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差了。
你们是怎么把一个当初看新闻都感动到的故事,拍的这么平庸的?!?!
抱着『药神』的期望,结果节奏稀烂,情绪割裂,演技平庸,少有的亮点全是新闻里的!
而且还硬搬!
王俊凯居然跟小孩对戏都接不住,这哪是流浪儿,麻木孤僻不等于面瘫!!
你能明显感到这是一个演员(而且生活条件不错)在使劲演,而不是角色本身。
导演对流浪儿『境遇』的理解完全不行,更不用说各种突兀的欢乐桥段,简直流水账一样同样是现实题材,看看『无名之辈』『八角笼中』,文艺工作者拍不好就不要再甩锅给审查了,审查顶天是几行字幕的事儿,但是你整个作品的悬浮,仿佛一群精致的小资在星巴克臆想出了剧本,正因为对新闻里的故事,见过事实孤儿,了解他们的状态,再看看你们拍的这东西……我只觉得那些人被羞辱了。
为他们感觉不值。
可笑,今日说法里一个纪录镜头都比这这坨拍的好。
因为那是真的生活。
文艺工作者如果不愿意了解中下层人民的话,还是不要拍电影了吧,至少别出来恶心人。
唯一一颗星是给小演员的,他可以说是唯一让我坚持看完的原因了。
我的妈呀,甚至他的爷爷、一个下跪的镜头都比某人的演技要好!
爱是影响。
是我被你影响,是我想影响你。
是我想你不成为我,是我想你过得比我好,是尽我之力托举你。
是为你留下,是规训你不能偷,是说一句“少抽点”。
有的孩子没有好好做过孩子,就先做了父母。
在最初的最初,父母都想自己的娃是个“福蛋蛋”;最后的最后,却又离开。
大二犯罪心理学上做了这个案例分析,认识了“事实孤儿”。
最记得那句“遇到的坏人多”,电影最难能可贵的是把这句话具象化了。
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事实孤儿能遇到什么人间险恶。
也想不到不被爱的小孩有多爱自己的父母,等妈妈回来,死前还叮嘱“如果爸爸妈妈来了,不要告诉他们我是这样的”。
可是爸爸妈妈不会来了。
被抛下过的孩子抛不下别人。
马亮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选择了保留一丝善良,很难能可贵。
现实里他应该已经出狱了,祝他一切都好,这也是善良的选择带来的福报。
王俊凯这部电影反应很自然真实,处理得很不错,看得出来在多部电影里历练后的成长,也看得出来做演员的潜力。
请多演,多感受生活吧。
王俊凯演这个角色一个很贴的点是他的眼睛里有单纯的东西,一笑就很温暖,看起来像个乖孩子。
小演员选得也好,瘦弱,演得单纯真实。
邓家佳的演技很自然,有人性的光辉、母性光辉。
剧本很好。
和哥哥一起偷东西的时光,和弟弟一起的时光,是多好,才能让他们联系如此紧密。
是过往多差,才让这段时光如此珍贵。
希望所有事实孤儿都被爱。
马亮追妈妈,妈妈没有回头弟弟追他,他留了下来仿佛他隔空救赎了当年的自己。
中国人相信血浓于水,但是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还有一种可以冲破血缘的亲情纽带,是彼此间真挚的情感交流、相互扶持的坚定信念,这种亲情超越了生物学的界限,是人性中最温暖、最纯粹的部分。
马亮虽然外表冷漠、眼神躲闪,但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爱。
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轩轩,不让他沾染恶习,同时也在轩轩的纯真与依赖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马亮和轩轩,正是通过相互的陪伴与支持,满足了这一他们之前从来没有感受过的需求。
可事实是,社会上像马亮和轩轩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野孩子也是孩子,“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其核心在于深刻的关怀与无差别的尊重。
”该片正是以此为灵魂,直观呈现了野孩子的现实挑战与困境,让大家看到事实孤儿,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困境儿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垃圾堆也能是宝藏,废弃的游乐园也能重新回荡起笑声,成为遮风避雨的家。
看完立马来写评论了 怕忘记了电影真的很好看 总是在我想不到的地方突然给我来一下子 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的流下来了 看到马亮哄轩轩睡觉 唱的那首歌 刚听到的时候我还在和我朋友开玩笑说 这歌不得越唱越饿啊 结果下一句就是:我娃是个福蛋蛋 哎呦 我的天 直接给我干哭了 就是那种 哎呀说不清楚 歌词写的是福蛋蛋 结果现实是两个没人要的惨蛋蛋 尤其是马亮的声音和他妈妈的声音重合 我的天的那 我的眼泪哗哗的就流下来 根本控制不住 。
马亮本来可以自己独自流浪 不用去加入文叔 但是看到轩轩营养不良 他为了轩轩加入文叔 干一些偷窃的事情 但是他却不让轩轩偷窃 当他知道轩轩背着他偷了一些玩具的时候 他生气的说不要轩轩了 他觉得自己给轩轩带去了不好的影响 他很内疚 他想离开轩轩 但是轩轩说 哥哥不要丢下我 马亮想起来小时候他追着妈妈的车 让妈妈不要丢下他 结果妈妈还是丢下他了 他还是心软了 没有丢下轩轩 文叔说听马亮的口音不像本地人 回忆中马亮追着妈妈的车 看周围的环境 好像是在荒漠大山 听马亮小时候的口音 感觉是在西北地区的 他现在流浪到了四川 他得吃了多少苦啊 到处流浪 但是为了轩轩 他留在了这里 为了一个陌生的小孩 他做到了这种程度 看到轩轩他是不是就像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他现在给轩轩买衣服 买玩具 买营养品 是不是也是在弥补小时候的自己 电影的最后 轩轩回到了他和哥哥的“家” 用粉笔在墙上画了一道线 镜头一拉远 满墙的线 我的天 我的眼泪又不值钱的掉下来了 马亮和轩轩约定好 数够一百天就会来找他 轩轩就画了满墙的线来等待哥哥 马亮不怕轩轩忘记他 他却不会忘了轩轩 但是轩轩怎么会忘记哥哥呢 哥哥是轩轩生命中的光 正如电影最后“这个世界 不会遗忘他们”
底层人的故事,叙事的口吻,构建成了野孩子们的悲惨命运。
然而糟糕的剧本,刻意的言语,让原本马亮与轩轩的救赎情节,变得稍显突兀,与此同时,关于破碎家庭,聚焦社会儿童困境的难题,也依然未曾改变。
马亮对轩轩的保护,一直是善意和坚定的。
他想以此来拯救儿时被父母抛弃的自己,在废弃的房子里,为轩轩营造温馨的港湾,在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中,营造一个和谐治愈的氛围。
因此马亮对轩轩不计回报的付出,不仅是对轩轩的补偿,更是对自己童年的治愈。
两人相互救赎的故事,道出了彼此生存的困境。
然而落难的真实原因,与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解释清楚,当他们在游乐园找到了"新家",去餐厅吃霸王餐,再到为了谋生被迫去抢劫,都与马亮原本的形象不符,因此在没有尊重现实人物性格的同时,还将苦难无限的放大,从而缺乏说服力。
马亮可以教导轩轩好好学习,但他并没有把他送到学校的能力,因此在导致人物失真的情况下,并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
但两个人彼此完成了真正的救赎,当马亮送轩轩上学之时,两个人便都实现了自己的使命。
情感爆发力度的偏弱,让平淡的故事显得冗长,因此导致这个成长童话,徒有其表,却虚而无实。
个人评分:6.5
非常有立意的一部电影,讨论社会真真切切存在的一个问题: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确实值得我们去关注。
在社会的底层有一群孩子出于某种原因被“遗弃”,成为了野孩子,但野孩子不是垃圾山,问题不在于他们本身。
影片中三字弟弟演的马亮与小孩相互救赎,虽然经历相似,但结局却完全不同。
男主做到了虽然自己被撕碎了雨伞,但成为了别人的那把伞。
是值得细细思考的一部电影…
看预告的时候就知道野孩子很好,但是没想到它这么这么这么好。
其实看完以后最让我感动以及意难平的,是尽管马亮影响了轩轩这么这么多,甚至改变了轩轩以后的人生,可是在轩轩的人生里,他只占了那么一点点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可是他挽救了轩轩的人生,拯救了一个差一点就要像他一样如野草般生活的人。
但这么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影片里却有好几个镜头都那么那么充满生命力,他们笑的那么开心,跑的那么自由,生活得那么用力。
就像王俊凯说的那样,我们都已经在各自的生活里那么辛苦了,没办法用一句话就让大家的烦恼一扫而空。
那么马亮,祝你以后的生活平安健康。
这部电影经历了之前暑期的紧急撤档风波,延期到中秋才上映,票房有2亿多。
虽然也是同档期冠军,但和之前的万众期待相比,这成绩却又显得马马虎虎,无论是热度还是口碑,都只能算勉强合格。
之所以会被万众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导演殷若昕的前作《我的姐姐》。
三年前,《我的姐姐》以八亿多的票房成绩,在当时的清明档成为一匹大黑马,甚至成为一段时间里的热门话题。
重男轻女、生二胎、儿童抚养、女性成长……都是很容易引爆公共舆论的话题方向。
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到底该不该抚养未成年的弟弟,无数人在网上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此而吵得不可开交。
《我的姐姐》剧照这一次的《野孩子》,明显就是要沿着之前的成功方向再进一步。
同样是现实题材,同样涉及到很具体的社会问题,同样是当红年轻演员领衔主演,甚至连片中主要的人物关系搭配都高度相似,都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搭一个十岁不到的小孩子。
《我的姐姐》围绕的是亲生姐弟关系,《野孩子》则是讲述没有血缘的“野生”兄弟关系。
片中小演员对着王俊凯饰演的男主角马亮无数次亲热地喊着“哥哥,哥哥”,片名干脆叫《我的哥哥》也没有任何不妥,还更能看出前作姊妹篇的基因传承。
《野孩子》剧照和《我的姐姐》相比,《野孩子》还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一个早已被很多人知晓的故事原型。
2019年6月28日,央视《今日说法》播出了一期名为“流浪兄弟”的专题报道:陕西省渭南市警方侦破了一起连续盗窃案,有两名涉案人员,一个21岁,一个8岁。
节目组分别给他们起了化名,大的叫马亮,小的叫轩轩。
马亮从小生活在陕西神木农村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家出走,一去不归,爸爸又长期外出打工,马亮只能在亲戚家寄宿,父子俩感情淡漠。
十四五岁的时候,马亮也离开了家乡,从此就独自在外流浪,以小偷小摸维持生计。
几年后,马亮在渭南的一个城中村附近,偶然间认识了小男孩轩轩。
轩轩在一个废品收购站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的爸爸妈妈在非常年轻的时候生下了他,当时并没有结婚,而且很快就分手了,两个人都抛下他不管,外出打工,有了新的家庭,对他很少过问。
爷爷整天忙着收废品,奶奶身体有残疾行动不便,没有人能给予轩轩细致的关爱。
大概就是因为相似的命运轨迹,让马亮和轩轩一拍即合,成为一对相依为命的难兄难弟。
轩轩会帮着马亮去各家店铺销赃,马亮则会弄来一些零食玩具送给轩轩。
时间久了,两人越来越难舍难分,马亮就此停留,不再转往别的城市,轩轩开始夜不归宿,就和马亮一起生活。
两人的小窝在城市边缘的一处荒地里,这里野草蔓生,荒凉颓败,他们无片瓦遮头,也没有任何家具,所有的仅仅只是一床破旧的被子,然后就是一些零食玩具,以及那些非法获取随时要倒卖出去的赃物,比如手机、香烟,他们会把这些东西藏在荒地角落的一处墙缝里。
这期节目播出后,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引发热议。
很多人被这个真实故事刺痛了,因为故事中有太多让人揪心的细节,比如触目可见的贫穷,还有两个男孩原生家庭的破碎,都是刺痛观众的利刃。
像这种父母明明健在却不能或不愿抚养的孩子,被称为“事实孤儿”。
轩轩还有一个堂妹,也就是叔叔的女儿,和轩轩一样也是被父母抛给爷爷抚养的事实孤儿。
由此可见,在某些地方,生而不养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期节目最刺痛人的一句话,我觉得是马亮在被捕后,记者问他,你流浪这些年,遇到的好人多还是坏人多,马亮一直埋着头,最后嗫嚅着说,“坏人多”。
如果不了解马亮的故事,只凭“小偷”这个身份,马亮应该也是我们眼里的坏人。
可在轩轩眼里,马亮却是会关心照顾自己的好哥哥。
轩轩对记者说,自己就愿意跟马亮在一块儿玩,因为马亮会给他讲故事,会唱歌给他听,“我就像他的跟屁虫一样,他给我买牛奶啥的,他觉得喝牛奶能长高,长得快,长得胖乎乎的”。
马亮入狱服刑后,轩轩一直问哥哥要过多久才能出来。
而马亮在入狱后,因为自觉羞耻,说不愿意见弟弟,不想让弟弟看到自己这副样子。
记者问马亮,怕不怕四年后弟弟把他给忘了,马亮说,忘了就忘了。
记者又问,那你会不会把他忘了,马亮沉默了一会儿,埋着头小声说,忘不了。
很多人在网上说,看《今日说法》那期节目哭了很多次。
这个兼具残酷与温情,直指社会痼疾与人性冷暖的故事,一看就是个上佳的电影改编模本。
从这个故事框架,影迷们会很容易看到一些国外经典电影的影子,比如社会边缘人抱团重组家庭靠偷窃为生的《小偷家族》,生而不养导致孩子到处流浪的《何以为家》,都是前几年世界影坛的亮眼作品。
所以大家才会期待,殷若昕导演和她的团队也能带给我们一部打动人心的现实题材佳作。
我看了电影,觉得《野孩子》的拍摄也不可谓不用心。
电影选择完整保留《今日说法》节目里兄弟情的故事主线,甚至连他们在节目里的化名马亮和轩轩也沿用下来,整个故事就围绕着他们的感情来展开,从相遇,一开始的利用,到慢慢产生羁绊,轩轩如何黏着马亮不愿离开。
马亮本来想换个城市,就因为轩轩哭着不让他走,让他想到当初自己也是这样哭喊着挽留妈妈,妈妈却头也不回地离开,于是他心软了。
包括马亮强迫轩轩喝牛奶,马亮入狱后埋着头说“忘不了”,也都在电影里复刻了一遍,成为一个个催泪弹。
《野孩子》剧照马亮和轩轩的对手戏,无疑是整部电影的成败关键。
王俊凯这几年很努力地想要摘掉偶像和流量的标签,从前不久的文艺片《刺猬》到这部《野孩子》,都可以看出他的野心。
在《野孩子》里,他塑造的蓬头垢面沉默寡言的流浪汉形象,比起他在舞台上那些精致光鲜的造型,比起他之前演过的一些角色,当然是反差巨大,进步明显。
可是在一些细节的表现力上,他的表演依然稍欠些火候。
最明显的,当他脱了衣服露出一身细皮嫩肉,还有轩轩哭着挽留他的那场最浓墨重彩的感情戏,他情感流露的层次不够细腻丰富。
而演轩轩的那个小演员关子勰,因为更本色纯真,感情又比较直露,倒是抢走了不少风头。
不过我觉得,演员表演只是有瑕疵,但不算严重,还不是这部电影主要的问题。
电影更大的失误,在于剧本对故事原型的加工处理,如何把简单的案情扩充成一部蕴含丰富信息的电影,还没有想得很好。
比如加的那条犯罪团伙的线,团伙要吸纳马亮,被马亮拒绝,双方有几番交锋,后来马亮为了轩轩又主动加入其中。
我理解导演是想让故事更刺激一点,想在马亮和轩轩之外还拍出一组人物群像,但这条故事线实在是有点混乱,反而模糊了叙事重点,还让后半段的节奏显得拖沓。
还有一个也许更要命的问题,是故事色彩与调性的改变。
原型故事如果用颜色来形容,肯定是灰扑扑的。
所有那些刺痛人心的部分,都弥漫着一层灰色。
但是在电影中,这些刺痛都被柔化处理了。
贫穷不再触目惊心,而是一带而过,所有的窘迫艰难很快都能被解决。
荒地里的小窝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废弃的游乐场,兄弟俩在那里找到一个小屋,拉来皮质沙发等家具,还在墙上画了画,整个屋子看起来简直是五彩缤纷,温馨可爱。
再配上时不时响起的欢快音乐,快速切换的生活片段,一起游泳、过生日吹蜡烛、过年还能穿上新衣服……你会恍然迷糊于,这讲的到底是艰辛苦难的流浪生活,还是熊孩子离家出走的潇洒幸福生活。
至于马亮在狱中说的外面“坏人多”,就更是无从展开了。
不仅是刺痛之处被柔化处理,本来可以挖掘的悲剧源头更是全程回避。
两个男孩的原生家庭怎么回事,台词一两句话就交代了,抛弃他们的父母都没露过面,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并没有得到正面展现。
造成生而不养的社会土壤、经济条件、个人因素,表达一概欠奉。
轩轩从头到尾都在盼着妈妈回来接他,仿佛在说,你无论怎么伤害一个孩子,他都能无条件地爱你等你原谅你,只要你回来,就还是其乐融融一家人。
既然这种题材的电影已经有了《小偷家族》和《何以为家》的成功先例,我们就很容易看到这其中的差距。
《何以为家》是一部方向明确,充满力量的电影。
故事紧紧围绕着那个流浪中沦为难民的小男孩,讲他何以沦落至此,重点表现了他的原生家庭,父母如何只知道生不知道养,生得越多家里越穷,还有小男孩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后把父母告上法庭,说出那段振聋发聩的台词:“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
”电影的落点就是要揭露,要控诉,不整任何虚的,就是要一拳一拳结结实实打到你胸口。
《何以为家》剧照《小偷家族》则把控诉藏起来,转而拍出了大量看似平淡却丰富细腻的生活细节,这一家人是怎么连接的,其中有多少现实的相互利用的因素,又有多少感情成分;他们平时怎么吃饭,怎么在拮据的条件下尽可能尝到美味,比如反复出现的可乐饼的吃法;还有那个家的陈设,各位在家里的状态,总呈现出一种黏糊糊、汗津津、脏兮兮的感觉,你仿佛能闻到那股不太宜人的味道。
这部电影情节性不太强,纯以细节取胜,安藤樱、树木希林等人的演技也是大加分。
《小偷家族》剧照《小偷家族》的题材和风格,其实延续了是枝裕和导演更早之前的一部作品,也就是让柳乐优弥获得最年轻戛纳影帝尊荣的《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讲的是妈妈离家出走,让四个孩子自生自灭,于是哥哥扛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这样一个故事,其实离《野孩子》的内核更近。
不论是走《何以为家》犀利直接的力量路线,还是走《无人知晓》《小偷家族》细腻铺排的温柔路线,都可以完成一部好电影。
但很可惜,《野孩子》卡在了中间,可以犀利的地方都软掉了,可以细腻的地方又毛毛糙糙。
最后勉强算是及格线以上,中规中矩,与佳作是无缘了。
《野孩子》剧照前不久的《逆行人生》上映后遭遇的批评,几乎都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到《野孩子》。
现实题材到底该怎么拍,我们的电影人好像越来越迷糊了。
曾经我们以为《我不是药神》只是个开始,如今才发现那就是巅峰,然后就是无尽的下坡路。
我们所期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批判”已经不大可能,连“再现”都困难。
如此看来,要了解现实,还得靠媒体。
《今日说法》二十分钟节目的信息量和戳人的点,比《野孩子》两个小时都多。
看完电影后,我找到一篇去年北京青年报的报道,了解到流浪兄弟后来的处境。
轩轩被安排进了学校上学,慢慢在适应校园生活,还加入了校足球队和篮球队。
他爸爸和继母一度回到渭南,和他一起生活,但后来又离开了,轩轩现在还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马亮刑满出狱后,在姐姐的店里帮了一阵忙,可半年后,他再次离家出走,不知所踪。
如今的马亮已经27岁,轩轩14岁,他们并没有再见面。
但是马亮曾在看守所接受采访时,在记者的录音笔里给轩轩留下了一首自己唱的歌,就是苏芮那首《亲爱的小孩》:“小小的小孩 今天有没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漂亮的小孩 今天有没有哭是否弄脏了美丽的衣服却找不到别人倾诉聪明的小孩 今天有没有哭是否遗失了心爱的礼物在风中寻找 从清晨到日暮我亲爱的小孩为什么你不让我看清楚是否让风吹熄了蜡烛在黑暗中独自漫步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泪珠我愿意陪伴你 走上回家的路”虽然电影所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有限,可我依然希望大家能多关注“事实孤儿”的处境。
我还了解到,自2020年1月1日开始,我国已经将事实孤儿全面纳入保障范围,保障标准平均每人每月1140元。
这当然是好事,不过钱能不能到位,怎么实实在在用在孩子身上,这个数额够不够,除了物质以外孩子的心理健康又怎么维护,如何保障他们能得到最起码的教育,这些都是整个社会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
“快点滚”这三个字里,既是大毛在提醒马亮重新生活,洗心革面,不要再去做偷鸡摸狗的事情,也是大毛希望马亮“滚出”眼下生活的不堪和困境,重新拥有一个美好人生的真挚祝福。
文 / 龙伟平01:一首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代表作,他用清雅的文风,拟人的角度,歌颂了“苔藓”这种微小、不起眼的植物,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命意向。
这首诗是《野孩子》这部电影的一个文眼,诗里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都跟《野孩子》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极其相似。
电影里,那群流浪无依,寄生在社会最底层的孩子,恰如袁枚笔下的“苔藓”,微小、不起眼、无人欣赏,没有华丽外表,也没有高贵出身,他们的生与死都无人注意。
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如“苔藓”一样,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的勇气,在无人在意的角落,他们尽情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青春,那是专属于他们的热烈与骄傲。
这首诗出现在电影的中后段,那时“弟弟轩轩”已经在“哥哥马亮”的安排下,进入了干净明亮的校园。
开学的第一课,老师教授的就是袁枚的《苔》。
这既是“轩轩”生活新阶段的开始,也是轩轩人生绽放的暗示。
02:一个人——马亮马亮是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在社会上流浪长大的孩子。
他的出生和流浪的儿童时期,是很多复杂悲剧造成的结果。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展示了儿童时马亮追着父母远去的车子,一边奔跑一边痛哭流涕的画面。
孩子总是无力的,可大人的错误却常常要孩子来承受。
电影的视角,是从成年后的马亮开始的。
作为一个底层的流浪儿,他能顺利的长大,吃了数不尽的苦,也学会了很多旁人难以想象的生存手段——偷窃。
电影一开始,马亮正拿着偷来的烟准备销赃,却看到了巷口的警车,常年混迹在社会底层的他,对警车十分敏感。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可能还有过被警察抓住的经历。
也正是因为这种警觉,他才能次次都顺利完成自己的目标,这也从侧面说明他是一个聪明的人。
也正因为警察的出现,才让马亮和轩轩的相遇有了一个契机。
为了不引人注意,马亮需要有一个更加不起眼的人来帮自己销赃,常年拾荒又年幼机灵的轩轩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于是马亮决定跟轩轩合作,让轩轩帮自己销赃,同时他也会给轩轩一些好处费,给他买吃的,帮轩轩教训那些经常欺负他的小孩。
03:一对兄弟——马亮与轩轩跟马亮不同,轩轩不算是真正的流浪儿童,因为他还有爷爷奶奶。
但轩轩其实又跟流浪儿童无异,因为他妈妈跟马亮妈妈一样弃子远走,奶奶常年卧病在床,爷爷靠收废品的微薄收入养活整个家庭。
对于轩轩的管教,爷爷奶奶有心无力。
因此,早已到了上学年龄的轩轩依然每天浪迹街头,靠拾荒生活,常常连饭都吃不饱。
在马亮出现之前,轩轩每天都在捡废品,在外面被其他孩子欺负,在家里还经常挨爷爷的打骂,因为对轩轩父母的不满,轩轩爷爷把怒气全部撒在年幼的轩轩身上。
电影里有个情节,轩轩跟马亮合作后,有了一点小小的存款,他把那些钱藏在文具盒里,最后却被爷爷发现了。
爷爷以为轩轩偷自己的钱,于是不由分说的将轩轩打了一顿,还将他关在外面的狗笼子里。
这个情节,也是轩轩最终决定跟马亮一起逃离这个破烂不堪的家庭的根本原因。
离开原生家庭后,轩轩便一直和“哥哥马亮”一起生活着,他们一起“工作”,一起玩耍,互相照顾。
在轩轩的身上,马亮仿佛看到了自己不幸的童年。
在马亮的身上,轩轩也得到了久违的“亲情的温暖”。
对于轩轩,马亮的感情很复杂,一开始他在利用轩轩销赃,但随着两人的相处,马亮开始把轩轩当做亲弟弟在照顾。
马亮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偷窃,但他绝对不允许轩轩去偷东西。
他会因为满足轩轩的心愿去餐厅吃霸王餐;他会为了轩轩在大雪的夜晚背着他满街求医;他会为了轩轩的身体健康,去找自己最讨厌的文叔借钱给轩轩买营养品;最后,他也为了轩轩有一个干净明亮的未来,选择暴露自己送轩轩去学校上学......
马亮和轩轩没有血缘关系,在警方和轩轩爷爷眼里,马亮甚至是诱拐未成年人的罪犯,但马亮对轩轩的照顾和对轩轩未来的考虑,却超过了那些所谓的亲人。
他让轩轩活得更加有尊严,他为轩轩的前途计之深远,他给了轩轩自己能给的一切。
正因如此,轩轩对马亮非常信赖,打心眼里喜欢马亮,和马亮在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也是轩轩生命中最幸福、最明亮的一段时光。
04:一群流浪儿童——大毛、耗子和其他孩子除了马亮和轩轩,电影还讲述了在“文叔”手下干活,以大毛和耗子为首的一群流浪孩子的故事。
电影里有个情节,文叔诱惑饥饿的轩轩来自己家里吃火锅,当时跟他们一起吃火锅的还有一群小孩。
这些小孩都是浪迹社会底层的流浪儿童,在文叔的驱使下,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为生。
一开始,马亮和文叔手下“大毛和耗子”这两个年龄相仿的流浪孩子关系是敌对、互相竞争的,彼此看对方不顺眼。
大毛和耗子甚至还在文叔的指使下,放火烧了马亮藏在废弃楼房里的“家”。
但后面随着马亮为了轩轩加入文叔团伙,他们三人一起出去干活,三个大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敏感又聪明的马亮,看到了大毛和耗子两人藏冷硬伪装下那脆弱而炙热的心。
一次事后回家途中,耗子说他想以后赚了钱,就去回老家买个大房子,不再过这种偷鸡摸狗的生活。
然而现实无比残酷,正沉浸在美梦里的耗子,脸上的笑意还未褪去,就被迎面而来的货车撞倒了,为了不被警察发现,他们三人都不敢报警,最后耗子口吐鲜血,死在大毛的摩托车上。
耗子死后,文叔开车带着马亮和大毛准备去埋葬耗子的尸体。
因为不满文叔长期的压榨,大毛趁着文叔不注意拿铁铲打晕了文叔,还把文叔的赃款全部拿了出来,分给马亮和其他流浪的孩子。
这时,电影里出现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
在分完赃款后,马亮和大毛在楼梯口擦肩而过。
这时,大毛对马亮说,快点滚。
马亮回过头看了大毛一眼,他分明从大毛那声看似随意鄙夷的“快点滚”里,看到了大毛内心对自己的不舍和对自己以后未来的期盼和警醒,他也明白,大毛长期以来冷硬的伪装让他说不出那些柔软的话。
因为大毛知道,眼下这种偷鸡摸狗的生活是不会长久的,再干下去不会有一个好结果,耗子的死就是最好的警示。
正因如此,大毛不希望马亮跟耗子一样,所以他才叫马亮拿了钱就快点滚。
“快点滚”这三个字里,既是大毛在提醒马亮重新生活,洗心革面,不要再去做偷鸡摸狗的事情,也是大毛希望马亮“滚出”眼下生活的不堪和困境,重新拥有一个美好人生的真挚祝福。
05:一个社会现象——流浪儿童当社会人口基数庞大到一定数量后,就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流浪儿童就是其中之一。
《野孩子》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其实关于流浪儿童的事情,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对流浪儿童的关心和照顾,也能看出一个社会的良心和底线。
近些年,我国对流浪儿童的照顾,在政策上有了很大的改善。
让所有流浪儿童平安长大,能够接受教育,既是对社会的托底,也是对我们自己良心的照顾。
随着《野孩子》的热映,大家对流浪儿童的关注度也会提高,相信在国家和所有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未来此类的流浪儿事件会越来越少。
不管是苔花还是牡丹,每朵花都有享受春天的权利,每片叶子都有沐浴春雨的自由。
愿所有孩子都能幸福长大,愿所有花儿都能尽情绽放,在那个阳光明媚,如缱绻午后的春天里。
(本文首发公众号【龙伟平的故事屋】,转载请连载作者。
)
看完《野孩子》了,感触很深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个马亮和轩轩这样的人,中秋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们却无家可归。
轩轩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奶奶瘫痪在床,爷爷每天细心照顾着婆婆这里看出来其实爷爷不坏,他对轩轩不是很好这是真的,但是他说的有一句话我感触特别深“子孙不孝”轩轩妈妈后面离开轩轩后就再也没管过他,这也可能是马亮保护轩轩的原因之一吧,从轩轩身上马亮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他不愿意轩轩跟他一样偷东西,一直告诉轩轩不要偷东西不要像他一样。
故事的最后周警官他们找到轩轩爷爷,屋子里又出现一个小女孩是老二的孩子,我想小女孩应该不会成为第二个轩轩吧!
马亮后面跑到湖边不跑了,可能是因为轩轩吧!
到警察局的时候镜头给马亮的鞋带一个特写,发现马亮的鞋带松了,他给轩轩说过“鞋带不系好,迟早被逮到”已经买了二刷三刷的票啦,在去电影院看《野孩子》
小孩表现不错,王俊凯为了普通观众,建议还是不要出现在大银幕上了,你不是适合。
看了一半吧,不咋喜欢
殷若昕挺差的,但王俊凯真挺棒的。
看到一群“野孩子”争夺饭桌上的饭菜,心甘情愿的帮文叔敛不义之财,好心酸。这一段戏刻画的太好了
不明白一个今日说法案件记录都能把人看哭的真事怎么能拍得如此悬浮空洞又虚假。你哪怕抄一下是枝裕和呢?大人无神,孩子也烦气,随时随地滚地嚎叫,这是野孩子又不是熊孩子
完全干瘪的影像;小孩比大人的表演要好一点点;和《姐姐》真不像是同一个导演(但让我再次坚信当时金鸡应该给子枫妹妹);
天呐我到底在期待什么?!在看《野孩子》之前我还专门看了今日说法“流浪兄弟”的故事,对于“事实孤儿”的社会状况感到震撼,真诚地打动了我。本想着电影可以有这方面的反思与探讨,看来是我想多了。电影节奏拖沓冗长,好几处高光时刻王俊凯也没有表现得很好,整体下来就是无聊与无感。观影过程中前后左右王俊凯的粉丝多次屏摄,我旁边那个哥们只要有王出现的镜头必须得咔嚓两下,还不关相机声音,极度无语。还是我不够勇敢,没有温和的提醒或制止他。导演殷若昕可是拍出《我的姐姐》的人啊,唉,有点失望了。还是去看今日说法吧。
马亮发现轩轩偷了东西,想要抛下他这段真的太好哭了爆发力和感染力牛爆了!!!愿父母都能承担起和扮演好父母的责任和角色,愿世间再无野孩子。
眼睛干干的 没有想哭的心情🥱
《刺猬》《野孩子》连着两部,让我对王俊凯彻底改观。导演赌对了,这个片能不能成,就是看这两个演员够不够真诚、情感张力够不够强。王俊凯和弟弟的对手戏,贡献了尖锐又柔软、令人痛彻心扉的表演,尤其眼神戏、情绪戏很动人。从小被抛弃的孩子,内心都是废墟,只能靠互相抱团取暖来一点点重建。经受的是痛苦,流露的是善良。为了弟弟长大后不要变成第二个他,所以用尽全力、付出一切去托举弟弟,马亮主动陷入困境,却更是在救赎自己。
很现实的题材,拍得却很真空。
超低配版《小偷家族》。真实事件改编,其实是个好题材,但观感如此俗套。现实镜头用远景-固定机位/手持-窗口构图,中间过渡一度转成快节奏的类型片处理(还加一大段爵士乐bgm太土了),这就削弱了深度,刻意的情节太明显,流水账加之剪辑的节奏感一塌糊涂......又想要现实题材的严肃性,又要类型化的妥协,只能说导演的手法实在庸常,泛善可陈。6.4
不愧是女性导演作品,殷若昕的拍摄太细腻了,轩轩发烧那段完全想起了童年发烧到脑袋昏昏时候的感受,哼唧哼唧的感觉谁懂啊……
怎么说呢……拍得还没当时的新闻报道感人
😭居然是真实事件
影片的结尾不是我原本想象中的比较残酷,实际上还是保留了一个温馨的结尾,同时也充满希望!
导演视角一直关注青少年,拍完“我的姐姐”,又拍“我的弟弟”,社会话题下是家庭困境和少年问题,对孩童关爱发出了有力呼唤。某些情节略显平淡和突兀,但情感是真实的,被遗忘的孤苦中彼此取暖,让人动容。王俊凯也展现了将复杂情感和艰难抉择演绎到位的能力。
6/10 想学《小偷家族》,也想学《无人知晓》,到头来连是枝裕和的影子都没学到。
不想打分,全剧组王俊凯演技最差,偏偏还是主角……小演员的演技真的很牛,大毛老鼠这些演技都很牛…还有老鼠怎么和张峻豪长的那么像啊,看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恍惚一下……最后!王俊凯能不能别脱衣服,一辈子在荧幕前给我把衣服焊身上,焊死!河边游泳那一段光膀子站岸上我真没眼看……超绝中年油腻男身材
这个故事本来可以挺感人感谢主演上下幅度巨大的演技(不是小孩子)(上一秒:他演技还行,下一秒:还是差了点)和零碎的剧情让我哭不起来