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美第一季

Ugly Delicious Season 1,不中看的美食

主演:张锡镐,彼得·米汉,阿兹·安萨里,吉莉安·雅各布斯,吉米·坎摩尔,杨维榕,大卫·西蒙,达尼埃尔·布吕,沃尔夫冈·帕克,艾里克·维尔海姆,史蒂文·元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美食不美第一季》剧照

《美食不美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美国各个文化夹缝中求生存

给不出打分。。

我以为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实际上它意在探讨美食背后的美国文化。

才看了第一集,我很讨厌🇺🇸那种刻意地being politically right,而事实上,他们加深了各种刻板印象by not talking about it openly..当你讲🇺🇸文化的时候,又要把各个族裔单拎出来讲,so-called文化大熔炉,却没有熔炼出精髓。。

it is quite uneasy to watch them beating around the bushes trying to explore the notion of the history & pain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re is a thin line between culture fusion and culture appropriation, you can understand it both ways i guess 可能因为我不是美国人,我也永远理解不了不同族裔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苦痛挣扎,但是对于别的文化的尊重和appreciation,会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想去探索,也许我会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但是就是在这种探索中才能加深了解。

但是我感觉,现在有一种“因为你不懂我们经历过什么,因为你没有和我一样的血,所以你没有资格学习我的文化,但凡你用我的文化做点儿什么就是文化挪用了没得跑”。

想要改变美国白人对少数族裔的看法,不让他们了解和学习你的文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认为只有文化包容才能真正心意相容。

 2 ) 跟着吃(希望能一直更新)

(标题苦手)参考网址:The Restaurants of Netflix's Ugly DeliciousCau Ba Quan用Google map这样打进去找这个地方就行。

胡志明第一区靠河边的一个小独栋。

照着Google map上别人拍的外观照找,挺好找的。

2019-04-282019-05-05 去了越南,之前没想到这一茬的,最后一个在胡志明的晚上突然想起来David Chang好像有一集找了个越南厨师,马上找着去吃。

菜单的封面点了Chef's signature就是剧里提到的cajun-viet风味的大头虾。

说实话,我不喜欢大头虾这个品种,且挺难入味的,但是食材还算新鲜,肉质紧实。

最重要的是那个Cajun-Viet的酱汁搭配现烤的面包真的似神仙了,我好喜欢这个味道!

蒜香和不知道什么herbal的味道混合,又越南又美式。

里面还加了点香肠和玉米,啊,都是我喜欢的食材。

就是这个惹!

菜单上还有其他的海鲜,比如蟹什么的还另点了一个asparagus w/ beef一个炸tofu一个pork ribs。

炸豆腐的摆盘很不street food了,一个小小圆圆日本豆腐上都小心的在中间撒了淋过酱汁的葱花。

吃了将近690k越南盾,两个人算下来也200人民币了。

其实作为street food并不特别便宜大碗。

 3 ) 你还在嫌弃《舌尖3》吗?那不妨来看看这部纪录片吧

半个多月前,让众多国人牵挂许久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终于开播,然而,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种种原因使得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纪录片没能延续前两部给观众们带来的对食物的渴望和延续,以至于很多人现在一提起《舌尖3》,就是一副嫌弃的表情。

就在人们还停留在对《舌尖3》的嫌弃中时,网剧大厂Netflix悄悄地上线了一部美食类纪录片:《Ugly Delicious》(中文译名:《不中看的美食》),而且秉持着网飞一贯的特色,八集同时放出,还自带中文字幕。

虽然这部纪录片放的很低调,但却在小圈子里迅速流传,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豆瓣评分达到8.8分,远超《舌尖上的中国3》的4.1评分。

这些年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带动下,国内网友也开始迷上了美食类纪录片,例如《寻味顺德》、《味道》等许多优秀纪录片纷纷成为我们的“下饭神片”。

在这些纪录片的带动下,仿佛一提到美食,我们想到的就是那些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的食物,但这部《不中看的美食》却偏偏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看名字就能猜到,出现在《Ugly Delicious》这部纪录片中的美食不会是什么精美的食物。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将镜头停留在那些做工精细或者食材难得的美食面前,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许多美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比如披萨、BBQ、玉米饼等等,这些东西似乎都和美食挂不上边,但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食物。

说实话,这部纪录片既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又不像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因为在整部片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们是在看一个韩裔美国胖子和他的朋友们叨逼叨唠嗑,但奇怪的是,这种唠嗑却让人十分想看下去,就是下图的这个胖子。

这个胖子名叫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在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中,David Chang都会和他得朋友们聊一个话题,这个话题通常是某一种常见的并不精美的小吃,而他的朋友们也都是各路高人,除去那些美食作家,还有史蒂文元(美剧《行尸走肉》中格伦的扮演者)、沃尔夫冈·帕克(奥斯卡晚宴御用大厨)、吉米·坎摩尔(著名主持人)等等。

这些大人物们凑在一起聊天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好玩的事,更好玩的事他们不止是坐在那里空聊,而是亲身前往接触他们所聊到的这些美食。

比如第一集是聊披萨,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因为聊到了不同地区间披萨的差异,David Chang和他的朋友们就直接去了意大利、比利时、日本去探寻各种风格的披萨,甚至还去了披萨连锁商多米诺,从而来分析和探寻不同种类的披萨背后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这的确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看完了它你就会对美国和美国文化有所了解。

在这部片里,我们看到美国人日常离不开的这些Ugly Delicious其实没有一样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这其中有意大利餐、有韩餐、有中餐、有越南餐、有日餐等等,这些来自全世界的日常美食在登陆美国后,经历时间的融合和改变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成为了所谓的“美国食物”,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在经历的融合之后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在David Chang和朋友们的调侃中,在眼花缭乱的美食中,让我看到的是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吃在美国“建立——打破——再建立”的过程。

除去美食,这部纪录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还来自David Chang以及他对美食背后文化的探讨。

David Chang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爱笑爱说,让人隔着屏幕就能产生亲近感,而且他还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吃到好吃的就激动地大喊“fxxk”,遇见看不太惯的人就直接开怼,比如怼丹麦妹子的口音问题等等。

而除了全世界去寻找这些日常美食的根源,他还试图去探寻这些美食的“母体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区别和未来。

本片第七集的主角是中餐,普通美国人印象中的中餐就是炒饭、左宗棠鸡这些与美国文化融合后的“伪中餐”,而David Chang则带着美国人去探寻了真正的中餐的样子,告诉所有观众,你们吃的中餐基本上都是“伪中餐”,但讨论并没有止于中餐的真伪之分,而是更加深刻的探讨,比如美国百多年来对中国人的误解和歧视,甚至结合到韩餐、越南餐等亚洲美食,这些亚洲美食在美国之所以会变换了模样,深层的原因还是来自种族的隔阂。

比如他提到“也许再过二三十年,美国人也许就会想接受意大利菜一样接受正统的中国菜”的时候,旁边的妹子却一针见血的说“不可能,因为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

而除此之外,移民二代们对餐饮行业的远离,也成为正统美食在美国变得不伦不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整部纪录片中,关于这种饮食背后的文化探讨,还有很多很多,也让我们能够以此对美国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饮食,是每一个文化血脉中共同的东西,看完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爱好美食的人永远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种族主义者,因为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让人无法抵挡的美食”。

而这些美食并不是存在于高档餐厅中的那些炫目的精美菜肴,而是我们一日三餐中的常见食物,有时候我们不屑于去把它们与美食相提并论,但其实,这些不中看的美食,才是流淌在我们文化血液之中的真正东西。

 4 ) 食物之下

今天看了个纪录片,名字叫 ugly delicious,里面讨论了各种食物在美国的变化,全球化以及它的各自起源和文化影响。

第一集讲述的披萨的故事,披萨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食物逐渐成为了美国的主流食物,并且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 Americans eat approximately 100 acres of pizza each day, or 350 slices per second. Pizza is a $30 billion per year industry.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61,269 pizzerias in the United States.> > 美国人每天吃掉大约607亩披萨,每秒350片。

披萨每年产值达到300亿美元。

全美国大约61269个披萨店。

当记者探访披萨起源地的拿坡里披萨协会时,他们的发言人坚持认为正宗的披萨需要一系列条件:某种番茄,Mozzarella水牛奶酪。

而披萨自由主义者根本不在乎,他们愿意在披萨上放三文鱼,愿意放西班牙火腿,甚至蛤蜊,愿意用啤酒瓶擀面皮。

说起来,披萨加菠萝似乎是美国版的咸甜豆腐脑之争,互相攻讦为异端与老顽固,对我来说,菠萝的甜味在披萨里还是蛮好的。

片中引出了饮食最大的一个争论,正宗是否必要。

作为一个居住在美国的中国人,这种感受实在太深了,同事有时候会和我说找到了一家不错的中餐,一去看着装潢心就凉了半截:清白透亮,服务员全是非华人,对我的中国胃来说好吃不到哪去!

美国人的中餐记忆来自 panda express,是咕咾肉,是酸甜虾仁,是左宗棠鸡,当他们会去好一点的中餐,第一想到的是 PF Chang——那家店让炒面配米饭!

在这样的环境里,所谓的正宗成了一种找回自身成长记忆和身份的方式,我想吃的那些让美国人不习惯的食物,肠子,牛杂,鸡肝鸡心。

Dave Chang 特别用自身经历展现了一个移民二代孩子的艰难,一切自己习以为常的食物,在童年成了一中 guity pleasure。

David Chang 的朝鲜半岛移民身份,使得这个纪录片始终一一种平等的目光观察所有的美国移民群体,而非白人旅行者惯用的猎奇视角。

Taco 是墨西哥人跨越荒漠边境送来的火种,白人至上主义者在监狱甚至也在吃这个;炸鸡作为和汉堡一样高度全球化的产品,其实包含着美国黑人群体的黑暗历史,甚至至今将黑人与炸鸡联系起来也是一种歧视行为;中餐由于多年的排华法案与而后的刻板印象,被套上了低端廉价肮脏服务差的帽子,在谈话中一位移民二代对于中餐能否像意大利餐那样变成主流表示悲观,因为华人不是白人。

食物像是一个显微镜,放大了美国社会种族融合的历史,与少数族裔的挣扎。

Dave Chang 对美国主流社会而言是个成功的少数族裔,但背后的观念仍然当他为他者,在祖国他则是侨胞,因此他有一个全球化的他者观点,并且不受绝大多数的定则所束缚,也因为这样,他的话题经常踩到美国主流社会感到舒适的边界——Netflix上绝大多数的差评都来自于这种不适感,且这是评价的主流。

就我个人而言,这种挑衅性的话题对于以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作为话题的纪录片里更有趣味,特别是在这个美国社会处于极大分裂状态的当下,将这些种族,地位的尖锐情况摆在台面似乎比描述食物并附上一点历史小知识的纪录片粉饰太平更有价值。

如果观众喜欢单纯看食物,大把日本的散步节目大概更加符合需要,千篇一律的赞叹好吃就行了。

若说缺点,home cooking 那集还是流于俗套,用了一整集重讲了无数厨师的陈词滥调:“最好吃的肯定是我妈妈/奶奶的食物。

” 我特别讨厌说到食物的纪录片就将之类比为舌尖上的XX,我是不会说的,最新的3已经将一部讲述老百姓生活状态的记录作品搞成了私货大全,完全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对比之下,如果也存在这样一部以食物为引子讨论种种尖锐矛盾的食物纪录片,无疑是非常让人欢迎的。

 5 ) 别废话,一起吃炸鸡吧

别名:下次美国人问我,你对Panda Express怎么看,我终于知道怎么回答了。

Netflix的美食纪录片,之前最有名的是《主厨的餐桌》,讲的基本上是全世界最有名最成功的米其林大厨们的发家故事,虽然我很喜欢,但这无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美食纪录片。

而今年的Ugly Delicious确是截然不同。

不中看的美食,说的是那些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高级餐厅的美食,整部剧一共八集,每集一个主题,说的都是披萨,炸鸡,炒饭,烤肉之类的。

它的制作人大厨Dave Chang,是美国二代韩裔移民,他曾经在米其林意大利餐厅做过学徒,出走日本在拉面店打工,后来回到纽约开自己的店Momofuku系列,做的是亚洲风味菜系(拉面,包子,炸鸡)却有他自己强烈风格。

他的店曾经濒临倒闭,却挺过了艰难时刻后来大受欢迎,按照他的话说,他做的是他自己想吃的食物(I’m just making things I would eat)。

炸鸡炒饭Taco,这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美食,在美国的流行刚好都是从少数裔和移民中流行开来的。

这部剧看完我并没有特别想去尝那个菜(除了炸鸡),去那个餐厅(除了炸鸡店),因为这部剧说的不是食物是什么,而是食物代表着什么(The show isn’t about what food is, it’s about what it means)。

食物代表着家。

Food means your roots.剧里的美食登不上大雅之堂,他们所代表的厨师,自然也都是少数裔大厨,黑人,拉丁裔,华裔,包括Dave他自己的,从小到大想的就是融入美国文化,离自己家越远越好。

Dave讲他小时候特别害怕邀请他的(白人)同学来家里玩,因为怕同学们闻到他家厨房的泡菜味,即使现在韩国泡菜烤肉石锅拌饭变成了潮流,他还是耿耿于怀。

Taco那集的墨西哥裔女厨师和炸鸡那集的黑人厨师,他们刚出道都是在高级法式意大利餐厅做学徒,在他们技巧熟练真正开始找自己的风格,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回归了他们自己的文化,一个回到墨西哥学习当地食材,一个在自己的餐厅菜单加上了炸鸡。

很多人,离开家了才能明白家庭对自己的意义,成长过长中耳濡目染的文化对自己的影响。

这些影响很多时候都是从食物体现出来的。

Dave在剧里说,就算他已经都成家立业了,和他妈妈通话的时候,他妈妈还是会问他:你吃了吗?

吃饱了吗?

今天吃了什么?

就像我自己,离开这么久之后早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妈妈来看我,走的时候,冰箱的冷冻室里摆满了猪肉青菜馅饺子,蛋饺和卤味。

江浙人都知道做一只好的蛋饺需要花多少功夫和耐心,可能蛋饺里包的真的是家人的爱吧。

食物代表着文化。

Food means your culture.剧里很大胆的讨论了很多食物和他们代表着的文化,他们在美国南部和本地黑人讨论炸鸡,和华裔讨论炒饭炒面左宗鸡,在意大利裔匹萨师傅店里叫dominos外卖。

而来自截然不同文化的人,却意外可以从食物上找到共鸣。

剧里介绍了中国小笼包和意大利ravioli的相似之处。

而我也曾和拉丁裔朋友讨论过我们的传统菜式都是猪五花蔬菜配米饭,和老板的德国老公讨论过德国肘子酸菜和东北猪肉炖粉条的异曲同工。

剧里Dave多次表达了创新菜式是向传统美食致敬这个概念,这也是第一次听到别人点破我长久以来的困惑。

因为我从来不知道,当美国人问我你对Panda Express怎么看,我应该怎么回答。

如果你想吃正宗的烤鸭,当然要去北京,正宗的披萨,不如去那不勒斯。

但是移民国家或是多文化交融的国家真正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你能分享自己的传统美食,去尝试别人的传统美食,或者一起创造新的美食美国有很多fushion菜式,就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菜系混合起来成为新的菜系,这些fushion大多在移民多的地方流行起来。

移民们想要融入新的环境,却又怀念自己家乡的美食,所以用当地的食材结合自己想念的味道,创造了新菜。

南加州到处都是混搭夏威夷Poke的墨西哥burrito,夹着韩国烤肉bulgogi的taco, 在新奥尔良同样受到法国殖民影响的越南移民改良了Cajun风味,创造了越式Vie-Cajun小龙虾。

虽然是美食纪录片,但是我两次差点看哭,一次是看一位匠人日本yakitori烤串师傅,一次是看一位东北阿婆包饺子(想到了我外婆T T)。

我想去吃炸鸡了,或者再去吃一包和妈妈一起做的饺子。

 6 ) 笔记 | 美食不美-S1E1-披萨

店铺推荐01 法兰克皮皮 Frank PEPE Pizzeria Napolitano02 托托诺披萨店 Totonno Pizzeria Napolitano03 达美乐披萨 Dominick’s Pizzeria04 维拉拿坡里披萨店 VERA PIZZA05 阿迪罗披萨店 ATTILIO’S PIZZERIA06 比斯特餐厅 Baest摘录01 我喜欢在厨房里,与人共事的那种手足情谊,我感觉就像是一群不与他人和流的人,我进入美食行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想就像是一种叛逆和桀骜不驯,通过食物表达不羁的情感。

有种近似疯狂和一分为二的个性,他们出了厨房之后,几乎生活不能自理。

但在厨房里就像是一支特警部队,像训练有素的刺客。

02 当你置身某个地方的时候,我喜欢正宗的东西,我在意大利时候,我会尝试意大利食品。

但是美国是一个文化大熔炉,跟其他菜系融合在一起并没有错。

03 对于有好手艺的人来说,有创造力是一个好事情,如果你有基础知识,如果你非常谙熟自己的职业,你就可以去探索,尝试其他的东西。

04 但是要去改变,挑战传统,这会让人们不快。

人们讨厌改变。

05 叙述故事时的真实性于我而言很重要,但是食物是否正宗并不那么重要,任何向你传授正宗美食经验的人,或许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正宗的。

说一样东西很正宗是化繁为简的说法。

当你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时,有些东西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想要做正宗的美食,那一开始就别想着这是正宗的。

06 特别是在披萨届有一个重大的误区,就是最具意大利风格,但是如果你只是关注过去是怎么做的,或者应该怎么做才对,那么就会让自己固步自封。

如果你要做正宗的拿坡里披萨,你就必须从坎帕尼亚地区进口水牛奶莫扎瑞拉乳酪,那制定这条规则的人,明显可以从水牛奶莫扎瑞拉乳酪出口中获益,那样的话又怎么能说新鲜是重中之重呢?

如果想追求新鲜,我们必须亲手做,所有事情要遵循特定的方法,都必须坚持那种方法,这种思想真的激发了我去不断改变,去说“我认为可以做得更好”。

07 我是你所遇见过的最大的假内行,但是我讨厌精英主义,还有笼统的假内行,我讨厌别人告诉我,我不能喜欢什么,你不能这么做。

我去你的,我偏要这么做。

08 我觉得正宗像是极权主义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过誉的概念,但是却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如果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想知道为什么意大利的食物这么美味,那是因为你身临其境,风土人情让一切变得不同,有微生物方面的因素,还有当地的人,气息,这一切造就了味道。

并不是说我憎恨正宗,我憎恨的是人们一心只追求正宗。

09 一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无一例外。

音乐,美食,一切都是从复制开始的,但我认为日本擅长于借鉴,然后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变成原创。

10 好披萨吃起来味道相似。

感受相较于介绍美食,更多的是对于文化交融后正宗性的探讨,不同文化下的美食在传入他国时,会融合当地的文化与习惯,最终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新的存在。

但是我们要说它是不好吃的吗?

我们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的正宗,是原材料必须进口还是做法必须完全相同,改良后更符合当地口味的美食难道就是奇怪的存在吗?

我们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我们的习惯和口味各不相同,但是相对于美食的正宗性,我更确定的是,每个人拥有对自己喜欢的食物的认同权利,我们可以说我们不喜欢某种食物,但我们无法为他人定义选择,告诉对方,你不能这么做,或是不能喜欢,因为它是不正宗的。

万物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在这场美食文化的“争夺战”里,到底意大利菜正宗,还是意大利式美国菜更正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两者都去体验一下,最终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就好了。

别的,谁能决定呢?

 7 ) 移民文化带来的食物,可以不美,但不可被轻视

短评又写不下了。。。

上上周五到上周二趁着做饭吃饭健身摸鱼的时间刷完的纪录片,看了之后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强推。

前几集拍的还束手束脚小心翼翼各种注意政治正确的,后几集渐入佳境,最后两集David Chang终于直抒胸臆,表达了他一直想表达的。

感谢对中餐的理解,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个面向美国人的节目中,实事求是的告诉观众,中国很大,中餐的范围很广,我们有宫廷宴,也有街边摊,远不是General Chicken可以代表的。

最后一集中西餐之间的debate(主要是中餐和意大利菜),也是很客观的观点:没有谁的食物比谁的更高尚,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文明中产生了有共同之处的食物,是一种美妙的巧合。

最后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是Ugly Delicious?

因为比萨饼、塔可、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面,都是美国常见的快餐,不贵,省事儿省时。

他们的对立面是Fine Dining, 是前菜、正餐、甜点一应俱全的法国菜、是有着装要求的米其林餐厅。

他们的根在五湖四海,却又在美国有了独特的发展。

不要因为他们便宜,因为他们常出现于街边的餐车、超市的冰柜、装潢简陋的小店就轻视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背后有着不亚于法餐的历史。

如果不能了解他们,至少试着学会尊重他们。

 8 ) the land of u must to open heart, arm ,eyes

j真·严肃活泼插叙棒,拍摄手法活泼,棒,谍战悬疑探险。

运用电影手法的纪录片。

“为什么一定要二选一”“因为世界是二元的”“oh,是你的世界是二元的”“yeah,my world is binary”制作是真的棒,太嗨了0307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在世界各个地方游荡this is what i wanna to see. 不同文化对一种东西的观察今年最酷纪录片莫属!

跪拜导演大概差距就是无论你职业是什么,你对社会,人类,和自然关不关心。

这哪是纪录片啊...活脱像是自己的玩耍。

纪录片新人类!

“没铲的猫砂盆被忘在脑后,至少,这几个小时,你做主”生命的光就是永不熄灭的探索和好奇之魂。

深刻。

请收下我的双膝。

i love usa独一无二。

融会贯通,永远不要closed,因为be closed同时意味着u will not happy.亚裔美国人真是一个神奇独特的存在。

看他们探究中国的食物的时候的精神真好玩...特别严肃认真地讨论着我们特别习以为常的东西结尾点题,赛高!!

看到最后才彻底清晰明了,名字的含义。

牛逼啊我觉得这种反省意识和谦虚的对一切可能还未知的存在的态度是最酷的。

自大即愚蠢一个好的作品(写作,影视,所有形式),是你与它之间有对话感的。

 9 ) 摘抄记录给自己看

第一集:我喜欢在厨房里与人共事的那种手足情谊,我感觉就像是一群不与他人交流的人,我进入美食行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想就像是一种叛逆和桀骜不驯,通过食物表达不羁的情感,有种近似疯狂和一分为二的个性,他们出了厨房之后,几乎生活不能自理,但在厨房里就像是一支特警部队,像训练有素的刺客。

不存在神圣的事物正宗是否必要说一样东西很正宗是化繁为简的说法。

当你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时,有些东西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想要做正宗的美食,那一开始就别想着这是正宗的。

如果你只关注过去是怎么做的,或者应该怎样做才对,那么就会让自己故步自封。

我觉得正宗像是极权主义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过誉的概念,但是却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如果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想知道为什么意大利的食物这么美味。

那是因为你身临其境,风土人情让一切变得不同。

有微生物方面的因素,还有当地的人、气息,这一切造就了味道。

并不是说我憎恨正宗,我憎恨的是人们一心只追求正宗。

有不少做意大利食物的人,他们的创意和命题,比任何身处意大利的人,都更具意大利特色。

因为他们没有使用任何从意大利进口的食材,他们用的是身边的材料。

 10 ) 台词记录

ep.2 0. David Chang: "yeah, my world is binary."1. -When you have a row of places with treet vendors here making food, what are some taletell signs where u'd obviously wanna go to try?-Go to the place where you don't know some of the words on the menue.-The salsas (酱).-If you go there and there's a big mound of masa and somebody is making tortillas (玉米饼), score.It was an extreme privilige to be able to taste, talk about ideas and how we're gonna cook.2. It is rediculous to restrict tacos to being a cheap food that you can eat qucikly, which they are and they are amazing at. But why can that still be a vehical for the best cooking in the world, for the best restaruant in the world.3. Anyone who comes to Mexico, they put their little bits and pieces out of their culture. The Germans, the Czechs, the Poles, they gave us the beer. Lebanese gave us al pastor (综合烤肉 ) with tacos arabes.4. Peking duck is one thing. Tacos is a universe that keeps expanding. 5. We' re still treated as outsiders, in a way. I kind of love that shit, because this is who we are. We're still immigrants, we're still out here on the street, cooking.Nobody hates tacos. It's the portable kind of like vessel of love, in a way.6. What fine dining doese, at least you hope it dose. There's a synthesis that takes place. You are not reproducing this.

《美食不美第一季》短评

有点慢热,但看两三集后就渐入佳境,虽然只是一群人到处走到处吃围在一起唠嗑,但这部片真的太好看了,剖析了很多美食文化背后的故事。看完后觉得这个叫张大卫满口fuck的胖子,真是可爱爆了!

5分钟前
  • 阿撇
  • 力荐

除了美食外,还有政治议题,很棒的节目。都是讲的少数族裔的食物,美国人每天都在吃这些食物,已经变成美国食物的一部分,但少数族裔文化仍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讲中餐的那集尤其让人感同身受。小龙虾那集口水流了一地。

9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很有趣的食物观察节目,在某种程度近似于比较严肃深刻的辩论,而非单纯吃喝逛逛的行脚节目。对比下来会觉得Chang基本上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都投入到这部当中,以至于之后的节目都像是单纯挂名赚快钱。置身于多元文化社会的每一个食客,晚餐叫的外卖、和朋友外出聚会去的餐厅或是独食匆忙对付的快餐。或许更像是人生中无数顿饭的平凡一餐,然而它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和国界联系都是故事。你可以透过唐人街拿着速成底料沸腾的开水锅想象到自己好像穿越了热火朝天的九宫格,也能因为寿司就完成了对日本这个国度的草草想象。食物的奥妙不在于追求所谓的“正宗”,而是用更为热情的心态去拥抱每一种因为环境、身份、习得而发生改变的诠释。【Ep1和Ep6最好】

14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David Chang这个人物从讨厌到理解到喜欢

16分钟前
  • 么由
  • 力荐

我想一个人可以接受LGBT,可以支持女权主义,可以搞开放式关系,但未必可以接受“不正宗”的家乡菜。我们在饮食文化上的不宽容,是更隐微、更深刻,又常常被合理化的。这个纪录片打破了很多偏见,在文化多元和身份认同上的讨论都很有趣。对不了解的文化,应该保持谦逊,对已拥有的特权,要时刻反省。

21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纪录片

22分钟前
  • vivienous
  • 力荐

虽然说大部分片子都有夹带私货,但私货也不是往观众脸上扔啊。小部分食物之外全是几个人干巴巴观点输出像台词没对好的小品,但观众又知道他们肯定有写台词不是即兴对话…切换场景又乱又快,看一两次算新奇看多了也就那样。而且形容食物的词汇很贫乏,就是“好吃”、“太xx好吃了”之类的,爱好美食皮政治片的人大概会喜欢。

27分钟前
  • momo
  • 很差

怎么说呢。。。看到最后,感觉不像美食节目,更像在身份认同里陷入困境的厨师的自我和解之路。。。但我还是想看一个单纯的美食节目。。。

28分钟前
  • 小芙
  • 还行

有趣的文化人类学视角。Love the way how Dave Chang challenges cultural norms and presumptions in each episode (even the core is still highly Americanized)。结合时事,此片可改名叫Desperately nostalgic cosmopolitan:)

30分钟前
  • ✨Lachesis
  • 力荐

给每集的片头创意打满分,也好感于每集以食物所引入的侧重点,食物确实是一门历史与文化,牵引着一整个民族史。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外国人无法讲好中国菜,不是在这个菜系里长大,根本不能明白家乡菜系之于国人的意义。P.S:专业的厨师,绝不会跟你说好的炒饭要用隔夜饭。

31分钟前
  • A-sun*
  • 推荐

哎,这节目总结起来就是,各地都有各自处理食物的美妙,但最好吃的,还是日本😂

35分钟前
  • 12
  • 推荐

不行不行这个不行

37分钟前
  • 卢卡瓦
  • 还行

其实不能算美食节目。

42分钟前
  • 可怜的病痛患者
  • 较差

食物与文化

46分钟前
  • °
  • 还行

并不认同李如一称其为美食类的 porn。用日本配料做成的披萨并不是融合菜,披萨是马可波罗误做葱油馅饼的产物,哪种才叫文化自信?

47分钟前
  • sorry打搅
  • 推荐

伪美食节目,实为多元文化

50分钟前
  • talliscool
  • 还行

YouTube短视频的加长版,单集结构重复,修辞方法千篇一律,你就是分不清他介绍批萨和饺子有啥区别

53分钟前
  • B5
  • 较差

粗俗、凌乱、肤浅且令人不适,尤其是主演David Chang。

54分钟前
  • 凤镜夜
  • 很差

不太喜欢David Zhang

57分钟前
  • 荆棘
  • 还行

刚开始的剪辑风格不太喜欢,但习惯了后就觉得还行。佩服那位已经做了50多年BBQ的80岁老奶奶,太牛了!

1小时前
  • 公因式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