的路上,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求,或许始终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十一长假第一天看完《我的城》后,我脑中一直浮现着片中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让我许久回味,因为《我的城》记录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他们的状态,又映射出城市的点点滴滴。
北京集里的小豆,在回忆小时候骑着自行车从胡同骑向胡同的时候,脸上带着笑意,又有几分惋惜;北漂的双胞胎姐妹,没有我印象中北漂族的“凄惨”,她们的脸上洋溢着憧憬,让我也对北漂有了一丝向往...... 成都,茶馆老板,连同他的一小方天地,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在茶香中品味着生活的味道;女摩托车手,在风驰电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还有不得不提的“走不脱”的美国人,江喃,一口流利的四川话,直率生动地展现着他之于成都的归属感…… 上海,外来建筑师的一句“我算什么”让我哑然;对上海话的流逝感到着急的沪剧演员;对“时尚”有着独到见解的模特,还有不停创造时尚的彩虹合唱团…… 深圳,大芬村的画家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第一次拿到4000块而激动不已的动车调度员;最大的心愿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歌声稚嫩而动人…… 这些城中的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追逐着,向往着,他们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不同的人,汇聚到同一座城,构建了一座城市的印象。
《我的城》用一种客观的视角,记录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却又由点及面,反射出整个城市的特质,我想这是因为人和城,本身就是相互交融、无法分割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人们在城里上演着属于自己自己的悲欢离合,把记忆留给自己,把印记刻进城里。
成都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对皮肤超极好,去了没多久就感觉皮肤润了很多,而且在北方的时候经常起痘,到了之后也不起了。
成都的节奏很慢,没有大城市那种速度,很惬意。
在成都可以看到遍地的茶楼,有茶楼你就可以看到一副镜像,外面好多桌子,大家都在打麻将,这是成都人的最爱,经常能听到对成都的一个评价,到成都上空你就可以听到麻将声。
在成都生活的人很喜欢玩,认识的好多人经常周末就去附近有山有水的地方露营,烧烤,很喜欢。
吃的就不多说了,成都美食就不用说了,不过地道的成都才菜很好吃,就是好多地方没有餐谱,不会点菜。
当然啦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对北方人不太友好,冬天太冷了,根本扛不住,实在冻的受不了就出去暖和暖和,湿冷对北方人造成1w点暴击。
推荐大家34月或者9 10月去温度会更适合一些。
然后就是不要紧盯成都的大景点,成都好多小景点都特别好,就是知道的人少。
总体来说在成都生活3年对这个城市很有好感,喜欢成都人,很实在也很热情。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城市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从未注意到哪部纪录片会聚焦城市和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群。
夜晚,华灯初上,一个人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有种流离的感觉。
更多的,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有人说:“如果你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你就写不出这个城市的灵魂。
”对于所在的城市,曾经总是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过客。
日复一日的奔波,三点一线的生活,偌大的城市,留下了我浅显的脚印,马上被来来往往的人群湮没,我的理想,看起来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在一个陌生城市生活,你会选择怎么拉近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汪曾祺先生说,“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可在你所在的城市,为了生活,你不仅要穿过城市的喧嚣、膨胀的物欲,还要掠过人心的疏离和无尽的孤独。
每天回家的路上,看到城市里的灿烂灯火,总是要问自己,这里有没有你的家,我到底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生活。
年复一年,当这座城市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变得更新更美的时候,渐渐地,你会发现,这座城市虽然不是你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但是却是接纳了你的地方,你会选择感恩。
你会感觉这座城市在推着你向前走,你们彼此包容,彼此理解。
城市里留下了你的一些愉快而美好的回忆。
四通八达的交通,轻松方便的外卖,无现金的自由生活,梦幻激情的氛围,这样的大都市令人着迷。
人人都想在成为一线城市体面的一分子,在那里扎根,获得尊严、幸福和好的未来。
一线城市充满着魔力的魅惑,也让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几百万的房价、挥之不去的压力和重负,异地他乡的心灵在流浪。
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来到北上广深的奋斗青年,在经历热血、努力、彷徨、迷茫甚至失败之后,在“逃”与“守”之间挣扎。
在这个不缺梦想的时代,选择安逸生活还是奋斗坚持,选择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其实哪种选择都是对的。
因为世界那么大,心安即是家。
好友的作品终于上线了。
犹记得几年前听他聊这部片子的构想,让一帮兄弟在小饭馆里热血沸腾。
这并不是什么大制作,只是身边人身边事,却能感染一帮中年油腻男,可见纪实类纪录片的力量,有时候足以触抵人心。
因为近水楼台,有幸在这几年里陆续看到一些片花,我也以自己浅薄的认知,煞有介事地给兄弟提些建议,虽东拉西扯,但看到样片时也难掩激动之情。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城,独一无二。
无论从哪个视角去看别人的城,参照对应的都是自己心底的那座。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纪录片,就是送给观众自己的留念。
纪录片应该是文字最好的呈现,尽管《我的城》没有一句旁白,但观者都像是在读一本书,就像看《天地玄黄》,只在光影里就能读懂生死。
随着阅历增长,很多时候想把见过的听过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可是纪录片有实效性,如果不去拍他的当下,过后只能回忆,难免就不真实。
去年在腾格里沙漠一个大湖,看到了几万只天鹅和各种水鸟,还有红色尾巴的狐狸,吃野兔的大雕~我就想如果请BBC来拍,片名就叫《腾格里》,也许又是一部了不起的大制作。
我一直有个终极梦想,将来能去干纪录片,把看到的想到的都拍出来,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羡慕这些拍纪录片的家伙。
好友说,三年一晃就过去了,头发白了许多,心里也多出来四座城。
不错的纪录片,和bbc风格有点像
北京是我的家啊
爱奇艺。没有想看的普通人的生活,都是一些所谓的“艺术”“情调”。
第一集
由此希望一直把纪录片看下去 相对真实
这是一部听觉观感超越视觉的纪录片。有人说仍旧有贴标签之嫌,但能够从听觉上划分出特色只能证明它的收声是出彩的。五座城市里我呆过两个,京片子是真实的,成都话的牙尖也是真实的。闭上眼睛,车铃铛带我回到胡同口子,掏耳朵和茶叶带我回到人民公园。
难得看到那么烂的纪录片,无论是从内容、主旨、拍摄哪个方面来说,都一个字——“烂”
画面还可以 内容太散 是宣传片级别的纪录片 每集都有外国人显得很刻意 也不晓得这个设定是出于什么心态 BTW 这部纪录片很难被忘掉 毕竟校字幕校到吐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深入拍摄,从我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游客对城市浅薄的认识。这种认识,都不用去到那个城市。观众看纪录片,希望从已知中探索未知,这部纪录片没有做到。北京、成都、上海、深圳,我对这些城市的印象依次递减。不过影片的镜头挺好的,画面主题明确。如果在整体的节奏内容编排整改一下会比较好。上海的弄堂,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都是可以加入的。个人认为,每一个城市的包容性都是很强的,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都很强,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各种衣服等等都会被慢慢接纳。如果这是城市宣传片,可能不太能吸引到我去这座城市。北京的弄堂,成都的早市都是很亮的点,可以稍微放大。这部纪录片不算好的,但绝对不是坏的。诚实纪录片不好拍,每个人对城市的理解不同,小人物的生活就是如此。
有种贴上标签念宣传口号的感觉,还是不太贴合生活
这是我看过最烂的纪录片
虽然选择的人物也都是市民,但这一部分人不具有普世性。但是我把宁夏银川列入了我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看到北京看不下去了这个纪录片拍的让人感觉很装逼(ー_ー)!!
一共5集,5座城市及城市里的人物故事。最喜欢老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成都的贫富皆可乐,其他的感觉拼凑太生硬,还不如常规的美食纪录片流畅的有温情。
一集五十分钟还远远不够解读一座城
不服和懒
看了第一集北京,喜欢老北京的文化,也喜欢新北京的活力。总之,是北京我就喜欢
每集的最后都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在宣传“找回过去的城市”的概念,但是城市是个很立体的东西,找回过去是一方面,现代都市也同样有它的独特魅力。最喜欢成都那集,有烟火气有人味儿,真的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
如果在多一点
在我心中不算纯粹的纪录片,有很多表演。但是前几集的点抓得很准,在最深谙人心的冲突下彰显了城市的性格。只有深圳那集有点不太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