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成年女性遭遇性骚扰甚至性侵犯时,总会有不少人对其进行受害者谴责,比如“谁叫你半夜一个人在外面瞎晃?
”“谁叫你穿得这么暴露?
”而当一个未成年女孩遭遇性侵犯时,你可能会第一反应是很同情女孩,会站在女孩这边去谴责施暴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大约10年前的英国一个小镇Rochdale,有三个13-15岁的女孩多次被几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性性侵,但报警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甚至被警察和律师称为“骗子”……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当地社区里有超过一百多个未成年女性都遭遇了同一帮中年男性的诱奸,而且持续了许多年。
2017年英国BBC推出的这部纪实剧集《三个女孩》(Three Girls)就是基于真实故事而拍摄的三集迷你剧。
短短三集,观看的过程让人时而难受,时而愤怒,时而绝望。
“为什么不反抗?
为什么要继续?
”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名叫Holly,Amber,Ruby。
她们都来自相似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亲子关系较差,而她们又处于叛逆的青春期,渴望在同龄人中找到归属感,又希望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认可,最讨厌的就是大人们的管教。
因此,她们逃离了不自由的家庭,找到了社区的一个能让她们得到免费食物饮料、玩乐场所、最重要的是自由的地方——一家中东烤肉餐厅。
餐厅的老板Daddy为这些女孩提供免费食物,让她们尽情在里面玩耍、释放自我、无拘无束,迅速捕获了女孩们的欢心和信任。
但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不久店主就露出了真面目,他要求和女孩们发生性关系来偿还这些免费食物,并且威胁她们如果说出去就会杀了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暴力强迫下,女孩们屈服了。
而后来,事情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女孩们被转卖给了更多的巴基斯坦裔中年男人,甚至由男人们来挑选自己想要哪个女孩,看中了就要带回房间去。
而女孩们中的领队是Amber,她会给那些男人们寻找更多年轻的白人女孩,以此换回少得可怜的一点钱。
看到这里,或许有不少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些女孩们都这么傻?
为什么要乖乖听话不反抗呢?
为什么不向家人或者报警求助?
难道她们真的心甘情愿去卖淫吗?
但当我们设身处地想想这些女孩们的处境时,我们不难找到这一切看似毫无合理的行为背后的缘由。
首先,她们都与自己的家庭关系不好,因为家人对她们没有真正的关心,只是粗暴地管教,她们无法信任家人,甚至Holly是和家里人闹翻了离家出走后才遭遇的一系列诱奸。
再加上正值青春期的女孩们对于性仍处于觉得很羞耻的阶段,被强奸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也根本不敢去告诉家人。
其次,确实有女孩报过警,那就是Holly,但事实上根本没有用,警察的每一句询问,都是在质疑Holly是否撒谎,甚至当得知14岁的Holly在这之前就有过性行为时还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眼神并且想了解更多(她以前的性经历和这次的被强奸有个毛线关系?!
)。
那几个巴基斯坦裔男子被警察抓走后,没过几天就被保释出来了,他们出来后第一时间就来找报警的Holly,不断威胁她。
因此女孩们再也不敢报警了,怕男人们报复自己,最重要的是,报警根本没用。
但最最重要的是,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女孩们根本就毫无能力反抗那些中年男性的控制、威胁和暴力,女孩被他们牢牢地控制住了,她们的内心只有恐惧,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完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让受害女孩们觉得只要在这个小镇上就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
因此女孩们并不是傻,也不是不懂得反抗报警,而是她们实在太年轻,根本反抗不了,而值得信任的家庭和警察却一次次地让她们失望,所以只能被迫继续等待那些男人的下一次召唤。
因为她们不是完美受害者,所以她们是自找的?
只有一位名叫Sara的社工一直在帮助这些女孩,希望有关部门能严肃处理这些事情。
然而,她却遭遇了一系列由于社会偏见导致的阻力。
Sara是社区的性健康社工,在给社区的年轻人做性教育、派发安全套的同时,她能敏感地觉察到这些年轻人的异样。
她发现了这些女孩们在做的事,她收集了所有的证据,详细列出了每一个施暴者的居住地址、车牌号、名字,整理了无数的材料递交给有关部门,然而她得到的回应却是:“我们知道这些事,但不好处理,女孩们生活一团糟,我们去店里的时候她们根本不愿跟我们走,她们想留在那。
”“除非是家庭内部发生虐待,否则社会福利部是无法介入的。
”“她们就是整天在街头混、不务正业的那些不正经女孩,这都是她们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
”
但实际上呢,她们被人灌醉、强迫发生各种不安全的性行为、被人拍下裸露的视频传到网上,随时都有怀孕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可能,甚至无法回忆起经历了什么,她们根本没有能力反抗这一切。
但这些权力部门都指责她们活该,自己选择了不检点的生活方式,没法怪别人。
甚至当Holly怀孕了,有个社工来到她家里,但她并不是来帮助Holly的,而是关心她肚子里的孩子,她对Holly的父母说Holly是一个妓女,还说如果这个孩子的母亲是这样一个生活不检点的人,那么孩子一出生就该被送往福利院,不能让孩子跟着这样的母亲长大。
但是这个社工却忘记了:Holly自己还是个15岁的孩子啊!
而女孩们的领队Amber更是直接被警察逮捕,因为她涉嫌组织卖淫。
警察们问她:“你是老鸨吗?
你是不是把女孩们带去卖淫然后赚钱?
“
但她其实也只是受害者中可怜的一个,在暴力的威胁下,恐惧的她只能帮助男人寻找一个又一个猎物,但分到的也只是少得可怜的封口费而已。
有些人认为当地政府之所以释放那些巴基斯坦裔的男子,是因为涉及种族的敏感议题,害怕引起社区的种族冲突。
或许这也是部分原因,但在我看来,更大的原因在于:在他们的眼里,这群姑娘们都是“不完美的受害者”。
她们喜欢在街上游荡、不回家、喜欢喝酒、热爱和陌生人搭讪,看起来就是一群小太妹,而且她们都不是处女。
因此,Holly沾满DNA的内裤不被作为证据采纳,Amber的证词不能作为呈堂证供。
因为陪审团只愿意相信那些外表看起来纯洁的女孩。
只有“完美的”、“符合要求的”、“陪审团有好感的”受害者才算得上是受害者,而“有缺陷的”、“有污点的”受害者则仅仅是咎由自取。
为了破案,甚至可以将受害者作为可抛弃的棋子随意操纵。
因为你没有被陌生人在黑暗的小巷子里的强奸,因为你不是家教良好、洁身自好的乖乖女,因为你没有因为被强奸而寻死觅活,因为你被强奸时甚至都没有大声反抗,因为你不是完美的受害者,所以你被强奸就是活该。
女孩们不知道被强奸只是个开始,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数周围人包括原本应该提供保护和帮助、伸张正义的权力机关的嘲笑、鄙夷、贬低、怀疑、无视,这些让她们放弃了求助,放弃了伸张正义,甚至两个女孩都生下了强奸犯的孩子,就这样继续生活下去,试图忘掉那段记忆。
但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美受害者”,对受害者进行挑剔、谴责就是助长施暴者的气焰。
这种社会偏见让更多人在遭遇侵害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让施暴者得到惩罚,而是下意识地在反思自己、谴责自己: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所以他们才会找上我?
而施暴者在挑选受害者时也会倾向于挑选那些不完美的受害者,因为这些不完美受害者才会在事后不敢告诉别人,因为她们知道自己身上也有问题。
根本不存在“未成年卖淫”,只有“儿童性虐待”当那些权力机构一个一口“未成年卖淫”时,社工Sara大声地反对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未成年卖淫,只有儿童性虐待!
”
是的,“未成年卖淫”这个词听上去好像当事人是自愿的、为了获取金钱而卖出自己的身体,当然,自愿的成年性工作者不应该受到社会歧视。
但当这些人是未成年人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性行为并不平等,就算是在两情相悦的情况下,成年人也不应该和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更别说是在被强迫的情况下了。
这让我想到国内前几年才废除的引起多年争议的“嫖宿幼女罪”,这听上去似乎是对嫖客的罪名,然而却定位受害者为自愿的性工作者,多少年来都成为诱奸幼女的遮羞布,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我们国家终于已经废除了这个罪名。
正义的迟到让人心寒这个案子中数百名未成年人遭受的性虐待和性剥削直到多年之后才被重视起来,但此时女孩们已经对权力机关彻底失望,根本不想出来作证。
终于在社工和一位伸张正义的女警察的不断努力下,女孩们最终勇敢站出来讲述了他们遭遇的一切,也获得了陪审团的同情,对涉案的几个巴基斯坦裔男人进行了定罪。
正义被伸张了,事情却没有结束。
没有一个警员因2008年调查失职而遭到惩处。
只有后来的女警官一人心存愧疚辞去警察职务,并于此后致力于为无助的诱奸案受害者提供帮助。
而前后数年为此事奔波呼号的Sara在此案结案后被禁止参与处理相关的案件,然后被裁员。
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部让人不想观看的剧,但是它一定要被展示给世人。
”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许多的类似受害者在等待正义的降临,希望正义不要再迟到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一颗青杏、青杏熟了
3集短短的3集我没敢按照正常的速度看,视频被我加速了。
因为太可怕,因为太愤怒,也因为太能理解那个帮助她们的性工作者的心情了。
未成年总会有叛逆期,在这个期间如果不好好的疏导和理解他们,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根本无法预计。
但是理解和疏导的前提,父母应该知道什么是好的,并为之坚持。
曾经听过一句话:父母不用考试,真是太可怕了。
我们走进社会,小心翼翼的避过了那些祸端,活到现在……或多或少都明白,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有黑暗存在的。
更甚至会默认那些黑暗,因为事不关己,觉得只要小心避开就好了。
毕竟我们是普通人,改变不了什么。
毕业出来,听的最多的,是‘你不能奢望社会来适应你,你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我们都对那些黑暗,保持了缄默,保持了绕道而行的态度。
却不想,成年人懂的,未成年人未必就知道这些。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而西方基本都快被绿色铺满的情况下,竟是连这点危机意识都没有!
加了种族两个字,竟是连对错都不能按照正常流程区分了。
我想,英国政府当时并不是懒政,他们只是不想为了这么几个‘开放’的女孩而引起种族的纷争。
可是这跟教育孩纸是一样的,越是退让,越是无法正常执法,而罪犯却是越来越嚣张,退让的结果是那些罪犯更加变本加厉的残害那些未成年的小女孩。
这么丧尽天良的事情,当我看到那些警察、政府的职员……用着那一张张冷漠而又高高在上的姿态,一遍又一遍的将女孩的伤口一次又一次的撕裂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浑身发冷,甚至不敢细想面对他们的那些女孩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这是不对的!
但,英国政府 恐怕觉得她们是应该、甚至微不足道的牺牲来维持他们表面与其他种族的人的和平。
这和圣母婊有什么区别?
都是在慷他人之慨,还觉得自己伟大异常!
那个高级官员面对媒体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生儿童被诱奸事件……真是讽刺啊!
那些性工作者的坚持,那么多年的坚持,真的很不容易。
而那些所谓的儿童保护机构的人……真的太讽刺了。
而这件事情,也让我更加的坚信:不管一个国家的制度再怎么完善,其实并不能代表什么!
如果执行的人懒政、怕事、不坚守原则,这样的机构即便存在也是然并卵的事情!
人,只能靠自己。
而孩子未成年之前,只能依靠父母的保护和教导!
——顺便说个很早之前看到的新闻,国内的,一个家长给女儿叫了嘀嘀打车,结果司机意图不轨,还好女孩机灵跑了。
事后司机说是个误会。
我并不知道这个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但是细思极恐,不是吗?
如果是真的呢?
所以说,父母的责任是很重大的,不要随随便便的生,然后又随随便便的扔!
孩子是以父母的意愿被生下来的,请所有当父母的人担起自己的责任!
看到Holly说“I don't need cleaned,I want justice!
”的时候,我眼泪崩不住了,整部剧都太压抑了让人觉得心疼得呼吸不来!
Holly还算是三个女孩中最幸运的一位了,所有侵害她的人都被认为有罪被判了刑,她的家人给了她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是她最强大的后盾。
最可怜的是Amber,被剔除于受害者之外,不可否认,她在这场交易中获益,但是她本身也是迫不得已的。
仅仅因为不是所谓的“完美的受害者”,她无法上庭做证,无法口述自己遭受的一切,甚至被当作共犯,要与那一群人同罪... 现在社会存在一种说法,被性骚扰被侵害的女生,一定是因为穿衣服骚、太暴露、晚归,因为是“坏女人”所以遭到这样的对待是活该,不能怪别人,她们的话没有说服力。
所以刚开始,这个案件没有被提交到法院,就是因为系统内的人认为这些女孩在被侵害之前就有过性行为、没跟家人一起住、有悲惨的童年等等,她们不可信,Holly甚至被人称为“liar”。
就像审判的时候,对方律师总是在把陪审团往“受害人不是好女孩,她们的证词不可信”这个方面引导,力图脱罪。
而辩方律师在开庭时对陪审团所说的那一席话,真正体现了这部剧我认为所要呈现的观点:“在听完她们对自己的描述以及别人对她们的描述后,你们需要做出决定,她们是否像一些被告所说的,鉴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她们是不可相信的证人;还是像控方所说,这不过证实了,正是这种女孩,最容易被被这些男人视为诱奸和性虐的目标。
”
看到止不住的流泪,你怎么看待天真?
天真有时候长着太奇怪的一张嘴脸:颠倒是非、沉默、逃避和逞强。。。
当一切乱象出现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带着最善的眼睛去看每一个人。
当正义被泯灭,当受害者看起来并不那么凄惨,当你的所作所为不经你控制的伤害了别人,你是否能保持一颗正直而勇敢的心?
每个演员都很棒,混乱的少女、无助的父亲、善良正义的社工和刑警。
最后,三个女孩凝视镜头,我的心都在震颤。
她们受尽伤害却仍然清澈的眼神放佛直视我的灵魂。
她们放佛在拷问、审视每一个人:你们,是否有资格为人?
一个人字,顶天立地。
站不正直,不以为人。
花了好久时间追完了这部三集短剧,然后想到了同期看过的《亢奋》。
一部是女孩们的不公遭遇,一部是青少年们的堕落史。
八竿子打不着的内容,但是我却有同样的感受——关于成见。
《哪吒》里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三个女孩》,第一集以霍莉为视角推动。
这一集是我看的最慢的一集,当然一部分原因是事件太沉重。
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成见……我自己的成见。
她为什么要和那些人在一起?
她为什么在遇到强迫性交易后还和那些伙伴鬼混?
她为什么可以对父亲做出那样的举动?
她为什么如此叛逆,对家人,对帮助她们的人?
……她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她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她们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这是我看剧时,一度出现过的感觉。
这么不讨喜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经历吧?
我一度觉得,这是她们作出来的结果。
这,很可怕吧?
因为她们不是我想象中楚楚可怜的好学生,所以类似于《熔炉》里的遭遇,却一度得不到我的同情。
真可怕!
前几天追完的《亢奋》,似乎更极端阴暗了一些。
迷茫颓废的少年们,每天沉醉于毒品.性爱.暴力中,然后……各怀心事?
想想都不可思议。
相比于《女孩》中的三个少女,这是一群更沉沦而不要救赎的青年,这是一群看到就想要远离的青年。
她们应该是每个家长嘴里的噩梦吧:离那个人远一点,别被他带坏了。
嗯……就是这样的孩子。
即使追完了剧,即使剧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揪心的点,即使他们选择堕落无关乎他人,即使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想伤害别人,我依然不知道这些角色是否有什么现实照应?
或许是被国内根正苗红的电视剧教养得太好了?
我学会了不要看不起有某一方面不如你的人,帮助那些被欺负的人,把机会给认过错的人……但那些过着和你的生活截然不同的人生的人,当他们出现在我的世界格格不入,又能不能平静的,不多思虑的对待他们?
她嗑药……她裸播……他变成了她……她滥交……这些过着极端生活的人们,如果受伤了,如果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如果被欺负了,如果需要帮助了,我会不会公正得对待,还是心里已经失了衡正等着幸灾乐祸?
不不不,如果这些太极端了,那还有,ta的性向……ta来自……ta信仰……或者只是单纯的,就ta,能干出什么好事?
你看,成见有多简单,有时候一个名字就是成见。
就像《三个女孩》的最后,女孩们虽然在法律上胜利了,但是人们依然会带着成见:一个十三岁的姑娘怎么会……犯人们虽然被惩戒了,但也把成见带给了巴基斯坦人:要远离他们,他们很危险……不仅仅是这样哦,即使是我们这些观众,也在借题发挥着我们的成见。
哼,信仰?
哼,国家?
哼,……你瞅,明明一个暗含“剔除成见”的故事,却成了成见的佐证……而最可怕的是,想着呼吁剔除成见的我,在写下了这些之后,依然改变不了脑子里那些“果然……就是这么……”的判断式,怀疑电视里都是骗人的,觉得那些不符认定的情况只是个例……结果,当我发现我改变不了一些成见的时候,我告诫自己要善良,那些成见不表现,不渲染,不张扬……呵呵,多……伪善。
guilty!全剧就这句台词最有力!
看的时候气死了,正如洛奇戴尔那灰暗的上空,不敢想象那些女孩再受到凌辱之后最需要爱与鼓励的时候,却被社会、警察、社工的冷漠与不作为以及种族问题二次伤害,好绝望。
庭审那个巴基佬说这是种族歧视,去你妈的种族歧视,你怎么不去侵害巴裔小姑娘!
结尾巴裔直男怎么不去死!幸好,灰暗的天空尚有一丝阳光进来,冷漠的社会还有善良公正的人为她们发声为她们努力,为了正义,all for jusitce!正义不会缺席!
希望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好,希望受害者们不要再受到二次伤害,希望所有性侵幼女的男性都去死!
还有,欧洲是不是药丸?
第一集的Holly从鲜活的和家人争吵,到自爆自弃的和朋友鬼混,一直都很动人,然后慢慢开始转变,被性侵的时候的无助,报警时的愤怒,再慢慢变成毫无结果的暮气沉沉,在她只能借酒消愁时的暮气让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伤害,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朝气,没有了生活的意义,到最后那些侵犯者都是guilty,她很平静,甚至在最后一个镜头面前还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让人感觉到她的成长。
而安波尔,我觉得她很让人同情,她明明知道Holly说的是对的可是她却会在采访时诋毁Holly,因为她很谨慎,因为她害怕,这也是为什么她没有被选为证人后的失望与麻木吧。
但是她就是和Holly Ruby一样的受害者。
我觉得那些女孩们都缺少安全防范意识,无知,容易相信陌生人,随意就和别人走坐上车;缺少家庭的照看和关心,更多的是缺爱。
而且每次坏人找上家门来,父母都不在家,才人坏人有机可得。
看着她们硬生生被带去虐待的时候真的好气啊!
作为人类应该要懂得如何保护好自己。
接下来就是政治上和社会上的问题,之前看《spotlight》也是一样。
社会上的许多受害者需要得到可以倾诉和倾听的对象。
不可以默默无闻,让坏人逍遥法外。
当看到amber看着holly被父母亲带回家的那一幕流下的眼泪,也渴望自己能够被爱和关心。
社会治安主要靠警察,警察的态度真的是…自愿与人发生性关系和被强迫是一个概念吗?
一个国家警察能那么冷漠的话,真的搞不好了。
退一万步讲,今天这些女孩就是去卖淫了,然后她们后悔了,就应该被原谅,被救好吗?
不得不说小孩子的世界观是不健全的,看到大人的迫害是会害怕的好吗?
所以后来holly在法庭上讲的真的蛮好的,如果现在在我19岁的年纪发生了这些事情,我一定是会保护好我自己的,说明啥,13、14岁的小女孩保护不了自己,holly 做的很好因为她不管面对的是如何困难的事情,她都在坚持说真话,才沉冤得雪,才是更多的人得救,还有就是holly的爸爸妈妈,没有对她抛弃,反而给她很多的很多的爱,当中她的爸爸说,是的错,一直是爸爸的错,才赢回了holly,爸爸用自尊,换回了女儿的生命,有时候必须想想,到底是自己的自尊重要,还是别的人生命更重要呢?
当父母的真的要好好考虑下啊,并且爱就是让holly能够坚强的走下去的后盾啊!
三集 三个小时不到 一口气看完 看到了几个关键词一是 教育 尤其是养女孩的家庭 应该给她们怎样的教育让她们学会保护自己 让她们学会判断什么样的朋友是可以结交的 二是 偏见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 其实内心早就占定了立场 带着固有的偏见 以至于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加害者却不自知 三是 权力 很多时候基层的人想要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甚至是最基本的——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都是很难的 因为底层的声音往往微弱到先不起波澜 此时最怕的就是有权力者的不作为 第三集里面有个记者问警察 你们不觉得辜负了受害者吗 警察的回答是 辜负她的是这个体系而我们身在这个体系中 不作为者是如此的理直气壮 让人唏嘘最后 简直要为莎拉和玛姬冤枉死了 自始至终站在正义一方的她们 却要为别人的不作为背锅……
她们也许不完美,也许是问题少女,但在这个未成年人性侵案中,她们是受害者。
好昂贵的薯条汉堡,好廉价的司法系统…
事件让人愤怒。导演不太行,对事件、细节、人物的理解都比较表面。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看不下去 小女孩叛逆得我也想打
是三个女孩,是所有女孩。
拍得并不好,节奏奇怪,欲言又止,堵得慌。不过想想现实也许就是如此,并不都是罪有应得,大快人心。
令人唏嘘 迟到的正义有时真的非正义 和缺席有什么两样
剧本身已经非常戳心了,评论比剧更戳心,说政治正确的出门右转看看甄嬛传吧你们智商不适合看这个,说受害者不自爱的出门左转直接死了吧你们不适合活着!!!!!
虽然是真实事件,但电影没把关键冲突点展现出来,轻轻带过,略显平淡
长达14年sexually abuse上百白人13-15岁女孩,警察和社工的不作为直到2012年才重视起来。Maxine Peake真是神演技,全程被气哭好几次。 另外下面有人评论说“政治正确害死人” ,也算是白看这剧了,您还是多看英国报姐吧 省点电
Sara跟Holly真的是太A了。制度是越用越僵的;且与此同时,钻制度漏洞的人也只会越来越多,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诉讼程序因为法律漏洞而成为“完美犯罪”而定不了案;以及体系内的人,整个监管机构的麻木跟人浮于事。但在某个角落仍然会有Sara跟Holly这样的微光闪现,这可能就是值得我们“再相信一次”的唯一理由吧。
对结局感到失望
for gods sake. 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吧。看得气哭了好几次,诶。
希望越来越多的正义能够得到伸张
震惊
对行为有问题过于叛逆的孩子同情不起来 虽然知道是诱奸人的错 但真的无感
结尾字幕上说第二年,Sara这样的好社工被裁员,这是失足女孩纸最大的遗憾!
一流的真实故事,二流的改编剧本。剧集野心勃勃,想触及的议题数不胜数,每个议题单独都可以开个新剧,看完后我发现我对“非完美受害者”的包容度远不及我想象得高,因为我在边看边骂女孩们,我对迷途羔羊坏孩子没啥同理心,可能因为我从小就是标准三好学生。PS,剧集致郁能力爆表,看完至少要缓个三天,只能往好了想,至少定罪成功,至少得到曝光,至少拍成剧集,至少引发讨论,阿门。
真实而又客观,对于压迫感的营造非常出彩,女孩们的演绎也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